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3 r3 \* v% G 一部戏剧:政治浓妆下的传奇故事《沙家浜》剧情经毛泽东亲自修改& |' L# r5 z0 O* h2 ^
一段历史:"胡传魁"究竟姓蒋还是姓汪抗战风云中的乱世沙家浜 * c" \+ \! J0 V6 i. e+ {' z 一个人物:究竟是枭雄还是慈父儿子眼中的悍匪司令胡肇汉 3 K# U9 o, J* N$ h 一部戏剧——政治浓妆下的传奇故事 , _( u( [8 \3 `* O# F9 t, f5 ~《沙家浜》剧情经毛泽东亲自修改 ( U8 G/ u, h+ x0 q( W: [" h* | ◎一部京剧的产生与一段传奇故事 : P& D/ y9 @8 v' Y ◎样板戏《沙家浜》真是江青亲自抓的吗# a6 l# t" F/ m0 g1 Y, @
◎戏里戏外,众多人物,几多真实几多假 , B( O0 H! \/ a( m' G7 ] 七十年前,三十六名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一带,演绎了一段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传奇。若干年后,这段传奇被人写成歌曲、写成通讯、写成剧本,进而搬上舞台,京剧《沙家浜》因此产生。+ c0 T. c$ F/ P0 r1 J3 k9 C# T
《沙家浜》戏里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但这戏外的故事,依然耐人寻味……( e; ~: B% U7 }; c) D( y" \ 没有这首歌就没有《沙家浜》* D; k# R: x5 A1 i8 y' p6 @4 p$ o# L
2010年元旦后,红色经典旅游胜地常熟沙家浜景区引来了众多的游人,这个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景区也策划起了民俗“年味游”,开始让生硬的抗战史旅游变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7 o* O% n+ c# ]/ N7 G% o) f
一直致力于研究沙家浜革命历史的徐耀良老人坐在纪念馆一个窗口前,听着四周芦苇荡传来的沙沙响声,晒着冬日暖暖的阳光,显得颇为惬意。他现在已经“扎根”在纪念馆里,这个土生土长的沙家浜人,说起这里的英雄,说起这里的风云变幻,仿佛就如发生在昨天。 ; G# u- J$ ^4 E- |9 q 熟悉京剧《沙家浜》的人都知道,这部戏塑造了“18棵青松”即18位新四军伤病员的光辉形象。《沙家浜》一剧的素材,来源于1939年发生在苏南阳澄湖上的那些故事。那年9月下旬,以新四军为主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击退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大规模进攻。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更大冲突,10月初,“江抗”被迫从苏州、江阴、无锡、常熟、太仓地区西撤至扬中境内,而将一些伤病员和医护人员留在了阳澄湖上。 2 _! I, l) z* ^+ r 但在纪念馆笔者却发现,这里记载着的是36名新四军伤病员的姓名。“现在一些历史资料比较混乱,对于当时伤病员的人数有不同的版本,有的说是18个,有的说是35个,还有的说是36个,甚至有的说是100多个,到底是多少呢?这要从这部戏的源头去追溯。”徐耀良说,《沙家浜》的出炉,其实最早应该源于一首歌曲。 : r* k/ h/ f/ i 这首歌曲名为《你是游击兵团》,是一首抗日歌曲,1943年首次演出后广为流传。- W6 ]. K% i% J4 O/ ~' g V1 y+ W
1943年10月,时任新四军6师18旅52团宣传股长的过鉴清,和从华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分配来团工作的黄苇,一起谈起了52团团史,谈起52团从当年36个伤病员发展壮大的经过。两人决定合写一首歌曲。不久,由过鉴清作词、黄苇作曲的《你是游击兵团》就诞生了。 ! E6 U& K, L4 D4 W; N; q, u新华社记者是沙家浜故事的第一个作者 , P4 k" Z1 z3 Y, g 徐耀良说,歌曲传唱开来,就吸引了不少人去写那段斗争历史,而沙家浜故事的第一个作者就是崔左夫,他是新华社一个随军记者。徐耀良曾两次见过崔左夫,了解了很多当年的创作情况。 8 A9 q* k6 e3 U" e5 P- L$ B" u 1948年11月13日,参加淮海战役战地采访的崔左夫,遇到了华野一纵队副司令员刘飞。当时,该纵队在刘飞指挥下,于徐州地区一举全歼国民党六十三军,引起很大轰动。战斗刚结束,崔左夫就要求采访刘飞。刘飞环顾弥漫着硝烟的战场,对崔左夫说:“如果写作战指挥,请不要提我刘飞,仗是部队打的,不能让我贪了大家的功劳。”崔左夫跟着刘飞边走边听,刘飞忽然停下脚步,指着前面一批正在打扫战场的官兵说:“我建议你好好去写写他们二师,这个师是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阳澄湖那段斗争岁月真让人难忘啊!”刘飞身旁的人补充说:“我们刘司令对二师有特殊的感情呵,他也是36个伤病员中的一个,他装着一肚子的阳澄湖中伤病员坚持斗争的故事,他就爱和人说这些故事,你什么时候来好好采访他吧!”+ w8 z# C# _& v, w
但因战争形势发展很快,新的报道任务不断,崔左夫未能作进一步深入采访,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事隔九年后,1957年,崔左夫专程赶赴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采访了三个月,最后写出了通讯《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F8 ~. Q( K( |
此稿写成不久,适逢上海沪剧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陈荣兰和该团编剧文牧来到南京军区政治部,收集寻找可编写抗日传奇剧的素材。崔左夫和陈荣兰是老战友,便把《血染着的姓名》稿子交给他们参考。他们看后兴奋不已,将此稿带回上海,由文牧以此稿作为基础,改编出的剧本起初定名为《碧水红旗》。 ' u6 ]9 X7 _! N3 |9 N) h) p 此时的刘飞已担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陈荣兰和文牧便将剧本拿来征求刘飞的意见。刘飞拿出他的回忆录《火种》,交由陈、文二人参考。二人回去后,根据《火种》又对剧本作了认真修改,并更名为《芦荡火种》。同时为了使人物更加紧凑,有利于舞台演出,戏里的新四军伤病员改为18个。 ! g' c& e2 c4 V/ H 修改后的《芦》剧连续演了370场,观众达56万人次,一下子火了!那么,这出戏为什么又被改为《沙家浜》呢?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1-19 22:22
毛泽东为何改剧名为《沙家浜》 & z& W3 M8 l+ `8 x; x3 J5 v8 S9 L5 j4 X# J h& w) v s1 F* [
曾在沙家浜镇担任领导的知情人介绍,其实《沙家浜》故事到底发生在阳澄湖畔的哪里,以及戏里的沙家浜到底是苏州什么地方,一直都存在着不同的争议。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芦荡乡(原横泾乡)再次改名为沙家浜镇时,就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周边地处阳澄湖畔的乡镇。他们认为阳澄湖水面主要面积不在常熟境内,“沙家浜”归属值得商榷。但最终,“沙家浜”花落常熟。 * L6 d3 `: @0 O5 Q7 |7 H4 E! s# P* K7 c/ k3 Y
徐耀良老人说,其实早在1943年,过鉴清就在《你是游击兵团》中写道,“阳澄湖畔,虞山之麓……”很清楚地点明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活动频繁的区域范围,而今日沙家浜镇正是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区。" }3 x3 @1 r1 ]' z6 x8 u
8 Z3 v% p$ u8 y5 F “沙家浜原本是个不出名的小镇,它的地名曾演变过三次:横泾、芦荡、沙家浜。在常熟市众多的乡镇中,唯有它的地名读起来有点拗口。但它的名气实在太响了,自从毛泽东同志把京剧《芦荡火种》改为《沙家浜》后,它就变得家喻户晓了。”这是常熟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沙家浜镇原党委书记张永清的话。2 E h# @4 J4 n# c
5 H0 [/ _8 v; M. U' \# _3 A1 l8 _* e 《芦荡火种》去北京公演后,被北京京剧团一眼看中,改编为京剧。) T& [1 l$ Q8 ]3 _. ?6 G) T! {! l
# c4 v( \0 ~& f5 G0 g 毛泽东在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后,提了一些很中肯的建议,其中就有把剧名定为《沙家浜》。毛主席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是火焰了嘛!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7 d- e* A5 \- G" d( b
" o; c$ ?8 y/ j. r- \; k$ x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给这部戏改了结尾。原来沪剧《芦荡火种》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的良机,化装成吹鼓手、轿夫,搞出其不意的袭击。最初改编为京剧时,也是这样处理的。但毛泽东认为这样处理结尾就成了闹剧,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 s2 `/ \5 g5 o: X/ h
* ]+ F( L2 J* @6 n* J& H* E Q 据说,江青在从上海飞往北京的专机上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见了《芦荡火种》公演并受到广泛称赞的消息。到北京当晚,她就去看戏,演出结束后直奔后台大发雷霆:“你们好大胆子,没有经过我就公演了。”她还霸道地宣布:“这出戏是我管的……”“彭真给你们发一篇社论,我以后让《人民日报》给你们发两篇社论。”6 W6 h/ `7 m r) h. Q! r
0 C! I0 z. a7 w: S) X “忠义救国军”到底有怎样的背景和后台2 Q' Z+ G6 S8 O. l5 W* A. K' n
7 d( J U/ M- B- @* r8 ~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是《沙家浜》里阿庆嫂对胡传魁质疑的唱词。《沙家浜》中的胡传魁队伍打着“忠义救国军”的旗号,却成为新四军的凶恶敌人。那么,“忠义救国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3 X, h( p7 r" u: x/ b
Z2 G' e* E% e5 e. f; a' a R 沈伟东介绍说,“忠义救国军”的前身是“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由国民党军统负责人戴笠、上海帮会头子杜月笙、杨虎等人组织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由杜月笙任主任委员。上海沦陷后,该部残存的1000余人根据戴笠指示撤到皖南整顿。1938年1月,戴笠将其改编为“忠义救国军”,明确其性质为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直属的敌后游击武装。3月,戴笠在武汉成立“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亲自兼任总指挥。2 @, S# k& {+ b+ D
9 A7 C2 m8 {5 F; D# A+ z 戴笠先后派出多名特派员,到东路地区扩张势力,收编杂牌武装。例如,于淘生原系戴笠手下一名老牌特务,1937年10月到浦东时,还只是国民党军队某部的一个特务长。上海失守后,于淘生搜集了一批散兵游勇,共有五六百人。这支部队军纪松散,敲诈勒索,甚至和毒贩勾结参与绑票,班长都带老婆,五六百人的队伍,家眷就有一二百人。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也被收编为“忠义救国军”第四大队。9 g0 t" d1 W, g6 Q" W, X
& [5 w! } K7 b' m7 ^( ]/ [
错综复杂的武装斗争提供了丰富的戏剧素材 ! Y- {* ?: B; T' W 9 f$ G! S* c1 K& ] “忠义救国军”虽然也组织过一些针对日伪军的暗杀和破坏活动,但它也积极与新四军搞摩擦。3 t( j: y1 c6 s4 y$ ]" z R
# ]. a& Y6 v# B9 `
沈伟东说,在这种形式下,胡肇汉表示愿意率部再次加入江抗东路军,其实这不过是表面文章而已。从1940年6月开始,胡肇汉便打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番号,公开倒向国民党顽固派,还暗中与日伪相勾结,成了阳澄湖一带妇幼皆知的杀人魔王。据统计,胡肇汉抓捕的地下工作者、“江抗”战士亲属及其无辜群众近200人,都对他们施以枪杀、刀砍、挖心、火烧、活埋、“种荷花”(将人身上绑缚石头沉入湖中)等野蛮酷刑。7 M; G2 v5 |# @( m' D
' a, K, ?$ @, P6 ~* {1 H. B M( Z
新“江抗”在打击日伪的同时,也多次寻战胡肇汉,狠狠地打击了他的反共凶焰。 5 w5 n' t! Y3 g! z4 U! t/ N7 O* Z+ w5 X5 @ S9 i$ |) Q9 @- Q3 `& h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肇汉一度出任国民党太昆边区清剿指挥所主任,后长期担任吴县阳澄湖区区长,继续与人民为敌。1949年春,解放军百万雄师饮马长江,感觉大势已去的胡肇汉悄然从阳澄湖登舟潜逃,从此一度销声匿迹。9 J z# U4 @9 O
- {6 d' j' B% L6 ^
正是这些复杂的背景和关系,成就了一部经典戏剧的戏剧冲突。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1-19 22:27
儿子眼中的悍匪司令胡肇汉 2 {+ P# y4 D" \ ) B. H7 \' m. l r ◎胡肇汉之子、著名画家胡中元首次向本刊披露那些真实的往事 + i2 K) O+ u1 _1 U% k' N( p: g * v; o; {9 W! o- O ◎胡肇汉娶的老婆真是“常熟城里有名的美人”吗,他为何没有带着妻儿一起去台湾 8 O, c$ X4 }" T7 \5 X# t$ r+ h8 ?. N5 D! Y( u. i' L
◎在儿女心目中,胡肇汉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6 |1 I' u1 B/ N2 e ' F' h2 q2 k5 G. T. t- u, N+ Z 自从1950年胡肇汉在上海被抓,同年年底在苏州公审并执行死刑后,“胡司令”的历史随之灰飞烟灭,家人下落也成了谜。 5 A" ~8 N! @/ b* v6 ~6 V. a. n# B0 }
近日,根据知情人提供消息称,其实胡肇汉的家人一直就住在苏州,他的长子还成了一位著名画家。. W& o. T5 E" `6 a- J
5 q+ a- F$ @8 _5 n 不过对于父亲在1946年前后的一系列遭遇,当时9岁的胡中元还是有些印象的,只是懵懂的他没想通,父亲为什么要离开他们全家,要去他不知道的那个地方——台湾。. l3 H0 h7 j$ n( K
( v6 k9 X g9 \: g0 W! E “当时父亲是想带着我们全家一起走的,但是母亲没有同意,因为母亲一直跟着父亲的部队跑,都跑怕了。母亲说,抗战还没胜利时,有一次夜里急行军,她坐在藤椅上被士兵抬着赶路,都能听到山顶上日本兵的说话声,她心里害怕极了,所以当时她也不晓得以后会是个什么样子,就说‘你一个人走好了,我带着孩子们住在上海’。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就走了。”* x* I- a8 Z( R( P
- A( s/ v" t4 E* O z
胡肇汉去台湾接受训练后,开始带着任务返回。但他还没有到上海,江苏这边已经得到情报了。胡中元说:“听母亲说,当时父亲都安排好一切了,谁负责什么都定好了,他本可以不用再回来的,但这一回来就栽了。” . q$ @" f A! U ! l" W. J/ z4 ~ Z$ k. _* t 胡肇汉在一个朋友的布店里被捕% d9 q( [6 M \0 X$ ~3 C
( [/ N- i/ R) n9 b' i) n1 [4 e 就此,笔者辗转在吴江市找到了当年赴上海抓捕胡肇汉的谢德文老人,抓捕胡肇汉时,谢德文为苏州专区公安局侦查科情报股股长。5 B$ G/ v8 k1 o/ w* K+ l
0 n8 O# H' |% E3 y* F( j9 L
谢德文说:“当时像胡肇汉这样的土匪头子是很多的,只不过他的罪行比较大,所以格外重视了,并且派了好几路人马分别奔赴各地抓捕。”但他们只是把它当成普通的一次行动,根本没有怎么当回事,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沙家浜》这部戏。而且胡肇汉长得什么样,他们也都不太清楚,连个照片都没有,只能根据介绍的特征去抓人,譬如年龄、身高、脸型、口音等。 1 @! l, x: l2 S4 u3 P ) s+ j3 |7 m: } I1 D# f+ ` e 当时苏州公安局去的一共是五个人,谢德文记得一共去了三趟,才在上海一幢老的居民楼阁楼上抓到胡肇汉,“上海公安局也派了人配合抓捕工作,来到这幢居民楼后,上海公安人员敲门说要查户口,当时是夜里12点半多,睡在阁楼上的胡肇汉已经闻风起来了,上海公安局七个人带着枪进去抓的人。当时看胡肇汉个子不高,甚至可以说有点矮。当时已经是5月份了,他还戴着个帽子,让人感觉很奇怪,一查才知道,帽子里有委任状。当时,他很快就承认了身份。” ; }- I( Q( e( V9 u3 o. e7 i% z- s+ s0 e2 [8 C3 y7 I
其实那个时候,胡肇汉已经非常警觉了,在上海经常换地方居住,太熟悉的朋友也不敢借住的。但那次被抓的地点,恰恰就是他的一个开布店的朋友。/ `; H5 s: R) W- Q
# [' E2 f9 N" T" `- n8 \( N “这个布店老板确实是父亲的朋友,父亲还曾在他那里寄放了两样东西,是一块金表和一支派克金笔,说家里在紧张时可以应急用。后来母亲去要时,那位朋友的妻子却说,她的丈夫也为此被抓了,她已经把这些东西卖掉了。”胡中元说,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也就没有再去纠缠。. B4 n: }7 {- _. C# B
! R% X! L1 G, x8 ~( D" S 谢德文老人说,这次抓捕胡肇汉应该说是比较平静的,连个打斗和争执都没有,抓回来也没怎么特别重视,连个立功受奖都没有,只是当地报纸上写了个报道而已。直到审判时很多人对胡肇汉进行血泪控诉,大家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土匪。$ Z5 L0 z& A9 o* f
( K$ ~2 k. ]3 P. } 1950年11月30日,在苏州金门外华东革大礼堂内,召开了对胡肇汉及其同伙的公审大会。随后,法院当场宣判:判决胡肇汉、王群两首恶死刑,立即执行!据说当初胡肇汉是软瘫在地的,后来是被公安人员拽拖上车、押赴刑场的。, {8 T$ W- F# h
6 f/ `0 B0 k( t, z2 Q 最后时刻的胡肇汉劝妻子再嫁 5 l% u0 q9 X2 M% {8 }# I" F + a- L) J; N: u 但胡中元对于父亲最后的印象是:干净、精神、平静和米色长衫。对父亲被捕后两次全家团聚的场景,他仍然历历在目。 & r& C4 D& K9 w+ ]% `& o 2 ^: Y3 g2 ~& k) C3 O' B A0 w; G8 n 胡肇汉被捕后,被关到当时的苏州司法机关,地点就在现在苏州的桃花坞大街东头一带,“当时是1950年五六月份,我们全家被通知去见他。下午4点多钟,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在司法机关大礼堂见到了父亲,解放军在旁边站岗,父亲一身米色长衫,没有戴刑具,衣服干净,人也很精神。父亲当时很平静地和母亲说,‘我不会活着出来了,你要把四个孩子养大,孩子送人也可以,你自己找个人嫁了,我不会怪你的。’母亲没有掉眼泪,只是怪父亲这趟不该回上海来。”2 d G, K4 d% r" P$ J5 _& Y
3 V0 M5 A, o& @" n0 }
那次与胡肇汉见面,一家人是从上海赶回来的,胡中元还算懂事,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大人说话,其他弟弟妹妹都因为太累,在一旁睡着了。但是到了第二天,全家人却哭成了一团,“当时还不知道是谁说的,说父亲会不会被杀掉什么的,反正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对我这个长子说,一定要听母亲的话,至今我都牢牢地记得。” ]8 Q* r7 n" g! r! c
! c! F" W: A F# H h; @1 z# p% _1 g
就这样,胡中元和弟弟妹妹、母亲在关押父亲的司法机关住了三天,临走时被准许再见一次父亲。当时是在办公室见的,胡肇汉依旧长衫衣着,没戴刑具,只是这次大家都没有说什么话,可能大家心里都已经心知肚明了。6 O. S, ^ W2 |+ x2 V. p" K
& C5 N/ u6 u7 r1 t0 T# X 两次见面后,母亲带着胡中元他们从上海回到苏州居住,“每个月母亲都要给父亲送菜、送棉被和衣服什么的,但就是不准再见面了。”& I: N& N* Q8 ?2 P
1 i" K0 q2 Y6 a$ M" V8 b 天气由炎热转寒冷,胡肇汉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 ]" M- L* {1 p: Q0 I . \" n. k: v3 ^+ | 如今“胡司令”墓碑已无处寻找 5 f: P' H: B1 F) K8 L9 u ^2 w5 j( W/ j - F" G( ~. `* J0 R* ]* g 作为胡肇汉的家属,胡中元一家当时是怎么知道这一结果的呢? ' F2 A. k- W* A2 N$ Z& @% g " Y) J9 z/ @2 B4 `9 \% Z “不好了!先生出事了!”寒冷冬季里,苏州临顿路东花桥巷拉黄包车的师傅冲着胡中元家就喊开了。胡中元说,这位师傅以前经常拉父亲外出,并尊称父亲为“先生”,那天他正好在拉车时看到了公审和行刑现场,飞奔回来报信。2 c( t/ _5 Z+ a& f, b2 Y9 P- Z( a
" r, `7 C* F. e4 n
“我们急忙坐车过去,结果还是去晚了,父亲已经被枪决了,尸体已经装在了简易棺材里。”胡中元说,母亲当时就为父亲重新购买了棺材和衣服,还出钱买地,在现今朱家庄一带安葬了父亲,但是没有具体墓碑,毕竟原因特殊,后来随着历史的更迭和城市的发展,父亲的墓地就找不到了。 ' `) x& o3 J* v4 F7 j z% a & ]- K, A( V$ g4 n0 R3 w 一位女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我母亲卖掉了所有的金银首饰来过渡,几乎就到了去要饭的地步,后来再靠打一点零工补贴,到了1958年,母亲去世了,全家再次陷入了困境。” 9 ?* M7 K6 S' I- I . A. c: \. Z" B$ ?1 R/ n8 f 艰难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胡中元18岁,爱好绘画的他被苏州民间工艺厂招录为美术设计人员,一上班每月就能拿到50元钱了,养活弟妹的重任就落到了他身上。4 N# F+ @, k. F$ x' A5 {) D a
4 I: U1 M: w n' ^1 d: U0 z7 ]$ Q' A5 c5 M
“或许在历史上和人们评价中,父亲会是一个汉奸或者土匪,但是在我们儿女心中,他仍然是有另一种印象。”胡中元说,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一个比较称职的父亲,他对子女们都很关心和爱护,平时带着孩子们到观前街闲逛和购买点心吃,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严格,“衣食住行都有具体要求,譬如坐姿要端正,出去做客要有礼貌,大人坐着,小孩子要站着,还有吃饭不能有声音……”/ v. f/ T! h+ t# K
$ r! n' @1 ~: I: v
胡中元说,在他印象中,父亲不喝酒不抽烟,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练书法,或许自己的绘画爱好也算是受父亲的一点影响吧!: R4 V$ `% v7 S. F$ V
% x: C. {$ I3 }0 F7 X' f3 g2 n “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家里父亲的照片都烧光了,现在这张还是我从纪念馆里翻拍来的,希望能留个纪念,毕竟历史已经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