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3307|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桐移民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 10:4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李善长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出。
, d- Z7 k( x) Y4 t- I3 N          洪洞迁民共十七项,占明初迁民记载六十六项的百分之二十六。现将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十七项分述如下:
2 B$ P" C( e2 j, h- E         
+ D* z1 p, u4 e8 J& I          1.《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风阳屯田”。
/ D" c# t( R7 h. K4 p          2.《明太祖实录》卷131载:“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 H$ e* b0 X- X0 ?' y          3.《明大祖实录》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 }9 H. C- |* b8 d/ U1 ]0 z          4.《明大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军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 q3 l, {6 J% R! `          5.胡广《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卫平、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验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渝”。
3 a9 ~  |* ~' u& A. j# E          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给山西民兵十万人,钞各三十锭,令量牛屯田。
0 Q8 I' Y/ Y8 y$ T' X' ^) r* ~          7.《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宋国公冯胜等籍民兵还。先是上遗胜等往太原、平阳选民丁立都伍,置卫屯田,至是还以所籍之数报之……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l" g. L8 _  a. C+ k
          8.《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柬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恰等往谕山西民愿徒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计今年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千—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万三千一百八十余顷。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1 c, V1 w" |# p7 d/ c& u! n" {
          9.《明大祖实录》卷236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甲寅谴使救晋王桐,发山西都指挥使司属卫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 N0 Y3 S' Y8 l; t4 m          10.《明太宗实录》卷21载:“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先是刑部尚书郑赐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等处境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 |4 W$ k; c  J7 }' F& ]3 X3 x* K4 T$ l          11.《明太宗实录》卷12下裁: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命户部遣官核实出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2 c5 [1 q/ M* M5 H; F
          12、《明太宗实录》卷31裁永乐二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2 x. ]# r7 u( H3 s$ {2 ]
          13、《明太宗实录》卷37载: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京。" @" \9 `( Q; w0 c8 j6 f3 }
          14、《明太宗实录》卷40载:“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史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 a3 j+ C6 r. T9 Z          15、《明太宗实录》卷49载:“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六斗”
) p7 G* L7 _" S) {1 p          16、《明太宗实录》卷103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 Y+ \. W! f" [# L          17、《明太宗实录》卷106载,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窄,岁屡不登,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0:5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南阳姚文书 8 B, w9 Q) a, {8 [: f- M. ?
( O9 y  u5 H: ~; E4 H* j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
4 Q$ H; B7 b% O6 y
& A& `" d$ Y3 L, f+ y' l+ i+ Q" d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
( `  G/ _- i2 z9 h# Y         
& z8 M+ n  n8 o1 @* K           移民们迁往各地,因一村不准两一姓,所以兄弟之间为了相互照应,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至今仍有山东某地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0:5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南阳姚文书 1 g$ \; W, K$ X8 l

/ G" b2 O! g& ]- f6 ~$ O3 g  E- M# K; ~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皖、苏、鄂、蒙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宁市卢家翎曾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七县。”       $ t4 R/ X9 l9 ^# m: e8 o3 c5 B# J; i
       从明初至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例如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传》),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 B; u, ]" h: u7 O- e; B
       清军入关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8 r7 N6 R" A* W) h1 p
       在国民党退居台湾时,有相当部分移民后裔移民台湾。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1:0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南阳姚文书
: T, a5 g' z% C  G) G1 N6 L6 Q7 n' r. Z& q% B) A, e

  i6 j: d. E/ d+ z3 q          为什么从山西移民?这是因为元末明初山西相对稳定,人口稠密。在中原、淮河流域战事频起的时候,表里河山确实相对安定,呈现出难得的稳定,原因是中原的农民起义在元军的镇压下很少波及山西,而是山西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利于人口的繁殖。自隋至宋,山西都保持每平方公里20多人的人口密度,在元初,由于战争人口密度降为3.5人/平方公里,元至正二十八年的人口统计为553938人,由于山西在元政权视为重要基地,因此战争很少波及,到明洪武十四年时人口达到了4030454人,人口密度又达到了25.8人/平方公里的密度。而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河南人口1891000人,河北人口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4030450人,比河南、河北的人口总和还多30万人。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1:0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南阳姚文书 % _3 u) y2 n& B1 z( x% w
; I; W. z, u5 Z. a* O
  \% z5 ?9 B. n/ a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自明代开始,从宋、金便有,元初不断,而到了明初,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有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明代的迁民活动,延续了有明一代,不过主要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这种活动还在延续,不过是零星的。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1:0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南阳姚文书
  S- [7 ?9 N" h8 U$ u" y4 I- ?9 q( j0 w3 d' j8 i6 k  C

! N& |1 r9 }) q/ X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之人。, [/ \0 q! ]( J2 ^- d

  b! |2 O* X. k0 Y         根据《明史》、《明实录》的记载,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太原府辖六州二十二县: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县、祁县、徐沟县、清源县、交城县、文水县、寿阳县、临县、盂县、静乐县、河曲县;平定州:乐平县;忻州:定襄县;苛岚州:岚县、兴县;代州:五台县、繁峙县、谆县;保德州;石州:宁乡县。
# }1 S. M* V4 b& R  }+ T& A         平阳府辖六州二十九县:临汾县、襄陵县、洪洞县、浮山县、赵城县、太平县、岳阳县、曲沃县、翼城县、汾西县;蒲县;蒲州:临晋县、荣河县、猗氏县、万泉县、河律县;解州:安邑县、夏县、闻喜县、平陆县、芮城县;绛州:稷山县、绛县、垣曲县;霍州:灵石县;吉州:乡宁县;隰州:大宁县、石楼县、水和县。* @* K: C# q& Y
         泽州辖四县:高平县、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 V. f! O# {, U4 b' J6 N
         潞州辖六县: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
$ D* z* I0 X# \$ W1 K         辽州辖二县:榆社县、和顺县。7 q( _2 j; H) k  m7 X( G9 ?
         沁州辖二县:沁源县、武乡县。
* @. c8 L' @* T4 t2 U; e! B         汾州辖三县: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 N3 D* u# T1 n& E
         从现在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可见当时在山西组织迁民的地区是相当大的,除雁北地区外,几乎包括了整个山西中南部。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1: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南阳姚文书
4 _. q  x6 J5 m$ {! n7 J. k1 r& D" O1 b, u  F
5 V) ]6 h' d7 X4 f0 ^. V- ^2 }% `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1:1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南阳姚文书 % `3 Q" K3 _0 c( O% q
  x/ l5 \5 Z" i0 L/ J, O2 l% L, @

6 o+ x3 n5 o* g         明代大槐树移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洪武、永乐时期,其特点是规模大、次数多、范围广,从1373年到1417年的44年间,共组织迁民18次之多,约60万人。所迁之民为平民,无田无产之民、马步官兵、流民、罪囚贫苦民众。第二阶段为永乐以后,政府仍不时组织民户迁移,如河南《修武县志》载,“府城村王(氏)明中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到1931年繁衍23世。但是,其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数量上来说,都不能与前一阶段相比。从大槐树迁出的民众,被迁往河南、北京、山东等11省277县(市)地广人稀之地。其中以河南省为最多,63县,北京、河北次之,56县,山东52县。从《修武县志》氏族表亦可看出种状况,其时修武县共297村,明代从洪洞迁人修武县的有69村,约占1/4。可见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分布的范围之广。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1: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南阳姚文书
& ~6 o+ z: m8 i1 M1 T+ J' [  k; J4 U& O

! }1 G9 v# m! `, W+ v6 b+ ^            迁民到达目的地之后,当地官吏将他们编成里甲固定下来,称为“屯”。嘉靖时人王并说:“社为土民,屯为迁民,皆永乐间迁河南人填实京师者”,在河南汲县郭全屯发现的明朝迁民碑中,记有“李亨屯”、“李源屯”、“柳正屯”等名称。现在北京郊区仍有许多以山西州县命名的村落。如大兴县境内的长子营及附近的霍州营、屯留营等,顺义县境内的稷山营、夏县营等,这里的营是军队屯田的组织单位,也是前面提到的迁民中有马步官兵的明证。这些人虽然迁过去了,还将故乡的名字带到所迁地,以示不忘故乡,反映了他们对山西、对大槐树的眷恋之情。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1:2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南阳姚文书 1 P" A9 E0 i: e; t5 s1 b- O

) h3 b+ _' k& R2 g) A
8 ], M, L0 W8 Z  r6 e+ |              元朝末年,黄河两岸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历史告诉我们,类似这种带有策反性的民谣,往往出现在改朝换代的前夜,它既凝聚着百姓对统治阶级的切齿仇恨,又往往是农民起义军揭竿前预谋并借重的谶语。元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对汉人进行野蛮的征服,凶残的践踏,加上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泛滥,中原大地的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溃堤冲垮了山东的盐场,使国库收入锐减,对黄泛从不过问的元统治者,不得不强令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疏浚黄河。四月的一天,民夫们在兰考县的河道里,挖出一个独眼石人,石人背后刻字两行:“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当石刻的谶语与民谣相吻合之时,正是农民起义军兴之日。在这之前,方国珍在浙江台州首义,篝火狐鸣;石人挖出后,红巾包头的白莲教传人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举事,鼓角连营;徐寿辉在蕲州揭竿,济河焚舟;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举义,矢石如雨;接着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造反,攻城掠地……元政府调其精锐官军与各路义军在中原大地展开了殊死相搏。元军凶横酷虐,杀人如麻。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部死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当时,一些地主武装为维护本阶级利益,也同元军沆瀣一气,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元军及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鲁苏北皖北的百姓十亡七八。《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名城扬州被元军攻克后,杀得仅存十八户,《开州志》中记录元军席卷濮阳县后,“居民仅存七姓,丁不满千”。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中也载,元军“兵戮河南,赤地千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3 19: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