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 d" H1 P0 v) R; K$ H2 Y' _, k/ ~7 P/ ?2 \( v0 f/ t9 a+ m3 u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3 T$ H7 m2 e2 T( P, m. E1 v+ H
( L% k5 K! V) j4 |0 a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
1 G x- e4 m9 `3 P3 Y% x$ q) w
& G' F( u4 x* }9 L" L- a,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 Z7 Z: {" P& a9 v( O: h! {/ F; A1 D# @% |4 `0 x1 ?2 U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U+ t9 H( @: \: C, Q; q \
0 l$ n% n) y$ g- d& c
。
: R4 h( q8 ^+ _2 i$ e, `; i) u* x
. }- d8 q) H0 _+ k# g& r0 _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
; u2 W/ v! O( ]' B
) w( j1 o7 j- R, Z/ y; Z7 t、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 T4 ]& y. l; J9 T- i
- @' W8 Y4 y! s, V& l( z+ I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 c( k4 v5 h3 |* l6 j, w% P8 p9 j: w) t1 I, [# o; p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
- B' b8 P, i' Z% J( k% h6 ?! l: V% w6 \
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9 w7 ~ o+ u; q/ D f1 u( I9 ]3 v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
, L: |- h6 g+ j# o) Z/ I3 x
3 Y) j% Q% z8 m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9 M* `1 y: {' l
% Q& E( R' g7 {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2 @1 f; T+ F$ `. L* ^8 z4 V1 E0 p
3 J7 Z4 D* w. k" Z, Y% w" Q6 \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 L, f" g1 F, z8 ^! A1 Q
0 N0 [3 Y( ^4 [) x
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
; L' P5 X% J5 Z" M7 j+ a% O- o2 y$ @9 J' P: K" n; i. y0 m
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
& g1 n5 U0 h, @% W e* [4 M( m. k7 B g1 j# ~' a
。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Y( R4 s& Z7 [8 K/ A+ [1 M6 G
4 p6 s$ w( o& I* k0 y& I; b6 t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5 W9 D+ |* ?- F6 q. i( O N, R1 u, J4 j' l; u* }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3 Y4 |5 u# o; Y R# t- Y4 z! ^% c: z: K( M6 v' c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
: K9 Q7 n6 ]$ h* v5 v" ? C( I
- [2 M$ S9 Y2 d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
3 G: d' I3 q3 b; z' G$ c# r+ D: }4 P
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 X- D8 o- l/ v8 Q6 p! g
& ?" i+ ]: n" ] [, v% ]' `
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U6 B+ f" x% m& T
1 h# C2 m: ~) T# E6 F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1 \- U; s! {/ O0 o
( P5 j2 w9 V7 g
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 D( k9 V% G& |/ R* N9 A
0 L, o9 m0 F3 I6 m; C9 r- E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0 [% v. G- E/ t; i( W7 {, J& s
2 F7 ^7 u4 M5 l: |" e3 @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6 q8 N1 s7 I: j
5 Q' `4 v, b. a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6 _; j8 v/ D @4 x" C
8 v8 H @# `/ e0 \: r5 ~
石滓等地”。. q& _! A3 h" d/ c( @3 m, Z
T% q( e$ q9 B5 a( l+ w" L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 k4 |* x1 n- P7 u& C8 a
% _- D( ~/ q o2 i$ N0 K, [
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w' G) @$ x2 H
' V4 m" k& @ A8 ? e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
3 @& B" g6 @/ y& w9 I; `7 a( @3 G A0 a. \
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 g' c) y4 G$ z# B
1 v+ H! B! b: Y1 K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 B8 {" R5 [0 I, b" X
& i* T% }: D& e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0 r2 A' y u9 ~7 J' J% S
& \1 q+ z1 n* l) o% X: S+ W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E9 q, Z1 s; F! u. r
- A3 u+ [" G& a$ S# Q. e, M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8 R& M8 R# b+ M% [" c/ S0 [6 n: x0 }* `. e7 v/ w" [1 H6 \ R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p& C, e1 r1 y2 p
0 t5 y! A' i/ j$ j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
4 y' H5 Y8 o) u6 Z( h) D/ Q- R. O; n
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 i+ @4 c4 {" O0 V" b, L# k* v
3 b( h. B' @" h6 E' A: Q- `! ]
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T( f# O) ?" M4 i8 E3 e! |2 J
2 H9 Z* a* r0 c. m, S V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1 q8 L. F$ R( Y0 O& V
) ?6 y+ W4 n8 W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
" E, G6 }- W6 W$ ]7 O6 B
0 B h, B% H/ r4 e- O9 G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6 |9 h& v* ?8 U1 p8 u) S: U0 g
% ~6 v% b1 k, i2 b- H# W I/ X
动,后来被政府军镇压,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政府采: B& u1 J8 v8 O
; a( v3 C3 w" W2 n- l5 n+ K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
3 P* L B- h! P$ d+ F6 [" o5 J& Q0 C# O+ y% l. a( w
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G) o# B. r* r \: y9 }& `
7 ?% W3 e0 t r0 A2 `) e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鹏》,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7 S4 @8 a0 d* |" v( s
9 G: u; l% _! o8 _# K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
w3 ?6 P# c% A2 L; V5 Y( F) B9 N1 {( ^, q u; |
庆符镇调查,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
& r5 w5 ^3 z, l9 h! Y' \
: K8 Q7 |. E Z+ V! R; k( Z; s- ^2 A百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灾,遂不可考”。$ n; P }/ f0 V
' f1 D: u4 l) f3 _( ~$ Z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