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河姆渡文化和舜耕历山(节选) 邵九华 河姆渡遗址发现后,有学者从遗址的年代及出土文物中大量的骨耜、骨镞和稻谷、厚重的黑陶、大片木构建筑、原始纺织工具、象牙雕刻艺术品等遗物,认为7000年前河姆渡是我国东南沿海很大的氏族聚居地,当时私有制开始萌芽,与舜生处姚墟的地望及历史变化有许多相近之点,提出“河姆渡遗址为古代所传之姚墟”的见解,为研究舜的传说开辟了一条历史文献与考古结合的新途径。 但是考察有关舜的传说故事,所反映的并非全是河姆渡文化初始阶级的社会生活情形,即距今7000年前的第四文化层时期的农耕、制陶、木作、编织等人类社会雏形阶段的生活、生产故事,有很多内容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晚期,也就是距今5000年前后,第一文化层时期,与周边其他文化交融汇合时期的社会生活。这个时期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氏族内部为了争夺财富的分配权,兄弟、父子之间相互争执、杀戮,舜和象的故事就是例子。在部落联盟内部,财富的分配权更大,因此斗争也更加残酷,舜为什么来余姚的传说,讲了舜与尧的儿子丹朱争夺帝位,丹朱派人杀害舜,舜得到消息后,赶快逃命,一直逃到东海边,翻过道婆岭,隐居在历山。这种部落联盟内部的斗争可能就是考古学文化的迁徙与传播的反映。考古工作者在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和辽东半岛渤海庙岛群岛中的大竹山岛南的海底发现侈口、圆腹而下垂、饰有绳纹的陶釜,这种陶釜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其邻近地区的史前文化中均未见,而与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和宁绍地区的河姆渡遗址第四期的陶釜相类同,反映了峡石文化、山东地区史前文化与崧泽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影响关系。1993年笔者应邀参加山东省泰安市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建设论证会”,在大汶口文化陈列室见到1件拱背形陶器支架,与河姆渡遗址的同类器物十分相似。与会的宋兆麟先生认为有两个可能:一是在相同地理环境和相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可能创造出少数十分相似的器物;第二种可能在那时已有了文化交流,也许河姆渡人在海上捕捞时漂流到山东半岛定居下来,他们奉命制作什器,带着怀乡情绪,捏制出少数“地方产品”。笔者认为当时人口稀少,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出现同类器物,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比较大。最近我馆在河姆渡遗址周边进行考古调查时,在遗址东1公里的角山南麓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它上层采集的石刀、石铲、石破土器与良渚文化相同,下层的泥质红衣陶是河姆渡第二文化层典型的陶器。河姆渡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地与邻近地区的原始文化相碰撞,最后汇合成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 河姆渡先民创造的繁荣的原始文化与传说的舜的光辉业绩完全相吻合,其他地方的情形也是如此。舜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传说故事所反映的原始社会的生动历史,透露的中华民族兴起与发展的信息应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 k8 E# c. g9 P7 q: s' Y
6 n% ?4 B$ [$ H7 I0 `* T5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