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8 w8 B3 Q% Y7 j
% D& `7 g2 Z6 s: m f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分裂时期。在这期间,战乱与政权更替频繁,各封建王朝和地方官员对舜帝的祭祀仍未间断。罗含《湘中记》载:“衡山、九疑皆有舜庙。太守至官,常遣户曹致祭修祀。”梁代人任昉《述异记》也说:“衡州、九疑山有舜庙,郡守至官,常致敬修祀。”这些记载表明,当时在衡山和九疑山,都修建有舜庙,而且祭舜活动开展得很正常。特别是到这一带为官的郡守县官,在上任后都履行了“致祭修祀”的职责。当时,各阶层的人士也以各种方式缅怀与祭祀舜帝,特别是不少文人墨客撰写歌颂舜帝功德的诗文。而南朝宋代文学家、时任始安太守颜延之,奉宋武帝刘裕诏,代湘州刺史张邵到九疑山祭舜,留下了见诸记载的最早的帝王祭舜帝文。
6 ~1 T" S) t; q0 @7 s' @: A
6 l- Y/ P: {0 l6 D" Q文人咏舜
, F% m6 Y+ P. w' q8 e. H% `' x2 m
- B) E& }1 r6 ?, P) U& Q! J面对国家分裂和长期战乱,官宦士绅和文人墨客向往“尧天舜日”,希望君主像舜帝一样贤明,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残酷的现实使人们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只好把自己的理想与希望寄托于诗文之中。这种状况,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
# J. s& f& D- N% ?3 t. ]% S, P% c! W4 h, q- v9 d Q4 U$ I
三国时,曹操之子曹植富于才学,早年曾为曹操所宠爱,并一度欲立为太子。后来,在王位争夺中失败,曹丕、曹叡相继为帝,曹植备受猜疑,郁郁而死。作为东汉末建安七子之一,面对当时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曹植当然想要有所作为。但是,政治上的失败,给他以极大打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植写了一篇《帝舜赞》:“颛顼之族,重瞳神圣。克协顽瞽,应唐莅政。除凶举俊,以齐七政。应历受禅,显天之命。”本文是对舜帝的赞颂,实际上也是一篇祭舜帝文。作者肯定舜受禅继帝位是“显天之命”,理所当然。同时,又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应历受禅”的不满。
: m9 ], V) Z1 C' ~
/ G4 @% Z% D! ~, ?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曾作《虞舜赞》:“有虞愔愔,揖让鼓琴。垂拱临民,咏彼南音。世澄道元,天下混心。民思王度,如玉如金。”这篇赞辞,对舜帝的历史功德进行了高度赞扬。特别是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舜帝时代的向往,也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不满。0 n3 f; x' b' f
5 b' f" k/ G& u. P' h1 m
东晋文学家庾阐出补零陵太守时,曾到九疑山祭祀舜帝,并作《虞舜像赞并序》。其赞词曰:“玄像焜耀,万物之灵。飞龙在天,阳德光明。神道虽寂,务由机生。拥琴高咏,寄和五声。玄风既畅,妙尽无名。民鉴其朗,孰测窈冥。”
( f4 S% O0 v3 i3 C. o& n# P, U
南北朝时期,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到九疑山祭舜,并留下了《舜庙碑》。温子升在碑文中,对舜帝功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高度的赞誉。温子升字鹏举,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曾任侍读兼舍人。当时,离东晋出土《竹书纪年》已有多年。作为侍读,他应当有机会阅读《竹书纪年》这部史籍。但是,他在碑文的最后赞辞中仍然这样写道:“虹气隆灵,姚墟诞圣。树阴未徙,帝图已定。乃宾四门,以齐七政。天眷功高,民归德盛。治既荡荡,化亦巍巍。南风在咏,西环有归。疑山永逝,河水长违。灵宫肃肃,神馆微微。”从赞辞中不难看出,温子升不仅非常崇舜,而且对于舜帝崩葬于九疑山这一史实,也是深信不疑的。
) E" x2 {8 z/ x, k1 N: z
& }, H* u6 r%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