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57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多谢姚网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0 09:2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尊敬的姚网站长、各版主,感谢你们开姚网。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如得姓之祖舜帝及事迹,姚姓名人等。特别是知道了我始祖是六亭公,以前家中早就相传老祖宗是宝庆太守,老家江西泰和,其他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感谢姚网为寻根问祖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也感谢姚网给了我一片纯净的、宁静的精神家园。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弄清我等到底属于始祖六亭公下五派顺一公的哪一支,但会继续努力,因为有姚网的帮助鼓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207 天

连续签到: 42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4-7-10 22:08:43 | 只看该作者
姚孝中 发表于 2014-7-10 22:04
转载:关于“江西泰和圳上”的考证对于历史的考证,既要有文字可考的信史作为证据,也可以从语言文字学、人 ...

鹅头大坵,也有作 鹅颈大坵 丶鹅公大坵。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地名。但它出现在很多地方的由江西迁出的家族族谱上面。
     其他姓氏网对这个地名同样十分关注,如黄氏宗亲网()族史研究版块地名考证专栏就专题讨论"鹅颈大丘(坵)",能让大众普遍接受的是其中的"第二种说法":即"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丶中龙丶灌溪丶樟塘三镇一乡13个行政村丶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丶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不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
     还有人和泰和县的网友专门讨论这个地名,兰陵萧氏论坛上一网友:"我今晨和泰和王山村的萧珠贤宗亲咨询;在泰和境内的中龙镇有个叫鹅颈的村子,有部分萧氏族人;[和王山同修]。有一小江叫鹅公圳汇入仙槎河,上面宗亲提到的大丘也是在泰和灌汲(应为灌溪--本人注,见上)附近,有没有萧氏族人就不清楚。"如果鹅头大坵在泰和县十八都,那么,我们只要知道十八都的范围即可。我没有泰和明丶清时期的地图(泰和县志上应该有)。但是,我们可以迂回一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与泰和相邻的吉安(吉州庐陵)人。据其《文氏族谱》载,文天祥之孙,"宏,字季谦,行三系升公之三子,配本府城南白马庙下胡氏,卒,合葬泰和十八都石砚坪文家山。生一子,讳美钟。"而"石砚坪"就在今天泰和县小龙镇,在小龙镇正南方。
     现将泰和县行政区划沿革(部分)转载如下。
     泰和自宋淳熙年间起设坊丶乡丶里丶巷,全县划分为若干个乡,乡分为里;泰和城内则为坊,坊下为巷。此后历宋元两朝二百余年沿袭未改。
     明初坊改为厢,乡分为都,都再分图(图又称里)。全县共划分为6个乡,从东至西依次为:仁善乡丶仙槎乡丶云亭乡丶千秋乡丶信实乡和高行乡。6个乡再分为70个都,按数字顺序命名,县城位于四十五都,城内分为东西两厢。此后历明清两朝,除有少量图的增减外,沿袭未变[11]。注11:《泰和县志》清光绪四年刊本,卷二舆地志;《泰和县志》清道光六年刊本,卷四舆地志;《泰和县志》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卷二舆地志。仙槎乡辖九至十八都,其范围为今天的灌溪镇丶中龙乡丶小龙镇。结合《文氏族谱》中"泰和十八都石砚坪",即使没有旧地图,最大可能的说,泰和十八都在小龙镇一带丶仙槎河上游流域。十八都的范围划定后,按照这个坐标,"十八都鹅头大坵"应该就好找了。我查过新地图和电子地图,可是,没有鹅头大坵这个地名,应该在某个时期改名了。
     湖北与湖南的许多家谱,在确认江西入鄂丶湘始祖时,均将江西省吉州府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列为从江西迁鄂丶湘二地的祖望之地。
据考,吉州府系现江西省吉安市。而太和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樟塘乡,曾称万合乡。至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丶中龙丶灌溪丶樟塘三镇一乡13个行政村丶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丶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就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

签到天数: 4207 天

连续签到: 42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4-7-10 22:0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孝中 于 2014-7-10 22:05 编辑

转载:
关于“江西泰和圳上”的考证
对于历史的考证,既要有文字可考的信史作为证据,也可以从语言文字学、人口社会学、地理环境学说、以及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综合分析论证。
对于湖南湘潭方上周氏迁徙历史的分析,必须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来研究,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具有相同背景环境的姓氏迁徙记载找到很多旁证。
从已有的记载来看,湖南湘潭方上周氏及多数中湘周氏从江西泰和圳上迁徙而来的事实是可以确认无误的。现在要验证的问题是,“泰和圳上”必须要有对应的地点,即族谱上所记载的“泰和圳上”是现在的哪里?
1、从可以查证的古代行政区划资料来看,历史上先后有江苏的“太和”县、江西“太和”县,其中在元末,江西的太和县隶属于吉安府,属今天的吉安市(地级市)。今天多数族谱记载的来源地都来自这个吉安府。毛泽东、邓小平等等众多伟人其家族均来自此地。

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到了明朝,因为避讳朱元璋太祖的名讳,改太为泰,就是泰和之来。为什么很多族谱上记载的是泰和,主要是因为,有些家族修谱是从明代以后开始的,这就存在一个奉哪个朝代为正朔的问题,所以,对比不同家族的家谱记载,可以反映出不同家族对当时朝廷的认可度。
2、回到“圳上”这个地名。元、明、清三朝标注籍贯是有一定规律的,直到现在,南方很多地区的民间在祭祀先人时,“烧包”上面记载的族人地址,某州府某县某乡某都某里,其中,“都”是明、清时期特有的一级行政单位;保、甲则是民国以后的重要基层行政单位。

周氏族谱只记载到吉安府泰和县,至于这个“圳上”,究竟是乡?是都?是里?是保?是甲?目前尚无法确认。不过,以湘潭县方上桥乡为例,明清时,该地区称为湘潭县十一都四甲。由此似可推断,圳上,极有可能不是一个行政单位名称,而是当时迁徙的人们根据祖居地的一个有着明显地理特征的标的物口传,其后人根据读音口传后记载下来的。同时,本人从其他姓氏的族谱中发现了一个线索,其中有些家族记载为徙自泰和县“墈上”。
3、找到了“圳上”、“墈上”这一线索,似是找到了解开众多家族的来源之谜的金钥匙。

其一,“圳”,古代也写作“甽”,田边小河沟;“墈”,高大的堤坝、陡坡。
其二,两个字都是会意字,从“土”,均与农耕水利有关。
其三,从湘方言、赣方言发音习惯来看,“墈”读kan音,去声,墈上,土坡上,堤坝上之意,位置指向更明显,地理标识的作用也更清晰。而“圳”,湘赣方言都读jun音,小沟上,意思不通。
我的分析结论是,“圳”应为“墈”字之误,当然也有可能两字的形态兼而有之。就是周家迁徙之地来自于泰和县族人聚居的某非常有名气、有标志的农田水利工程上。
3、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对照再来翻一翻古代的江西水利工程史了,不翻不知道,一翻发现了惊天的故事。

据《泰和县志》记载:古陂长一百余丈,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境内的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凿石所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万多亩粮田。水利工程附近,有一个以周家人聚居而闻名的“爵誉”古村!
等一下,这个水利工程是“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所建,“周矩”--怎么这么熟悉呢?翻县志,翻周氏通谱,果不其然,三国周郎之后!
这边是中湘周氏一直在找寻的历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4-7-10 22:37:08 | 只看该作者
姚孝中 发表于 2014-7-10 22:08
鹅头大坵,也有作 鹅颈大坵 丶鹅公大坵。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地名。但它出现在很 ...

      谢谢孝中。


      吉州府系现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曾称太和县。而太和圳(上)是今吉安市泰和县樟塘乡,曾称万合乡。
      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今泰和县中龙乡。
      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丶中龙丶灌溪丶樟塘三镇一乡13个行政村丶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丶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就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4-7-10 22:33:09 | 只看该作者
姚孝中 发表于 2014-7-10 22:08
鹅头大坵,也有作 鹅颈大坵 丶鹅公大坵。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地名。但它出现在很 ...

    历史上,泰和的老县城在“西昌”,离现在的县城不远,南昌及灵源的老谱记载了这个地名。吉安县城所在地叫“敦厚”,还有38军军长梁兴初的老家叫“美陂”。这几个地名都是古庐陵的老地名。但是,需要懂当地地名变迁的人,才能搞得清楚。
    我在“文天祥纪念馆”粗粗地看了一下,才了解到,历史上的“庐陵”是以泰和与吉安县这样一个盆地为中心的。可惜,当初没有带着学习的目的去看,只是走马观花,所以没有彻底看明白。
     姚网里少有泰和籍的宗亲上来讲一讲,很是遗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4-7-10 17:19:25 | 只看该作者
             你既是不幸又是大幸的:身在湖南(何地?),却不知益阳釁禄公后姚氏是大姓望族、分布在湖南多地、存世族谱有几部(可能是湖南姚氏之最),这是不幸。大幸者是懂得到姚网,懂得发帖诉说自己的不幸,还懂得老祖宗“六亭”和“江西泰和”,不幸终于变大幸。


益阳釁禄公后姚氏
    始迁祖釁禄公,字在中,号六亭,原籍江西吉安泰和县圳上,其初筮仕燕京宛平县令,迁山西平阳县,转升湖南宝庆太守。致仕侨寓益阳,卜居十九里缺头岭东标公嘴,生承仕、承任。







签到天数: 2083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发表于 2014-7-10 11:08:34 | 只看该作者
对,感谢姚氏宗亲网,姚网使许多姚氏宗亲找到了根。
topled8 该用户已被删除
3#
发表于 2014-7-10 12:34:2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发表于 2014-7-10 13:26:46 | 只看该作者
“姚网为寻根问祖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姚网给了我一片纯净的、宁静的精神家园。”——立平宗亲讲得好!

签到天数: 392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4-7-10 13:57:19 | 只看该作者
姚网是宗亲交流的平台.希常回家看看!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14-7-10 18:31:02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4-7-10 17:19
你既是不幸又是大幸的:身在湖南(何地?),却不知益阳釁禄公后姚氏是大姓望族、分布在湖南 ...

   很多外迁的宗亲都提到泰和“圳上”这个地名,我已经关注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4-7-10 19:48:51 | 只看该作者
姚绍弦 发表于 2014-7-10 18:31
很多外迁的宗亲都提到泰和“圳上”这个地名,我已经关注了。

   如果能查到“泰和”和泰和“圳上”地名及其沿革,则可能解决不少支的问题。

签到天数: 3918 天

连续签到: 1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发表于 2014-7-10 21:15:41 | 只看该作者
时间久了你就会离不开姚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8 05: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