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03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姚僧垣,不是姚僧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8 06:4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钟尧按:2011年10月萍乡《姚姓历史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含有我的6篇论文,其中一篇《是姚僧垣,不是姚僧坦》6篇论文。近日,湖北姚高才以姚高霖之名请姚道海发了《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我的第一反应是“好帖”,特转发于下,并欢迎讨论:是姚僧垣,还是姚僧坦?为了讨论,特全文上传上网。
/ i; o! r5 w' u6 t) _& G

, Y  d' a; E4 a: G0 O  D( @

是姚僧垣,不是姚僧坦

潮阳姚廿七世' Z. q8 ^- y% f; A7 v
姚钟尧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 q: Q2 {1 z3 z* A' m& z# z1 B1 k广州510640

pszyyao@scut.edu.cn

2011-03-25

本文题目姚僧垣,所指何人?

僧垣,是南北朝时期梁、周太医,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其父姚菩提,梁高平令;其子二,长子姚察撰梁陈两史,次子姚最;其孙姚思廉,唐太宗弘文馆大学士;舜系八十六世僧垣(498---581)1

《周书》卷四十七有《姚僧垣传附姚最》(《北史》卷90《艺术传》也有姚僧垣传),现全录于下,以便认识我们姚氏这位先祖。

姚僧垣传附姚最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之八世孙也;曾祖郢,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父菩提,梁高平令。尝婴疾历年,乃留心医药。梁武帝性又好之,每召菩提讨论方术,言多会意,由是颇礼之。

僧垣幼通洽,居丧尽礼。年二十四即传家业。梁武帝召入禁中面加讨试,僧垣酬对无滞,梁武帝甚奇之。大通六年解褐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大同五年除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九年还领殿中医师。时武陵王所生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效。梁武帝乃令僧垣视之。还,具说其状,并记增损时候。梁武帝叹曰: 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常以前代名人多好此术,是以每恒留情,颇识治体。今闻卿说,益开人意。十一年转领太医正,加文德主帅、直閤将军。梁武帝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垣曰: 大黄乃是快药,然至尊年高,不宜轻用。帝弗从,遂至危笃。梁简文帝在东宫,甚礼之,四时伏腊每有赏赐。太清元年,转镇西湘东王府中记室参军。僧垣少好文史,不留意于章句,时商略今古,则为学者所称。

及侯景围建业,僧垣乃弃妻子赴难。梁武帝嘉之,授戎昭将军、湘东王府记室参军。及宫城陷,百官逃散。僧垣假道归,至吴兴谒郡守张嵊。嵊见僧垣流涕曰: 吾过荷朝恩,今报之以死。君是此邦大族,又朝廷旧臣,今日得君,吾事办矣。俄而景兵大至,攻战累日,郡城遂陷。僧垣窜避久之,乃被拘执。景将侯子鉴素闻其名,深相器遇,因此获免。及梁简文嗣位,僧垣还建业,以本官兼中书舍人。子鉴寻镇广陵,僧垣又随至江北。

梁元帝平侯景,召僧垣赴荆州,改授晋安王府谘议。其时虽克平大乱,而任用非才,朝政混淆,无复纲纪。僧垣每深忧之,谓故人曰: 吾观此形势,祸败不久。今时上策,莫若近关。闻者皆掩口窃笑。梁元帝尝有心腹疾,乃召诸医议治疗之方,咸谓至尊至贵,不可轻脱,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垣曰: 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梁元帝从之,进汤讫,果下宿食,因而疾愈。梁元帝大喜,时初铸钱,一当十,乃赐钱十万,实百万也。及大军克荆州,僧垣犹侍梁元帝,不离左右,为军人所止,方泣涕而去。寻而中山公护使人求僧垣,僧垣至其营。复为燕公于谨所召大相礼接。(北周)太祖又遣使驰驿征僧垣,谨固留不遣,谓使人曰: 吾年时衰暮,疹疾婴沉。今得此人,望与之偕老。太祖以谨勋德隆重,乃止焉。明年,随谨至长安。武成元年,授小畿伯下大夫。

金州刺史伊娄穆以疾还京,请僧垣省疾,乃云: 自腰至脐,似有三缚,两脚缓纵,不复自持。僧垣为诊脉,处汤三剂。穆初服一剂,上缚即解;次服一剂,中缚复解;又服一剂,三缚悉除;而两脚疼痹,犹自挛弱,更为合散一剂,稍得屈申。僧垣曰:终待霜降,此患当愈。及至九月,遂能起行。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先有气疾,加以水肿,喘息奔急,坐卧不安。或有劝其服决命大散者,其家疑未能决,乃问僧垣。僧垣曰:意谓此患不与大散相当。若欲自服,不烦赐问。因而委去。其子殷勤拜请曰: 多时抑屈,今日始来。竟不可治,意实未尽。僧垣知其可差,即为处方,劝使急服;便即气通,更服一剂,诸患悉愈。

天和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精神瞀乱,无所觉知。诸医先视者,皆云已不可救。僧垣后至曰:困则困矣,终当不死。若专以见付,相为治之。其家忻然,请受方术。僧垣为合汤散,所患即瘳。大将军永世公,叱伏列椿苦利积时而不废朝谒。燕公谨尝问僧垣曰:乐平、永世俱有痼疾,若如仆意,永世差轻。对曰:夫患有深浅,时有剋杀。乐平虽困,终当保全。永世虽轻,必不免死。谨曰:君言必死,当在何时?对曰: 不出四月。果如其言,谨叹异之。六年,迁遂伯中大夫。

建德三年文宣太后寝疾,医巫杂说,各有异同。高祖御内殿,引僧垣同坐曰:太后患势不轻,诸医并云无虑。朕人子之情,可以意得。君臣之义,言在无隐。公为何如?对曰:臣无听声视色之妙,特以经事已多,准之常人,窃以忧惧。帝泣曰: 公既决之矣,知复何言!寻而太后崩。其后复因召见,帝问僧垣曰:姚公为仪同几年?对曰:臣忝荷朝恩,于兹九载。帝曰: 勤劳有日,朝命宜隆。乃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敕曰: 公年过县车,可停朝谒。若非别敕,不劳入见。

四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僧垣以为诸藏俱病,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乃处方进药,帝遂得言。次又治目,目疾便愈。末乃治足,足疾亦瘳。比至华州,帝已痊复,即除华州刺史,仍诏随入京,不令在镇。宣政元年,表请致仕,优诏许之。是岁高祖行幸云阳,遂寝疾。乃诏僧垣赴行在所。内史柳昂私问曰:至尊贬膳日久,脉候何如?对曰: 天子上应天心,或当非愚所及。若凡庶如此,万无一全。寻而帝崩。

宣帝初在东宫,常苦心痛。乃令僧垣治之,其疾即愈,帝甚悦。及即位,恩礼弥隆。常从容谓僧垣曰: 常闻先帝呼公为姚公,有之乎?对曰:臣曲荷殊私,实如圣旨。帝曰:此是尚齿之辞,非为贵爵之号。朕当为公建国开家,为子孙永业。乃封长寿县公,邑一千户。册命之日,又赐以金带及衣服等。

大象二年除太医下大夫。帝寻有疾,至于大渐,僧垣宿直侍。帝谓随公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知帝诊候危殆,必不全济。乃对曰: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尽心。帝颔之。及静帝嗣位,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隋开皇初进爵北绛郡公,三年卒,时年八十五。遗诫衣白帢入棺,朝服勿敛灵,上唯置香奁,每日设清水而已。赠本官,加荆、湖二州刺史。

僧垣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前后效验,不可胜记;声誉既盛,远闻边服;至于诸蕃外域,咸请托之。僧垣乃搜采奇异,参校征效者,为集验方十二卷,又撰行记三卷,行于世。

长子察在江南。

次子最,字士会。幼而聪敏,及长博通经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随僧垣入关。世宗盛聚学徒,校书于麟趾殿,最亦预为学士。俄授齐王宪府水曹参军,掌记室事。特为宪所礼接,赏赐隆厚。宣帝嗣位,宪以嫌疑被诛。隋文帝作相,追复官爵。最以陪游积岁,恩顾过隆,乃录宪功绩为传,送上史局。

最幼在江左,迄于入关,未习医术。天和中齐王宪奏高祖,遣最习之。宪又谓最曰: “尔博学高才,何如王褒、庾信。王、庾名重两国,吾视之蔑如。接待资给,非尔家比也。尔宜深识此意,勿不存心。且天子有敕,弥须勉励。”最于是始受家业,十许年中略尽其妙。每有人造请,效验甚多。隋文帝践极,除太子门大夫。以父忧去官,哀毁骨立。既免丧,袭爵北绛郡公,复为太子门大夫。俄转蜀王秀友。秀镇益州,迁秀府司马。及平陈,察至。最自以非嫡,让封于察,隋文帝许之。

秀后阴有异谋,隋文帝令公卿穷治其事。开府庆整、郝伟等并推过于秀,最独曰: “凡有不法皆最所为,王实不知也。”搒讯数百,卒无异辞,最竟坐诛,时年六十七。论者义之。撰梁后略十卷,行于世。

史臣曰“仁义之于教大矣,术艺之于用博矣。狥于是者,不能无非,厚于利者,必有其害。诗、书、礼、乐,所失也浅,故先王重其德。方术技巧,所失也深,故往哲轻其艺。夫能通方术而不诡于俗,习技巧而必蹈于礼者,岂非大雅君子乎!”姚僧垣诊候精审,名冠于一代,其所全济固亦多焉。而弘兹义方,皆为令器,故能享眉寿,縻好爵。老聃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于是信矣。


* @! O3 n4 }. J4 G


# G/ |9 ?8 Y5 K; P8 R

(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48:02 | 只看该作者
通过上传及其附传,我们对姚僧垣和姚最父子有所认知了。姚菩提之子姚僧垣继承家学,少好文史,不留意于章句,时商略今古,则为学者所称;而主要的是医术高妙而医德高尚的医学家;在周,太祖武成元年授小畿伯下大夫;高祖天和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静帝时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宣帝乃封长寿县公,邑一千户;在隋,开皇初进爵北绛郡公;卒后赠本官(华州刺史),加荆、湖二州刺史(合称三州刺史)。在姚氏谱书述及僧垣公的头衔中,普遍用的是“开府仪同三司”。开府是为高官设的府署,三司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开府仪同三司”就是僧垣公府署的待遇,与三司同(起码是副总理待遇呀)。这是何等荣耀的事,灌水吹水是族谱中常有的事,有这货真价实的事,姚家人哪能不用!( T. h! @% H) G8 Q6 x7 ^
姚僧垣的小儿子姚最,不单是高明的医生,也是文史专家,“撰梁后略十卷,行于世。”
9 w% [- B% r5 e2 P. h' ^5 Q在这里必须简单介绍姚察和姚思廉父子,《陈书 南史列传》有姚察传,《旧唐书》卷七十三有姚思廉传。
9 M1 m6 g1 }+ z$ G( [5 e& q姚察,字伯审。姚僧垣的长子,吴兴武康人。少好学,“不好戏弄,励精学业”。为官清直,又“冲虚谦逊,不以所长矜人。专志著书,白首不倦”(见《陈书 南史列传 姚察传》)。在南朝仕陈,官至著作郎、吏部尚书。入隋,开皇十三年封北绛郡公,炀帝诏授太子内舍人。撰梁、陈二史,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缺,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撰续,思廉涕奉行。
& _% R! c/ u* H% K+ X姚思廉,字简之,姚察子也。本为吴兴人,后迁关中为万年人。从小跟从父亲学汉史,得家学,在隋为代王杨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学士。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写其形像,列于《十八学士图》。贞观九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遵父嘱,根据家传文稿,兼采其他书籍,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
  M! {& }* c& K5 m% X& o1 k& |; D9 s姚僧垣一门三代(姚僧垣-姚察/姚最-姚思廉)不但是饱学有建树的史学名家,也是忠义之士。先看梁书对姚僧垣和姚最的记述。“及侯景围建业,僧垣乃弃妻子赴难。梁武帝嘉之,授戎昭将军、湘东王府记室参军。又,“及大军克荆州,僧垣犹侍梁元帝,不离左右。为军人所止,方泣涕而去” 而姚最,与隋蜀王秀友,秀出事,其他人推过于秀,独最坚决替蜀王承揽责任至死,“讯数百,卒无异辞,最竟坐诛,时年六十七。论者义之”姚僧垣和姚最父子确实是忠义之硬汉。  Q1 s! h  |, R/ `* _
再看旧唐书对姚思廉忠义言行的记载。姚思廉在隋是代王杨侑侍读,当义师克京城进王府时,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布列阶下。唐高祖闻而义之,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观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思廉在唐深被唐太宗礼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无隐。姚僧垣一门三代品行如此,扬此家学,赖此家风(忠孝义),吴兴武康姚能不再盛吗?
# U- S- {" V9 J' |8 J6 {3 ^2 L3 g$ K! @- t
) W( m+ m& ~& e6 u9 ?+ ~9 V0 ]. z

- A; |. U$ e" }: Q! u* T: G- A1 ~. _9 u% c+ \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49:37 | 只看该作者
今人王永平(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撰文2论述中古吴兴武康姚氏之家风与家学,这支姚氏正是姚僧垣一门三代为代表的吴兴武康姚氏。王永平认为:吴兴姚氏起自汉末、孙吴时期,此后长期衰微,仕途不畅,沦为“贱族”。然而因其有文化,姚氏不仅得以保持“素族”的本色,而且在南北朝后期有所振作,至唐代宦位荣显。由于儒家文化的熏染,姚氏子弟多有忠义与孝义之行。就其家学言,姚氏早期以通晓儒家经术知名,南北朝后期注重文史,至隋、唐终得大成。同时姚氏精于医术,在北朝倍受重视,这为其家族地位的上升提供了契机。
! ^  ~6 ^! _: h0 X4 `' `2 O- B王永平用姚僧垣家族的家风(忠孝义行)与家学(经学、史学和医学)说明文化因素在世族传承中的作用。他说:“吴郡望族陆氏顾氏和张氏到了南朝式微,“惟姚氏复兴于南北朝末期,并于隋唐时期将其家族地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颇值得人们玩味。”2
: k* i9 c5 X8 B$ {# B3 ^+ q# N吴兴是姚氏望出之郡。吴兴姚始祖渊,乃汉昭帝时大司农田延年之子,为避父难改姓媯逃徙吴兴郡,直至其孙平复姓姚;平通京房易,京氏学博士,汉元帝时官中郎,晓知考功课吏法,其师荐为刺史(冀州刺史);平公是吴兴姚氏起家之祖,自此姚氏成为吴兴郡望族。后来吴兴姚衰微,直到姚僧垣一门三代连续奋起,至唐代终得大成,姚思廉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到了隋唐,吴兴姚氏发展和衍生有京兆姚氏、万年姚氏和陕州姚氏等。京兆姚氏始迁祖姚察,与子姚思廉撰成双史(梁书和陈书),武则天朝宰相姚璹及其弟姚班(珽)是其裔孙也。“姚璹姚珽“兄弟二人之显,将姚氏的政治地位推向了极盛,‘时人荣之’。”2。陕州姚氏始祖宣业公,吴兴郡公,其父纲,其子安仁;大唐贤相姚崇和抗安禄山助守雎阳的姚訚出是族。据说万年姚氏始迁祖是姚最,因未了解相关资料,不述。唐代是吴兴姚始于姚僧垣又盛的一个时期。. n- G+ i  ^! O$ H# a: z
粤地多姚氏,几乎都是福建莆田韶溪派始祖(唐)天明公(舜系九十六世)之后。潮阳姚氏和平远姚氏属天明公季房,揭阳姚氏属天明公仲房。同属天明公仲房的(宋)姚宗卿,寿昌公次子,字希德、号印巌。登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公元1057年)进士,历官广南东路提刑使,授中议大夫。因居番禺簸箕里(今广州越秀区杨箕村),后迁博罗宿鸾岗哈塘面,再迁增城三江山吓村。生七子,子孙后代蕃衍昌布,主要分布于今增城、博罗、东莞、龙门、番禺(广州)、从化、南海、惠州、高要和粤西等地,人口当在20万之上。从天明公往上溯的嫡系祖先,其中有舜系八十八世姚思廉及其父姚察和其祖姚僧垣。9 b0 \3 |& x$ u3 @
陕州姚,或大唐贤相姚崇之后的姚氏,例如:河南洛阳和三门峡等地姚氏,山东巨野姚氏,江南姚氏,南昌姚氏,等等,至今仍奉宣业公为始祖。宣业公是僧垣同祖兄,即堂(从)兄也,同是舜系八十六世。4 a+ h, z! F* P: J, ?' u% x3 ]
因此,姚僧垣是吴兴姚中兴之祖,也是吴兴姚标志性人物。然而,从古至今却有许多姚姓人将姚僧垣错写为姚僧坦3-6,个别人错写为姚僧桓7。
" K# W2 K6 W" L4 h/ U) }8 l! E) a; s
! R1 @- K5 [5 k$ w
$ v+ ]" A) K) J1 ?8 s4 R- Z  z4 G3 p

: f# E7 z. Q7 M(3)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50:5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发现将姚僧垣错写为姚僧坦的族谱是参考文献3,本以为是编者个人的错误。随着所读族谱数量增多和地域扩大,便发现这种错误是普遍性的,不单是今人有错,古人也有错,不但是一地一支之错,也有多地多支之错3-7。$ S" g1 Z9 r+ D! Z9 {$ ]
参考文献3不是新修的族谱,只是将增城姚姓村、特别是增城三江地区各姚姓村(例如金兰寺、新溪、元岗龙头等)的旧谱、世系图和资料加以整理和合编辑。这些姚氏都属(宋)宗卿公之后。后来不单读了三江地区金兰寺村、元美村、元岗沙路村、新溪村(今增城增江街道初溪村)、犀溪派(牛潭村)等村族谱,也读了与这些村同宗、即同是宗卿公之后的番禺潭村(今广州天河区潭村)、南海大文教村姚氏族谱。这些村的族谱,无论旧谱(多是清光绪年续修)还是新谱(改革开放后续修),都将姚僧垣错写为姚僧坦。以潭村姚氏族谱为例,该村有三部族谱:乾隆四年十一世士勳槐编《番禺大德堂(大行公)姚氏族谱》(著者注:该谱自香港传入,未见谱名;这个谱名是著者根据谱内容自撰的),道光二十六年扬箕房宗末十四传远侄孙充教观澜氏(著者注:这位“充教观澜氏”是今广州杨箕村姚氏凤仪堂万山房之后,在《簸箕 寺右 姚氏族谱》中可查到此人行实;当年他在潭村任教)代修、民国贰拾贰年订《番禺潭溪姚氏族谱》,1998年6月十六世姚昌浩主编和执笔的《广州天河区潭村 姚氏族谱》。这三部族谱统统将姚僧垣错写为姚僧坦。5 s9 R& s& g0 C7 X
令我惊讶的是,不只广东一地宗卿公一系的族谱有这种错误,其他地方和其他支系的姚氏族谱也有这种现象,例如:1989年仲秋姚天赐编纂的《虞舜姚公世系大族谱》,2001年8月姚昶编纂《舜裔姚氏世系研究》,2001年12月姚恩健编纂《八闽姚氏源流》。姚天赐、姚昶和姚恩健,都是有文化、有阅历、对姚氏文史研究有造诣的三位老先生。# u8 }3 N4 \% I" b& [3 _: c
据姚恩健考证,最早进入福建的姚氏,在唐有4支6:入闽第一人是河南固始姚廉洁,武则天听政时、大约公元669~686年随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父子入闽,时任“府兵队正”。第二人姚仁访,唐天宝年间(公元742年后)任建州刺史。第三人是河南硖石(今三门峡市硖石)姚棨,唐相姚崇的九世孙,唐僖宗光启元年乙巳(公元885)以礼部员外郎、朝请大夫衔,从长安进莅福建。第四人是姚天明,唐昭宗乾宁初(公元894)以明经奉礼郎进莅侯官县尹,秩满择址福莆交界之韶溪(今莆田涵江)居焉。, K2 V) L$ ^2 m% [
姚天赐编纂的《虞舜姚公世系大族谱》,是主要记载莆田韶溪派始祖姚天明系的族谱,其中既有姚天赐编著的,也有由旧谱诸如《姚氏家乘》、《姚氏世谱》、《梁溪姚氏世谱》等谱页拼成的。无论新写还是旧拼,凡涉及姚僧垣处均错写为姚僧坦。也就是说,今人和古人都有这种错写。姚氏韶溪派的近亲莆田霓坡派,始祖是姚天明的兄弟姚凤,这两派及其衍生的支系房派的嫡系祖先都溯及姚僧垣,因此,这种错写在此谱中显得比较多4。( v" v) [: L/ m7 N# M
姚恩健编纂的《八闽姚氏源流》,不是讲全福建的姚氏源流,实际上主要讲姚棨公一系在八闽的源流,我认为“仅记录姚棨公一支在闽千年来的历史,是反映棨公后裔在八闽大地上生息、奋斗、进取,并取得成就的历史篇章,为福建历史发展史料增添一份不可多得的家谱和宗族史实”。姚恩健在此书中依据姚思廉奉敕所撰的《姚氏世谱》,考订从一世(虞舜)到八十六世(姚宣业/姚僧垣)的世序。姚恩健考证结果是姚宣业/姚僧垣不是舜系八十六世,而是101世6。然而,老先生却将姚僧垣写为姚僧坦(见参考文献6-P44,P83,P84,),不知他依据的是哪个版本的姚思廉《姚氏世谱》?是不是这个版本将姚僧垣写为姚僧坦?
7 u& I8 k5 w" R- S姚昶,今年90有余,出生于安徽繁昌三山,现住台北。早年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并参加军官外语学校学习。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后去台湾。在职期间任上校翻译,退役后在台从事对外贸易工作,退休后一直在家休息。大陆开放后,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见到了亲人,圆了自己的梦,为繁昌三山教育事业做了好事。姚昶研究从一世(帝舜)到六十九世(姚平)的姚氏世系。姚昶的研究颇具特色,他以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的世系为基础,用表格形式同时与四川严陵(威远)姚氏续修族谱和他自己的研考资料相互参照和比较,对中古到两汉姚氏一世到六十九世做出或肯定、或补充、或修正的结论5。这固然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要求所选的基础物和参照物必须是可靠的。在参考文献5中,有姚氏一世(帝舜)至九十六世(陕州派姚须,繁昌三山姚始迁祖)的先祖简史。正是在此章节,姚昶将姚僧垣写为姚僧坦(见参考文献5-P165,166)。真是令人费解,既然以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的世系为基础为参照,为什么会将姚僧垣写为姚僧坦呢?难道姚昶先生所读的《姚氏百世源流考》版本将姚僧垣记为姚僧坦?
! D2 R% z6 W3 s
/ @: k; l9 i( I8 y
- y: V' c) N0 C* O/ ]' }8 {# i- U' o( N9 K! \9 p3 _

7 ?& Z, Y3 Y$ q" _0 C- G  K: W! U9 T; `(4)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53: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10-8 16:33 编辑 " z9 y5 _, v/ ]. z* r# F$ W

, B, m" E% h+ v8 T# }顺便指出:粤地天明公系的族谱3,多记载天明公是舜系96世,思廉公是88世,僧垣公是86世;姚天赐莆田谱4也记载天明公是舜系96世,思廉公是88世,僧垣公是86世4。而姚昶本人则认为天明公是舜系95世,思廉公是87世,僧垣公是85世5;姚恩健本人认为天明公应是舜系111世,思廉公是103世,僧垣公是101世6。也就是说,参考文献3和4,与5、6,对中古以来姚氏世系世序的认定有所不同;这不是本文的主题,不予评述。
# l! W/ r. Y- |其实早在清代,姚振宗已指出这种错误:“湖(州)志陵墓志,周开府仪同三司姚僧坦墓在武康县南三里。按:周当为隋,僧坦当为僧垣,县南三里盖亦在石城山也。……”1(见参考文献1-P102)这是州志出现的错误,古人已有的错误,由来亦久矣。) U: P' S3 Q) g6 y! o) V8 j
为什么许多姚姓人,包括古人,会将我姚氏标志性人物姚僧垣的名字写错呢?我推想的原因是:9 }. V' h: h1 [* T8 h2 R* ^1 v' F2 ?
1  垣(yuán),坦(tǎn),桓(huán),三者字形近似。如果不懂和不留神,“姚僧垣”很容易错写成“姚僧坦”或“姚僧桓”。
- A) X" O7 P+ |  V' l: x2  先人有错,后来者便跟着错。以讹传讹,相沿成习,在同一支和同一地区的谱书中影响更大更久。# X# N  [( ^/ _' ?3 |( t) ^. W, e
3  修谱人或抄谱人文化和文史水平参差不齐。往昔,谱是靠人工抄的,且是毛笔抄写,因此抄谱人也很重要,错与对,错多错少几乎取决于抄谱人。( L& R6 Y" @& h, R/ J
4  缺乏审校或者根本没有审校。
: _% |  G1 J8 H- M* ^我讲的这些原因,固然是针对这个错写姚僧垣的个案而言,却也是读了几部改革开放后新修谱后有感而发的,希望新修谱者能注意。
$ A5 t& H; G% o0 w' l: N0 X  L
! D3 E3 p$ o: k! K, ?+ L+ F$ ]补记(2011-10-22)3 J( J: s6 ?- Q  q/ E7 d
有版本将“姚僧垣”错为“姚僧坦”;中华书局校勘和出版时说明了。
" j3 w; l& L( ]! I3 N! V" A' U* O  x% m& }, {0 P
* e0 i& x' E3 f& v9 J

3 Q) D9 h+ l7 T9 l4 T& H0 u
3 h5 E" p3 w) e0 s: I# }& y! {! Q1 e) {; D* ^1 F, ~' v& {' N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55:13 | 只看该作者
参考文献       
% M$ j: G5 K+ L  b0 Q: ^1  [清]姚振宗编纂,《姚氏百氏源流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6.
& I3 }2 @/ h" e7 p6 M' q# b2  王永平著,《中古吴兴武康姚氏之家风与家学——从一个侧面看文化因素在世族传承中的作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Vol.7,No.21 T# Z7 w* Y" c/ l
3  舜系138世(增城到蔚村)姚淦垣编,《姚氏宗卿公族谱》,乙亥年(1995)
, `# q2 B7 V6 A4 s4  舜系128世(莆田冲沁)姚天赐编纂,《虞舜姚公世系大族谱》,1989年仲秋初稿,1992年秋月定稿
; d8 `' y0 J4 }) K8 E4 ]5  姚昶编纂,《舜裔姚氏世系研究》,2001年8月2 C) M5 M# w$ Z/ I
6  姚恩健编纂,《八闽姚氏源流》,2001年12月4 h( B" G' W; x
7  姚宝柱转帖,《吴兴姚氏》,中华姚氏宗亲网
4 |% x+ [; x( U* N) m* @' P0 M$ Q1 d  A+ s

& e3 X# ^  r% g- g! L) P) T
  @2 @; e! `4 _(6-完)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08:1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10-9 08:36 编辑 ) U6 N' S/ ~1 D: l
! s: N0 e5 }1 I# W* E
说明:. r: Y4 Q% O. j. |
    一、在楼上《是姚僧垣,不是姚僧坦》一文中,阿拉伯数字1,2,3,…,是参考文献的序号。原著以上标形式显示,转到网上变了。请读者谅解。; C2 H. l) }' }; Z+ j! p
    二、文末“补记(2011-10-22)”,是文章在2011-10-03萍乡姚氏会发布后加的。当时我已意识到:思廉公之祖父的名字,是僧垣、还是僧坦呢?这是一个古老的复杂问题。) L5 Z& S# a% S  {, H
    三、欢迎读者阅读本网本人另一帖《是姚僧坦,还是姚僧垣?》和湖北姚高霖的文章《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
; p7 D4 W0 D/ V* _1 h    四、欢迎参与《是姚僧坦,还是姚僧垣?》的讨论。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4-12-2 13:1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4-12-2 13:36 编辑
( k1 p8 w( L( v6 S* @0 B
pszyyao 发表于 2012-10-9 08:18" n- q  f# t) [% g1 Z
说明:
. e, {  I7 w; K( \    一、在楼上《是姚僧垣,不是姚僧坦》一文中,阿拉伯数字1,2,3,…,是参考文献的序号。原著以 ...
+ Q, R# a- y+ m& }7 u9 C/ G
在另一帖里,看到的证据是——姚僧垣
, k9 C0 d$ t* d, [
*《新唐书·卷七十四下》:
! ]0 s7 D5 S+ h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尽姓姚,居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敷生信,吴选曹尚书。八世孙僧垣,隋开府仪同三司北隆公。二子察、最。

1 I% s0 y# F9 V# j姚恢墓在湖州武康县西南石城山上
9 d5 u% i1 u2 k* |/ h! y7 z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 ... =8948&fromuid=35580
/ _: S# \  L1 H1 c; z4 ?( G
(出处: 中华姚网)
+ g7 m# j- S( i; p& r. d3 _# {
8 U5 T2 F, U+ @& p3 h6 K9 _$ z

# {# W: H6 h1 ^! U' A9 D- j* z* Q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3 19: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