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广填四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6:26:15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9 X* Q. [* }/ B1 e" }
8 g, o9 {5 z3 c3 x# M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
+ m1 Y5 M/ E" w  S# \
  Y  ?& i" Z, @7 d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 J1 f) Q5 D9 H, @1 ~9 U
4 K8 f' m* y0 N$ u5 Y/ K& b. o
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
- {1 F& a0 b" y0 G% [, ]' e+ t
: T- I. W/ a" k$ ^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
% m& F* e8 W4 p. q
% h3 W! U2 g* @5 i5 }8 Y2 A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S: M2 l  H! X# _

0 s# J# P( {  I0 _+ q。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 a! }8 |! i& g- @; i+ D0 ^# X, h* L% D7 Z. h) g' p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
( a/ Z* f8 J# T4 |: @5 C! r$ {/ }6 x
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6 c% r+ P' u1 j9 }2 z/ X2 k2 ?
" t$ K7 m9 r7 J* w; s
、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7 b# u5 `# ^/ k8 p- R5 ]
! O1 }7 Y7 c0 D: }7 N
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
5 f* m$ t5 I8 R7 O! o* |
/ T' U- v* `, _, o7 p$ O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_( G# h& A5 c

( e6 g4 u4 o5 M, r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3 ^  I6 T  j' M- c
; O& }1 t# R2 Z7 T4 G9 B, D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
, S% \1 j6 w* B! R$ r, N$ g& O  F
1 i0 C* b7 P! J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 L, O- z$ c. M& ^5 O
$ K. C7 O; ^; l% X
地位。& ?: S5 C% i9 P5 w5 j
+ A" c) @1 P! E9 |- A8 F6 J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
2 m3 @8 y( g' c
' ?4 C0 l; J& b) g  z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0 o- Q6 X2 t! e( ]2 f' b) a
8 Z1 V$ ?# Q4 o) j( X' r9 m
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c( ^) q5 I2 X0 ~9 ]4 `

/ z' o3 W  B9 c5 ~. m* g! o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
1 C# s  M" _+ W0 \& o4 ?  t( p1 [! N* {1 h; Q. h1 l
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Q7 @" o" N( H3 y- O

$ p% [4 O* l$ a5 J0 f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6:30:27 | 只看该作者
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
: n1 a" H6 l. u. P5 l# g
; \) O* W* X: ^. ?; c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 a) C( {* Q7 r% `% W% R+ a
/ s0 h" J; W6 `; n# {# d& e
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 J+ y2 ?4 i" m6 I; W; c, I
" Q  C0 e' B: e" g" h' r) w% a
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 w& [% i* ]4 f

0 X! v) G! f0 b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
4 f6 f+ Z1 T" U9 F* e* l5 W% G: n0 F
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1 ~; r# B8 @+ \  a& ]% n
  Y7 a' m: r( G) t; E' q! a
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
/ M4 i4 a! p1 L" D# {/ [0 I
. G6 }; v- `% O原上,*着水沟插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 w: A+ |* e; {; j

3 Q6 Y7 G( C# C9 s3 L* `。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
$ |2 T! {: v' k% e, ~$ H' C' p
, o- {( S" ?- R7 n0 }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
' Z7 Y8 d. v  i2 p- d6 w" a8 Y& H; N. ~1 W! \6 z8 P
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2 F$ A% X; H) X) v0 v! x) `3 ?6 r

* N7 J0 n# x" N9 {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7 o' Q7 O7 o5 Y3 o7 z/ \

: s4 ?5 S: m) J8 j8 ]。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 a% T) g+ c) n
( x& @  e7 M5 q  Q5 V! @0 I3 G
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 [; Y0 W1 V9 R4 I& R' \" R; G
8 b4 T. f+ u% n9 i9 j
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 Y2 Z4 z  P  w$ d7 _! J0 f( G
! ~2 S" ?6 r6 Z4 s1 I
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 |# D5 c# k  K- Z" w6 l1 \. \
( R8 m, d, |6 b0 X0 R7 Z8 i4 q9 ^
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 f) n# C* F8 M7 {

4 H9 @. y; m! S. m" S& s5 R' V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
/ j. |/ Z( B$ W7 ~" Q: [  ?9 ?7 l" S' H& B
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h4 X6 [0 s" i+ _5 A
$ J1 z8 m. r9 d

2 `, V. l# W8 ?- g3 u
- N' M! K# f" E# A! a6 [$ |( a8 K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6:31:56 | 只看该作者
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 d" H1 P0 v) R; K$ H2 Y' _, k/ ~7 P/ ?2 \( v0 f/ t9 a+ m3 u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3 T$ H7 m2 e2 T( P, m. E1 v+ H

( L% k5 K! V) j4 |0 a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
1 G  x- e4 m9 `3 P3 Y% x$ q) w
& G' F( u4 x* }9 L" L- a,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 Z7 Z: {" P& a9 v( O: h! {/ F; A1 D# @% |4 `0 x1 ?2 U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U+ t9 H( @: \: C, Q; q  \
0 l$ n% n) y$ g- d& c

: R4 h( q8 ^+ _2 i$ e, `; i) u* x
. }- d8 q) H0 _+ k# g& r0 _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
; u2 W/ v! O( ]' B
) w( j1 o7 j- R, Z/ y; Z7 t、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 T4 ]& y. l; J9 T- i
- @' W8 Y4 y! s, V& l( z+ I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 c( k4 v5 h3 |* l6 j, w% P8 p9 j: w) t1 I, [# o; p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
- B' b8 P, i' Z% J( k% h6 ?! l: V% w6 \
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9 w7 ~  o+ u; q/ D  f1 u( I9 ]3 v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
, L: |- h6 g+ j# o) Z/ I3 x
3 Y) j% Q% z8 m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9 M* `1 y: {' l
% Q& E( R' g7 {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2 @1 f; T+ F$ `. L* ^8 z4 V1 E0 p
3 J7 Z4 D* w. k" Z, Y% w" Q6 \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 L, f" g1 F, z8 ^! A1 Q
0 N0 [3 Y( ^4 [) x
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
; L' P5 X% J5 Z" M7 j+ a% O- o2 y$ @9 J' P: K" n; i. y0 m
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
& g1 n5 U0 h, @% W  e* [4 M( m. k7 B  g1 j# ~' a
。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Y( R4 s& Z7 [8 K/ A+ [1 M6 G

4 p6 s$ w( o& I* k0 y& I; b6 t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5 W9 D+ |* ?- F6 q. i( O  N, R1 u, J4 j' l; u* }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3 Y4 |5 u# o; Y  R# t- Y4 z! ^% c: z: K( M6 v' c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
: K9 Q7 n6 ]$ h* v5 v" ?  C( I
- [2 M$ S9 Y2 d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
3 G: d' I3 q3 b; z' G$ c# r+ D: }4 P
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 X- D8 o- l/ v8 Q6 p! g
& ?" i+ ]: n" ]  [, v% ]' `
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U6 B+ f" x% m& T
1 h# C2 m: ~) T# E6 F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1 \- U; s! {/ O0 o
( P5 j2 w9 V7 g
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 D( k9 V% G& |/ R* N9 A
0 L, o9 m0 F3 I6 m; C9 r- E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0 [% v. G- E/ t; i( W7 {, J& s

2 F7 ^7 u4 M5 l: |" e3 @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6 q8 N1 s7 I: j

5 Q' `4 v, b. a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6 _; j8 v/ D  @4 x" C
8 v8 H  @# `/ e0 \: r5 ~
石滓等地”。. q& _! A3 h" d/ c( @3 m, Z
  T% q( e$ q9 B5 a( l+ w" L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 k4 |* x1 n- P7 u& C8 a
% _- D( ~/ q  o2 i$ N0 K, [
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w' G) @$ x2 H

' V4 m" k& @  A8 ?  e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
3 @& B" g6 @/ y& w9 I; `7 a( @3 G  A0 a. \
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 g' c) y4 G$ z# B
1 v+ H! B! b: Y1 K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 B8 {" R5 [0 I, b" X
& i* T% }: D& e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0 r2 A' y  u9 ~7 J' J% S

& \1 q+ z1 n* l) o% X: S+ W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E9 q, Z1 s; F! u. r
- A3 u+ [" G& a$ S# Q. e, M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8 R& M8 R# b+ M% [" c/ S0 [6 n: x0 }* `. e7 v/ w" [1 H6 \  R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p& C, e1 r1 y2 p

0 t5 y! A' i/ j$ j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
4 y' H5 Y8 o) u6 Z( h) D/ Q- R. O; n
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 i+ @4 c4 {" O0 V" b, L# k* v
3 b( h. B' @" h6 E' A: Q- `! ]
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T( f# O) ?" M4 i8 E3 e! |2 J
2 H9 Z* a* r0 c. m, S  V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1 q8 L. F$ R( Y0 O& V

) ?6 y+ W4 n8 W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
" E, G6 }- W6 W$ ]7 O6 B
0 B  h, B% H/ r4 e- O9 G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6 |9 h& v* ?8 U1 p8 u) S: U0 g
% ~6 v% b1 k, i2 b- H# W  I/ X
动,后来被政府军镇压,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政府采: B& u1 J8 v8 O

; a( v3 C3 w" W2 n- l5 n+ K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
3 P* L  B- h! P$ d+ F6 [" o5 J& Q0 C# O+ y% l. a( w
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G) o# B. r* r  \: y9 }& `
7 ?% W3 e0 t  r0 A2 `) e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鹏》,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7 S4 @8 a0 d* |" v( s

9 G: u; l% _! o8 _# K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
  w3 ?6 P# c% A2 L; V5 Y( F) B9 N1 {( ^, q  u; |
庆符镇调查,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
& r5 w5 ^3 z, l9 h! Y' \
: K8 Q7 |. E  Z+ V! R; k( Z; s- ^2 A百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灾,遂不可考”。$ n; P  }/ f0 V

' f1 D: u4 l) f3 _( ~$ Z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6:34:33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9-25 15:26:2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文章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近来我走访串联的姚氏家族,基本是湖广填四川来的,有两大祖,广东平远祖和湖北麻城祖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5:3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姚松湧 0 x3 |: ]: ?: F% D
3 u/ j- u- V6 d$ O* u- A

) C5 K4 ^3 M: A- ?: N- t    是的.其它的比例要少得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9-25 15:44:12 | 只看该作者
本月15号我到宣汉就大家讨论许久的关于成立老四川姚氏宗亲会的话题,己成立了老四川姚氏宗亲联宜会,这次会议就是以它的名义承办的,希望你参加,你们来代表参加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9-25 15:45:59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东道主我们应该多有人参加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5:4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 姚松湧
; G5 t9 y* y, t0 @" J% g7 v( h" K1 M5 R2 d1 u) X( _% Y# ]/ S. W
+ N7 \9 m1 E7 [* Y0 j
    我就是在联系老家负责人。也有意参加。他是医院院长。时间有不确定因素。这要你们谅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5:49:41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东道主我们应该多有人参加
1 {5 g7 r8 F8 `, B, Y: }3 b姚松湧 发表于 2012-9-25 15:45
6 w& X: G$ B4 z2 e# @
6 a- S2 j7 z5 _. j

" C: I3 [/ O) T% ]; M8 p: j    主要是老族长年龄在八十多了。很难远行。具体让他们安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5 15: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