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20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发现了河北青县的另一支姚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9 15:3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读了河南姚树江的  转帖,我对他说,我们发现了河北青县的另一支 姚氏。

            河南姚树江,河北青县发现跨越百年的明代封官诰书(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662&extra=&_dsign=24449053)。





      青县的这一支是:


河北青县(流河镇姚庄子村)姚氏
       有 清同治三年姚氏家谱
       始迁祖孙兴祖代亲谊孙氏从军”,濠州(今安徽凤阳。家族口传是替姐夫从军,大概他的姐夫姓孙,兴祖本姓姚。关于改姓一事,姚氏家族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孙升向永乐皇帝奏请改姓时,皇帝开玩笑说:赖姚不富。所以姚氏家族从三世祖以后,生活上都过得去,但不富裕。姚氏家谱从孙兴祖开始,到如今也已记载了二十五代、共计十卷,诰书内容在家谱上都有体现。
       族人流河镇姚庄子村姚某某(二十二世),家中藏有一份保存完好的明代(620年前)封官诰书(圣旨)。592字的诰书比《明史》相关记载更详尽。诰书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到正德元年时间跨度长达111年,记载了明开国将领孙兴祖及其后人的军功、世袭和封爵,其中洪武三年后,对孙兴祖的记载与清代所修《明史》大有不同,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对完善明代历史有所裨益。
      据《明史》记载,孙兴祖早年跟随朱元璋渡江,累功至都先锋,后升任统军元帅。其做事有谋且沉着冷静,深受徐达器重。徐达曾对部下说,北平有孙都督,不足虑。诰书记载,孙兴祖洪武元年克东昌棣州通州北平等处就行守御,与《明史》的记载重合。
   姚(孙)兴祖第二十世孙、69岁的退休干部姚恩专解释说,清同治三年姚氏家谱记载孙兴祖代亲谊孙氏从军,家族口传是替姐夫从军,大概他的姐夫姓孙,兴祖本姓姚。姚氏家谱从孙兴祖开始,到如今也已记载了二十五代、共计十卷,诰书内容在家谱上都有体现。


(1)
     
   
   






     


青县(流河镇姚庄子村)氏
河南姚树江,河北青县发现跨越百年的明代封官诰书
新华网石家庄9月7日电(记者 王民)日前,河北青县文保部门在流河镇姚庄子村一户姚姓村民家中发现一份保存完好的明代封官诰书(圣旨)。这份被姚氏家族精心保存了620年的诰书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到正德元年时间跨度长达111年,记载了明开国将领孙兴祖及其后人的军功、世袭和封爵,其中洪武三年后,对孙兴祖的记载与清代所修《明史》大有不同,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对完善明代历史有所裨益。    592字明代姚氏封官诰书比《明史》相关记载更详尽
    诰书是古代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明代诰书写在当时一种贵重的丝织物上面,这种织物由工部所属的神帛制敕局(后称南京织染局)织造。诰书为卷轴形式,分为苍、青、黄、赤、黑五种颜色;按照官品等级高低,它的图案和轴头也有严格区别。
    姚氏家族保存的这份诰书长约150厘米,宽约40厘米,材质黄白色丝织品,轴头为犀牛角材质。诰书上面钤盖一个整方、一个半方朱红色篆文“制诰之宝”大印,这是明代专门用于颁布诰书的印玺,一个整方红印钤盖在“大明洪武二十七年二月初五日”字体之上,一个半方红印钤盖在“大明正德元年四月初十日”上。从“奉天承运”到“大明正德元年四月初十日”诰书中592个字全部用黑色毛笔写就。6 U, A, f; `& H# f, o0 E
    诰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记载了姚氏祖先孙兴祖的籍贯、元末所任官职、如何带兵起义归附朱元璋以及长达25年的征战生涯和军中任职情况,在时间、地点等关键要素上比清代所修《明史》相关记载更加详尽。" w- ]) A) n! X0 I6 D" }
    如,《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中记载,“孙兴祖,濠(濠州,今安徽凤阳)人。”诰书中明确记载孙兴祖为“凤阳府宿州城西门人”,官职为“前张氏(张士诚)万户”。# c/ v! H  v) M5 A8 |
    开国将领洪武三年未战死 与《明史》相关记载出入大9 I' l& O2 W+ a8 U8 X* e
    据《明史》记载,孙兴祖早年跟随朱元璋渡江,累功至都先锋,后升任统军元帅。其做事有谋且沉着冷静,深受徐达器重。徐达曾对部下说,“北平有孙都督,不足虑。”诰书记载,孙兴祖“洪武元年克东昌棣州通州北平等处就行守御”,与《明史》的记载重合。
    《明史》还记载,“洪武三年,(孙兴祖)帅六卫卒从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谥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即,孙兴祖在洪武三年(1370年)就战死了,时年35岁。但根据诰书记载,孙兴祖不但在洪武三年“克应昌等处”时没有战死,而且在洪武五年“征沙漠黑龙江”,在洪武八年“征大石崖”,在洪武十三年任“燕山右护卫”,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征以都山宁夏回还”,并在同年九月任职“燕山右护卫中左所流官百户”,老疾而终,时年56岁,这与《明史》记载出入较大。8 |8 @6 i+ k) K# X" r
    祖籍青县的文史研究学者高仲恒介绍说,明代封赠官员,程序缜密严格,首先由吏部和兵部提准被封赠人的职务及姓名,而后翰林院依式撰写文字,由中书缮写,经内阁诰敕房核对无误后,加盖御宝颁发。这份诰书中,洪武三年后对孙兴祖的记载与《明史》大有不同,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对完善明代历史有所裨益。: p1 Z% g6 Q) Y
    孙兴祖后代改姓姚原因成谜 诰书保存620年实属不易) b. R; l6 e2 ^* d" [
    诰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记载了孙兴祖后世子孙孙升(姚升)、姚忠、姚洪、姚晨、姚勋以及妻、母家眷在洪武、永乐、宣德、弘治年间封官任职情况,从洪武二十七年到正德元年加盖第二封“制诰之宝”大印时,时间跨度长达111年。高仲恒说,由此可推断这份诰书在姚氏家族和朝廷之间往来了两次。. z9 V1 x# J, o2 h. I% L: @9 T/ r
    为何孙兴祖的后代从孙升开始在“永乐八年八月”改姓姚了呢?对此,孙兴祖第二十世孙、69岁的退休干部姚恩专解释说,清同治三年姚氏家谱记载孙兴祖“代亲谊孙氏从军”,家族口传是替姐夫从军,大概他的姐夫姓孙,兴祖本姓姚。关于改姓一事,姚氏家族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孙升向永乐皇帝奏请改姓时,皇帝开玩笑说:赖姚不富。所以姚氏家族从三世祖以后,生活上都过得去,但不富裕。姚氏家谱从孙兴祖开始,到如今也已记载了二十五代、共计十卷,诰书内容在家谱上都有体现。7 H3 H/ u- ?, n/ k4 T# A/ W
    “从明初至今,这份诰书历经战乱和时代变迁,被姚氏家族完好保存620年而不散失,每遇危险都能化险为夷,一代又一代人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姚恩专介绍说,文革期间,姚家冒险将诰书用油布卷起来,砌在自家影壁墙的夹缝里,又罩上一层泥,躲过灾难。目前,诰书由孙兴祖的第二十二世孙姚某保管,密封在一个箱子里,上面还加了好几道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59:33 | 只看该作者
      此前所知的是始祖姚敏的青县姚氏:

青县(王镇店乡广福楼村)姚氏
始祖姚敏系江南太仓州嘉定县人(今上海市嘉定县),兄弟三人,敏排行二。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朱佑樘继位。敏当时是嘉定县衙的书吏,朱佑樘南巡回京时,敏随从护送,行至青县地界时因重病不能继续前行,就此别驾,跑马圈地落户。于明弘治13年受封河北省泊镇别驾之职,寄于渤海,辗转定居青邑,繁衍生息,子孙人丁兴旺,至今已500余年,20余世。定居青县以来,青县姚氏科第连绵,仕宦相继,代不乏人。

这支姚氏有族谱:
260-0001[河北青县]姚氏家谱二卷 纂修者不详。抄本,二册。
青县王镇店小交村

此谱也是《中国家谱总目》唯一收录的河北省姚氏族谱。


(2)




签到天数: 208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14-9-9 17:11:48 | 只看该作者
跟钟尧教授的帖子长学问。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22:19:54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姚树江 发表于 2014-9-9 17:11
跟钟尧教授的帖子长学问。

          你记得你的转帖的来源和出处吗?         


青县王镇店乡姚氏,从始祖至今20几世,青县姚氏(族谱)的修谱工作从未间断。老谱截止到民国十三年共计十六册三十八卷;建国后80年代后续三十六册,保存相当完整,是姚氏子孙的宝贵财富。——民国十三年共计十六册三十八卷,是不是260-0001[河北青县]姚氏家谱呢?80年代后续三十六册族谱,不知什么样子。QQ5286888本人甚至现仍保存有大清嘉庆五年的姚氏族谱。
青县王镇店乡姚氏比较出名,团结和睦,诗书继世,忠厚传家,户口众多,自古科第连绵,仕宦相继,代不乏人。
据说当年是威风得很。兴济北街的姚氏刚搬过去的时候受气,先祖便将御赐的牌匾放到了兴济姚府,那里的人再也不敢欺负咱姚姓人了。
姚氏祠堂当初恢弘无比.,解放后期由姚氏后人捐献给了县政府.就是现在的烈士纪念碑所在地。当初祠堂前有一副先人留下的对联“礼尚宾贤,楼江世泽提姓氏;明旌忠义,燕水家声扬芳徽”。直至今时,每逢春节还有好多的姚氏后人把这副对联贴在门上,以示对祖籍和祖先的怀念,可见后人对家族观念的重视。
因此,一直就有“青县的姚一个姚”、“青县的窑(姚)烧不得”之说。

现在发现了青县流河镇姚庄子村姚氏,就不能说“青县的姚一个姚”

签到天数: 208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4-9-9 23:51:06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4-9-9 22:19
你记得你的转帖的来源和出处吗?         

钟尧教授,我是在9月7日新华网上看到的。觉得很有用,就转载到姚网了。

签到天数: 208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4-9-9 23:57:14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4-9-9 22:19
你记得你的转帖的来源和出处吗?         

看懂了。这么说来青县有两支姚。

签到天数: 88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7#
发表于 2014-9-10 00:15: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理解了,我姚氏正在慢慢发现更多同宗,有助于完善姚氏总分布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0:36:37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姚树江 发表于 2014-9-9 23:51
钟尧教授,我是在9月7日新华网上看到的。觉得很有用,就转载到姚网了。

      来自2014年9月7日新华网。——最好查出作者,我们对青县姚祖兴这支姚的了解,全靠他的这篇文章。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1:06:37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姚树江 发表于 2014-9-9 23:51
钟尧教授,我是在9月7日新华网上看到的。觉得很有用,就转载到姚网了。

         有作者了:
         河南姚树江,河北青县发现跨越百年的明代封官诰书(2014年9月7日新华网石家庄9月7日电,记者 王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7 23: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