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南阳姚文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氏名人(河南)知多少?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0:58:19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姓的历史名人有:圣君虞舜姚重华;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姚般;战国秦国客卿姚贾;后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姚襄;后秦帝王姚苌、姚兴;唐朝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璹;北宋古文家姚铉,名将姚内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南宋一代名臣姚勉、宰相姚希得,中国古代三大圣母之一的岳母姚氏,词人姚云文;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政治家、理学家姚枢,文学家姚燧;明朝《永乐大典》编修、政治家、高僧姚广孝,画家姚绶,民间抗倭英雄姚长子;清朝一代名臣姚文然、姚启圣,学者姚际恒、姚文田,文学家姚范、姚鼐、姚莹、姚椿、姚燮,武状元姚大宁;民国目录学家姚名达,文学家姚永朴、姚永概、姚华、姚鹓雏,开国元勋姚雨平、抗日名将姚中英等。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0:59:17 | 只看该作者
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5:23:32 | 只看该作者
娱乐明星 姚子羚、姚笛、姚乐怡、姚莹莹、姚采颖
1 Y) l1 y+ S- Y! I0 }
. T; p2 W) X1 F; p8 ~8 ?. G体育 姚明、姚喜明、姚景远 ( _- W) ~/ R$ S3 Z- d
- {0 ?. Z6 P9 s
文化艺术 姚贝娜、姚光虞、姚光宪、姚羹、姚耕云、姚甫、姚福奎  ) U5 }& O! U0 d* B" b

0 a/ s1 ]$ H5 h8 J5 R7 L政治 姚金宏、姚连蔚、姚引良、姚兵、姚克、姚文绪、姚梅镇 姚 兵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5:30:00 | 只看该作者
姚梅镇,教授。湖南益阳人。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曾任国立商学院、武汉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教授、法律系副主任、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专于国际经济法和国际投资法。著有《国际投资法》。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5:31:39 | 只看该作者
姚文绪,奉天复县(今辽宁瓦房店)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年团澄海县委书记,中共惠阳县委工业部部长、县委副书记,龙门、东莞县委书记,惠阳、佛山地委副书记,佛山行署专员,中共湛江地委书记,中共海南行政区委书记,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海南省第一届政协主席。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姚天平,又名姚匡,另署姚拓、张兆、鲁庄、鲁文等,是马华著名作家、编辑以及出版人。1922年11月9日出生於中国河南省巩义市桑林镇的鲁庄。父亲姚锡麟(1861-1939)是位农夫,亦是商人,由於勤俭,晚年拥有一百多亩田地。母亲张玲(1883-1945)另育三男一女,姚拓排行最小。姚拓五岁进私塾。九岁时进入他三哥与友人合办的\"初级小学\"读完四年级。然后陆续在另个村镇的高级小学、他二哥开办的学校读书。十二岁时重进私塾跟随李巨卿老师研读古文,扎稳了中文根基,对日后当编辑起了巨大作用。 中日战争正式爆发时,十五岁的姚拓读了半年的县立师范学校。1938年夏天投奔湖南的长沙宪兵团不成功。1939年,姚拓在媒妁牵引下,迎娶乡村少女李玉淑(1918-1986),育有一女花开(1947诞生)。(注1) 他父亲在冬天时逝世。1940年农历新年后,到洛阳的西宫军营去投考\"入伍生团\",被分发到陕西的汉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步兵科\"接受不到两年的军校教育。1941年末,军校第17期步科毕业。1942年,随分校主任钟彬军长到昆明的71军87师260团2营6连报到当少尉排长,展开最艰苦的军战生涯,足迹由河南到汉中,由汉中到云南、中缅边境、(注2)山东、到东北 。1944年,姚拓任中尉副连长,参加远征军滇西反攻之役。同年6月23日,姚拓在云南龙陵与日寇争夺战中左脚负伤,被援军送到后方医院疗伤。一个多月年后升为连长。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姚拓随军驻扎在云南西南部的保山,职务是上尉连长,保卫保山机场。8月底,他联络上家乡。9月底辞职后获知母亲逝世。投家奔丧后,由於家境窘促,国共内战,姚拓投靠河北的表哥。两个月后在山东某司令部暂任参谋职 (注3)。 1948年春天,他从河南开封,被张遐昌调到辽宁渖阳,担任东北战区司令部警卫团的少校团附。11月2日,共军占领了渖阳。姚拓与友人缴械后,被解放到辽西,接受「解放教育」。1949年6月返回家乡,决定放弃军人生活。 (注4) 这段近十年的军人生涯,在他日后的创作中,扮演著吃重的角色,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岁月。少年及早期青年军旅生活占去了他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时期,之后也成为他笔下最常见的背景、内容、思考启发点与记忆。 返家不足两个月,他姐姐与姐夫卖掉仅有的两捆棉纱当火车票钱(注5),让他投奔南京三哥的香烟厂推销业务。1950年香烟厂倒闭,与师友抵达香港,最后在荃湾找些零活铁工糊口。1952年某日夜晚,他独自在小山上发觉每根花草的一生,都是一部奋斗史;人也要认真、充实地活下去。于是,他将姚天平的名字改成姚拓,意谓著重新开拓人生,过去的就让它死去 (注6)。 1953年二月,阎起白先生邀请姚拓担任《中国学生周报》的校对员。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二个转捩点,而这个转捩点深深的影响了马华文坛。经过两个月努力工作与学习后,社长余德宽先生提升姚拓为编辑。四个月后,姚拓成为了《中国学生周报》总编辑,与赵聪先生等编辑在周报上付出全副精神。当时,他初识了编辑部的大专生,甘美华小姐。1954年,署名张兆的姚拓在友联出版了《历史故事三集》与《历史故事四集》。1955年他与甘小姐经过自由恋爱后在周报大厅完婚。同年3月,他与杰克、徐速、古梅、薛洛、岳骞、燕归来、左舜生、易君左、徐东滨、胡菊人和司马长风等廿多位作家学者,成立香港中国笔会。 1956年姚拓调职担任《大学生活》社长兼主编,读者是香港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在香港这段期间,他也开始参与对香港和星马华文教育有很深远影响的《友联活叶文选》的编辑工作。同年,甘美华女士生了姚_。1957年2月,姚拓携带妻女南来新加坡担任《学生周报》(注7) 主编,同时也参与《蕉风》 编辑工作。第一个儿子守稼在新加坡出生。1959年,马来亚印务公司在吉隆坡成立,《学生周报》与《蕉风》(注8)也一起迁移吉隆坡。同年第二个儿子守穰诞生了。1961年,姚拓与青年作家黄崖、马汉与慧适注册了新绿出版社,后来参与的成员包括梁园、陈孟、集文及端木虹等人,一共出版了七本\"新绿丛书\"。 (注9) 1963年担任马来西亚友联出版社总编辑,《学生周报》社长及《蕉风》编辑委员会等职。1965年姚拓创立了经常云集文人、书法家、画家的集珍庄画廊。 1970年,姚拓担任马来西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总编辑。1975年,姚拓由编辑文学转至编辑教科书。他负责写作,编纂的??西?中小学教科书,其中包括马来西亚中学《华文》课本(预备班至中五;1960-1986年) 、新加坡小学《华语》课本(一至六年级;1970-1980年)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3M制《华语》、《数学》、《道德教育》、《人文与环境》(一至六年级;1980-1996年出版;现在仍然使用)、马来西亚师训学院《文学读本》四册(1985-1987年出版;现在仍然使用)、马来西亚玛拉学院《华语》读本(1985年出版;现在仍然使用)、马来西亚国民型小学《华语》读本(三至六年级;1983年出版) 、《友联活叶文选》640篇(1953-1970年编注;现在仍然使用),对海外华教贡献良多。 1975年,友联黎永振先生与姚拓三十位老友,创办了现今已有十多间连锁店的大人餐厅(注10) 。1977年5月15日,友联旗下公司出版了《少年乐园》,姚拓担任社长至八十年代停刊为止。 1982年,为了凝聚更大的力量,姚拓担任总编辑的马来亚出版社与泛马出版社、教育供应社、大马出版供应社及文化供应社五个出版商组成马联出版社,推举姚拓当总编辑,编辑出版的书籍俱由友联属下的马来亚印刷公司承印。1982年杪,姚拓参与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主办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料展览\"工作委员会。 1986年,刘绍铭在德国举办国际研讨会时邀请姚拓主编《世界中文小说选》的马来西亚区短篇小说(五万字),此书籍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当时马来西亚区除了姚拓本人,尚有李锦宗、梅淑贞协助选稿 (注11)。除此之外,姚拓与友人创办了「马来西亚书艺研究会」,1990年曾任会务顾问,亦参加过国际书法展。1967年以来,姚拓也出任吉隆坡剧艺研究会顾问,期间担任过《汉丽宝》,马来西亚第一部歌剧的监制人、戏剧主任以及召集人之一。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6:12:11 | 只看该作者
姚维钧,女,祖籍安徽黟县,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于上海南汇县周浦镇。祖父姚祖寿, 同治三年(1864年)在周浦开设德隆昌纸烟店。父亲姚旭明,光绪七年(1881年)刚过16岁就由黟县去周浦学贾。由于经营有道,讲求信誉,故在周浦一带享有一定名气。
6 T1 t/ v2 M8 ~7 {   姚维钧在姐妹三人中,排行老二。姐姐荇绚,幼师毕业,新中国成立前执教于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务院机关事务所任职;妹妹梅绚,高师毕业,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她还有个弟弟叫姚南山,高中未念完就 随父经商,姚家原指望姚南山能继承父业,为姚氏家族传宗接代,但由于其体弱多病,未过而立之年就早逝。
3 I# e! A) ~' E# Q0 t6 l; P   姚维钧自小天资聪敏,才智过人。无论是在家庭中或在学校里,都是位佼佼者。读过的书,过目不忘;与人交谈对答如流,因而倍受双亲和师长们的喜爱。对她学业上的渴求,父母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V& c2 }: a  d2 D, J% y;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南京、上海相继沦陷,姚维钧家的经济出现了困难。然而在家人和亲朋的竭力支持下,使得她不但能顺利地读完高中,而且还继续上了大学。      在大学读书期间,正是日寇大举入侵,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一向文静的维钧,感到心情很不平静。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她有机会接触了许多进步同学,和许多抗日宣传材料、进步书籍,从中领悟到不少抗战救国的革命道理。于是,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革命洪流。她常和同学们一起,编发抗日传单,自编自演抗日救亡节目,进行“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街头演讲,鼓动民众奋起抗日。这对于她以后致力于民主救国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 b3 r( w1 v& G' A
  1942年她从贵阳大学文学院毕业,先后被聘为重庆巴蜀中学和上海比乐中学任教。彼时,适值黄炎培在重庆、上海开展中国民主政团联盟活动(1944年9月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维钧有缘认识了黄炎培,他俩意气相投,志同道合,因而于同年8月结为夫妇。婚后,她的命运更是与国家的政治密切相关,竭尽全力地支持黄炎培从事革命政治活动。1945年7月,她支持黄炎培访问延安,并协助黄炎培写成反映实情况的《延安归来》一书。同时,她随黄炎培一道发起和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被选为总会干事。
; ?3 u5 `1 E; s0 K* i/ f  解放战争时期,她面对国难日亟,民无宁日的严峻局面,日以继夜地协助黄炎培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和推进民主救国的工作。1949年2月,在中共中央的特别安排下,她随黄炎培秘密离沪去香港,辗转到天津、北平解放区。同年3月,毛主席在北京西山双清别墅接见黄炎培,她同时在座,聆听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使她很受感动,终生难忘。 ! Q) S2 x1 f% {* @
  她虽然生长在外地,但始终不忘桑梓,除常给家乡亲人写信外,她还邀请黄炎培一道回过家乡。从她日常的言行中,可以不难看出,她和千千万万的游子一样,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 8 {: U1 I5 O# E( U7 n. v
  1965年黄炎培先生病逝后,她化悲痛为力量。一方面积极协助中央有关部门收集和整理黄炎培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活动情况,一方面毫不保留地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大量的文史资料。同时,她还将珍藏已久的、当年中共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等给黄炎培和她个人的38封信件,无私地奉献给党中央。
3 `( J$ W9 D; U) X, S$ W  在“文革”中,她惨遭迫害,多次受到残酷的批斗,致使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挚着地追求真理。就在她1968年1月20日病逝的前夕,还一再叮嘱子女,留下绝笔:“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表达了她对党对社会主义的赤胆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她所以能够这样,正如她常说:“是中华民族的熏陶,家乡人民哺育的结果。”
1 H- t, e4 r5 R9 ^. d: ~1 j  三中全会以后不久,姚维钧的骨灰始被安放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两部脍炙人口以至轰动一时的访记题材的书籍,一部是《西行漫记》,一部是《延安归来》。前者写于抗战爆发前夕(1937年5月),后者发表在抗战胜利前夜(1945年7月)。两部书都是对中共领袖的采访,而前者写的是长征之后初到陕北的共产党,后者写的是经八年抗战和刚开完“七大”的共产党。前者面向海外公众,后者面向中国百姓。而最相仿的是,《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妻海伦的合著,《延安归来》则是黄炎培口述、黄夫人姚维钧执笔写成。黄炎培大名鼎鼎,姚维钧则鲜为人知。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6:21:02 | 只看该作者
姚文元(1931—2005)浙江诸暨人。大学毕业后从事宣传文化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 卢湾区团工委、中共卢湾区委宣传部、上海《解放日报》和中共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1965年11月在江青、张春桥授意、组织下,炮制出《评新编历史剧“海 瑞罢官”》,为发动“文化大革命”制造舆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起,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员。1967年初,伙同张春桥、王洪文制造上 海“一月风暴”,在全国刮起夺权风。此后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1969年4月在中共九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73年8月在 中共十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成员。他积极参与江青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活动,是江青反革命集团核心人物之一。 1974年至1975年,他利用“批林批孔”指挥写作班子著文诬蔑重新出来工作的大批领导干部,掀起批“周公”运动,企图打倒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1976年又同江青、张春桥、王洪文一起,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6年10月7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被隔离审查。1977年7月中共 第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永远开除他的党籍,并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 治权利5年。姚文元因患糖尿病,于2005年12月23日病亡。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6:33:48 | 只看该作者
姚广原名姚广禄,山西昔阳人,1937年11月参 加抗日游击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在河北邢台和沙河县八路军工作团工作,任区委书记;1940年后任豫北涉县区委书记,河南林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47年后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华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1950年后任华北行政事务部农业组秘书,华北农林水利局处长、副局长,湖北省政府外事处处长;1955年后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驻波兰使馆参赞,外交部第二亚洲司司长和欧美司司长;1970年后历任驻波兰、加拿大、墨西哥、埃及兼吉布提、法国兼吉布提大使。1982年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兼外交部纪委书记。1986年后任外交部顾问、纪委书记。1988年5月后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顾问,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98年离休。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6:35:24 | 只看该作者
姚连蔚曾是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的候补委员,全国四届人大副委员长,然而1978年后,他却突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了。 1977年7月12日,姚连蔚人生的轨迹逆转了。当天,吴德、纪登奎、陈永贵三人约他谈话,“陕西有人告你的状。如果再让你继续工作,怕群众会有反应,中央不好解释。因为,事情尚未弄清楚。”一年后,姚连蔚回到陕西继续受审查。1979年2月,正是农历正月十五月儿圆的那天,他进了西安北郏的监狱。 1981年10月29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认定姚连蔚触犯了刑法第一四三条规定,已构成犯罪,但考虑到姚的犯罪行为是在“文革”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业经关押教育,故决定予以从宽处理,免予起诉。 今年55岁的姚连蔚,年轻时读书、种庄稼、做小买卖,1951年参军,1955年进入昆仑机械厂学车工,先后兼任车间政工员、政工组长、政治指导员。“文革”给了他一个崭露头角的机遇。世代贫农出身,历经工农兵学商的经历,中共党员、生产突击手、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身分,使姚连蔚成为所在工厂的革委会副主任和西安东郊“工联派”的一名头头。1968年,他出人意料地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74年,姚连蔚离厂出任陕西省总工会主席兼党组书记,次年便做了京官。 姚连蔚做了两年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也当了两年半囚徒。然而,他的工资关系一直留在西安的工厂。1974年,他的组织关系转到陕西省总工会,1986年整党中被开除党籍。 姚连蔚在北京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时,拿的还是他1959年四级工的月薪58.86元。当时,中央对他和吴桂贤、李素文等人实行了一种巴黎公社式的工资制度,提职不提薪。近几年,周内多次调整工资,同姚一起进厂的工友月薪已提到130多元,他夫人的月薪也升为110元,而姚仍是58元。姚连蔚已申请退休,昆仑机械厂年轻的厂长邱世杰说,应当历史地看问题,他主张对姚退休时的工资放宽一些。 姚连蔚的夫人王桂兰——昔日该厂厂部档案室机要员、今日车间办事员——是山西汾阳人,已届知命之年,她“处事不惊”,是“贤妻良母”。她不为丈夫做高官而趾高气扬,也不因丈夫“削职为民”而万念俱灰。王桂兰说她和姚连蔚曾在一个车间、一个班组上班,同一天加入共产党,志同道合,心心相印。 姚连蔚说,他有贤慧的妻子,因而能够活下来。出狱后,他成为家务管理员、采购员、炊事员、学习辅导员。他27岁的大儿子已是火车副司机,26岁的二儿子是炼钢工人,18岁的三儿子正在技工学校读书。 姚连蔚在长安老家还有两间平房,他不时回家看望乡亲,种花养草,爬山钓鱼,寻求乐趣。尽管他的一只眼睛得了中心网膜炎,盲而不瞎,只能看大目标,但他还是把精力放在读书上。他把中医书当作小说阅读。他并没有“不为良相平天下,亦当为良医济世人”的志向,他的学习动机,是因为工厂不给他报销医药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12 07: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