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广填川 4 Q/ [2 q+ a$ _' k( {
3 ?' w5 ]! U0 a- b! F8 ^
6 O8 S# J7 M y- l0 A h
; n/ U3 _8 z* ]8 o0 ?1 V 在巴中民间,广泛流传着“湖广填川”的故事。一些老人常在茶余饭后讲述着祖先们是怎样历尽艰辛、长途跋涉来到四川,是怎样反捆着手被押进四川的。他们说,而今四川人有两个习惯都与祖先被押着入川有关:
) p0 ~7 j O6 Q" K" @( ?9 J& Q8 c- { n9 K5 S
一是人们散步或停留时,总爱把两手反扣在背后,据说这是祖先被反剪双手押入四川一路养成的习惯,遗留给了后人。7 J! c- D% S: m
+ n5 _ _. J0 |, H: x1 F 二是把上厕所说成“解手”,也是因为祖先进川时被捆着手,在途中需要大小便时,就向押送的官兵请求解手,于是后人们便习以为常地把上厕所叫做“解手”了。& D) c5 n$ K. \& ?$ F3 N
: t- f$ r- L; H+ S; x “湖广填川”的人是否是被捆着押入四川的?无足够的史证。也许有官府强行移民的做法;也许有一家人移往四川时,年轻人不愿去,父辈担心他们半路逃离,押着一路前往。, J6 ~7 z5 D, e: B$ W) w
5 @ ]! D. C+ U; h% ] “湖广填川”是一个移民的大话题,在巴中,主要是说清朝初期的移民。湖广,是指今湖北、湖南两省。元朝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朝的湖广布政使司,将今广东、广西辖地分出,只包括今湖北、湖南地,仍叫湖广。清朝初年,也称为湖广省,到雍正时,才分为湖北、湖南二省。但两湖总督仍有湖广总督之称。所谓“湖广填川”,就是指湖北、湖南两省人口迁居四川。# A1 R+ s/ K9 j C D5 |
( |- O0 ~3 H/ O a! T
其实清初迁入四川的外省人口,不只是湖北、湖南,还有其他一些省的人,如朱德元帅的祖先原籍是广东韶关,清康熙末年到川北,定居仪陇马鞍场大湾。而其中以两湖的人入川居多。
6 _5 q, s, M# A) z) q4 V) w& i3 n0 m" _' Q \& h
据《巴中县志》载,巴中移民,不是起于“湖广填川”。早在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年),有李寿自贵州安顺一带引僚入蜀,次年诸僚至巴西渠州,汉昌一带始有僚人。其后蜀汉地区僚人居其半。古巴州乡间山野多有“蛮洞子”,据说这是僚人死后安葬的洞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僚人同当地土著人融合同化了。不过,清朝初、中期的“湖广填川”是巴中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
9 D" k* q& r" U; |
# S g [8 k4 s ?$ F1 h, G 清世祖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川各地奉命招民垦田。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清廷颁行四川招民条例,命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可谓是清初“湖广填川”开始。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在四川实行招民垦荒,10年起科,就是移民开荒者,耕种满10年才征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又规定凡留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其地亩给为永业,后来人们称“插占为业”,就是垦荒者自己划占一片土地为自己垦殖的田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令各省编审人丁,将增加之数进行统计上报,另立清册,永不加赋;这一年湖广人民来四川垦荒者甚多,湖广人民来巴州垦荒者自此年开始,移民浪潮一直延续到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准各省入川人民每户酌分水田30亩,或旱田50亩。6 \# P9 T& {- O2 l
( Z# w* W5 d" I/ o 从清世祖顺治末年到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60多年间,入川移民达100多万,其中因湖广人民移居四川的占多数,所以“湖广填川”成了后代川人、包括巴中一带的人对移民的通用语。而且现今巴中一带很多人都说他们的祖先是来自湖北麻城、孝感。据考证,不一定都是来自那个地方,而是当时麻城、孝感是移民集中起程前往四川的出发地之一。由于一些移民文化程度低,或者人年轻,移居后对自己具体的出生地淡忘,而对移民的出发地印象深刻,所以大都说他们是来自麻城、孝感。: O' N: f$ y0 h. D
/ s4 g4 d- X# ]8 D$ |' U+ X
一些史学家研究,秦灭巴蜀后,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四川大规模的移民有6次之多。 P: S/ K9 A6 O' Z- C! C
1 Z2 A3 b) Z1 r 第一次发生在秦灭巴蜀到灭六国之后。秦始皇迁六国富豪入蜀,如徙赵国卓氏,齐国程郑,秦国罪人吕不韦等入蜀。
7 U! n6 ?' Y5 x( [4 S+ N3 p+ ~ J; e; _0 r9 F
第二次发生在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东汉中原战乱,南阳、三辅居民数万家避乱入蜀,被益州牧刘焉收编为“东川兵”。三国时刘备带荆州兵万余人入川。西晋元康七年(297年),雍州、秦州大旱,次年略阳、天水、扶风、始平、武都、阳平等6郡流民数万家逃饥入蜀。
& @# d; m- T6 s) e) ?
0 }' @0 A/ @4 k0 \4 X; s9 E 第三次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后,金兵南下,陕、豫、甘等地难民纷纷入四川避难。
+ o$ H) h7 O! x7 b( `( r* `2 K3 w9 i* v8 y" J9 j' m1 o
第四次发生在元末明初,红巾军起义后,近20年战乱。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湖北地区红巾军明玉珍部千人及随军乡民入川。明初,四川人口稀少,明王朝平定四川后,开始进行有组织的移民活动,主要是将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部分人口多的地方的人移往四川。这是第一次“湖广填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