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上洋大屋与名人 [打印本页]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21 13:58
标题: 上洋大屋与名人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1-21 14:00 编辑
! }% F( u5 k( L8 B9 d
+ m, T( Q0 c' {2 c& `上洋大屋与名人

CCTV.com   2011年12月16日 09:2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阳江新闻网  

7 N  D; ~( v! R

, d1 D" J& v: E# I
7 ?$ \) j3 O) B2 x" |
[内容速览]  上洋大屋,闻名漠海。一个金秋时节,笔者随姚氏族亲姚普瑾先生,踏访了阳西县上洋村,探访姚氏大屋。 上洋镇位于阳江市区西南部,距阳西县织镇18公里,古镇依山临海,物产丰饶。清乾隆年间,上洋墟成集市,人气旺盛,墟前南面原为大海,始名“上海”,后改为“上洋”。 8 K% |# s- L+ f  c. p$ R1 ^/ ~
4 R& g9 |& W7 g7 j

8 |/ i  h5 A$ Y0 g8 ^* W             6 |4 {9 w4 ^9 f) A' u# x- w
8 B% J! r# v7 X% p2 V
                                           上洋姚宝光大厦。小伟 摄
! H# `; K& W# x6 L4 u
; b. \! Z/ a" f4 {$ F7 k  邓格伟. w7 p* n, C! p+ _

3 n" q$ _' `, c8 m; B- O! l4 X- Z  

, ~0 I) W- H1 c4 E+ r上洋大屋,闻名漠海。一个金秋时节,笔者随姚氏族亲姚普瑾先生,踏访了阳西县上洋村,探访姚氏大屋。   \8 M  V7 C4 q; N9 z- W
5 i" B0 A/ n7 N$ Q/ w
  上洋镇位于阳江市区西南部,距阳西县织镇18公里,古镇依山临海,物产丰饶。清乾隆年间,上洋墟成集市,人气旺盛,墟前南面原为大海,始名“上海”,后改为“上洋”。据载,上洋全镇125个村庄,70多个姓,姚氏为大姓,人口最多,阳江故有“上洋姚,北桂赵”之说。相传姚是舜的后裔,虞舜居于姚圩,故以居住地为氏,遂有姚姓。上洋姚氏始祖伯周公,乃福建莆田姚氏九十六世天明公之裔孙,原藉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宋成进士,官至海南琼州知府,届满归乡,乘舟为风浪所阻,乃弃舟登陆,见此地山川灵秀,乃风水宝地,遂定居上洋、白石两村。姚氏自南宋始,历经几朝数代,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上洋姚氏兴旺达到鼎盛时期,名官迭出,势力雄强,经济雄厚,第堂林立,大厦成群,上洋姚氏大屋称誉漠海,阳江民间有“上洋屋,雅韶圹,北惯巷“之口碑。 & g$ ]9 L! c0 b

0 F% M, ~3 h- h# }6 q  上洋风水地,第堂显功名。上洋村有十五第、十五堂,第堂皆私宅,第为官者居,堂为富者住。十五第,名声赫,它们是:资政第、都转第、通奉第、二尹第、文魁第、司马第、秋官第、奉直第、朝议第、进士第、外翰第、大夫第(2个)、参军第(2个)。十五堂,堂名美,它们是:四余堂、五福堂、文华堂、德谦堂、锡贤堂、德兴堂、宝善堂、培兰堂、德槐堂、德裕堂、宝成堂、树德堂、翠香堂、协云堂、寿康堂。这些古第堂建筑散落于上洋村、白石村等村落。时移世易,风雨沧桑,上洋大屋存留迄今,已历历可数,目前保存较完整的第堂有白石村的二兴大层,上洋村的二尹第、参军第、宝光大厦、秋官第等。
: D6 U! y: d" f( X# @) L) U7 ^" D$ y+ H' f( }% G  D7 s
  回溯往昔,在上洋大屋群中,通奉第规模最大,古第位于上洋村,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8),因姚嘉骥于光绪元年(1875)晋封通奉大夫而得名。该第府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座北向南,西朝南海,环境优美。古第有108个房间,大小厅堂36个,第前开三个门口,正中为大门楼,“通奉第”金匾高悬,大门联为“梁侯世泽,学士家风。”东西两侧为横门,门厅过后是天井,天井四周有围廊,每逢春节,这里龙狮共舞,喜气洋洋。再往前为三厅、天井、二厅、天井与神厅,三厅可设20桌宴席。厅堂西边为正屋,东西各5座,东西两边有11间横屋,各有一个磨碓间。大屋后面有厕所10间,整座大屋厅堂相连,能避雨防晒,可见通奉第之大名盖漠海。第府中珍藏之文物古玩久负盛名,当年朝廷恩赐围屏一副,奉为第中至宝,围屏有18扇,每扇高3米,宽0.5米,酸枝木框,正背面饰有名家书画,围屏两端各置1米高立体酸枝木雕狮子一个,以固定其位置。此围屏置木箱存放,唯每年朝礼和十年一届醮会才露真容。惜十年文革(1966-1976)期间,围屏贱作木料出卖而毁,此为子孙式微所致。
6 u( H0 \, Q+ T5 E$ X6 w3 |/ A' @6 f& j. H  J- ?3 n9 {
  上洋镇白石村二兴大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是目前上洋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宅院。2008年10月18日,二兴大屋子孙纪念大屋落成200周年庆典,200余归宁子孙聚集大屋举行庆祝活动,此盛事在当地轰动一时。 4 ?% d* p% E9 j( ]+ {3 c9 K
7 \: [7 K6 X/ i1 z2 y) d6 i, y
  除第堂建筑外,还有10余间大祠堂、庙宇,如上洋村有天后宫、大王庙、灵王庙,白云村有三圣堂、二觉庵等。私宅大厦亦有数间,如姚宝光、姚雁秋、姚念秋等人的大厦挺有名气。笔者走进上洋村姚宝光大厦,只见大围塘四边回廊门口,有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据称大厦兴建于1946年,1949年落成,曾为上洋镇政府所在地,后改为敬老院,从外观看,大厦气势依然。 * o& q/ z& P: E& u

) g5 }$ c8 ]0 v" y                 8 ]7 k/ w9 @* {, `8 d* N, _
% a( P+ x, p9 A. k8 b7 U* t5 ^
                                        上洋参军第大屋外观。小伟 摄
; b9 _! C/ w" @4 J2 P& ~& ~/ n
4 D/ X! ^+ Q, l4 @4 s& j( \  上洋镇一村中路54号的参军第,其建筑基本完好,古色古香,风韵犹存。第府始建于清雍正晚期,为二进,坐北向南,有旁屋30多间,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正门上悬一块木匾,上书“参军第”,旁款题“乾隆二十四年奉旨赐匾”,原匾在文革中被毁。
* e& {( e: S: j. s
5 R( Q- l( P# {: `* N. D6 r1 [  1949年前,上洋大屋(指第、堂、大厦、祠堂、庙宇)约有100多间。1949年阳江解放后,历经土改运动(1952年)、大跃进运动(1958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以及1962年、1978年等5个时期,上洋大屋逐渐被拆毁。 6 E. s2 c/ Y0 e- C7 }

/ y- L2 y# X! k  E  崇文兴教,上洋蔚为成风,村中建有育英、桂芳、育秀、陶情等四间书院,培养人才众多。育英书院规模最大,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设在洋峰公祠后院。在上洋大屋中,深藏许多珍贵的古字画、陶瓷等古董,如清代名画家李子尝的《芦荻蠏图》、马援铜战鼓等。83岁的姚兆宁先生说,过去他家中有一个青色花瓶,高40公分,此瓶盛水10年不臭。每年农历3月27日全村举行朝礼活动,有飘色、神像巡游,家人就将这个花瓶放在四方桌上,由2人抬着巡游,众人注目。1952年上洋土改时,这个花瓶落到一个农民手中,他将这个花瓶装尿水,后被一个收买佬(杂货小商贩)以7元钱买去了,当时7元可买100斤稻谷。这个花瓶被祖父姚国举视为镇家之宝,用玻璃罩住,防止损坏。上洋土改时,许多珍贵古字画被视为封建物品,作柴草之类付之一炬,历史就是这样无情。
2 j9 |  j. W! Z% i  [( D/ J! m* }9 ]
  昔日阳江流传“上洋姚炳冕、雅韶谭大昌、岗美李惟扬。”之说,这三大名人,藉以富贵功名而扬名漠阳。清乾隆至民国年间,是上洋姚氏家族的全盛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每年收入租谷达10余万石(一石为一担,一担即100市斤),佃户和谷仓遍布恩平、阳春、电白、阳江、台山、吴川。经济雄厚,政治势力不断扩大,加上重学兴教,上洋官宦迭出,考中文武进士、举人、贡生功名者共17人,7品以上官职者8人,主事、道台、教谕、郎中等高中级官员不少,出了明代进士、刑部尚书姚文然,清光绪工部郎中姚观民等。清光绪年间,上洋村锡贤堂,姚穆久钦命工部郎中,姚若霞钦命候补道台,两堂兄均入宫(北京清宫)朝见过光绪皇帝。上洋村都转第的姚西台,清咸丰年间官至云南开化知府,其孙姚若思,民国年间,先后任过英德、茂名、电白、阳江等地县长。姚若思次子姚毓琛也任过遂溪、阳江两地县长,并在上洋创办若思中学。   f2 G' }& q* m+ P( _' f  {
) V+ J) o4 U' |1 W: S. E
  上洋名声显赫者当数姚炳冕,炳冕乃别字,以字行,原名姚家桢,附贡,清光绪官至兵部郎中,父子孙三代拥有地租三万余石,仅姚炳冕独有一万余石,计其子侄6人各拥地租三千余石,合计二万石有余,田产遍及阳江、阳春、电白、茂名四县。光绪元年(1875),姚炳冕之父姚兆嬴,以其子炳冕封资政大夫,故其第府恩赐为“资政第”,在其主宅四周还建有四幢大厦,可见姚炳冕家业之大,堪称当时漠阳首富。在上洋白石村,迄今仍保存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武进士姚见的“进士第”和“武进士”牌匾。至近现代,上洋姚氏涌现出党、政、军、工、学、商等各界人士,散布在祖国各地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 `' C( c- b5 K) m1 ^/ H8 a
* w  h2 `# b& k3 A
  上洋姚氏大屋,历经风雨,屡遭破坏,与当时的政治气候、人文观念等因素所造成。今阳江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名村名镇,对保存下来的大屋,应加以保护、存档,修葺应修旧如旧,挖掘大屋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成古村古建筑旅游景区,促进上洋的经济、文化发展,此乃笔者所冀望的。: f6 Q$ s5 ?( r9 N! B# K4 R, j
4 d4 o/ Y: u# ]8 C4 d
, T: O5 e( S' L/ U, }

作者: 姚华冰7963    时间: 2013-1-22 01:00
宗明宗亲有空到吴川交流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