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道统是伦理的偶像(节选) 顾颉刚 道统是伦理的偶像。有了道统说,使得最有名的古人都成了一个模型里制出来的人物;而且成为一个集团,彼此有互相维护的局势。他们以为“天不变,道亦不变”,凡是圣人都得到这不变之道的全体。圣与圣之间,或直接传授,或久绝之余,以天亶聪明而绍其传。最早的道统说,似乎是《论语》的末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见得尧传舜,舜传禹,圣圣传心,都在“执中”一言。下面记汤告天之词,记武王大赉之事,见得汤与武王虽不能亲接尧舜禹,而心事则同,足以继其道统。但《论语》末数篇本有问题,此所谓“天之历数”颇有五德转移的意味,“允执其中”亦是儒家中庸之义,疑出后儒羼入,非《论语》本有。推测原始,当在《孟子》。《尽心》篇的末章说,尧舜后五百余岁,汤闻而知之;汤后五百余岁,文王闻而知之;文王后五百余岁,孔子闻而知之;见得孔子的道即是尧舜的道,相去千五百余年没有变过。孔子以后,他以为没有闻道的了,所以以一叹结之。然孟子常说“私淑诸人”,“乃所愿则学孔子”,可见他是闻孔子之道的,也就是直接尧舜之传的。他说这番话,不过为自己占地位。后人读到这一章,辄不自期地发生思古之幽情,有志远绍圣绪。如司马迁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史记·自序》)这就可见孟子的话发生了有力的影响。其后扬雄、王通、韩愈等各欲负荷这道统,不幸没有得到世人的公认。到宋代理学兴起,要想把自己一派直接孟子,以徒党鼓吹之盛,竟得成功,而濂洛关闽诸家就成了儒教的正统,至今一个个牌位配享在孔庙。这个统,自尧舜至禹汤,至文武周公,至孔孟,又至周程们,把古代与近代紧紧联起。究竟尧舜的道是什么?翻开经书和子书,面目各各不同,教我们如何去确定它?再说,孔孟之道是相同吗?何以孔子称美管晏而孟子羞道之;何以孔子崇霸业而孟子崇王道?即此可见孔孟之间相去虽仅百余年,而社会背景已绝异、其道已不能不变,何况隔了数千百年的。至于宋之周程们,其道何尝得之于孔孟。周敦颐的学问受于陈抟,他是一个华山道士。《太极图》是他们的哲学基础,而这图乃是从仙人魏伯阳的《参同契》里脱化出来的。所以要是寻理学的前绪,这条线也不能挂在孔孟的脚下。他们又从《伪大禹谟》中取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算做尧舜以来圣人相传的心法;但这是从荀子所引的《道经》加上《尧曰》杂凑起来的,《道经》是道家的东西,依然不是尧舜之言,儒家之语。至于尧舜以前,他们又要推上去,于是取材于《易系辞传》的观象制器之章,而加上伏羲、神农、黄帝。只是这章文字非用互体说和卦变说不能解释,而这两种学说乃西汉的《易》家所创造,不是真的古代纪载。道统说的材料如此的一无可取,然而道统说的影响竟使后人感到古圣贤有一贯的思想,永远不变的学说,密密地维护,高高地镇压,既不许疑,亦不敢疑,成为各种革新的阻碍,这真是始作俑的孟子所想不到的成功。 (《古史辨》第4册,北平朴社,193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