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姚闻闻 于 2012-7-26 14:17 编辑 3 a+ M' ]$ ]- h/ l" p
9 i5 A, w5 `* n古代学校教育特色举隅:宋朝(2011-08-20 17:10:54)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的天空
2 N/ t! e* I' u- ~南、北两宋的学校教育,不管京畿或地方,各校设立的先后,教材的内容,运作的情形,和教职员、学生名额,都不一致,且每易一君主或换一派阁员也屡有变更。
9 k) k( F R- C" e, w7 j京城方面的学校:
# |; B* w! N, a' B1 b6 P# l% R/ L+ x% w8 A" K
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和“广文馆”,这些都属于大学性质;“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和“武学”,这些都属于专门学校性质;还有属于小学性质的“国立小学”。除“算学”(归“太史局”管)、“书学”(归“书艺局”管)、“画学”(归“图书局”管)、“医学”(归“太医局”管)等之外,其余全统归“国子监”管辖,谓之直系学校。) e6 j5 |! f, T# \! B
3 _' }# R' a- h( @
此外,还有几所特殊学校,如“宗学”、“诸王宫学”和“内小学”三所,统为贵族学校,内兼高、初两等教育性质;另有“四门学”一所,则特地为庶民子弟而设立的,属于高等教育性质。+ e/ P8 Y; i. ^7 J+ g: l8 x
P% |, S4 M9 h0 f5 C6 D地方学校方面:8 L* i0 j$ C% r" f! E; m
; G+ ^/ F) \: N, H3 k' x3 d7 j
州有“州学”,府有“府学”,军有“军学”,监有“监学”,县有“县学”,介于中、小学性质之间,而界限不甚严明。各校由各级所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管辖,其上则统属于本路的“提举学事司”。( ?* T" S, }7 W; B: p: u" b6 }
* ?) {; f! s6 ?+ R1 m
自仁宗以后,州郡也都有“学”,并置教授,以“经术”、“行艺”训导诸生,掌理课试之事。《宋史˙职官志》、宋儒文集中常有“州郡建学碑记”,亦可见当时的风气了。; I, s! j4 L* N8 F* D0 s4 U
( g- |8 H' L# B* @& q5 t$ ]
“国子监”有两种性质:
* f5 g( [& B+ K/ p* x" s, i/ ?
% |' X# P8 n k8 G) G; h+ N一为管辖学校的机关,称“国子监”;一为教养生徒的处所,又称“国子学”。“国子学”为国家最高学府,专教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当初学生的人数未定,其后以二百人为定额。7 R$ |1 r% x7 J. j* J7 i, Z
; [1 E3 c- y5 n A: k
《宋史˙选举志》有这么一段记载:“开宝八年,国子监上言生徒旧数七十人,奉诏分习五经。然系错者或久不至,而在京進士诸科常赴讲习肄业,请以补监生之缺,诏从之。”由此看来,这些贵胄学子,可能生活优越,入学读书有名无实,虽具学籍但久不到校者可能不乏其人。所以在太祖开宝年间,就有插班补缺的办法;到了真宗景德年间,又有旁听的办法了。
$ d, K0 Y& T4 V k0 g( ]/ w! `; n$ f* P% l% Q7 N
“太学”的课程与“三舍法”:! m. T7 ^8 S, A' f- `1 ^
3 S% _7 V+ j$ H, r7 Z6 k6 a4 I
“太学”的课程,历朝屡有变更。开国初年,以“五经”为教材,命诸生各习一经,每经设博士二人教授。熙宁以后,诏令学生学习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且通令全国各学校遵用,以求统一。徽宗政和中,蔡京当国,“黄”、“老”、“庄”、“列”等书也都列入教材之中。- i8 G ?) `& t4 ]! s7 j
3 C7 s, K+ ]5 G- l0 B8 k4 o到了南宋,取消“三经新义”,仍定“五经”为教材,并学习“程、朱语录”,而“四书”也渐渐列入教材之中了。总之,在北宋,王氏学很占优势;在南宋,程氏学颇为风行;而诗、词、赋、策论则随时皆采,不分派别。
7 G$ d6 h+ x4 j& ]0 H6 E5 `8 C. y; K5 G0 H' A: ]9 |! K
宋朝以“太学”为最发达,办法亦比较完善。开国之初,所定入学资格,只限于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庶民的俊秀子弟,内中管理和办事也极简单。到了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当国,特别注意学校教育,尤其注意大学教育,藉以培养一般通经致用的人才,所以他一方面改革从前科举的流弊,一方面扩充“太学”的内容。王氏把“太学”分为“三舍”,又将学生的资格分为三等:初進“太学”的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入“内舍”。再由“内舍”升入“上舍”,这就是所谓“三舍法”。
1 s' I. m; H* ^. z+ X6 \
+ d$ I. ^) y3 b' E; q凡“外舍生”每年升级一次,即年终举行“公试”后,并参考“行艺”,取其合格的──取列第一、第二等的──升入“内舍”。凡“内舍生”每二年升级一次,当修满二年时,由学官按照贡举的手续,用“弥封誊录法”,试验其成业,如成业考列优、平二等,再参验其平日“行艺”,如能都合格,则升入“上舍”。凡“上舍生”修满二年,则举行“毕业试验”。& o! M4 f, X+ a) P
- j6 f j' \# j- ^0 _当举行“毕业试验”时,由政府特派大员主考,教官不得参与。一切手续与科举的“省试”办法相同。! y: O. G) _5 X( T8 ` B g/ M' _
% {2 Z( J) Q6 `6 b
评定成绩分为三等:“行”、“艺”二者俱优的为上等;一优一平的为中等;俱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
9 i. B" w# f1 W, T0 ~4 n- t+ v/ |7 C, w% R! F8 }
其试列上等的,当即授以官职;试列中等的,免除礼部试;试列下等的,则免解。考列上等的资格和進士一样,即在化原堂释褐(旧制,新進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官服,因此用来比喻進士的及第授官),谓之“释褐状元”。7 W8 K" f& u, ]% w' p
8 h- L- _# q6 D- m0 O凡“三舍”考试,皆用“积分法”,为后世学校积分的创始。
% w% D( R, l& n
% S) T9 `" \8 M+ f* T2 X专门学校方面:
# @) \+ F' E/ s9 _ v4 W; F* e/ [$ ^+ ?0 n# ?3 n1 x1 y
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载略述如下:5 [; O$ H7 y: z6 ?7 W2 B4 W1 r% m
# R. [7 `% e# [. t* D& w) ]( _◎“律学”的设置,始于神宗熙宁六年(西元1073年)由“国子监”直接管理。置教授四人,专任教课。后来乃以教授一人兼管学务,执行学规。其入学资格分为两种:一为命官,一为举人,后者须有命官二人保送。+ Q8 j) x' q% s) {0 V" o9 }7 o
* D+ @1 ?$ V8 i) h& P1 ?
進学手续:初入学听讲,作为备取生,经过相当时间,才举行“入学试验”。如所习为“断案”,则试题一道,每道叙列刑名五事至七事;如所习为“律令”,则试大义五道。. `" w% P5 g4 `% R8 x1 R
8 C4 \. J3 e2 [% l3 A3 _ O2 f经“入学考试”及格后,才为正取生,给以公费待遇。正取以后,各以所习,每月“公试”一次,“私试”三次。所试的内容,和“入学试验”相同。凡朝廷有新颁的律令,即由刑部颁发下来,令学生学习。
% Q, Y6 h) k% `+ ^* t
/ u% A6 w' v$ P U5 b◎“算学”建立于徽宗崇宁三年(西元1104年),学生定额为二百一十人。其资格分命官和庶人两种。
6 `: Z( l% B4 H7 g* F; k) d
2 O- A& ?3 T/ {. w/ ^; ^& V& T教材以“九章”、“周髀”和“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此外兼习一小经,愿习大经的听其自便,兼科皆听自由选习。
4 P' z( C: A# q! c; s: {+ I8 e7 y1 v& _: u! B8 v( C
◎“书学”于徽宗时与“算学”同时设立,课程分“练习”和“研究”两门:
' u' G& N3 T1 T! }5 r: W2 G" F' w$ O9 E& F$ p6 P
“练习”以“篆”、“隶”、“草”三体为主;“研究”以“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五书为主。此外仍须兼通“论语”、“孟子义”。如愿意选习大经的听其自便。5 m$ J) w ^- g3 ~# J# @+ b5 a5 K
+ @. u9 z0 } S: `练习“篆体”,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练习“隶体”,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练习“草字”,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
# N$ X+ d# @; _" N
) I2 k1 Z2 U& j) A" `- }) ~◎“画学”与“算”、“书”二学同时设立。入学资格分为二种,即“士流”和“杂流”。课程也分“练习”和“研究”两门:
' e) g1 b# k% A: Q& y& _$ k5 ?/ K1 o8 T- X- S
“练习课程”又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和“屋木”六科;“研究课程”以“说文”、“释名”、“尔雅”、“方言”四种书。9 D4 @# \% y" M' J( X
% ]6 v) f' F( ^“说文”一书,则令学生书写篆字,注解音训,其余三书皆设为问答,以学生所了解意义的程度,观察其能否通达画意。此外还有选科,“士流”须选习一大经和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1 v1 v2 e- g- M4 e
* W; j) Z) l" y& T◎“医学”设立较早,与“律学”同于太祖统一天下以后即行设立。惟中途经变迁很多。初由“太常寺”管辖;神宗时,隶属于“提举判局”;徽宗时,归入“国子监”;后又改隶“太医局”;高宗南渡后,仍设“医局”;孝宗时,废“医局”而存留“医学科”;到光宗时,又复置“太医局”。3 I- r- d! Q1 t% i
# |. l7 t; E. Z9 C" c0 p0 m; i
此学分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学生名额,前后不一,常以春日为招生之期。置有博士正录等员,分掌管教之职。& l8 M. D' S- p& s4 h: p- w
4 M: t3 ~0 V. z- s G. Z; x5 P
◎神宗时,于武成王庙内建立“武学”,生徒以百人为额。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和“庶民”。5 v) [: t% A0 z* A- m- \
! I2 E/ b3 Y) E4 [, K* B! Z入学以后,教以诸家兵法和弓矢骑射等术,并编辑历代用兵成败和前世忠臣义士,足以为精神上楷模的,逐日讲释。有愿试阵队的,酌给兵伍,令他们演习。以兵部郎中掌管学务,选用明悉军事的文武官员为教授。
- W; j+ l5 N7 k: V# B% [2 A1 t _9 \
修业期限三年,期满试验及格的酌给军职;其不及格的,留学一年再试。" C5 j# Q0 n& M% ?2 }. D; s
2 m+ J7 a0 \ B, M; o
以上六种专门学校,除“太学”自开国至灭亡三百余年间未尝一日停办外,其余“五学”,时兴时废,仅有“医学”曾普遍于各州县设立,其他只在京畿有一所罢了。' ?' G" b+ \% [$ U6 j
5 o( W3 P- c, o4 q5 O2 V( t
短期学校方面:
+ v3 i7 R3 Q6 v ^( T% w& M( z
" d' p; ?& I& s2 n: |1 b设有“广文馆”、“四门学”、“辟雍”(又称外学)三学,既非大学,又非专门,多由时君或执政大臣的意向,偶尔设置,历时亦极短促。- {$ N9 \* _: |! f) G
; f. B; T1 ]2 S1 x6 k+ u% |
‘书院’制度# Q4 T& I( A1 b. J$ { H2 C
7 f, e: |" U, w. U# B# j宋朝“书院”的制度,是起源于五代时期,因为天下大乱,弦歌几至中断,但长江流域,还较为安定。赵宋建国,日就承平,自南唐以来,自由研究学术的“书院制度”,也在这时候完全告成。南唐烈祖升元年间(西元937-943年)在九江庐山“白鹿洞”建学馆,集师生,这是“书院制度”的开始。
' T! w9 N, k+ Z3 d+ f/ l9 `7 v8 ]7 |9 N, ?7 K. B! U1 ~* @
到了宋代,即建立四大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商邱的“应天府书院”以及登封的“嵩阳书院”。其建置先于各州之学。(马端临《文献通考》及王应麟《玉海》均有记载)此外,则衡州有“石鼓书院”,建置也是很久的。. @) u/ A' A# s9 O4 C
1 o* e& T. X$ n: d北宋诸儒多在私家讲学,南宋诸儒多在“书院”讲学,所以南宋时的“书院”最盛。(见《续文献通考》)) M$ X, N+ ?3 i9 ~
: g- B1 _/ A$ Y: ~+ `1 Y按宋代“书院”的性质,有“官立”和“私立”两种:“官立”的如“白鹿”、“岳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