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教授曾经指出:“盖有自东汉末年之乱,首都洛阳之太学,失其为全国文化学术中心之地位,虽西晋混一区宇,洛阳太学稍复旧观,然为时未久,影响不深。故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 学术文化的“地方化”、“家门化”以及“大族化”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而这一特色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不少以学术研究为己任的世家望族,尤其是以南方为最。这些科举世家出身的世家望族诸如桐城姚氏、方氏、昆山县顾氏、徐氏、海宁查氏、平湖陆氏、余姚王氏、河间纪氏等,大多属于学术型家族,这些家族出身的世家子弟不管是出仕为官,还是退隐林下以及授业传道,大多以学术文化传播、作养人才为己任,不仅为本家族而且也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 D9 H. b. ~ J5 l+ b* z7 o4 f
桐城县姚氏家族,祖籍浙江省余姚县,其先祖姚胜三在元代随父亲宦游安庆,定居于桐城县麻溪,故又称麻溪姚氏。姚胜三传子姚华(姚文二),姚华传子姚仲义,姚仲义传子姚显,“四世皆有隐德,孝友力田,读书好义,施予无吝。” 姚氏定居麻溪后,经过四代人的努力,当传至第五代姚旭时,终于在进士科考试中旗开得胜,蟾宫折桂,此后五百余年,桐城麻溪姚氏先后有20人进士及第,姚氏科名仕宦之盛,仅亚于同邑张氏,其为古文辞及经学之业绩,堪为同邑方氏之俦。姚氏由于世代闻人辈出,簪缨不绝,遂成江南望族。姚氏是桐城学派的重要代表家族之一,在这个家族先后涌现出姚文然、姚文燮、姚范、姚鼐、姚莹、姚柬之等著名学者与文人,姚鼐是这个家族的典型代表人物。 3 m# y' y5 K6 A% W3 ~/ `
姚旭,姚显子,字景阳,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进士,仕至云南布政使司参政。曾孙姚场,字惟选,粗涉文意,识大体。 4 \! N/ ]) l1 }) o5 P: p3 M7 j7 d+ ]
姚希廉,姚旭曾孙,姚楫孙,姚琛子,字崇贤,谱称葵轩公,少习举子业,尤精六艺,父早卒,弟幼,乃弃举子业,经理田畴,子:姚承虞(字敬思)、姚祖虞(字孝思)、姚本虞、姚宾虞、姚自虞(字智思),同时入邑庠,为诸生,孙姚之兰、姚之骐。
: [3 z+ i/ V! N7 j+ K- M
姚之兰,姚旭来孙,姚楫玄孙,姚琛曾孙,姚希廉孙,姚自虞子,字汝芳,号芳麓,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授福建漳州府海澄县知县,迁北直隶博野县,入为南京礼部祀祭主事,升精膳司郎中,出为杭州府知府,官至福建汀州知府,以母老请终养,加福建按察副使归。卒,年六十三。
6 M1 k( @( l. E' M- X; U9 ^" n, e
姚之兰,字汝芳,号芳麓
9 Z+ g T* p/ @! y |姚之骐,姚旭来孙,姚楫玄孙,姚琛曾孙,姚希廉孙,姚承虞子,字汝调,号渥源,六岁而孤,年三十八,始为诸生,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进士及第,授湖广湘潭县知县,为政清正廉洁,当地有“只饮湘潭一口水,不染长沙半点泥”之谣,以诵其德。 将升迁入都时,卒,年仅四十八,行李萧然无长物,行囊中仅有府给路费一百二十两银,祀乡贤祠。次子姚孙森,字绳先,廪生,仕至浙江龙泉县训导,工古文词。 姚若水,姚旭来孙,姚场孙,姚凤朝子,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及第,历官刑科给事中,仕至广西布政司参政。 姚孙榘,姚旭晜孙,姚楫来孙,姚琛玄孙,姚希廉曾孙,姚自虞孙,姚之兰叔子,字心甫,号石岭,桐乡籍,中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进士,初授浙江龙游县知县,迁福建晋江县知县,擢江西道监察御史,左迁上林院典薄,改南京礼部验封司主事,历官北直隶大名道佥事,升浙江水利道参议,调任福建漳南道,又因得罪权贵而左迁,再起为湖广荆南道,迁湖广按察司副使,官终尚宝司丞。顺治二年(1645)卒,年五十一,祀乡贤祠。 姚孙棐,姚之兰季子,字纯甫,号戊生,登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进士第,初授浙江兰溪县知县,调任东阳县。未几,有许都之乱,东阳城陷。姚孙棐一面派人请求援军,一面联络义勇,克复东阳,因功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南明弘光年间,因马士英、阮大铖与姚孙棐同乡、浙江巡按左光先有隙,欲倾陷之,姚孙棐不从,被罗织罪名入狱,清兵南下江南,事乃解。姚孙棐不愿事清,归隐龙眠山。康熙二年(1662)卒,年六十有六,著有《亦园诗集》10卷。子:姚文烈、姚文勋、姚文然、姚文鏊、姚文燕。 姚文烈,姚旭仍孙,姚楫晜孙,姚琛来孙,姚希廉元孙,姚自虞曾孙,姚之兰孙,姚孙棐伯子,字觐侯,又字屺侯,顺治八年(1651)辛卯科举人,初授汉阳府推官,迁辰州府通判,擢云南楚雄府知府。康熙二年(1663),丁母艰归,卒,年五十。子姚士垐,生有异才,读书千卷,尤工诗。孙姚孔铎,字鸣冶,一字天木,仕至江西崇仁县丞。 姚文勋,姚孙棐仲子,字集侯,拔贡出身,自少风流倜傥,能文章,与兄姚文烈、弟姚文然号称江北三姚,不乐仕进,抚孤侄姚士玺、姚士正及孤甥方曾佑成立,设家塾以课族人。卒,年八十二。 姚文然,姚孙棐叔子,字若侯,号龙怀,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顺治三年(1646)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历官礼科与工科给事中,迁兵科都给事中,调户科给事中,进都察院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康熙十二年(1673),调兵部督捕侍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官至刑部尚书。姚文然长刑部时,重新修订了《大清律》,他说:“‘刃杀人有限,例杀人无穷,吾曹可无慎乎?’虚衷详议,去其太甚,剂于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有囚误刺字,争之不得,归而长跪自罚。公子堂应会试,为总裁王清所黜。清,公所举士也,撤棘后始知之,来谢过。公笑曰:‘此足明我两人无私也,君报我厚矣,何谢为。’其生平谨慎,大都类此。” 康熙十七年(1678)卒,赐祭葬,谥端恪。 姚文然文集 . x8 \" J% L# J' a% a$ Y$ y
姚文然为官正直无私,不徇私情,史载:其“清介,里居几不能自给,在官屏绝馈遗,晚益深研性命之学。” 著有《疏稿》8卷、《文集》10卷、《诗集》12卷、《白云语录》6卷、杂著12卷。 姚文鏊,姚孙棐季子,字驾侯,号蛰存,诸生,善古文辞,著有《难艺集》、《宝间斋集》、《同声堂文集》、《左传疏解》、《春秋题义》等传世。 姚文燕,姚孙棐第五子,字翼侯,号小山,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进士,任江西德安知县,三藩乱起,有守御功,例应升御史,因兄姚文然任左都御史,避嫌改主事,未任而卒,年仅四十五岁,著有《春草园诗文集》传世。 姚文熊,姚孙榘子,字希侯,号非庵,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进士及第,授浙江江山知县,调任萧山,迁陕西阶州知州,以惩罚上司使者而降职归,卒,祀乡贤祠。子:姚士在、姚士陛、姚士封、姚士陆(诸生)、姚士对,皆学有所成,号为姚氏五虎。次子姚士陛,字玉阶,号别峰,康熙三十二年(11693)癸酉科顺天乡试举人,工古文辞,善楷书,诗文大多散佚,仅存有《空明阁集》4卷传世。姚士封,字玉笥,号湘门,诸生,工古文辞。 姚文燮,姚之骐孙,姚孙森次子,字经三,号羹湖,别号美湖、听翁,晚号黄檗山樵,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进士,历任福建建宁府推官、直隶雄县知县、云南开化府同知、署理曲靖府,吴三桂叛,系于狱,后遁还。三藩乱平,归居龙眠山。姚文燮“博通今古,工文辞书画,称名家。”与王渔洋为挚友,王渔洋《居易录》称其诗画皆有名, 著有《无异堂文集》12卷、《薙麓吟》6卷、《昌谷集注》4卷、《耕湖诗选》、《雄山草》、《黄檗山房诗文集》、《李贺诗注》、《滇行草》等,其画“片缣尺幅,人争宝之”, 画作有《赐金园图》、《山水册页》等。 姚文燮著 7 f4 S/ I$ T0 }- v9 _& X
姚文燮(1628-1693)画作
, s4 b, g. B8 i6 _" U! l& j姚文燮兄姚文焱,字彦昭,号盘青,十二岁能作诗,十四岁为诸生,与堂兄姚文然、表兄方亨咸皆以诗名,为潜园十五子之一,康熙八年(1669)己酉科举人,授长洲县学教谕,官至江西峡江县知县。 姚士暨,姚旭云孙,姚楫仍孙,姚琛晜孙,姚希廉来孙,姚自虞元孙,姚之兰曾孙,姚孙棐孙,姚文然长子,字注若,号鲁斋,贡生,历官徐州府睢宁县教谕,官至刑部郎中。著有《兹园诗集》24卷。长子姚孔钦,字崇修,诸生,乐善好施,著有《桃溪诗集》1卷。 姚士基,姚文然第四子,字履若,号松岩,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举人,授湖北罗田知县,至则减公费,迁学宫,廉政爱民,督抚皆优异之,将行取而卒。著有《清聚山房诗集》8卷行于世。子姚孔錞,字振修,号荆启,康熙庚午科举人。另一子姚孔锳,早卒。 姚士塾,姚文然第五子,字庠若,号茂松,廪贡生,初为砀山县教谕,后升陕西朝邑知县。朝邑县治在黄河西,有部分农田在黄河东,与山西蒲州接壤,两地农民常相争斗。士塾力请上官,秉公画界,植柳为标,从此纷争止息。后患病回籍,康熙帝叹息说:“姚文然好官,其子姚士塾亦好官。” 子姚铃,字卿如,号梓岚,附贡生,历官贵州湄潭县知县、顺天府通判、户部郎中、绍兴府知府,官至处州府知府,卒于官。著有《葭斋集》10卷。 姚士藟,姚之骐曾孙,姚孙森孙,姚文燮子,字绥仲,号华曾,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补直内廷,升左春坊左赞善,历典湖广、北直隶乡试。著有《泳园文集》、《瞻云草》、《南归草》、《余斋诗集》、《泳园文集》等。 姚士至,姚孙棐孙,字又陵,号如川,考授州同知,著有《颂嘉草堂诗集》4卷,以曾孙姚棻贵,赠通奉大夫。 姚孔鋠,姚文言孙,姚士黉子,字范治,号三崧,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著有《小安乐窝诗钞》15卷。兄姚孔鈵、姚孔锌、姚孔润皆为名诸生。 姚棻,姚孙棐玄孙,姚士至曾孙,姚时子,字香茞,号铁松,襁褓時,父卒,母方氏抚育之,举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科进士,授甘肃靖县知县,迁皋兰县,署固原州,升湖北安陆府知府,移武昌府知府,改施南府,调任福建漳州府知府,转福州府知府,升广东按察使,擢江西布政使,调贵州,晋云南巡抚,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著有《铁松随笔》、《蒙求草》各2卷、《别音正讹》、《焚余草》各1卷、《读易管窥》、《宦辙检存》各2卷、《居官要语》1卷、《训子录》l卷。 姚范,姚文然曾孙,姚士基孙,姚孔锳子,字南菁,号姜坞,乾隆时期的理学家与文学家,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充三礼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在翰林院不足十年,即致仕归家。 “生平博极群书,自经史以逮百家,天文、地理、小学、训故(应为“诂”),无不淹通明贯,而伦理日用,纤细不遗,律己严恭,与人和易,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学。蓄书十万余卷,一皆手自论订,披校考证伪谬,人争宝之。” 姚范一生,不愿著述,卒后,曾孙姚莹整理遗著,辑为《援鹑堂诗集》7卷、《文集》6卷、《经史子集笔记》46卷。 姚鼐,姚文然玄孙,姚范侄,字姬传,又字惜抱、梦谷,号稽川、惜翁,世称惜翁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兵部与礼部主事、刑部广东司郎中、山东与湖南乡试考官,终四库全书纂修官。乞病归,先后在苏州紫阳书院、扬州安定书院、钟山书院讲学达四十年,据时人记载:“刘文正公素加赏识,曰:‘近日文人能知政体者,唯姬传一人而已。’公为方灵皋弟子,故古文学归震川,而精粹过之。其纪事体多模仿庐陵,殊多神逸。文正薨后,公即请假归里,以教课为生。居乡循古礼,日讲政书于塾中。有贾人子以重币聘公,力却之,曰:‘鲰生虽贫,不能受无义之财也。’今年八十余,轻健如故,犹著述不休云。”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 + K5 X5 ~+ |" @3 Y1 `3 G; K; m& X
姚鼐是桐城学派的集大成者,作为桐城学派一代宗师,他“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桐城派古文,望溪(方苞)开之,海峰(刘大櫆)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刘门,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然惜抱之学,师法家法,殆兼有之。惜抱之世父姜坞编修范,博闻强识,诵法先儒,与海峰友善。诸子中,尤爱惜抱,每谈文必令侍侧。惜抱幼时,即喜亲海峰,客退,辄肖其衣冠谈笑为戏。故编修授以经学,而复使受古文法于海峰。”因此,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桐城学派开山之祖——方苞
6 s1 ?/ n/ [* H2 k; o8 S$ E/ R. O( V! p1 h1 v
) n- M5 C! o; s { p: ~/ @$ W) m姚鼐除工古文外,还善诗,据载:“姚姬传比部以古文名天下,诗亦清俊可诵,如‘地拥江声出,天横雨势来’、‘雨歇群山响,春深万木齐’、‘石壁凌江阁,风林隔浦船’,俱佳。姚与赵云松观察皆于嘉庆庚午重赴鹿鸣宴,赵绘为图,姚题诗云:‘敢道与君成二老,与逢此会亦千秋。’语亦婉妙。” 清代学者方浚师认为:“本朝论文章者,必以桐城三家为正宗。望溪侍郎开其先,海峰学博继之,姬传郎中又继之。邓嶰筠(邓廷桢)尚书谓:‘学庐陵而兼子固者,望溪也。学庐陵而兼长公者,海峰也。姬传文师庐陵而上溯子长,与熙甫皆神似而不以貌。’此论甚确。余则谓侍郎文,今之布帛菽粟也。学博文,今之锦段组绣也。郎中文,才高识广,理境澈透,于方、刘两家外又别出机杼。近人颇有以薄弱少之,非知文者矣。” 姚鼐撰有《古文辞类纂》75卷,其亲撰《序目》云:“少闻古文法于伯父姜坞先生及同乡刘耕南先生,少究其义,未之深学也。其后游宦数十年,益不得暇,独以幼所闻者置之胸臆而已。乾隆四十年,以病请归,伯父前卒,不得见矣。刘先生年八十,犹喜谈说,见则必论古文。后又二年,余来扬州,少年或从问古文法。夫文无所谓古今也,惟其当而已。得其当则六经至于今日,其为道也一。知其所以当,则于古虽远,而于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释。不知其所以当,而敝弃于时,则存一家之言以资来者,容有俟焉。于是以所闻习者,编次论说为《古文辞类纂》。其类十三:曰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一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云。 论辨类者,盖原于古之诸子,各以所学着书诏后世。孔孟之道与文至矣,自老庄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子家不录,录自贾生始。盖退之着论,取于六经、《孟子》,子厚取于《韩非》,贾生、明允杂以苏、张之流,子瞻兼及于《庄子》。学之至善者,神合焉。善而不至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才可以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为之也。 序跋类者,昔前圣作《易》,孔子为作《系辞》、《说卦》、《文言》、《序卦》、《杂卦》之传,以推论本原,广大其义。《诗》《书》皆有序而《仪礼》篇后有记,皆儒者所为。其余诸子或自序其意,或弟子作之,《庄子·天下篇》、《荀子》末篇皆是也。余撰次古文辞,不载史传,以不可胜录也。惟载太史公、欧阳永叔表志叙论数首,序之最工者也。向、歆奏校书,各有序,世不尽传,传者或伪。今存子政《战国策序》一篇,着其概。其后目录之序,子固独优已。 奏议类者,盖唐虞三代圣贤陈说其君之辞,《尚书》具之矣。周衰,列国臣子为国谋者,谊忠而辞美,皆本谟、诰之遗,学者多诵之其载《春秋》内外传者不录,录自战国以下。汉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之异名,其实一类。惟对策虽亦臣下告君之辞,而其体少别,故置之下编。两苏应制举时所进《时务策》,又以附对策之后。 书说类者,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之篇,春秋之世,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战国说士说其时主,当委质为臣,则入之奏议,其已去国或说异国之君,则入此编。 赠序类者,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颜子、子路之相违,则以言相赠处,梁王觞诸侯于范台,鲁君择言而进,所以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也。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苏明允之考名序,故苏氏讳序,或曰引,或曰说,今悉依其体,编之于此。 诏令类者,原于《尚书》之誓、诰。周之衰也,文诰犹存,昭王制,肃强侯,所以悦人心而胜于三军之众,犹有赖焉。秦最无道,而辞则伟。汉至文、景,意与辞俱美矣,后世无以逮之。光武以降,人主虽有善意,而辞气何其衰薄也!檄令皆谕下之辞,韩退之《鳄鱼文》,檄令类也,故悉傅之。 传状类者,虽原于史氏而义不同。刘先生云:“古之为达官名人传者,史官职之。文士作传,凡为圬者、种树之流而已。其人既稍显,即不当为之传,为之行状上史氏而已。”余谓先生之言是也。虽然,古之国史立传,不甚拘品位,所纪事犹详。又《实录》书人臣卒,必撮序其平生贤否。今《实录》不纪臣下之事,史馆凡仕非赐谥及死事者,不得为传。乾隆四十年定一品官乃赐谥,然则史之传者亦无几矣。余录古传状之文,并纪兹义,使后之文士得择之。昌黎《毛颖传》嬉戏之文,其体传也,故亦附焉。 碑志类者,其体本于《诗》,歌颂功德,其用施于金石。周之时,有石鼓刻文,秦刻石于巡狩所经过,汉人作碑文,又加以序。序之体,盖秦刻琅邪具之矣。茅顺甫讥韩文公碑序异史迁,此非知言。金石之文,自与史家异体。如文公作文,岂必以效司马氏为工耶?志者,识也,或立石墓上,或埋之圹中,古人皆曰志。为之铭者,所以识之之辞也。然恐人观之不详,故又为序。世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表,埋乃曰志。及分志、铭二之,独呼前序曰志者,皆失其义。盖自欧阳公不能辨矣。墓志文录者尤多,今别为下编。 杂记类者,亦碑文之属。碑主于称颂功德,记则所纪大小事殊,取义各异,故有作序与铭诗全用碑文体者,又有为纪事而不以刻石者。柳子厚纪事小文,或谓之序,然实记之类也。 箴铭类者,三代以来有其体矣。圣贤所以自戒警之义,其辞尤质而意尤深。若张子作《西 铭》,岂独其理之美耶?其文固未易几也。 颂赞类者,亦《诗·颂》之流,而不必施之金石者也。 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类耳。太史公、刘子政不辨而以事载之,盖非是。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昭明太子《文选》分体碎杂,其立名多可笑者。后之编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余今编辞赋,一以汉略为法。古文不取六朝人,恶其靡也,独辞赋则晋宋人犹有古人韵格存焉。惟齐梁以下则辞益俳而气益卑,故不录也。 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楚人之辞至工,后世惟退之、介甫而已。 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而遽摈之,谓不足与于文章之事,则过矣。然遂谓非学者之一病,则不可也。” 姚鼐主要作品有:《惜抱轩九经说》17卷、《惜抱轩文集》20卷、《惜抱轩文后集》10卷、《惜抱轩诗文集》16卷、《诗》10卷、《惜抱轩全集十种》、《惜抱轩遗书三种》、《惜抱轩书录》 4卷、 《惜抱轩先生尺牍》 8卷、《古文辞类纂》 75卷、《西魏书》 24卷、《老子章义》 2卷、《庄子章义》 10卷、《笔记》 8卷、《姚惜抱先生文稿》、《游双溪记》 1卷、《国语补注》 1卷、《后藏考》 1卷、《五岳说》 1卷、《游灵岩记》 1卷、《诗后集》 1卷、《诗外集》 1卷、《法帖题跋》 3卷、《登泰山记》 1卷、《惜抱轩归文评点》 1卷、《书录》 4卷、《惜抱轩手札》不分卷、《左传补注》 1卷、《公羊传补注》 1卷、《谷梁传补注》 1卷、《游媚笔泉记》 1卷、《惜抱轩先生文选》 2卷。辑有《五言今体诗钞》 9卷、《言今体诗钞》 9卷。纂修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庐州府志》、《江宁府志》。选《五言今体诗钞》 9卷、《七言今体诗钞》 9卷、《五七言今体诗钞》 18卷。长子姚景衡,原名姚烺,字振重,号庚甫,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举人,仕至江苏泰兴县知县。有隽才,姚鼐善书,姚景衡学其笔法,能以假乱真。 3 ?- T$ i L+ D& o+ a
* x1 D5 f8 k4 i3 M& f. U6 p1 c# ~
姚元之,姚鼐族孙,字伯昂,号荐青,别号五不翁、竹叶亭生、荐青山人,清代中期著名画家与诗人。中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翰林院侍讲、武英殿提调、提督河南学政、左右中允、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与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刑部右与左侍郎、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官终内阁学士。咸丰二年(1852)卒,年六十九。姚元之善画山水人物,“工于花果翎毛,落笔苍秀,如石田翁;亦画山水,近华秋岳,寥寥数笔,精妙入神。”工书法,“其隶书学《曹全碑》,而参以《史晨》、《孔宙》,有台阁气象,行书亦有风韵。画则花卉近白阳山人,人物似丁南羽,一时声称满日下。其书室中扇心,皆手摹古人名迹,径用古人款,见者不能辨真赝。与先恭慎公交最契,余家公迹颇多。” 其古文辞学于族祖姚鼐,著有《竹叶亭杂记》。 姚元之(1773-1852) _# n, `/ [6 Q" ~( s
姚原绂,更名姚麟,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仕至长芦盐运分司运同。 姚莹,姚范曾孙,姚斟元孙,姚骙子,字石甫,又字明叔,号东溟,别号展如、幸翁。姚莹“少贫,不能应试,其家惜抱老人给赀,使入场。时童生中惟刘孟涂有名,已县试冠其曹矣。郡试日,太守命诗题,为‘大观亭怀古’,姚作五言律百韵,太守大惊,曰:‘吾知桐城有一刘开,不知又有一刘开也。’遂以为榜首,入郡庠。” 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进士,历官福建漳州府平和县、龙溪、台湾、江苏金坛、元和、武进知县、高邮州知州、淮南盐运使、台湾兵备道、四川蓬州知州、武昌盐法道、广西按察使,官至署理湖南按察使。 姚莹(1785-1853) 2 v* P- [6 { t5 w0 L
姚莹不仅是桐城派后期的集大成者,也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中复堂全集》98卷、《东槎纪略》5卷、《康輶纪行》16卷、《寸阴丛录》4卷、《识小录》8卷、《东溟文集》26卷、《后湘诗集》20卷、《东溟奏稿》4卷、《遗稿》5卷、《遗稿续编》3卷、《姚氏先德传》等,子姚孝、姚浚昌。 姚柬之,姚文燮仍孙(七世孙),姚孔钺玄孙,姚兴瀛曾孙,姚培致孙,姚鼐祖孙,姚原黼子,字伯山,又字幼榰,号佑之,别号檗山、且看山人,清代诗人、文学家,学者称伯山先生。姚柬之中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进士,历任河南临漳、广东揭阳知县,迁连州绥瑶厅同知,署肇庆府知府,官至贵州大定知府。道光二十七年(1847)卒,年六十二。著有:《绥猺厅志》 4卷、《易录诗文集》 20余卷、《伯山文集》 8卷、《诗集》 10卷、《连山直隶厅志》 1卷、《漳水图经》 1卷等,子姚世恩、姚世悳、姚懋恬等。 此外,姚氏进士尚有: 姚维藩,字价人,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进士,少年时曾师从姚鼐,选翰林院庶吉士,仕至山西石楼知县。 姚乔龄,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仕至内阁中书。 原文来源:今日头条
1 c& Y- a* K6 r3 q * S* n: S% Q }2 X$ b$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