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22-10-16 20:46 编辑
7 U* S! A( L, L
- N' R3 T' @" S& S5 f 传统的南昌姚氏祭祖叙谱活动今年由埂头村当值。我曾经在多种场合说过,姚武泉是埂头村最懂家谱,且最愿意把心思放在家谱研究上的老宗亲。如今他的儿子姚根林宗亲写了“南昌埂头姚村的变迁”。我欣然转发如下。6 ]" c& z4 X8 T" L$ }" }; l
南昌埂头姚村的变迁) a% ~7 y8 e) R* k: _
作者,姚根林2 l6 S$ i# e1 _0 M( y, a
埂头姚村已有700年的历史了。埂头姚村之所以取名埂头,已不可考。她坐落在南昌县莲塘镇北端,距南昌市罗家镇西坊村仅一道几十厘米的田埂之隔,也许因此得名。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村庄,由东往西一字排开,足有600多米长。全村200多户,近千人的姚姓宗亲居住于此。村前有两个人称小西湖的30多亩水面的大池塘,一称大明堂,一称东明堂,犹如两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埂头姚村的怀抱。700年来,人事更替、时过竟迁,而两个大池塘却是“春风不改旧时波”。相传姚氏有古训,后代迁居,须傍水而建。埂头姚村的始祖在此繁衍生息,应该有这方面的考量。据老辈人谈起,元朝末期,埂头姚氏始祖姚仲信从斗门姚村入赘康姓人家,即现在埂头姚村居住的地方,生有4子后回了斗门姚村,其中3子或随父回斗门,或去了其他地方发展,独有老二仕谦公留在了康家,成年后复姓姚,成为埂头姚氏子孙的实际始祖,并繁衍至今。700年间,天地转,光阴逝,埂头姚却人丁兴旺、子嗣绵延,其后代除在埂头姚村发展1000多人外,并在江苏盐城、湖北武汉、江西萍乡等地开枝散叶,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已发展到3000多人。起初,在埂头姚村的发展并不顺利,据家谱记载,从仕谦公定居埂头姚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村仅有人口两三百人,耕地不足80亩,大部分劳力靠租种邻村富户田地为生,其余人员以织布为业。更因田地地势低洼,常常受到内涝,眼看到手的收成,却因雨水浸泡而颗粒无收,人们生活贫困,无隔夜之粮。当时传有歌谣:“有女莫嫁埂头姚,吃了上餐下餐愁。夏至连降滂沱雨,男女老少四漂流。”“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政府划拨400余亩给了埂头姚村,接着又从十余里外的象湖和西边山分别划了300亩和200亩两块飞地给埂头姚村,一夜之间村子里有了千亩良田,从此告别了贫穷,解决了温饱。因而埂头姚村人对共产党、对新中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爱戴。1958年,新中国步入第十个年头。这一年,江西要修建赣抚平原,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特别是赣抚平原要从埂头姚村稻田贯穿而过。消息传来,村民们喜不自禁、奔走相告。要知道埂头姚村苦水涝久矣!工程开工,全村青壮踊跃参战,吃住在工地一干就是3年。埂头姚村从此绝了水患,昔日易旱易涝的农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粮仓,年亩产从原来的800左右,翻了一番,成了远近闻名的“千斤田”,幸福生活又迈进了一步。更喜的是赣抚平原还接通了村前的东明塘、大明塘。问“塘”那得清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