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pszyy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舜帝陵:今日在世姚网的留言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924 天

连续签到: 8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1#
发表于 2015-11-22 22:23:38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pszyyao 发表于 2015-11-22 14:06
谢谢你。
     姚波再回复:其它那里建有舜帝陵我们管不着,但是史料记载的出身地和九嶷山舜帝陵都 ...

姚波这是死鸡撑硬脚.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22:40:22 | 只看该作者
姚小平 发表于 2015-11-22 22:23
姚波这是死鸡撑硬脚.

        虽然姚波避开了我的主题,但他懂了我的“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也建了舜帝陵”的话中话,也够了。

       索宝祥和运城舜帝陵抓住所谓清代人整理的竹书纪年有舜帝葬于海州做文章。海州有多处,山西有,江苏省(连云港市)也有,所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也建了舜帝陵。
   为了争夺争抢旅游资源,地方政府官员专家已不顾脸面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615 天

连续签到: 2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3#
发表于 2015-11-22 23:4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5-11-22 23:47 编辑

        如果史实可以为利益而篡改?那么这些人的良知去哪儿了?究竟是专家?还是()!请问这些人,你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列祖列宗?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4#
发表于 2015-11-23 07:49:16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5-11-22 22:40
虽然姚波避开了我的主题,但他懂了我的“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也建了舜帝陵”的话中话,也够 ...

庆礼认为:如果摒弃功利,搁置争议,不以“陵”做文章,都象我们闽南晋江人,妫汭五姓共建泉州舜帝纪念堂以宏扬虞舜圣德;林姓一族共建闽南比干庙供林氏子孙朝拜。就这样造福一方的又能颂扬先祖的好事,岂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0:01:47 | 只看该作者
yqllz 发表于 2015-11-23 07:49
庆礼认为:如果摒弃功利,搁置争议,不以“陵”做文章,都象我们闽南晋江人,妫汭五姓共建泉州舜帝纪念堂 ...

             我也以为 舜帝陵多好,或多多益善。
       我的主题是:运城人该不该为了“扶正”运城舜帝陵为启于夏禹的原始陵墓并推翻司马迁的结论(或二千年来的定论)而制假。
       姚姓人该不该掺乎进去?——这一主题我未明显未明确地提出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0:20:42 | 只看该作者
姚荆州_xKppp 发表于 2015-11-22 14:21
大力支持钟尧(老)宗亲之帖,为老先生的严谨治学研史的风格点赞!

         集(上海)良官兄帖(在世姚网)于下。这些的著者和来源?文中有参考文献的标注,但未见参考文献清单。
      下面引文,是我加红或加注。

      山西运城舜帝陵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鸣条岗西端,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四大部分。陵冢启于禹时,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舜帝陵占地1778亩,分为景区和陵区。古柏广场以北为陵区。陵区坐北向南,分为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
       舜帝陵庙占地四百亩,是景区的主要建筑。分为南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舜帝陵庙神道两旁保存有五株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怀里都抱着一棵死柏,甚为奇特,被称为“夫妻柏”或“连理柏”,东边一株树干形似龙爪,树根形似龙椅,相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这棵树又称为龙柏。而舜帝陵上也有一株树形奇特的古柏,已有2000余年历史,五个主枝形似虬龙,民间称为“五子登科”。陵前有两块石碑,上碑刻“有虞帝舜陵”,下碑刻“舜帝陵”[2]
(参考文献标注)。
      千年古柏
      是大型的祭祀活动的地方。神道两侧原来巨柏夹道,古树参天,可惜后来由于修庙没有资金,当地的老百姓便采取砍伐树林,换取银两的方法来修庙,因此,这里的柏树便被砍伐不少,如今只能看到这两组千年古柏了。相传这两组柏树是大禹亲手为舜帝所植,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它们均为“活柏抱死柏”。当地的老百姓看到它们这样相互依偎着,就像一对夫妻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于是便给它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夫妻柏”。明代的《安邑县志》称它们为“连理柏”。这组柏树下用来支撑卧柏的砖砌方柱上镶嵌有一块石碑,是清光绪二十六年杨包村的杜居实所写,碑文的题目为“鸣条古柏录存”。碑文记载了舜帝陵内古柏的沧桑。碑文说,原来舜帝陵内古柏林立,数十围粗的大柏树就有五十余棵,而夹道的夫妻柏还不在内。这些柏树“肃深古茂,几千年物”,在此“护帝陵,表圣迹”。但自明代到清代间,为筹款修庙,砍树买钱达五次,再加上以后的天灾人祸,对柏树损害更深。到了光绪二十六年,庙内的古柏,五十余围的还有五棵,四十余围的有八棵,二三十围的有十棵。后栽一、二百年的柏树都不算。碑文的作者呼吁后人要保护柏树,切不可乱砍乱伐!在碑文中间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同治年间,杜居士同老师山东巡抚闫敬铭夏天游贺村,遇一柏树约四十围。“围”是计量单位,指两只手的拇指与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当时闫敬铭说这棵柏树是秦汉时栽种的,很少见呀!杜居士反驳说远不如鸣条岗上的柏树古老呢,况且这里只有一棵,而鸣条岗上的柏树有十几棵,都有五十围粗,远远望去,很像龙形。闫敬铭认为杜居士说的夸张了,就不相信。到了光绪年间,闫敬铭奉圣旨北上,路过这里祭拜舜帝,见到了古柏,才感慨地对随从说,杜居士以前说的确实是真的。
      相传舜陵建于大禹时,而庙则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从古柏到山门共设有四十九级台阶,四十九级台阶喻意着舜帝继尧位之后在位四十九年,《竹书纪年》上这样记载“舜帝四十九年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0:26:47 | 只看该作者
姚敬文 发表于 2015-11-22 23:44
如果史实可以为利益而篡改?那么这些人的良知去哪儿了?究竟是专家?还是(制假)!请问这些人,你 ...

      请读16#

     我和姚良官在世姚网的对话。
     姚良官——我认为《竹书纪年》要比司马迁的<<史记>>早好几个世纪,应该是更真实,更值得信赖的依据,可以用来纠正<<史记>>里错误的地方,只可惜《竹书纪年》没有司马迁的<<史记>>那样系统.完整。

   姚钟尧——要看《竹书纪年》的版本。世上有好多不同版本的《竹书纪年》,其中有掺假的《竹书纪年》,有假托的《竹书纪年》。你知运城人用的是什么人什么时候整理和诠释的(什么版本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时代有海州吗?      连云港人就是根据所谓“《竹书纪年》”建了舜帝陵。  这些的(指16#)著者和来源?文中有参考文献的标注,但未见参考文献清单。

签到天数: 3615 天

连续签到: 2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8#
发表于 2015-11-23 11:1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5-11-23 13:12 编辑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还其舜帝寝陵史实真相,这是关系天下姚姓人根本的头等大事。不是什么掺和不掺和的问题。如果我姚族人对始祖舜帝陵都模棱两可,众说纷云。那样的话,弘扬、传承、践行舜帝孝道文化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还要我们寻什么根?问什么祖?二千年来,太史公司马迁定下的舜帝陵所在地九嶷山,不容篡改!姚姓人始祖的寝陵不容沾污!我们要正告那些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伪专家,你们倒行逆施的行径,终将大白于天下!你们将为中华民族于不齿!为钟尧(教授)宗亲严谨的学者风范喝彩!为钟尧宗亲的家国深情点赞!为姚姓人拥有铮铮铁骨的文化人而自豪!

签到天数: 359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9#
发表于 2015-11-23 12:43:38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11-22 20:14
都是为了利益,都可以扭曲历史,都可以不顾颜面。

坚决支持钟尧老之帖,为老先生的严谨治学研史的风格点赞!

签到天数: 3615 天

连续签到: 2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
发表于 2015-11-23 13:2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5-11-23 15:55 编辑

          都是为了利益,都可以扭曲历史,都可以不顾颜面。这不真是我们要坚决揭露和反对的学术界的腐败,又是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5 00: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