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元节,要上坟扫墓,祭拜祖先。那么,人们祭祀祖先的习俗源自何时?
7 \9 y8 \5 t- q5 C7 ` }3 r据辉县市共城文化研究会考证,中原地区供奉、祭祀祖先的民俗,源于辉县,源于姚枢。5 h2 q' Y+ L s6 u
# y0 `; a' V& P" I+ D; x
除夕送灯敬祖宗 在传统文化中,敬天敬地敬祖宗是对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有了敬畏之心,才会有所顾忌,有所不敢为,这样,家庭才能和睦, 社会才能和谐。而这其中的一些要求,逐渐演变为风俗、让人们在不自觉中遵照执行。辉县的除夕送灯,就是尊敬祖宗的一种方式。 送灯邀祖来过年 辉县过年的童谣中有“三十儿,褪蹄儿”,就是洗澡洗脚、清理个人卫生的意思。三十儿这天,人们扫庭院、贴春帖、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喜气盈门。傍晚时分,就该去坟上点灯,请老祖先回家过年了。在古人的观念中,事死如事生,先人们虽然已经作古、晚辈们还是要像活着时那样对待他们。在辉县盘上地区,大年三十儿晚上,家家都要往坟地里送灯,早先是灯笼、里面是油灯或者蜡烛。下午把灯准备好、晚饭后兄弟们结伴而去。到达某坟地后,把灯笼挂在树上或放在墓前,然后烧纸、磕头说:“过年了,请老祖先回家过年”。旧时大户人家做个木牌位,长久使用;一般农家用黄纸或红纸写上:“祖宗三代之神位”。贴在正间左侧(上位),就算把祖宗请到家了。原先辉县有一种土法制作的灯,名叫高罩,就是把一根粗竹竿上端劈开分叉,下压后固定为灯笼状,在里面放入蜡烛或灯盏(一种老式灯具)。竹竿下端削尖,便于插进地里,现在许多人家用电池灯,更加耐用,能够彻夜长明。天黒以后,村里人便聚集住街头观灯,山里的坟墓一般在坡地上或山凹里,除夕之夜,一片片坟灯亮起米,如同天上的星星,煞是好看。有了灯光,坟地里也不再阴森恐怖,而是一派人神相处的祥和气氛。 平原地区送灯则稍显不同,除夕晚上送灯、大年初一早上,还要去上坟,烧纸祭奠放鞭炮。祖宗神位安放在门后右边,黄纸牌位站在墙上,下面的小桌子上放着供品。初一五更,晚辈们来家拜年时,要先到祖宗神牌位前磕头,磕头时连点四下,然后把席子铺到正间地上、给长辈们磕头拜年。 中原敬祖源辉县 辉县敬奉祖宗三代之风起源于元代姚枢,当年他辞官后来到辉县,在南姚固一带耕作。史载姚枢来到辉州后、垦荒云门,粪田数百亩,修二水轮,伐茅为堂。“城中作家庙、奉祀四世堂,龛宣圣容······读书其间,衣冠庄肃,以道学自任”。在他侄儿姚燧为他撰写的《神道碑略》中说,姚框有四方面大益于世,其中之一是教人敬祖。原来、中州的士大夫们并没有建立祖庙、祭祀先人的习俗。自从姚枢在辉县城内建立家庙,供奉祖先牌位之后,当地人多被感化、争相效仿,渐以成俗。这样,祖先的灵魂有了安身之处、后辈也有了寄托哀思的地方。这是姚枢流传后世、泽及万家的一大功绩。因此,可以说中原一带敬祖之风,发端于辉县。 老祖先在家期同,每顿饭做好后、要先盛一碗供到祖宗的牌位前,然后家里人才能吃饭。旧时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能在牌位前洗衣、洗脸、洗脚、不能吵嚷、不能让孩子们哭闹。老人会天天提醒晚辈们,老祖先在家,要干干净净,高高兴兴。过年敬祖宗,有接有送、初五不送,十五一定送。平原地区是正月初五送,上供后。烧掉牌位,送祖先们回去,俗称“破五儿”。过了这天,人们就可以破土动工干活了,商店开业,官家上班,商贩们可以远行做生意了。 盘上多为十五送,到正月十五傍晚,供奉过饺子后,跟祖先说:“年过完了,请祖先们回去吧”随后,双手把牌位摘下来,在蜡烛上点燃,再磕头,提上供品、烧纸送祖先们回去。到坟地后,还要在坟头点灯、上供、磕头,就算把祖宗送走了。正月十五晚上,盘上的田野里灯光点点,都是人们给祖先送的灯。如今,送灯的习俗在平原地区已不多见,只有在山区还保留着。 # l3 Z2 P1 ^7 H, B5 o8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