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余杭九曲岭姚氏续成家谱序
n K8 e9 ?7 Q. a/ S1 B国有史,家有谱,所以纪实也。第史有褒贬,而家乘之作,称美不称恶,其异于史者。非有偏见,介于其中亦非有巨奸、隐慝深匿而不敢宣之于口也。人生孰不欲表扬其先世而有善,则惟恐推崇之未至。有过则惟恐掩覆之不遑正,以见仁人孝子之用心,可告无罪于两间。然则何以纪实也,亦曰:有嘉言懿行详述之,而期无愧词。其无可举似者,姑从阙焉。未始不可垂后嗣告来兹也。吾邑姚姓分族不一,要…… ) @- }4 k( S [5 b, L, u8 _. J. v- ^
8 v9 m Q. f0 k6 i0 r
0 B1 s T3 l. X" U* }# O. k _
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概述 - G7 B' A U, a: U
陈晨 余杭史志 2024-05-15 17:24
' S/ Q w4 n$ K1 U$ F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E$ a1 O/ Q0 D& d
R( Y% K6 D6 o
位于今中泰街道九峰村的九曲岭姚氏,是当地一大宗。自明初居住此地已600多年,现当地姚氏人口大约有600~700人,95%以上居住在今中泰街道南峰村。姚氏自清初开始修谱,至民国后期,基本上30年左右修一次家谱。姚氏家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留下许多珍贵的先人史料,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家训、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现将九曲岭《姚氏宗谱》做一个概要式的介绍。
8 M X* S8 r/ c; r( A; w
, W" w1 I8 @7 T0 U& ~; F0 w" N& y g9 g4 P6 c% W# M
一、目前《姚氏宗谱》收藏情况* d) o( c, w+ f% w2 a1 N
- |2 ^: ?1 |( I& E% s9 S0 l
, U5 f# D& s3 B7 F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目前存世不多,据我们所知的还存世四、五部(包括各个版本)。据胡畏《余杭图书馆馆藏家谱》(载《余杭史志》2007年第4期)一文介绍,今临平区图书馆(原余杭区图书馆)藏有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两个版本各一部,即同治十三年本(甲戌本)、光绪三十一年本(乙巳本),但均有破损和缺页。我在图书馆查看,确实如此,不少页码黏连在一起,很难打开。
! d Y* t! ` x% E% k1 Y! V2 i9 \- S
5 o& h9 y6 c7 y# T: \" g% }: i R
中泰街道白云村姚月仙收藏一部乙巳年(1905年)积善堂重修本《姚氏宗谱》,不分卷。该谱基本保存完好,除目录有缺页,仅剩一页“像图”,卷末页有残破外,内页非常完整。该谱为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乙巳年,即1905年)重修,1册,是清同治十三年(农历甲戌年,即1874年)《余杭姚氏宗谱》的续修本。家谱记载始迁祖姚吉,明初自余姚县迁居余杭县九曲岭(今属中泰街道)。世系修录至第十八世。卷目内容包括重辑本宗谱序、重修本宗家谱后跋、姚氏续修复谱序、序宗姓始末、余杭九曲岭姚氏续成家谱序、家训、家训12条、姚文献公家谱序、传、像、外纪世系、瓜瓞图、统宗世系图、世系图、行传、阳基图、墓图等。线装,版框尺寸:32厘米×25厘米,书页尺寸:43厘米×28厘米。" B7 y: h' |5 j% c; {. y+ m
; ]% E) Z; y: x/ ^6 \
3 d( P1 I9 j1 F0 S7 c: e% {
九峰村原村干部姚阿善家也藏有两本姚氏宗谱,不过已经被虫鼠啃食,破损比较严重,但从残存的文字中仍不难判断这本家谱的修纂时间至少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以后,极有可能在民国三十六年冬至前后修成。据姚氏后人姚伟勤介绍,他家曾收藏一部《姚氏宗谱》,他父亲的名字也在上面,估计就是民国三十六年这个版本。当时姚家用铁箱装着放在家里房屋大梁的下方。“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被抄去,放在大队部的角落里,因缺乏保管被雨水浸泡粘在一起打不开了,后来被区文保会拿去,其中两册被姚阿善保留。
/ `. `% J' o7 z, L( v; @. ^
- P* e6 ~% G, g" E4 Y% X& Y2 G! h
! W; u# y7 S$ y9 S/ a6 M4 I$ i0 Z. p. Q2 a$ F3 v3 X( U
+ N1 E0 \1 n" D' W7 P8 P《余杭文化志》一书对《姚氏宗谱》甲戌本、乙巳本各有过一个200多字简介,其依据可能就是临平图书馆的这两本馆藏家谱。现对照姚月仙收藏的《姚氏宗谱》乙巳本,发现《余杭文化志》的介绍有个别错讹。《余杭文化志》写同治十三年甲戌本为“姚世主修,顾文澄编纂”,实际上,甲戌本应为姚世黺、姚溥源叔侄两人纂修。顾文澄也参与了编纂,他为甲戌本写了序,即《余杭九曲岭姚氏续成宗谱序》,还写了《姚吉公传》《姚燮臣公传》《姚胜男公传》《姚世灿公传》。乙巳本为续修,未见当年修谱写的序、跋和续修者姓名,除了延续了世系以外,增加了金凤藻写的《大林公德配翁孺人节孝传》,沈锡祚的《国棋姚祖良公传》,潘维荣的《国柱姚清公传》,可见这些人也参与了编纂。还有,“明中叶自余姚县迁居余杭县九曲岭”的说法也不准确,姚氏从余姚迁余杭应为明初,“世系图”中说姚吉“皇明初年被遭兵燹,负抱一子避臻余邑南郡”,《重辑本宗族谱序》中也说:“后因张士诚、陈友谅之乱,族众有避居余杭者,自姚吉公为始,递传数世。”都确定是在明初。
. U" Z5 H& k4 A' A' ^) A7 P1 Q
) S; T7 {1 K# v' X! l- J9 I, N+ P4 O9 U1 U$ y9 Z
二、《姚氏宗谱》历次修纂情况; X, p( v4 R) I- |8 s3 ^
/ R$ m) _' g9 M) V6 a9 S" ]
& `8 n& j- a: b; R
现据各版本余杭九曲岭《姚氏宗谱》中序、跋的记载,大致可以确定九曲岭《姚氏宗谱》至少有过5次修纂。
5 ^4 s* W) a! n v& b: P8 M! L' V( C# ?
5 C+ }# @. z# W$ C) Q1 N9 W5 w
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乙巳本中收录有《续修姚氏家谱序》《重辑本宗族谱序》《重修本宗家谱后跋》三篇文章,记载当年修谱事宜。按文章的题目来看,说是续修、重修,这说明前面已经修过家谱,但前面并不是余杭姚氏所修。家谱收录的最早的文章是《族谱源流序》,写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为姚氏后裔姚燧所撰。可以确定,泰定元年肯定编纂过《姚氏宗谱》,但这个姚氏不是余杭九曲岭姚氏,因为余杭姚氏是在明朝初年才定居在九曲岭的。当然,《姚氏宗谱》最早修纂也不会在泰定元年。家谱中记载,庆元五年(1199年),曾从龙撰《姚文献公家谱序》,说明在南宋时期就有姚氏宗谱了。所以,我们确定余杭姚氏宗谱的修撰时间应从姚氏定居在余杭以后开始算起,此前修过几次已经无从考证了。
* U( H! \/ W0 U3 m6 @- J: [- L [8 i6 C4 A3 }; t
% `# o! u" d% _ o2 d! y' n那么,从明初姚氏定居在余杭开始,到清康熙四十一年这个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余杭姚氏有没有修过家谱?从目前的家谱中,我们找不到在这段时间内有任何修纂家谱的记载,如果有,肯定会有序、跋记载修谱盛事。因此,很有可能康熙四十一年为余杭姚氏第一次修谱,但这次修谱确是续修,因为它是依据泰定元年的家谱进行续修,因而其世系的第一部分专列“姚氏外纪世系”,从第一世姚果毅、第二世姚崇写到第二十四世,所记非常简略,外纪末附有文字说明:“第录其名爵世次,而不详纪。......仅存其既以备稽考知本族之所由来已至于二十四世矣。二十四世以后他州郡者,尤难查核。今但以二十三世端甫燧公之后,分支禹航自姚吉公为始而别为一世云。”因此,九曲岭姚氏世系将姚吉公列为第一世,重新确立余杭姚氏世系。而从一世姚吉开始到第十三世,所有家族成员均无生卒年月,只有第十四世中才出现“生于乾隆四十年”的记载。且一到七世均为单传,其实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也很小,最大的可能是只记得修谱人祖先这一系,其他旁系因年代久远都说不清了。这种情况大致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整个明代到康熙四十一年九曲岭姚氏确实没有修过家谱,以至于先人的生卒年月及旁系情况都不知道了。
7 h5 t. [/ i: u. u2 m& S/ u% g
+ ]* ]* V' j% P1 A/ W" Z2 j: i2 v$ n4 b1 ^' F* Z h8 K
第二次修谱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家谱中有《姚氏续修宗谱序》《姚氏续修家谱序》《序宗姓始末》三文记此事。《姚氏续修家谱序》中说:“余邑九曲岭姚氏者,敦朴可风,孝友可尚。姚氏所以有谱牒著于前,而又有续谱之举设于后也。粤稽姚氏所由来,其出自有虞,上而溯之,则唐相如文献公,皆陕右之后裔。明士如姚吉公,实禹航之发派。由皇明以及本朝,迄今已十余世。期间著勋业显,文学多才,能不一其人。”可见,到了清雍正年间,姚氏已传十世。" X2 I; \0 s) B2 Q8 m, d1 c; q# F4 s4 _
! J# {1 F6 |( ~6 }/ J
5 t: @, G! T; u6 {( ~+ X
同治十三年(1874年),姚氏第三次修谱,即甲戌本。姚世黺作《续成宗谱序》,内云“余家自明代由余姚迁余杭,始祖讳吉公,忘其字,起家上寿。遂而丁口繁多,百余年蔚然一大族,十房林立,岁时祭扫,济济成行。”可见到了明代中后期姚氏就成为当地大族。而“咸丰间,发逆窜扰吾邑,距会城不远,往来攻击数十次,屯扎贼兵,无论城市毁灭,即遐村僻壤,蹂躏无余。肃清后查阅户口,仅存十之二三。而姚氏十房,凋零大半。”(顾文澄《余杭九曲岭姚氏续成家谱序》)经太平天国运动,姚氏人口损失十之七八。+ H! u6 p( s6 R2 m* `7 T+ ~5 n
2 V8 k! H% m/ o9 J+ a( _! r
' U- {' k* N v" x3 c
% k+ C& ~9 ]4 S% ]4 E2 c" Z
0 P6 C5 x w- b: z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姚氏第四次修谱,即乙巳本。这次主要是续谱,家谱中未见序、跋。自一世姚吉后,至此次修谱已延续至第十八世。. x- Y. J* X+ w, ?- X9 z
+ B0 g: P1 p% E9 X: L# C$ a" j, {$ X
v1 ~) P) r2 N; B/ b' n
第五次修谱可能在1947年下半年,这也是九曲岭姚氏最后一次修谱。从卷二世系行传看,录入家谱最近的是民国三十六年七月,“第十九世增芳生于民国三十六年丁亥七月廿一日未时”,可见修谱完成不会早于此时。此次修谱已至第十九世。
* L/ c. |8 A% x% E: Z q Q7 j, ~: H, r" Z; Q
4 K+ }# y# t1 E7 A/ j
* g2 r/ O- w( k
' A$ r& H! y" {0 ~$ P三、《姚氏宗谱》世系概况9 `2 l( f o+ K) I m
, ?# M; B8 E: u* e/ o, e
' p1 Q: v$ e4 o# {1 h W3 b
《姚氏宗谱》所记世系分为两部分,一是“姚氏外纪世系”,共计24代。第一代姚果毅,应该是唐朝初年人,当过宏(弘)农郡的太守。其子姚崇,家谱载其“仕唐,历任三朝,三拜左丞相,封梁国公,谥文献”,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姚崇以后,受祖上荫功,多有为官者。宋时,第十四世姚舜明,“字廷辉,举进士。累官工部侍郎。赠太师,越州嵊县派。”后来还出过两个状元,第十九世姚颖,“淳熙中,状元及第。累官谏议大夫,华文阁学士”;第二十一世姚勉,“状元及第,官端明殿大学士。”
# A+ a( `- v& R# G3 _5 j
, x" O' h* }# z- @9 M- p8 b2 A8 r( h0 H7 B* y
二是“统宗世系图”和“世系图”。“统宗世系图”是分房前的世系,“世系图”是分房后的世系。自姚吉为第一世,至第七世,均系单传,第八世兄弟2人,第九世从兄弟4人,第十世从兄弟10人,“统宗世系图”写到此为止。故从第十世开始,姚氏分成十房,即上大房派、上二房派、上三房派、上五房派、下大房派、下二房派、下四房派、下五房派、瑞林公派、北边派。“世系图”从第十世开始记分房世系。光绪三十一年乙巳本写到第十八世聚字辈,民国三十六年本写到第十九世增字辈。到2023年,各房基本上传至21代,其中上五房派已传至第22代。
0 O; s! @$ k; g5 A# l2 t) |$ N1 Z7 A( t; K; ]2 l& e l* Z* \ V
6 H4 k8 h# j! p
r/ Q. f4 C/ n
# H) g+ @+ U4 j3 [' _% |3 D8 E
6 E6 T7 k4 @! v2 T! B3 H% o0 t4 k
7 p" z- `* j* U: {
: `4 J# X+ y$ w2 L9 V1 F% u9 g2 g2 _# M5 i1 o
9 p' l. H' w6 i% `7 |! B) h3 y; i& m. D
四、《姚氏宗谱》中重要历史人物
H1 Z& h/ n4 ?0 H1 }
+ j2 h! \7 x7 N7 k* R/ h5 G* [- q* q2 f" I$ q* M' g$ W! |
“外纪世系”中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唐朝的姚崇、宋朝的姚舜明、姚颖、姚勉、姚枢,宋末明初的姚燧等。九曲岭“世系”中有姚吉、姚燮臣、姚胜男、姚世灿、姚国棋、姚国柱等。现择要予以介绍。8 L! [- Q1 ~9 |7 q6 s9 [
0 F9 o$ B* P* f# \. V
% q/ Q2 P3 J4 f N姚崇(651-721),姚氏外纪世系第二代。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开元九年(721),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 c* o. w9 ?1 V* ^3 g( _ g8 \4 N, A7 c8 D
" |, Y k* p! [: ?
姚舜明(1070—1135),字廷辉,越州嵊县(今浙江嵊州)人,姚氏外纪世系第十四代。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授相州临漳主簿。历任牟平、昆山、华亭知县。徽宗宣和三年(1121),任婺州通判,代理知州。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擢监察御史。南宋建炎四年(1130),任江州知州,兼本路安抚制置使。不久入朝为官,任右司员外郎、左司郎中、户部侍郎等职。辞官后,提举江州太平观,进徽猷阁待制。姚舜明刚正不阿,屡忤佞臣,力主抗金。仕官40年,声誉斐然。死后追赠太师。
9 G& L0 h B1 z: W
3 n9 o9 P( N- c5 m' O. U% D' ?. n( ~0 U5 v9 \+ N; E% Q
3 p' t4 y8 y0 `8 y0 U& X
* t9 B- G7 H0 z# I( w, {, m$ b8 i
姚颖(1149—1183),字敏卿,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姚氏外纪世系第十九代。姚颖10岁能文,人称神童。博闻多识,文章俊瞻。宋淳熙元年(1174)中举。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中进士,对策讲贯中庸、大学宗旨,论敌国事尤详备,受孝宗褒奖,擢为第一即状元。淳熙六年,姚颖出为平江府通判。到任不久,便罹病身亡,享年34岁。理学巨擘叶适为其撰写了墓志铭。5 u9 k3 `0 }/ d1 I7 T8 G
; k" c3 Z, d# u# q1 b
/ T0 n5 d- ?% A9 ^- F2 d5 S2 Y
姚勉(1216-1262),字克卿,姚氏外纪世系第二十一代。江西宜丰人。淳祐十二年(1252)中举,宝祐元年(1253)进士及第,廷对第一,点为状元。先后授承事郎,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节度判官、太子舍人,沂靖王府教授。景定三年(1262),授处州通判,因病而未能赴任,当年谢世,年仅47岁。) b* v0 ~: }7 I' x
2 e. ^) m" G- P; s- a# T5 I
! m+ {0 r# m/ z# o# }" K$ W2 j姚吉(生卒年不详),九曲岭姚氏之始祖。姚吉原本居住在越郡余姚,明朝初年遭遇战乱,负抱一子避难到余杭县南,遥观洞霄之左,见此地茂林修竹翠密,层叠桃源,别有一天之伟,遂隐避于此,开创基业,成为九曲岭之始祖。
' n" x- F* v% d" m4 H7 s; y9 |# h# g) i- K
" @1 ?- X+ F% q+ s/ a% u3 d
( M2 u% v& B3 z: j' Z4 \% P( ?. v五、《姚氏宗谱》中的家训族规$ u2 G; y8 M: R3 D" D" {$ o
2 z, [9 e7 G8 _% P! ?4 n
6 j) v) Q) }* t8 L# B5 o# D: K' d凡家谱皆附家训,《姚氏家谱》也不例外。《姚氏家谱》中《祖先家训》,强调“立身以孝悌为箴”“待人以忠信为箴”“处事以礼义为箴”“治家以勤俭为箴”。
# `4 F" Q+ f: R; e9 I' a
: X3 z% S+ D( Z- f( }) S/ G, v* f# C |; u' m# L# s" l& G
其《庭训》(泛指家庭教育):“言行易招尤悔恭俭为先;诗书可广见闻读书有益;蔬食布衣即是当前受用;良田美色何须分外求营;诸事可对人人言便顾衾影而无愧;一生能蹈实地极之宠辱而不惊;五行先孝弟(悌)在善处家庭骨肉间;大节重声名莫奔驰世态炎凉地。”其《课儿治家法》:“作家之法铢积寸累而成,课农桑,急赋税,亲正人,省浮费,训子孙,存忠厚,戒嬉游,安命运,常思勤俭,切记贪淫。”而《处世要语》则告诫子孙:“理直则气必壮,心平则语自和,貌恭则人不侮,志专则事可成。守身则多寿,节用则常舒,读书则开卷有益,知命则随遇能安。”强调家教中的温良恭俭让、勤俭持家,切记为人处世不可贪婪,“子孙须尊凛佩服不忘,其悖逆即是不肖”。十分重视道德教育。& @$ g! h K/ Z! ^
/ i/ k4 k+ J( L( c4 L
. _* @2 _5 }- s4 O" S9 ~; _. e《家训十二条》主要讲家庭成员相处、夫妻职责、婚嫁、读书、交友、亲属关系、祭祖以及戒赌、节制饮酒等,内容略。体现了中国古代家训的传统立场。4 a% h. @0 \3 u: W9 }8 e# U
) M1 v7 d$ y7 \
' C# G9 o% }$ Y( H' o# P4 P
《规则十二条》主要讲家庭祭祀礼仪、祭品要求、家族礼法、族事处理等应遵守的条文。% O1 l% z# t. p. I2 Y/ ~
% }9 [, z, j; n7 K0 b
. Q( |. c, T7 l# O《族分规条》六条,阐述家族处事立场,就是族规。: t8 m9 Q8 W9 d" ?9 o. I
* H2 u/ L1 w) e
# a1 o9 |# ~8 y《姚氏家谱》中的这些家训族规,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强调爱人、孝悌、待人接物要谦逊有礼,为人要诚信和谦虚,并劝人向善好学,勤俭治家。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比如认为女人“贤明者少,愚悍者多”,“凡外姓人不许本村居住”“凡生女只许出嫁不准入赘,赘不得产”等等。当然,这也是时代的产物。. m4 T r9 }! A+ r/ L
, z8 j3 Q; q/ }" P3 d3 W
; B, ?/ X$ M8 ]" N: O
附:
7 J T+ _* w' L0 O3 S4 f' A! V1 _9 _序宗姓始末$ J2 G) |2 B3 {# J; Z* k
兹谱之成,诸先生之述详矣。溥自愧不敏,内维浅陋。敢曰:能交但闻之。左傅曰:姓者,生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姓共相联。若支派各自为图,以分析之,欧阳氏尝有言曰:人不知姓氏所出,则涣若凫雁,不可以为人。故古者天子建国,因生赐姓。有以封国为氏,若韩、若魏、若吕、若阎是也。有以采地为氏,若萧,若苗,若杨,若娄是也。有以字为氏,若戴武宣姜是也;有以官为氏,若司寇、司马是也。至陈伯袁之后,为袁齐,子高之后为高,此又以名为氏者也。老子生李下而为李,赵奢善驭马而为马,田千秋以年老乘小车出入省中,呼为车丞相,而后遂为车氏。展禽家有柳树,身有惠,德号柳下惠,而后遂为柳氏。此又皆因物因事而顿易其姓号者,至若异姓相冒,如娄敬之为刘,徐绩之为李。同姓相冒,如赵彦昭之与巫通合谱,郭崇韬远拜汾阳王尊义甫为兄、呼罗隐为叔,此品诣之最下又不可复问者矣。古桑维翰、狄青终身不改氏、不易姓,非特立独行具卓尔之见者乎。今考姚氏之为姓,原於姚墟因前代年远,难以考稽。至唐文献公历任三朝,三拜左丞相,诛二张以除奸,壤太庙而不问,齐翰称为“救时宰相”。若宋舜明公,以政和元年举进士第,历知华亭、昆山县。至绍兴二十五年,拜工部侍郎加赠太师。其时权臣用事,公惟逊让以全名节。至淳熙元年举进士第一人,则有敏卿公。居丧奉命往金,不受金人宴乐,强之,则曰:“头可取,则乐不可闻。”金主有南朝直臣之叹。厥后,少保逢源公直言敢谏,嘉定钦其忠。及卒,遗表陈词,上为之悼叹慨息。迨宝祐元年,克卿公为廷试第一人,有转移世道砥砺士大夫之奏。浦城柳贯遂赞有“天下第一人状元为宰相”之句。自元世祖在潜邸,闻其贤,聘之再三而后至者,则有文衡公,终身读书鸣琴,高尚其志,为昭文阁大学士。至大明则有端甫燧公,知出襄陵县,多廉静刚决之称,已为二十四世矣,自燧公后避黄巢乱,由陕右分派禹航卜居九曲岭者,实自姚吉公始。而姚氏之姓由来,有自非同冒托而强附者,然此非夸前代名宦也。特姚姓之始,不可不详考而记叙之,并不敢自继于诸先生序述之后敢曰附骥。6 c- f$ Y& M" t8 M
皇清雍正十二年八月望前一日 后裔 溥谨识
; ?6 K1 ^( q9 h, i# M% j& z! D$ ]! u) u% I! d' t# A, [$ D
余杭九曲岭姚氏续成家谱序3 i: S1 a0 F$ }- G, U* p
( E6 J q) E+ D5 o4 c
( Y6 Q* O9 v* i$ F# K
国有史,家有谱,所以纪实也。第史有褒贬,而家乘之作,称美不称恶,其异于史者。非有偏见,介于其中;亦非有巨奸,隐慝深匿而不敢宣之于口也。人生孰不欲表扬其先世而有善,则惟恐推崇之未至。有过则惟恐掩覆之不遑正,以见仁人孝子之用心,可告无罪于两间。然则何以纪实也,亦曰:有嘉言懿行详述之,而期无愧词。其无可举似者,姑从阙焉。未始不可垂后嗣告来兹也。吾邑姚姓分族不一,要皆英皇厘降之遗、妫汭流传之裔,特其世系纷出,不复汇为一源。惟邑西上寿庄一族,远自陕右分支,闻其先某公,橐笔为莲幕,宾藉以访求名胜,游历东南十余郡。至武林,临眺西湖,渡江谒禹陵。泛镜水,依越郡太守某者数年。闻姚江多大舜遗迹,曰:“是吾祖也!”往游焉。见夫层峦叠巘,长江绕之,又复俗朴民醇,遂卜宅于兹,是为南来鼻祖。有明中叶其裔孙讳吉者,在余杭生理,以余赀买负郭良田数十亩,因家上寿,土名义井头,继又移居九曲岭,是为迁余始祖。0 U& a" j5 o( _5 f1 U! ]: O
: t* O& \3 j9 ?# l+ z# I. D+ \
/ s8 J, e, j# B( h" M1 q$ i1 d
国朝咸丰间,发逆窜扰吾邑,距会城不远,往来攻击数十次,屯扎贼兵,无论城市毁灭,即遐村僻壤,蹂躏无余。肃清后查阅户口,仅存十之二三。而姚氏十房,凋零大半。旧有宗谱,沦于兵燹,其子若孙能数典者又复稀少,不胜有献尽文亡之感。从前事迹,凡列祖列宗之积善行仁、功名事业与夫生卒时日,未由备细指陈。惟就所知者,胪列于后。今其族尊名世黺暨小阮名溥源二君,当抱残守缺之余,有志修复。商之同族,罔勿欣然,因嘱序于余。伏思昔人,谓莫为之前,虽美勿彰。莫为之后,虽盛勿传。而姚氏卜宅以来四五百年矣!椒繁瓜衍,竟能聚族十余房,田园庐舍,绵亘郊坰。耕读相传,英才辈出。若非祖功宗德曷克至此,然则为之前者,亦既美且彰矣。无如红羊劫惨,数省陆沈,彼阀阅宗支旧家遗嗣,有追念前徽而往日之。黄封紫诰,宦迹事功,非不辉煌。宗牒迨经此一番挫折,竟无自遐稽只字者,不可胜数。而姚氏犹能于废坠之初,掇拾旧闻,急起而整理之。其缵承先志、敦本睦族之意,已度越寻常。虽守缺抱残,难云完璧,而疑以传疑、信以传信,为之后者未尝踵事增华,粉饰以诬其先祖。是从前之盛,能传者不过十之一二,而其心固无憾矣。余养疴莲舫,笔墨久疏,承二姚君之嘱,自愧江淹才尽,无以副厥盛心,特为人后者,能以本务为先,殊可嘉。尚因乐为之序如左。
6 ^8 g2 `: p& Z# D: W9 ~3 [大清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九月之吉 同邑顾文澄星湄甫谨识
N; c1 B& ~6 ?8 ^9 {& |# |6 y+ |- @
; D' }- \! Z: ?+ u" W& ?2 _
- N: f9 ]) r# A* r$ o* F
4 r2 c* a# M: S" d; i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4期
2 S6 ~5 U* C. V& h5 N
: B2 s/ R7 {' z6 b7 z+ P& ^9 k0 V0 J5 p8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