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10-5 21:19 编辑 - r" J {& d& M6 M0 J B
/ g5 J! a: a- n8 |6 ?" u
十一、[清]姚振宗的7个疑似舜裔姓氏 ——“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是不是舜裔姓氏? 姚振宗于清光绪三十年开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舜裔姓氏之先河,提出“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即舜裔姓氏78个),详见前文“二、”。其中含2个“司徒”和 2个“陈”, 因此我认为应计为76个。这76个舜裔姓氏不包括“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 7个,因为姚振宗认为:“原氏、鍼氏、闘门氏、恩氏、公良氏、赐氏、於陵氏七族,或云齐大夫,或云陈大夫,或云陈人,不云陈公族。稽之《氏族略》,亦皆不言妫姓,恐与姚、妫、陈、田四姓无涉,故置不復録。” 也就是说,振宗公关注过这7个姓氏,只因为证据不明确,所以“不计入”,却明文留笔。这是老夫子的慎重和疑惑,我以为这7个姓氏是疑似舜裔姓氏。 我收集了或阅读过的舜裔姓氏研究文献有: ⑴姚振宗“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舜裔姓氏77个) ⑵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舜裔姓氏60个) ⑶世舜会和河南陈氏会会刊《舜裔春秋》封面“舜帝后裔姓氏”110个 ⑷山西运城舜帝陵“舜裔诸姓”牌匾(舜裔姓氏81个) ⑸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舜裔姓氏104个) ⑹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 ⑺未明氏“舜帝姚重华后裔姓氏183个” ⑻姚道信《不够发言资格的一次公开发言》(含舜裔姓氏104个) ⑼陈泽钜《舜裔十姓源流的探索与考证》(含舜裔姓氏104个) ⑽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石碑 “菲律宾《舜裔姓氏系统简图(含84个)》(部分)”(署“乙酉仲夏 菲律濱裔孙姚嘉熙敬献”)(另有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的塑料扇靣《舜裔姓氏系统简图》,是简图的翻制)。 在上列的10个舜裔姓氏研究或文献中,只有⑴(姚振宗)和⑵(姚恩健)真正考证每个姓氏的来由。 姚恩健说明了“针”姓的来由:“针 陈厘公之子名针子,子孙袭焉” 第十版《新华字典》将“鍼”作为“针”的异体字,即今用“针”而少用或不用“鍼”。因此,姚恩健的“针”姓应当是“鍼”姓;但未涉及其他6个。所以,“鍼(针)” 姓应可计入舜裔姓氏。 姚振宗不计入“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7个,然而,⑶(《舜裔春秋》 “舜帝后裔姓氏”)、⑸(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⑹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和⑺(未明氏“舜帝姚重华后裔姓氏183个”)却都认这7个为舜裔姓氏,但是也都未说明来由。 我一直困惑:“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7姓能否计入舜裔姓氏? 最近获得一份资料(未明氏,大舜后裔源流,舜文化研究,2012-10-16),终于可判断这7姓氏是舜裔姓氏: 原氏、原仲氏——陈大夫原仲之后。 鍼氏(针氏)——《元和姓纂》言:鍼,出自妫姓,陈喜公之孙鍼子之后。 恩氏——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 t& u: c, [# C. W4 [4 C' }
公良氏——陈姓之支族。春秋时孔子弟子有公良孺,陈人,贤而有勇,曾以家车五辆跟随孔子。
$ _$ w) [5 ?3 d2 g: ]$ V 斗门(闘門)氏——《元和姓纂》:陈斗父之后。! O% }8 ?8 Z' x# P2 @
(以上6个源于陈姓) 赐氏——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 D2 _1 X5 O* y 於陵氏——田姓之后于於陵,以地为氏。 (以上2个源于齐国田姓) 我将在舜裔姓氏中计入“原、鍼(针)、闘門(斗门)、恩、公良、赐、於陵(于陵)”7个姓。“姚姓别出他姓”,不是七十余,而是舜裔姓氏85(或83)个。 5 S% K9 \4 }' c5 E# M z7 _& d
1 Q% \9 N& q/ r" |, c) X, o(11)
% V# k6 c# U3 d7 j5 ^* I3 t5 |%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