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值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在益阳市安化县仙溪镇云雾山从事旅游开发的张贻明,欣喜地从村民吴庚戌手中获得疑似毛泽东诗作《云雾山》手稿。据说这是毛泽东1917年夏天,与同学萧子升游学安化时所作。 为了探个究竟,近日,记者在长沙采访了张贻明,并反复查看了《云雾山》一诗手稿。随后,记者请有关专家对该诗作手稿进行了鉴定…… A 《云雾山》一诗手稿装订在 一本黑色的《罗经解》线装书扉页上 11月11日,今年70岁的张贻明在办公室向记者展示了“毛泽东诗作《云雾山》手稿”。 “高处登临放眼量,山清水秀好风光。云雾生辉迎夕照,芙蓉吐艳浴朝阳。洞庭浩渺回天际,黄鹤雄踞镇汉江。若得仙霞常作伴,人间苦乐浑然忘。”该诗为七言律诗,竖写在长19厘米、宽13厘米的一张已经发黑了的纸上,且没有标点。其落款为:“民国六年仲夏毛泽东《云雾山》。” 张贻明说,去年夏天,他在云雾山(又名芙蓉山)寻找历史遗迹时,听说半山村村民吴庚戌手里有毛泽东诗词的真迹。“当时,40多岁的吴庚戌拿出一本黑色的线装书《罗经解》请我品鉴,翻开扉页就看到了‘毛泽东诗作《云雾山》手稿’。” 经查,在公布的毛泽东诗词中没有《云雾山》一诗。张贻明看了,觉得有可能是真迹,并自掏腰包给吴庚戌奖励了5000元。回到长沙后,老张把这首诗拿给长沙一些专门收藏毛泽东手稿的专家看,也认为是毛泽东真迹可能性较大。 时光倒流,回到96年前的1917年,那一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青年毛泽东,利用假期,开始了他的“行乞”游学之旅。大约7月底8月初到达安化梅城,在这里一住三天,调查民情,拜访学人,游览名胜,感受一方文化。 毛泽东“游学”梅城这一次,还参观了孔圣庙、培英堂、北宝塔,凭吊了梅城东华山农民起义军墓地,并登上东华阁眺望全城。当然,还留下了很多佳话。 据吴庚戌说,当年毛泽东在其老伯爷爷、教书匠吴仁美等的陪同下,游览了海拔1428米的安化第二峰云雾山。“当时,山顶有‘云雾庵’,始建于唐朝,是安化境内最早的道教圣地。”张贻明也是安化人,他对云雾山以及安化历史比较熟悉,但他不能断定毛泽东当年是否上过云雾山。 吴庚戌小时候就听他的长辈常说起吴仁美陪同毛泽东上云雾山的故事。“毛泽东一行下山后,就住在孔圣庙(安化一中前身),而吴仁美正是在该处教书为生。是夜,几个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情澎湃的年轻人在一起谈笑风生,因情趣相投,相互题诗吟咏,诗兴大发。毛泽东拿过一张当地的土纸,提笔书写了新作《云雾山》。吴仁美见后,赶紧将毛泽东诗作收藏了下来,并将之装订在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罗经解》的扉页,悉心珍藏。” 后来,吴仁美出走安化并从此了无音信。但他留下的遗物一直被其兄弟及后人收藏着。“1995年前后,我好奇地打开老伯爷爷留下的一个文器箱,发现了这本《罗经解》和毛泽东手书的《云雾山》一诗。当时,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去年遇到张贻明,我才将之无偿交给他品鉴。”吴庚戌说。 B 鉴赏者认为《云雾山》一诗 秉持了毛泽东诗词“大气磅礴”的一贯风格 张贻明如获至宝,赶紧将《云雾山》一诗带到了长沙,并请相关人士对该诗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且予以鉴赏:站在绝顶凌霄的山巅,放眼欣赏这美好景色,青郁的群山碧水缠绕。云蒸霞蔚、雾霭腾升映衬着夕阳的余晖,山上的芙蓉花争相斗艳,沐浴在朝阳里。站在云雾峰最高处,仿佛看到了洞庭之水从天际而来,浩渺空阔,隐约还看到了黄鹤楼的雄姿,镇锁在汉江之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能与仙霞终身为伴,人间的苦难和欢乐都将浑然相忘。 鉴赏者认为,诗的前四句写实,即从眼前所见之景色着笔,写出了芙蓉山的雄伟壮观和一览众山小的高耸挺秀,起承转合贴切自然。从第五句开始,将全诗的意境推向最高处,洞庭的浩渺和宽阔、黄鹤楼的厚重与雄浑跃然纸上,气势磅礴、视野开阔,体现了一种胸怀天下、力主沉浮的雄心壮志。诗的最后一句“若得仙霞常作伴,人间苦乐浑忘然”是一语双关、一语破的,将作者在全诗中的思想精华得到提升。“当时,毛泽东与杨开慧刚刚确立恋爱关系,杨开慧小名‘霞姑’,两人同怀报国之志、更有梁梦之缘,两情相悦、两情相许,若能终身相守相伴,则人间的忧愁疾苦也罢,欢乐喜悦也罢,都会浑然不觉。 张贻明是毛泽东诗词的“铁杆粉丝”,他和鉴赏者都认为,该诗秉持了毛泽东诗词一以贯之的大气磅礴。特别是诗的结尾既抒发了作者的鸿鹄之志,展现了作者的雄才大略和气度不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杨开慧的思念与爱慕之情。“全诗立意高远,寓意深刻,洒脱豪放,浑然天成,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实乃毛泽东青年时期难得的一篇佳作。该诗今日惊现于世,恰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其意义和影响必定不同凡响。” 为此,张贻明表示,一定会妥善保管此诗,并且尽快送到有关部门鉴别,如果确定是真迹,“将带着吴庚戌一道分文不取地将‘文物’交由国家有关部门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