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0787|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摘] 《宜丰人物》一书中记载:南昌姚氏始祖彦国公,是江西宜丰县的姚氏始祖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6 13:28: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5-6-6 14:06 编辑 ( d: B% K, b# b9 b/ C# `

  }: A6 n! {6 A5 ~  最近,我发现一篇文章中介绍了江西宜丰的一位作者,出了一本书叫《宜丰人物》,此书介绍说南昌姚氏始祖彦国公也是江西宜丰县姚氏始祖,是最早迁到宜丰的姚氏族人,现将文章复制如下:
/ N( q' M, m' Y' S" H6 G慎终追始  扬清激浊——《宜丰人物》序 (2014-08-03 21:08:47)[url=]转载[/url]  X( ?0 `% p" M/ K- j: z

- L- O) O8 M# H3 }* b' B9 T" y- g
标签: 人文/历史
3 \# K0 [1 W6 C* z+ ~% M# w

《宜丰人物》序

对许多读者来说,宜丰,这个地名也许很陌生,甚至从来也没听说过。

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完全理解。因为,宜丰确实地处偏远的江西的西北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山高林密,山环水绕,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很不方便,加上在历史上又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社会知名度自然就很有限了。

然而,如果只是以社会知名度来看待宜丰,那就有点“门缝里看人”之嫌了。

其实,宜丰的历史,还是有得一说的。

首先,它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县份。它始建于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222—229年),嘉名“宜丰”。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宜丰县为新昌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浙江新昌县同名,又恢复旧名宜丰县。至今,它已有一千七八百年历史了!

此外,且不说宜丰的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仅这里人杰地灵,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就足以让宜丰出人头地、让人刮目相看了。

宜丰名人辈出,代有英才。据统计,入《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医学家大辞典》者四十余人。其著者,东晋有大诗人陶渊明;唐有临济宗始祖希运、曹洞宗始祖良价;宋有诗僧惠洪,文学家、状元姚勉,音乐家彭几,画家超然,理学家张子博;元有著名诗人圆至;明有爱国将领袁彬,“铁面”监察御史冷曦,主持茂陵、贵妃陵及京城、通州二粮仓营建的工部侍郎陈政,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厦门的名将邹维琏;清有名医邢增捷,才女李乔松;近代有讨袁名将蔡锐霆,学者、藏书家胡思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以后,有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熊雄,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刘元昌、陈潮、杨渊和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皆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毫无疑问,如此多的杰出人物,是宜丰拥有的一笔丰富的人文资源与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极好教材。

事实上,宜丰有关部门也这样做了。

随着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举国上下呈现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气象。198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16号文件,正式号召全国各地“编史修志,为历史研究服务”。宜丰县委、县政府闻风而动,立刻组建了“宜丰县志编辑委员会”及“宜丰县志编撰办公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人与宜丰结缘了。

本人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接着,又考取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读的是“中国历史文献”专业,而研究方向恰恰就是地方志这类地方文献。

大概是1986年春。江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在赣州召开修志动员及经验交流会,我陪同导师黄苇也参加了。正是在这次会议中,我与宜丰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暨《宜丰县志》主编姚行先,以及县志办另几位工作人员认识了。

此后,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做编辑工作。不久,接到姚主任来信,告诉我《宜丰县志》已完稿,意欲与鄙社洽谈出版事宜。这当然是件好事,理应玉成。经向领导汇报后,我们接受了,并签订了出版协议。之后,我去宜丰参加了定稿会。1989年10月,《宜丰县志》正式出版。1992年12月,该书荣幸地被江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评为一等奖;1993年10月,该书又荣幸地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为二等奖。

在这本总共四十三卷、洋洋一百五十万字的志书中,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当地的建置、区划、乡镇、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国民经济、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水利、小水电、工业、建筑业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与邮电、商业、粮油管理、土特名产、财政、金融、人民生活、党派群团、政权与政协、苏区、民政、劳动人事、公安与司法、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卫生医药、体育、文化艺术、谣谚传说、文物与古迹、著作、风俗、宗教、方言、人物等,全包括在内,确实统合古今,横涉百科,乃宜丰一地之总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本《宜丰县志》中,人物部分虽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占了一卷,但只是其中四十几分之一,限于篇幅,只有区区两万多字,许多人物只做了点简略介绍,有关资料只能忍痛割爱,束之高阁,而一些当时认为一般的人物,则只能列入名录,那就更简单了。这个遗憾一直深藏在宜丰县志办有关人员的心中!

从1989年10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了。在这期间,宜丰与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杰出人物也不断涌现。真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有鉴于此,原宜丰县志办公室副主任、《宜丰县志》副主编蔡交云先生尽管已年过古稀,出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仍再作冯妇,重操旧业,决心编著一部尽可能详尽的《宜丰人物》,以不负宜丰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

经过二十来年的努力,近六十万字的《宜丰人物》终于杀青了。这自然是件大喜事,作为他的老朋友我为他感到高兴,并分享他的快乐。

现在,这部书稿就在我的案头。读了几天,人物的多样,内容的丰富,资料的厚实,自然不在话下,另更有几大特色令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值得向广大读者介绍。

一是收录了宜丰主要姓氏移民的始祖事迹。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以孝治天下”,历来注重慎终追始,敬祖敬宗,遍布各村落的祠堂,以及历代编修、续修的族谱、家谱,无不说明宗族文化在广大农村影响深远。从一定角度看,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宗教,祠堂就是教堂,族谱、家谱就是《圣经》,列祖列宗就是神灵。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来自何方?根在哪里?祖宗是谁?家族中出了什么杰出人物?这都是有必要弄清的问题,因为数典不能忘祖,忘本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俗话说,“祖宗在看着你呢”!即使在今天,对祖宗的敬畏,这种浸透在人们血脉中的文化意识仍然非常浓厚而强烈。

毫无疑问,《宜丰人物》撰写了宜丰漆姓、姚姓、蔡姓、毛姓、雷姓、卢姓、晏姓、赵姓、唐姓、冯姓、宋姓、左姓、李姓、巢姓、熊姓、阮姓、伍姓、何姓等几十个姓氏始迁宜丰的来龙去脉,并介绍了始迁祖先的事迹,对宜丰人来说,确实意义重大,更加强了他们热爱家乡、敬重传统的感情。如:

漆  彬  南朝人,刘宋时官龙骧将军,于南北朝时(420-479),由建城县新城(今之高安)迁居望蔡县(辖今上高、宜丰、万载县)之石台,即今之良头村石台源自然村。漆彬为宜丰漆氏的始祖。在宜丰全县各姓氏中,漆氏乃迁居宜丰最早的有历史记载的姓氏之一。子五,三子漆寒仕齐,为云水县令。

姚彦国  字安邦,号仓监,行都一郎。隋末唐初人。祖居汴梁(今开封)续贤乡。父为姚鹏,母钱氏。兄弟三人,长彦国,次彦都,幼彦相。彦国,隋炀帝丙寅年(606)进士。任江西丰城儒学教谕,后因避战乱,隐居新昌县北之天宝。递传至六世姚世忠,唐朝时由天宝迁天德乡(今新庄)之灵源。姚彦国为宜丰姚氏始迁祖。

宋  祁  又名定祁。宋朝人。官至翰林学士,正三品,与兄宋郊在文坛上齐名,世称二宋”或“大小宋”。世居河南雍丘,后宋祁由雍丘迁九江,徙豫章,再迁新昌四都茜港,今桥西大畲村境,为新昌宋氏始迁祖,子德通。

试想,宜丰漆姓、姚姓、宋姓人读到以上内容,能不怦然心动、心潮汹涌吗?当然,也应该认识到,诸如此类的内容,也是研究移民史、社会史、宗族史、地方开发史的宝贵资料。

二是着意官员政绩与士绅作为。

中国自古就是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就讲究崇德报功,饮水思源,只要有人为民众做出了卓著贡献,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社会及民众都会由衷地尊崇他、纪念他。这正如《礼记·祭法》所言:“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可想而知,凡为人作则、以身殉职、以劳定国及能抗击大灾大患者,皆应受到后人祭祀。事实上,《宜丰人物》一书中,就缕述了不少地方官员及当地士绅这方面的事迹,有利社会公德与民风的教化。

官员,作为朝廷命官,管理地方事务,保境安民自然是其第一要务。但由于各人素质、品行有差异,具体的作为就大相径庭,有的作威作福,高高在上,视百姓如草芥,有的爱民如子,为民请命,造福一方。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对清官拥戴、纪念,对贪腐官员则鄙视、痛恨。

例如,明朝况钟担任苏州知府九年,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苏州人誉其为“况青天”。九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而苏州府士民张翰等一万三千人联名上书,恳请朝廷恩准况钟连任。明英宗朱祁镇准奏。明正统七年(1443)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任所,享年六十。他死后,苏州人痛哭罢市。其灵柩从运河运回江西靖安县故里时,自苏州府衙门至运河码头,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以后,苏州府及所辖七县都建了“况公祠”,而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

又如,2014年6月14日,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前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次日一早,省会南昌市民就放了长时间的鞭炮,各地鞭炮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对苏荣这个恶贯满盈的贪腐官员终于被拿下表示由衷的高兴!

《宜丰人物》也注重了这方面的内容,事迹也比较典型。

如福建汀州上杭人王筠,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5)以通直郎任新昌(宜丰旧名)县令。任上数年,勤政爱民,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县内棠浦乡有一处河流隔绝交通,往来不便,王筠特捐出自己的薪俸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平桥”。后来,当地人为纪念王筠,特将平桥改名为“通直桥”,因“通直郎”乃王筠的官衔也!

又如湖北武昌人宁麟,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庆历(1041-1048)初,以中书舍人来任新昌县令。当时朝廷有诏令,要各州、县办学校,响应者很少。宁麟刚到新昌,随即选择新丰门外(今南门一带)创办学宫。并将自己的薪俸捐出来购置学田,以供养贫穷的学子。工作之余,常召集学生考课文艺,研究经史。受他的栽培而成名的有龚子与、陈奕,后来都考中了进士。宁麟在新昌任上十余年,廉政爱民,为政不扰民,民风日盛。病逝之日,两袖清风,家无余资,县人感其高尚道德,特在学宫侧建庙塑像祭祀之,庙名“兴文相公祠”。学生陈奕撰文纪之。元朝时,新昌州同知敖仲实又专门写赞语刻在石碑上,以资永垂不朽。

士绅,一般指当地有一定财产、文化、身份、名望的人士,也许没有获得功名,也许获得功名后告老还乡,在地方事务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与话语权。在传统中国社会,士绅地位举足轻重,不可小视。我一直认为,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几千年,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基本保持长期稳定,士绅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5月底,我去景德镇参加作家胡平新作《瓷上中国》一书的首发式,晚上与胡耀邦儿子胡德华聊天,他也有类似的看法。事实上,士绅就是地方上的非公职性的领导人或代言人。举凡地方上的修桥、铺路、建校、兴仓、设渡、治安、民事、生计等等,无一没有他们的身影与声音。毫无疑问,公正、客观地记述他们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应该是史志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宜丰人物》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记载了不少当地士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

如宜丰建县就与当地士绅的积极活动密不可分。据书稿中蔡嵩、蔡岑两人的传略,这兄弟俩积极参与了宜丰的建县事宜——

蔡嵩、蔡岑,乃宜丰蔡姓始祖蔡剑的元孙。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兄弟俩商议,“盐步去高安西百里而遥,其林壑川涂迴绕,且南与蒙山为邻,不为县,恐不足以便民而戢奸,愿竭力以佐公府之费”。请求改盐步镇为县,七年(982)九月三日得旨,始置新昌县。二人乃献出自己的居所为县治,凡公家建造所需之费,悉数供给。皇帝闻此义举,特敕封蔡嵩、蔡岑兄弟为“孝义灵椿王”,立祠县署后,塑二人像于祠内,春秋祭祀,凡上任县宰亦先行前往拜谒。如清乾隆已酉年(1789),县令徐名午来此拜谒后,立有碑记,高度评价蔡氏兄弟的义行,“夫以新昌万户之民,永远而受太平之福者,皆二人之力也,则二公德泽,将与新昌之江山相为久长也。”灵椿祠遗址尚存,在宜丰宾馆后面。

另据《宜丰人物》陈自量传略,他也是当地一位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及慈善活动的士绅。

陈自量,本名陈德,南宋人,为人仁和忠厚,乐善好施,不思官禄,朝廷多次征用而不从,平时常以钱物周济乡邻。凡有来籴米的都减价售出,并由籴米者自量自取,大家便称他为“陈自量”。传说有一年大旱,江南西路抚按使设坛祈雨不得应验,梦中有神告之说:“大仓出粟,不由他手。”抚按不解,释梦者解说:“寓意是仓出米,自已量取,就是说要找一个叫“‘自量’的来祈雨,这人能给大家带来福气。”抚按遂下令各县遍访名“自量”的,新昌县令范洁于是将陈德推荐上去。到省城后,陈自量斋戒洗浴,登坛焚香叩头,三日不吃不饮,及至第三夜,忽然阴云密布,雨骤至。众官员欢呼庆贺,纷纷登坛要谢陈自量,而陈自量却已“仙化”。众官员便商议奏请朝廷旌表,皇帝即准,诏封陈自量为“盐城福主显忠大王”,并按王公规制塑像立祠常年祭祀,陈自量妻胡氏封为后宫夫人。其中虽然有点荒诞,但此士绅颇具善行义举则是千真万确,塑像立祠常年祭祀也真切地表达了人民对他的尊崇、认可。

士绅或者文人参与地方公益事业或慈善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宜丰也不例外,进入近代,这种情况仍然延续。据《宜丰人物》伍继祖传略,他用私产资助办学兴教育的义举就颇值得赞扬。

伍继祖,字述之,宜丰石市镇照溪村人。1902年生。出身农家,家境一般,幼年过继叔父,得有上学机会。不久,叔父母相继去世。民国四年(1915),由本族众会资助,考入宜春中学。民国十年(1921)又考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因政局动荡,中途辍学。期间,曾在南昌省立第一女中、鸿声中学、中洲中学任教。民国十七年(1928)武昌师范大学毕业,任宜丰县教育科长,以后相继在宜春、高安、上高、武宁、万载、宜丰、樟树等中学任教,直至逝世。伍继祖一生热爱教育,除应聘在外地任教外,还在家乡创办私立锦江中学。为凑集办学费用,他毅然卖掉家里的一幢房屋、两架织布机和八架纺纱机。这种精神广受社会好评,一直在当地传为佳话。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在大力提倡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当然要讲爱国主义,讲民主、文明,讲诚信、友善,如此等等,《宜丰人物》所收录的人物传略自然也有这些方面的典型事迹,如抗击荷兰殖民者入侵的邹维琏、刚正不阿的“铁面御史”冷曦、舍己救人的少年英雄刘灿英,以及为国捐躯的英烈刘元昌等,内容也同样丰富,意义也同样重大,特色也同样鲜明,但是这些情况一般的人物传略都必然记载,所以,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宜丰人物》确实是本好书,而我着重推介的两个特色,也确实很有现实教育意义。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城市化的浪潮正席卷华夏大地,传统农业社会、乡土文明、道德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像《宜丰人物》这样的图书出版正逢其时,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说,真是功莫大焉,广大青少年读一读,我觉得一定会开卷有益,大有收获!果然如此,我将感到莫大的欣慰!

是为序。

褚赣生

2014年7月22日

草于沪上梯航斋


( ~; j4 M- P) E2 S
8 e' m3 _4 a) t( o( b
) |: ]" ?- Q; K9 K9 W9 p* b5 h" X  D' s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姚先达 + 10 很有用,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1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4:0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5-6-6 14:08 编辑
, ^: e9 ^0 g7 }! I5 q4 f) A8 N$ j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5-6-6 13:40
; k# s. c4 N% d8 r1 d$ B  x上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cabfa0102uyfo.html。原文慎终追始  扬清激浊——《宜丰人 ...
《宜丰人物》的作者是蔡交云先生。
+ d6 y' R  ~" |* ?  ?3 Z
2 E" }4 X: Q  D+ Y% t) q: E) N" i! D1 `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推荐
发表于 2015-6-8 22:44:50 | 只看该作者
菁菁 发表于 2015-6-8 21:521 f0 w3 R6 G8 e9 L' t. a4 Z& U
望良文宗亲、再续刊下文、让我等姚姓新网民学习.谢谢!
1 o. |# U% G9 ^3 _* R$ o4 A
这么多内容,作者为此调查、走访、查阅了很多资料有感而作,实为不易,我认为观点较客观,为进一步寻找“彦国公和尚忠公”之间的渊源,供大家分享有必要(借作者言:“或许能给族彦一定参考”):
7 l' O8 a' A( ` 9 u& ^8 _# }# @# r, u
那么彦国公植下在卜居地为什么只有南垣一个村落呢,我想有可能是因为南垣相对别的村而言有点偏辟,离最近村落也有两公里,而其它姚姓均杂居在一起,自然村之间相隔在不到一里,难以分清彼此,于是部分彦国公后裔在记载不详的情况下,谱系纳入了尚忠公谱系之下,而唯独南垣村因清晰脉络,故未混合, 当然,也只是一种猜测. (现今就有由南垣派生的一支燕窝姚家与周边尚忠公谱系后裔一起修谱入了芳里谱系).另一种情况是彦国公的一些支系在本地没落了,比如谱上记载现南垣境内以前还有几支同宗,现在就找不到后人了.至于两谱系中有一段记载是大体相同的,那就是姚震,姚旦,姚勉,前两位为父子,父为特奏状元(彦国公谱系中姚振为第十五代,宋哲宗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特奏状元,距彦国公卜居灵源有近500年,按芳里尚忠公谱系姚振为姚尚忠之曾孙,是迁入后的第四代,距尚忠公卜居灵源96年),子姚旦为释褐状元,姚勉为姚旦玄孙,为宋宝佑元年癸丑即公元1253年登科状元,姚勉状元登科是有史可查的,这点不会有错,所以都有一门三状元之说,但两谱都记载在自己的谱上了,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要么这两谱族本就是一族,只是后来分开修了谱碟,要么就算不是一族,因生活在同一聚居地的同姓人家出了名人,进行”资源共享”,这也是说得过去的事.但有一点却是确切的,尽管附近有十多族姚氏,每年春节灯笼上只有南垣姚姓能用状元及第四字.另外,在湖南平江姚氏谱中保留下来的姚勉于宋宝佑二年作的一篇谱序,称自已为彦国公二十世孙,与南垣谱系相符,如果可考,那起码说明南垣派即彦国公谱系没有错.
    .彦国公谱系中有的提到彦国公‘‘见郡境华溪(即灵源)”,也有的记为‘‘卜居灵源(曰华溪)”两种说法都出现了灵源和华溪两个地名,那么灵源和华溪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在此,我想作个分析.
一,谱上所记灵源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灵源是不是一回事?我认为当时说的灵源并不是现在说的狭义上的灵源即灵源坑,.而是统称为灵源河流域靠近灵源坑的一块平缓地带。现在所说的灵源是指1966年所修芳里水库所淹的一段山坑,是姚勉出生之地,在没有水库时因地形原因 ,也只能散居,无法聚居,芳里水库涨水时的面积为1300亩,整个姚勉出生地周边均被淹,所以说这地方不大.而仅从彦国公谱系记载,就有许多后裔外迁后都返回了灵源,加上原有没迁出的姚氏后人,还有芳里尚忠公谱系中记载的许多外迁姚氏均记出自灵源,那么多的灵源姚氏子孙,不可能只拘泥于居住在灵源坑的那个山坳中,那么居住到哪去了呢?我认为有可能分居在灵源河的两边.其一,灵源周边的地形为喇叭形,而现在说的灵源也就是指灵源坑,正处喇叭颈部,灵源河是天德乡(现新庄乡)的一条主要水系,发端于灵源坑,乡志上写的是灵源河,现在因上游修了芳里水库,水系几乎干涸,实际上就是在过去水源丰富时也只能算是一条稍大一点的溪,两谱系的姚氏族人皆居住在靠喇叭颈的扇形平缓地带,这一地带也被现在人称为”冷水坑”.其二,谱记“彦国公居灵源有九十溪”,正好沿灵源河两公里内的地名几乎都与溪字关联,如楼溪,荷溪,新溪(陶氏迁居后已改为陶家),洪溪(宋氏迁居后已改为宋家),兰溪等,九十溪可能是个统称,但沿溪而居,以溪命名的地址在灵源河边上比比皆是,这与记载相符,对于灵源河之所以称河而不称溪,或许就是为了怕与这些居民点的地名混淆而称河。其三,灵源河流域的“冷水坑”地方现在也有它姓人的村落,但从县志可以查到,它姓人均为宋元后迁来,比芳里谱系的尚忠公要晚,如按彦国公谱系记,那更要比彦国公晚好几百年,这就有可能灵源河流域当时就是姚姓人最早卜居且为聚散之地。从上面我们可以推断,当时所说的灵源应该为灵源河流域的统称,是彦国公卜居处,宋代已成姚姓聚居之地,而不只是现在的灵源坑。事实上,现在的南垣即当时的华溪,谱记属左灵源,这就更证明灵源是指一个区域.至于后人为什么一说灵源就只想到灵源坑这个地方呢,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因先有了灵源坑,后发端于此的水系便叫灵源河,灵源河流域被外迁人统称灵源,便顺理成章..二是外迁人记不清更详细的地址或本就没有更详细的地址或认为没有必要说清更详细的地址,在迁出或回迁时,只记录了灵源,而没有去记录是灵源的哪个更小的地名。这就有点象厦门与同安县的关系,以前厦门归同安县管辖,说同安县便包括了厦门,现在厦门比同安大且更有名气,说到同安县可能不会想到厦门岛。三是本地出了姚勉状元,灵源坑是姚勉的出生地,灵源也因姚勉而名声远播,久而久之,灵源就成了姚勉出生地的“专利地名”,灵源的概念也就从广义变为了现在的狭义上的灵源坑。简而言之,灵源最早是指灵源坑,后来指灵源河流域,现在又单指灵源坑.对于有些解说灵源即芳里的说法就更是误传,芳里原名坊里,地处进入灵源坑的路口,因姚勉登第状元后所立状元牌坊在该处而得名。造成灵源是芳里的误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芳里水库淹掉灵源坑时,部分移民搬迁到了芳里村.
二.灵源与华溪是什么关系?彦国公谱系中有的记为“居灵源(曰华溪)”,有的记为“居华溪(即灵源)”那么灵源与华溪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说灵源就是华溪,那为什么尚忠公谱系(即芳里谱系)只说灵源而没有谈及华溪,谱系虽不一样但说同一地点解说同一别称还是有必要的呀,就是现在姚勉出生地的灵源坑,留下了很多传说,但也没有传说那里曾为华溪,如果说灵源指的是灵源河流域这一平缓地,那答案就好找了,那么“居灵源(曰华溪)”就可以理解为“居住在灵源一个叫华溪的地方”,“居华溪(即灵源)”可以理解为“居住在华溪即灵源河流域”,那就是说灵源为区域名,是大一点的地名,而华溪为居住点,是小一点的地名,这样解释比较合理,彦国公后裔外迁后又有不少回迁灵源,指的就是回来了灵源河流域,不一定是回原居住点华溪,更不一定是指到姚勉出生的那个灵源坑的山坡居住,因为灵源河流域是山区,当时还不是很开化,卜居在一定区域是正常的,那样相互有个照应,同时,相对的分开又有利于对生产生活资料的摄取利用,现在赣南的客家迁居就是这种形式,同宗人迁居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山头地段。《南昌姚氏谱》收录的明嘉靖年间湖南平江《姚氏谱序》中记有彦国公“见瑞阳灵源之地而有华溪胜境遂居之”这句话我想该理解为彦国公“看到高安(当时灵源归瑞阳即现高安管辖)灵源这个地域有一个环境特别优美的华溪宝地,于是就居住下来了”,这也就是说华溪是灵源区域内的一处胜境,华溪是灵源河流域的一个小地名。当然卜居前未必有华溪这个地名,有可能是卜居之后因而取名华溪的。
三,华溪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南垣姚氏谱〉〉记载,彦国公二十六世孙“由冈下迁华溪,华溪之地朝南四面有山围绕如墙,因改华溪为南垣”,冈下现就在南垣村境内,为现南垣村人居住点东对面一道丘陵山脉中间的一个山弯,离当时的华溪约二里地,在现残存的乾隆元年谱序中还有”南垣古华溪之地”的记载,到底是不是彦国公所卜居的华溪,那就有待考究,但起码在灵源河流域还没有发现别处有华溪的记载。另据记载,明朝天启年间,南昌姚氏修谱曾回灵源核谱,说是“世代相符”,而现灵源河流域只有南垣与南昌属同一谱系,也就是说只有南垣能“与之相符”,这说明当时到的灵源只能是灵源河流域的南垣,而不可能是灵源河流域的别处,也许当时他们就认同了灵源是指灵源河流域包括南垣-----南垣为古华溪的说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外迁后裔说的灵源是灵源河流域的总称,华溪和灵源坑都是小地名,由此,本人推测,彦国公曾卜居在灵源河流域的华溪即现南垣境内,成为彦国后裔发迹地,子孙繁衍众多,于是便在灵源河流域移居或向外地迁徒,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华溪和灵源两个地名.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后人只能从有关的文字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一些分析推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日查看,<<南昌姚氏谱>>,上记民国十八年南昌族人赴祖基查考谱碟报告,里面就前辈在实地考查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村名华溪已改称南垣,灵源二字实为该处姚姓十几族总称也”,这一观点与我大体相同,或许能给族彦一定参考。(注:原文转载完毕)

: G& m/ B+ |2 f9 s8 p

签到天数: 5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推荐
发表于 2015-6-8 20:5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彩云之南(姚良文) 于 2015-6-8 20:53 编辑
  @. ?1 c) E3 T- _/ C1 y' {5 _; e1 P* R8 v  C9 i, l9 b$ J; f0 W) N& f
     我用我方知明宗亲去年前往江西参加彦国公祠庆典时带回的资料“部分原文片段”看看始祖“彦国公和尚忠公”的关系:
0 }" s3 j" P  q* C0 C9 d2 n
: z( B! Y8 e; ^' Z5 t  t
彦国公卜居地之我考
        灵源姚氏发脉兴旺,子孙近繁远播,真令后裔为之自豪.近日浏览姚氏宗亲网,许多灵源姚氏后裔在网上交友联谊,共同探索祖系发处,在这些探寻中,我发现有些外迁姚氏宗亲对其家谱脉络持有疑惑,他们认为:同为祖上出新昌灵源(即现在的江西宜丰新庄境内,新昌古属瑞州府)可有的谱记尊隋唐时迁居灵源的彦国公为发祖(因祖居地现只有南垣村为此谱系,在此简称南垣派),而有的尊宋朝迁居灵源的姚尚忠为发祖(此系以芳里为代表,在此简称芳里派),宗亲提到在祖居地的人是否能知就理?作为祖居地的姚氏后裔的我,说实话,也因年代久远对此无法考究,说不清原委,我是南垣谱系,我曾与芳里谱系下的行先人一起探讨过,他现年八十多岁,是解放后第一部<宜丰县志>的主编,是我同一单位的离体干部,所以交流也多,但仍说不出头绪,因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很多,但有两种情况可以猜想,一种是本为一族,但由于各种原因,各自尊了发祖,各自修谱。另一种就是确实为不同的发祖。两谱都记叙先祖自河南迁入,彦国公为隋唐,尚忠公为宋代(公元1004年年)晚迁者到南方后选择早有同姓老乡的地方落脚,人丁发达后,各按各的文字记载定修谱系,于是出现了两种谱系,这也是有可能的。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形成在同一地的同姓有不同谱系的现象,到底是属于哪种情况,只是猜想,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就未可知否.但可以肯定的回答是,在祖居地的灵源(现宜丰新庄)确有两派谱系的姚氏后人生活,:一派为南垣姚氏,是彦国公植下的,这也是从现存谱记看,彦国公在卜居地唯一的一支村落,另一派是芳里姚氏,是尚忠公植下的数个村落.(注:原文复制第一自然段)

$ ^7 P+ Y$ W+ [  G# E% Y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发表于 2015-6-12 20:1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5-6-12 20:44 编辑
  Z- K; E& _$ [
pszyyao 发表于 2015-6-12 18:423 y/ i" _5 S6 I* Y- o' D+ k% ]
行先老说“姓姚的本来就是一家人”——对宜丰新庄姚来说,是含糊的答案。
- `: q7 ~9 [% t! V+ z) x" `- @1 g3 @
' U" S/ l4 J4 u/ p5 V# s
姚闻闻认为:
) F4 O! F2 C( f8 l7 F' H" q一、可以肯定的说克保宗亲所说灵源为两支姚是准确的。即南垣姚和方里姚,再说明白点就是在灵源这个地方以姚彦国为始迁祖的南垣姚;以姚尚忠号秦原为始迁祖的方里姚,在这里共同生息繁衍。
6 c) P" K" e: s! P5 G# v2 p  w二、方里《灵源姚氏族谱》是否有姚尚忠以上姚云世系问题。我在十年前姚行先先生专程为我回他老家查询我支始祖姚清公、姚伯龙公时,准确为我抄录了一份方里《灵源姚氏族谱》从姚云到姚清的世系,并且还送我油印本《状元姚勉》,同时我们在这一段时间里,广泛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方里《灵源姚氏族谱》是否有姚尚忠以上姚云世系的问题有明确的回答,即此谱内有姚云世系,并不是三公后人所添加。同时我们还就方里《灵源姚氏族谱》为什么在姚敷这里只说为姚云为敷裔,而不明确为父子、兄弟关系进行了探讨,这是此谱最大的疑点之一;二就是探讨了按正史对接姚崇的错误问题,这是此谱的第二大疑点;三就是姚勉问题。也是此谱第三疑点。经过我们这段时间的电话、书信接触,我们相互都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后,他再三托付我进行研究,特别是姚勉问题,希望有一个正确答案。% n+ q8 a1 e( Q$ f1 T6 `, c
三、在上贴回答卿芳老问时,由于我与卿芳老交流常爱用“云公,彦国公”交流,所以在此处回帖中也引用“云公谱载”,这一引用很不严谨,云公谱这一说法也不准确,特在此更正道歉。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克保宗亲所说,为方里《灵源姚氏族谱》。此贴正确的回答应是:方里《灵源姚氏族谱》记载:在讼案条目下,其中有燕窝姚与南垣姚因葬地纠纷有保约一份,见下图:% Z" ~% q% m, p

5 l9 S/ x; S! t; D: k4 t
% u" @0 g: G# i- F$ v- {+ h) s5 l: f' t! N

201639tu00zw05cx406u4w.jpg.thumb.jpg (111.79 KB, 下载次数: 372)

201639tu00zw05cx406u4w.jpg.thumb.jpg

201651tq3h4juwhjuw81hp.jpg.thumb.jpg (118.56 KB, 下载次数: 394)

201651tq3h4juwhjuw81hp.jpg.thumb.jpg

201703a99yf0w3zy0hwa90.jpg.thumb.jpg (95.19 KB, 下载次数: 377)

201703a99yf0w3zy0hwa90.jpg.thumb.jpg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发表于 2015-6-13 09:5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5-6-13 10:00 编辑
; k1 \7 F) h  H2 @* \8 K& p
姚克保 发表于 2015-6-13 09:01
% u4 n0 a0 `: t1 t1 @姚勉是姚铸的弟弟姚锡的曾孙,姚勉直系后人均不在灵源,谱记南垣为姚锡之嫡后,事实上,不管是不是嫡后,黄 ...
3 y& L* U, W1 U3 J+ Z% R

/ P2 r% K, V5 X8 j: D& T! ?0 n姚闻闻认为:% ?+ k% o9 ^$ s
要搞清灵源两支姚是否属同宗。& {& k* o( {: ^8 o9 G' L
首先都要理性的看待自己的族谱,不能都强调自己的正宗,这样下去永远不会有交集。9 e  ?# p0 ~* E2 W
其次正确分析自己族谱错误的部分,错的去掉,对的保留,存异议的共同探讨,坚持理性的、公正的分析,不带有自己一方资料为正确的情绪,而是以讲事实,拜道理,符逻辑,把两支族谱到底在哪一位祖先是共同祖先确定下来,以这位祖先为共祖,往下梳理。
# S( X4 F, {2 `: ~+ V2 w/ \三双方派出对等的人员,各支选出一位德高望众的长者共同协调两谱对谱事宜。
% z+ f5 ~( {# ^& E6 Q四互尊互凉,求同存异,对实在理不清的问题以找主线为准,暂时搁置,不争论,不伤害。: A- k- G9 @  |: t8 m  O0 P
五形成双方共同认可的对谱成果,让各自族人认同。$ `  d' {  E. a: x
此观点为个人意见,不代表任何一方建议,也不成熟,一孔之见,仅为两支姚找到共同点而已!2 c8 N# {: Z) e
9 S% \' \/ l' H6 G& J( K$ K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宜丰人物》这本书的出版,宜丰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暨《宜丰县志》主编姚行先老先生,应该是知道的。大家都知道,姚行先老先生是宜丰方里姚氏,方里姚氏一直以尚忠公为始迁祖,对于《宜丰人物》中关于宜丰姚氏始祖是姚彦国的记载,不知老先生怎么看?
2 {' p$ `1 r7 \1 Q) r$ e2 I% Z# T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3:40:18 | 只看该作者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5-6-6 13:39# h3 V; B/ I) u- P
我想,《宜丰人物》这本书的出版,宜丰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暨《宜丰县志》主编姚行先老先生,应该是知道的。 ...

- ^) A/ A" P. ?1 r, H上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cabfa0102uyfo.html。原文慎终追始  扬清激浊——《宜丰人物》序
$ ?" A, g; T- O; G

签到天数: 59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5#
发表于 2015-6-7 08:59:0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中
3 K% E4 d: q+ g6 p: j0 _; J. ~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5-6-7 09:43:48 | 只看该作者
姚卿芳 发表于 2015-6-7 08:591 A: G1 K' n9 M1 n3 V/ \9 a
关注中
1 [) ]" ?& ]) X" j0 }
          宜丰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暨《宜丰县志》主编姚行先老先生,是宜丰方里姚氏。他参加了彦国公祠庆典吗?       南昌姚氏和南垣姚氏等办了彦国公祠落成庆典。
" z6 j0 X: V& o0 w; x& g       贵州姚源昌修了三公总谱。6 G- e. h: ?2 z
       网上讨论姚勉公是哪一派。三公裔积极参与。
, @( z2 E" C% N0 H+ e$ z/ n, c1 N      姚行先老先生是个重要人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能联合他或通过他做些实际的事情?8 a0 X1 M7 c) |# \5 P. `
      
8 N6 }+ M7 k' j4 I: u      
  k5 X2 M  i$ c8 e. q
      方里姚氏一直以尚忠公为始迁祖,
& h! _( S: k, ?# d3 \" i
2 }; C% w+ d- _  H$ b" v
* B5 O1 o9 i) Q0 m; S! m% ^! w/ w: ~

签到天数: 59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7#
发表于 2015-6-7 14:36:18 | 只看该作者
钟尧老:我于二零壹叁年拜访过方里行先老前辈。当年他八十四岁,已发帖,去年庆典因天气下雨,不敢劳驾老人家了。
, c: O2 b8 c  c6 O2 G( ]- U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5-6-7 15:27:22 | 只看该作者
姚卿芳 发表于 2015-6-7 14:36
7 U4 q( t7 o: w" o4 q钟尧老:我于二零壹叁年拜访过方里行先老前辈。当年他八十四岁,已发帖,去年庆典因天气下雨,不敢劳驾老人 ...

* M, k! h, W+ J5 ?/ I. X            行先老前辈今年八十六岁了,能讨论能办事吗?
' w2 C+ e- [! V

签到天数: 4060 天

连续签到: 255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发表于 2015-6-7 15:59:47 | 只看该作者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5-6-6 14:004 j. v4 y( Y$ _) W* u
《宜丰人物》的作者是蔡交云先生。

$ j$ D# I- h7 U密切关注中。像《宜丰人物》这样的书出的越多越好。$ y+ s/ C6 ]9 ?4 }) n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6-7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6-7 15:59
  R3 ~! y: Y1 g8 D/ a+ u$ H密切关注中。像《宜丰人物》这样的书,出的越多越好。

/ y8 J* T; ]* S+ a  先登教授说得对,也谢谢您的关注!7 V* [0 O+ i/ B!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3 17: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