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22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村风物笔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5 22:1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乡村风物笔记7 p8 ~( {, x( y; ]

3 G" F( l& D7 G! ]% x3 X1)二河
" i6 D4 w; c3 @# W9 F7 ?    说不清它是发源于一个小村庄还是发源于微山湖。在地图上,他的一头连接着微山湖,另一头是一个叫做“王三庄”的小村子。微山湖流域有很多这样的河流,无缘无故地从一个村庄、一片树林出发,弯弯曲曲地流入微山湖,或者从微山湖出发,然后安静地消失在苏鲁平原。7 U: z4 S: V  c$ L$ g3 d
    二河的学名是“姚楼河”,这可能是因为它在一个叫做姚楼的村庄附近进入微山湖。然而在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的《沛县志》中,它的名字叫仍然是二河。从微山湖到朱王庄的这一段二河是通航的。运输石子、黄沙的柴油机船从大运河、微山湖来到朱王庄码头,然后当地的马车和人力车队再把这些物资运到附近的村庄,码头最繁华的年月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码头上的几台柴油机昼夜不停,尤其是夜里,声音越过河滩的树林传得很远很远。
* n  X: N" r& u" j  a0 c: H我们有一家亲戚住在微山湖中央的微山岛上。一天早上,他把一只山羊栓到船上,又带了一些馒头、咸鱼,划着船沿着二河缓缓而行,傍晚的时候来到了朱王庄码头。他把小船栓到码头上,牵着羊来到我们村。在村里的孩子看来这是一个奇异的旅程,我们平时只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过江南水乡的那样的小船行在小河上。并且我们也知道,原来我们的村庄与微山湖离得那么近。
( x1 y0 d7 p' s6 Y" f小时候站在二河桥上顺着河道往北隐隐约约能看到起伏的青山,问大人那是什么山,大人随口说一句:“那是北山。”后来上学了却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北山。
2 ?9 i7 u! ^5 K! K4 ^父亲小时候和弟弟把无聊、饥饿的日子交给了二河。他俩常常一整天都在二河里游水、捉鱼。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逃学跟着同样逃学的一个哥哥来这里捉田螺。我们俩忙了一下午,太阳落山的时候才提着满满的一篮子田螺回家。晚上,把田螺用水多洗几遍,然后放在锅里加上各种佐料煮上一会儿,然后用针把肉挑出来。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围着桌子品尝那鲜美的肉,真是一道美味。
, V$ e- m, z; d8 j, S3 W最值得回忆的是在收麦时节在二河洗澡。
0 S! W% p1 a, O+ g& g大家在麦场上忙了一天,晚上不知谁说了一句“这个天真操蛋,我们去二河洗澡吧。”一呼百应,大家纷纷回家准备,不一会儿就在麦场上集合完毕。大人、小孩,一群人骑着自行车,大声说着笑话、自行车链盖声一路热热闹闹赶往二河。到了二河,大人先下水,然后把小孩招呼下来放在浅水处。小孩在浅水处互相泼水打闹,大人已经游向河道中央。水中有水草,河底是柔软的、滑滑的。
4 ~' \8 C/ M3 A$ y" w* Z今天二河两岸的村民已经无法在二河游泳捉鱼了。现在的二河,水面漂浮着各种垃圾,长满了绿色的厚厚的植物。它已经成为一条只能起到通航作用的单纯的水道了。
2 Q/ J1 C9 B7 f& U" [ ! q; t9 m+ s) }+ W- j# A% T
2)榆树行/ \) F7 L( e) N9 r3 h$ N
村子的田地包围着村庄,树也包围着村庄。你从外面去我们村子,先要穿过田间小路,然后再穿过树林才行。苏鲁平原的村庄都是这样。村子的四面都是田地,怎么区分?村子有自己的区分方式。3 F; H% j( j: t" Z; D* @5 V2 ]
“榆树行”是村子东北部的一条路的名字,它有四百米长,连接着村子和一条乡政府修的水泥路。因为当初这条路靠近河滩的一侧种了一排榆树,这条路就被村名称为“榆树行”、这条路北侧的一片地也叫“榆树行”。
1 l. P7 G* S9 X2 J“去哪里摘棉花啊?”4 g6 O- ^3 M9 K& N1 c
“去榆树行。”
# U5 K) E* g( t+ z2 O6 `“当初”是什么时候,不得而知。但是村里的老人说,在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大饥荒时期,村里人就扒榆树皮、摘榆树叶吃,这一排榆树应在栽于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榆树行是上学的必经之路,春天的时候大家常常爬到树上去摘榆钱吃。有一年夏天,所有的榆树上都生了一种灰色的小虫,把树叶几乎全吃光了。但是第二年春天,榆树又长出了新的绿叶。! C0 n7 O! P7 s" n) B/ }
榆树越来越少。/ O# ?# Z  `1 l# I$ ~
榆树长粗了,可以卖掉了,可以刨掉做家具了。榆树刨掉,村民们栽的是生长周期短的杨树。
; r: R/ Z. N6 Y4 Y作为村子连接外界的一条主要道路,榆树行要拓宽也是必要的。于是要刨掉榆树。8 T5 ^/ Z/ y# [( L
我最近一次去榆树行,几乎没找到一棵榆树。只是在靠近村庄的一座水泥桥头找到了仅有的一棵,这里是“榆树行”的开端。如果不是桥栏杆掩护,可能它也被刨掉了。
. E3 D9 f& S$ f# `- ~2 \& ~  n& ?6 Q1 l“榆树行”迟早会成为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
  u' U2 F9 G7 A: d# E # i( K. F+ Z1 f+ u" Y; }9 S
三、林前+ l* U0 g4 Q! n
' T! l3 Z7 I- A% Q
“林前”是我们家族对村子东北(“榆树行”那片地再往北)的一片地的称呼。这片地在村子其他人口里叫“东北地”。那么,家族的人为何称它为“林前”呢?苏鲁交界一带称坟地为“林”。可能是因为北方的坟地要栽很多树,树聚成林,所以坟地就被称为“林”了。“林前”这片地是我们家族的坟地,从我高祖父到我大伯,一个家族的四代人都埋在那里。& d! K. p5 r6 t; p: f! `" C5 H; D
解放前林前是一片专门的坟地,长满了松柏和白杨,终年常青,人进入树林会听到轰轰的声响。高祖父的坟前是石碑和石桌。我父亲小时候去树林里薅草,还在石桌上睡过觉。1950年代,林地被改造成耕地。松柏和白杨全被砍伐,石碑和石桌被埋入地下。坟头上长满了杂草。1980年代,土地承包制实行,四叔作为生产队长又把这片地分给了家族里的人。这样历时四十多年,林地又回到自己人手中。6 N9 M6 M$ {& _6 p6 k  F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家在林前的地里种了豆角。一天夜里,我娘去摘豆角。漫天繁星,她也不知道是几点几分,摘着摘着就困了,于是就坐在我曾祖父的坟前睡着了。后来我问她,你在坟头前睡觉不害怕吗?她说,怕什么,都是自家人。
3 w3 M7 d. u, w- V! C$ M; v关于“林前”,我还记得一件事。我的一个大娘她的丈夫也就是我的大爷打了一顿。她想自杀,于是独自一人走出家门。没有人注意到她,只有她的小儿子和我。那是我大概六七岁的样子。我俩在他家玩。他看到他娘一个人走出家门,就问娘你去哪里?我大娘没有回答。于是,他带着我,偷偷地跟在他娘的身后。那是三伏天,路上没有一个人,只能听到蝉的鸣叫声。我们穿过一片玉米地来到“林前”。其实在穿越玉米地的时候,大娘就看到了我们在跟踪她。她没和我们说话。大娘跪在我大爷爷的坟前就哭了起来。她可能是在向她的老公公控诉他儿子的行为。我们两个小孩站在大娘身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后来大娘的小儿子抱着大娘的腿哭着说,娘你不要死!于是,玉米地里就有了两个人的哭声。过了一会,大娘的小儿子对我说,你去庄上喊人去呀来救救我娘。可是我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被那哭声吓住了。后来,在附近棉花地里干活的五婶过来把大娘扶了起来劝说了一会,我们就回到了村子。! K9 b! e3 R2 N! _, E) K
虐待大娘的大爷前几年去世了,他的坟也在“林前”。大娘现在还活着,但是可能不记得这件事了。她的小儿子在河南打工,现在河南焦作安家了。
- e" a- `9 ?4 ~/ E) N" ` ) ~) r% y0 l' [4 W
四、小红孩/ S/ r6 g& n9 A
村里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见过“小红孩”。小红孩是鬼是仙,是真是幻,无从解释。' Q; [! X$ Y* a( {, S
拖拉机在1970年代才开始出现在沉睡的土地上面,肆意糟蹋,动作粗鲁,吓走了神鬼妖道。之前是马车、牛车,人力种田,那是悠扬的歌谣。那是人口也少,那是野草、庄稼、动物的天下。" A, z% a6 B( A8 V
村子周围开垦出的田地种的是高粱和谷子。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要在地里看着,因为有土匪和小偷。% M  N6 ~: E+ W# h
一个夏天的午后,爷爷来到村后的高粱地。他在树下铺了一张草席准备睡上一觉,为晚上在高粱地四周的巡逻养精蓄锐。这时从高粱地里走出来两个穿着红兜兜的小孩,笑嘻嘻地看着爷爷。爷爷没有惊慌,他知道这就是乡间常见的小红孩,他们不害人,如同小动物。爷爷坐起来看着两个小红孩,然后换了一棵树下继续睡觉。两个小红孩也跟了过来,直到天黑小红孩才消失。
$ l, V3 q: `, O8 e: U  M) a0 Z一个妇女从娘家回来,遇到了小红孩。小红孩一路跟着她,无声无息。她从篮子里拿出一个菜馍馍扔给小红孩。小红孩笑了笑就钻进了高粱地。  a1 t# X3 f' \
后来,树林被砍伐,耕地开垦的越来越多,拖拉机也越来越多,轰隆的巨响了吓走了许多生命。小红孩也消失了。
6 i+ s" M% J3 U. b我父亲说他在60年代最后一次见到小红孩,以后再也没看到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0-9-6 22:06:11 | 只看该作者
清新的乡野文章。曾经的事情,读起来很亲切。6 q! @/ d" N! ~" ~
      “巨野姚氏后代,沛县姚氏望族”沛县姚氏也是巨野姚吗?能介绍沛县姚洼姚氏或沛县姚氏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0-9-6 22:06:24 | 只看该作者
清新的乡野文章。曾经的事情,读起来很亲切。- G! x, X, Y9 R
      “巨野姚氏后代,沛县姚氏望族”沛县姚氏也是巨野姚吗?能介绍沛县姚洼姚氏或沛县姚氏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12:13:00 | 只看该作者
姚洼姚氏在沛县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朝咸丰年间从巨野迁来,购置土地,繁衍生息。可参见我的文章《遥想想曾祖父》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0-9-8 14:15: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0-9-8 14:52 编辑
: t# S+ @: ^8 P% Y4 W- n
) W% `; \% q9 C7 a" V4# yaosy209 7 {6 F" O- g  x
谢谢你的回复。, f5 D/ u9 ]5 p2 J; r
     《遥想曾祖父》在何处发表?
% }- T* K$ T/ v8 @) A     姚洼是自然村还是行政村?是单姓姚村?有多少人?始迁祖?是用自己定的派字还是沿用巨野姚的派字?有族谱吗?是自修还是与巨野姚合修?
* x0 p$ y1 x. e   今天到邮局去,查邮编。由于昨晚看了你的帖子,顺便瞄了一下“徐州”,发现有“乡镇  姚庄221008”、“沛县  姚桥矿221611”;在宁县处,同一页竟然有“姚集乡221242,姚集镇张圩221213”。我想,这地方姚姓人可能不少,或者影响比较大。沛县姚氏都是巨野姚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0-9-10 14:55:23 | 只看该作者
3# pszyyao 恩,是有姚氏后代在那里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5:28:34 | 只看该作者
遥想曾祖父6 E2 E' l- p1 Q
我的曾祖父在1958年去世。这是我的父辈们告诉我的。曾祖父去世那年,我父亲才十多岁。他说那是生活最苦的一年。虽然,我们的宣传和历史书都说1960到1962是中国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实际上据村里人回忆,我们那一带1958年是艰苦生活的开端,并且苦日子的延续要远远超过1962年。我的一位叔叔曾经告诉我,1958年的时候,许多村庄都有饿死人的现象了,他一次去十几里外的一个亲戚家一路上看到了很多尸体。我的曾祖父就是那个艰苦的日子去世的。据村里人回忆,他每天坐在堂屋前边吃咸胡萝卜边喝烧酒,看着子子孙孙忙碌、饥饿的样子,他看不到任何希望,只能以一种农村特有的自残方式一步步走向死亡。) ]1 O- L* Y, [) u
曾祖父1949年之前是沛县北部地区有名的教书先生,因排行老二所以被称为“姚二先生”。在我的家乡,只有医生和教师才被乡亲们尊称为“先生”,乡民们对这两个职业有着发自内心的尊崇和羡慕。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爷爷就对我说过,以后考医生最好考教书的也行,你老爷爷就是先生。家乡的很多乡绅,都是我曾祖父的学生。当我父亲把那些乡绅的名字一个个说出来时,我一点感觉也没有。我只能对我们村一个早年去世的老年人有印象,他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我大爷告诉我,旧社会只有好户人家的孩子才能上得起学,那时的学费不是铜板大洋,而是高粱大豆玉米等粮食。
7 l4 A$ Z! G7 C2 `2 q教书不是我曾祖父的唯一职业,他更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农民。我们家族从清朝末年就在沛县北部显赫一时,最富有的时候拥有田地一千多亩。到了我曾祖父这一代,由于家族口丁的扩大,人均下来,分到他身上的田地并不多了,只有六十多亩。在那样一个生产水平地下,匪患频繁的年代,曾祖父的生活并不好过。他亲自带着家人每天在田里耕作,晚上才能教教学生。曾祖父有三个儿子,都跟着他在地里干活并且都不识字,这让我很费解。7 s) @% ]9 O& |! K
那时候,村里的一些穷人常常偷好户家的庄稼。听村里的老年人讲,那个年代不是穷人害怕富人,而是富人害怕穷人。这和我在历史书和电影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的爷爷活着的时候给我讲过很多他小时候看庄稼却反而被偷庄家的穷人追打的事,可惜我那时还小许多故事没记下来。四叔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爷爷十岁左右的时候和我大爷爷他兄弟俩去村西的高粱地看庄稼。到了那里发现本村的一个穷人正在地里割我家的高粱穗子。大爷爷就问那个人为什么偷我家的庄稼,没想到那个人却挥舞着镰刀要打我的大爷爷,他兄弟俩就往家跑,那个人就在后面追。跑到家,我的曾祖父问清事情经过,什么也没多说就把大门紧紧关上。不久就听到了门外镰刀砍门的声音。
" W5 Q% ^( `9 D- }7 g8 z6 o我的曾祖父经常教会他的三个儿子:吃亏是福。我听了这些故事后思考了很久,觉得曾祖父的为人处世有他的道理。那是一个没有法治的年代,匪患频繁,你得罪一个人就有可能招来祸患,曾祖父的吃亏是为了全家人的安全。村里很多富人都被土匪绑架过,这都和村里的内应有关。曾祖父还告诫他的子孙,不要做坏事,你做了坏事你就会遭报应,这辈子平安无事,下辈子也会倒霉。30年代,我们有个亲戚是国民党的一个高级将领,蒋介石的爱将。他回家探亲时对我曾祖父说:二哥别在家种地了,跟我去福建做秘书吧,我每月给你一船银元。这是很多人羡慕的事情,有了这个军阀做后盾,自家的经济条件就会得到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土匪就不敢再来骚扰,穷人也不敢偷庄稼了。但我曾祖父拒绝了这个亲戚的邀请。他说:谢谢你的好意,我觉得我在家领着三个儿子种我的这几十亩地能养活全家就行。多年以后,在亲眼目睹了村子里的历次运动后,家族的人都无不佩服曾祖父当初的决定。如果当时曾祖父去了福建,或者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到那个军阀手下当兵,那么1949年之后我们全家就会是另外一场命运。曾祖父的亲弟弟不听曾祖父的劝告,把自己的大儿子送到一个军阀那里,条件确实改善了很多全家风风光光,但是他的大儿子凭借自己的身份胡作非为,欺压百姓,贩卖人口,解放后全家就不断被批斗。曾祖父不让自己的儿子当兵,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共产党武工队,都不参加,也不准抽大烟,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现在想来,这是多么正确。因为后来的中国乡村历史,或者说我们村的历史表明,你的命运不是由你是哪个派别决定的,而是你的为人处世有没有让另外的一些人看了不顺眼。
2 B1 p% `% k$ `现在想想,曾祖父身上体现的是传统乡绅的儒家修身养性治家的一套准则。* J( q% w& ~) |1 W! J( N: O2 i
曾祖父的丧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我爷爷弟兄三人来说。经过解放后多次的运动,家里的田地已经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再加上极端困难的全国大背景。当时村子里老人去世基本上都是简单地埋掉。我爷爷兄弟三人和家族里的其他人商议后决定仍旧按照家族的传统大办丧事。没钱没物就去借。凭着家族几辈子在乡里的人际关系,丧事需要的钱物很快到位。丧事一连办了七天,全村和近村子里的人都来吊唁,在那个极端困难的时代,多少张饥饿的嘴啊。镇上有两个馍馍房给我家送馍馍,酒作坊的酒也被喝干了。埋葬我曾祖父以后,我爷爷弟兄三人又按照家族传统守孝七天,并去提供帮助的人家致谢。父母在,子女尽孝;父母死,子女尽最大努力办丧事,这是儒家一管提倡的,和浪费无关,因为在1958年,自身的条件是不允许他们浪费的。
5 y) e0 l# s# T! A现在,家族里的人都不记得我曾祖父出生的年月。这很正常,他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一辈子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全家人能吃饱饭没有什么意外,这是他最大的目标。我四叔只记得小时候我曾祖父手把手教他打算盘这一个细节,当时四叔有五六岁的样子。我大大爷只能回忆起曾祖父是一个个子高高的人而已。他们讲给我的关于曾祖父的故事,都是听上一辈讲的。9 `: a. E7 d7 {. K+ d1 t8 z" `
一个家族的传统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潜移默化传递下去的。家族有给死去的人立碑的传统,从村里的第一代到我爷爷这地六代都有墓碑。立碑,在旧社会是不容易的。立碑起码要富有,能买的起石材能雇得起刻碑人;还要有知书达理的人,能明白给长辈立碑是值得的。村里的富人很多,但立碑的只有我们这一家族。有的人富有,但不舍得给死去的长辈花钱。曾祖父在1948年,和自己的哥哥弟弟共同出钱给自己的父亲立了碑。他们的父亲死去多年,周围的松树和杨树已经碗口粗,早就该立碑了。解放后,分田地、打土豪,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接踵而来。老林的墓碑被推到,被丢弃在村里的角落里,被邻村人拉去垫路,家族几百口人不敢法抗,也不能反抗。
8 k9 y6 i4 j' c, [2 _曾祖父这一代在1950年代1960年代去世的人的碑是不可能立的。直到九十年代。我的父亲这一代人,把散落在村子各个角落的石碑又找到给老辈的人重新立起来。又给我曾祖父这一代人立了碑。昔日的杨树林已经不可再现,只有几座青石碑矗立在哪里,看着他们的子子孙孙辛苦劳作,或许也在感受着子子孙孙的喜怒哀乐。( _4 N7 q4 ~) i3 t

" ^( F) ^. d8 P) ^* }( H+ i分享到搜狐微博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0-9-10 16:53: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响应。你的曾祖父以及你讲的事情,是我这一代人见过和亲历的的。你父母好吗?    ) e0 k$ L3 M  U0 z6 q! @9 p4 l4 U
         “我的曾祖父在1958年去世。这是我的父辈们告诉我的。曾祖父去世那年,我父亲才十多岁。
5 L. |/ v) n: i. `% o         曾祖父1949年之前是沛县北部地区有名的教书先生,因排行老二所以被称为“姚二先生”。
1 E/ ]: n8 K; {( N0 l  @        30年代,我们有个亲戚是国民党的一个高级将领,蒋介石的爱将。1 Z+ p. m3 ?8 o) n
        曾叔祖父不听曾祖父的劝告,把自己的大儿子送到一个军阀那里,条件确实改善了很多全家风风光光,但是他的大儿子凭借自己的身份胡作非为,欺压百姓,贩卖人口,解放后全家就不断被批斗。曾祖父不让自己的儿子当兵,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共产党武工队,都不参加,也不准抽大烟,老老实实在家种地。”% ]$ j1 n! t9 H$ g
      “家族有给死去的人立碑的传统,从村里的第一代到我爷爷这第六代都有墓碑。”7 D1 R- c# o/ i
    “曾祖父在1948年,和自己的哥哥弟弟共同出钱给自己的父亲立了碑。”
% l. u5 n$ E+ u8 {% I' j    “解放后,分田地、打土豪,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接踵而来。老林的墓碑被推到,被丢弃在村里的角落里,被邻村人拉去垫路,家族几百口人不敢反抗,也不能反抗。”! F4 F2 X; T( ~% t" T
    “曾祖父这一代在1950年代1960年代去世的人的碑是不可能立的。直到九十年代。我的父亲这一代人,把散落在村子各个角落的石碑又找到给老辈的人重新立起来。又给我曾祖父这一代人立了碑。”) J& ]) a3 Z: }' M8 [* B$ |! b
   “昔日的杨树林已经不可再现,只有几座青石碑矗立在哪里,看着他们的子子孙孙辛苦劳作,或许也在感受着子子孙孙的喜怒哀乐。”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7:31: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可以加我的QQ聊天3340946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7 17: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