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海丰古代县署遗址出土石鼎初考 作者:陈宝荣 : e, |5 o/ n1 a$ Z. F9 J
近日,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建设工地出土清代石鼎一尊,这是海丰古城续发现明代“德配天地”石香炉之外的第二项同类文物,有助于考证海丰古代建置的历史轨迹。
0 X- b4 \) b! u: c1 R
9 P# k% y& c1 d* ]' F 彭湃纪念医院为海丰明清两代县署旧址。海丰宋代故城位于今城东镇老车头至上埔村一带,宋末遭受元兵焚毁。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时任海丰知县陈规相中大面岭东南麓的来龙结穴处(今彭湃纪念医院原有小山)重建县署及内堂。其后,海丰千户所城及县治均围绕县署增建。故海丰县《清乾隆志·舆图》载:“大面岭,邑西北三里许,脉自银瓶而来,方圆尊重,脱下络绎数墩阜,平铺一片始结束而为县治”。明代以来,县署建筑屡有增减及修葺,但大体保留有石牌坊、照壁、谯楼、正堂、后堂、署屋、监狱、仓库、土地庙等格局。今地表仅遗存有彭湃纪念医院住院部前面的一对古木,出土有石柱础、石柱等文物。4 R% V4 [6 R5 Z8 B- w: [- [
今次出土的石鼎为残件,主体完好。从形制上看当属石鼎香炉之类的庙堂礼器。石鼎用整体青石实心打制,原为两耳三足。鼎体高45厘米,口径宽65厘米,弧腹圆底,三足折断(每足折痕直径15厘米,长度不明),重达百余斤。鼎口平沿圆唇突边,唇厚0.65厘米边宽0.45厘米,唇沿相对的两耳断落,鼎体内腹浅凹12厘米。圆唇突边向内起重圈凸肩,再弧腹向下收缩为圆底。弧腹外壁凸刻篆书铭文及图案:上下对应地凸刻线条均衡的云纹,云纹夹间横分为十个相同的正方等份刻上篆书铭文,字体之间再饰以菱形图案。铭文从右至左依序解读:“盘根正岳”四个大字,每字各占一等份,字径 12乘12厘米;间隔有“后学俋林晓开姚荣吉”九个小字全占一等份,字径为 0.3乘0.3 厘米;再之为“鼎寿名山”四个大字,与上述规格相同,最后一等份有“清道光庚子年孟秋吉”九个小字,规格上同。按推断“林晓开、姚荣”应该为献鼎之人。从海丰古城姓氏的历史渊源看,“北门林”、“城内姚”均为望族,林晓开与姚荣有可能是当时县城知名人士。“清道光庚子年孟秋吉”为1840年初秋,当属献鼎的时间。
+ ~8 I8 ]! R. \ b; _ 经询问,石鼎的出土地点在工地东南角,对照旧志县署的图示,这个位置对应谯楼东侧的土地祠。土地神盛行于明代,属掌管山川效社的社神,社稷礼于土。土地祠与海丰县署同建,实行春秋两祀。在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春社日及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的秋社日,县署官员及邻近百姓要来点烛焚香、祈求人畜平安及五谷丰登。这个石鼎制法严正、雕工精美,可能是城内人士在秋社日献给土地祠的礼鼎。走访邻近的知情老者,他们反映解放后土地祠已毁,这个地方有一个水塘。结合铭文出现“名山”、“正岳”的字义猜测,此鼎敬献的非一般的神庙,难道这是从别处搬来扔到池塘里去的吗?邻近的庙堂有城隍庙与学宫,似乎不具备 “盘根正岳”与“鼎寿名山”的颂词资格及其崇拜地位。难道此鼎是从北侧万寿寺搬来的?但万寿寺又不位居名山丛岳。百十年后,这么笨重的石鼎,遭受人为破坏之后再扔到这里来,或许这只有在以前“破四旧”等革命狂飙运动中才可能完成的壮举。
3 v2 y/ |8 X, [; x1 n 究竟这尊石鼎的来历如何?原义何在?还有望县内人士根据族谱记载或祖传资料提供佐证,也敬请行家依据石鼎形制及铭文内容进行斧正,提出新见解。目前,石鼎为彭湃纪念医院保卫部保管,有望文物部门予以征集,以保护好海丰这些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
-
1.jpg
(180.38 KB, 下载次数: 142)
-
2.jpg
(153.02 KB, 下载次数: 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