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3-4 12:58 编辑 + j* V! n+ ^2 l* U5 p
! _" M0 w# n, Z
家训的文化价值与《淮南姚氏家训》(转) ! |9 Z+ y6 w' k6 w4 X8 y
姚尚书 1 L% ] K& n. ]$ T" S
“家训”,是我国文化传承过程所形成的一个文化形态,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家训”具有积极的文化价值,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为学等基本思想,是“家训”的主体内容。“家训”是传统士大夫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并经过长期个性化体验所总结出来的,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被证明是可以经世致用的,因而备受重视。“家训”的文化价值,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一、家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伴随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确定,便形成了家训文化。它们先是以家教的形式,并通过经史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使得妇孺皆知。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便是历史上家教的典范。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朱子家训》出自一代宗师朱熹,传播最广;清初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因其内容通俗实在,影响最深。其它如唐代姚崇,宋代司马光、包拯,近代曾国藩等,都在弘扬优秀家训价值观方面做出了典范。 中国王朝政治历史悠久,王朝政治体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王朝政治的文化理念,深入社会各个阶层。王朝政治推崇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则强化了居族而居的氏族文化。因此,与中国王朝政治历史一样久远的是中国氏族文化历程。中国的氏族,任何一个姓氏都有自己所推崇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不是帝王将相,便是达官贵人,都曾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些代表人物,既是氏族的代表,也是世家的代表。世家,一般都是世代簪缨,备受仰慕。影响巨大的世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从而形成了重视家庭教育的氏族文化传统。古往今来,许多国家栋梁之才无不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家训”,正是氏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为人处世是历代“家训”的主体内容。注重操行核心文化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成材”固然是重要的,但“成人”更重要。因此,“家训”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正心、修身的内容和要求。懂规矩,讲礼仪,举止有度,进退有据。“教子做人,以德立身”。司马光认为,为父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事实证明,对子女只爱不教,不是真爱,甚至适得其反,故有“慈母败子”之说。懂得做人,建立志向,严于律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这是“家训”中常见的内容。 重德和轻利是历代“家训”所强调的重要内容。“家训”倡导“容让”之德,强调“舍己让人、先人后己”。明代庞尚鹏认为,“能容人,是大器。”这是“忠恕”之道的体现。为人处世的一个根本问题,或者说修身养性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遇事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成就他人,对协调人际关系,减少纷争,有着积极作用,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处世美德。 在各种人伦道德中,“家训”特别重视“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善待兄弟为悌。明代姚舜牧说过:“孝悌乃人之本,不孝不悌,便不成人。一孝立,万善从,是为肖子,是为完人。”古人称道孝悌,是因为家庭人伦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将这种家庭美德推广开去,延伸到社会,便是孟子所赞扬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精神。 历代“家训”总是把将“孝”、“悌”理念上升到对国家、民族的忠义,即所谓“忠臣出孝门”。这是为人处世的最高道德境界。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具有为国家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事业中得到充分的发扬。 道德规范既是为人处世原则,也是一种相关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家训强调“践履”、“躬行”,要求通过教育训导,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付诸处世做人的具体实践,以善心德行对待相关的人和事。道德贵在实践,只有在处世处事处己中,各人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道德才能实现其真实价值。 历代“家训”,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尺牍片笺,都是传统文化思想的总结,都是教育实践的结晶,都是古代家庭教育成功的思想成果。“家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文化的传承,耳濡目染之中便已渗透进思想意识之中,文化心理更是影响于无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正在得到不断弘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家训”作为氏族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价值最普遍的体现,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二、姚氏历史上的家训 姚氏始祖为帝舜,帝舜本身就是天下道德楷模。在帝舜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立德修身、担当大任、至仁至孝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姚氏的继承人总是以始祖大舜为骄傲,重视礼教,耕读传家。唐代开元贤相姚崇,不仅在治国理政方面功勋卓著,训诫子孙也十分严厉。姚崇的《遗令诫子孙文》,是如今传世的最早的姚氏“家训”。 姚崇《遗令诫子孙文》,属于临终遗嘱,虽非纯粹的家训,但对子孙要求却历历在目。其时,姚崇已经七十一岁,因年事已高而退居洛阳。考虑到一生为国效力,位高权重,习惯于锦衣玉食的子孙,需要从严训诫。在其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写下“遗令”。其开宗明义指出:“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 “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厚德载物,没有厚德,无以载物。与德行相比而言,富贵是微不足道的。“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後,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所以,遗财莫如遗德。 姚崇一生建树颇多,言谈身教的结果,并无纨绔子孙,“遗令”如同家常话一般,并无很多大道理,像身后的一些小事也预作安排。“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至荒废。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每静思,深所叹服。”正是由于很自然,属于家常化的语言,给人以“其言也善”的感觉。 姚崇所倡导的家风,在姚氏后人中广为流传,后世皆以为楷模。无论士宦还是庶人,少有作奸犯科者。到了明代,吴兴人姚舜牧作《姚氏家训》,则集“家训”之大成,成为时人竞相争读的处世修身范本。 姚舜牧的《姚氏家训》指出,“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在此基础上,“家训”构建了做人之本、治家之道、处世之道的基本规范。 在做人之道方面,他认为,做人要学大,莫学小。品德是做人之本,培养品德必须从小做起。“蒙养无他法,但日教之孝弟,教之谨信,教之泛爱众,亲仁。看略有余暇时,又教之学文。不疾不徐,不使一时放过,不令一念走作,保完真纯,俾无损坏,则圣功在是矣。是之谓蒙以养正。”他教训后人“要做天下第一等人,在品格要成天下第一品格,在学问成立于世间,在勤修。”“做人要学大,莫学小;志趣一卑,污了品格,难乎其高。” 在治家之道方面,他认为,治家之道在于和睦相亲,推己及人;持家之道在于从细微处着眼,“要学小,莫学大”;守家之道在于勤学明理,“守在诗书”,也就是“做人要存心好,读书要见理明”。 在处世之道方面,他认为,处世之道在于“秉公,守正,执实,持平,存仁”。“人只秉一个公,守一个正,执一个实,持一个平,总来存一个仁,即小小有差失,人亦自能谅我矣!” 姚舜牧的《姚氏家训》不仅用来训示后人,并且成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行为规范,他在新兴、广昌做县令时,便用“家训”来治理地方,教化人民,取得了良好效果。从而使得“家训”超出了对子弟的训诫,而是从更高的层面教化民众。吴兴姚氏正是得益于《姚氏家训》,成就了几百年的兴盛,令人称羡。 在姚氏发展的历史上,各地宗祠、宗谱都强调治家立训。有的是立于祠堂,有的是书于宗谱,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内容都是一脉相承的,就是感念先祖,崇德明理,诗礼传家。 三、当代《淮南姚氏家训》 淮南姚氏从明代初年定居以来,经过了600多年的生息繁衍,已经成为望族。在这600多年的氏族发展史上,淮南姚氏恪守祖训,耕读传家,走过了风雨历程。无论是洪涝还是大旱,始终守在“老来祖”定居的姚家湾。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的播迁,部分宗亲远徙他乡,但氏族血脉不断。 改革开放以来,淮南姚氏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取得长足发展。他们牢记祖训,兴办文化事业,以此为基础,培养出一大批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并且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搏击,兴办实业,发展经济,不断提升氏族地位和影响力,编纂《姚家湾志》是一个文化创举。 在编纂《姚家湾志》的同时,淮南姚氏中的有识之士深切地认识到,氏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举凡世家望族,莫不冀望子孙行为合规,处世得体,为学勤勉,治家严谨,交友谨慎,营生有道。作为一个大氏族,凝聚族人既需要有亲情纽带,也需要精神纽带。一部《姚家湾志》、一部《淮南姚氏宗谱》成就的是亲情纽带;编纂一部“家训”是成就精神纽带的大事。经过会商,受族人委托,淮南师范学院工会主席姚多奎多方参照,糅历史精华和当代教育理念于一炉,编纂完成《淮南姚氏家训》。 《淮南姚氏家训》举凡八篇,分为传承、教子、勉学、治家、风操、言行、职业、公德。“传承篇”主叙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名人典故,脉络清晰,励志奋发,跃然纸上;“教子篇”遵循教育规律,针砭时弊,提出教育及时,以身作则的观点,既不可溺爱,也不可放任,而是导之以时,教之以礼;“勉学篇”列举了自古以来勤勉学习的典故,阐明学有所成必须发奋的道理,对于浅尝辄止,沾沾自喜的行为予以斥责,实为振聋发聩之呼;“治家篇”从细处着眼,对于伦常人性予以充分的尊重,主张弘扬家庭美德,扶危济困;“风操篇”对传统美德给予倡导,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处世操守跃然纸上;“言行篇”倡导言行一致,对言行不一的现象予以鞭笞,主张谨言慎行,导人向善;“职业篇”以宽广的视野俯视百业,要求遵循职业道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至诚至善;“公德篇”旨在弘扬现代公民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整个八篇互为表里,提出了行为举止的基本规范,继承传统,注重现代。 《淮南姚氏家训》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的觉醒,氏族文化的自觉。事实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则氏族和睦,氏族和睦则社会安定,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传统文化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乃是基石,这也是数千年传统文化经验的积累。回顾历史,“家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中,既传授了一些基本的社会知识,也把勤俭持家、孝老爱亲、礼义廉耻等做人做事的行为举止进行了普及,收到了显而易见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进步,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越来越多,法律意识逐步深入人心,道德教育也备受重视。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氏族文化正以其贴近大众的形式,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淮南姚氏家训》是中国传统氏族文化的发展,是姚氏氏族发展史上“家训”文化的继承,所彰显的文化内容随着时代的文明而发展进步。爱国爱家,遵守法律,孝老爱亲,弘扬美德等成为最基本的内容,传统的经典在继承中得以发展。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内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家训的载体意旨明确,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知识,或禁止,或规劝,或警示,或讽谕,文字简明,琅琅成诵,可谓是开卷有益。 【本文作者】姚尚书:笔名尚书,出生于1961年,籍贯安徽寿县,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毕业,任职于淮南市地方志办公室,任编辑、科长、副主任兼执行总编。早年散文作品《红梅赞》收入地区教辅,获一等奖,近年开始纯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先后在《淮南日报》、《合肥晚报·发现》、《淮南文艺》等十余种四十余部书别,系安徽淮省研究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当代安徽研究会理事,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淮南新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地方志学会理事,淮南志鉴学会常务理事,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 f" i5 l; `5 {+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