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乡村风物笔记7 p8 ~( {, x( y; ]
3 G" F( l& D7 G! ]% x3 X(1)二河
" i6 D4 w; c3 @# W9 F7 ? 说不清它是发源于一个小村庄还是发源于微山湖。在地图上,他的一头连接着微山湖,另一头是一个叫做“王三庄”的小村子。微山湖流域有很多这样的河流,无缘无故地从一个村庄、一片树林出发,弯弯曲曲地流入微山湖,或者从微山湖出发,然后安静地消失在苏鲁平原。7 U: z4 S: V c$ L$ g3 d
二河的学名是“姚楼河”,这可能是因为它在一个叫做姚楼的村庄附近进入微山湖。然而在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的《沛县志》中,它的名字叫仍然是二河。从微山湖到朱王庄的这一段二河是通航的。运输石子、黄沙的柴油机船从大运河、微山湖来到朱王庄码头,然后当地的马车和人力车队再把这些物资运到附近的村庄,码头最繁华的年月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码头上的几台柴油机昼夜不停,尤其是夜里,声音越过河滩的树林传得很远很远。
* n X: N" r& u" j a0 c: H我们有一家亲戚住在微山湖中央的微山岛上。一天早上,他把一只山羊栓到船上,又带了一些馒头、咸鱼,划着船沿着二河缓缓而行,傍晚的时候来到了朱王庄码头。他把小船栓到码头上,牵着羊来到我们村。在村里的孩子看来这是一个奇异的旅程,我们平时只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过江南水乡的那样的小船行在小河上。并且我们也知道,原来我们的村庄与微山湖离得那么近。
( x1 y0 d7 p' s6 Y" f小时候站在二河桥上顺着河道往北隐隐约约能看到起伏的青山,问大人那是什么山,大人随口说一句:“那是北山。”后来上学了却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北山。
2 ?9 i7 u! ^5 K! K4 ^父亲小时候和弟弟把无聊、饥饿的日子交给了二河。他俩常常一整天都在二河里游水、捉鱼。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逃学跟着同样逃学的一个哥哥来这里捉田螺。我们俩忙了一下午,太阳落山的时候才提着满满的一篮子田螺回家。晚上,把田螺用水多洗几遍,然后放在锅里加上各种佐料煮上一会儿,然后用针把肉挑出来。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围着桌子品尝那鲜美的肉,真是一道美味。
, V$ e- m, z; d8 j, S3 W最值得回忆的是在收麦时节在二河洗澡。
0 S! W% p1 a, O+ g& g大家在麦场上忙了一天,晚上不知谁说了一句“这个天真操蛋,我们去二河洗澡吧。”一呼百应,大家纷纷回家准备,不一会儿就在麦场上集合完毕。大人、小孩,一群人骑着自行车,大声说着笑话、自行车链盖声一路热热闹闹赶往二河。到了二河,大人先下水,然后把小孩招呼下来放在浅水处。小孩在浅水处互相泼水打闹,大人已经游向河道中央。水中有水草,河底是柔软的、滑滑的。
4 ~' \8 C/ M3 A$ y" w* Z今天二河两岸的村民已经无法在二河游泳捉鱼了。现在的二河,水面漂浮着各种垃圾,长满了绿色的厚厚的植物。它已经成为一条只能起到通航作用的单纯的水道了。
2 Q/ J1 C9 B7 f& U" [ ! q; t9 m+ s) }+ W- j# A% T
(2)榆树行/ \) F7 L( e) N9 r3 h$ N
村子的田地包围着村庄,树也包围着村庄。你从外面去我们村子,先要穿过田间小路,然后再穿过树林才行。苏鲁平原的村庄都是这样。村子的四面都是田地,怎么区分?村子有自己的区分方式。3 F; H% j( j: t" Z; D* @5 V2 ]
“榆树行”是村子东北部的一条路的名字,它有四百米长,连接着村子和一条乡政府修的水泥路。因为当初这条路靠近河滩的一侧种了一排榆树,这条路就被村名称为“榆树行”、这条路北侧的一片地也叫“榆树行”。
1 l. P7 G* S9 X2 J“去哪里摘棉花啊?”4 g6 O- ^3 M9 K& N1 c
“去榆树行。”
# U5 K) E* g( t+ z2 O6 `“当初”是什么时候,不得而知。但是村里的老人说,在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大饥荒时期,村里人就扒榆树皮、摘榆树叶吃,这一排榆树应在栽于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榆树行是上学的必经之路,春天的时候大家常常爬到树上去摘榆钱吃。有一年夏天,所有的榆树上都生了一种灰色的小虫,把树叶几乎全吃光了。但是第二年春天,榆树又长出了新的绿叶。! C0 n7 O! P7 s" n) B/ }
榆树越来越少。/ O# ?# Z `1 l# I$ ~
榆树长粗了,可以卖掉了,可以刨掉做家具了。榆树刨掉,村民们栽的是生长周期短的杨树。
; r: R/ Z. N6 Y4 Y作为村子连接外界的一条主要道路,榆树行要拓宽也是必要的。于是要刨掉榆树。8 T5 ^/ Z/ y# [( L
我最近一次去榆树行,几乎没找到一棵榆树。只是在靠近村庄的一座水泥桥头找到了仅有的一棵,这里是“榆树行”的开端。如果不是桥栏杆掩护,可能它也被刨掉了。
. E3 D9 f& S$ f# `- ~2 \& ~ n& ?6 Q1 l“榆树行”迟早会成为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
u' U2 F9 G7 A: d# E # i( K. F+ Z1 f+ u" Y; }9 S
三、林前+ l* U0 g4 Q! n
' T! l3 Z7 I- A% Q
“林前”是我们家族对村子东北(“榆树行”那片地再往北)的一片地的称呼。这片地在村子其他人口里叫“东北地”。那么,家族的人为何称它为“林前”呢?苏鲁交界一带称坟地为“林”。可能是因为北方的坟地要栽很多树,树聚成林,所以坟地就被称为“林”了。“林前”这片地是我们家族的坟地,从我高祖父到我大伯,一个家族的四代人都埋在那里。& d! K. p5 r6 t; p: f! `" C5 H; D
解放前林前是一片专门的坟地,长满了松柏和白杨,终年常青,人进入树林会听到轰轰的声响。高祖父的坟前是石碑和石桌。我父亲小时候去树林里薅草,还在石桌上睡过觉。1950年代,林地被改造成耕地。松柏和白杨全被砍伐,石碑和石桌被埋入地下。坟头上长满了杂草。1980年代,土地承包制实行,四叔作为生产队长又把这片地分给了家族里的人。这样历时四十多年,林地又回到自己人手中。6 N9 M6 M$ {& _6 p6 k F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家在林前的地里种了豆角。一天夜里,我娘去摘豆角。漫天繁星,她也不知道是几点几分,摘着摘着就困了,于是就坐在我曾祖父的坟前睡着了。后来我问她,你在坟头前睡觉不害怕吗?她说,怕什么,都是自家人。
3 w3 M7 d. u, w- V! C$ M; v关于“林前”,我还记得一件事。我的一个大娘她的丈夫也就是我的大爷打了一顿。她想自杀,于是独自一人走出家门。没有人注意到她,只有她的小儿子和我。那是我大概六七岁的样子。我俩在他家玩。他看到他娘一个人走出家门,就问娘你去哪里?我大娘没有回答。于是,他带着我,偷偷地跟在他娘的身后。那是三伏天,路上没有一个人,只能听到蝉的鸣叫声。我们穿过一片玉米地来到“林前”。其实在穿越玉米地的时候,大娘就看到了我们在跟踪她。她没和我们说话。大娘跪在我大爷爷的坟前就哭了起来。她可能是在向她的老公公控诉他儿子的行为。我们两个小孩站在大娘身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后来大娘的小儿子抱着大娘的腿哭着说,娘你不要死!于是,玉米地里就有了两个人的哭声。过了一会,大娘的小儿子对我说,你去庄上喊人去呀来救救我娘。可是我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被那哭声吓住了。后来,在附近棉花地里干活的五婶过来把大娘扶了起来劝说了一会,我们就回到了村子。! K9 b! e3 R2 N! _, E) K
虐待大娘的大爷前几年去世了,他的坟也在“林前”。大娘现在还活着,但是可能不记得这件事了。她的小儿子在河南打工,现在河南焦作安家了。
- e" a- `9 ?4 ~/ E) N" ` ) ~) r% y0 l' [4 W
四、小红孩/ S/ r6 g& n9 A
村里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见过“小红孩”。小红孩是鬼是仙,是真是幻,无从解释。' Q; [! X$ Y* a( {, S
拖拉机在1970年代才开始出现在沉睡的土地上面,肆意糟蹋,动作粗鲁,吓走了神鬼妖道。之前是马车、牛车,人力种田,那是悠扬的歌谣。那是人口也少,那是野草、庄稼、动物的天下。" A, z% a6 B( A8 V
村子周围开垦出的田地种的是高粱和谷子。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要在地里看着,因为有土匪和小偷。% M N6 ~: E+ W# h
一个夏天的午后,爷爷来到村后的高粱地。他在树下铺了一张草席准备睡上一觉,为晚上在高粱地四周的巡逻养精蓄锐。这时从高粱地里走出来两个穿着红兜兜的小孩,笑嘻嘻地看着爷爷。爷爷没有惊慌,他知道这就是乡间常见的小红孩,他们不害人,如同小动物。爷爷坐起来看着两个小红孩,然后换了一棵树下继续睡觉。两个小红孩也跟了过来,直到天黑小红孩才消失。
$ l, V3 q: `, O8 e: U M) a0 Z一个妇女从娘家回来,遇到了小红孩。小红孩一路跟着她,无声无息。她从篮子里拿出一个菜馍馍扔给小红孩。小红孩笑了笑就钻进了高粱地。 a1 t# X3 f' \
后来,树林被砍伐,耕地开垦的越来越多,拖拉机也越来越多,轰隆的巨响了吓走了许多生命。小红孩也消失了。
6 i+ s" M% J3 U. b我父亲说他在60年代最后一次见到小红孩,以后再也没看到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