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彭城姚其瑞 于 2016-10-1 12:44 编辑 $ L8 v/ A0 Z$ l- E% }2 x6 W
) [1 s$ E, Z# F1 F 儿子不知从何时沉迷上了网络游戏,整日在电脑上忙的不亦乐乎,我甚是忧郁,担心他由此而玩物丧志,说教了多少遍,似乎作用不大,某日,看他正玩的聚精会神时,我偷偷的坐在他身后,常言道: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我年纪大了,也许是咱落伍了,了解下这如此能吸引人废寝忘食的游戏内容,既是与时俱进,也好有的放矢的与儿子交流,也不至于让儿子嘲讽咱为"门外汉"。
7 i1 H" T* |5 g$ Q6 O( R
游戏的情景设定十分独特,将历史上多位名人复活,让他们拯救世界。于是乎,手持电锯的美国林肯总统与大施魔法的埃及艳后,两个时代和背景完全没有联系的历史人物就这样被硬生生地凑在一起了。这还没完,随着游戏环节的继续,居里夫人、拿破仑、达芬奇等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的历史人物悉数登场,而在激烈的游戏争斗场面中,让人恍惚间竟一时真的忘却了这些人的真实身份。而且能指挥这些曾叱咤风云的世界名人和美女佳丽为自己而战也的确是种心理上的享受和权力欲的滿足。
! ^8 j1 \& c( g; h4 Z3 t* [7 \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看来游戏的设计者是非常洞察现代人心理的人,而且的确是与时俱进,游戏中虚幻的场景也会时时发生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就在几天前,看到一个大型电视广告就颇具创意,也很吸引眼球:广告里,包拯、毕昇、华佗、曹操、周瑜、曹植、胡雪岩这些不同时代的历史名人穿越到了一个时空里,为成为一款产品的代言人同台竞技,争夺当这个产品的代言人,主持人问观众:“包拯断案快,毕昇印刷快,华佗治病快,曹植作诗快,周瑜长的帅……他们来做代言人,你会选谁?”
- B4 Q) u( B' W1 N( r2 J7 b' W: b6 r; j
对此,公众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挺好,有趣、生动,还能让我们顺便温习一下已经疏离许久的名人典故;有人则大力反对,将这些历史名人拉到当代,为商家“打工”,目的颇不单纯,分明是一种将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绑架的行为。
& _$ i1 X, K7 B% ~& q1 }! e 这到底是致敬传统文化还是绑架传统文化?行为的背后究竟是文化的诉求,还是利益的驱动?满眼的以文化为名的喧嚣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呢?
; S' O4 E U. W4 K3 y
五.、六十岁年龄的人都喜欢听相声,相声《关公战秦琼》可谓是讽刺相声中的经典之作,侯宝林和郭启儒两位艺术大师用诙谐和戏谑的语言演绎出一个不懂历史、生拉硬扯的无知典型,令人发笑的同时也发人深思,不禁感叹无知者的无畏。
; j% R$ c4 i9 S: S; ]# _" \* [从“啃老”到“啃文化”
( K6 d' I I0 w# @2 P6 ` 有一个词我们一定不陌生,“啃老”,讲的是年轻人尚不能或不愿自食其力,仍需要依靠家中老人的救济度日。如今,这个词被借用并创新了,那就是“啃文化”、“啃传统文化”。
% Y4 ?; z& s8 n: f! n 传统文化也能被啃?你还别不信。
8 [9 n$ d/ j) P# _' Q5 C 现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所谓的文化市场,各种各样各朝各代的"艺术珍品",充斥着地摊,仿古建筑比比皆是。各地都在争破头的打造地方的一张文化名片,当有学者犀利地指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下,有些官员急于出政绩,出形象,但由于既没文化也没高招,就转而利用所谓的民间资源合谋成事。所谓的民间收藏人士便投其所好,利用这个机会圈地、盖楼、结交权贵、获得政府专项资金补贴,从而做成一个美丽的局。”我们突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被官吏和利欲熏心者“啃食”的对象。而这,又是谁的悲哀?
; a% v; w: M6 F" Z [ 与之类似的,还有对名人故里的争夺。从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6个省明争暗斗,到一个“梁祝故里”的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再到两个省份对“帝尧故里”的各执一词,我们先始祖"舜帝陵墓"和出生地及活动过的遗迹也不止一处在争抢,曾有一段时间,围绕着文化遗产的各种争夺战硝烟四起。
" s7 u2 j% l5 h* s( B+ M
争夺文化遗产,究竟是为了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是为了传统文化旗帜掩盖之下的利益之争?对此,也有不少学者评论:“名人故里之争,已演变为利益驱动下的资源博弈。修复名人故迹,举办纪念活动,吸纳投资,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手段和营销模式,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构建文化的凝聚力和精神图腾,而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和趋动。”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啃食文化”的表现? : \% h+ o! B- S1 X8 g- o
还有曾遭到不少市民打趣的民俗文化节,过于浓重的商业气息、多年不变的形式和单薄的文化内涵,让百姓们忍不住怒骂,“烤肉串、臭豆腐和煎饼卷大葱竟成为了从南到北所有民俗文化节和庙会的主菜!”同时,民俗文化节中,大量使用现代原材料、流水线式生产出来的“传统手工艺品”, 商场里积压.无人问津的廉价衣服. 鞋帽. 百货和洗化用品堆积如山,看似创造了宏大的民俗场景,实质上成了破烂处理场,在表面的繁盛之下,总能让人闻到一丝空虚和陈腐的味道。 + t0 e! p( i5 ~7 E5 b
如此种种,令人不禁担忧,一边是市场之手,喧嚣多变,一边是传统文化千年积淀、岁月淘洗。当传统文化搭上商业快车,短期看,或许确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一席之地,但从长远看,此种借水行舟,究竟是凤凰涅槃,.还是自我伤害? 5 w3 J# }8 Y7 d
再论家族组织中的"名人绑架"和"道德绑架"
/ c/ x4 N# B0 T5 {& l 家族组织在结社形式上是传统的,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髄,但是家族作为组织实体却是当代的。某些家族组织的"领导人"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未能正确的把家族组织作为当代的公民自愿结社的家族公益性服务团体来看待,而是当做自己耀祖光宗、出人头地,甚至是基于商业运作的一种手段和"虎皮",他们沽名钓誉、华而不实,一个充满道德感的社会固然让人憧憬,也值得我们追求,但道德终究只是一种个人选择,也并不是一种前置于个人自由权利、隐私权利的义务,更不是用道德绑架的掠夺。个人的道德需要以自由为前提,自由是什么?“我可以去做……”是主动自由,“我可以不去做……”是消极自由,相形之下,消极自由是底线自由,也是更为真实的自由。这无关乎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它们应该都是出于内心的自觉。一旦变成了一场让“对方”不能缺席、令人不舒服的“表演秀”,那么,这种带着“绑架”意味的道德要求,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我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换而言之,一个宗亲社团组织中有几位家族中的名人和政府高官肯定会让人觉得这个组织有份量,可信度高,追随着容易被迷惑、趋之若鹜,许多人的确有扎堆"追名人"和"傍官员"的陋习,买商品看眀星的广告,听时政看官员的眼色,可一个宗亲社团组织如果因为能够"傍名人"而名正言顺,利用人们对先祖的祟敬和道德理念来为虎作伥,那么,他是短命的,也终将被历史和善良的人们所唾弃。
- [; ~1 H/ D8 e6 M: P3 s+ _9 i
读历史就是读自己的内心$ v; \) R2 D2 d# B, k& N0 A0 I, f" T
' x: {$ T( ~9 c8 I1 n
一段时间以来,以娱乐之名、戏谑之姿呈现的“恶搞艺术”曾大行其道,那些我们曾经肃然起敬的名人和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被“解构”得面目全非、七零八落,而这一切在网络时代、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力面前,尤其显得格外扎眼,在众多人深刻反思,当代人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姿态来致敬传统文化的当下,尤其值得关注。
! t4 n) y! _3 \$ S0 J* E 钱穆先生曾说,对本国以的往历史和先祖须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如此,“国家乃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是的,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国家独有的精神文化遗产,如果不尊重不善待,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谈不上文化发展与文化强国。
" g; c. ^/ Y8 M# J1 S% ]5 j
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善待民族文化?究竟如何在今天向传统文化致敬?这是个严肃而严谨的态度问题。 - G; T" n: v% ~/ e, s8 j
或许,这不是几句话即能给出答案,但是起码我们应首先达成一个共识,怎样读历史,其实就是怎样读自己的内心,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当新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和谐共处,这个社会自然也就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传统当中了。”
% [+ c" n/ q6 n$ w 在过往喧嚣的文化景观中,我们在期待中看到了一方温情与宁静,那就是中华姚网
(本篇部分章节引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