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205 天 连续签到: 42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网载《初衷不改 精神永在》
1 ?- N8 M+ q4 w; e --追忆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离休返乡老人姚卿才
/ J2 @1 X( F! S5 R9 i- e2 q2 S8 k 姚卿才虽然离我们而去,可老区龙岗梓里乡亲,无不动情的缅怀敬之。每当我想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潸然泪下,思绪万千。
. j8 y6 U8 W, f0 Y+ |; c, n f 姚卿才1920年3月出生在天长市龙岗镇一个中医世家,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早年投身革命,南征北战,其哥姚卿贤是革命先烈。他家的“万春堂”药店在战争年代是我地下党的联络站。革命胜利后,姚老在兰州先后担任军区某汽车集团政委、团长等职务。离休后,他情系故里,放弃在大城市静养,安度晚年的优厚待遇,于1982年返回故乡革命老区龙岗居住。
) L8 f$ e q7 o1 H4 M+ H 当姚卿才他又一次来到他当年曾战斗、生活、学习过的地方--龙岗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时,看到眼前的旧址已杂草丛生,残垣断壁。为此,他萌发了重新修复抗大八分校的念头。此后,姚卿才便整天为此事而奔波,向有关部门反映,找有关领导汇报,可谓磨破嘴皮子,踏破鞋跟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姚卿才的倡议和努力下,“抗大八分校”旧址终于得以修茸一新,重现昔日面貌。让后人得以瞻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目前,“抗大八分校”旧址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地、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积极申报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o, T' }6 @ K- t" X; M$ R
1994年深秋,姚卿才同龙岗在外地其他4位老同志一道发起倡议,成立龙岗教育基金会,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同年11月,全市首家乡镇教育基金会成立,成立大会当天,基金会就收到全市一些单位、企业和龙岗在外地工作的各界人士捐款6万多元,姚卿才带头捐款2500元,还表示将来捐赠现金、书籍、收藏品等遗产。基金会成立后,他多次联系有关单位和个人继续捐款。教育基金本息主要用于资助特困生学费、添置教具、修缮校舍、奖励优秀师生等。从而改善了老区较为落后的教学环境,促进了龙岗教育事业的发展。1996年底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在天长兴建炳辉中学,姚卿才主动找有相关部门,个人捐款1000元,并动员子女捐资助学。( l* V G" u6 p- Z9 y
1998年夏天,姚卿才针对龙岗宣传设施差,缺少宣传栏,许多宣传材料仅能贴在墙上状况,自己出资3000余元在龙岗卫生院门前设立了一座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正反两面可用的遮日避雨的阅报廊,并让人定期张贴报纸、画册供来往行人阅看,目前,该画廊已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阵地和展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除此之外,为使广大干能更好地了解国家大事及有关农村的致富信息,他每年还免费为镇政府及各村征订了《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安徽科技报》、《农民文摘》等刊物,仅此一项,姚卿才每年花去数千元。其实,姚卿才的钱也并非多得无处可使,他的子女生活目前并不算宽裕,还有一个女儿,原来在一家很不景气的单位上班,目前还在家待岗,生活非常窘迫。按照常理,他如果把这些钱用来接济一下儿女,岂不是更合乎情理?可姚卿才没有向政府提任何要求,为女儿安排好的单位。他本人也衣着朴素,生活简朴,整日粗茶淡饭,穿一身洗得发白浅灰色的中山装。加之,姚卿才年纪大,说话多,为此,一些不理解他的人都笑他“迂”,嫌他“烦”,对于这些,他都置若罔闻。
% T* B+ i4 ^3 Z9 ? 姚卿才时常这样讲“比起战争时代里那些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我可是幸运的多了。”他还时时教导青年人“要听党的话,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人活着应多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大众谋福利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也是我们那一代人之所以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初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