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8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纵贯线』[图文]湖南安化疑现毛泽东诗作《云雾山》手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7 17:0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值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在益阳市安化县仙溪镇云雾山从事旅游开发的张贻明,欣喜地从村民吴庚戌手中获得疑似毛泽东诗作《云雾山》手稿。据说这是毛泽东1917年夏天,与同学萧子升游学安化时所作。
  为了探个究竟,近日,记者在长沙采访了张贻明,并反复查看了《云雾山》一诗手稿。随后,记者请有关专家对该诗作手稿进行了鉴定……  
  A 《云雾山》一诗手稿装订在
  一本黑色的《罗经解》线装书扉页上
  11月11日,今年70岁的张贻明在办公室向记者展示了“毛泽东诗作《云雾山》手稿”。
  “高处登临放眼量,山清水秀好风光。云雾生辉迎夕照,芙蓉吐艳浴朝阳。洞庭浩渺回天际,黄鹤雄踞镇汉江。若得仙霞常作伴,人间苦乐浑然忘。”该诗为七言律诗,竖写在长19厘米、宽13厘米的一张已经发黑了的纸上,且没有标点。其落款为:“民国六年仲夏毛泽东《云雾山》。”
  张贻明说,去年夏天,他在云雾山(又名芙蓉山)寻找历史遗迹时,听说半山村村民吴庚戌手里有毛泽东诗词的真迹。“当时,40多岁的吴庚戌拿出一本黑色的线装书《罗经解》请我品鉴,翻开扉页就看到了‘毛泽东诗作《云雾山》手稿’。”
  经查,在公布的毛泽东诗词中没有《云雾山》一诗。张贻明看了,觉得有可能是真迹,并自掏腰包给吴庚戌奖励了5000元。回到长沙后,老张把这首诗拿给长沙一些专门收藏毛泽东手稿的专家看,也认为是毛泽东真迹可能性较大。
  时光倒流,回到96年前的1917年,那一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青年毛泽东,利用假期,开始了他的“行乞”游学之旅。大约7月底8月初到达安化梅城,在这里一住三天,调查民情,拜访学人,游览名胜,感受一方文化。
  毛泽东“游学”梅城这一次,还参观了孔圣庙、培英堂、北宝塔,凭吊了梅城东华山农民起义军墓地,并登上东华阁眺望全城。当然,还留下了很多佳话。
  据吴庚戌说,当年毛泽东在其老伯爷爷、教书匠吴仁美等的陪同下,游览了海拔1428米的安化第二峰云雾山。“当时,山顶有‘云雾庵’,始建于唐朝,是安化境内最早的道教圣地。”张贻明也是安化人,他对云雾山以及安化历史比较熟悉,但他不能断定毛泽东当年是否上过云雾山。
  吴庚戌小时候就听他的长辈常说起吴仁美陪同毛泽东上云雾山的故事。“毛泽东一行下山后,就住在孔圣庙(安化一中前身),而吴仁美正是在该处教书为生。是夜,几个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情澎湃的年轻人在一起谈笑风生,因情趣相投,相互题诗吟咏,诗兴大发。毛泽东拿过一张当地的土纸,提笔书写了新作《云雾山》。吴仁美见后,赶紧将毛泽东诗作收藏了下来,并将之装订在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罗经解》的扉页,悉心珍藏。”
  后来,吴仁美出走安化并从此了无音信。但他留下的遗物一直被其兄弟及后人收藏着。“1995年前后,我好奇地打开老伯爷爷留下的一个文器箱,发现了这本《罗经解》和毛泽东手书的《云雾山》一诗。当时,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去年遇到张贻明,我才将之无偿交给他品鉴。”吴庚戌说。
  B 鉴赏者认为《云雾山》一诗
  秉持了毛泽东诗词“大气磅礴”的一贯风格
  张贻明如获至宝,赶紧将《云雾山》一诗带到了长沙,并请相关人士对该诗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且予以鉴赏:站在绝顶凌霄的山巅,放眼欣赏这美好景色,青郁的群山碧水缠绕。云蒸霞蔚、雾霭腾升映衬着夕阳的余晖,山上的芙蓉花争相斗艳,沐浴在朝阳里。站在云雾峰最高处,仿佛看到了洞庭之水从天际而来,浩渺空阔,隐约还看到了黄鹤楼的雄姿,镇锁在汉江之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能与仙霞终身为伴,人间的苦难和欢乐都将浑然相忘。
  鉴赏者认为,诗的前四句写实,即从眼前所见之景色着笔,写出了芙蓉山的雄伟壮观和一览众山小的高耸挺秀,起承转合贴切自然。从第五句开始,将全诗的意境推向最高处,洞庭的浩渺和宽阔、黄鹤楼的厚重与雄浑跃然纸上,气势磅礴、视野开阔,体现了一种胸怀天下、力主沉浮的雄心壮志。诗的最后一句“若得仙霞常作伴,人间苦乐浑忘然”是一语双关、一语破的,将作者在全诗中的思想精华得到提升。“当时,毛泽东与杨开慧刚刚确立恋爱关系,杨开慧小名‘霞姑’,两人同怀报国之志、更有梁梦之缘,两情相悦、两情相许,若能终身相守相伴,则人间的忧愁疾苦也罢,欢乐喜悦也罢,都会浑然不觉。
  张贻明是毛泽东诗词的“铁杆粉丝”,他和鉴赏者都认为,该诗秉持了毛泽东诗词一以贯之的大气磅礴。特别是诗的结尾既抒发了作者的鸿鹄之志,展现了作者的雄才大略和气度不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杨开慧的思念与爱慕之情。“全诗立意高远,寓意深刻,洒脱豪放,浑然天成,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实乃毛泽东青年时期难得的一篇佳作。该诗今日惊现于世,恰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其意义和影响必定不同凡响。”
  为此,张贻明表示,一定会妥善保管此诗,并且尽快送到有关部门鉴别,如果确定是真迹,“将带着吴庚戌一道分文不取地将‘文物’交由国家有关部门收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17:09:03 | 只看该作者
C 尽管《云雾山》神似“毛诗”,但是否为毛泽东游学安化时所作仍疑点重重

  11月12日,记者将《云雾山》一诗拍摄成照片并传给多位长期研究毛泽东历史、书法、诗词以及研究纸张的专家品鉴,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认为尽管《云雾山》一诗其诗风大气,与毛泽东诗词风格神似,且完全可以排除张贻明和吴庚戌“由利益驱动造假的可能”。但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后,都不敢断定其是否为毛泽东游学安化时所作,并且对张贻明和诗歌鉴赏者所言提出了很多不同意见。

  《罗经解》是清朝王道亨编纂的一本具体阐述罗盘这一风水器具的著作。此《罗经解》是毛笔小楷繁体手书,其书和《云雾山》一诗手稿纸张确实为安化一带所产的土纸,但是否为上个世纪初期所造,还需进行碳试测验后才能确定。

  党史专家指出,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毛泽东于9月间也到了那里,并经恩师杨昌济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据毛泽东在陕北对斯诺所述,正是这时“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 ”。17岁的杨开慧在京遇同乡知己,两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北海的垂柳之下。翌年,毛泽东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以“润”、“霞”相称。同年,毛泽东再次来京时,就住到杨家。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回湖南,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湘福女中。同年末,她与毛泽东结婚,取消了坐轿、婚礼,以示“不作俗人之举”。“假设《云雾山》一诗若是毛泽东1917年仲夏所作,诗里的‘霞’与杨开慧没有关系。”

  最大的疑问莫过于研究毛泽东书法的专家所指出的,《云雾山》一诗中,“艳”、“乐”和其落款处的“东”都是简化字,1917年出现这些字体是很难想象的。不过,“东”的简化字是草书写法,标准的草书写法就是如今正体字的写法,在颜真卿等书法家的草书碑帖中,“东”字的草书写法与简化字“东”是一样的。但“艳”和“乐”字出现简体字却用“草书写法”解释不通。

  该研究毛泽东书法的专家当着记者找出了1917年夏毛泽东为萧子升自订的读书札记本写的序言《一切入一》手稿,经过反复比对,发现此手稿与《云雾山》一诗的字体区别很大。特别是“高”、“山”、“然”等字和落款处的“民国六年”、“夏”和毛泽东的签名,字体几乎迥然不同。“毛泽东初习欧阳询的字,后习怀素的狂草,但同一年夏天字体变化如此之大,实难解释。”

  不过,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虽然一时不能断定《云雾山》是毛泽东所作,但认为“其诗的风格确实与毛诗相近……毛泽东诗歌的如虹气势是一般常人很难模仿的”。

  毛泽东游学时

  靠给商家富户写送对联解决生计

  1917年暑期,毛泽东邀请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他与萧子升从长沙出发,徒步走访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长沙5县,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对农村社会状况和农民生活疾苦有了新的了解。回到长沙后,他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1917年冬,毛泽东和萧子升、蔡和森等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

  关心天下大事、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为了解民情,熟悉社会,同时也为锻炼自己胆量,这次游学带分文,他和萧子升到安化梅城后为生计问题,就给商家富户写送对联以获资助。同行的萧子升害羞,不愿登门送联,就留在旅店书写,毛泽东则登门赠送。在头一家店铺里,店主看了对联后,面带笑容地给了4个铜板。他俩如法炮制,用这种读书人的方式“行乞”。先后给“鼎升泰”、“谦益吉”、“云集祥”等商店送了对联。

  毛泽东很想知道山区农民的生活状况,毛萧二人在城郊紫云山下看见一片茅屋,于是踏着田间小道到了贫苦农民张步胜的家,张家只有3间茅屋,家里一贫如洗。当时只有张步胜妻子夏婆婆在家。毛泽东听夏婆婆唱了反映长工艰难生活的《长工歌》:“十一月做工是立冬,一年辛苦全落空”、“十二月做工是一年,老板打发回家转;跳着喊天天不应,守着冷灶难过年。”

  毛泽东在梅城的情景不过是他这次游学一个多月的缩影。

  1925年6月,毛泽东经湘乡第二次到安化,专程来到安化甲种师范学校,走进教室对学生讲话,他说:“要读活书,不要读死书。旧秀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读活书就是除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应结合现实的社会情形,研究列强的侵凌、军阀的割据、民族的解放,研究如何平内乱克列强,做到知古知今。”

  《归国谣》一词确系毛泽东安化游学时作

  《云雾山》一诗是否为毛泽东游学安化时所作还存在悬疑,但前几年一直有争论的《归国谣》一词,经著名诗人臧克家等专家研究认为,是毛泽东1917年游学安化时所作。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归国谣》)

  1917年,毛泽东约同学萧子升游学,有一段露宿野外、河边赏月的经历。萧子升所著《毛泽东和我的游学经历》,其第25章“沙滩上的一夜”,对此有精彩生动的描述。文中写道,那年暑假两人相约游学,一天来到安化县境内一条不知名的河边,沙滩一望无际,二人坐在柔软的沙岸上欣赏明月。由于都没有带钱,毛泽东提议在沙滩上露宿一夜,得到萧的赞同。他们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毛泽东):“……这沙滩岂不也可以作很舒适的床吗?”

  (萧子升):“……蓝天要成为我们的帐幔了。”

  “那棵老树就是我们的衣柜。”毛泽东一边拿起我们的包袱,一边说道,“现在且让我把我们的包袱,挂到我们今晚的衣柜中。”

  “月亮不也正像一只大灯笼吗?”我(萧子升)说道,“我们今天夜里就点着灯笼睡觉吧,好不好?”

  这是这次游学中唯一的一次沙滩露宿,这一夜经历也成为萧文中最精彩的一章。“沙滩”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以至于下一章的题目为“离开沙滩之后”。

  《归国谣》一词中所写月夜、青滩、清溪等景致与毛泽东这次沙滩露宿场景甚为契合。正是这次露宿,毛泽东看到明月清辉,心生感慨,产生创作冲动,才有了《归国谣》这一阕咏月词。

  “沙滩”在词中成了“青滩”,盖因“月亮照得异常明亮,宛如白昼”,远处青山可见,而近处沙滩有如张若虚所谓“汀上白沙看不见”。清溪也不是向前流动,而是“却向青滩泄”。远处青山可见,近处溪、滩难分,都是月光作用。

  两人赏月后各自睡去。据萧文所述,毛泽东睡得很熟,他一觉醒来“天已破晓,有人在附近走动”,所以词中月光下景物描写后紧接着就是报晓的鸡声停下来,路上有人语马嘶声。“长亭白”即天亮了,“长亭”本为古时城外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行话别的亭子,根据前边毛萧二人调侃的话语,毛泽东或许把天地作为临时休息场所“长亭”了。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的提法,这是精通古文的毛泽东所熟悉的。

  这首词以写月景胜,用词清丽、造句新奇,或许是毛泽东最早的词作,可看出他当时的填词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毛泽东与萧子升1917年的游历,以“行乞”为目的,体验“叫化生活”,又逢盛夏,更加有可能沙滩露宿,写就此词。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3-11-18 11:48: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11-18 11:50 编辑
姚元周 发表于 2013-11-17 17:09
C 尽管《云雾山》神似“毛诗”,但是否为毛泽东游学安化时所作仍疑点重重

  11月12日,记者将《云雾山 ...


好帖。
       往昔知青年毛泽东有“文化行乞”游学之事,今日读帖得详情,过瘾,谢谢元周老。

       疑是毛泽东七言律诗《云雾山》(民国六年仲夏)
          高处登临放眼量,山清水秀好风光。
              云雾生辉迎夕照,芙蓉吐艳浴朝阳。
              洞庭浩渺回天际,黄鹤雄踞镇汉江。
              若得仙霞常作伴,人间苦乐浑然忘。


       毛泽东词《归国谣》(毛泽东1917年,安化游学时作)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附: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露宿沙滩的对话
        1917年,毛泽东约同学萧子升游学,有一段露宿野外、河边赏月的经历。萧子升所著《毛泽东和我的游学经历》,其第25章“沙滩上的一夜”,对此有精彩生动的描述。文中写道,那年暑假两人相约游学,一天来到安化县境内一条不知名的河边,沙滩一望无际,二人坐在柔软的沙岸上欣赏明月。由于都没有带钱,毛泽东提议在沙滩上露宿一夜,得到萧的赞同。他们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y) i* `4 i2 J% D, K

毛泽东:“……这沙滩岂不也可以作很舒适的床吗?”
萧子升:“……蓝天要成为我们的帐幔了。”
“那棵老树就是我们的衣柜。”毛泽东一边拿起我们的包袱,一边说道,“现在且让我把我们的包袱,挂到我们今晚的衣柜中。”+ S1 d4 b# ?" A

 “月亮不也正像一只大灯笼吗?”我(萧子升)说道,“我们今天夜里就点着灯笼睡觉吧,好不好?”& g3 {  O8 k5 @4 D

        这是这次游学中唯一的一次沙滩露宿,这一夜经历也成为萧文中最精彩的一章。“沙滩”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以至于下一章的题目为“离开沙滩之后”。*
           《归国谣》一词中所写月夜、青滩、清溪等景致与毛泽东这次沙滩露宿场景甚为契合。正是这次露宿,毛泽东看到明月清辉,心生感慨,产生创作冲动,才有了《归国谣》这一阕咏月词。6 v5 \6 B8 N. ?- p2 y2 N
" t" v! D* l/ H5 |
  “沙滩”在词中成了“青滩”,盖因“月亮照得异常明亮,宛如白昼”,远处青山可见,而近处沙滩有如张若虚所谓“汀上白沙看不见”。清溪也不是向前流动,而是“却向青滩泄”。远处青山可见,近处溪、滩难分,都是月光作用。
  两人赏月后各自睡去。据萧文所述,毛泽东睡得很熟,他一觉醒来“天已破晓,有人在附近走动”,所以词中月光下景物描写后紧接着就是报晓的鸡声停下来,路上有人语马嘶声。“长亭白”即天亮了,“长亭”本为古时城外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行话别的亭子,根据前边毛萧二人调侃的话语,毛泽东或许把天地作为临时休息场所“长亭”了。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的提法,这是精通古文的毛泽东所熟悉的。
o- J; g" ^
  这首词以写月景胜,用词清丽、造句新奇,或许是毛泽东最早的词作,可看出他当时的填词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毛泽东与萧子升1917年的游历,以“行乞”为目的,体验“叫化生活”,又逢盛夏,更加有可能沙滩露宿,写就此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4 02: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