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舜和弟象的关系以及“舜迹”的南移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片断(节选) 刘敦愿 甲骨文字有田猎获象的记载,有的国族也以象来命名,象字完全是象形的,长鼻利齿,形态特征可以一望而知。从象之字有为,为字从又从象会意,又即右,是手的简写,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这就说明了为字的初谊,指的是驯象以服役,后来才引申为较广泛的意义,泛指一切的作为。由于当时甲骨文字只发现于殷墟,殷墟出土物中,既有象骨,又有象牙制作的器物,而且《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也说“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等等,因此,在三四十年代里,古文字学家认为商代华北地区是有象生存的。不过地质古生物学家对此却长期地持有异议,对于殷墟出土象骨,认为来自南方,今天看来,这些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商帝国的版图远比过去想象的广大,猎象所在,未必就在京畿范围之内,而且殷墟是国都所在,皇家兽苑有象,手工艺品以象牙为原料,也都有可能是来自远方的贡物。即使如此,估计商代产象地区也不会距离殷墟太远,淮水流域产象,大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另外,有虞氏是中原旧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从甲骨文字的考释和研究来看,它的原始宗教崇拜和象有着密切关系,也间接证明,历史时期华北地区产象之说,还是值得考虑的。 有虞氏是妫姓部落(也有说是姚姓的。下详)。中国古代的姓,多用各族作为图腾的动物、植物以至无生物为标志,由于在中国古代,人们还记得母系氏族制前于父系氏族制(如《说文》所谓:“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因而又于这类字的上面附加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诸姓。妫姓也是如此,因此,妫姓也就是为姓,为字初谊既是驯象服役,有虞氏的妫姓,也就是以驯象服役为文化特征的民族了。《孟子·离娄下》篇说,“舜生于诸冯,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传说舜子商均封于今河南虞城一带,西周春秋时期妫姓诸小国的分布,在今山东的西部(遂国在今宁阳北境)、河南的东南部(陈国在今淮阳,息国在今息县),以至湖北的北部(卢戎在今襄樊一带),遂国是它的嫡传,还留在山东,因此有虞氏早期的分布和活动,可能在黄河的下游地区。族姓的起源既很古老,而且是自然形成的,妫姓既然以服象为其特点,这显然是野蛮和文明之际,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华北地区曾经有象生存一事的必然反映,战国秦汉时期盛传“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史料虽然晚出,然而却和事实相近,只不过因为商代以后,华北已经无象生存,因此传说便把古代在中原还较常见的现象,看成是偶然出现的奇迹,认为是舜死葬于南方之后才发生的,事实的真相反而被隐晦了。 根据以上的种种证据来看,舜和弟象的关系及纠纷大约可以获得比较合理的解释了:原来,弟象就是被驯服了来服役的野生的象,并非实有其人;有庳,一作有鼻,鼻、庳一声之转,影射的是象的形态特征,并非实有其地。舜和弟象之间的斗争或和解,也并非实有其事,只不过是有虞氏驯象服役之事的寓言罢了。妫姓的有虞氏,在起初可能是个以象作为图腾的氏族,保护野象的生存,不准加以杀害,后来逐渐和象狎习了,懂得了驯象以服役,于是图腾崇拜便转化成了家畜崇拜。图腾崇拜的原始涵义,就是认为整个的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以至无生物,但在日后神话传说的演变中,往往又发展成为多种的亲属关系。以我国北方草原某些部落的狼图腾崇拜为例,乌孙王昆莫婴儿时受过牝狼的哺育(事详《史记·张骞李广利传》),彼此自然应是亲子关系;而突厥族佚名的始祖,既受牝狼的养育,长大后又和牝狼婚配(详《周书》和《隋书》的《突厥传》),这种亲子关系,又变成了夫妻关系了。有虞氏和象的关系及其演化,可能也有些相似之处,最初是象图腾崇拜,彼此可以说是亲子的关系吧,后来驯象服役,转变为家畜崇拜之后,由于相处更加狎习,于是在神话传说中,又把它比喻作兄弟关系了。 有虞氏既是中原旧族,和夏、商、周诸族的关系都很密切,因此黄河流域的“舜迹”应该是比较古老的,但黄河流域的“舜迹”的分布遍及山东、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好多个省份。如前面所曾指出的,有虞氏的活动大约是在鲁西、豫东一带,因此东方多“舜迹”,如《水经注·济水》记载古代济南泺水“泉源有舜妃娥英庙”,“城南对山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传说是舜耕历山的所在;“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都在当时的济阴郡(今山东的菏泽、济宁地区),寿丘就“在鲁东门之北”,等等。但同是《帝王世纪》、《水经注》和《括地志》等书的记载,有虞氏又成了以晋南地区为中心的一个古国了:虞在河东大阳县(今平陆县),“舜所都,或言蒲版(今永济县),或言平阳(今临汾县)及潘(今河北省涿鹿县),今城中有“舜庙”,“姚墟”、“妫墟”,也见于如今的陕南地区(《帝王世纪》),至于历山、舜井、舜祠也所在多有,以致使得编纂者往往也感到迷惘,一再地说“未详也”,“所未详也”。所以出现这种种情况,估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战国以下,日益把古代的神话历史化、伦礼化了,“尧舜禅让”既被认为确有其事,因而唐和虞这两个“国家”,也就不会相距得太远,陶唐氏的中心部位在今太原一带,那么有虞氏也应该是在山西境内了;二是晋国始封国君所以称为“唐叔”,就是因为承袭了陶唐氏故地而得名,既然如此,进而可以设想,虞仲之后的虞,封地所在的河东大阳县,一定也是继承了有虞氏的故地了。由于历史就有这样的一些偶然的巧合,因此后代的人也就心安理得地进行种种附会了。 至于南方之多“舜迹”,湖南省最为集中:战国时期盛传舜放“四凶”,其一是三苗,于是又有“舜征有苗”之说,而“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今鄱阳湖)之波,右洞庭之水”(《战国策·魏策一》),正在湘赣之间;《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今湖南南偏西地区,宁远、道县一带);“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也许由于这个说法,因而在湘北留下了她们的踪迹,在今岳阳一带的湘山祠,秦博士们告诉秦始皇是“尧女,舜之妻,而葬此”(《史记·秦始皇本纪》);象封有庳(有鼻),有庳之地所在,实在渺茫难稽,既然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于是也就把它安置到这一带来了,如唐李泰《括地志》所见的传说那样。 舜既然曾经“南巡狩”过,那么南方更遥远的一些地方也可能有“舜迹”出现了。如广东省韶关市有“韶石”,见于《水经注·溱水》,宋乐石《太平寰宇记》说这里由于“昔舜南游,登石奏《韶乐》,因名”;此外,六朝人的记载也盛道舜生于浙东——梁顾野王的《舆地志》说,“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余姚,县西北十里有汉上虞故县”,唐《括地志》引“《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周处《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姚丘”。古代余姚、上虞两县所在和名称,今天仍旧。如果说“韶石”是最南的一处“舜迹”,那么,这里应该是最东的一处了。 至于“舜迹”的逐渐地向南方延伸问题,其原因似可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第一,历史地来看妫姓诸国族的分布和移动,总的趋向是自北而南,自东北而西南。夏商时期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西周春秋时期,似乎重心就移到了淮水中上游以至江汉地区了。既然如此,自然为有关“舜迹”神话传说向长江以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长江以南地区,从春秋战国以迄汉唐,长期产象,同时也有驯象服役之事。随着广大南方地区的开发,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关系的日益密切,来自北方(所谓“中原”或“中国”)的官吏和学者,由于在北方难得再见生象,南渡以后,所见所闻,自然印象非常深刻,而北方又曾有过妫姓驯象服役之事和象为舜耕的传说,因而形成一种先入之见,凡是见到有关的现象,很容易两相附会,随时随地给予自认为最简便的解释,于是便产生了“舜迹”遍江南的现象了。如果不是这样,无论就神话把舜看作天神,无处不可往,还是神话历史化了以后,把舜看作是统一帝国的英明君王,在位时曾进行过东、西、南、北的“巡狩”,为什么他特别重视南方地区而不及其他,这不明显地说明,南方气候温润,有象生存,有关神话才能在这里进行安置了吗? (《文史哲》1982年第2期) : \: C2 o" i3 k3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