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 绍兴是夏朝开国之都,春秋五霸之越国首都,两晋的会稽国都、吴越东都、南宋故都和南明政权首都,夏商周春秋时期成名已久,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的大都会,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绍兴亦是中国文化第一城,三次士大夫南下的积淀,以至文风鼎盛誉满天下,会稽作为城市名,历史上专指绍兴。 绍兴简史:夏朝的“朝会万国、大禹陵”,春秋的“越国首都、北上争霸”,秦朝的“始皇东巡、会稽刻石”,汉朝的“青瓷发明、东南重镇“,”魏晋的“贵族之都、泱泱大邦、天下繁剧”,隋唐的“雄剧之藩、国之东门、冠盖东南、衣食半天下”,宋元的“故都风华、东南大都会、天下巨镇”,明清的“阛阓之繁,盛极一时”,作为东南第一都的绍兴,正在回归昔日荣光。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疆域包括山东东南部,江苏、安徽的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等。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6 j- }" K, K9 {2 R* M" k
绍兴历史(12张)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推行郡尉分治模式,怕越国复兴而尉治山阴(因会稽郡是边防大镇,尉治更重要),史载“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东汉129年,吴郡才从会稽郡独立出来,会稽郡仍治山阴(今绍兴),由汉至晋,会稽郡辖浙闽两省,治山阴。东晋时期,封会稽国,以郡为方镇,朝廷一度欲迁都会稽。南朝刘宋年间,以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新宁、晋安、建安八郡置东扬州,升任东扬州刺史,州治山阴,统辖今浙江福建两省;隋唐作为东南第一都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隋代的吴州总管府、会稽郡治所,唐代的越州总管府、越州都督府、观察使、节度使司一直驻在越州城,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温、荣、闽10州,辖今浙江福建两省。 五代设越州大都督府和东都,驻山阴,管越、睦、衢、婺、台、明、处、温、闽九州;北宋设两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镇东军节度,大观元年,升为帅府,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大都督府和行都,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元改称绍兴路。明清复为绍兴府。民国24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1949年设绍兴专区,1983年设省辖绍兴市。 小黄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人员在绍兴甘霖镇小黄山,发现了小黄山文化遗址。从出土文物推断,早在10000—8000年以前,小黄山的先民就开始了定居生活,采集、狩猎所得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大量陶器的出土,使小黄山文化独具考古价值。 绍兴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古代越民族的生息之地,古越文明的中心。专家们普遍认为,东起东海,西至浙西皖东,北到江淮,南达闽粤的辽阔区域,都受到古代越文明的辐射和影响,古越文明的范围涵盖上述地区。 舜会百官、禹会诸侯发生在绍兴,古人曰:“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又载: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在会稽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是夏朝开国大典之地,并把天下分成九州,九州的扬州东南到海滨,中心在会稽。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海,李斯立石刻颂秦德,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又见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因此掘剡山而泄王气。 华夏历史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吕氏春秋·有始》和《淮南子·地形》,尊会稽为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会稽山是一座开创了中国王朝历史的名山,会稽山也是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级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兴建越国都城。范蠡先选择在府山兴建句践小城。随后又在小城以东兴建了山阴大城。后人赞绍兴城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堪称古代城建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后吴越争霸,阖闾阵亡,夫差报仇,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雪前耻,越灭吴,拓地至江淮,疆域包括山东东南部,江苏、安徽的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等,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王侯将相,文种范蠡,越国的奋发图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继舜禹之邦后,会稽再度名扬华夏。 秦皇统一天下,偕丞相李斯东巡绍兴,留下“会稽刻石”,汉朝,绍兴有“东南一尉西北一候”之称,东南重镇,成为中国青瓷CHINA的发源地、建成八百里镜湖水利工程,城市高速发展,手工业中心、高官辈出。 魏晋时期,会稽人阜物殷,与建康东西相峙,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绢、米、纸等物品的交易中心,是整个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六朝风流荟萃之地。作为繁华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号为天下繁剧,一度改郡为国,会稽世家大族的豪奢和富有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出则千骑簇拥高牙,入则列鼎锦衣玉食。同时会稽具有特殊的军事政治地位,王马共天下的时代,栖居会稽的门阀士族人物,其动静出处,在政治上极具影响。晋元帝赞誉绍兴“今之会稽,关河之重”,是晋王朝“皇基所讬”的“泱泱大邦”。 史籍记载,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首都建康在经历苏峻之乱后,破败不堪。当时朝廷提出迁都会稽,虽最终未能成行,也体现了会稽与建康分庭抗礼的地位。南朝刘宋年间,朝廷设置“扬州”,州治在山阴,其后称为东扬州,魏晋的绍兴,可以叫山阴、会稽,也可以叫扬州、东扬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会稽郡成为世家大族的移民聚居地,王谢家族纷纷定居会稽,十八高士云集沃州,是整个东晋最大的明星聚居地,史载:“晋迁江左,中原衣冠之盛,咸萃于越”。以至于《世说新语》里随处可见会稽一地发生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如东床快婿、曲水流觞、东山再起、乘兴而来等。作为南方最富庶的城市,梁祝传说形成于士族文化荟萃的会稽。作为六朝文化中心,会稽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如玄学、佛经翻译、山水文化等,风靡整个中国、主导着中世纪数百年的思维方式、美学宗旨,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成就卓越,并延续到唐宋时期,成为中国审美的高峰。 自魏晋以来,会稽大兴,是南方最富庶的地区,又得运河之终点,在隋唐,仍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东南第一大都市。大运河的开通也是为了方便对南方经济中心会稽的控制,会稽又是华夏圣都,隋炀帝欲东巡会稽,效法夏禹、秦皇的故事。 隋朝越国公杨素,以越州系其封邑,将郡城加广至周围45里,名曰罗城。作为全国的丝绸陶瓷等产 东南第一都——越州
- c$ I% ~! W; t% T9 z; K2 _) k3 W! H业中心,“绍兴制造”远销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发源地,连接内地与海外交通的中枢节点,作为手工业和重要的商业中心,冶金业、高级丝织品业、青瓷业、造纸业、制盐业、造船业、外贸业均兴盛一时,因经济发达,各地草市甚多,城中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皇甫政形容“城中富商来集,大陈伎乐,百万之众,鼎沸惊闹”,唐朝中期后,绍兴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关系着全国的经济盛衰,在唐末被称为“雄剧之藩”。白居易说“因思在越,官重事殷” ,孙逖曰“会稽郡者,海之西镇,国之东门,都会蕃育,膏肆兼倍“;杜牧赞“机杼耕稼,提封七州,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崔元翰更称越州“铜盐材竹之货殖,舟车包篚之委输,固已被四方而盈二都”,是唐朝后期最重要的赋税来源和经济中心。 唐代越州城作为东南沿海地区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地位。越州繁雄奢华,商贾云集、名流汇集,作为综合性大都会,园林数量、唐诗数量、名流数量均为唐代三甲,也是宗教中心之一,越州与长安之间的往来,是南北两个佛教中心之间的一种交融,回纥的摩尼寺在绍兴建立、日本数度来绍兴求佛法,越州都督府在唐代后期成为向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核发路证、过所的地方高层权力机构之一。唐朝宰相元稹,一再夸赞越州城市的繁华,写下“会稽天下本无俦”的诗句来赞美越州。诗仙李白四入会稽,百余首诗赞美绍兴,占其诗歌总数十分之一,为最多的城市,赞“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其他400多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崔颢、刘禹锡、罗隐、温庭筠、孟郊等,在绍兴留下几千首宝贵的诗作,号召力惟长安洛阳可比。 从五代的吴越国东府,到北宋的大都督府,越州“其地襟海带江,方制千里,实东南一大都会”。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1129)十月来到越州,以州治为行宫,建都越州,越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绍兴元年,赵构将越州升为绍兴府,寄托中兴国统之意,南宋以绍兴为行都。绍兴作为帝王的陵寝所在,皇家大族的重要聚居地,大理寺、六宫和宫学均在绍兴,城中还有天庆宫、天长观等皇室重要建筑,宋理宗等都曾是绍兴市民,也是全国文化出版中心,其地位高出其他各府。在朝廷当时宣布的40个“大邑”中,绍兴名列其首。南宋一代,绍兴仍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诞生中国第一座城市立交桥。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市,“傍十数郡及海外商贾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组绣、髹藤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法书、名画、钟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间出焉”。 明清时期的五百年,是中华帝国在彷徨中痛苦徘徊,饱受风霜侵凌的五百年。绍兴,也正经历着实现近代化之前的阵阵苦痛。徐渭、王冕、陈洪绶、王守仁、刘宗周等等,他们的文化成就,构成了明清时期绍兴文化的主线,在曲艺、绘画、诗词、文学、思想界等领域都有重要代表人物出现。明清绍兴是全国文化思想中心,明末文艺复兴的萌芽在绍兴产生,经济方面仍是浙东之首、江南地区的富庶城市。明弘治间韩国学者崔溥《漂海录》记载其时绍兴府城"其阛阓之繁,人物之盛,三倍于诸城"。1790年朝廷绘制大运河全图《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绍兴是中国大运河的南端,表明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康熙、乾隆等多次游访绍兴。 昏睡百年,龙的子孙在猛然间醒来。风雨如磐,山河破碎。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绍兴人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史称辛亥三杰,他们轰轰烈烈的斗争事迹,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绍兴的光复会,是这个时代中了不起的盛举。民族沉沦,彷徨中迸发出一声有力的呐喊,永不陨落的文坛巨星——鲁迅,成了近代绍兴人最大的骄傲!蔡元培、马寅初、陈建功、竺可桢……绍兴文明的航船,依旧承载着“大师叠出”的自豪。 绍兴现存大禹陵、宋六陵两个帝陵区,还有印山越国王陵,东吴孙坚墓、吴越钱王墓等,彰显了绍兴的历史地位、传奇色彩和中华象征。秦始皇不远千里来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霸王之气”的会稽表示敬意;历代重量级名人赞颂绍兴可谓多不胜数,比如毛泽东的“越台名士地,为国痛断肠”;李商隐的“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