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临安白沙村、安吉大溪村的姚氏家族,是当地的一支大姓家系。相传其先祖于千年前从安徽绩溪迁移而来。最初过来的只有两兄弟,发展到今天已成遍布丁家坞、市岭、上培、井村,好几个自然村的望族之户。
# H2 m/ @4 w: ` N8 x# ]* A
姚氏这一支系的家谱,在1966年的文革扫四旧中几乎被烧毁殆尽。近年族中有人屡次动议续修家谱,皆终因缺乏原始的上代资料而屡屡无成。
. X4 D# |# V, {7 m/ F6 J" i4 z& `
近日,我与姚姓村民闲谈,有人说起,可能还有一份孤本存世,密藏于一位叫姚中富的村民之手。这激起了我这个外乡人的好奇之心。
4 {3 B9 T2 c$ G! u9 q
今天,趁着冬日阳光的灿烂,背着安装了微距翻拍镜头的高档相机上姚中富家拜访。本想让他拿出家谱,让我的数码相机咔嗒咔嗒一番后,让家谱变成数码电子文件,方便姚家子孙后代日后在电脑系统中查询。
$ u }* @1 n: s9 B
没想,刚把意思说清楚,一个闭门羹就上来了。 姚中富说:“我们的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来的”。 我问:“那要碰到啥情况时才可以看呢”? “比如清明”,姚中富如此说。 “冬至可以吗?冬至也是祭奠先祖的传统节日”。 姚中富见我拿近在眼前的冬至说事,突然又改了口说:“这家谱不是我的,我没权决定”。
: n" [7 Q* C1 R( I% g
我接上去说:“我知道这家谱的来历,这是姚匡胤老伯保存多年然后在最近给你的,如果他同意,挑个比如冬至这样的日子可以看吗?” 4 w0 _$ a/ }/ x% a
姚中富说:“可以”。 8 v1 w0 S7 V! o* D+ t/ u' y
我喜出望外,起身告辞,准备就去找匡胤老伯商谈。没想姚中富又变卦了说:“他如同意我还要再同他商量过后再说”。等于还是一个不同意。 5 @# d* }& y" c) H5 K) m
我心中大起疑窦,早先的年代修了家谱,木刻刊印后不是一家一本发放么?这东西根本就不是神秘之物,要不是那十恶不赦的文化大革命,今天何至于弄得如此的神秘兮兮?
, H# m) u4 [3 j4 a& Y3 p1 K' |& ~
按我思维的习以为常的逻辑判断,我相信这有可能是为了保持对家谱文化的某种垄断,因为本身早已是稀有资源了,再垄断一下就更稀缺了,持有的人也有可能使身价而水涨船高! " o' i4 ^9 f* P8 L. |
我依然不甘心,再去找了已是极度老衰的姚匡胤老伯。冬日的暖阳下,姚老伯断断续续地跟我讲了那本所谓的家谱的来历。 0 ?) m* {# }& U7 Q U6 v
文化大革命起,破四旧的风首先刮得紧,乡村里的造反派要求各家各户交出家中藏着的家谱,然后予以烧毁。整个村子完全没人拒绝,一夜之间几个自然村的姚氏家谱同时焚毁。当时有点文化的姚匡胤老伯在交家谱之前偷偷地抄录了一份,当然因时间紧迫,抄的只是和自己有关的直系亲族的那一部分。这就是今天流到姚中富手里的那份东西。 / H' t2 M2 w+ s
很明显,这份手抄本的史料价值并不大,听完姚匡胤老伯的故事,我也渐渐打消了再想看一看那份东西的念头。 2 S( ]. X Y* @6 g4 j
一切不该消失的东西,因了那个荒诞无可比及的文化大革命,而消失在我们曾经的视野里,侥幸残存于世的散片,也因了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摧残,而让人觉得它们因此有了奇货可居的价值!呜呼!
( K, X; K1 q- \& E" p(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