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祭母文 (作者姚士熹,简称熹。文中农历年月已换算成公历时间。) 先妣周氏讳望英,1909年10月29日生于汉川马口镇新庄村大周湾,为家中长女,下有一妹两弟。先妣之父讳显钧、母杨氏。 1932年初,先妣嫁入范岭村姚家,与先考志闻公成亲。冬月生一子,取名桂轩,一年后不幸夭折。1935年1月生熹。 1935年9月,志闻公因病去世,熹出生仅八个月,孤儿寡母,生活无着,先妣带熹暂回大周湾舅家。当时熹的外祖父在外奔波做点小生意,两个舅舅年幼尚在马口街上学徒,外祖母长期卧病在床,需仍处哺乳期的先妣护理,舅家内务主要由先妣操劳。 1939年,熹四岁时,大舅娶妻,外祖母病逝,先妣带熹返回范岭村,将自己陪嫁的两个箱子卖了,利用家里简易的土织布机,手工导棉纱、织土布。一天一夜的劳累,也只能织一尺二寸宽、三丈长的一匹土布,还要步行到周围的集市上兜售,赚点钱维持生活,另外在原来开荒的六、七分黄土坡地上,种些庄稼,收点粮食,贴补家用。先妣还千方百计省吃俭用攒点钱,让熹六岁进私塾识字读书。 熹的少年时代,与先妣相依为命,寡母孤儿,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先妣没日没夜地劳动,自己喝稀羹、吃野菜,用洋瓷碗装点米蒸饭给熹吃。熹放学回家掏野菜、捡柴禾,夜晚帮先妣导棉索、搓梭线,筹备第二天的织布用料。1945年到1948年,国家动乱,市场萧条,经济困难,家里织的土布没有市场,生活无着,先妣就帮地主烧火做饭,到作坊使用脚踩的大织布机替人家打工谋生。后来经济几近崩溃,外出帮佣打工也不行了,就回村里帮人打短工、做农活,租地主的两亩水田种水稻,没钱买肥料,靠割野草做绿肥,没耕牛犁地,用人工抵换牛工耕种,先妣将犁耙送到田边,由未成年的熹牵牛带耙耕田。这样下来,一年忙到头,除交地租外,剩余一点粮,仅能勉强糊口。这样艰辛地生活,直到1949年汉川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地租不用交,市场开始回暖,一面种田,一面织布,生活逐渐好转。1951年熹参加工作。1952年土地改革,得到翻身果实,分了地主的地。1953年组织互助组,接着成立人民公社,一直到大跃进,男女同工同酬,生活有了保障,政治上翻了身,先妣与熹扬眉吐气。 1963年熹添长女,先妣非常高兴,到汉川城关帮带小孩,做家务活,任劳任怨,让熹及妻安心工作,不愁吃穿,没有后顾之忧。熹分别于1966年、1968年、1970年又添三个子女,人丁兴旺,熹子们的穿衣吃饭由先妣一人照顾料理,虽说有点累,但心里高兴。为了熹子的安全,裹脚的先妣摔坏了身子,吃了四、五十服药,都无怨无悔,感到高兴、光荣、幸福。 从农村到城关闯荡不易,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住房。先前的六年,租了四回房,搬了四次家,每次租房都只有十五到二十平方米,家里人口增至七人,床铺都没地方摆,不得不夜晚搁铺白天拆。熹子们逐渐长大,特别是三伏天和三九天十分难熬,熹心里十分难过。1969年,熹离开城关到汈东农场工作,设法在汈东做了一栋三间的房子,全家搬到汈东,舒服地过了两年。1971年,熹从汈东农场调回县政府农业科,有幸分到了宿舍。1972年,先妣带熹子们又来到汉川城关,住进相对宽敞的宿舍,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好景不长,1979年,年岁已高的先妣,身体不适,检查有病。后经医院确诊,先妣所患为甲状腺癌,多方治疗无效,于1981年5月9日辞世,享年七十三岁。 先妣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先考去世时,熹年仅八个月,二十六岁的先妣守节,经历无数次干扰,作了坚决的抗争,克服非常的困难,忍受超人的艰辛,意志坚强,甘于奉献,含辛茹苦,无怨无悔,将熹及熹子们抚养成人,被邻里乡亲广为传颂。先妣的精神,流芳百世,永垂不朽!铭曰: 廿六守节,坎坷备啖。独担家务,内贤外明。裹脚碎步,无碍勤劳。伺奉母榻,调理停当。纺纱织布,夙兴夜寐。田间耕作,鞠躬尽瘁。巧手成餐,以慰饥肠。抚养子孙,舍身庇防。督责不肖,莫辱门楣。训诲渊源,维持祖业。乐善好施,惠及邻里。近善疏恶,包容覆载。历经千辛,心力倾竭。嘉言懿行,皆盛口碑。春晖朝霭,功德卓越。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无愧先祖,彪炳谱牒。巾帼须眉,家族豪杰。
' Z$ g$ g/ I!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