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46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文化文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4 21:2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目次  ~# E3 u1 Y" G- r( V
1.舜与中国文化   
* v  m: z2 k. z3 C4 p2.舜帝——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 u2 P9 |2 @0 E+ K3.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   
" M# D$ _" r" R% S3 S4.文化固本与开新:舜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5 e5 ]7 Y' G/ N( n' c
5.虞舜文化的传承及其意义          " E( G) B$ O- ^+ b2 z4 I/ D/ p: n  n
6.虞舜文化   
9 `7 X; O! f+ O+ T6 _% o7.舜 文 化 初 探       $ ?6 K, k" q" I4 |- H
8.帝舜文化研究颇具学术价值       v! D/ |1 F" S) i: n% S9 M+ P
9.论舜文化形成的环境条件   . w1 o, Z6 D& E- u- C; K
10.虞舜在河东之解读
( {/ v  C+ m" Q11.舜帝祖籍考证   
9 l: V% J! e1 v9 `: k- z12.中国孝文化    % X4 n8 n$ Z+ L, M
13.二十四孝    7 W# {' g/ D& I( M/ {. E% T
14.专家称,舜文化对新形势下的中国社会仍意义重大        
9 U' ]* c1 G5 ]+ j) f$ I4 d. s' Q& I15.深入研究舜文化   大力弘扬舜文化      
8 |% z) j. Q6 Q& e16.弘扬舜帝文化  引领廉洁风尚          # l0 F/ H7 c+ I& ?7 x- w# ]" X* }
17.探虞舜文化源 铸勤廉文化魂      
( l8 P  U1 b/ _, G18.浅释舜文化的勤廉内涵        ; }$ Z8 o# `4 y) H& x! B. o7 w( |4 k) h
19.世界虞舜后裔宗亲联谊大会在泰国举行      
! k* J  N; d- e6 Z* {) C20.舜·舜山·舜文化      
: {( Q+ A: C( z9 ^; |: c( r21.舜帝故里庙会 千年习俗 “万人同吃一锅饭”    : V9 c/ L, C1 f% P/ r6 u; B4 c
22.舜帝纪念堂     
. m- i) Y$ R1 U23.关于建设大舜文化广场的设想和建议     
7 H2 V+ w7 C; R24.“舜文化”纳入舜耕小学课程 艺术节上小学生出尽风头         
8 Y/ d- Q/ z0 A' p; A5 x* {25.弘扬舜文化(龙吟·中华文化之光)—首届舜文化研讨会综述      
" F7 J5 `1 m' E- {" J& l$ S26.政协委员呼吁省祭舜帝陵 祖先品牌当仁不让     
* K) P* I! T% K" ]4 B. i8 G& ]27.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 f7 Z; J7 S" L, v
28.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10月16-18日隆重召开     
) l4 w0 }) _: \29 .2004 甲申年公祭舜帝文     
3 Q; i0 Q" i& X5 e/ V5 h30. 2009 己丑祭舜帝文     ) Y& B+ k' e* s
31. “2011国际虞舜与开漳文化促进大会暨保赤宫(陈氏宗祠)135周年庆典活动”举行      
$ Z- X  q& p6 J5 m5 x32. 闽台舜裔祭祖9月举行 舜帝金身将巡境福建30天       9 ]3 K9 W- l0 K: k. m, ]
33. 弘扬舜文化 万人游九嶷
! u  V6 r) y8 I2 V& N0 h& A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23:27 | 只看该作者
1.舜与中国文化
1 |7 H9 b$ V$ l: T5 b# a( M. W: j& E
摘要:中国文化的根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而在于更早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其根本标志物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几个政治帝王:尧、舜、禹。其中,舜文化体现的就是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而这种浑融一体的国家意识形态,显然不同于后来以君臣父子关系构成的整个国家体系。对于舜文化的研究开拓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A. D. Z. }; C

) K+ k: G! k+ z" X5 }+ S
* j6 y6 p9 |* C9 x+ ~% D* ~2 @, k$ e( M5 U6 e
    1917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在北京大学担任中国古代哲学、英文学和英文修辞学的教学。据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的回忆,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不管以前的课业,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般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但他听了几堂课之后,遂感到“胡先生讲得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l]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对胡适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这一革新也有很高的评价,他说:“这对于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当时我们正陷入毫无边际的经典注疏的大海之中,爬了半年才能望见周公。见了这个手段,觉得面目一新,精神为之一爽。”[2]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能不承认胡适这个学术革新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它给我们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也带来了另外一些重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可能带有更根本的性质。
# d/ I: Y; O: t' p& f- M! C$ u    首先,什么是中国的思想史和中国的文化史?它们是不是就等同于中国的书面文化所体现的思想和文化的历史?我们现在经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就等同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或者更宽泛一点,就等同于由先秦思想家所开创的中国书面文化传统,与胡适的这种文化观念是有莫大关系的。显而易见,这样的文化观念,把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概念人为地简化成了一条或者几条文化的线索,并且就把这样一条或者几条线索当成了全部的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把这些书本中的文字话语就当成了中国人思想和道德的总和。. t( L4 N6 F6 `- Q+ Y# _
    第二,研究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是不是考证就是研究中国历史唯一的基础方法?这在从先秦到当前的历史研究中,看来是这样的。但假若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文明史不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而是在那以前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那个漫长而又漫长的历史时代里,是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的,仅仅用考证的方法根本无法确定被后来人叙述出来的那时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当代的考古发掘可以了解那时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但却无法证实当时人们的感受和认识。那么,它们还有没有“历史的真实性”?假若还有,这种“历史的真实性”又应该怎样理解、怎样予以确定?也就是说,除了考证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些基本的方法以保证对这样一种历史做出有效的研究呢?实际上,即使对于有了文字记载之后的中国历史,仅仅用考证的方法也是无法进行更有效的研究的。对于一个历史学家,一个时代的文字记载与其说更是考证新的历史事实的依据,不如说更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历史学家的任务主要不是了解历史是怎样被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用文字进行表述的,而是了解在知识分子文字表述背后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它是怎样演化和发展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仅仅用当时的文字记载能够考证清楚吗?不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是我们的历史学家运用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了解从当时的大量文字记载中感受出来、发现出来、整理出来的。考证出来的历史不是那时真实的历史。1 M* Q! s1 d* E9 K2 W/ N+ Q% g3 Z
    第三,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的“根”,假若我们就把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的文化当作中国文化的全部或主体,我们中国文化的“根”也就只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学说中去找,并且在通常的情况下是把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作为中国文化之根的。但在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已经不是中国文化的“根”,而是中国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枝和叶,中国文化的“根”存在于这个历史阶段之前的中国历史中,并且那个历史阶段与这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根本不相同的。这样,我们的文化研究中也就出现了以枝叶代根干的情况。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我们把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主要理解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个阶层)形成之后的历史,并且把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就主要理解为这个阶层的思想和文化,才导致我们每一次的文化寻根都首先回归到先秦儒家文化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学说中,并且每一次的文化寻根行动带来的都不是中国知识分子内部精神联系的加强和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增长,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更大分裂和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削弱。& x( t3 [7 P1 s* l2 `1 S% b
    只要从这三个方面考虑,我认为,把舜文化从整个中国文化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进行研究,进行思考,就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了。4 e+ e' l5 p9 `+ G1 G
我们不能说它寻到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根”,但至少,‘已更加接近了中国文化的根部。4 U9 p) Z$ c! Y2 S* R& C

/ u. v1 B# w- B+ @, _# L, n5 r+ L) n8 A% h0 [8 O# [0 Y
: `2 e) r# a$ d% n; h2 B* |+ N0 M
    为什么我们每一次把中国文化的“根”直接归结到先秦儒家文化学说的文化寻根行动引起的都不是中国知识分子内部精神联系的加强和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增长,反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自身更严重的分裂和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削弱呢?在过去,我们往往将此归结到西方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上。但只要我们进入到中国文化史的具体发展过程之中去,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它的更根本的原因还不在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在于先秦儒家思想学说本身就不是在中国文化的趋同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中国文化的分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即使在先秦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中,儒家的思想学说也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只是其中的一家一派。它在后来虽然受到政治统治者的有意提倡,但却始终没有统一起全部的中国文化,它充其量只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主要枝干。不言而喻,将这个主要的枝干绝对化,就等于将其它所有不同的文化学说逐出中华民族文化之外,抹煞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自然会导致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的分裂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削弱。
$ l' L) M  v8 z0 X, Z& F* V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的是分化发展的趋势,但这个发展却是在一个统一的根茎上进行的。这个统一的根茎就是更早时期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而作为它的根本标志物的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几个政治帝王:尧、舜、禹。' X, N& U# b5 b. T) ]" O! S* P
    对于尧、舜、禹这三个政治帝王存在的真实性,我们是无法通过科学考证的方法予以证实的。后来人关于他们的任何叙述,都可能带有传说的、想象的成分,都可能是“不真实”的,但在所有这些“不真实”的传说和想象的背后,却有着真实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有着我们先民对世界、对人类、对政治及其领袖人物的真实感受和认识。
7 v/ u. X; t) \5 D  q    正因为后来人关于尧、舜、禹的任何具体叙述都有可能是不那么真实的,所以我们更有必要首先抛开那些具体的事实而用我们自己的生命体验想象那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我认为,只要我们撇开各种现成的历史分期的方法,仅仅用我们最朴素的感知方式感知那时的社会和人,我们就会知道,他们实际出现在中华民族从自然社会向政治社会转换的过程中。这个转换可能在更早一些的时间里已经开始,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历史回溯中,尧、舜、禹则是这个转换过程中最早而又最具历史确定性的几个政治帝王。我们所说的自然社会,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的存在状态:在那时,中国社会已经处在形成的过程中,但这个形成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当时任何人的一种自觉追求。在中国这块广裹的土地上,分散着无数大大小小的部落群体,通过部落或个人的迁徙和流动,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正在加强,但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形式,把这些分散的部落联系成一个跨地区的社会整体。所谓“有巢氏”,所谓“隧人氏”,所谓“神农氏”,实际上都不可能是政治上的帝王,他们即使有一个原型,有一个具体的所指,也只是在中国社会上有着比较广泛影响、在生活和生产的技术上有过特殊才能的个人或小的部落的首领。这样一个国家的形式,首先出现在黄帝时期。在那时,由于少数部落的强大以及对多数部落的威胁,更多的部落开始联合在黄帝的周围,通过争战,开拓了疆土,出现了一个凌驾在所有这些部落之上的国家机构:“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米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显而易见,这时的国家形式还是非常简单的,黄帝也主要是一个“习用干戈”、能征善战的军事首领,还没有与他统治下的人民建立起互动的关系。到了尧、舜、禹的时代,国家的作用才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而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尧、舜、禹这三个著名的政治帝王。显而易见,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掺杂着人们的猜测和想象流传在当时的社会上,同时也以口头的形式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 s" z$ N) E+ h7 V* Y" N3 t: Y    国家的形成,整个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在自然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一个部落都是一个独立的群体,凌驾在所有这些个体和群体之上的就是自然,就是天和地。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天和地好像和人一样也是有意志、有喜怒哀乐等人的情感的,但自然是一个神秘的整体,人对它的意志就只有猜测而没有决断,这表现在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关系上,由于各自是以自己的形式猜测自然的意志的,因而它无法起到压制一方而支持另一方的实际作用,整个社会关系仍然呈现着无政府主义的无序状态,没有统一的法律,也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国家的出现,整个地改变了社会的关系,也逐步地影响到人与人关系的改变。在这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凌驾在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之上的国家政治统治集团。这个集团不属于任何一个其它的群体或个人,但又与任何一个其它的群体或个人发生着直接的关系。围绕着它的产生,社会被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国家、人民、盗匪。盗匪或者是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或者威胁到国家政权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或者是兼而有之,但不论怎样,它在国家中是少数的人,被国家宣布为坏人,是国家权力必须消灭的对象。国家政权也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它必须依靠国家多数人的服从或支持,人民就是国家必须依靠的多数人,国家的经费支出必须由人民负担;兵士必须从人民中征调。国家政权的生命就是权力,而其权力的基础则是在人民的服从或支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国家政权的内部,则由君和臣的关系构成,君起的是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但他是“孤家寡人”,他只有依靠众多臣僚的服从和支持才能实际地统治整个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除此之外,在自然社会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保留下来,这在“君”这里,表现为“君”与“天”的关系。不难看出,尽管当时的国家还是一个雏形,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其主要结构形式,它已经是完整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的政治体制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其具体称谓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名目,其内部结构也日趋复杂,但在国家政权内部存在的还是一个君臣关系,在整个国家中存在的还是一个国家、人民、匪盗的关系,在外部存在的还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 ^, D3 F9 \) k$ G  v    必须看到,所有这些变化都是首先通过当时政治帝王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的。仅仅军事的征伐无法导致国家的出现,它还必须建立在政治帝王长期维持对占领地统治的愿望之上。在这时,政治帝王意识到的是自己对这个政权、对这个国家的责任。他已经不能仅仅顺从个人刹那的欲望、一时的意愿而生活,还必须考虑到如何继续维持这个政权的存在。为此。他就要顺从“天”的意志,让国家政权的敌人感到畏惧,让他治下的民众感到安全和幸福,让他的臣僚听从他的指挥、忠心为他的政权服务。所有这一切都是当时的政治帝王无法回避的问题,国家的观念、政治的观念、权力的观念、帝王的观念、臣僚的观念、人民的观念、组织的观念、部分与整体的观念、分工与合作的观念、法律的观念、道德的观念、经济的观念以及与这些观念相应的天道观念、人道观念、等级观念、礼仪观念、策略与方法的观念等等,都在政治帝王的政治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出来。这是一整套全新的意识形态体系,是适应着国家产生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而产生的,‘已改变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也改变着中国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性质。但是,所有这一切,在当时都还不具有明确的思想形式,都还自然地包孕在政治帝王自身的政治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包孕在他们的人格模式中。也就是说,政治帝王这个人本身就是所有这些思想的载体,人们从他的存在中就可以感受或认识到全部的国家学说。假若我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也有一个关键词的话,那么,“圣人”就是那时的一个关键词。那时的“圣人”观念与后来中国人的“圣人”观念是有根本不同的。后来中国人的“圣人”主要指的是像孔子这样的知识分子,而在先秦知识分子那里,“圣人”则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样的贤明的政治家,它与“圣王”这个词是混用的,而尧、舜、禹则是他们共同认可的三个“圣王”。# B; o( k3 k# H& j$ q
0 S  {% s7 G% h' ~

9 t# F* C  L7 ~: @2 W: V$ d; Q5 o( t& I
: I( x  i3 S7 b1 l5 E1 j+ k6 c
    权力是整个国家大厦的支柱,没有权力就没有国家,但权力又是导致整个国家大厦倾覆的主要力量。严格说来,维系国家命脉的权力并不是所有形式的权力,而是国家集体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而产生、而存在的,而不是为维护任何一个个人(包括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利益而产生、而存在的。但是,在任何国家形式中,国家权力又都必须交由个人来掌握、来使用,否则,这种权力就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权力,无法有效地实行国家的管理。这就为国家权力的私人化提供了可能。私人化的权力是游离在国家集体权力之外的另外一种权力,不论这种权力掌握在谁的手里,都是削弱和瓦解国家集体权力的一种破坏性力量。‘已导致国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并从内部削弱乃至瓦解国家这个政治实体。
5 `1 b( l9 M" q& E' E    一般说来,在从自然社会向政治社会转换的过程中,政治帝王的个人权力也就是国家的集体权力,而国家的集体权力也就是政治帝王的个人权力。在自然的社会中,人们是没有国家意识和社会整体意识的,国家意识、社会整体意识首先产生在当时政治帝王的政治实践中,他必须通过个人的努力而将原来分散的权力集中在整个国家亦即自己的手里,这就需要特定的才能,特定的个人情操,需要一种为国家整体的利益而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一个飞扬跋启的人是不可能将原本分散的各部落群体联系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集体的。对于一个人,它不但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而且是一个过于沉重的事业。这就使普通民众和下级官吏对国家的最高权力没有更强烈的觊觎之心,国内的权力斗争主要集中在国家与那些不愿归顺国家的少数部落之间,在这种对抗中,胜利者当然是拥有国家权力、得到多数部落群体拥护和支持的政治帝王。而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之下,当时的政治帝王就更有余暇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业,从事于能够加强民众与国家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人文教化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有效地强化着政治帝王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反对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使人“畏”;拥护者会受到政治帝王的保护,获得安全的保证以及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令人“敬”。在自然社会中,也有受到人们普遍敬仰的人物,但那些人物依靠的是个人的勇敢或个人的聪明才智。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但当国家出现之后,这些个人的英雄就被国家权力的利刃切割成了三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成为与国家权力相对抗的“盗匪”,不但受不到社会的崇拜,而且会遭到国家权力的残酷镇压,遂以恶名播扬于世;另外一部分则成为国家权力的附庸,他们是以对国家事业的贡献和对政治帝王的忠诚而得到国家的承认的,其权威性自然无法上升到政治帝王之上,而那些既非官也非匪的英雄豪杰、才智之士,其影响总是局部的,没有施展他们才能的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不可能得到政治帝王那样的普遍崇拜。这样,在国家权力所自然具有的潜在力量在政治帝王的主观努力下得到较为充分的展不之后,政治帝王的权威性就渐渐替代了自然社会的个人英雄,成为人们普遍敬畏的对象。在这时,也只有在这时,国家政治统治才开始面临着真正的危险。这种权威性,赋予政治帝王的权位本身一种无比巨大的力量,即使他不再通过实际的努力而争取社会民众对他的信任和支持,社会民众也自然地会敬畏他的权力,服从他的意志,维护他的利益。这样,政治帝王这个职业就变得异常的轻松了。他不再需要任何特殊的才能,不再需要忍辱负重的精神,这个职位本身又可以使他成为全国最富有、最有权势、最受国人崇拜并且也是享有最大自由的人。这样的职位,就不能不引起更多人的觊觎了,所有的人在内心都渴望着这样一个政治帝王的生活,即使无法成为实际的帝王,也要利用国家的权力扩大自己的利益、保证个人身家性命的安全和幸福。在开始,政治帝王不但是在组织上、同时也是在精神上联系整个国家的纽带,而现在,政治帝王则成了所有矛盾的焦点。政治帝王的精力和才能不能不主要用在维护自己的权位上,他的臣僚也不能不以各种}任式卷人这样的政治权力斗争,国家的事务再也无法按照事务本身所需要的方式得到解决,而是成为各派政治势力进行权力角逐的战场。个人权力的斗争是残酷的,以国家权力的名义进行的个人权力斗争就更加残酷,并且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量。国家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是给人类带来福社的社会组织形式,但在这种情况下,则成了毁灭人类、毁灭人类幸福的罪恶的渊数。我们必须看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不仅产生在像尧、舜、禹这样贤明君主的成功的政治实践中,同时也产生在像某、封这样暴虐君主的失败的政治实践中。我们甚至可以说,正因为他们强烈地感到了国家政治的严重危机,感到了现实政治的混乱和黑暗,他们才把目光转向了尧、舜、禹这样一些古代的政治帝王,并在有关他们的传说中发现了他们现在仍然感到十分重要的东西。假若说“圣王”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学说中的第一个关键词,“暴君”就是它的第二个关键词,它是作为“圣王”的反义词而出现的。8 \* S4 r/ I, \6 X
    即使在尧、舜、禹这三个早期的政治帝王之中,舜的事迹,舜的形象,也更全面、更集中、更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由自然社会向政治社会转换过程中国家意识形态的特征。# Q" L4 V1 X& z# V; o- C
    什么是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就是从国家整体需要对自然、对社会、对人做出的感受、了解、认识和价值判断。它是集体主义的,而不是个人主义的;是节欲主义的,而不是纵欲主义的;是道德主义的,而不是自由主义的。随着中国国家的产生,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也就随之产生了,它首先是通过贤明的政治帝王的政治实践和生活实践具体体现出来的。; M  }/ q6 e( v3 }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尧主要是作为一个光明磊落的政治帝王的形象出现的。他“富而不骄,贵而不舒”、“亲九族”、“合和万国”,将在自然社会中各分散的部落和民众集中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之下。至于他所实行的禅让制度,后来人是有不同的看法的,但我认为,正是这个禅让制度,才可能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真正的传统形式,世袭制倒是中国传统政治自我异化的产物。实际上,任何一个真正将政治事业当作国家的集体事业而不是将国家视为自己家庭的私有财产的政治帝王,在十分自然的情况下就会将国家政权传承给自己认为有能力治理好这个国家的人,这个人在更多的情况下不会是自己的儿子或亲人。直至现在,我们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政治制度的进步,一直没有给予过十分恰当的说明。我认为,辛亥革命在政治制度方面带来的最大进步其实就是由世袭制重新恢复到了禅让制。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克服自身异化的结果,也是政治制度上的一个进步,但却不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代替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那样的进步。从辛亥革命的这一结果也能充分地说明,禅让制很可能就是中国早期国家权力的传承形式。, p3 w, s$ ^+ y, _! X  P6 ?9 M2 l
    舜实行的也是禅让制,他没有把政权传承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把政权交给了禹。但除此之外,在有关舜的传说中,还包含着中国古代国家及其政治帝王的更大量的信息。一个政治帝王拥有最大的权力,但这权力却只能用于国家的集体事业,而不能将其转换为个人的私产,这就要求他必须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品格。这种品格,不是在成为政治帝王之后才养成的,而必须是在没有任何权力的时候就已经具备的,并且在拥有了权力之后也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以现在的观点,我们会认为舜的这种表现有点愚忠愚孝的性质,但要从衡量一个政治帝王的标准出发,我们就会感到,这恰恰是他能够成为一个贤明君主的最基础的条件。正是在这种逆境中,在这种完全被动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舜的坚韧,这不但是对自己生命的坚韧,同时也是对某种生活原则的坚韧。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不论别人怎样对待我,我也不会离开正常的原则,将自己陷于不义的境地。这对于一个拥有无限大权力的政治帝王而言,不能不说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帝王只能有公仇,不能有私仇,他得是一个按照固定的原则待人接物的人,而不能是一个性好记私仇、睚眦必报的人。否则他就会将国家的权力转化为个人的权力,陷人到私人恩怨的斗争一中去。怯于公斗而勇于私斗的政治帝王,对于整个国家的破坏作用甚至更大于秦始皇一类的专制暴君。舜“耕历山,渔雷泽,作什器于寿丘”,并且每到一地,每做一事,都能受到人的拥护,都能把事情做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3]。这是一个负责的人,一个忠于自己职守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才能的人,一个能办实事的人,一个能够获得人的爱戴和尊敬的人。在成为政治帝王之前,舜还为尧臣多年,这样,舜作为一个贤明政治帝王的形象就得到了更全面的展不,他的为子,为人、为臣、为君实际体现的都是国家意识态所必然要求于人、要求于一个政治帝王的。可以说,舜就是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一个活的标本。
" R8 u( ?$ V4 N! i
, S; N  K. h) v) e( x6 j
' D) L  n( D% A# O. T% K* ]6 {  a- E4 a; s" _
    舜文化体现的就是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但这种国家意识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这里,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从政治实践者的文化转化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按照我的观点,中国社会从此也进人了一个文化的时代。% r' Z9 X4 w% y( p, V: t: v
    如上所述,自然的时代是一个没有统一的法律,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没有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国家机器的时代。国家产生之后,一个体现国家意志、体现国家统一要求的文化开始形成,但这种文化还没有脱离开政治实践者的政治实践要求,是浑融地凝结在某些贤明政治帝王的具体形象之中的。在这个时代,社会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以政治帝王为首的国家和国家治下的民众。整个社会的关系是政治的关系。政治帝王体现的是社会整体,民众自身的生活实际还保留着自然时代的主要特征,但已经被国家纳人到国家的政治关系之中。它和古希腊那些城邦国家根本不同的特征是,民众在整个国家关系中仍然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古希腊的平民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主动参与权。在春秋战国之后,知识分子的文化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力量,即使国家的政治生活,也不能不受到知识分子文化的制约。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中国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封建制向郡县制的过渡改变的是政治帝王与知识分子的关系,而没有改变国家政治统治与一般民众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得到持续发展的是知识分子及其文化。3 }4 {" m+ n: q8 O$ d0 }! s" f' S( d
    我认为,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纳人到舜文化的传统中来分析、来论证,是独具慧眼的,但这种演变并不是直线的推进过程,而同时发生着平面的转移。以舜文化为代表的浑融一体的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由政治实践者阶层主要转移到了知识分子阶层,并在知识分子阶层内部发生了分化,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它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是对舜文化的一种继承,但又是对舜文化的一种歪曲。这种状况像从一个树干上分出的各个树枝,没有任何一个树枝不是从树干上分化出去的,但也没有任何一个树枝是沿着树干的方向直直向上的。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难以理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是直接的政治实践者,也不是从当时实践政治家的整体需要出发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全面研究和阐发,而是在空前严重的现实政治危机的条件下对国家政治以及当时的政治家—主要是各诸侯国的国王—提出的愿望和要求。政治是一个整体,但其中又有各种不同的侧面,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立的关注角度,因而各自也有各自的主张和要求。他们都“祖述尧舜”,但对尧舜的理解和阐发又各有不同。
5 e1 u1 p; J# l- Z: Y: f    按照我的理解,儒家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这说明孔子所提倡的君臣父子的伦理道德就是一套政治的伦理,是为了国家整体的安定和团结的。到了后来,我们逐渐把孔子的思想学说当成了一般的伦理道德学说,它的特定性就被掩盖在了普适性的语言概念之中。实际上,孔子思想的这种具体指向N}并不是难以理解的:在孔子这样的知识分子看来,当时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民众本身,而在于上层政治统治集团,在于在这个集团当中发展起了强烈的个人权力欲望。这种欲望破坏了周初建国的基本纲领,破坏了以君臣父子关系构成的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也与尧、舜、禹这些早期政治帝王的基本观念有着质的差别。在《尧曰》一章里,《论语》一书的编者们特别记述了尧对舜、舜对禹的政治训诫辞。它反映的其实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国家政治的基本理解以及对政治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强调:
. v! g- [9 l: E) A) Z" q. r% \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 d: H* |/ x% D- }# x: U1 Q    曰:“子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联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尔躬。”3 |4 c/ W+ i5 N6 Z; B
    周有大费,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子一人。”+ E( f1 c: m, R+ d6 f- Z! O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 d. u/ B& t
    所重:民、食、丧、祭; H( t4 b! q1 b/ `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4 v$ ~- r7 Y" B' f$ F  Z, K  I
    要为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负责,要为全国民众的安定幸福负责,这就是政治家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国家政权不应该是私有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5]孔子认为舜和禹的伟大正因为他们的天下不是夺来的,而是由于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获得了人们的信任,才将治国的重任交给了他们。儒家知识分子在尧、舜、禹三个早期的政治帝王中,更推崇舜,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6]这应该是对一个政治帝王的很高的评价,孔子口里的“无为而治”,显然与老子所说有着根本的不同,老子重视的是万物的自化,孔子重视的则是舜的道德影响力。“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7]孔子是主张德治的,所以他也更重视舜的政治传统。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8]赞扬韶乐“尽善尽美”,[9]也都联系着舜的德治传统。总之,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一套政治伦理,是对政治家提出的伦理道德要求,他是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解读并继承尧、舜、禹等中国早期政治帝王的文化传统的。- K9 r- a5 S1 a5 P2 x7 ~
    但是,孔子的政治伦理,虽然附会于尧、舜、禹等早期的政治帝王,但最终还只是知识分子对政治统治者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和要求,是孔子按照自己的理想为政治统治者设计出来的一些道德规范,而并不是从这些帝王自身素质的全面考察中建立起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伦理学。他忽略的恰恰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本质意义之所在。政治家的本质意义何在呢?政治家就是使用国家权力的,而国家权力就是一种无情的东西,是为了国家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不惜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的东西。个人的权力欲望会毁灭国家权力的职能,个人的情感关系同样也会毁灭国家权力的职能。不论在何种权力的斗争中,;斗争的双方都是不可能仅仅依靠对对方的仁爱之心的,是不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即使尧、舜、禹这样一些早期的政治帝王,也不是当时社会上最重个人感情关系的人,也不是绝对不用镇压手段的人。这里牵涉的不是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而是国家、政治、权力自身职能的问题,是政治实践对人性的塑造方式的问题。假若讲人性,那也只能说国家本身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就不是从人类存在以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发展到特定阶段由于人的权力欲望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为了把分散的权力集中起来以避免无政府主义混乱状态而被人类意识到的一种必要性。在这个方面,先秦法家、特别是韩非子更能揭不政治家的本质特征,更能说明政治帝王能够以一人之力统治整个国家的秘密之所在。这不仅是一种理论的问题,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个人素质的问题,一个道德观念的问题。先秦法家是主张法后王的,是反对儒家知识分子“言必称尧舜”的话语方式的,但他们也并不否认尧、舜、禹这些早期政治帝王的神圣性,他们同样承认尧、舜、禹是“圣人”,只是他们对圣人的理解却与儒家知识分子截然不同。韩非子说:“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无捶策之威,衔撅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以成方圆;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10]法家的言论听起来不像儒家的言论那样入耳,但它对政治本质的揭不却比儒家知识分子更加深刻,更加直截了当。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国家意识形态,都不是纯善的,同时也必然包括恶,是善与恶的交织。任何一个政治家都不可能不受政治伦理的一定约束,与此同时,任何一个政治家也都不可能不弄权、不用权。, P& P5 m5 u! g
    老子没有直接提到尧、舜、禹的名字,但他的思想同样也是对这些早期政治帝王政治实践的一种说明,一种阐释:“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1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12]实际上,尧、舜、禹的时代是国家意识形态由无到有、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较之后来那些政治家,那时的政治也带有更多无意识的特征,而只要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老子对这些早期政治帝王的描述也是一种真实的描述。到了庄子,对早期这几个政治帝王的态度就更加明确了。道家是崇尚自然的,所以庄子着意渲染的是黄帝的精神境界,视为“真人”,致使秦汉及其以后的道教文化将黄帝、老子共推为教主,而在庄子眼里,舜则是由万物自化的自然时代向人化自然的文化时代过渡的转决点。“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13]庄子所提出的,实际上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价值标准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是自然人性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往往不愿意考虑,但政治帝王本人则是不会不考虑的问题。我认为,正是这种考虑,使儒家的政治伦理虽然被历代政治家所接受,但却不会成为历代政治家真正的自我意识。他们之接受儒家的政治伦理看重的更是对别人的约束作用,而不是对自我的约束作用。  }2 ?' l2 L. p) [
    显而易见,老子和庄子对早期政治帝王的描述也只是从一个角度进行的描述,而不可能是其整体的素质。他们处在自然时代向政治时代过渡的途程中,较之后来的政治帝王,自然带有更明显的无意识的特征,其统治自然不像后来那些政治帝王那么严密,那么精巧,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国家统治,自然能够逐渐被分散的民众和各个部落的首领接受这种统治,还是要为他们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的,还是要让他们感到国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墨家文化则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方向上建立了自己的学说。儒家知识分子提出的是统治集团内部怎样协调彼此关系的问题,所以它反对兼爱,主张有等差的爱。在政治统治集团的内部,是没有一个个人的权力和个人的私利的问题的,他们每个个人的权力和利益都是由他们的政治地位所预先规定好了的。再讲私,再讲利,就超越了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就成了涣散国家集体权力的因素。墨家文化是在一个政治统治集团和另一个政治统治集团之间,在政治统治集团同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中思考国家政治的作用和意义的,在这些关系中,是不能无视彼此的利益关系的。所以儒家知识分子和道家知识分子都不言利,法家知识分子言利但不言爱,而墨子则不但言利,而且言爱。他认为二者并不是矛盾的。“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14]“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咋不欺愚。儿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15]
" Q9 _& [( E# g8 s! z1 w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莫不继承着尧、舜、禹等早期政治帝王的国家意识形态的传统,但由于他们是从外部对这样一种传统的接受,由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各有不同,所以其发展的方向也各有不同。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国家意识的分化。1 ~, R5 I$ [& \  p" I/ B, B

6 i! {  e' ?/ Y4 M6 W* d5 N: y
9 _7 X/ ^5 p  K- d" y; e7 K
* D, d" Z! a& k    什么是舜文化?舜文化不是舜说了什么,写了什么,而是舜做了什么以及怎么做的,舜文化就是舜的具体实践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我认为,对“五四”新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特别是鲁迅的观察与感受,就不应该与新儒家学派的观点搀和在一起。新儒家学派视“五四”新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特别是鲁迅为民族文化上的虚无主义者,是因为他们对儒家文化取着直接的批判态度,而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在新儒家学派的观念里,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我们就应该看到,鲁迅不但不是新儒家学派所想象中的民族文化上的虚无主义者,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在感情超过了我们所能够想象的范围。当顾颉刚刚用考证的方法”证实”禹只是一条虫的时候,包括新儒家学派在内的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似乎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妥,而只有鲁迅,却表现出了超常的敏感。在他的《理水》这篇小说里,禹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崇高的、神圣的,因为他体现的恰恰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意志和追求精神。他与那些文化山上的学者和教授们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不是中华民族命运的旁观者,不是“评论家”和“布道者”,而是“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1]6 I' P! G' H& C% [$ K( {4 k. S9 N5 |)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1 r: j7 w( \( X% E) m1 o6 A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Z5 D" z4 H+ `1 l2 w5 ]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1 x8 G) ]2 A2 r- M: ^9 B    鲁迅的文化寻根,没有到禹而止,而是继续向历史的深处回溯,一直回溯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女蜗。在小说《补天》里,鲁迅实际是把女蜗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来塑造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寻根,总好寻出一个道德信条来。道德信条是人提出来的,并且是在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由特定的知识分子提出来的,它是叶,而不会是根。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最基本的东西。一个民族的根是什么?是人。有人才有这个民族,才有这个民族的文化;没有人,也就没有这个民族,没有这个民族的文化。那么,人的根是什么呢?人的根就是人的生命。有生命的,才是人;没有生命的,就不是人。生命是一个民族最最根本的东西。女蜗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就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就是我们生命的保护神。我们看到,正是在“人的生命”或“有生命的人”这个根抵之上,鲁迅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文化观念,进行了有别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追求。在他的观念里,生命不是为国家而存在的,国家却应当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为文化而存在的,文化却应当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为道德而存在的,而道德却应当是为生命而存在的。要说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现代转换的基本内容。没有这样一个转换,所有其它的转换都不过是一种文化的新包装。从以国家为本位的国家文化向以人为本位的社会文化的转换,就是这种转换的本质意义之所在。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和《娜拉走后怎样》,鲁迅的《灯下漫笔》和《春末闲谈》,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的《孔已己》、《故乡》、《阿Q正传》和《祝福》,无不表现出对人、对人的生命的关切,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由以国家为本位的国家文化向以人、以人的生命为本位的社会文化的转换。所以,要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离开“五四”,离开鲁迅,是谈不通的。
$ C3 G$ d4 ]' N" Y0 Y! P' Z5 k在这里,还有一个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只要我们对人类历史、特别是人类思想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就会看到,文化的继承从来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文化的转换才得以实现的。直接继承是一种退化之路,消亡之路,只有通过文化的转换,传统文化才会时时获得新生,在转换中得到真正的继承。是谁真正继承了曹雪芹《红楼梦》的文学传统,是《后红楼梦》等续书的作者还是鲁迅?是谁真正继承了牛顿的科学传统,是牛顿三定律的传述者还是爱因斯坦?同样,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转换而实现的,仅仅用直线继承法无法真正阐释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魅力所在,无法感到它在中国现当代社会所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依照我的理解,中国文化迄今经历过这么四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然时代的文化。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前的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里,中国文化萌生着,生长着,残存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那些神话传说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不是直线发展的,到了中国国家的产生,中国进人了一个政治的时代,政治帝王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自然时代的文化传统是通过对黄帝、尧、舜、禹等政治帝王的带有想象性质的传述和带有传述性质的想象这种文化形式继承下来的。它体现着中国国家的产生,体现着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政治时代的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书面文化发展起来,具体从事写作的是“士”,但这些“士”的文化却是通过对黄帝、尧、舜、禹这些早期政治帝王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创造性阐释而发展起来的。从此以后的中国历史,进人了一个文化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发挥着较之政治帝王和普通民众更为显著、更为巨大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进人第四个发展阶段,它是以进人到现代世界的国际联系之中为其根本标志的。在这个阶段,经济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称这样一个时代是经济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书面文化以及书面文化的生产者知识分子承受着来自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社会道德也在金钱关系的发展中受到更严重的破坏。在这个时代,是哪些知识分子传承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是那些知识分子表现出了那时中国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风貌?是那些知识分子真正表现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承担精神?显而易见,已经不是那些直接继承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文化战略”的知识分子,而是像鲁迅那样为中国人、特别是为中国底层社会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而呼吁、而呐喊的中国知识分子。1 Z" v, x7 R& z4 @1 Y
    他们才是中国文化的筋骨和脊梁,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者。% Z6 B1 E2 J% d: y: l2 ]' z- a  J

; n" w; C% c4 |- i+ w+ X6 D: |( L! t' K  a0 o
参考文献:
& X( ^- H) I/ m3 x& [4 ^$ @[1]顾颉刚.古史辩•自序[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 D4 K, k7 J% q& Q& I+ z, W: f6 x! D/ n[2]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F2 [7 u' S- u. ~' j
[3][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 j- b4 P! y% p0 f, S3 D& z[4][5][6][8][9]论语[Z]- S! e1 f* {& l% g7 F7 V7 i
[10]韩非子[Z]
& S1 n3 T( t/ g& N* O. V( A$ q[11][12]老子[Z]' `2 |: ?/ k0 H
[13]庄子[Z]
0 x& J6 @: ?' Q$ Q0 ]7 S; Z[14][15]墨子[Z]6 @  S0 @" h  i9 _. q: a7 [: V2 Y
[16]鲁迅.答托洛基派的信[A].鲁迅全集(第6卷)[C].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81& y9 p* v; A! P

/ b* Q* ^+ \( E: t【文章出处】《云梦学刊》2004年第1期
7 }1 w" v2 Y. |1 r( o【作者简介】王富仁(1941—),男,山东高唐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现任汕头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他在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化、现代文学史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 r: y5 I& h% V* i
主要著作有《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先驱者的形象》、《鲁迅纵横谈》(译著)、《文化与文艺》、《灵魂的挣扎》、《历史的沉思》、《王富仁自选集——跨世纪学人文存》、《蝉声集》、《蝉之声》、《蝉声与牛声》、《现代作家新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等,计专著六部、论文集五部、散文随笔集四部、译著一部。
' M# V, e. y( L% I4 A( o
7 s, o' @" g$ E6 w( l& e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30:48 | 只看该作者
16.弘扬舜帝文化  引领廉洁风尚/ E5 [# Z. M4 a3 A% f9 \

% q7 I5 J: Z5 c7 x1 H' u舜名重华,亦称虞舜,是继唐尧之后的又一位贤君。舜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是我国道德文化的创始人。舜帝身体力行创造的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大力弘扬舜帝道德精神,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从政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新时期、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理论探索和现实实践。大力弘扬舜帝文化,对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
- W& ~* Z1 Y3 x* Q7 U4 z一、“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之源,更是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的精神支撑和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智力给养。
8 B5 B. I" y0 Y& \) U0 X% U7 q 其一;所谓舜文化,是上古时期舜帝身体力行产生的社会生活中精神行为的规范。它是舜帝一生身体力行并创造的文化。原创性和正统性是舜帝文化的突出特征。《史记》载:“天下明德自舜帝始。”《尚书》云:“德自舜明”。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舜帝身体力行创造的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之源。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千百年来,华夏便是传承文明的典范,在舜帝开创的道德文化的引领下,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民族精神。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境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清冽爱国精神。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激励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劲动力。大力弘扬舜帝文化精神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兼收并蓄的吸收各种文化信息,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 q6 g1 t; \$ Q& p, @0 ?9 k. z 其二、“舜帝文化”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食粮,党员领导干部应该率先垂范,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先锋战士。- ]4 a' \$ r6 r& L5 m3 y' n4 y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资源宝库。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了“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失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的政治品德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深入领会舜帝文化的精神内涵,学习舜帝在“持家在德,为人在德,治政在德”的独特境界和严谨品性,始终在自我精神中加以对比,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积极的萃取古代公廉文化的精华,在我们党廉政文化建设中开创佳绩。充分弘扬舜帝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归属感、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让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严格要求自己,率先争当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先锋战士。- f. c! `6 R$ M: n! Z+ e
二、不断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和方法论创新,吸收“舜文化”中廉洁为民的元素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时代意义和时代内涵,对铲除贪腐,树立廉洁之风,促进俭啬廉洁内化,不断融入自我内在品格结构之中,发挥廉洁从政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具有启迪价值。! O* G* j9 n  `- |/ n
其一、我国具有丰厚的道德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考诸先秦以往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都效法尧舜之道,从舜文化中汲取营养,但各自的“取舍不同”。孔孟“言必称尧舜”。,《孟子》一书提及舜的地方多达五十多处,舜成为其推行“仁政”、“仁爱”的理想人物。墨家推举尧舜的“尚贤”、“节用”。庄子赞扬舜能顺应天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正众生”;韩非子称颂舜的依法办事。在强调廉政文化教育、建设和方法论创新中,要积极吸收舜文化中廉洁为民元素的精华和前人的总结经验,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通过不断地对“舜文化”中积极元素的挖掘和研究,把廉政文化的根基打牢,进而更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人心和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健康的、廉洁的社会风尚。; G- r9 u% d- U8 e% ~- D
          其二、弘扬舜帝文化的目的就是在一定层面上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本地的党风廉政建设,引导积极、健康、廉洁、崇俭抑奢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促使俭廉内化,不断将廉政文化理念融入党员领导干部的自我内在品格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不行强制灌输之道。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之源,它对中华民族的整合、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今天弘扬舜帝文化,有助于促进廉洁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台湾地区现住舜裔310万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于1983年10月成立,此会是全球最大的华人社团之一,以阐扬舜帝孝道和敬亲精神为宗旨。近些年来,海外华人侨胞回大陆寻根祭祖的热情高涨;公元2000年9月9日,湖南永州数十万人民与海外来宾同聚九嶷山下,公祭舜帝,充分表现了舜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九嶷山舜帝陵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基地和旅游景点,让人们在旅游观光中受到廉洁教育,在无声中受到启迪,在行走中改变观念,形成戒奢戒足、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从业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逐渐形成“公正勿偏”的处世方法,因顺人性及其内在的心里要求,将传统的价值观念的现代基因植入我们的思维,引领廉洁风尚、健康、崇俭抑奢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 l0 z) t7 ]! \* c  f
          三、探索和发展舜帝文化的科学路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应用具有启示价值,并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科学内涵,给予中国特色廉政文化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 k8 z2 ?5 h* M             首先,弘扬舜帝文化以及一切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断在中央的文化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大胆探索,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吸收舜文化中精华元素,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读史明鉴,舜文化许多精辟的见解给予了现代公廉文化以很好的契合。今天,我们在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就要善于运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武装我们的头脑,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持预防和教育为主。舜文化给我们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和素材。
4 {9 q7 B* X: I
6 g" `* U( h- w- s* t. o2 g7 U9 K7 m          其次,在今天看来,我们吸收舜文化,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学习舜帝待人以诚、乐于助人、踏实做事、勤苦耐劳的崇高品格。二是学习舜帝笃诚孝悌,首创人伦道德之风。三是学习舜帝表里如一、擢贤任能、勤政爱民、勤民事而死的伟大境界和奉献精神。四是学习舜帝以德修身、知足不辱、崇俭抑奢、廉洁为民、务实不争的人生追求。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中执政党廉洁从政的规律,坚持立党为公,开拓进取,勤奋工作,务求工作实效。为民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时刻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清廉就是保持我们党艰苦风斗的优良传统,保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廉洁奉公,廉洁从政。不断吸收舜文化的精华元素,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体系,不断把舜文化中的精辟见解和现代廉政文化建设需要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夯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重要的理论基础,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风清气正、廉洁为民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 x5 R9 ?" y% s7 f! }: F             弘扬舜帝道德精神,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引领廉洁、健康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就要求我们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进取心态争取在廉政文化建设和教育的工作上开创新局面。坚持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品牌打造、阵地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努力在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继续推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l$ ^$ B. G% [( X6 y1 t            一是不断开窗理论研究新局面。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积极稳妥的向前开展,应该说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但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加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治学原则,实践基础上的里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先导,既要加强廉政文化和教育理论的体系的研究,又要把成果不断转化为目标、措施、和方法,着重具体工作的研究,将学习廉政文化视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世界观。同时把针对性很强的课题与各高校、党校、社科院联系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动工作创新。
  L7 x) L2 h) v          二是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上加大创新力度,下大力气搞好搞活一批有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 Z) `4 }4 u+ i/ d" v, z% i              九嶷山舜帝文化活动,是有益于社会风气的精神洗礼盛会,充分发挥该基地的辐射作用,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载体,加强纪检监察信息网络建设。网络本信息系统有着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直观性高等特点,现今,人们思维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形、差异性明显增强,加大网络信息载体建设,为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提供信息平台和网络教育基地,搞好舜文化网络教育基地建设,扩大舜文化的渗透力和时代感染力,引导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m. S& q+ [( @! T& A: d( D" `
          三是在舜帝特色文化建设上更加奋发有为,争取在中央文化政策的引导下,实施一批廉政文化创新工程。今天,台湾地区现住舜裔310万人,1983年,世界笃亲至孝舜裔总会于1983年10月成立,海外华人侨胞回大陆寻根祭祖的热情高涨,我们在了解当前形式和现实的情况下,依托宁远县舜帝笃亲至孝文化,打造一批质量高、有成效的廉政文化品牌。有利于在舜帝文化中廉政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整理,开展廉政文化品牌打造活动,形成廉政文化和廉政教育的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戏剧、曲艺、影视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扩大其吸引力和渗透力。# r, R4 ]/ H/ z# P. c0 M
          四是全面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政教育的长效机制。3 C& v2 _& M. w$ e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指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敬、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宝库,廉政建设只有诸如文化的基因后,才会赢得恒久的生命,我们今天弘扬舜帝文化,就是积极地萃取古代公廉文化的精华,全面把握廉政文化和廉政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坚持党委统一部署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发挥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必要的保障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不断开创廉政文化和廉政教育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2 i6 R# E- \6 N! \
             大力弘扬舜帝道德精神,有益于弘扬社会正气和廉洁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利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兼容并蓄的吸纳各种文化信息,进一步推动华夏文明有机的融入全球文明的交流。我们国家的党成为执政党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全心全相依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它是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廉政文化成果,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文化形态上的反应,是为偶们当执政实践的进步和提升,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舜帝文化,就是吸收廉政文化元素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着力引导积极、廉洁、崇俭抑奢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凝聚亿万民众之心,共襄华夏复兴大业!5 r8 d3 _# M  X9 ~! L1 E
; A& H0 i/ c' M! _  J% L, _& Z
                           
' n( X% t* h% {7 z, E8 F                                                中国共产党党员:梁纪委
& j  l# l2 e. A# t" F                                                 2011年11月30日于湖南省常德市写作+ {  s3 W9 W# x7 }/ f# @2 a7 n
17.探虞舜文化源 铸勤廉文化魂
; T/ ~- Q' J% k1 Q" I2 a" B【发布时间】2011年11月8日 10:59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监察部网站
0 M7 y$ q% B  K7 K: k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虞舜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千百年不屈不挠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的廉政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正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机制建设,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候,更好地挖掘、传承、弘扬虞舜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道德观,铸造廉政文化精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U! x8 x6 Q  C3 t0 @0 N. G    一、虞舜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勤廉要义
" C1 m) `! c0 h) m! }& Q    虞舜文化,就是我国始祖“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之一舜帝所创造的文化。舜以贤德孝行著称,《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文化的精髓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其内涵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w+ y8 b, r& H& O. R) t' ?! q
    一是伦理道德。舜曾命契作司徙,“敬敷五教”,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教的五常教育,创造家庭和睦的生活,这一家庭伦理道德标准至今仍被人们推崇。8 p6 u. q+ h  U. u  f8 c: E* ~
    二是社会道德。舜“耕于历山,人皆让畔;渔于雷泽,人皆以让居。”在社会生活中,他自觉把方便让给别人,用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力行“乐于助人”、“邻里和睦”、“童叟无欺”。% x3 l+ F, I8 \3 D; d
    三是职业道德。舜一生除从事农耕、渔猎以外,还从事过手工业,商业等多种职业。但不论从事什么行业,他都诚信生产经营,从不使假,不欺行霸市,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引导周围的人。
! P  u; \. o0 m' L+ A7 r    四是政治道德。舜继位执政后,在治理国家方面,讲究“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族”的施政道德,力求举贤任能,唯德唯才,善恶分明。其后选定带领民众治水有功的禹当继承人即为有力证明。0 G7 R- e1 N9 V0 g3 L
    五是宇宙道德。舜帝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核心,创作八音和谐的《韶乐》,以表现“神人以和”的最高精神境界。
: g  f5 ~2 h8 V+ N  t    虞舜文化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舜帝亦被后世推崇为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其所倡导的勤廉要义主要表现在:天下为公,用权为民,淡泊名利,诚挚守信,身体力行,励精图治,开门纳谏,举贤任能,修明法典,惩恶扬善,廉洁为民,制度考绩,奖罚分明,无为而治等方面,这些文化精华深刻地影响着当时和后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实践。
6 A2 L  f" [# R9 Q0 U4 s    二、虞舜文化的勤廉内涵对后世廉政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
5 {+ L3 I- ^7 Q" b4 p+ W& B    中华文化有三块里程碑,即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舜文化“原生性、正统性和论理性”三个基本特征体现的是舜文化的三种形态:多元和合文化、儒家根脉文化、道德本体文化。作为文化都有它历史的继承性,舜文化是舜帝在特殊的家庭和时代环境中磨砺出来的思想品质、行为本色。舜帝身上表现出来的品德和本色元素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日渐成熟、传播、沉淀,进而形成虞舜精神。这种精神以文化的形态流传下来,成为了后世历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本。其中的勤廉要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 b! }5 a3 G" f$ i    (一)天下为公、社会大同。《礼记•礼仪篇》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舜帝的一生都是在力倡天下为公,追求社会大同中奋斗过来的。晚清时期,孙中山高举“天下为公”大旗追求共和;今天,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等,都是可以从舜帝的民本思想中找到渊源的。
! C7 t0 a3 d8 b6 g4 p& M) N# m    (二)顺乎民意,用权为民。舜帝在青年时,就善于为民办事。他帮助本村妥善处理了与相邻雷泽村的渔场纠纷,受到里正的赏识,里正要把位子让给他,他以自己年轻为“借口”拒绝。尧死后,他主动“让权”给尧的儿子丹朱接位,一个人躲到南河以南。但是民心所向,天意难违,他不得不回来登上帝位。“舜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可见舜帝有着难能可贵的地位观和权力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象舜帝一样正确对待自己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力,要不为“权”所困,不能跑官、要官,更不能买官、卖官。
4 k  \$ i4 c2 y$ D+ ~# C    (三)淡泊名利、诚信待人。舜帝一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诚信做人。舜在寿丘做生活用具,在负夏一带做生意,历春过夏,从不哄抬物价,不坑害民众,平抑市价,仁义营商,取财有道,诚实守信。舜帝的这种利益观为他日后赢得民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下,我们学习和研究舜文化,弘扬这一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Z  ]2 b  Y8 q; @& |, x) L- w
    (四)身体力行,勤廉为民。& N# M/ C- `6 o! x) ^* O
     1、广开言路、开门纳谏。舜“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为方便征求群众和诸侯的意见。他推崇设立谏官,广泛搜集全国各地群众和官员向帝王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设立诽谤柱,让群众把意见或建议装入布袋挂在诽谤柱上,以利谏官收集传至帝王手中;设立旌谏之鼓,悬挂旌旗作为进言的标志物。进言之前,击鼓以警众,引起民众的注意。( X. a/ h" Q1 W3 o+ Z) B! f
     2、举贤任能,唯德唯才。《史记•五帝本纪》载:高阳氏有才德之士八人,均为人贤达、知识渊博,明允笃诚,天下人称之为“八恺”,即八个和蔼的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人称之为“八元”,即八个善良的人。八恺”、“八元”世世代代保持着先人的美德,没有丝毫败坏先人的名声。舜便举用了“八恺”、“八元”的后人,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8 x  z. R$ a% u' n     3、励精图治,造福于民。舜执政后,“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亲率百姓通九泽、决九河,治理天下洪水;平土地,划定九州地域,水地种稻,旱地种粟,以土地好坏交纳租赋,使得“三苗”得以感化,远方各族归服;并“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去岩穴,各有家室”;还“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封土为社,置木为间,使民知礼”。舜德泽众生,天下拱手而治,形成了九族亲睦、合和万邦的大好局面。
# `0 h% A  g3 ~. Y! P& ^9 W9 A     4、除暴安良,惩恶扬善。舜登上帝位后,根据当地群众的举报,严惩了浑沌、穷奇、?杌、饕餮四个恶人,将其家族都流放到边远的地区,受到百姓好评。自此开放四方之门,天下太平。
0 q, S7 Z  E; G     5、修明法典,赏罚分明。舜帝摄政后及时校正四时节气、月、日;统一音乐、法律、尺度、斛斗、斤两;修明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礼法。结合仁德颁布新的法典,劝人向善,惩罚的目的重在教化,如他用流放的方式代替过去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种刑罚,以示宽大仁慈。& t/ h: K  W( M; @2 k3 _( P0 l
     6、建立制度,考黜官员。舜帝首推考黜制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即每隔三年考察一次政绩,考察三次后,罢免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员。同时,创制巡视制度。规定每五年对全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行一次巡视,在巡视期间,对所到之处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这一制度,直至今天,仍有着它非同一般的生命力。如三年和五年换届,每年进行政绩考核等。5 L6 E+ T7 o+ v
    (五)以德治国,无为而治。舜帝一生施仁政,重教化,强调以德治国。“行德三年,而三苗服”说的是舜出巡至南方苗族居住的地方,见当地古朴荒凉、十分落后,便把中原文化传播到这里,以德施治,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进而出现了人心归舜、“舜日尧天”的“大同”社会。这对于我们当前如何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建设一个安定祥和的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1 k( ^5 n9 g2 l
     三、借力虞舜文化,加快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步伐4 {  C1 K% e7 ]" b( c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突显的时期,挖掘虞舜文化,研究虞舜精神,对于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推动党风廉政机制建设,加快廉政文化建设步伐,有着极大的启发和激励作用。
$ F. ]( f; n( A* r2 R    (一)明确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3 z, j1 j" F3 P+ m3 b: Z, G% F( A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行动指南。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大支柱之一,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的重要任务。开展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9 g+ U. y$ e: z4 m( \& c    新时期的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性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廉政文化是廉政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和。新时期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使尊廉、崇洁成为社会风尚,形成人人以廉为荣、以廉为美、以廉为乐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p+ I2 q( ?9 S- V
    (二)把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五德“建设4 n1 z8 F+ z+ p3 |8 J
    舜帝“以德治国,无为而治”。其实质就是把道德教化和以法治国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且注重德化。在我们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也应当更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我国古代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进行道德建设,对传统的道德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即把“五德”(伦理、社会、职业、政治、宇宙)赋予社会主义的崭新内容。家庭伦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友好;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政治道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廉自强,敬业奉献;宇宙道德:世界大同、环境友好、交流合作、和平发展、资源共享。) u: k/ S. h* K8 F' [
    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世界和谐,人与人和谐,形与神和谐,人与物和谐。在科学高度发达,人类进入宇宙活动日益频繁之时,建立宇宙道德已显得尤为重要。
( `" K7 _, {2 v     “五德”建设离不开法治的支持,也离不开廉政文化支撑,三者相辅相成。廉政文化的建设,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廉政价值观。我们的廉政价值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旗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为目的的一种价值追求,它包括廉政是非观、廉政荣辱观、廉政政绩观、廉政发展观等内涵。立党为公、廉洁为民是其本质和核心。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廉政文化建设就不会偏离方向。
! |+ j/ P7 R5 k6 K' C8 `" P' U    (三)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文化强国战略有效实施# |0 K& R& g6 c" ?
    当“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的情形呈现在国际形势下,释放普通民众的文化创造力,解放文化生产力已是现实需要。重视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是创新与创造的必由之路。为了使当前的文化市场产品更丰富、更具竞争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应该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加快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在路径选择上,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古为今用。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应当迅速发挥民众的文化创造力,组织、引导人们深入挖掘、传承、弘扬优秀的文明成果。如,对舜文化的研究,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挖掘,加快成果转化。二是洋为中用。充分发挥翻译家、文化学者和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将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引进来,滋养民众,并在融合过程中汲取、借鉴、改造、创新,打造出全新的群众喜欢的文化产品。三是交流合作。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今天,我们应当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和贸易活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新加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新加坡吸收借鉴舜帝源起的儒家“德治”思想,主张以德倡廉,建设廉洁、廉正的政治文化。他们认为,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必须在全社会推广廉政文化。如果一个国家普遍认为,给别人办点事就可以接受一些好处,那这个国家肯定是一个腐败的国家,很难建立一种廉政的文化氛围。新加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腐败现象很严重,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彻底改变了民众的观念,使全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从普遍能够接受到绝对不能接受,社会公众达成了“廉洁光荣,贪贿可耻”的共识,你看这是多么大的变化。难怪前总理李光耀说:“廉洁的政治环境,是我国最宝贵的资产。”这是舜文化崇尚“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在异域铸造的廉政文化之魂。希望我们的中华文化乘十七届六中全会东风,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走向世界,引领未来,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 罗富余 湖南省炎陵县人民法院纪检组长)  N; h% R" ]/ n) G9 w5 g* C8 Y* ~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47:35 | 只看该作者
28.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10月16-18日隆重召开 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的“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定于2010年10月16日—18日在山西运城市盐湖鸣条舜帝陵举行。本次文化节活动由运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盐湖区委区政府承办,活动包括“全球舜帝后裔寻根祭祖”、“德孝文化讲坛”、“孝星评选”、“老年人才艺展示”、“老年用品展示展销会”等重要环节。$ _1 i! p6 p- W
  众所周知,山西运城是华夏文明肇始的核心地区,自古以来,这里人杰地灵、英贤辈出。特别是华夏先祖之一舜帝的出生、成长、为政、卒葬之地就在运城。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舜帝处于承前启后的时代,他全面铺开了步入文明社会之路,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石。由舜帝而衍生的虞舜德政、孝行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根源,深入挖掘、研究、弘扬虞舜德孝文化,对于我们今天高擎“以德治国”旗帜,传承中华道德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7 w1 ^+ z6 o' u. J$ y4 t
  德以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倡导家庭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孝道文化也是由舜帝首创。舜的大孝之行,益于本人,泽惠天下。此次文化节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活动主题,就是要让舜帝的德孝精神传承万代。! P4 u8 J; }; k: m. N5 m
  本届文化节的目的意义,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德孝文化,传承道德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运城市盐湖区区长王志峰表示:“我们希望以德孝文化节为平台,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合作,打造运城和盐湖名片,促进招商引资,实施强市富民战略,推动运城和盐湖区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和谐发展,推动盐湖区经济建设,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
; l( K+ M& {5 u% |  “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开幕式将于10月16日上午在舜帝陵古柏广场举行。开幕式中设计了千名学生齐诵《弟子规》、佛教祈福仪式、南风歌表演、公祭舜帝大典等精彩环节,将德孝文化的精髓逐一展现。“首届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讲坛”也将在文化节期间召开,集中研讨和提炼舜帝文化与中国传统德孝文化所具有的广泛社会意义。在论坛上将就“德孝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舜帝文化与中国德孝文化的历史渊源”等多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 Z3 E6 G8 Q7 B% B* T4 T) f2 o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10月隆重召开3 B6 c7 Y; H) X. y% A  k
  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的“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定于2010年10月16日—18日在山西运城市盐湖鸣条舜帝陵举行。本次文化节活动由运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盐湖区委区政府承办,活动包括“全球舜帝后裔寻根祭祖”、“德孝文化讲坛”、“孝星评选”、“老年人才艺展示”、“老年用品展示展销会”等重要环节。" a/ J. E5 T6 M: Q" R" h
  众所周知,山西运城是华夏文明肇始的核心地区,自古以来,这里人杰地灵、英贤辈出。特别是华夏先祖之一舜帝的出生、成长、为政、卒葬之地就在运城。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舜帝处于承前启后的时代,他全面铺开了步入文明社会之路,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石。由舜帝而衍生的虞舜德政、孝行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根源,深入挖掘、研究、弘扬虞舜德孝文化,对于我们今天高擎“以德治国”旗帜,传承中华道德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Z8 s% ^3 x: |8 d  德以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倡导家庭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孝道文化也是由舜帝首创。舜的大孝之行,益于本人,泽惠天下。此次文化节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活动主题,就是要让舜帝的德孝精神传承万代。; V) Y* g/ o: _& i' `
  本届文化节的目的意义,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德孝文化,传承道德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运城市盐湖区区长王志峰表示:“我们希望以德孝文化节为平台,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合作,打造运城和盐湖名片,促进招商引资,实施强市富民战略,推动运城和盐湖区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和谐发展,推动盐湖区经济建设,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
. H& C7 k) y: R" W  “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开幕式将于10月16日上午在舜帝陵古柏广场举行。开幕式中设计了千名学生齐诵《弟子规》、佛教祈福仪式、南风歌表演、公祭舜帝大典等精彩环节,将德孝文化的精髓逐一展现。“首届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讲坛”也将在文化节期间召开,集中研讨和提炼舜帝文化与中国传统德孝文化所具有的广泛社会意义。在论坛上将就“德孝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舜帝文化与中国德孝文化的历史渊源”等多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4 ^1 A* Y" [+ s2 Z. F! H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
1 N4 }% f  m$ f6 n3 ?. y' @! r核心提示:本届文化节的目的意义,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德孝文化,传承道德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4 m& N9 _2 A+ o9 d6 Y! `; e/ G6 P正文:收起
5 Q1 j+ O$ Z! x7 a7 r8 w% i  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的“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定于2010年10月16日—18日在山西运城市盐湖鸣条舜帝陵举行。本次文化节活动由运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盐湖区委区政府承办,活动包括“全球舜帝后裔寻根祭祖”、“德孝文化讲坛”、“孝星评选”、“老年人才艺展示”、“老年用品展示展销会”等重要环节。% n; `; a% ~- K# u/ d7 t. ?
  众所周知,山西运城是华夏文明肇始的核心地区,自古以来,这里人杰地灵、英贤辈出。特别是华夏先祖之一舜帝的出生、成长、为政、卒葬之地就在运城。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舜帝处于承前启后的时代,他全面铺开了步入文明社会之路,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石。由舜帝而衍生的虞舜德政、孝行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根源,深入挖掘、研究、弘扬虞舜德孝文化,对于我们今天高擎“以德治国”旗帜,传承中华道德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H+ b- c0 u' W* t1 x  德以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倡导家庭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孝道文化也是由舜帝首创。舜的大孝之行,益于本人,泽惠天下。此次文化节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活动主题,就是要让舜帝的德孝精神传承万代。
% X' k! M" C7 g$ U* @" M; A; }2 U  本届文化节的目的意义,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德孝文化,传承道德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运城市盐湖区区长王志峰表示:“我们希望以德孝文化节为平台,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合作,打造运城和盐湖名片,促进招商引资,实施强市富民战略,推动运城和盐湖区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和谐发展,推动盐湖区经济建设,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  : u6 N: f" @9 j/ M- [
  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闭幕式现场活动流程
8 ?& r; m) G/ F0 s2 p  10:00    舞蹈热场:《激情热鼓——同唱一首歌》* n" w# {0 n1 j, D1 P$ K; P
  10:10    领导上场致辞,介绍孝星评选内容
; ]4 T8 a/ [) F' r7 P  10:22    第一个节目开始:歌曲《吉祥》《贵妃醉酒》  M% \8 ^3 l+ ?% r  h; c: _$ d
  10:30    主持人介绍第一、二、三位孝星获奖人员事迹
! h* y. ^, ]) W1 o' n8 ~4 T  10:40    第二个节目开始:魔术《炫舞飞歌》,南腔北调《戏韵》、《报菜名》" Q# v7 a- L( @$ }8 I1 g- ^
  10:52    主持人介绍第四、五、六位孝星获奖人员事迹
$ U) ~* L* ^0 N0 T  11:02    第三个节目开始:歌舞《幸福百花园》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 s) a; k9 }% m5 F5 l1 A
  11:15    主持人介绍第七、八、九、十位孝星获奖人员事迹
: o0 a; F- u, G0 E6 Y  11:28    第四个节目开始:青春组合《nobody》《待定节目》
) u$ @6 g$ l& L9 G% Z. X* ^! s( @+ ~  11:38    主持人宣布第二批获奖人员名单(50名孝顺好儿女)
/ ]2 _. @4 I' }2 K7 ?) U$ Z5 E  11:53    第五个节目开始:歌曲《让泪化作相思雨》、《陪君醉笑三千场》4 A2 H' j- m( J* \
  12:15    主持人介绍特邀嘉宾经历(舟曲孝子:吕灵)
+ l) `% M) E: ^/ P; \' |" f5 S* H* F1 i  12:25    主持人描述第六个节目开始:歌曲《父亲》
8 p  O8 F( S/ o4 Y4 F) ?  12:29    主持人介绍此次文化节得到各方单位支持,有请支持单位领导上场4 O# x' m7 b/ s2 l
  12:35    杨洪基老师上场表演: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快乐当家》& f8 W$ |- r' g% ]
  12:46    活动结束
( Y5 R' q) t7 p( Q# \  D" y6 h# y. ?7 w9 O. [+ i2 C

4 |/ l, R9 i2 V
: E4 |0 s1 {8 z: P29.   2004 甲申年公祭舜帝文
$ u  a9 _& H9 X- R/ N核心提示:按:2004年9月27日至29日(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山西•运城第二届虞舜文化旅游节在舜帝陵庙隆重举办,9月28日在献殿月台举办大型公祭舜帝活动。3 a5 \2 v2 `6 P" m
正文:收起
* |2 T& l- k# _  按:2004年9月27日至29日(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山西•运城第二届虞舜文化旅游节在舜帝陵庙隆重举办,9月28日在献殿月台举办大型公祭舜帝活动。此次公祭活动由中共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主办,盐湖区委、盐湖区人民政府承办,公祭仪式由区委书记梁天管主持,运城市人民政府市长胡苏平恭读祭文。参祭人员有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少琴、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世凯先生及参加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文化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和全国虞舜文化研究座谈会的学会专家学者40余人、省、市、区有关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盐湖区干部群众万余人。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大家唱》栏目在神道举办鸣条舜陵“舜乡放歌”文艺演唱。    D  m  I5 Q) m* C' _+ f
  维公元二零零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天高云淡,金风送爽,鼓乐喧天,旌旗成行。箫韶九成共奏太平之音;有凤来仪齐舞小康之景。由省城、运城各级领导、各界代表以及民众万人与会,肃立虞舜圣帝陵前,以鲜花、雅乐共祭中华仁德根祖。谨诵祭文曰:$ q8 b/ c6 p7 M6 \9 Y; c" ~
  黄河奔流,经千秋而浩浩荡荡;条山未老,历万代而郁郁苍苍。三皇五帝,文史开张;虞舜承启,缔造华章。薰兮南风,为民解愠;德涌神州,日耀炎黄。初得拥戴,事尧辅帝;恪尽职守,无难不往。得践帝位,以德以法;阜民惩凶,协和万邦。躬行孝道,正序伦常;亲睦邻里,仁名远扬。圣帝为天地立极,仁滋中华文明之树常绿;德润神州道德之根永壮。帝功至伟,日月齐光;美仑美奂,灿烂辉煌。    : e9 |3 t0 z) a; @+ x9 _( q
  呜呼!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寻根问祖,源远流长。圣帝之浩然正气,将充塞天地,激励我亿万炎黄子孙,共同奋起,强国强市;圣帝之昭昭厚德,如日月永辉,光被我华夏兆民,平安幸福,齐步小康。2 g9 D' {+ \# y' Y
  值此金秋大典之神圣时刻,吾辈当继承圣帝仁德之传统,弘扬圣
) z2 A# u* w4 O! A! A  帝爱民阜民之理想,爱我中华,强我运城,则圣帝在天之灵,定然回
! O; m  }3 ]1 o' [' b  眸笑慰,福佑乡邦。+ O/ O0 k7 x7 S2 V/ \
  今诵此文,肃穆景仰,谒陵致祭,以志永念。尚飨!. l" J& c" t& k! y- `5 A
  运城市市长胡苏平同志诵  " v( `( s) b3 O; i
  (注:此祭文由原《运城日报》文化部主任孟海生先生、运城学院教授孟肇咏先生撰写)
6 `0 D3 U! W, M5 b2 _% b% R30.    2009 己丑祭舜帝文
+ ^  y- v; m# Y* R6 `核心提示:维公元廿一世纪之九载,夏历仲秋之七日,数百河东儿女齐聚帝陵,仰望圣像,肃手而立,共颂帝德。
) D& j) X& ]) b4 b! k; \* q正文:收起  ~- \, s+ U/ T2 ]2 S1 n1 C7 z+ q
  维公元廿一世纪之九载,夏历仲秋之七日,数百河东儿女齐聚帝陵,仰望圣像,肃手而立,共颂帝德。辞曰:
3 c& S. Y2 R. {4 S4 n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东方文明,多元并张。$ U- E6 w7 t, H" P, y2 H
  交伐中原,成就盛邦。华夏一脉,威仪四方。% C/ y& {. R/ Q( U/ ?
  河东山西,毓秀钟灵。汾涑穿流,阡陌葱青。. Z  u* z) }2 q& R; h
  中条横卧,犹若锦屏。?池沃饶,民富而盈。
: @+ F. `* P% ]1 H2 P  斯土有德,最养圣贤。千古至今,人杰连绵。* y1 ^% U' ^+ H8 Q* }$ z5 X# I
  承尧之后,重华烨然。内外兼修,史籍垂范。( }2 s4 i( e. Q" n5 j4 q5 C
  帝为民兮,即得称好。耕于历山,且渔且陶。
5 J% |! Z" a/ |  n2 D  带动众邻,共收果报。父顽母?,弟象以傲。
: C6 t" p" T9 P9 e5 B  精心事亲,克诚以孝。屡遭加害,不失子道。
/ ]4 u, J2 M% G, S( X  名闻乡间,达于帝尧。孝感动天,永为高标。
" g4 r& N7 ~. q% f- |  帝为臣兮,群僚信从。二女九男,相洽偕同。
7 ^0 b4 W) y6 B' C! Z1 U& G/ C  八元八恺,用事建功。不迷大麓,宾客归拢。
! H9 F! @% y" K  帝为君兮,秋毫察明。七政以齐,三州得增。
* p, ^: U2 b* ~( s+ s7 s  四罪以流,五刑得轻。十职以分,万事得成。' j5 ~  H/ E0 L& X% l9 x) [
  德峻流芳,功隆盖世。孔孟共戴,史迁以继。* d3 G! Z2 O6 u2 |* \& Z
  历朝历代,庙享祭祀。不忘明德,自此而始。) H( Q/ T4 l! `' N, p7 g
  吾党立国,六十华诞。经济腾飞,人文发展。
  q9 i  P1 A0 e  古老河东,大变新颜。帝舜陵寝,盛况空前。
, ^/ I2 Q# s% q/ w. K& u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敬舜之德,不惟观光。
: o* y$ ]4 t2 B' O9 k) H; `  薰风栉沐,协和一堂。呜呼德圣,伏惟尚飨!( s0 c0 g+ f* a. z* ]" e6 D
6 r5 x6 j7 k1 t4 q: b
31.“2011国际虞舜与开漳文化促进大会暨保赤宫(陈氏宗祠)135周年庆典活动”举行4 [$ v+ `: o2 J) Y
周亚平6 [7 k$ \; ?! C2 x  e! B7 S
2011-12-13 16:02:41  来源: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2 s( u% E4 r$ z8 P* X  11月25日至26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周亚平女士应新加坡保赤宫邀请赴新加坡参加了“2011国际虞舜与开漳文化促进大会暨保赤宫(陈氏宗祠)135周年庆典活动”。本次大会是由新加坡保赤宫(陈氏宗祠)主席陈宽成发起举办的,来自中国湖南、河南、山西、福建、广东、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与地区的舜裔宗亲组织及舜文化研究学术团体近1000余代表欢聚一堂、共襄盛举。其宗旨为,促进世界大同,发扬异姓同宗舜裔宗亲与开漳联谊精神,使四海环宇宗亲,有机会共叙情谊,加强联系与合作。8 ^$ v* x6 E& n
  25日晚,新加坡保赤宫主席陈宽成在新加坡加冷戏院天满楼举行隆重的欢迎宴会。周亚平研究员受 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唐之享的委托,于宴会上宣读贺信。贺信向在座代表真诚地发出邀请:“欢迎各位同仁来湖南追根溯源,朝拜先祖,亲沐圣德,亦或饱览胜迹,考察投资,合作交流舜德文化等”,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 ~  I6 \/ X6 M8 `
  26日上午,全体到会代表参观了保赤宫(陈氏宗祠)及了解虞舜与开漳文化的历史。陈元光所创建的开漳文化暨开漳创业精神,世代相传,影响深远,成为开漳后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千三百年来,随着开漳将士后裔之繁衍与迁徙,身居闽、台、粤、浙及东南亚与欧美等地的五千多万河洛儿郎,慎终追远,继往开来,报效家国,告慰先贤。并在海内外建庙宇数百座,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至今香火不断。保赤宫陈氏宗祠起源于1876年,由于当时尚未有宗亲会馆的设立,保赤宫顿时成为当时所有新加坡舜裔宗亲的落脚点。开始只建主殿,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后为兴办教育,扩建前殿,取名“毓兰书室”,1962年,主殿改为八姓(即陈、胡、姚、袁、田、孙、陆、虞)的联宗族祠。1974年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宣布将保赤宫列为国家古迹。4 J8 L$ m; Y" y7 A; c& R5 O
  另悉:11月27日至29日,周亚平研究员与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远县人民政府顾问邓尧忠先生由新加坡回国,经香港逗留期间,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联泰国际集团董事长、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名誉主席陈守仁先生及香港陈氏宗亲总会会长、厦门市政协常委、香港德盛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荣旋先生会面,就2012年在湖南九嶷山举办第21界世界大会申办事宜达成意向,双方表示尽最大努力促成此事。+ H3 w" L. w: }. ~4 X( g) e

& g% f1 N9 {/ y( e$ z& ` % E9 j) h. ]3 D$ [' S
32.闽台舜裔祭祖9月举行 舜帝金身将巡境福建30天    % w- \4 I( K4 t2 y8 q+ K/ A3 l( {
    : D$ x, c$ Q% e/ X1 H) e; q3 {
   
# R& v% V8 B9 X. x9 s8 c内容摘要: 今年9月9日(农历八月十二),时逢舜帝诞辰纪念日,由福建省陈氏委员会、湖南永州旅游局、宁远县政府联合举办的闽台舜裔祭祖和迎祖大典将在九嶷山舜帝陵隆重举行。    ) L- I2 g8 K( x/ w. E* q
  中国台湾网8月26日福建消息 今年9月9日(农历八月十二),时逢舜帝诞辰纪念日,由福建省陈氏委员会、湖南永州旅游局、宁远县政府联合举办的闽台舜裔祭祖和迎祖大典将在九嶷山舜帝陵隆重举行。' |7 [+ w$ h( V4 j
  届时来自福建舜裔宗亲的2500人将赴九嶷山参加祭典。9月11日—10月10日,舜帝金身将巡境福建,历时一个月,巡游地点有漳州、厦门、南安、晋江、惠安、莆田、福清、长乐、福州、连江、三明、宁德,最后返回湖南九嶷山。
# G! J! ~# w* \) B8 H7 f. u  舜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历经数千年繁衍发展,舜帝后裔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舜裔宗亲有98个姓氏2亿多人。8 o4 H: n0 Y3 k" H# j3 \
  据悉,旅菲永和镇舜裔联谊会、旅菲晋江钱仓同乡会也将组团回乡参加舜裔宗亲祭祖大典活动。 (中国台湾网福建省通讯员文佳)
% g' e2 z! a+ g+ i' ]5 Y, W/ x- k% v7 x4 b' j
33.宁远县:弘扬舜文化 万人游九嶷0 q' @7 s, p' X& T: T$ |
www.0746news.com   2011年10月13日 08:56:06   来源:永州网     网友评论 0 条
4 t, A$ b' w& R" L10月11日,宁远县“万人游九嶷”活动启动,数千名游客在国家森林公园九嶷山休闲祭祖,观光赏景,掀起了“十一”长假后的旅游高峰。
: M5 L. S8 ?( F) \/ y& w0 r  永州网-永州日报讯(通讯员 欧阳友忠)10月11日,宁远县“万人游九嶷”活动启动,数千名游客在国家森林公园九嶷山休闲祭祖,观光赏景,掀起了“十一”长假后的旅游高峰。* y9 Q! h" H/ b2 [5 l8 O
  为弘扬舜文化品牌,促进九嶷山旅游发展,宁远县委、县政府举办第二届九嶷山舜文化旅游节十大系列活动,从10月11日—10月31日举办 “万人游九嶷”活动。期间,本县公民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免费游览九嶷山各景点,外地人员实行5折票价,并由景区免费提供导游服务和免费在各景点之间乘坐旅游中巴车。同时,景区每天在舜帝陵举办两场民族风情表演,在永福寺举办祈福开光法会。此外,还将开展“游九嶷爱家乡”主题征文评奖活动。
# v9 B, s$ X1 n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29:55 | 只看该作者
12.中国孝文化
( V9 J# y* R- i  j9 v& L! o核心提示:中国的“国家”概念与西方不同。西方的“国家”叫做“country”,拉丁文的意思是“郊野”、“乡村”,后来城市化了,就被称做了“国家”。( D2 y+ @" v: P8 L
正文:收起) J; P' h9 E' c- {0 V4 [( G
  中国的“国家”概念与西方不同。西方的“国家”叫做“country”,拉丁文的意思是“郊野”、“乡村”,后来城市化了,就被称做了“国家”。3 _! i  F; E$ f) g# A; d1 k9 ]
  而中国的“国家”是由两个字“国”和“家”合成的。“国”字从“囗”表示疆域,从“或”表示手执兵器,谓用兵器捍卫本民族的疆域就是“国”;“家”字从“宀”表示固定的房产,“豕”表示被驯化了的畜生,谓进入了农耕畜牧社会的相对固定的家庭。后来,大夫的封地称做“家”,诸侯的封地称做“国”,《孟子•离娄上》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再后来,合“国”与“家”而指“皇帝”,《东观汉记• 祭遵传》曰:“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皇帝”代表着天下,所以“国家”也成了天下的称谓,《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6 J. C* V/ S6 e
  “国”之概念,无论是“邦国”,是“诸侯国”,是“国家”,是“家天下”,但都离不开一个“家”。“家”之概念,无论是“家室”、“家族”、“家乡”、“家国”,“家”都是核心细胞。于是,国家之本质不同,则国家之管理亦不同,国家之教育自有不同。中国之“国家”概念既然以“家”为本,那么国家之管理自然是以家族管理为模式的。这是农耕社会带来的文明。
+ \3 ?' y0 ?6 I" Z% D4 a* X  农耕社会是人类进入相对安居时代的产物,需要天文地理、种植畜牧、水利灌溉、风水建筑、季节气候等一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文明和智慧。而这种智慧之得来不易,需要百千万年的积累和传承。要传承就离不开老人和孩子,于是尊老爱幼的风气便被强调起来。这就是中华文化当中最最重要的“孝文化”。西方的主流社会进入农耕社会较晚,所以主流文明中并没有发展起“孝”的概念。所以,“孝”作为家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是人类史上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r' s: r+ q% V6 c
  “孝”字从“?”(老)从“子”,金文写作“ 、 、 ”,谓一头发杂乱的老人将手心按着一小孩的头顶囟门。这就是古人说的“灌顶”、“摩顶”,谓经验丰富的饱学耆旧将自己一生所学习和掌握的文明智慧、祝福愿望、道德伦理、精神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灌输进刚生出来的孙子的头脑之中。这样才能保障家庭、宗族和种群的健康延续,并且使得种族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 h& w. @8 Z/ v) Q. I5 s2 P
  甲骨文的“老”字写作“ 、 ”,强调的是年长者靠拐杖行走,同时也强调了一个部族长老们所持有的权杖;金文 “考”作“ 、 ”,除了强调老人只剩下一张嘴要饭吃外,还强调了老人言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发号司令,强调了老老恒言。于是,才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格言古训。在农耕社会之初,尤其是结绳记事之际,老人言几乎成了神谕,成了圣训,成了保障民族部落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载体,所以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这就是“尊老”。
0 M5 i8 w. q: t7 ]/ g. t8 H1 P  在动物阶段,所有的生命都经过了发情、交配、怀胎、生育、哺乳、教育等传衍后代的复杂过程,因为迁徙流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尊老爱幼”的“孝行”。进入到人类阶段,尤其是农耕社会相对安居的生活,使得部族长老们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优势来。虽然那些少壮派拥有战斗力,可以推翻长者们的权力,但却缺少不了他们的智慧。为了种族的延续,少壮掌权者便把“老”与“幼”当做文明智慧传递的链条,则有了“隔代遗传”的法则。“尊老爱幼”的主体,其实便是那些掌权的少壮派。从这个角度讲,说“孝”文化是由统治者建立或者鼓励的,则是毫无问题的。统治者也不都是要毁灭天下的,甚至没有一个统治者不希望他的部族能够强大起来。“孝”文化在这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9 e1 z8 x- ^/ E2 F; j6 [  “子”的甲骨文作“ 、 、 ”,强调的是小孩子稀疏的头发、一个大头以及还未合起来的囟门、爬行的姿势、腿还比较软;还写作“ 、 、 ”,头很大,两手臂舞起,两腿还包在襁褓之中,只能看见一条腿。头大、囟门还未合、还被抱在怀里,尤其是被抱在长老的怀里,可见这是个接受教育和“灌顶”的最佳时候!“孝”的过程便在“老”与“子”之间展开了!) S2 Y4 R; T, v" q+ B, {' |1 e
  “孝”字的“?(老)”是“祖”,“子”是“孙”。祖孙之间进行文明的传递,主动者自然在老祖,因为襁褓中的婴儿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接受。于是,从甲骨文老祖宗造字时,就注明了其意义:“孝”的主体应该是老祖,而不是孙子。“尊老爱幼”的前提,是要把文明代代相传下去。老祖只要把文明传递给孙子,让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从而光宗耀祖,发扬光大,就算完成了“孝”的使命。8 v. Z/ J& f6 |% }0 M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谓“不孝”有三类,最大的不孝就是没有后代。舜娶老婆的目的是为了繁育后代,这就是大孝,就是舜所代表的精神。但是,光生下后代还不行,还必须让人教育,尤其是让他的爷爷进行教育。舜的亲妈握登早死,父亲瞽叟娶了个后母,自然不喜欢他,老想着整死他;异母弟天天跟他闹别扭,只有异母妹?首帮着他,他的两个妃子帮着他,才躲过了一次次的灾难。《尚书•尧典》:“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嫔于虞。”$ e/ W6 M: H; [  _: B# H3 t7 ~2 e
  最关键的地方是,无论怎么“父顽,母嚣,象傲”,舜都能够以孝道去感动家人,和谐兄弟,治家有道。这是因为舜清楚父亲在传宗接代过程的教化作用,只有孝顺了父亲,父亲才可能把所知道的有关家族、邦国和人类的文明传下来,所以才能以“德圣”“孝祖”的典型表现出来。可恰巧因为父亲瞽叟不了解祖孙之间文明的传承,不仅不以伦理教子,更不以伦理教孙,才导致其孙儿“商均”“不肖”,使舜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禹明白了这个道理,或者说禹之父鲧明白了这个道理,培养出了一个好孙子“启”来,最后“禹传子,家天下”的几千年封建模式便形成了。
3 e8 p; D1 }6 U8 V9 S7 x. ^  “孝道”如何传承呢?这就是“教”。“教”字从“孝”从“攵(攴)”,甲骨文作“ 、 ”,就象征一个老人将文明灌顶给孙子,并且右手拿着一根棍子(教鞭)打着屁股。这个指事文字,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中华家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过程,由此也可见“孝道”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国民素质、复兴中华民族过程中之伟大意义!  
: h" C4 R0 V" ]$ p  G9 J  (作者:李安岗 运城学院教授、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p5 B1 O! c- z
9 X5 ?( m# Z' f& h# C# I2 J1 [/ D13.二十四孝* ~# }' t, O1 B
01 孝感动天' _% X/ J; s: n, d, T2 ]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 b4 s% \3 ~% T: @; _
02 亲尝汤药/ t$ D$ I( X: o9 O% O5 Y4 O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2 H1 n6 j: m6 ]' T# T
03 啮指痛心+ t4 A, G! v4 y% H/ }; R* m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曰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 F" s, s8 x9 e# V9 y6 d6 F3 X6 p04 百里负米
1 o$ c. F. }8 H; R" P4 H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 Y3 ^# M$ r9 j0 _- R7 m05 芦衣顺母
6 z2 Z8 J8 @4 Q, h+ ^4 H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 k, {9 y, c/ O$ g" J06 鹿乳奉亲* S6 {2 z1 W7 N) w( @! e6 [6 }2 S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9 ?# H: I2 J8 W% G0 }. i
07 戏彩娱亲
6 p' b6 D% Q5 P+ H  H* ]+ o/ w, f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 C6 b# e/ t8 P: C* i08 卖身葬父
5 j# a4 j9 Z2 I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p9 \8 k4 o* {4 g7 t$ {, ?
09 刻木事亲
) x2 W% U; c9 d  I& N0 p5 ?3 L- D7 B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曰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8 }6 b$ B# U* k! E10 行佣供母
/ r, E) T& x8 f3 D! _6 p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c6 ~2 `5 r8 i  l' ~
11 怀橘遗亲
4 c  L, _- Q1 N3 g& w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 E: }: b$ s3 u3 J$ t5 E12 埋儿奉母
. U* a# M- P* s* @) F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2 t5 @5 m* f9 S13 稍豁温衾
' f9 Y9 A  S; l0 f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 a6 _  L% p7 a  m
14 拾葚异器
9 a+ o- I+ ^3 I: a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 _; V3 n3 y0 K15 涌泉跃鲤
" @- G. G7 E3 j4 c+ p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z3 t$ u  X$ M. c1 d$ g) R  }/ l
16 闻雷泣墓
' o- R2 u- {3 w) v* A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J4 e" G- j# X# N
17 乳姑不怠
# I- t8 n: ?2 s1 y6 F2 w4 H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6 Y" @' E( ?3 b  W- p18 卧冰求鲤
: Q3 G$ [- L  |& e9 P, i" U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v# r9 r7 ^! \' J
19 恣蚊饱血
- |$ C9 U$ ?4 |& y' _$ N% Z8 i+ f-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4 i6 O! t" \& ]& H' P8 c9 X4 P
20 扼虎救父1 l, s# n1 {# y5 Q  V4 s$ `- N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0 Z: G! M/ k) J% l
21 哭竹生笋
) |; w" ?: t, ^- ^8 |8 u$ b" z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w) v9 I+ g$ y7 f
22 尝粪忧心
4 T1 s6 D2 @3 y# B+ j( X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曰。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 w0 c- n5 }( ?' S
23 弃官寻母
* _4 J+ E3 C; Y! d) ]7 n% I3 w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r- k/ n* J6 \# {
24 涤亲溺器- M3 _& R! J8 r! ~4 F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x1 n2 a2 o+ X- h- v( Z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26:31 | 只看该作者
7.舜 文 化 初 探所谓舜文化,就是我国上古社会舜帝时期,产生的人们社会生活思想道德的行为规范,它是我国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一生中身体力行去推行、去创造的文化,根据历史文化以创造者命名的方法,故称为舜文化。舜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发轫之功。是道德文化之源。笔者仅就舜文化作一初探,以期抛砖引玉,见教于各位专家、学者、同仁。$ I. |' \. w% @
舜文化的产生5 I. h" i7 `( E5 W/ m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当时的历史环境。舜文化的产生也一样。舜所生活的社会,是人类由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进入原始农耕时期的社会。这个时期,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已历时近千年。生产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受农耕之益,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作为个体的人,已经走出了以氏族公社为社会单位的小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的大社会。因而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个人与社会成员之间,个人与所从事的职业以及部落联盟的部落氏族之间,都需要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需要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准则,才能稳定社会,维护联盟的团结。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生中身体力行创造并推行了这些行为准则,作为人的社会生活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被称为人的“道德”。它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尚书》、《史记》明确汜载:“德自舜明”、”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可见舜帝是我国道德文化的创始人。这就是舜文化产生的大的历史背景,要深刻了解舜文化,还得了解舜帝其人其事。$ L8 x5 t* x" D. d" q) J
舜,亦称虞舜,有虞氏,姚姓,名重华。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一位领袖,《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的“五帝”之一。在“五帝”中以“德”著称。相传,舜的父亲瞽叟娶后母生弟弟象,父亲及后母和弟弟不讲人伦,屡次想杀害舜,均被舜巧妙脱逃。面对父亲、后母及弟弟的不仁不义,舜始终以人子之礼孝事父母,友爱弟弟,维护家庭的亲睦。二十岁在社会上就以孝悌而广有德声,被四方的部落推为尧帝的继承人。尧帝以二女下嫁舜,以九男与其相处,观察舜治家与社会上的处事为人方法,发现其确有以德感人、弃恶向善的美德,便把帝位禅让给了舜。由于舜处处以身作刚、善于用人,不仅治理好了多年的水患,而且使农、工、商和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社会现象,被后人称为“舜日尧天”。舜帝晚年,将治水有功的禹举为继承人后,仍以关心下民为己任,在南巡百越、体察民情途中,“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 {$ N! V# K8 @舜文化是舜帝身体力行创造的,是舜帝平生实践的结晶。$ H6 N9 {, k0 w1 v2 Z: x; `
舜作为人子和兄长,尽管受到父亲、后母及弟弟的屡次陷害,仍然对父母报之以晚辈的孝敬,恪尽兄长对弟弟的友爱,用以德报怨的行动去感化他们,维护家庭的团结。在社会生活中,在处理与其他社会成员关系时,舜亦是身体力行去示范、去推行一种社会公德。如舜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雷泽的人也学他把丰盛的渔场争相让给他人。可以说这就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把方便让给别人”的“乐于助人”精神的初始。在职业道德上,舜亦是以身作则,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和在寿丘生产用具的工匠恪守职业道德,精心制作,在负夏经商亦是以诚相待,不以获利为目的。在治理联盟上,舜帝靠的不是发号放令,而是身体力行地率先示范。后人称其为“无为而治”。所以说,舜帝一生的社会行为,就是舜文化的实践,是道德文化最初始的创造。
" l4 I$ e! k0 @: a" _7 J7 Z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t" j% [: k9 j/ f' ^1 M. o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光辉的民族传统文化。国际上一些学者在研究世界文化时发现,“四大文明古国”大多出现了文化断层,唯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传承不辍。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道德文化起着连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道德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而舜文化正是道德文化的集中体现。- n& ^; n9 p: z
舜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当时正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奴隶制社会尚未形成,受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是具有原始共产主义思想的、朴实的道德文化,也是中国道德文化之源。是国际社会所称颂的。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道德文化,人称孔孟之道,实际上是舜道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孔子及诸子百家的著述中,论及道德,很多都是以舜帝的行为为论据的。这充分证明了舜文化是道德文化之源。但舜文化与传统道德文化也具有明显区别。舜文化受产生时代的影响,具有原始共产主义的朴实精神.而传统道德文化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者们为了使其适应他们对人民统治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增删,增加了不少封建的教义,有的甚至是通过武力来加以实施的。例如把舜文化的“五常”变成了“三纲五常”,使本来相敬相亲的家庭伦理,蜕变成了在社会生活中歧视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在“孝顺”父母上,加上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宗法思想。源清流浊,传统道德文化与舜文化已有了很大的区别,大相径庭。" E0 g% p5 w( r
舜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 j- a4 s: W  ] (一)、舜文化的历史功绩
3 Q1 [: R( u2 M2 W/ |* G (1)舜文化为中国国家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在研究东西方国家的形成时发现,东西方国家的形成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国家的形成是在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民间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铁器时代,而中国却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国家。马克思把这种古代东方国家的形成称为“早熟的文明儿童”。①中国国家形成为何脱离了“物质文明”而早熟?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精神文明”而使然。这个精神文明就是舜文化的产生和施行。  d7 y) y4 x- T$ j
舜禅位于禹以后,由于舜文化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普遍推行,人的社会行为都在道德行为的规范内有序地进行,部落之间承认共同的部落联盟首领,在首领的治理下,没有互相的争斗厮杀,只有社会生产的不同分工和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和社会分工,逐渐从氏族部落的小社会游离出来,进入部落联盟的大社会,国家的雏形已基本形成。禹的后代启,利用人们的这一社会心理和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变为家庭内的世袭制,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在中国诞生了。因此,笔者认为舜文化为中国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促使中国这个“早熟的文明儿童”诞生的主要原因。$ v5 }( B  I2 T& o. S
(2)舜文化对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着精神凝聚作用。
& V% N; D6 ~2 ]3 S! ?中华民族自古称为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但当代有些学者认为“华夏”、“炎黄”只包括汉族及一部分少数民族,有些少数民族就不承认自己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这是一种长期受大汉族主义思想影响产生的偏见,事实上,华夏民族本来就是由多支不同民族的部族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是其总称。舜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得到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四千多年来,中国社会政权无论如何更迭,也无论统治者是什么民族,都把舜视为—一脉承传的始祖,通过对舜的祭祀、舜帝道德思想的追思,使舜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舜文化成为社会生活中精神生活的主流,对我国多民族起着精神情感凝聚作用,维护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 a( v1 U; ], ^1 `, P舜文化的内涵2 k8 M7 ~  d# V: F3 x* x% V
对于舜文化的内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仅限于“伦理道德”。通过对史料的认真研究,笔者认为它是道德文化的集合,舜文化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8 H1 |6 p' A# P0 d (1)伦理道德。舜二十而以孝闻,被四岳荐于尧帝。这是舜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根源。舜在多次遭到父母及弟弟象的加害后,仍然一如既往孝亲悌弟。他深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执政后,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育,创造家庭和睦的生活,稳定社会。这一家庭伦理道德标准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s* e, Y& M0 i; }3 G) v+ d
(2)社会道德。舜在社会道德方面,力行“乐于助人”、“邻里和睦”、“恭谦礼让”。他“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舜在社会生活中,身体力行把方便让给别人,影响了周围的群众;提倡邻里和睦,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大家都愿与他相处,都愿与他为邻而居。出现了舜“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情况。
$ k( o: }& V6 |* F/ ~+ c, |) |9 @' e) V3 g (3)职业道德。舜一生中,从事过多种职业,除从事农耕、渔猎以外,还从事过手工业生产,经过商。“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陶工们受他的影响,把陶器作得精美又耐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则是以诚、信对待商品生产和经营,不使假,更不欺行霸市。5 V3 ^3 h; b( K6 R0 d4 `% ~
(4)政治道德。舜在继位执政后,在治理国家方面,讲究施政道德。他举贤任能,用人唯德唯才,“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族”,表明他“善恶分明”。最后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政治道德,选定带领民众治水的“禹”为继位人。在政治生涯中,舜立“诽谤之木”,“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对南方三苗民族问题上,“舞干戚于三苗”,以道德和高尚的音乐艺术去感化、教化三苗民族“弃恶从善”,维护民族团结。出现了“九族亲睦”、“合和万帮”的政治清明、团结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的局面。) {+ `, a6 w2 f  z- h( E
(二)舜文化的现实意义6 a% {% y2 I$ {3 |' \
(1)舜文化是凝聚海内外同胞民族情感,实现祖国统一的精神力量。舜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对当代社会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二十世纪初,旅居海外的同胞,出于对舜文化的认同与对舜帝的尊崇,纷纷成立舜裔宗亲会,联络同胞情谊,弘扬舜文化精神,关心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振兴。一个世纪以来,已经召开了十三届舜裔宗亲国际联谊会,特别是第十二届国际舜裔宗亲会召开于香港回归后,以“大中华经济发展”为主题,来自世界四大洲4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舜裔代表,相聚在香港会展中心,显示了舜文化具有凝聚民族情感的巨大感召力。
7 C3 X" Z# o" |  \- M( N+ T$ i(2)舜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传承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阶段。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小出现的“物质丰富、精神危机”值得我们注意。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家庭危机、思想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而新加坡、日本、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却能以发源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解决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家庭、人际关系及道德方面的危机,令西方国家感到惊奇。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沦丧等种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不少社会学家认为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视伦理道德标准的重建。十四届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江在报告中指出:“提倡共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民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道德。”舜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文化,是与这一道德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因此,开展对舜文化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是具有积极重要意义的。为此,我们应加强对舜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使舜文化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8 Y- \8 @2 [) a$ e8 G孟子说:"舜生于诸城,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见《孟子·离娄下》)。
; T; I* X, J3 |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经过考证后即采用孟子所言。舜号有虞氏。( z  g$ c. U) k1 X; y& {  i0 O7 n
《史记》说舜生于诸冯(音ping平,山东诸城市),……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人也。
0 O) q8 D5 ^1 _* p 《北魏书》:“樊崇赤眉起于东武(今山东诸城),东武舜之故乡。
. Q) ?! m5 X: M1 Q; h; D 宋代大文豪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曾登常山广丽亭作诗一首,诗中有"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琊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尘埃;相将呼虞舜,遂欲归蓬莱。"可见,这位大文豪也认为虞舜是诸城人。
, K* n% v; O2 }' j6 h4 T 在明代的《职方地图》上诸城境内,还特别注明了虞舜的出生处。可见明代认为舜生于诸城!
5 b/ I+ \: J& h+ y 雍正帝说;"朕本满人,虞舜亦为东夷诸城人,何尝有损于他的圣德。”1 Z6 K1 c& `' o& C
清乾隆《大清国县志古迹考》云:"县人物以舜为冠,古迹以诸城为首。". D6 c6 e5 @" F" i* t& c
…………" e' e5 Q5 K  J+ L3 e" n) L& Y
据专家们介绍:舜仁义孝道、温良谦让、孝感天地、德治九洲、终因四岳推举。辅尧摄政。并在蒲坂践帝位三十九年。舜主政期间,统一了律历、度量衡,为礼义之教、设规立矩,建立了书同文、车同规。人同论、族同宗,乐同律、时同历、宾同礼的大一统社会。为炎黄子孙具有永久向心力的民族奠定了基础。太史公在《五帝本纪》中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典》中记载:“德自舜明”。
5 G1 ^; x; J: k; u( ~& [1 F大舜文化是和谐文化,道德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学脉之源,是中国道德体系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是华夏文化的根脉和核心。
8 Y# ]1 V+ Z/ m3 |$ Z8 R8 `( r为了弘扬发展虞舜文化,近几年来,我县成立了帝舜故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舜耕历山风景区;西峡猕猴风景区;皇姑幔风景区;双妃湖风景区(后河水库);帝舜故里诸冯旅游开发公司。垣曲舜德漂流生态风景区;进一步要开发历山名镇古负夏城人文景观区、舜井庙人文景观区、雷泽湖人文景观区、恢复诸冯深山舜王庙会、负夏城虞帝庙会、舜王坪庙会,在县城新建舜文化广场。舜帝博物馆。、曙猿博物馆。雕塑大型舜帝雕塑,设计建设帝舜故里文化街。和世界舜商裔联谊会密切合作。建立寻根问祖,和领略远古文明的文化圣地。! x+ f, T5 S8 L
同时县舜文化研究会提出。统筹大舜文化资源,实施舜文化生活链大融合。构建大舜文化圈和人类始祖曙猿文化长廊,打造中国帝舜故里文化品牌,重点组织实施(24112233)文化工程。即两节四庙一场一街两馆二水三古都三保护文化载体工程项目建设。两节(大舜文化节、曙猿文化节)。(四庙诸冯舜王庙会、舜井庙庙会,历山舜王评庙会。文堂舜王庙会)、在县城寺疙瘩山创建一个舜文化广场、一条帝舜故里文化街;两馆(舜文化博物馆、曙猿文化博物馆);二水文化(黄河小浪底文化。后河水库文化)三都,(汤都文化,古负夏城都文化,商场古都文化)。三保护(保护舜文化、保护曙猿文化、保护历山生态文化)。              
$ l: S. G5 r( K8 O4 y$ i                           古   声
, @6 J8 g, V1 c) b6 \4 d$ R' ^0 O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23:57 | 只看该作者
2.舜帝——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 K( V' m- e9 M9 h& O+ F: z# N, F/ o4 s, T6 e: r7 z. e
核心提示:人们常说:“中国是文明古国。”这“文明”,不是起于三皇时代,也不是起于尧帝时代,而是从舜帝时代启始的。
' h/ e) ?* w) ?% u/ ~! u王树山
, h- k8 v) P" f3 o  t6 R* M% w
8 i9 b# L; @5 _8 Y+ }& v% {/ H9 [& r  人们常说:“中国是文明古国。”这“文明”,不是起于三皇时代,也不是起于尧帝时代,而是从舜帝时代启始的。# L2 x- v1 @$ G# p
  不错,在舜帝之前,有构木为巢的有巢氏,他使人民离开穴居野处,以避洪水猛兽,有了比较安全的居住之所;有钻木取火的遂人氏,他使人民不再茹毛饮血,开始用火,进入熟食时代;有教民畋渔牧畜的伏羲氏,他使人民扩大了生命营养的来源,从此不再和凶禽猛兽争食;有教民制造耒耜农具的神农氏,他使人民学会使用器具耕作,开创了务农的先河。这些开天辟地造福人民的人物,无疑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精英,没有他们,我们的民族就无从发展,历史就难以向前推进。但是,他们的创造,也只限于某一领域的奇特贡献,也都还是在人类野蛮时代框架内的活动,距离社会文明,仍然相差甚远甚远。, K* \6 ?( @, a$ ]7 \
  轩辕黄帝征战蚩尤,消灭了威胁我们民族生存的恶类,从此我们民族才得以沿着历史的轨迹向前拓进,休养生息,繁衍壮大。轩辕黄帝是我们民族的缔造者,只因为有了他,这才有我们炎黄子孙的繁荣昌盛。但认祖追宗是一回事,确定社会文明的性质是另一回事,轩辕黄帝的历史奉献无论怎样丰硕宏伟,还不能说那就到达了社会文明。
% _) [# _2 h7 G) `5 g) Z# q  即就是被历代誉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的尧帝,他的仁政,他的道德,他的人格,足以永垂千秋万代,他使我们民族摆脱野蛮时代,现出文明社会的曙光。然而,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把尺子来衡量,此一时期还没有进入到文明境界。                 
+ r1 P* Q0 @5 l4 f0 x3 A+ W  就历史的进程而言,舜帝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段。他之前,那些民族的神圣人物所作出的辉煌业绩,可以说无一不是为了脱离野蛮时代、为我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创造条件。而舜帝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划时代的里程碑。他全面铺开了步人文明社会之路,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从舜帝时期开始,历经四千余年,直至今天,我们国家在政体、经济、人伦、道德、教化、礼乐诸方面,就其总体而言,无一不是从这一源头上发展拓新的。《史记•五帝本纪》有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是最确切的定评。
: J9 `. j1 r$ F& Q1 s  舜帝作为“五帝”的最后一帝,这时“国家”的概念虽然尚未形成,但舜帝已经在尧帝实施仁政的基础上,创建与完善了一整套政治体系,除了建立军队与修筑城郭这两项构成国家基本条件未实现外,其他如赏罚制度、任用官员、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实施教化等方面,不但是达到了作为国家体制应有的规模,而且都带有典范性质的,成为后世千朝万代所遵循的楷模。! H! O0 ^# y; ^2 E0 x3 W  q
  尧、舜时代,任用官员,没有科举考试制度,凭的是当政者的礼贤下士,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舜由一个普通百姓登上天子之位,正是尧苦心孤诣地长时期察访、考验、试用、然后禅让委以重任的。《孟子•滕文公章上》有言:“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可见尧也好,舜也好,都是以忧天下之心来竭尽全部心力物色人才的。
3 C) S) J  k$ B% r2 v' ]- c# x7 T+ r: H  _  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作法,这种由察访到考验再到试用与委任的任官过程,已经形成了制度,尧帝是这样做的,舜帝是这样做的,知人善任,官无虚设。0 L  E' ?$ W3 ]. `% m+ x
不过,由于历史进程的阶段不同,舜帝时对官员的任用,更注重量材使用,分工明确,职位的设置与人才的专业化相配套,这比尧帝时就进了一大步。当时洪水泛滥,人民不能安生,舜帝委任大禹治水,历时一十三年,终于疏导洪水注入江海,平息了水患。弃是长于研究百谷的,舜帝委任弃“后稷教民稼穑”,就在我们河东大地的稷王山上,教民如何播种五谷,然后在各地推广种植经验,农业生产由此进入新阶段。当着“蛮夷猾夏,寇贼奸轨”,社会秩序不稳定的时候,舜帝委任皋陶制定与掌管刑律,劝善惩恶,促进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就这样,舜帝任命了二十二位有专门才能的人担任不同的重要官职,方方面面的事也就都安排得井井有序。
7 \% M3 ~) q2 W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其一 舜帝所任命的官员,都是以其特长,专业任用,这样,就开了后世培养与使用专门人才之先例。其二,对任职官员,实行考绩制度,三年为期,有功者升赏,无能者黜罚。《史记• 五帝本纪》:“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这一考绩制度,在舜帝之前是没有的;在舜帝之后,则成为历朝历代所遵循的不可或缺的定则。其三,为官择人,而不是为人择官,这一条,舜帝堪称万世楷模。为官择人,自然是选贤与能,唯才是举;为人择官,必定为那些缺德无才者大开侥幸之门,官风不期坏而自坏。( t5 h2 e! S7 c2 H% {+ l  D3 [( s
  《宋史•庾炳之传》中有名言:“无赏罚,虽尧、舜不能为治也。”可见赏罚制度是治理天下不可或缺的。奖善罚恶,这在尧、舜之前就有的。但那时的赏罚,特别是刑罚,还没有脱开野蛮时代的制约,没有量刑等差,任意性很强,说打就打,说杀就杀。尧帝时,重在施行仁政,以德感化,刑罚尚未形成制度。舜帝时,开始专设刑律机构,任命皋陶为狱官之长,即后世所谓的大理卿。同时制定“五刑”,按罪行轻重程度量刑执行。这“五刑”是:墨、劓、刖、宫、大辟。《孔子家语•好生》中孔子有言:“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故虽设五刑,却在最大限度内用流放形式来代替。像当时的四凶族—— 浑沌、穷奇、?杌、饕餮,处罚时,也都没有执行大辟,而是把他们流放到边远的四方,留条活路,让他们自新。五刑之外,另设三刑,即:刑事案中使用鞭笞,执教处使用戒尺,轻刑可用黄金来赎罪。这些刑法,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作出了首创,在舜帝之后的几千年中,基本上没有脱出这个框架。所不同的,是后来对刑法的制定与执行,常有过分残酷的态势,而且有钱有势者即使犯死罪也可逍遥法外,而平民百姓却往往遭受无妄之祸。这和舜帝首创的刑律,无疑是相悖离的。/ [4 B% R7 J9 m/ _/ [( C
  贯穿在舜帝惩处罪犯的刑法之中的,是他的仁慈之心,这从他使用流放的手段而尽可能不用大辟上可以见到。他用刑是非常严肃而慎重的,充分听取民意,作好查对核实,这方面,他和尧帝完全相同。据《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载:“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兜不能蔽也。”刑罚之下一无冤民,二无漏恶,这是尧、舜之所以成为尧、舜的圣明所在。再者,舜帝在升赏黜罚上的大公无私,是和他之前之后的圣君相一致的。《韩非子•说疑》有言:“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 以其害国、伤民、败法故也。”该升该贬,该赏该罚,不是以亲情私爱为转移,而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据,这才是古圣明君的本色。
" v" C1 e/ e( s' o$ Y  舜帝在刑法上所开创的典范,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左传•昭公五年》:“不赏私劳。不罚私怨”;《管子•任法》:“爱人不私赏,恶人不私罚”;《尉缭子•兵令》:“赏如日月,信如四时”;《六韬•文韬•赏罚》:“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宋史•苏轼传》:“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等等。由此可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直至今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漫漫数千年,在赏罚制度的历史演进中,追根溯源,都能见出舜帝所确立的准则。
( W; v# p4 r2 e' f  社会文明的标志,首先是在物质方面。能使人民生活有保障,在食货方面有积蓄,在创造财富方面有开拓,在社会生活方面有分工。舜帝时代,物质文明的程度当然无法与后世比,但比他之前,确乎也算得是划时代的了。农业在这时已经为“以农立国”奠定了基础,有农耕的工具,有播种百谷的经验,有粮食积贮,有固定的生产与生活的环境。围绕着农业生产,有山泽的保护与利用,有牧畜渔猎事业的开发,有手工业的分工制作,有“以有易无”的市场交易,有丝麻的纺织业,有洪水平息之后对水利的利用,也有可以用来赎罪的黄金。这一切,足以证明那时的人民生活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野蛮时代,进入了初期的文明社会。这是舜帝建立的史无前例的丰功伟绩,而此后物质文明的进化,无不是从这一基础上逐步演变的。 9 O* W  f( u. w# O% M
《孟子•滕文公章上》有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这是说,当着人民的生活得到安定之后,也即就是在物质文明初见成效之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赶上去。
  ^$ J' L/ Y( B) q  舜帝任命契为司徒,专职实施教化。从此人民的习俗大为改观,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伦景象出现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见《孟子•滕文公章上》)。作为文明古国,作为礼义之邦,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从这里奠基的。此后儒学作为国教,不断强化传统文化,也无不是从这一源头上发扬光大的。! D, P* P& Q" s( d- G5 n& g7 g! i
  首创精神文明,是尧帝以身作则,率先做出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尧帝终究没来得及全面建设与推行。及至舜帝,这才在尧帝首创的基础上,使精神文明迅速形成一种社会风俗,并从政体分工上给以专职管理,这就把精神文明推向新的境界。
- x1 b# _1 R# B0 I$ ]  o  但舜帝时期实现社会文明,并不仅仅是由于政体方面的推动力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舜帝自身行为的带动。“孝为百行先”,就先从孝行说起。舜帝生活在一个典型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父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见《史记•五帝本纪》)。父亲是瞎子,又且顽固不化;继母是个心地毒狠的泼妇,一心只宠着她的亲生小儿子象;弟弟叫象,狂傲顽劣,无所不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舜帝始终坚守孝道,敬重父母,友爱弟象,直至他接受尧帝的禅让,登上帝位,依然如故。《史记•五帝本纪》上说:“舜年二十以孝闻”,这是不含糊的。4 x) N! l/ W. K# w( W1 |
  对内能孝父母,对外必能泛爱众。有孝有爱,自能淳化风俗,社会文明之风盛,当是必然趋势。《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说是,他到了哪里,就把勤劳谦让的美德撒布到哪里,哪里的人们就受到感化。人们爱戴他,拥护他,以至到了热烈的程度。人们完全自觉自愿地追随着他,人数之多,一年就成村落,二年就成乡镇,三年就成都市。可见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何等之大!
( C  w: `6 h3 }. D3 S3 ^' J  有多厚实的道德,就有多强的感召力。关于这点,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有着十分透辟的论述:“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以封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当此之时,(舜)口不设言,手不指麾,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使舜无其志,虽口辩而户说之,不能化一人。”
: o4 A: j1 P- l% j! {* {  在甲骨文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戊午,卜宾贞,酒,求年于岳、河、舜。”这里的“戊午”:是戊午这一天。“卜宾贞”:宾是巫者;卜贞,是占卜;即巫者举行占卜。“酒”:是用酒作祭品。“求年”:是祈求丰年。向谁祈求丰年呢? 向“岳、河、舜”。这里的“岳”,是太行山岳;这里的“河”,是黄河;这里的“舜”,是舜帝。祈求农业丰收,向山神、河神和舜帝祈求,这是很有意思的。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字符号,是商朝创造并使用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朝,人们已经把岳、河与舜并列为祭祀的偶像,可见舜帝地位的崇高,是贯穿古今的事,绝非限于一朝一代。或者只限于某一地域。
: s( A/ M2 |, m& Q  在中国,自古及今,漫漫数千年,在文化领域里,任诸子百家,各自争鸣,彼此非难,互相指斥,即使是作为国教的儒家的创始人孔老夫子,也难逃非孔、斥孔与批孔之厄运;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听到对尧帝和舜帝有不敬之辞,这难道不是最最发人深思的吗!5 F9 I' G3 O. j& V  V
  (本文系运城学院教授)1 ?. C; \" t+ @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25:36 | 只看该作者
3.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 k' k: }9 p# ?+ w9 W7 |
' Z2 {1 K- r- ?" Z2 r" S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U- K$ J" a3 p& d/ }: M) L, Z: V* Z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让我们一同走进九嶷山,走进舜文化的这座历史殿堂!* A* l& v3 p2 |
一、舜帝陵[/B][/B]<br>舜帝之陵:凝生命初美播四海馨德 <br><br> <br>    (一)我们的难题 <br><br>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经历亿万年漫长进化的人类,正将自身拉入到一个超速发展的轨道。我们有幸以衣冠楚楚无所不能的现代人的傲然面目,跨入一个沐浴着人类物质文明光辉的伟大时空。 <br><br>  但是,如果剥离所有先贤哲人的思想教义,遮蔽人类所有的精神光华,如果人的心智、感官像塞满淤泥的河床,不懂什么是善恶、美丑、爱恨,不懂什么是家国天下、礼义廉耻,这碳水化合物的躯壳,就算装置得再完美无缺,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 <br><br>  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许这是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与原则,有无数牵牵绊绊的感知体悟。问题有时候就在于这些标准与道义太复杂错综,引发各种无尽的冲突,包括人与人之间来自身心的残杀。虽然今天的科学技术已发达到几乎可以克隆人类,但我们还远远没有穷尽自我内心的奥秘。我总是在固执地像唐璜一样发问:我们来自何方,去向何处? <br><br>  时常困惑,为什么人类走了那么远的路,可面对的歧途还是那么多?为什么人类精神发展的脚步总是那么缓慢,追不上物质世界的一日千里? <br><br>  人类的未来无法预知,但也许我们可以回望那些已经走过的足迹,追寻那些沉落在时光深处仿佛神谕般的隐秘。 <br><br>  湖南宁远舜帝陵,一个值得回望的地方,中华传统文化地图上不容忽视的坐标,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史上翻开的第一页篇章。4 ^: `7 u; K9 u
& X; m/ p7 ~: Y* g# C* X  R
>(二)他的故事 <br><br>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老崩,年六十一代践帝位。”———《史记·五帝本纪》 <br><br>  去宁远九嶷山拜祭舜帝陵,车入山间,窗外有秋天灿烂的白杨一路远近高低地跟着我们。天边山脚一点窝着的浅黄,旋即化做两行参差明暗的橙黄,像被船头划开的水波一样滑过,偶尔落进车窗的金色树叶,是溅到脸上的水珠。 <br><br>  在这一路白杨荡起的水波里,有一个来自远古的高大身影,穿越四千年的时空隧道与我们同行。 <br><br>  他是个民间传说中面相神奇的伟男子,“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眼睛里还有两个瞳仁。 <br><br>  他是第一个罕见的大孝子,有着天使般的忍耐心,谦让心与仁慈心。他的父亲心地不善,后母又是个爱搬弄是非的长舌妇,同父异母的弟弟狂傲骄纵。3个人总想害死他,趁他到屋顶上做事的时候在下面放火想烧死他;在他挖井的时候用土填井想闷死他。面对如此恶毒的谋杀,他竟然还是一如既往,小心地侍奉父母和弟弟,从来都不懈怠。 <br><br>  他是第一个毫不利己的“雷锋”。他到历山去种地,到雷泽去捕鱼,把最好的土地和水面都让给别人,自己总是挑最差的地方。如此一来,那些本来争争吵吵的农民渔夫都学着他谦让起来。他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紧紧跟随着他,一年后那里形成了村落,两年后就形成了一个集镇,3年后就形成了一个城市。 <br><br>  他是第一个因为孝德谦让的美名而由田野村夫登上王位的“灰小伙”,也是中国远古禅让制的承前启后者。他30岁时便得到君王尧的重用。尧还将两个美丽的女儿嫁给他,又让自己的9个儿子与他相处,考验他如何理家处世,最后将王位让给他。他上任后通过民众选举任用了22个各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充分发挥所长。他每3年考核一次政绩,其中有一个叫禹的人的功劳最大,疏通了9条大河,整治了9大湖泽,使天下没有水患,他就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禹。虽然禹与他有杀父之仇。 <br><br>  他是第一个有着很高音乐造诣的音乐家,也是第一个赋予音乐教化功能,通过它唤醒拨亮人们心智的音乐教育家。他不厌其烦地将远古那些简陋的乐器改进,更从高山流水的声音、风过大地的声音、晨鸟啾啾的声音、人们劳作的号子声中聆听到了美的声律与音弦,并将它们一遍遍融合交织,终于谱写出尽善尽美的“韶乐”,第一次让天下人从此开始懂得五音之美,感官之美,听到内心的声音。有一次他到南方巡视时,被一群手执弓矛的苗民团团围住。他率领的乐队奏起“韶乐”,一时间,凤凰来仪,百鸟和鸣。三天三夜后,苗人被优美的韶乐所感化,丢下武器,随着节奏翩翩起舞,令一场干戈化为玉帛。柔美的声音第一次战胜粗暴的武力,他创下以德服人的先例,也是中国传统礼乐的中和之美的首倡者。 <br><br>  他还是第一个拥有真实爱情的幸运中国男人,他的两个美丽的妃子娥皇与女英追随这个英雄圣杰,给他做了漂亮的五彩衣、蛟龙衣,使他遭到家人谋害时变成飞鸟和游龙。他去南国巡视,她们千里寻夫,伤心的血泪使翠竹变成斑竹,最后竟双双跳入湘江殉情。她们的死,不为节烈,不为虚名,只是因为这个活生生的英雄值得让她们这样做。$ \- M3 y4 E* T* Y; M4 Q8 _3 \

+ \3 [5 L7 h4 z% P>(三)帝陵春秋<br><br>  “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史记·五帝本纪》 <br><br>  也许,那窗外应当是翠绿高洁的梧桐树吧,那树上应栖满五彩凤凰,所以这里才叫“苍梧”,令这位天下圣贤不顾百岁高龄而南巡至此,终于归葬这山水之间,托体山阿,与自然合二为一。因为他的美德美音,人们传说他与凤凰载歌载舞,传说他就是凤凰的化身,成为中华民族与龙并肩的又一个图腾。 <br><br>  也许,是那深山潭里有一条作恶多端的恶龙,他勇敢地与恶龙大战九天九夜,终于斩杀恶龙,但自己也身负重伤,归葬在群山之间。感其功德的人们去寻找他的陵墓,却只见九座相似的山陵,所以这里的山才叫“九嶷”,从此“万里江山朝九嶷”。 <br><br>  舜帝,“三皇五帝”的远古传说中最后一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开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源流的圣贤明君,与我们一路同行的远古身影,终于在这里停留下了他的脚步。他的瑰丽传说,英名功德,后世的千秋感念,万众祭仰,都凝固在这里———藏在九嶷山深处的这座壮观巍峨的陵庙:舜帝陵。! f& ?/ V- G) U* v1 K; Y; L3 g: t
# T+ M4 ]5 U+ T" |: g3 Y1 n
舜帝陵是被我国陵墓史料《陵墓志》记载的“最古老的陵墓”,据《九嶷山志》记载:舜陵经始于三代时夏朝。舜帝陵与舜陵祀庙最初是分设的。三代时舜庙建在大阳溪(今宁远县大阳洞一带)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时移于玉?岩前百步。2002年5月中旬,湖南省考古专家发现了九嶷山玉?岩埋藏地下千年的秦汉至宋元特大古舜帝陵庙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最大、最古老的“三皇五帝”陵庙遗址,舜帝南巡的传说变成了历史。到了明朝洪武四年,陵庙迁建于舜源峰下,才以舜源峰的雄伟气势为陵山,将陵、庙合一。 <br><br>  舜帝陵在明、清两朝期间,先后经过4次大的增修。1985年,宁远县更举全县之力全面修复舜帝陵,历经十多年努力,于1999年竣工落成,成为一座占地9000平方米的巍峨陵庙。 <br><br>  踏上宽阔的陵庙神道,抬头是青天下巍峨的舜皇峰,两旁松柏肃立,军马神武。我的脚步不由缓慢凝重,神情不由收敛穆然,仿佛正走向一个庞大的气场里,每一步都踩在前人沉着的脚印上;每一眼都落在前人恭敬的目光中;每一口呼吸里,都有空气中弥漫的万世香火。让人想见南巡至衡山时筑紫金台望九嶷山而祭舜的治水英雄大禹;想见“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帝于九嶷山”的秦始皇;想见来这里考察故址,收集民情,并第一次完整地在《史记·五帝本记》中记述了舜的事迹的司马迁…… <br><br>  过仪门,穿午门,到达舜帝大殿,我也虔诚地向这位开启中华民族道德源流的圣王烧上一炷高香。青烟萦绕中,生就一双重瞳目的舜帝仿佛正在抚琴低唱他的“南风歌”: <br><br>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殿里正有风徐来,拂面撩发,在那尽善尽美的韶乐之中穿梭往来,吹皱那殿中歌颂舜帝功德的一壁彩画,满堂诗文。这风又伴我在那块相传重达3000斤、嵌于山麓岩壁中的“帝舜有虞氏之陵”青石碑前沉思,伴我走过自唐朝以来历代皇家祭祀时留下的36块古碑,仿佛还觉得那风中飞来了从四面八方衔来紫蚌壳安放陵墓之上的白鹤,飞来了那个乘风下翠微,功德化南国的千古一帝。2 D& b5 Q; |* S2 U  U1 l

+ C4 B6 i( i3 d>(四)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母题 <br><br>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史记·五帝本纪》 <br><br>  舜帝所代表的圣王之道,圣贤之道,是中国历史上完善无缺的治者与人格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其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 <br><br>  他忍辱负重,仁爱敬孝,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育,首次建立中国古代人伦道德体系并逐渐推行到全国。他主张“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施政布德,举贤任能。他实行“选贤与能”的“公天下”禅让方式、“讲信修睦”的处世之道和“舞干戚怀四彝”的和为贵的治国方略。他建立的一个“大道御世,天下为公”的时代,更是一个“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理想社会,是第一个富有东方色彩的“乌托邦”世界,是中华民族理想精神的源头。一部蔚然大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史册,无不以大同理想,圣贤之道,治国之方,为人之本而串联生发,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母题,深刻地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面目。 <br><br>  儒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言必称尧舜,儒家的“三纲五常”等便是舜帝之道的进一步完整深化。舜帝也是宋代理学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典范,是王阳明“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大众化儒学的发端。由于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的儒家特别推崇尧舜之道,以致后人称颂太平盛世,必曰“尧天舜日”;颂扬帝王举止,定言“尧趋舜步”。而法家将舜帝视为“明法制,去私恩”,严格依法办事的模范,兵家推崇舜帝舞干戚而伏三苗的德威,以为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战术。即使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教义中,也隐现出舜帝德泽众生、垂拱而治的身影。而舜帝“天下为公”的精神,从屈原到范仲淹到顾炎武到孙中山,如火炬般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里传递。 <br><br>  也许在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与书写中,舜帝被美化,被神化,事实的真相迷雾重重。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对于自我始祖的传说,都来自于本原的民族现实生活,来自于大众的集体创作,包含了深刻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与民族个性。舜帝是第一个富有道德之美的远古中华民族的象征,他早已超越一个生命个体的意义,而是一个民族的始祖在走向更高文明的进化历程中所凝聚的所有理想的代言。 <br><br>  从黄帝代表的政治文化,到炎帝所代表的农耕文化,再到舜帝所代表的道德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们解放了头脑,睁开了智慧的双眼,开始铸造更高级的心灵世界,获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发育,人的生命不再是一个混沌的只求生存的个体,而是一个懂得精神之美的神奇造物。5000年来,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是一个还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古老民族,它所创造的文明曾达到东方文明的巅峰,与西方文明一道成为人类的文明两极。尽管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还是一个漫长的无法预料结果的命题,尽管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体系正经历空前的震荡与磨难,但中华文明何以能生生不息并获得长足的发展动力,它的存在与发展将给人类提供怎样的启示,正引发全世界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如何梳理中华精神文化的源流,激活其中最具现实生命力的基因,也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 <br><br>  重返那一树树秋日的白杨,舜帝陵渐渐掩入重重山峦之中。也许,它是先祖们在湘楚土地上有意留下一个来自远古的端口。它连接着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东方民族的文化母题,这个母题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的色彩,开启着中华民族精神生命最初的心智与审美,这个母题的生发和源流,串联起一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煌煌史册,并引发当代世界思想潮流的一波又一波浪潮。我们有幸,与舜帝陵同在一片蓝天,一方山水。我们也更有责,走近它,了解它,感受中华民族始祖精神的大美,生命的馨香。
% k5 E2 V3 H7 A8 V% ~
, v, Y6 N5 a( m- P* f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26:02 | 只看该作者
4.文化固本与开新:舜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一民族复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民族复兴之途径,则重在传统文化精华的弘扬。“弘扬”绝不是单纯的文化挖掘和文化继承,而是固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固本”是从文化传统的精华出发,“开新”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二者的结合,也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那么,要“固本”首先就得找到“本”之所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追索其渊源,探究其精髓,则无疑要到被称为“中华人文先祖”的舜帝那里去寻找答案,或者说,舜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本”之所在。《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一种伦理政治文化,所以这一句话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反映了上古农耕文明由萨满(或曰巫术)政治向德治政治的转型;二是说明了由舜帝所奠定的文化传统———中华道德文化的主流特征。道德当然不是由舜帝所首创,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舜帝的贡献在于,他极大地丰富了道德的内涵,将其发展成道德与政治二位一体、个人奋斗与国家治理二位一体的治国模型,也许这一模型是由春秋战国之际的文人们总结出来的,但舜帝作为一个终身践履者和推行者,其首创之功是不能抹杀的。舜帝是通过自己的亲身。
6 u8 x" M5 `% X0 L1 ?$ n& m" N
" M0 o+ W9 e# U* G( N, W+ r* [% ^5.虞舜文化的传承及其意义, D6 I7 v# V) W/ X( {
核心提示:虞舜作为中华文明始祖之一,上承五帝时代,下传夏商周三代,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晚近一、二十年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地下田野考古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也日趋深入,特别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功实施。0 i8 _# `1 Q6 C2 M$ z$ A9 b( Q
正文:收起+ P* _5 E0 Z2 m% D. i* n( p7 v
  大家都知道,虞舜作为中华文明始祖之一,上承五帝时代,下传夏商周三代,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 s% D: j- i0 ^( ?8 A  s5 [) {" _
  晚近一、二十年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地下田野考古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也日趋深入,特别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功实施。在廓清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基础上,由此追溯中华文明起源,进一步探讨五帝时代的历史,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更加极有可能。虞舜正好处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由五帝时代向夏商周三代过渡,所以,我们追溯中华文明起源,自当从虞舜时期开始。: w. s7 V( U/ g6 K" K* }1 v
  在这方面,历史学界前辈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现在则急需地下田野考古学上展开深入调查研究,从而确认虞舜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若干类型,这当是摆在考古学界,也包括我们历史学界在内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研究的课题。: P/ |. w" H4 ~' \5 H# U; j
  不过,从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全国有关虞舜文化的遗迹、遗存,从河北、河南到山西、山东;再从安徽、浙江到湖北、湖南,几乎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其中以山西运城、河南濮阳、湖南永州最具有代表性。如果我们细心地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些遗迹、遗存,都具有虞舜文化的共同特征,或者说构成虞舜文化的最基本要素,不仅有舜庙、舜宅、舜井,还有历山、雷泽、舜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虞舜文化圈,着实地反映了虞舜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
( ~$ e# p9 \' r- }( }  我们透视虞舜文化这些外表特征,深入发掘虞舜文化内涵,可以这样地说,它是相当丰富的,也是相当全面的,难怪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于书首,继黄帝、颛顼、帝喾、尧之后,强调“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w5 f- V) E( k  我们觉得,最集中体现这个“明德”思想,恐怕还是要以《尚书•尧典》篇那段文字作诠释,即“克谐,以孝??”。“克”,即能也;“谐”即和也;“??”,即言孝德之厚美也。原来虞舜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而母亲早逝,瞽叟更娶妻而生象,尽管“父顽,母嚣,象傲”,而虞舜都能够处理非常和谐,很美满地尽了孝道,正如东汉时人蔡邕《九疑山碑》所云:“逮与虞舜,圣德克明,克谐顽傲,以孝??。”这里的“以孝”之“孝”,正是虞舜思想核心的集中体现,而“克谐”之“谐”,正是“以孝”之“孝”的外在表现,《论语》开篇《学而》章讲述孔门弟子有子的一段话,其中讲道“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它正好说明孔子承继了虞舜这一思想,“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孝悌则作为“仁”之根本,是先秦儒家已把虞舜这一思想发扬光大了。
6 }  o0 E5 _' r  今天,我们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适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中吸取养分,特别是要继承和发扬虞舜的“天下明德”思想,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包括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
# r9 w4 s) d& p' s: ~6 H  我们相信,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再作贡献。7 k9 B8 l8 M; B0 l' E5 Z
  (作者:宫长为 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o  c1 I3 C, @9 F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26:16 | 只看该作者
6.虞舜文化 ) P. Q' O6 O8 y9 l- H2 r( C* P
       人类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凝聚人类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虞舜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奋斗发展中孕育的精神财富,与“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一脉相承,更在虞舜的故乡上虞,世代传衍,历久弥新。今天当我们面临“大桥经济”的到来,当我们站在由“龙山时代”迈入“曹娥江时代”、继而迈向“杭州湾时代”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挖掘、传承、弘扬虞舜精神,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虞舜精神,对于进一步激发上虞人民的创造热情,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开创更加和谐美好的明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 {& y+ V. w8 R8 F4 a
一、虞舜“德圣”的主要体现
1 r% M2 W" ~/ k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虞舜(舜帝),是我国由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并称五帝)时代向夏商周三代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位圣君,以贤德孝行著称。《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郦道元《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曰:“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上虞作为虞舜的出生地,除了史料的记载外,更有虹漾村、象田、石棚、舜井、舜江、舜庙、舜桥等众多舜迹遗存。& U- C$ J  }2 l
虞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综合史料和传说,虞舜被推崇为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其“德圣”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m6 j+ Z9 p' f6 u
1、孝感动天。如《尚书》所说:“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丞丞,又不格奸。”( e1 ?  `- p9 ?! S/ X
2、厚德载物。耕历山,历山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择舜而居,众望所归。
. J. |$ S  ]* Q$ o/ C0 j3、举贤任能。举“八元”,“使布五教”;用“八恺”,“以揆百事”;荐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贤才,得以天下大治。
( u$ C: W8 A0 S0 U3 A4、纳言从谏。如《古今注》所言:“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 @* t, h/ I" \- _1 X
5、惩治奸佞。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鲧,迁三苗。如《史记》所载:“……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 \! I' O4 J  f* x! \* ~$ }
6、以德化人。感化三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流宥五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t0 M& n! `9 s0 b, h
7、扩大疆域。黄帝时疆域南只到长沙,颛顼时疆域南也只到长江南沿,尧帝时洪水泛滥,三苗趁机作乱,直至舜帝,才征服三苗,使南边疆域直到五岭以南。“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7 t$ Z! }( z. j( e, E* e+ a3 o
8、敬敷五教。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鼻祖。$ z& _% _/ n+ j4 b3 _" }
9、禅让帝位。禅让始于尧帝,止于舜帝。舜因子商均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预荐禹于天,为嗣。”从大禹以后,历代帝王都是世袭制。
& J/ g1 D: Q- g1 @除上述九方面“德圣”以外,舜还开创了中国官吏考核制度,如《尚书》云:“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并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如《尚书》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I2 s+ d9 f) q! _) l$ U
二、虞舜文化的基本内涵
  T( M+ D3 a' s+ v) S关于什么是虞舜文化,就本元意义上的虞舜文化来说,近几年来专家对此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舜作为“五帝”的最后一位,处在文明成立并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舜帝的“明德”思想集中体现为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孝悌”,即起源于虞舜之道,并继承发扬虞舜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舜帝是道德文明的鼻祖,虞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
1 L5 [3 i# F- a3 z* E4 @. L4 W而虞舜文化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m8 h3 _3 a; o' y& b8 z1、重德治,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舜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鼻祖,重德治是虞舜文化最核心的所在。舜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由此生发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儒家伦理思想,渗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意识之中。在中国,道德的威力始终比法律更为重要和有效,重道德修养也直接造就了许多气节崇高的民族英雄。
; y/ N2 [$ o1 p1 R2、重入世,主张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耕历山、渔雷泽,迁三苗、扩疆域,还是举贤任能、禅让帝位等,都是舜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崇高道德理想的体现。重入世,重以舍利取义的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是虞舜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与《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具有异曲同工之义。, m' {" o1 R! q" w+ l
3、重和谐,提倡“和而不同,执两用中。”舜一定程度上是行教化,以德化人的化身。行教化、以德化人,目的是为了造就人们协同的道德精神并将其外化为具体的协同性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和”不等于“同”,舜纳言从谏、惩治奸佞等,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体现。那么如何达到“和”呢?继承和发扬虞舜思想的儒家思想提倡“执两用中”,即中庸。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主张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中庸不等于没有原则,模棱两可,而是在某些问题上应注重权变。崇尚“和”、“中”,养成了中华民族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
' ^! W, l! X  n: ^4 Q' a( k4、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虞舜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包容并蓄其内涵、形态十分丰富复杂,但概而言之有三个特点是较为明显的,一是大陆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二是农业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三是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 \9 `: u0 ?; E7 v- T8 Y
三、虞舜精神的初步探微  s, t  E1 l: B/ }, G* n$ ^" t
“精神”,在现代汉语中有“宗旨”的意思,文化精神更是渗透到文化中的主要宗旨或主导思想,是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虞舜精神和虞舜文化的关系亦同样如此。
$ ?& D) b! y& s在我们对虞舜文化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后,什么又是虞舜精神的基本要义呢?换言之,今天我们要传承、弘扬以至丰富发展的虞舜精神又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搞清一个前提:即狭义的虞舜精神和广义的虞舜精神。
$ {+ |7 t" W! Z! d依笔者之见,狭义的虞舜精神,主要是指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母源的虞舜文化相对应的虞舜精神,亦可称作本元意义上的虞舜精神。这一虞舜精神以“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的虞舜“明德”思想为核心内容。内容上虽是狭义的,但地域的传播和历史的传承上却更具广泛性。而广义的虞舜精神,主要是指与上虞地域上几千年来连绵发展的虞舜文化、地域文化相对应的虞舜精神,也可称为本土意义或派生意义上的虞舜精神。这一虞舜精神在地域的传播和历史的传承中,虽然具有地域性和局限性,但就内容而言则更富包容性和发展性,更具现实意义上的价值引导功能、心理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显然,本文要重点探微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8 Y3 X6 c) w" H& c6 ^) K! \那么植根于上虞的地域文化,又在上虞几千年的历史社会发展中形成并丰富发展的这一种广义的虞舜精神,其要义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0 q; e, U/ u; w2 _9 S7 s0 R
一是崇德诚信的道德价值。“崇德”是虞舜精神最基本的要义,这一点无论在狭义的还是广义的虞舜精神中,都同样具有奠基石的地位。如果狭义虞舜精神中的“崇德”,还多限于舜的“德圣”的话,那么广义虞舜精神中的“崇德”,更包含和容纳了上虞几千年来德治人文的积淀和由此孕育的诸多硕果。孟尝的合浦还珠,曹娥的投江救父,李光的面斥秦桧,马一浮的蔑视权贵,陈春澜的捐资办学等等,都是上虞素有浓厚“崇德”之风的生动、鲜明的体现。与“崇德”互动互生,“诚信”亦同样是广义虞舜精神的核心内容,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至跳坟殉情,是生命对生命的诚信;经亨颐、夏?尊在偏居乡野一隅的白马湖畔能集聚那么多文化精英,是人格与人格的诚信;上虞十万建筑大军闯业上海滩成为华夏建筑第一县,是“义利双行”的价值旨归中信誉同信誉的诚信。“崇德诚信”作为上虞社会一条最基本的道德价值,一方面发展为虞舜精神的基石,另一方面更超越了时间和阶层,成为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代代相传并不断完善。5 s! I, r, |6 ~5 ^# k
二是激情务实的行为方式。“激情”是虞舜精神的特质,也是虞舜精神本质的张扬,这种张扬在上虞几千年历史社会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道闪亮的人文风景。古老的青瓷发源于上虞,体现了善于创新、勇于创造的激情;谢安临危受命挽家国于将倾,体现了匹夫有责、敢于负责的激情;明代四谏的冒死弹劾奸相严嵩,体现了追求正义、追求真理的激情;而令上虞人民深为骄傲的围垦海涂,则体现了遇难而上、勇于拼搏的激情。“务实”是虞舜精神的精髓,在广义的虞舜精神中,务实更富有上虞地域人文的特征。王充的《论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批谶纬、重务实的古代唯物主义大旗,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倡言“六经皆史”成为唯物史观的萌芽,而竺可桢开启的浙大“求是”校风和马一浮“默然不语,其声如雷”的诤言,同样是上虞土地上一以贯之的求真务实精神的重要文化基因。“激情务实”作为虞舜精神普世价值下的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无疑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和凝聚作用。2 J5 @( p( d! p+ k( C8 F2 p5 p
三是和谐开放的处世态度。维护社会和谐是舜以德化人思想的终极目的之一,“和谐”作为虞舜精神基本内涵,同样是上虞人民几千年来养成的重要处世态度。上虞地处温山软水的江南,历史上社会一直较为稳定,人们的性情一向较为温和,加上东晋、五代十国和南宋时期三次大的北人南迁,上虞人民善于接纳外来族群,注重社会共同体建设的和谐合作精神十分明显。昔日的筑塘治江和今日的文明城市创建、美化靓化上虞等等,都反映了人们在建设社会共同体中,政府和民间良好互动、人类与环境友好共存的积极心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虞人民素有贫富间相互扶持的传统,民间慈善、仁爱、和谐的氛围十分浓厚,捐款 1200余万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成为“感动浙江”第一人的张杰先生更是此中的典范。与“和谐”相媲美,面向海洋、通向海外、走向世界的“开放”精神,既是属于吴越文化范畴的上虞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广义虞舜精神的基本特征。如果说王充、谢安、谢灵运、章学诚、马一浮、胡愈之、夏?尊、竺可桢、吴觉农等诸多上虞文化名人在读万卷书的同时善于行万里路,是“开放”基因使然的话,那么春晖中学“与时俱进”的校训,更将“开放”的意义阐释发挥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开放”已成为我们由“龙山时代”迈入“曹娥江时代”、继而迈向“杭州湾时代”的发展圭臬。6 u, f  @6 y, x$ [' r& M* h
在丰厚灿烂的上虞母土文化中,窃以为虞舜文化和虞舜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是最应引起我们关注和重视的。如何更好地挖掘、弘扬这种精神,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这种精神,或许正待破题。
5 C! x8 a& _" j8 o6 ^$ l! B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26:44 | 只看该作者
8.帝舜文化研究颇具学术价值马冰川http://www.gmw.cn2005-08-15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 v; b3 {% T2 B  近日,由河南省濮阳市政府主办,濮阳县政府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濮阳帝舜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孙淼、张希清、罗琨、宋镇豪、栾贵川、白滨、杜金鹏、宫长为、葛承雍、朱绍侯、张希清等近40位来自北大、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河南大学和河南省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主持了研讨会。专家学者就帝舜其人、帝舜与濮阳的关系、帝舜文化的内涵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就如何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帝舜文化提出建议。) h' e5 ^( ]* ~
历史上有无帝舜其人
4 y3 _5 |; n4 B/ L* N* [: e  有的学者认为,《史记·五帝本纪》、《世本》、《竹书纪年》以及山东、河南相关志书等典籍对帝舜的记载翔实可信。这些典籍不但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且明确了他的身世谱系,从而认定他就是父系氏族后期的一个部落酋长,为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帝舜不一定确有其人,有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名称,或是部落的代表,国外有的学者即称之为“中国的太阳神”。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历史时期的古代文化价值,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 d5 r7 L* \) D2 T: o) H帝舜与濮阳的关系1 }3 L/ T5 O& S) U
  帝舜与濮阳的关系,素无定论。有的学者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相关典籍上有关帝舜的“姚墟”、“雷泽”、“负瑕”、“顿丘”等古地名的沿革进行分析后,又对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实地踏勘,从而认定濮阳确是虞舜的故里,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都在濮阳。也有人认为,虞舜部落活动区域广泛,虞舜的居所并非一地,他早期生活在濮阳,后迁山西永济,晚年南巡,死于湖南。但由于历史的悠久、文献的复杂,要彻底结束对虞舜活动地区的几地纷争,不应仅限于文献,借助考古手段发掘出内证性实物最为关键。
1 B/ J8 l5 a0 j* v+ C帝舜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4 V  F9 `* |: k' n( x/ Q  近年来,帝舜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此次研讨会上,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学说,而儒家学说之所以博大精深,正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最善于吸收其他观点来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虞舜文化内涵丰富多彩,1 ]  T" @8 K4 F3 e% \
  孔子聆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韶乐正是舜乐。孔子很推崇尧舜,儒家讲求的孝道即源于尧舜,尧舜之道对儒家思想的早期创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孟子》一书中有不少篇章记载孟子宣传尧舜之道。孟子的性善说即起源于尧舜之道。还有学者认为,虞舜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舜文化研究颇具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另外,专家还建议,因为帝舜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史和中国文明探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全方位的挖掘、研究;有必要把帝舜文化研究和保护、开发结合起来。濮阳市和濮阳县有关部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加大投入,为这项文化事业做出新贡献。
4 |4 F1 i& J- u3 P  R 7 e8 R& ]/ N% g: o" T

3 W4 L2 H/ s( k+ l1 y9.论舜文化形成的环境条件(摘要)
  {+ O: G# {) h4 Q核心提示:《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即文化。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二是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遗址和遗物文化;其三是人类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当我们分析文化时,文化按其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物质型文化、社会关系型文化、经典文化和心理文化。一般研究的多为精神和物质文化,此次,我们还要涉及遗存文化。可见,一种文化的形成是有一定的环境条件。" j' F' Q6 M0 O
正文:
: e" f& }, f8 m0 }马志正 薛红萍 马瑞红 李福兰- r) ]# U4 s9 J4 E( _1 k/ }$ c6 M
  《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即文化。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二是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遗址和遗物文化;其三是人类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当我们分析文化时,文化按其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物质型文化、社会关系型文化、经典文化和心理文化。一般研究的多为精神和物质文化,此次,我们还要涉及遗存文化。可见,一种文化的形成是有一定的环境条件。
, y1 z8 F( X% E3 [/ W! z, m  《史记•五帝本纪》记:“舜,冀州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D4 H  k. |0 U
  史书记载:帝“尧在位七十年,其间曾使舜入山林川泽”。《帝王世纪》载:“舜都蒲坂”。《山西通志》记:舜“受尧禅,以土德王,都蒲坂”。《尚书》云:“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涉方,乃死”。《孔子世家》记:尧帝命帝“舜二十二率尧旧职,恭己而已,天平地成。巡狩四海,五载一始,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载陟方岳,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史记》又记:“舜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是曰零陵”。( Z9 M# R1 Q1 n! [
  《尚书•舜典》、《史记•五帝本纪》载:“共工是尧的臣子,授工师之职,后于?兜,三苗及鲧并称四罪。被舜流放于幽”(据赵大勇等著;《尧都平阳与尧舜禹》一书107页)。
' W% S$ E5 k1 ~1 h  《竹书纪年》云:“四十九年(舜)帝居于鸣条,五十年陟。”《孟子》记:舜“葬于鸣条”。皇甫士安云:“舜所都或言平阳,或言上谷,或言蒲坂”。《地理志》记:“舜旧都在蒲州东南”。《括地志》云,“河东县南二里,蒲坂故城,舜所都。”《水经注》载:“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都”。《方舆纪要》:蒲州古蒲坂,舜都也。《寰宇论》、《郡国志》云:“州南二里有蒲坂城,舜所都也”。宋《山川记》:“蒲坂有舜庙,城外有舜室”。《路史》:“蒲坂有?水,经首阳下,复一水曰?”。《寰宇记》:“首山,南流妫,北流为?。”8 Y4 V" n! \/ ^' u: H. }7 Y
  史云:中条山,苍梧山在中条山西部:“西华岳,东太行,此山当其中,故云中条”。《山海经》:“为中条谷之山,一名苍梧山,同产梧桐苍玉”。《竹书纪年》曰:“鸣条有苍梧山,舜崩苍梧即此,故记此山。“鸣条岗中的香落即苍梧”。  ^0 Y% w3 O8 ]
  据赵大勇等同志研究,河东大地,是有虞氏族活动的场所,舜迹颇多。在永济市有舜帝出生处、舜帝村,舜教民稼樯处,舜办米禀(学校)处。笔者曾提出舜耕洪洞历山。传说中舜曾耕舜王坪。现在鸣条岗有舜帝陵,苍梧山有二妃陵等。可见舜活动于河东是无疑的,问题是为什么尧、舜、禹都在河东大地活动,这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 Q  o! @0 R) @; Y5 t
首先是优越的自然环境。河东之地被山带河,自然天成。山有紫金山、中条、韩侯为横,吕梁、霍山为纵;黄河、汾河、涑水河纵横交流;山、丘、平原、湖泊俱备;温暖气候湿热同季,而雨量适中;生物种类繁多,食物丰盛;既可采集,又可狩猎,在黄土状岩上发育成的土壤,耕性良好,适宜于木石工具耕作,等等条件吸引了四方部族来此居耕,促进了远古文明的发育、形成。$ n: R) h* Z5 _9 c3 u+ I
  其次是有源远的文化淀积。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旧石器时代有西侯度文化,?河文化,丁村文化,下川文化;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有高堆村、南涧河、金城堡、西阳村,崔家村文化;龙山时代有西贾、官雀、东下冯文化、陶寺文化等。帝舜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之后,社会正处于发展兴盛时期。这样源远流长的人类活动给舜帝时期提供了物质、精神文化基础。+ k$ |  G" `8 r( y
  第三是有厚实的农业基础。垣曲历山混沟有总面积7.4万余亩的原始森林,林中有油料植物71种,杀虫植物16种,纤维植物55种,酿酒、淀粉植物45种,芳香植物19种,染料植物21种,橡胶、药材等植物500多种。栖息繁衍的野生动物共77科274种。现在这些虽居山高坡陡、沟深谷幽的深山,然而在四千多年之前,当分布与河东各地,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以树木为基础,发展了养蚕事业,嫘祖养蚕的传说在今天夏县西阴一带。传说舜耕历山,现在洪洞历山有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灰坑中除发现一些陶器外,还有耕作农俱和装饰品。相传农业的始祖后稷之庙在稷山县城中心。农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上层建筑发展。6 c6 M3 K+ s5 ?* `3 B9 N3 [
  第四是民族融合产生的凝聚力。在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有炎黄、西羌和东夷三个集团,就是汾河流域部族也很多,如烈山氏部族善于钻木取火。草木烧后可开垦种田,利于农业耕作。另外,还有沈、姒、蓐、黄四个部落,各有所长,如“台饴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杂交”的力量是无穷的,各部落融合之后,发挥其所长,形成巨大凝聚力,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6 G) Y$ L& d8 j1 A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灾异及人为的启迪作用。自然界永远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演化,它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黄河、汾河、涑水河等当时并不是温驯地听从人们指挥;山洪,雷电时时威胁人们的安全。人类要征服它,利用它就要掌握其规律,这便激发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如禹接受鲧的经验教训,改堵截水为疏水。民族的大融合也不是各部落的“拼盘”,而是要经过摩擦、磨合、斗争、适应最后达到真正的统一。要达到真正的统一是要费很多周折,解决许多矛盾,最后达到求同存异,做到人际关系和谐,像尧一样“和合万邦,平章百姓”,这样与自然、与人的斗争使人们的思想开窍,产生灵感,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社会发展。
9 \1 c& t+ s& ]5 v8 V& G& T6 y! ]  在以上五个环境条件下,帝舜时代成为我国历史上部落联盟的兴盛时期,它的活动中心在山西河东及其周围地区,不仅为今日留下许多可贵的遗址、传说、及其文化,为发展经济,开发旅游创造了一定条件,更重要的是浓厚的文化沉淀,成为今日河东地区人才荟萃的底蕴,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q2 S5 L8 N( y1 J4 q; @9 M5 [" Y
  (作者马志正系山西师范大学老科协教授 薛红萍 马瑞红 李福兰系硕士)6 k, b, y% K/ w) f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27:16 | 只看该作者
10.虞舜在河东之解读6 x& c" R! B; c$ _" {
2010-09-27 15:30来源:综合发表评论: g. a# P, W/ w, v+ v
核心提示:河东,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许久许久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活动。180万年前的西侯度人,及其后的?河、坡头、丁村、西下冯、金胜庄等旧和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发现,足以说明河东历史的显要,她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摇篮,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宝地。- h( M3 l& O# x3 y- O
正文:收起4 I) |, j7 Z, c0 Y$ y) G, f3 `
  河东,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许久许久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活动。180万年前的西侯度人,及其后的?河、坡头、丁村、西下冯、金胜庄等旧和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发现,足以说明河东历史的显要,她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摇篮,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宝地。
8 K) K) H" A( Q$ f. B  古往今来,在河东这块土地上曾经孕育了众多的著名人物,虞舜就是其中最早的、伟大的一位。虞舜在河东流下了许多可资追寻的东西。, _8 v9 E0 @4 ~! S; Y2 r
  一( ^% z. o) f7 m2 _
  虞舜在河东虽属传说,但可资追寻的历史文化遗迹很多。: f6 S, e5 ]+ r9 W
  1、关于舜的出生地
* |# v# Z/ t) H, l9 t3 S  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1]
, q$ P# _  m2 y2 g% Y4 w: R4 u  先说这个“东夷”。“东夷”一般来说,是指东方各族。夷族是指古代的少数民族。在河东一带,古时曾存在过少数民族,如在春秋时期,就有“山东皋落氏”、“条戎”……等记载。而在此前,在河东存在夷族应该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称舜为“东夷之人”,只是说明:舜是东方氏族之人,并不是专门指他不是河东人。在我看来,在“黄河”以东都可称“东夷之人”,如果次论能够成立,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就准确无误了。
, M& I% Z, D5 l2 m4 _5 I  司马迁说:“舜,冀州之人也。”[2]
% @6 ?3 Z; a1 O0 v  张守节在《正义》中称:“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3]
, m# `2 @. }- {3 ^% c8 Q. A& P  可见,舜是生于冀州之人,活动于冀州的氏族也可称为“东夷之人”。, l+ c/ j9 n" Q; V) }* u# U
  再就“诸冯”来说,在河东就有诸种不同的说法:
, F7 j5 G9 M4 ^9 w) h  一说今之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古时称诸冯,也曾称姚墟,它位在黄河岸边。村里现尚保存有清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镌立的一通碑,上书“大孝有虞舜帝故里”。在这个村里,尚有瞽叟坟,传说是舜的父亲瞽叟的藏处。
  E/ f8 R) J" P# @* @  另一说今之垣曲县同善镇即古之诸冯。这个“诸冯”又有一说是孟子所说的“迁于负夏”的“负夏”。传说:是由于虞舜“举村迁徙,(按即由永济市诸冯迁移过来)村名依然叫诸冯,”在现今的垣曲同善镇现尚有“帝舜故里”匾,其背面刻为“负夏城”匾,也有人称这个诸冯,就是虞舜的出生之地。
2 K$ M0 e. o: G  _, D. _" r( f  2、关于舜的耕、渔、陶之地1 k' t' m( w; Q( y$ l2 M7 l
  司马迁称:“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4]
- h$ s: i( B6 f  先说舜耕历山。历山在河东有数说,一说是在芮城县与永济市交界处;二说是在垣曲县、沁水县与绛县交界处;三说是在洪洞县,这三处“历山”都在河东境内。/ S2 S. |) U9 O+ ]7 E' v2 Q1 C8 Q
  次说舜渔雷泽。雷泽也称雷水。在永济市境内。“雷泽在永济县首阳山(按:首阳山又名雷首山、薄山、蒲山、猪山、独头山、吴山、甘枣山、襄山、渠猪山、历山、中条山等。现名中条山。)下,南流入河,相传舜渔于此。《水经》:‘河水又南经雷首山西,又南涑水注之。’注:‘水出雷首山,有夷齐庙。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5]
, [" e: r& _7 k- r  Q4 Y  再说陶河滨。司马迁所说的“河”指“大河”,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黄河”。舜的出生地诸冯距黄河不远,其村北不远处有陶城(按:古时曾名河滨。)传说为虞舜做陶时故地。村里有“古河滨”匾一块,后佚。前人曾说:“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6]
5 ~1 \6 S  ^% l$ D5 J, }3、作《南风歌》之地
8 o  @& ]6 n. f* b0 J& y$ G  传说虞舜很懂音乐,能歌善琴。他曾作过音乐九章。虞舜掌权后,人命伯益做虞官,这是一个掌管山林湖海的官职。伯益在位时尽职尽责,做的很好。运城盐池也在伯益掌管之下。由于运城盐湖是个封闭型的内陆盐湖,靠风吹日晒就能成盐,便于人民捞采食用。在当时科技水平、生产力低下的时期,是很重要的食用盐和财富来源。伯益把她管理的很好,为虞舜政权增加了财富。而且,运城盐池又在虞舜建都之地——蒲坂的近处,所以虞舜便来巡视,他并在运城盐池之畔的卧云冈上抚五弦之琴作了一首《南风歌》传唱古今,其词曰:
7 \1 u4 H, L. R1 R  d$ [; _  南风之薰兮,6 B2 l4 \2 {7 k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2 a) ^8 c7 r7 M! u  南风之时兮,
; l& z4 }. ?+ m: E6 w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N" T4 [- E6 C' y$ b/ f, ^
  孔子曾说:“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7]
/ c1 V  n8 u7 ^; ~) |  司马迁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8]" C% @7 i( c) ?
  有盐书记载说:“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人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人之财兮。盖指盐池而言,今池神庙前有歌薰楼、舜弹琴处。”[9]可见,舜作《南风歌》时是在盐池之畔。可惜的是,前人建筑的歌薰楼和舜弹琴处已毁于战火,不复存在。
+ W7 n9 z2 U: M' I" n# z- I# [# Y  4、建都之地! X# x1 n, a! `) e5 W
  由于尧的禅让,舜登上了帝位,他继尧之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 z  Z$ L, n( C' @! o  虞舜即帝位后,建都于蒲坂。蒲坂在今永济市西部。& L6 g# A7 h+ C0 [7 Z5 p
  河东郡有蒲坂县。“河东,旧曰蒲坂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析置河东县。大业初并蒲坂入。”[10]“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台。”[11]
9 D) i" L5 R2 s3 v  虞舜即帝位后为什么要建都蒲坂?在其前的尧建都平阳(按:在今临汾市),在其后的禹建都安邑(按:在今夏县);他们三“帝”为什么都要在河东建都?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拙著《尧舜禹相继建都河东探因》曾对其原因有过探讨,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看。该文刊载于拙著《尧舜禹故都纪行•附录1》。& D& i6 P5 Y  z& I- c3 a
  5、安息之地& m, \3 n0 R7 y$ ^" Z# Y0 w* ^
  孟子说:舜“卒于鸣条”。鸣条位于原安邑县境内,现运城市盐湖区境内。鸣条又称高侯原、仪凤岗,也即鸣条岗。鸣条岗上有舜帝陵。“帝舜陵:在安邑县西。旧《通志》:县西二十里鸣条岗,陵高三丈,秋以甓,方广四十步有奇,内处地百亩有奇,有守陵大云寺。”[12]1934年的《安邑县志》称:“舜陵,在县西北三十里鸣条岗上。”1 T; X& @' z3 K8 i
  虞舜陵现位于鸣条岗上之曲马村。传说:虞舜禅让给禹之后,大禹便在此地给他修筑了一座牧宫——也称离宫,供他颐养天年,他便住在这里,直到去世后也就葬于此处。这座牧宫,也被称为皇城、礼乐城。南北长112米,东西宽49米,呈长方形。舜陵在“礼乐城”前不远处,陵前有两通墓碑,上一通为明万历辛亥(1611年)年间刻镌的“有虞帝舜陵”,下一通为“帝舜陵”,没有镌刻年代,据考证可能为元代刻石。
2 g' Z  h) N4 V0 u. O5 W3 M8 j  据说:鸣条岗上的舜帝陵始于大禹之时,后人在此修筑了舜帝庙。舜帝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元末毁于战火,在明清时期又多次重建,所以,今日之舜帝庙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旧时还建有守陵的大云寺,为守陵的僧侣居住之地。就说:从北魏到明清时期的一千四百多年间,历代帝王祭帝尧于平阳,祭帝舜于河东,祭大禹于安邑,其祭祀帝舜于河东,其实就是在鸣条岗上的虞舜陵所在地。
6 v8 W4 X9 `' z* E; D  公元2000年,运城市盐湖区委、区政府开发了舜帝陵庙旅游景区工程,分景区和陵区两大部分,占地约为1700亩;使鸣条岗上的舜帝陵成为河东地域的一大旅游圣地,文化景观。. ^2 @+ {. D5 n. L1 _) I; N/ s

( M4 h- Q" g# X. N7 s- `2 B7 x! T  根据前述之虞舜在河东从出生、到生活、活动,即帝位,殁后葬埋之地的传说,历史文化遗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之认识:. h" R9 B2 D* z% b* H6 _4 e
  1、虞舜出生之地在河东,永济市诸冯应该是他的出生之地。
  _, Z( a5 t5 f  2、虞舜在未继尧即帝位前耕、渔、陶之地亦都在河东,而且这三地都在永济市境内,中条山隈,黄河之东。
9 R7 }4 j0 B( L3 k  3、虞舜在即帝位后建都蒲坂,其旧地也在河东,即今之永济市境内。
0 H/ C: o2 `+ w0 ~* \2 s7 }: `  4、虞舜之安息地在河东,即今运城市盐湖区鸣条岗上之曲马村为其葬处,永世安息之地。
$ E4 S, s* L8 g; Z8 H3 b" E( K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之认识:虞舜是出生于河东,活动于河东,建功立业于河东,而最后又安息于河东的一代贤王。他是河东这块神奇土地上孕育、成长的一代杰出的帝王,他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他是不朽的,理应受到世人的尊崇!
: k% j1 G; }" N, p( o/ h. y  (作者:柴继光 盐湖区虞舜文化研究会顾问  运城学院教授)4 o. t, s. d' ?' U2 k. S
  注释:3 }  q* v) \( g$ b! Z) t7 B/ r
  [1]《孟子•离娄章句下》( S  d( c$ m/ G4 V; R& s
  [2]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 t$ p2 j7 `. t& Q  [3]张守节:《史记•正义》8 H) O  o' R9 i! @# D
  [4]张培莲、叶雨青:《圣帝虞舜》15页. ~/ \; P' Q7 J) @
  [5]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F/ H& h% N- \
  [6]《括地志》* {: X9 L' m4 _+ l% N5 X
  [7]《孔子家语》. F" R/ T: ]: G% i. w7 e
  [8] 司马迁:《史记•乐书》; v' M! `7 h7 _2 b6 ~  w8 c. [) v
  [9]清•乾隆五十四年《河东盐法备览》
0 A% m# L+ T: Y  V7 D) i) I  [10]《隋书•地理志》
2 D5 n# k- ^5 A' [- t' o  [11]《括地志》
* Q# B/ j- s3 I" S8 {  [12]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古迹考》 
& C/ m; [7 h2 q5 N0 |+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4 05: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