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园简介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境内的九嶷山北麓,距县城30公里。 舜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上古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陵冢始建于夏。三代时建舜庙于九嶷山下之大阳溪。秦汉之际,陵庙合而为一,迁建于玉琯岩。明洪武初,迁建于今址舜源峰下。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年久失修,舜帝陵庙几近废圮。改革开放后,萧克将军倡修舜帝陵。陵庙现存建筑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修,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新世纪后,又斥巨资扩建舜帝陵园,形成现在的规模。 舜帝陵园占地439亩。陵园分为陵区与园区两个部分。陵区由神道、祭祀广场、山门(祭祀殿)、午门、正殿、拜殿、寝殿等组成,区内还有钟楼、鼓楼、树化玉、祭文碑等景物。园区由大门广场、图腾九柱、舜帝南巡浮雕、历代帝王祭舜浮雕、历代名人咏舜浮雕、江泽民题词碑亭、明德广场、牌坊、金水桥、崇圣园等组成,还有二妃井、舜井、观象台等诸多景物。 自从舜帝南巡,崩葬于九嶷山后,九嶷山就成为谒陵祭舜的圣地。大禹、秦始皇、汉武帝等,均曾望祀九嶷山舜帝陵。魏晋以后,相沿成袭。特别是明清时期,历代封建帝王每逢国家大事,均要派遣朝廷大臣前往九嶷山拜祭舜帝陵。非官方祭祀活动更是年年不断。改革开放以来,祭舜活动重新兴起。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人民政府先后多次举行了祭舜大典。 2002-2004年,经考古发掘,在九嶷山玉琯岩前发现了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舜帝陵庙遗址,面积达32000平方米。该遗址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在建设古舜帝陵遗址博物馆。 英文舜帝陵园简介 目录 舜帝陵庙变迁 舜帝陵园概貌 舜帝生平简况 舜帝南巡遗迹 舜帝卒葬记载 古代祭祀概述 舜陵诗文选录 陵庙遗址发掘 九嶷古迹胜景 舜帝陵大事记 英文目录 舜帝陵庙变迁 舜帝崩葬于九疑山以后,其陵庙经历多次变迁。先秦时期,舜帝陵与舜庙是分设的,不在一处。秦汉以后,陵庙合一,定址于玉琯岩前。到了明代,迁舜帝陵庙于舜源峰下。 先秦时期的舜帝陵庙 先秦时期的舜帝陵,在九疑山三分石一带。当时,帝王驾崩,就地埋葬,不封不树,即不垒封土堆,不树标志。《易经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新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礼记》说:“古也,墓而不坟。”这样,时过境迁,舜帝陵墓的具体位置也就很难确定了。也有的认为,舜帝死后,实行天葬,无所谓陵墓。东汉文学家蔡邕就持这一观点。他在《九疑山铭》中说,舜帝“遂葬九疑,解体而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舜帝安葬在三分石一带。对此,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其中尤以《山海经》记载最多,最为明确。《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王万澍《衡湘稽古》载:“夏后及群臣葬虞舜于何(侯)之九疑山……三峰(分)石深处有冢,有铜碑额,字不可识,传为帝冢。” 先秦时期的舜庙,建在九疑山下之大阳溪。《宁远县志》载:“舜陵在九疑山中,舜庙在大阳溪,盖三代时祀于此。其遗址在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这里的大阳溪,即今宁远县之大阳洞。当时的舜庙,应当比较宏伟。《国语·吴语》载,春秋时期楚灵王所建章华台,就是按照九疑山舜帝陵的地形地貌和舜庙的式样设计建造的。 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舜帝陵庙 秦汉之际,舜帝陵庙合一,位于九疑山玉琯岩旁。至于具体是何时合而为一的,现在尚不清楚,但至迟不会晚于西汉文帝十二年(前168)。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了两幅帛书地图,其中地形图上明确标绘了舜帝陵庙的位置在今九疑山玉琯岩一带,并为2002-2004年的考古发掘所证实。而西汉古墓的墓主利豨,是长沙国镇守南部边境的大将。他去世于公元前168年,那么随葬地图的绘制时间肯定要早于公元前168年。 到了新莽王朝,王莽为了称帝,宣称自己是舜帝的直系后裔。为此,他在孺子婴居摄元年(公元6年)采取了一系列大动作,在九疑山舜帝陵上大做文章。其中之一,就是下令在九疑山修建“虞帝园”,即把舜庙的规模扩大,规格提高,以便于皇家祭祀和陵园管理。他还特封舜帝后裔田丰为“虞帝园”世睦侯,专司九疑山舜帝陵庙的祭祀和管理事务。这是舜帝陵庙合一后有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维修和扩建。 东汉末年以后,由于战乱频仍,九疑山舜帝陵庙几经毁建,但都没有达到新莽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到了唐代,九疑山舜帝陵庙已经破败不堪。唐德宗广德元年(763),著名文学家、诗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奏请朝廷同意,将九疑山舜庙迁至道州城廓。乾符年间(874-879),长沙人胡曾代延唐(今宁远)令,请求朝廷同意,在玉琯岩前复立舜庙。但是,道州城廓的舜庙仍然保留。 宋太祖建隆年间(960-963),检校太保、行道州刺史事王继勳,奉诏重修九疑山舜帝陵庙。这次重修,是在唐代舜帝陵庙的基础上进行的,保持了唐代舜帝陵庙的规格与规模,地址仍在玉琯岩前。据考古发掘,当时的舜陵庙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后殿(寝殿)、主殿(正殿)、前殿(献殿)、昭穆殿、配享殿、厢房夹室、亭榭。 明清时期的舜帝陵庙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派专人前往九疑山,走访查看舜帝陵,绘制舜帝陵庙图,为重修舜帝陵庙做准备。朝廷特使不仅绘制了舜帝陵庙图,还绘制了整个九疑山地形图,带回南京。在审查舜帝陵庙和九疑山地形图以后,朱元璋决定将舜帝陵庙迁建于舜源峰下,即现在的舜帝陵庙所在地。迁建的时间为洪武四年(1371)。明代舜庙的规模比唐宋时期小,占地2.1万平方米。正德十六年(1521),永州推官王端之重修舜庙正殿,增设香亭三间、仪门三间、左右斋廊各三间。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雍正二年(1724),均对九疑山舜帝陵庙进行过修葺。清乾隆年间,朝廷拨巨款进行扩建,规模更为宏伟。扩建后的陵庙规模为正殿三楹,后殿一楹,龙亭一座,拜亭一座,东西朝房各三间,大门一楹,两旁碑亭各一座。陵庙内古槠、香杉、红枫、翠柏交相掩映,整个陵庙庄严肃穆。 舜帝陵庙的修复 清末民初,由于国家积贫积弱,加上战乱不断,九疑山舜帝陵庙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特别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舜庙大殿遭到焚毁。直到民国三十一年,湖南省政府拨款3万元法币,修复舜庙正殿。限于当时财力,只在原址上建了一栋规模很小的民房,未能恢复明清时期的舜庙原貌。 1961年,毛泽东写下《七律·答友人》一诗。此后,九疑山舜帝陵庙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舜帝陵庙的保护与建设呼声日高。1992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萧克将军给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写信,提出修复舜帝陵庙,并为修复舜帝陵庙题词:“保护历史文物,开发九嶷山。”1993年,在第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湖南省副省长潘贵玉、零陵行署专员颜永盛等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议案委员会郑重提交了《关于抢修舜庙,保护文物的议案》。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将舜帝陵列为全省首批重点抢修文物,在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舜帝陵庙进行抢修。抢修工作于1993年3月26日 正式开始。1997年,正殿修缮竣工。2000年2月,午门、拜殿、厢房、神道、碑廊、金水桥、山门诸建筑修缮完工。整个建筑面积达10840平方米,完全恢复了明清时期舜帝陵庙的风貌。 舜帝陵园的扩建 舜帝陵庙修复后,海内外舜裔宗亲和广大游客接踵而至,舜帝陵庙很快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为此,湖南省人民政府2004年召开第28次常务会议,决定扩建舜帝陵园。舜帝陵园规划总面积29.1公顷(435亩)。总投资约6500万元,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2005年4月25日开工,投资2000余万元,增建祭祀殿、连廊、角楼、碑廊、厢房;原玉带桥三桥并为一桥,两旁新建拱桥各一座;新建祭祀广场、仪门及停车场。同年8月20日,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于2008年4月17日开工。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入口广场、图腾九柱、游客接待中心、陵园大门、主次干道、舜帝南巡群、历代帝王祭舜浮雕群与历代名人咏舜浮雕群、江泽民题词碑亭、明德广场、石牌坊、石仲翁二十二尊、观象台及公厕、围墙等。同时,新建停车场、水景、绿化园林十五万平方米,安装给排水、照明、音响等设施。2009年8月17日,二期工程竣工。 陵园建成后,同舜帝陵庙浑然一体,气势恢宏,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9月7日,舜帝陵园举行了揭园仪式。 舜帝陵园概貌 舜帝陵园总面积29.1公顷(436.5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陵园分为两个部分,即陵园区、陵庙区。 园区 园区总面积26.1公顷。园区前有一条南北向的九嶷大道。园区主要由大门广场、园区大道、明德广场、神道、祭祀广场、崇圣园等六大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内又有若干景观,共同组成为数众多的园区景观。 园区大门广场 广场总面积 平方米。其主要景观有龙凤九柱、陵园大门、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碑、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 --龙凤九柱。据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帛书地图标绘的九柱建造而成。九柱为五龙四凤,龙为华夏族图腾,凤为有虞氏图腾。五龙四凤象征中原华夏族群与东夷族群的融合。图腾柱体为花岗岩,每柱高 米,基座高 米,合计高 米。 --陵园大门。大门左侧为竹简设计,上书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语:“(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大门右侧为湖南省政协原主席、舜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王克英题写的“舜帝陵园”。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碑。位于陵园大门正中。碑由一块天然彩色石镌刻而成,碑的正面为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背面镌刻郭沫若的文章《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七律·答友人>》。 园区大道 大道为园区主干道。大道两旁的主要景观有三组大型浮雕、江泽民题词碑亭、二妃泉、观象台等。 --三组大型浮雕。其一,舜帝南巡浮雕群,表现舜帝南巡事迹,由 幅浮雕组成。其二,历代帝王祭舜浮雕群,表现大禹、秦始皇、汉武帝等历代帝王祭祀舜帝的场景,由 幅浮雕组成。其三,名人咏舜浮雕群,表现屈原、蔡邕、李白等历代名人咏赞舜帝的场景,由 幅浮雕组成。 --江泽民题词碑亭。位于大道中段。碑亭内立江泽民题写的“九嶷山舜帝陵”碑,碑体为汉白玉,碑座为 ,碑高 米。 --二妃泉。此泉之水清澈甘冽。相传舜帝崩葬九疑山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来到九疑山,曾在此泉饮水,故名。 明德广场 广场之名源于《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之说。广场周围有仪门、舜井、金水河、玉带桥等景观。 --仪门。进入舜帝陵的第一道门。仪门为石坊,高13.6米、宽18米,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琉璃瓦顶,如意斗拱,坊上有二妃透雕和二龙戏珠透雕。中门净空宽8米,是全国石牌坊中净空跨度较大的石坊。 --玉带桥。按明代宫式设计。该桥由一座主桥和两座边桥组成,均为单孔石拱桥,长为12米,孔净跨5米,主桥宽12米。主格调为灰青式,保持了历史风貌。 神道 神道长200多米,全部用麻石块铺成。神道两边站立着石人石兽。石人为武翁仲、文翁仲;石兽为麒麟、马、狮、犀牛、龟、羊、象等。神道两边的石兽,主要作为表志物,象征着吉祥和驱除鬼怪。同时,麒麟仁兽又象征着舜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祭祀广场 2005年,为满足大型祭祀活动的需要,由山门和神道两侧扩建了祭祀广场。广场面积2.5万平方米,呈三级扇形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山门前祭祀台。平面形状为200米长的矩形。祭祀台是主祭人宣读祭文以及主席团就坐的地方,也是祭祀礼仪中表演祭祀舞的舞台。第二部分为祭祀中心广场,供主要陪祭人员就位。第三部分为社团代表祭祀广场,供社会团体、艺术方阵就位之用。第四部分为群众集会广场。祭祀广场全部由麻石铺成。广场各个部分及中间由道路进行分割和联系。 崇圣园 崇圣园位于广场和舜帝陵庙左侧,面积大约
" n) ]4 p d0 ~8 {6 P+ u9 ^/ M, [0 Z2 ~平方米。其命名取敬崇舜帝之意。园内大体分为
7 t5 O+ r$ G, _5 q9 V, b% D5 P等/ k5 }! Y, G+ j8 X! d' p
个部分。同时,园内正在规划建设祭祀碑林,将历代见诸记载的祭祀碑复制镌刻于园内,以供游客观赏。 陵庙 舜帝陵庙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 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祭祀殿)、午门、拜殿、正殿、角楼、钟鼓楼、厢房、寝殿等组成。 山门 山门又作祭祀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大门平面阔五间,总宽16.8米、高10.68米,总进深12米,前后设有檐廊。前门正中有“舜帝陵”匾额。“舜帝陵”三字为隶书,取自陵碑。山门两侧卷棚顶廊道各长50米,廊道宽4.2米。山门外是矩形外边加半圆形的大台阶,为祭祀台,可用来表演上千人的大型祭祀舞蹈。 湘妃池 又称泪池。位于山门与午门之间的道路两侧,每侧一个,均为长30米、宽15米的矩形水池。相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得知舜帝南巡崩葬于九疑山,于是千里寻陵。但是由于九峰相似,无从得知舜陵所在,二妃伤心痛哭不已,直至泪尽泣血,染竹成斑。后来,她们在返程中双双殉情于洞庭湖,成为潇湘女神,称为湘君。湘妃池既有消防作用,更有着对二妃的缅怀。 午门 午门是帝王宫殿中的正门,普通庙宇不设午门。舜帝陵庙为帝王庙宇,明代迁建时设此午门,专供御祭大典时,皇帝或钦命御祭大臣从中门出入。舜庙午门为宫门式三门城楼。城楼面宽20米、进深12米、高14米,有三孔拱形城门。正中城门上嵌石刻匾额,上刻楷书“午门”二字。城门上建有单檐歇山顶全木结构城门一座,朱梁黄瓦,翘角飞檐。 拜殿 拜殿为重檐歇山式全木结构清式建筑,建在高80厘米的花岗岩砌筑的须座上。殿宽24.04米,深18米,高14.95米,四周廻廊,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拜殿为祭祀大典时,备设祭品之处。殿门有对联:“至孝千秋一德,笃亲万里同风。” 对联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撰写,寄寓了老先生倡导舜德、期盼统一的耿耿情怀。殿内墙上,挂有《史记》摘要木椟,摘录了《五帝本纪》中有关舜帝的文章。木柱上有对联:“大孝炳千秋功德同昭辉日月,仁恩周四海勋名永耀燦云天。”为菲律宾舜裔姚嘉熙所作。 正殿 正殿是舜帝陵庙的主殿,供祭祀用。殿宽36.6米,深18.8米,高16.5米,建在高1.8米的石砌须座上,重檐庑顶全木结构建筑。斗拱飞檐,四周为汉白玉雕花围栏。其浮雕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舜帝的故事,共有36块,除第一块“舜迹图”为故事封页外,每幅浮雕描述舜帝一段历史或一个传说故事。第二类为九疑山自然风光,包括舜源峰、娥皇峰、女英峰、玉琯摩崖、石枞迎客等,共27块。第三类为名人游九疑浮雕,包括“司马迁访九疑”、“蔡邕题九疑山铭”、“寇准游重华岩”、“徐霞客攀登三分石”等,共9块。第四类为民间头饰吉祥图案,主要用于护栏。在正殿前,有东西两座同样式的焚表炉。殿正中为舜帝塑像。历朝历代的舜庙正殿均供有舜帝塑像,秦汉时期是一尊拥琴高吟的坐像,明清时期是一座慈目老人之坐像。现在的塑像是1988年,由中国亲家协会吉信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所雕塑家吴慧中创作。正殿内还有六幅大型壁画,概括描述了舜帝一生突出的史实,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徐悲鸿画院高级画师、永州市美协副主席刘双全创作。 角楼 在山门东西两边,各设有一座角楼。角楼为单檐歇山顶建筑,置于3.75米的花岗岩砌的高台上,面阔、进深均为4.8米。建筑气势巍峨,层次丰富,结构紧凑,与山门连廊、功德碑廊浑然一体。 钟鼓楼 进午门,东西两旁分别建有钟楼和鼓楼。两楼建筑形式一样,均为重檐歇山顶全木结构建筑,面宽、进深均为12米,高12.9米。钟鼓楼主要在祭祀时用以击鼓鸣钟。钟楼现存的大钟为1998年制造。 厢房 厢房均为砖木结构。有东西厢房各由四幢单体房间并排组合而成,单体房间之间有游廊连接。单体房间为七开间,每间4.2米,进深9.1米。北部单体房间为马头山墙形式,南部单体房间为卷棚山墙形式。 寝殿 寝殿阔18米,进深9.5米,单檐歇山顶全木结构建筑。寝殿柱联:“孝感天地,德播人间。”系台湾国立师大教授陈大络先生撰写。殿内有陵碑,高2米,宽1.5米,碑题为“帝舜有虞氏之陵”,字型为隶书阳刻,四周刻有神龙护卫。据《水经注》载,陵碑为汉代零陵郡太守徐俭所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