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_4 F8 Y0 e! a5 z4 d$ i$ P “陈毅同志和我有过几次争论,那个不要紧嘛,我们在几十年的相处中,一直合作得很好。陈毅同志是执行中央路线的,是能团结人的。”毛泽东再次表示了对战友的肯定。 ; K# B4 i" |, o8 d, Z # d y2 |. K- d
谈话告一段落时,张茜真诚地请求:“主席,您坐一会儿就请回去吧!”' E9 E( T6 A8 a, k' [* P
, f! ?" X$ ^, B7 ^. w7 V 毛泽东微微摇头:“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 |( E$ ~: i R7 b+ e. C
: T6 s& ]( b9 s- l5 l$ F. ] 张茜忍着泪水连忙说:“主席,那怎么敢当啊!” 3 y3 k+ h- |4 T ^ b 8 V# m9 h$ w. U- V 有人进来报告: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来了。毛泽东稍稍地一怔,立刻转身朝门外望。- s$ ]+ `: J0 H2 q: d$ ]" L& O) D
* a U/ ?- P4 |4 }2 ~# \8 \ 西哈努克和陈毅相识了十多年,交往颇多,对陈毅的感情很深。陈毅去世后,他几次向周恩来提出要亲自来八宝山,参加追悼会。周总理没法答复他,当时连中央政治局委员都不参加,怎能同意一个外国人领导人来呢? ) R8 A3 {; U8 v6 z+ K- L% x; [) u& M ! ~+ j* w' q/ ~' G% E 毛泽东告诉西哈努克:“今天向你通报一件事,我那位‘亲密战友’林彪,去年9月13日,坐一架飞机要跑到苏联去,但在温都尔汗摔死了。林彪是反对我的,陈毅是支持我的。” 6 q9 g; A) A7 L1 i & W) _ i6 q% R3 d4 B8 u% P" B
西哈努克亲王惊异地望着毛泽东。林彪出逃,中国还未向国外公开发布消息,他是毛泽东亲自告知林彪死亡消息的第一个外国人。; p& o& D3 s6 V6 }
) S8 h2 |: w c8 U “我就一个‘亲密战友’,还要暗害我,阴谋暴露后,他自己叛逃摔死了。难道你们在座的不是我的亲密战友吗?”毛泽东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陈毅跟我吵过架,但我们在几十年的相处中,一直合作得很好。他和另外一些人不一样,例如林彪,他要搞政变,搞阴谋投降苏联。” # J x8 z$ c' ]; b0 {0 O , F' ^. n3 l) H( P! U1 z7 {: F 毛泽东左顾右盼,竟没有发现几张熟悉的面孔。他怀旧了,开始想念那些和他一起走过近半个世纪岁月的老战友们。在接着的谈话中,他不仅谈起了陈毅,还谈到了邓小平。他说:“邓小平的性质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注6)毛泽东第一次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归于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毛泽东在邓小平出来工作问题上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 w4 s }; S% K2 w0 t
8 `7 ]4 v+ l- T 周恩来在一片低沉的哀乐声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当场暗示陈毅的子女,要将毛泽东替老同志们说话的信息传出去,为尽早解放老干部先造一些舆论。 + ?2 _& K- Q" w( i! J7 S1 t - s0 W8 T7 Z- q$ { D0 ?( x6 B% {- H- r 毛泽东抱着多病之躯亲自参加陈毅追悼会,是对死者的一种悼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_1 N2 L K# \) W0 t, k
. f# S9 w/ B4 B! K, m 陈毅追悼会由于毛泽东的突然出现,原定较低的规格一下子提了上来。才接到通知的宋庆龄和一批民主人士也纷纷赶来。八宝山礼堂并不宽敞,一下子搁不了这么多人,很多着冒寒风赶来的老干部只能站立在追悼会场外为陈毅元帅送行。尽管1月10日那天下午气温在零度以下,阴沉的天空还飘散着零星雪花,寒风刺骨,可是没有一人退场,没有一人抱怨。大家通过悼念陈毅,表达着内心的不平。今天,毛主席来了,亲自为陈毅元帅送行,人们的心灵得到了些许宽慰!1 {2 t* y! e6 q; A- w$ G2 u
+ G1 n6 {& |: {8 \( Z 原准备致悼词的叶剑英悄悄将悼词稿塞进周恩来的手里。追悼会规格提高了,致悼词自然落到周恩来的肩上。 / a$ f5 k- e$ m* |1 | " R5 o. R3 b+ I( U `! s 这时,工作人员拿来了一块宽宽的黑纱戴在毛泽东的大衣袖子上,张茜搀扶着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子,慢慢地向会场走去。 a3 Y8 [2 P0 ?6 X' o' k0 o % }$ a) _$ m( k4 V 追悼会下午3点整准时开始。会场内没有军乐队,只有一架留声机反复播放着哀乐。. H6 T8 ~8 h( `( |: |
4 C5 o8 v* {* P2 l( l% x/ i2 _ 哀乐声中,毛泽东和全体人员面对鲜红党旗覆盖下的陈毅骨灰盒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2 \& E) C6 h3 s 0 \& |+ C) j# f* [* P
毛泽东凝重而深沉地弯下他高大的身躯,低下他花白的头颅,为他的战友致哀。当他再次抬起头时,泪光盈盈,久久凝视着陈毅肃穆的遗像……1 L& S5 C& u' m" [" S
; r, O8 q8 d0 k; w1 I8 D 不足600字的悼词,周恩来竟读得两次哽咽失语……会场里的悲痛气氛更为浓烈,很多人发出了抽抽搭搭的哭泣声…… . F# O! T1 \2 x$ k+ e2 f7 v5 }' B+ O/ { 2 ?6 G( O! z. ]7 i; G. W, i' S 毛泽东站在队伍的最前面,高大的身躯略略前倾,他静静地听着,默默地望着,双唇不停地抿动,似乎有无尽的话要说……[!--empirenews.page--] 3 c+ G5 }7 Y- p! ? " e" Q2 i; g' o" P) C) G
追悼会结束后,毛泽东再一次握着张茜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张茜搀扶着毛泽东,一直把他送到汽车前。毛泽东双腿明显无力,几次用力迈步都没有登上汽车,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才勉强坐了进去。 $ I# |/ z5 U9 O2 l ( B% V: q+ {! b" D
张茜和所有到会人员没有想到,这一次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的追悼会。% e) D6 ?' z% ]; `8 j4 l
: N0 u% [9 n* L+ @+ g: Q4 }/ n; _ h1 Y
追悼会结束后,杜修贤一头扎进了照片的后期制作,暗红色的灯光下他熟练地将一张张白色的相纸放进药水中显影,没有一会功夫儿,白天追悼会上催人泪下的悲伤场景就跃然纸上。他在洗好的照片中首先选了一张全景照片,将它从毛泽东大衣下摆处裁去。这样就遮挡了毛泽东身着睡衣的痕迹。2 k1 L' Q$ m }
* T, S P( e/ V1 y( _2 j 第二天,陈毅追悼会的照片和消息在全国各大报上刊出,立刻引起很大反响。毛泽东亲自前去追悼陈毅,陈述了一番评价,无疑是给“文革”中受到冲击的老干部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 R, P6 {6 `. A( D) F ~5 j # g- p7 X/ Z8 P- I5 W
陈毅之死,也为周恩来解放老干部提供了机会。周恩来尽量顺水推舟,扩大此事的影响。他在一些场合中反复说:“毛主席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使我们这些老干部、使我们忠于主席的人,都很感动。”6 ?& w9 q( T8 X2 C$ g1 N7 g; d( f' A
3 w# k9 ] ?6 T/ k. |
从这以后,毛泽东先后在一批受到诬陷和打击的老干部及家属的来信上分别作出批示:同意陈云回北京;指示对谭震林、罗瑞卿、谭政、杨成武、李一氓、苏振华、林枫、叶飞、吴冷西、舒同、郭化若、李卓然、何长工、白坚、李克如、贺诚、许涤新、范长江、江一真、李一夫、柴沫、林铁、陈丕显、刘景范等人或予以释放,或解放恢复工作,或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性质酌情做出安排。他在杨成武女儿关于杨成武是受林彪等人陷害的采访上批示:“此案处理可能有错,当时听了林彪一面之词”。他还特别批准了陈云、王稼祥要求进行经济和外事调查工作的来信,又专门指示周恩来,说谭震林“还是好同志,应当让他回来”。 ( } E' ^, n2 f& m& |" `! L+ @% m. Y $ {- i; z' l: Q l7 ]' v
一月下旬,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地会议代表时,当着江青等人的面直言:“在揭批林彪集团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林彪这伙人就是要把邓小平搞成敌我矛盾,这是不符合主席意思的。”(注7)# f( [- q; i7 {0 t+ P
$ L+ x: r1 ?* m( ~+ Q! f
此时邓小平已在江西新建县的一幢破旧的小楼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 {4 W g* B" t! ]
5 y+ ^# a; i o! n& z7 K
邓小平从1969年被“战备疏散”到江西,就顶着“二号走资派”的头衔,很谨慎也很平静地潜居在民间。他与同时被打倒的“头号走资派”刘少奇不同,他可以通过汪东兴和毛泽东保持着一种间接的联系。这种状况也是按毛泽东的意图安排的。4 `0 z2 v+ s6 E& l
" y8 O# R) c, Y% d$ T5 B3 f! c
毛泽东在1971年9月南巡途中,严厉批评林彪的同时,看似无意却有意地对在座的军区司令员们说:“百万雄师过大江,当时有个前委,主要还是邓小平起作用的。”毛泽东这些话通过间接渠道传到了邓小平的耳朵里,他棉团藏针的性格使他能够冷静观象,明辨是非。( L1 M i7 ]+ V1 M- d
" y& h7 r: S6 c7 N& i v$ \3 x+ I
邓小平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除了去不远的一家机械厂做工,,每天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清晨或黄昏,他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反思“文革”中的失误,也思考困境中的出路。 ' z7 n3 C' L- U% h. a# p / Q1 ?6 ^5 b% E }
久而久之,墙根下的荒草地被踩出了一条小路,后来人们称它为“邓小平小道”。 7 _# f- H: j$ X) O# U& i ! ]7 F' g6 f1 q3 j7 W* F7 O) ?
1971年11月5日,邓小平在新建拖拉机厂全厂职工大会上默默地听完了林彪事件的传达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说了一句话:“林彪不死,天理难容!” 8 F8 o6 @; A( U5 @$ | . h5 z2 r: s5 ? w x7 j) V
他立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揭批林彪、陈伯达等人的罪行,同时也表示:“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虽然已68岁了,还可以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例如调查研究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做七八年的工作。” $ p3 o8 m+ B0 E1 A . h2 P: S5 w& n2 A ^" n% q$ X 这封信正是林彪事件后处于内心痛苦中的毛泽东很愿意看到的。毛泽东交代汪东兴:“他的事还要你来管。”并且把邓小平的来信批印中央政治局。 " \- s# O9 B; W2 q7 ^ ! c; `$ R n8 Q' D2 T 然而,中央高层里跑了一个拿枪杆子的,还有一群耍笔杆子的,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依然乌云重重。这封信并没有马上“开花结果”。 1 U: C9 M3 s8 m' z9 C; G0 a$ r $ [3 }& F6 w7 \8 o' f2 j+ ] “邓小平小道”通往中南海的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