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零陵眺望九疑 ——谈柳宗元的舜崇拜 吕国康 公元805年底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柳宗元乘船来到永州,居城南龙兴寺。永州古称零陵,唐肃宗时,永州全称为永州零陵郡。这时的永州辖零陵、祁阳、湘源、灌阳四县。永州是州城,刺史衙门设在城中。零陵县署设在州城内南门附近。“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他常到东山、南郭一带浏览,写了几首描写零陵春光的诗。《零陵春望》开头勾勒出早春的美景:“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视野开阔,画面鲜丽,动静相间,春意盎然。阳光笼罩下的岛(潇湘渚)明丽可见,天上的云朵横断到了衡山主峰(岣嵝岑)。从景及人,“仙架不可望,世途非所任”。一生以兴尧舜之道为己任的柳子,认为尧舜是理想的贤君,如今自己正被贬到大舜殉职的地方,怎么不引发思古之幽情,怎么不渴望虞舜一样的圣君再世呢。目光从北往南,最后定格“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眺望南面郁郁苍苍的群山,那里有大舜“涉方而死”的九疑山,诗人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抚今追昔,抒发了“处末世而思圣君”的感慨! 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十年,他常常仰望九疑,怀念舜帝,身处逆境,仍关心国事与生民。他留下的五百多篇文章中,涉及尧舜的达六十多篇,在文章大家中是少见的。他极力歌颂舜帝的仁爱、圣德,视舜为心中的楷模、天空的日月,常常结合自己遭贬的经历,抒发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决心。 柳子与刘禹锡、吕温都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吕温在衡州刺史任上英年早逝,使柳大为震撼。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诔》中称赞吕温:以仁爱为冠,以道义为衣服,以《尚书》、《诗经》为干橹,以忠诚坚贞为佩韦,以智慧勇敢为履饰,跨越商周两代,以尧帝、舜帝为师。还回忆说:想往昔,吕君与我一道谈论道德,研讨儒学。吕君时时切中《中庸》之奥旨,希望成为圣人的门徒。志向远大,希望能为皇帝所用,笑着吟咏唐尧、虞舜。昭昭若揭,如日月之行,照耀群愚。还在《祭吕衡州温文》中说:尧、舜的大道,宏大简约;仲尼的文笔,深刻含蓄。这些话虽然是纪念吕温而写,但反映了两人在年轻时的学习生活与共同志向,他们均师从陆质,研讨尧、舜之道,探求儒学改革。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永州城其实就在九疑山的脚下。“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在《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一诗中点明潇水奔腾出自九疑,湘水逶迤从临源而来。但唐代朝廷敕文规定:“应左降官及流人不得补职及流连宴会,如擅州县,具名闻奏。”(《唐会要》卷四一《左降官及流人》)由于自由受到限制,柳宗元不能前往道州境内的九疑山祭拜舜帝,实为一生的遗憾。元和二年(807年)柳宗元代永州刺史冯叙作《舜庙祈晴文》,歌颂了舜帝的功绩:“帝入大麓,雷雨不迷。帝在璇玑,七政以齐。九泽既陂,锡禹玄圭。至德神化,后谁与稽?勤事南巡,祀典以跻。此焉告终,宜福遗黎。庙貌如在,精诚不睽。”意思是:帝到大麓,雷雨不乱。帝考察璿玑,七政齐全。九泽被治理后,锡给大禹玄圭。其大德神化,后代谁能相比?帝勤于政务南巡,举行祀典,在此寿终,造福百姓。音貌好像还在,其精诚如初。祭文后部分祈求舜帝除去行雨的神怪,以利于民。《天对》是一篇奇文。以回答屈原《天问》的形式,阐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文中涉及舜的生平遭遇和离奇故事,他相信《尚书》、《史记》的记载,淋漓尽致地歌颂了舜的仁爱、孝悌。《舜禹之事》从曹丕所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生发开去,专门谈尧、舜、禹的禅让,列举了舜的任人唯贤,提倡五教,制定礼制刑法,正确划分四季月份,整理历法,统一乐律和度、量、衡等功绩。《贞符》简述帝王受命于“生人之意”的观点,歌颂了尧、舜、禹的仁德。《湘源二妃庙碑》为永州刺史崔能在零陵重修湘源二妃庙而作。娥皇、女英继承了父亲尧的高尚品格,不仅成为舜的贤妻,还辅助丈夫治理天下,德行遍及大地,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碑文主要称颂了二妃的品德,着力描写了祭祀的场面和百姓的喜悦心情,从一个侧面歌颂了舜的伟大。 柳宗元在高扬尧舜之道的大旗同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显示了大无畏的精神。同时,也注意斗争的策略,以维护圣人之道。主要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对天命论,包括符命论;二是批判分封论即封侯建国之论,以及世袭特权等。在永州完稿的《贞符》,针对董仲舒等人宣扬的“推古瑞物以配受命”的天人感应,阐明了“受命不在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帝王真正的受命之符是仁德,是生人之意,而不是天命。呼吁帝王“思德之所未大,求仁之所未备,以极于邦治,以敬于人事”。强调以民为本,以德功立位。刘光裕先生指出:“平心而论,孔子是既信天命,又重人事。柳宗元完全否认圣人有天命观,这是对圣人的曲意回护。”(《柳宗元与儒学》)这是颇有见地的。 尧舜时代的历史资料主要靠口头流传,“夏后周公之典逸矣”,因此,千百年来附会在尧舜身上的神鬼玄机不少。柳在《时令论》(上)批判吕不韦等人的十二纪说法,认为那些把尧舜之时根据生活总结出来的经验理念归合为阴阳鬼神化,作为政令再施于人类的做法皆“非出于圣人者也”,是大悖于圣人之道的。柳站在天人相分的高度,提出“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矣”。针锋相对地批判“天人感应”论,显示了中唐革新政治家的锐利眼光与深刻见解。 分封与郡县属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分封是地方分权制,诸侯权大;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天子位尊。尽管分封自尧始行,时间很长,但不如秦王朝创立的郡县制更符合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反藩镇割据,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千古名篇《封建论》中提出了“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的重要论点,认为分封的产生,郡县制的实行,都不是个别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所使之然。从历史事实出发,分析了分封制的种种弊端,从现实出发,批判了当时不利于郡县制的种种谬论。因此可知,尧舜的圣道也应随社会发展而改变。《国语》是一部历史经典,主要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诸国贵族的言论。柳宗元认为该书内容有许多错误,主要表现在“不概于圣”。柳担心人们爱好它的文笔和风采,以至于沉沦其中而分不清是非,结果“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于是写成《非国语》上下两部,共六十七篇。文章短小精悍,尖锐泼辣,闪耀唯物主义无神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光芒。 元和七年(812年)秋天的一个凌晨,柳宗元与崔策从愚溪畔的新居出发,他们手拉着手,渡过危桥,穿过山林,登上西山。“西岭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与崔策登西山》)站在西山之巅,放眼远望,宇宙万物一丝一毫尽收眼底。重重叠叠的山峰九疑最高,隐约迷茫的洞庭啊显得微渺。放眼眺望辽阔的天地间,这里高出宇宙间一切物象的外表。突出舜帝归魂之所九疑山的高峻,表示了内心对舜帝的崇敬之情,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理想。柳宗元在不少的文章中都表明了崇向舜帝的心志。如《陆文通先生墓表》,歌颂了师长、巨儒“陆贽的学说以孔子之说为主,以尧帝、舜帝作为标准包罗混杂,上下驰骋,但都没有超出正道的范围”(其道以圣人为主,以尧、舜为的,包罗旁魄,胶下上,而不出于正)。在《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中说:“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若是而寿可也。”柳宗元反复强调尧、舜之道,学习舜的大道,是以辅时及物、利安元元为准则,名义上以儒家为旗帜,实质上兼采老、庄、杨、墨、申、韩诸家学说,甚至赞成佛学的某些内容,一切以合乎形势要求,以有利于“佐世”为依归,而不局限于儒学。在与杨诲之谈及“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及个人修养时,也决不放弃圣道,说明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柳宗元面对遭贬的残酷打击,决不妥协、后悔;面对逆境,决不“沉渊而陨命”。其精神支柱在于“日施陈以系縻兮,邀尧舜与之以为师”,“死蛮夷固吾所兮,虽显宠其焉加?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谓何!”(《惩咎赋》)《闵生赋》主要控诉贬谪永州后遭到的残酷迫害,言词十分凄惨悲切。“肆余目于湘流兮,望九疑之垠垠。波淫溢以不返兮,苍梧郁其蜚云。重华幽而野死兮,也莫得其伪真。屈子之悁微兮,抗危辞以赴渊。古固有此极愤兮,矧吾生之藐艰。”作者凝视湘水浩浩,遥望高大连绵的九疑山峰。清波流淌而不复返,苍梧山上也郁郁地飞过流逝的云彩。虞舜当年死在这里的旷野之中,人们也不知道他的真假。屈原忧郁而愤懑,写下美丽的辞赋而投渊自沉。联想这些愤慨之事,他觉得自己遇到的艰难就不必再提了。他不仅仅是为个人的处境而悲叹,而是控诉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柳宗元尽管在永州饱经磨难,不断遭到政敌的攻击,加上水土不服,身体未老先衰,但他坚持理想,崇尚尧舜,忧国忧民,思考改革,“读百家书,上下驰骋”。他的崇高理想就是“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这正是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总之,柳宗元崇拜舜帝,借圣人之名而言志,通过宣扬尧舜之道来阐发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其主要内容一是宣扬大中之道,也就是尧舜、孔子之道。主要内容是辅时及物,利安元元。体现了柳宗元辅助时政、利于世人的愿望和以民为本的思想。二是批判不符合圣人之道的奇谈怪论,为现实斗争服务。三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在《观八骏图说》中,针对关于骏马、圣人形象的荒唐说法,引用孟子的话来表明观点:“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认为骏马存在马群中,圣人存在人群中。他曾称赞陆贽熟悉圣人奥旨,阐明大中正道,“以圣人为主,以尧舜为的”。称颂吕温有智勇孝仁的美德,诸多才华已跨越了商周、直抵尧舜,巍然为伟人,与世无穷。在《献弘农公五十韵》中写道:“茂公期舜禹,高韵状羲黄。”希望建立功德像舜、禹一般伟大,又想使高洁的品质与伏羲、黄帝相媲美。借歌颂杨凭而明志,希望能冲破缧绁束缚,飞越零陵起伏的丘山,重返政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 (《舜文化论文集》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 W. [( J7 r! W; P8 k;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