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尧舜治国方略及其历史贡献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6 15:0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论尧舜治国方略及其历史贡献
刘玉娥
尧舜是上古时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当时天下洪水滔滔,民无定所,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由于对天地自然缺乏认识,农业耕种处于混乱状态,遇到自然灾害,便颗粒无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尧舜针对时政,选派人员,治理洪水,制定历法,加强集权,依法治国。由于功业卓著,被后世并称为古代圣王贤君。我国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开篇,即是《五帝本纪》。尧舜被列为五帝之中,并将其作为华夏文明的开创者大加赞誉。但尧舜毕竟是上古传说中的英雄,后世记述文字简略,内容扑朔迷离,又缺乏确凿的地下考古资料。因此,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尤其围绕尧舜禅让、治国方略等重大问题讨论颇为激烈。笔者根据掌握的有限文献记载,谈一些自己多年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意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尧舜治国方略
尧舜治国很讲究策略,注重时政,关心民生,恩威并施,依法治国,分工明确,量才使用,因而成就突出,被誉为圣君。
1.以德治国,恩威并施
尧舜治天下很讲究策略,特别注重恩威并施。《淮南子》记载:“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南征三苗,道死苍梧。”[1]这一段话介绍尧舜治世的具体方略,是该安抚的安抚,该征伐的就要征伐,对子民亲善,对乖戾之人视如仇敌。“人之言君天下者,琼台九累,而尧白屋;黼衣九种,而尧大布;宫中三市,而尧鹑居;珍羞百种,而尧粝饭菜粥;麒麟青龙,而尧素车玄驹。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险则为猎者表虎。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舜事亲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洛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其致四方之士。尧闻其贤,征之草茅之中,与之语礼乐而不逆;与之语政,至简而易行;与之语道,广大而不穷。于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舜受天下颜色不变,尧以天下与舜颜色不变,知天下无能损益于己也。务成昭之教舜曰:避天下之逆,从天下之顺,天下不足取也;避天下之顺,从天下之逆,天下不足失也。”[2]又“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3]。尧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衣食住行皆如常人,天下人视之若父母。舜是以孝而名,广交天下贤人,能够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的确也是甚得民心。
关于尧舜治天下及尧舜的为人史书多有记载。除了《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尸子》等书之外,可以说《百子全书》中大部分书都提到尧舜。《十三经》等有权威性的诸书,很少不说尧舜的事迹。古代学者言必称尧舜,把尧舜视为至圣明君,事迹甚多。特别是《史记》,把尧舜分别立传,叙述得非常系统全面。下边着重依据《史记》记载,对尧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权组织进一步作以分析。
《史记》有一段话专门记载了尧舜施政方略: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璿、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烖过,赦;怙终贼,刑。钦哉,惟刑之静哉[4]!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反映了尧舜治国的方略和具体措施,治国以德,恩威兼施。
2.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后世史书记载黄帝时,已经有了政权组织,其臣僚均有分工。不仅社会有分工,而且政权机构中的官员也有分工,这是非常好的开端,使管理社会走向规范化。到了尧舜时期,这种政权组织更严密,分工更具体,论功行赏,还有考核制度。对统辖区内的臣民都有明确的要求,把法律规范为条文,不单纯是用道义、说教来管理社会,而且用法律来管理社会,这是社会的一个极大的进步。
《淮南子》记载:“昔尧之佐有九人,舜之佐七人。”没有提到分工情况。注释中说:尧之佐九人,即禹、皋陶、稷、契、伯夷、倕、益、夔、龙,正好九人。舜之佐七人,比尧少了两人,没有指明都是谁。其实尧之佐中还应该有舜。《齐俗训》又说:“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坂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这里谈到的尧佐为五人,有舜,而且各佐都有分工,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同时还提出地宜其事,不同的事要用相应的器械。所谓器械即生产工具,工具要使用得当,最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生产发展了,要注意交换有无,以满足人民的需求。汉之刘向亦说“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殴禽……使九子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可见,尧时分工是很明确的,而且尧能够“分用其才,以就事功”[5]。《五帝本纪》说:“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八恺是颛顼的八个子族,八元是帝喾的八个子族,共十六个子族,世代名声都很好,他们族的首领,舜都给以一定的职务。八恺“君治九土之宜”,即管理土地;八元负责教化万民。这里说的还比较笼统。舜后来进行了具体分工,“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正义》解释说:“舜命十二牧论帝尧之德,又敦之于民,远离邪佞之人。言能如此,则夷狄亦服从也。”关于舜的众臣分工,在领导集团中也进行了协商讨论。如:“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不同意禹的谦让,命禹作司空之官。“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舜命弃作为后稷之官,即管理农业的官员,指导人民顺四时而种百谷。“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命契为司徒,负责教化万民。“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任命皋陶的职务是“士”,即狱官之长,也相当于后代的大理卿。专门负责处理行为不轨的人,包括蛮夷侵扰华夏。对犯罪的人要分别施以五刑,“三就”。《集解》引马融曰:“谓大罪陈诸原野,次罪于市朝,同族适甸师氏。既服五刑,当就三处。”“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当明其罪,能使信服之。”
尧舜时期各种手工业较以前都有较大的发展,需要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这里提到的共工不是指治水的共工,是管理百工之事的官,命之为司空。所谓共工,即司空的别名。“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虞,为掌山泽的官名。益为、虞官,朱虎、熊罴为副职。“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洁。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三礼,即天、地、人之礼。舜欲选命掌管三礼的官员,四岳等人皆推荐伯夷。伯夷为秩宗,即后代的太常职位。《正义》引孔安国云:“主郊庙之官也。”说通俗一点就是负责祭奠的官员。伯夷要把这个职位让给夔、龙,舜不同意,因为对夔、龙另有任命。命夔为典乐,当为管文化教育的官员,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龙,为舜的纳言,《正义》引孔安国云:“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舜为什么要设这样的一个官职?因为舜“畏忌有利口谗说之人,殄绝无德行之官也”。设“纳言”一职日夜跟随,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集解》引马融曰:“稷、契、皋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无所复敕。禹及垂以下皆初命,凡六人,与上十二牧四岳,凡二十二人。”这就是说舜的政权组织内,其主要官员共二十二人,也就是有二十二个部门。各部门的分工是明确的,各部门领导的责任也很清楚。“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这是舜实行的考核制度,由于有这种考核制度,远近官员都能尽职尽责为王朝建功立业。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二十二个人,在舜王朝是官员,但他们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在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部族,他们是部族的领袖,是以部族代表的身份到舜王朝任职的。
《五帝本纪》并对二十二人考核的结果有详细记载:“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最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6]二十二人都有功劳,但是没有提到四岳和夔,或许是功劳不很显著的原因。禹的功劳最大,这在《禹贡》和《夏本纪》中都有更详细的记载。从总体看,虞舜时代是一个政治清明的王朝,王朝辖区方五千里,政通人和。不仅如此,而且还影响到四夷的诸多非华夏族,所以司马迁才说:“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3.单均刑法,有法必依
尧治国恩威并施,但似乎更重法。他为了让臣下和百姓提出对朝政的批评意见,设置了“进善旌”、“敢谏鼓”、“诽谤木”,鼓励进言。“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三国吴韦昭注“单,尽也。均,平也。仪,善也”[7]。可见,尧在制定法律时,是非常严谨,而且务求尽善尽美。法律一旦制定,必须严格执行,做到赏罚分明。《五帝本纪》介绍尧舜惩罚了不少诸侯人物就是实例。尧舜治国方略中功绩最明显的是制定了具体明晰的刑法条文,而且很严格。如“象以典刑”,《正义》引孔安国云:“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也。”制定了正常的刑法,使人们都不要越法。提出的“流宥五刑”,《集解》引马融曰:“流,放;宥,宽也。一曰幼小,二曰老耄,三曰蠢愚。五刑,墨、劓、剕、宫、大辟。”这里的意思说,虽然制定五刑和流放之法,但是对幼小,即未成年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天生的傻子这三种人要放宽。《正义》引郑玄云:“三宥,一曰弗识,二曰过失,三曰遗忘也。”这里提到的三宽,第一种是没有认识到,不是故意的,或者无知的未成年人;第二种是行为失误有过错的人;第三当属于精神失常的人。不论是前三种人,或后三种人在量刑时都应放宽。鞭刑,《集解》引马融曰:“为辨治官事者为刑。”引郑玄曰:“扑为教官为刑者。”也允许“善意功恶,使出金赎罪”,其意思是说动机是好的,其效果很坏,犯了这种罪的人,可以用黄金赎罪,不必判刑。“眚烖过,赦”,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因为眼睛有病而造成过失的可以赦免;另一种是有一般错误而过去立过大功的人也可以赦免。但“怙其奸邪,终身以为残贼,则用刑之”。看来尧舜时期对不同的人、或不同性质的罪过,其量刑是区别对待的。并于尧舜时期五刑,其他史书也有记载,如《庄子·大宗师》中说:“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这里提到的“黥”,就是一种凿额刺面的刑法。提到的“劓”,就是一种割鼻子的刑法。五刑,即墨、劓、剕、宫和大辟。“墨”即黥,“劓”前边已经说过。剕刑,即砍脚;宫刑,即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即死刑。尧舜时期的刑法,较黄帝时代的“内行刀锯”,具体得多了,而且对量刑的规定也比较合理,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反映。
二、尧舜的历史贡献
1.观察天象,制定历法
尧在位时十分重视观察天象,制定历法,可以说尧最重要的功绩之一便是重视、提高了天象历法的水平。《史记·五帝本纪》说: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以殷仲春……申命羲叔,宅南交……以正仲夏;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以正仲秋;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以正仲冬……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又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掌四方”。羲、和古代天文官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之官,依据天象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可见,尧时设有天地之官,羲仲为春官,管理东方,羲叔为夏官,管理南方,和仲为秋官,管理西方,和叔为冬官,管理北方。这几位四季之官,都是天象历法专家,观察天象确定季节,其目的是指导农时。尧时每年已明确为三百六十六日,而且知道有岁差,以闰月的形式来纠正四时。司马迁的记述主要来自《尚书·尧典》,原书的注疏十分详细,它把每年形成三百六十六天的计算方式、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对为什么要加闰月来正四时,讲得有条有理。《五帝本纪》的《索隐》说得很简单,但是非常明了。如说:“夫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度数也。而日行迟,一岁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九日半强,月行天一匝,又逐及日而与会。一年十二会,是为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日过半,年分出小月六,是每岁余六日。又大岁三百六十六日,小岁三百五十五日,举全数云六十六日。其它一岁唯余十一日弱。未满三岁,已成一月,则置闰。若三年不置闰,则正月为二月。九年差三月,则以春为夏。十七年差六月,则四时皆反。以此四时不正,岁不成矣。”这一段注释不仅说明了年月形成的原理和过程,而且阐述了置闰月的重要性,如果不置闰月,则四时皆反,岁不成岁矣。帝尧时不仅天象历法有相当的水平,而且《竹书纪年》还记载说:“四十二年景星见于翼。”笺按:孙氏《瑞应书》曰:“景星者,天也。形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王者不私,人则见。”以上所说的天象历法,在今天的社会里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但是,它不是现代,是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我国天文学家的应用理论,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社会里出现,应该说是奇迹。天象历法的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科学成就和文明发展的程度。
2.治理洪水,造福百姓
帝尧时期,洪水泛滥严重,百业荒废,民不聊生。尧非常着急,多次选派贤能,治理洪水。在解决时政、治水方面,尧的政绩是很突出的。虽然他没有亲自去治水,作为联邦最高酋长,对治水很重视,选贤任能,做了非常重要的组织工作。孟子曾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8]在谈到关于尧时治水的情况时还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水菹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上而居之。”[9]孟子的意思比较清楚,说尧时洪水泛滥,蛇龙为患,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民无定居,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人民灾难深重。尧先后指派鲧、舜、益和禹治理洪水,益采用焚烧林木驱赶禽兽,使之不伤害人而已,并没有解决洪水为害的问题。只有禹疏导九河,用了八年的时间最后形成江、淮、河、汉诸水,流入大海。蛇龙禽兽各有所归,人民得以平安生活。在治理洪水过程中禹的功劳最大,但尧在当时是起到决策作用的。《五帝本纪》也说,尧问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这里的意思是说,由于洪水泛滥伤害人民,尧提出要派人组织群众治理水患,征求诸臣僚的意见,大家都推荐鲧去领导治水,尧开始不同意,四岳说可以试一试,尧勉强同意了,但是治了九年水,没有成功。“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即无功),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把鲧杀了之后,禹才开始担当治水的大任。《竹书纪年》中提到“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六十九年黜崇伯鲧。”[10]这里说鲧治河之前,共工也曾治河。共工治河失败,鲧治河也没有成功。在尧舜时期共工与鲧治河失败的原因在《国语》中有记载:“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污庳,以钟其美。是故聚不阤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这一段话是说不要破坏自然环境,人民才能得到好处。但是“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开,共工用灭”。共工的治河方略是:把高地堕低,把低地垫高,对洪水只知道截堵,不知道给出路,结果害了天下人民,使社会祸乱并生,最后彻底失败。在尧舜时期,“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鲧治河失败的原因,就是他仿效共工的治河办法,对洪水只知道堵截,不知道疏导。大禹治河改变了方针,还说:“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沈气,水无灾隩,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朔数,物无害生。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11]大禹治水主要是依据水流的自然规律,采用了“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方法,使洪水各循其轨道畅流无阻。所谓“高高下下”,与共工和鲧的“堕高堙庳”方法相反,即高的地方使它更高,低的地方使它更低。“疏川导滞”与“壅防百川”方法相反,即对百川采取疏导的方法给它以出路,使之流归大海,洪水就不会泛滥横流,人民就可以安居乐业,大环境得到良性循环,于是天不下冰雹,地不散阳,水不积厉气,火不成灾,神无奸神,民无贪心,四季正常,无虫害伤害庄稼。天人和谐,一切都很有秩序,帝舜十分满意,对禹“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大禹治水能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天地、阴阳、人事等一切走向正常。尧舜时期的大禹治水,是以禹为首领,还有一些辅佐的官员,组织大量的群众参与治水,艰苦奋斗了好多年。《史记·夏本纪》说:“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隩。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这段话是描述在尧舜时禹治水的艰苦拼搏精神,在益和后稷的协助下,不仅治理了洪水,而且发展了生产,并在诸侯之间调有余。在这里提到辅佐大禹治水是伯益和后稷,而在《国语·周语下》说大禹治水还有“共工从孙四岳佐之”。实际上尧舜时大禹治水,是以禹为首的各路诸侯都参加了,禹是实际领导者,而尧舜则是重要的组织者。尧舜的功绩以及治水的情况,《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禹贡》以及《大戴礼记》均有类似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更详。因尧舜注重时政,任用大禹治水成功,使天下太平,功绩卓著,后世将尧舜禹并列尊为圣人。
3.协和万邦,精神永存
《尚书·尧典》曰:“()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里尧治理天下,“协和万邦”,也就是协调理顺了各方国的关系。虽然在黄帝时代,创造了统一的华夏部落联盟,但是,邦国林立,各邦国之间为争夺生存地盘,征战不断,黄帝之后,盟主不断更替,更是祸乱迭起,各方盟主拥兵自重,称雄争霸。尧即位后,怜悯天下祸乱,“南抚交趾,北降幽都”[12]。重新统一中原,宾服四夷,平治水土,划为九州,使天下有序,并初步形成了集权统一的国家格局,后经大禹的进一步努力,为夏启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夏王朝奠定了思想理论和组织政权基础。
司马迁称尧时“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13]。“合和”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称颂尧时所用。“合和”作为一种精神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它从一开始就起着协调、宽容、团结、凝聚民族大家庭的强大力量。
注释:
[1]《淮南子·修务训》。
[2]《尸子》。
[3]《六韬·文韬·盈虚》。
[4]《史记·五帝本纪》。
[5]《说苑·君道》。
[6]上均见《史记·五帝本纪》。
[7]《国语·鲁语上》。
[8]《孟子·滕文公上》。
[9]《孟子·滕文公下》。
[10]《史记·夏本纪》。
[11]《墨子·节用中》。
[12]《国语·周语下》。
[13]《史记·五帝本纪》。
(《洛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7 l& R7 y6 d6 a4 u5 h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30 23: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