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广填四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20:41:09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安义原来是宜春地区,后来才划到南昌,这个地方在全国各地做建材生意的特别多!
8 ]2 ^- T2 @' |9 b  D+ I) \! `姚绍弦 发表于 2012-10-8 20:27

. |% d4 u, w* j9 H
; i6 o3 ~$ H4 P
. n0 R& l1 {9 A$ @" Y4 s1 A1 |    不过震后来这么多人.赚钱存下来的不多.有几个还到处借钱后偷偷的跑了.有时间都赌.吃没吃过.穿也舍不得.就往麻将上桌上送.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2#
发表于 2012-10-8 20:5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1# 1156824942 . f( U0 m: J, x: J( t4 x( W, {

; ^$ x2 r7 {3 R9 Z- Q5 q
! z* c% \0 T% ?    这个社会,活命不易!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44:16 | 只看该作者
参考资料:1. “湖广填四川”拉序幕 “啯噜子”应运而生  ' V' J! K2 t( T4 Z, C
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 ... 19/13300070_0.shtml' a/ u+ Y: ]5 X: u: S: }
2. “湖广填四川”明年五月上央视  3 q- w! l' H5 U* q/ I# R, T7 ?
http://www.cq.chinanews.com/n/20101222/270270.shtml0 R# r: Y' I+ M. f2 H3 B4 S
3. 湖广填四川:并非始自张献忠  8 @7 u, V# ?5 N8 J3 [
http://book.ce.cn/ssjj/200912/16/t20091216_20622099.s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5:03:49 | 只看该作者
到底是谁屠戮四川----张献忠在蜀事迹考察(转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5:07:30 | 只看该作者
张献忠于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进入四川,下夔州。六月,破涪州,取重庆。八月,攻占成都,建大西国。到清顺治三年底(1646),归于失败。张献忠统治四川的时间,不到三年。在这短短的二、三年中,张献忠在四川和明军及地主叛乱武装曾经进行过一些战争。叛乱的地主,多被张献忠所消灭,明军也多数被打垮了。农民起义军,向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者进行不调和的斗争,是正义的行动,没有丝毫可以非议的。但自清以来却流传着张献忠“屠蜀”的一种谣言,说张献忠“嗜杀自天性”,“一日不流血盈前,即悒悒不乐”(《蜀碧》卷三,《绥寇纪略》卷十),“发兵四出,搜各州县山野,不论老幼男女,逢人便杀”(《客滇述》),制造出张献忠“疯狂”滥杀的种种故事。我们考察了张献忠一生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张献忠的真正为人,感到清统治者和地主阶级所传述的张献忠“屠蜀”故事,完全不是历史真实,而是有意捏造的一些诬蔑之言。 / ~) P2 d6 E. e% O0 _; G
    清军被明朝总兵吴三桂导引进入山海关后,在清军面前摆着三个敌对政权:一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一是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再就是江南的南明政权。清军如果不能打败这三个独立政权,要想在中国建立满洲贵族的统治,便不可能。清军首先打败李自成,接着又渡过大江,摧毁明朝的南京政权。第三步便是向四川进军,攻打张献忠。由于张献忠顽强地抗击清军,清军曾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在张献忠死后,他的部属又和南明桂王政权相结合,为了保卫西南,反抗民族征服,和清军进行了十五、六年的剧烈战斗。直到康熙初年,清军对四川的军事征服,才算初步停止。可是从康熙十三年到二十年(1674-1681),在这七年中,清军又和吴三桂部属展开争夺四川地盘的长期战争。到这时,四川人民的确被摧残殆尽!明万历六年(1578),四川省“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明会要》卷五十)。这个人口数字仅是明官方“赋役黄册”登记的纳粮户,而大量的荫户、漏户以及逃亡人口,并未包括在内。核其实际人口,应比这个数字增加一倍或二倍。但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川“通省之户口,总计仍不过一万八千九十余丁”(嘉庆《四川通志》引何源濬《条议》,但妇孺未计算在内)。原先有着数百万人口或近千万人口的四川,这时却成为“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何源濬《条议》)的荒凉区域。四川人民不是被屠杀光了,又往哪里去了呢?
" m9 J/ \9 B4 m8 [& {. W6 K9 J' B    问题就在这里。屠杀四川人民的,应如清统治者和地鹘准端担钦畔字摇袄纳薄钡慕峁?还是另有罪魁祸首?清军在顺治三年(1646)据说已“斩”张献忠于“西充”,为什么经过近四十年的“招徕”“生息”,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川还仅有一万八千多男丁呢?在这里,我打算对当年“屠蜀”的真象,作一番严肃的考察。
" Q( h2 \0 R1 ?/ d+ [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5:08:38 | 只看该作者
一、《明史·张献忠传》的诬妄 & ]8 e6 x) J' A# {0 z" `5 H7 l
    清朝在征服中国和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很早就懂得文化统治的重要性。清朝为了防止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张煌言大举反攻,进逼南京之威胁的再度发生,因此制定了“迁海”、“告密”、“奏销”三项政策,对汉族人民进行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多方面迫害。由于奖励“告密”的结果,发生了康熙二年(1663)的庄廷鑨私修“明史”案,许多无辜者遭到杀害(株连而被杀者七十余人,被害之家的妇女均发边)。由此发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在汉族知识分子方面,感到明朝的历史变成禁物,不能公开写作,公开谈论了;在清朝方面,开始认识到文化统治的需要,对“明史”要来一番“钦定”工作,对民间保存的明史资料,也要大力搜查一番。康熙十八年(1679)开“明史馆”,地方官假借修史为名,向东南一带世家大族强索明史资料。人民惧祸,大批的明史资料被湮没或窜改了。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为了《南山集》中有南明的历史记事,触犯“忌讳”,又有人被杀被充军。清朝的“文字狱”迫害,继续推行,到乾隆后期始渐停止,历时约一百年。“明史馆”规定“屠蜀”的“罪魁”是张献忠。因此在“文字狱”的威胁下,清初士大夫很少有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违反官方规定而如实记述张献忠事迹的真象。
8 ^. I' b: b" H! h    清修“明史”,最初是依据黄宗羲《明史案》稿本,曲黄氏弟子万斯同参加指导,编成《明史稿》五百卷。这部史稿未能符合清康熙帝玄烨的心意,命令汉官们续加改编。康熙五十三年(1714),王鸿绪的传稿首先改编完成,玄烨相当满意,又命王鸿绪协助进行本纪、志,表的改编。雍正元年(1723),《明史稿》全部改编竣事。但清雍正帝胤祯仍不满意,又命张廷玉等为总裁,对王鸿绪的《明史稿》再加审查修改,到雍正末年,才告完成。清乾隆帝弘历继位后,开始刻版,到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版《明史》始得流行于世。清朝“钦定明史”纂修与刊刻,历时六十一年。
# Y! n8 G/ r# L: Z    《明史·张献忠传》,完全照抄王鸿绪的《明史稿》。这说明对张献忠“屠蜀”的诬蔑,是清统治者的授意(王鸿绪是徐乾学之党,参加过皇子的皇位争夺,又作过玄烨的御用特务,《文献丛编》第二辑有“王鸿绪密缮小折”可证。王鸿绪“史稿”和万斯同的“史稿”无关系,可参考魏源《古微堂外集》卷四《书明史藁》一,二)。《明史·张献忠传》到王鸿绪手里已完成定稿,它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取自吴伟业的《绥寇纪略》和无行学人毛奇龄的《后鉴录》。《明史·张献忠传》说:“献忠晓行,猝遇我兵于凤凰坡,中矢坠马,蒲伏积薪下。于是我兵擒献忠出,斩之。川中自遭献忠乱,列城内杂树成拱,狗食人肉若猛兽,虎豹啮人,死辄弃去,不尽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徧体皆生毛。”这段话显然是取自《绥寇纪略》,在时间上却加以颠倒。《缓寇纪略》卷十说: 1 @: ?. c2 Q8 z0 z2 o# R; \
    “进忠已入营中,与善射者俱,而指示之曰:‘此献忠也。’发一矢,中额。讶曰:‘果然。’执近侍询之而得,乃曳出斩之。(此下叙述了张献忠死后四川十几年的战乱,即紧接下文)……蜀乱久,城中杂树皆成拱,狗食人肉,多锯牙若猛兽,聚为寨,利刃不能攻。虎豹形如魑魅饕餮,穿屋逾颠,逾重楼而下,搜其人,必重伤且毙,即弃去,又不尽食也。荒城遗民几百家,日必报为虎所暴,有经数十日而一县之民俱食尽者。其灾如此。叙州人逃入深山,草衣木食久,与麋鹿无异。见官军以为献忠复至也,惊走上山,步如飞,追者莫及,其身皆有毛云。” 4 y5 R3 `$ Y3 Y3 m! y
    “明史开局,求天下野史,有旨勿论忌讳,尽上史馆”(《曝书亭集》卷四十四《跋绥寇纪略》)。《绥寇纪略》也被采送“明史馆”。《绥寇纪略》记张献忠死时情形已是妄说,而《明史》袭用了它。所谓“中矢坠马,蒲伏积薪下”,绝非事实。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献忠兵溃自刎死。”《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七:“献忠以病死于蜀中。”这些早期的私家记录,均和《绥寇纪略》不同。《明史》列传所描写的四川残破荒凉的一段文字也是节录《绥寇纪略》,但它又拿来颠倒了一下,把《绥寇记略》所说张献忠失败十几年后的四川残破情况,一古脑儿都写到张献忠的帐上了。 2 E% K8 O* X6 w, }, W
    《绥寇纪略》作者吴伟业没有到过四川,他这部书的资料从哪儿来的呢?是出于东南一遗老的《鹿樵纪闻》。由于吴伟业的本家吴继善(明成都知县)投降张献忠后,因罪被杀,因此吴伟业在改编《绥寇纪略》时,对张献忠任情诬蔑,是必然之事。全祖望《跋绥寇纪略》说:“陈令升曰:‘梅村绥寇纪略,不类其集,疑非梅村所为’。……及见林太常玺菴答赠先公贴子,谓此书原名‘鹿樵野史’,出一遗老之手,梅村得之,遂以行世。然其中为不肖门生邹漪窜改十五,遂无完本。”(《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九)。《绥寇纪略》上“明史馆”的本子,当是经邹漪“窜改十五”的书。《鹿樵野史》当即流行的《鹿樵纪闻》,只残存三卷,这书不但残缺不全,内容也有被后人改动的痕迹(参“神州国光社”本所载毕沅跋文)。但《鹿樵纪闻》记张献忠之死,是“贼众以锦褥裹尸,埋于僻处而遁”,而不是“逃伏积薪之下”,便和《绥寇纪略》有异。 / r( V4 f  v9 M$ F( S
    《明史·张献忠传》再一史料来源是毛奇龄的《后鉴录》。《明史·张献忠传》说:
! O0 f% e3 r, j1 o) I: u    “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按,张献忠绰号“八大王”,非黄虎,黄虎为另一人。《绥寇纪略》卷一,记崇祯三年“贼党黄虎复乞降于守备白邦政。”《怀凌流寇始终录》卷三:“总兵杜文焕,参将李卑击苗登雾,……招贼党黄虎、小红狼、一丈青、龙得水、掠地虎等来降。”)。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又遣四将军分屠各府县,名‘草杀’。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下殿,獒所嗅者,引出斩之,名日‘天杀’。又创生剥皮法,皮未去而先绝者,刑者抵死。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5:19:14 | 只看该作者
这段文字,显然是剪裁毛奇龄《后鉴录》而成。《后鉴录》原作:
& M. K& R/ Y# N3 E+ }% [$ d8 f- v    “献忠黄而长身而虎颔,人号黄虎。强不及自成而狡谲过之。性嗜杀,与自成比,较无道难测。……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入班次,有为獒所嗅者,不忠,引出剖其心。……先杀所俘蒙古一千五百人于南门之外,始分兵计杀。凡一兵杀男子一百,授把总,女倍之,以手足为记。……会计各路所杀,卫军七十五万有奇,兵二十三万有奇,家口不计。……然后捱户杀,名‘草杀’。……岁丙戌元日,命四将军分路草杀。五月,回成都上功疏。平东一路,杀男五千九百八十八万(《平寇志》无下一“八”字),女九千五百万(《平寇志》“九”作“五”)。抚南一路,杀男九千九百六十余万,女八千八百余万。安西一路,杀男九千九百余万,女八千八百余万。定北一路,杀男七千六百余万,女九千四百余万。……剥皮法,从顶至*,刻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翅,逾日始绝。有即毙者,行刑者抵死。” . r/ i; I7 o' z& a' i6 |% o
    “草杀”字样是毛奇龄的独创,未见于清初其他记载,《明史》采用了这一词汇。《明史》“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便是把毛奇龄的两个数字加在一起;“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便是将毛奇龄的四路杀人数宇加在一起。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在明代,全中国的人口不过一万万,而张献忠在四川竟然杀人“六万万有奇”,象这等弥天谎言,还有一驳的必要吗?毛奇龄年轻时节,曾参加抗清失败而流亡(章太炎:《检论》卷八),但到晚年却变成一个媚清的文化流氓(参《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萧山毛检讨别传》)。毛奇龄在“明史馆”当过几年纂修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著录《后鉴录》七卷说:“皆记有明一代盗贼之事,盖亦明史拟稿之所余也。”毛奇龄曾分纂《明史·流贼传》,他的《张献忠传》拟稿当和保存于《后鉴录》的从同,而为后来王鸿绪删订《明史》列传时所本。 * T4 Q# N- A/ B# X  A
    四路杀人伪说的编造者是冯甦,即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九》所引《见闻随笔》的作者。冯甦曾为官云南。当吴三桂和清朝决裂时,他曾讨一万七千两高价卖身于吴三桂为奴。后来逃脱,为清朝招抚了广东。事见《吴逆取亡录》上和尤侗《艮齐倦X》卷十一《少司寇冯公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著录《见闻随笔》二卷,并说:“时方开局修《明史》,总裁叶方蔼以甦久官云南,询以西南事实。因摭所记忆,述为此编,以送史馆。毛奇龄分纂《流寇传》,其大略悉取材于此”。冯甦奉命撰写的《见闻随笔》,是抄袭与伪造的混合品。其大部分的南明史实,是抄袭的原本《劫灰录》,又伪造了李自成、张献忠二传,冠诸编首。这一隐秘,是清咸丰间一位不慕荣利的老学人叶廷琯给透露出来的。叶氏《吹纲录》卷四《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说: 4 K( m6 \8 f, {: `3 p
    “观《随笔》一书,大段与《劫灰录》相近,惟增入张、李二寇及张同敞、李乾德、皮熊三臣。而三臣事迹,《劫灰录》已散见诸臣传中。颇疑嵩菴(冯甦号)即取珠江旧史(叶氏考证为方以智)之书为蓝本,增删而成《随笔》,上之总裁”(据同治八年刻本)。   p& D  L  h% I. F" F; W
    冯甦的书,成为毛奇龄据以对张献忠诬蔑栽赃的资料根据了。由此可见,对张献忠“屠蜀”的诬蔑,实出于清政府的意旨,冯甦奉命撰写《见闻随笔》,“以送史馆”,便把这种意旨暗示给纂修官。毛奇龄也就奉迎意旨来拟稿。毛奇龄在当时的著作界很有虚声,因而助长了伪史传播的便利。直到他的弟子邵廷采,在《西南纪事》孙可望、李定国等人传首还说:“可望杀男五千九百八十八万,女九千五百万,报功称最。蜀中千里绝烟火,邑无居人。”云云。既有清政府“文字狱”血腥屠杀的威胁,又有一批附清无耻文人的捏造伪史的传播,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受骗,又何足怪!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5:29:38 | 只看该作者
二、张献忠在四川究竟杀过些什么人
/ w: q; M3 s4 }# d, P* T    张献忠在四川短短不到二三年当中,究竟为什么要无故屠杀四川人?被杀的究竟是些什么人?我想根据几种清初直接记载,以探张献忠在蜀事迹的真象。但一考查现存的几种所谓直接史料,发现都有被后人删改的痕迹,这就降低了它们的史料价值。新繁地主费密,亲身经历过四川的战事,写过一部《荒书》。当时“明史馆”曾一再向他征求这书的稿本。由于“文字狱”的威胁,他始终不敢拿出来。直到清末光绪年间,《荒书》才有刻本。他儿子费锡琮在《荒书跋》中说: 6 ~  T3 z* i" D! r6 ~( P
    “先君子少丁离乱,祸患身经,午近六十,纷成此书。亲历者多,或闻于同时亲友,间得之老父余贼。当诏修《明史》时,《荒书》削稿未成,止以先祖大夫行状,上之史馆。已而韩公菼、徐公乾学、万先辈斯同,及吾蜀樊公泽达,李公先复,咸欲构观。……故裁成逆献之传,必取事《荒书》。不孝兄弟尝请之.,先君子但笑而不答。” ! w% M9 f4 I" Q" k- z
  《荒书》原稿所记张献忠在蜀事迹,必然详细真实,和迎合清朝意旨的作品不相同。费密的“笑而不答”,是大可玩味的。再看费锡琮的“又记”:
# k% Z$ l" B7 J' S8 y& o( M9 g3 z; B0 P6 n    “先君子之著《荒书》,盖几劳心矣!初属草时,值乌程难作(按,即庄廷鑨明史案),不遑终其卷帙。……康熙十八年,圣祖仁皇帝修《明史》,通行征书。部议曰:‘凡官员庶民之家,有明时事迹者,虽有忌讳之语,亦不罪之,尽送史馆。’先君子乃哀旧稿,重为涂乙。” ) A# F; O& E( I5 b0 J% Z
    这段话非常重要。据费锡琮《荒书》附注,顺治九年,费密二十八岁,顺推到康熙十八年,费密已五十五岁,所以说“年近六十,始成此书”。这时《荒书》已经写成,只因有“忌讳之语”,不敢把原稿交出。康熙二年庄廷鑨明史案的示威,费密已感到恐怖,所以“不遑终其卷帙”,当曾搁笔一段时间。到康熙十八年的征求“明时事迹”,“明史馆”中“要人”还不断和他打麻烦。费密到此,便十分恐怖了,遂把“荒书”原稿“重为涂乙”,大加删削,《荒书》的本来面目便消失了。不过,现行《荒书》当又经费锡琮加过一番工,违实的地方更多了。怡兰堂刻本第十九页有“献忠遁”一语,和上下文都不衔接。可证这书是经过一再删削窜改,因而发生了凌乱现象。
, f. Z& w: t6 M6 f8 T    和张献忠同时的广安欧阳直写过《蜀乱》一书(道光间初刻本名《欧阳氏遗书》,其第一篇为《蜀乱》),也属于直接资料,如果不被窜改,史料价值当很高。欧阳直二十二岁补了庠生后,逢到崇祯十七年张献忠进入成都。他在顺庆府参加过张献忠的甲申试士。录取后,奉旨发光禄寺给养,又派到刘进忠“骁骑营”任事。大顺二年(清顺治二年)三月,刘进忠为清军派入四川的间谍所蛊惑,背叛张献忠北走秦、陇时节,欧阳直乘间逃脱。清军向四川进攻,被俘于清军。清军败退,逃脱参加了杨展幕府。最后他参加了张献忠部属刘文秀军,随军到达云南。直到吴三桂军攻入云南西部,明桂王逃往缅甸,李定国军溃败,他才脱离农民军回到四川家乡。欧阳直很被刘文秀所敬重。所写《蜀乱》,都是身历目击的记述,有头等史料的价值。可惜在他后人于道光间付刊刻时,也有过一定的删改。欧阳鼎《欧阳氏遗书跋》说:
9 g! \4 B( ]0 l- g    “先人遗书,……昔岁久残蚀数纸,心常于悒不释。……偶与张玉泉先生闲谈明末轶事。先生云:‘有所藏抄本,纪蜀难事甚详,题名杨老人记。……乃求其书读之,与家藏本竟一字不爽。……一旦缮而辑之,曷胜快然。……兹因同好怂恿,取其记事三篇,付之剞劂”。
% O& f2 I: N% h8 g! T& q2 N, k' W    据此,则《蜀乱》原稿,不但有了“缮……辑”,并且付刊的不是全稿,仅只三篇。   a7 [4 G$ v4 Q/ }
    此外,现存记张献忠时事的直接史料,还有沈荀蔚的《蜀难叙略》(《知不足齐从书》本)和冯之 的《冯氏历乱记》(1922年梁山石印本)。《蜀难叙略》的价值最低。作者的父亲,为明华阳知县,被张献忠所俘杀。作者方七岁,事先逃入山中。因此这书对张献忠的生前事迹,只是得诸传闻,并非亲历。作者又曾接受东南士大夫的指示,对原稿作过一番修改,可资徵信的地方,更加稀少了。《冯氏历乱记》所记,仅限于‘摇黄”在四川东北涂炭人民的情况,惊心动魄,凄凉满目,作者本人曾度过若干年的原始人生活,幸免于死。这书强有力地证明了把川北人民屠杀光了的,是“摇黄”和清军的罪行。但对张献忠的事迹,却绝少正面地记述。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5:32:17 | 只看该作者
清初东南历史家的著作稿本,保留到现在的共有三种,都很珍贵。谈迁的《国榷》,是一部巨大的明代编年史,一直是抄本流传,到解放后,才有排印本行世。但这书记事,到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清军攻陷南京而止。对张献忠在蜀的记事,少而且略。清初戴笠编辑的《流寇长篇》,经同时人吴殳删节改编为《怀陵流寇始终录》,是一部明末农民起义的编年史,参考丰富,剪裁精当,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所遗憾的,这书原稿最初存于顾炎武弟子潘耒家中,潘耒是个胆小的人,由于惧怕“文字狱”之祸,连老师的《日知录》(让黄汝成花了三十年的功夫才给考证还原)和《亭林诗集》,都经窜改后才敢刻版。《怀陵流寇始终录》于崇祯十七年以后事,颇有删削,极为简略,且有抄录《绥寇纪略》的痕迹。可能也是潘耒给动了笔。因此,《怀陵流寇始终录》所记崇祯十七年以后张献忠在蜀事迹,便绝少参考价值。东南历史家记张献忠在蜀事迹,比较可靠的,是查继佐《罪惟录》的《张献忠传》。《罪惟录》是保存了三百年的查氏手稿,末经后人窜改过(《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我们根据《罪惟录·张献忠传》,可以看到张献忠在四川究竟杀过一些什么人。 * F0 r2 q) B( F) g
    根据查继佐《罪惟录·张献忠传》,张献忠入蜀以后,只有三次杀人较多。 6 H, d+ v0 B  B9 O2 f' q
    第一次是在攻破重庆时。《罪惟录》说:“城破,瑞王阖宫被难。旧抚臣陈士奇死之。屠重庆—取丁壮万余,刳耳鼻,断一手,驱狥(徇)各州县。”这里所说的“屠重庆”,就是下文所说“取丁壮万余”。“丁壮”是指所俘获的明军的丁壮,并不是说把全城人民都杀光。当时四川按察佥事张一甲上奏说:“六月二十一日,张献忠陷重庆。瑞王遇害,旧院陈士奇拷死。绅弁俱歼,兵民斫一手者万计”(《国榷》卷一百三)。《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八说:“重庆陷,……瑞王出汉中时,……士大夫多携家以从。故衣冠死者甚众。”这都可证张献忠并没有把全城人民屠杀光。但《蜀乱》却说:“尽屠其城。间有避匿得存者,查出复断其手。”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二说:“城中数百万生灵,无一逃者。……砍手三十余万,流血有声。”这都是过分夸张了。
. A! Q8 g, x8 U7 i    第二次的杀人是在攻下成都之后。《罪惟录》说:“陷成都,蜀王阖宫被难。巡抚龙义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檄诸绅于成都,皆见杀。”这里说得很明白:张献忠攻下成都,杀的是明宗室和官绅,并没有屠杀人民。《鹿樵纪闻》说:“悉驱百姓于□(园),将纵骑蹂之。天忽尾垂一物如龙尾。黄虎喜,以为瑞。贼将汪兆龄亦固谏,乃释去。”《荒书》、《蜀难叙略》也有同类的记载。《绥寇纪略》记“将尽屠蜀人”,以平东(孙可望)之谏而止。这些记载固然有的还夹杂着一些神话在内,但也可证明张献忠破成都后并没有妄杀人民。但《蜀乱》却说:“屠城三日,贵贱同尽,惟少艾妇女为营伍密藏者,暂得免。”显然是欧阳直子孙根据诬蔑资料加以窜改的。《蜀记》说:“贼大众驰聚而入,不分老幼良贱,皆杀之。三日后,方招安”。彭遵泗《蜀碧》卷二:“贼攻成都,陷之,……大杀三日”。“壮男少妇,选入宫中,民间父子夫妇皆失散无复聚者。”这些夸张违实的记载,可能作了窜改《蜀乱》者的蓝本(《蜀碧》是康熙、雍正间人编辑的书,时代晚,谎言多。《蜀记》是《纪事略》的窜改本)。 0 W& j( T" D# `* C
    张献忠在成都所杀戮的,是地主阶级的贵族和官僚。至于他之“檄诸绅于成都”而杀掉他们,主要是因各县地主、官绅有武装反抗的图谋。张献忠进入成都不久,各县的地主武装便纷纷起来和他对抗。《明季南略》卷十二说:“远近州县,无不起义兵杀贼。献忠乃大肆屠杀(攻杀地主武装)。……然贼兵一过,义兵随起。凡献忠所选用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者。甚至有一县三、四月内连杀十余官者。虽重兵威之,不能止也。”《蜀难叙略》记有:“贼旋下令曰,凡尔处市镇俱顺民,毋恐;家给大顺钱缀于首,可不死;而山中作逆者,当剿除之。人以是不敢入山。然搜求仕宦,尤为残酷,滨于死者,日以数计”。张献忠所捕杀的,是各县图谋暴乱的地主绅士。搜查深山,一在捕杀“蜀王府宗室”(《荒书》),一在扫荡筑寨恃险抗命的地主武装。《客滇述》说:“献忠遣使四出,趋地方官兵及乡绅朝见,百姓藏匿官员者凌迟,乡绅不来见者,亦如之。其求朱姓更急,蜀府宗支,多在灌县,乃发兵围之,不论宗室细民皆杀之。”关于四川地主及举人、秀才之类,组织武装,据山依险反抗张献忠的事迹,彭遵泗的《蜀碧》曾记载了不少,这里不再抄引。
* \8 K/ \6 p+ T+ N4 ]1 e+ r, K. V    张献忠对待愿意前来“朝见”的明地方官及乡绅,无不量才录用,给以官职,并不杀戮。至于被押送或拘捕的明官和乡绅,张献忠也是耐心地劝说他们“归顺”,为农民军办事。直至他们要顽固到底,誓不回头,这才处以死刑。《蜀碧》卷二记:宜宾尹申,“历官陕西提学,湖广布政司,以节义文章自负,尤工书法。避乱山中,为贼搜获,大骂贼。贼重其名,欲生致之,舁至井研。骂贼益厉,贼不堪,杀之。”“陈怀西,南充武生,贼诱之官,怀西曰:‘宁作明朝武生,岂为逆贼元老!’贼斩之。”张献忠所杀的都是这种顽固反动到底的分子。我们由张献忠大力争取李含乙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张献忠对乡绅也未曾滥杀。李含乙是渠县人,明礼部主客司郎中,休假在籍。“是时献逆亦僭号成都。所署伪县令杨以为,亲至家款奠(李母),将以礼招公。公匿不往,潜卜地葬母。事毕,贼首吴之茂、赵万邦将数千人至县,闻公不出,大索村里。……即缞绖扁舟至江干,挺身示贼。大叫曰……。遂奋投逆流中,贼众争驾小舟挽救。志在必死,急以头没水汛波。涌洄浅滩,竟为贼所获。并逻得公胞兄储乙公。驱入城,欲以礼送诣献忠。公瞋目喝之……。贼怒,引出将加刃。储乙公素刚直,不能忍,厉声大骂,公惟仰天大笑而已。……贼知不可屈,乃系之狱中,以兵守之。”(《明殉节故绅北礼部主客司郎中李公讳含乙事实》。载1945年成都排印《李忠烈公四世劫灰集》卷一)张献忠军对李含乙这样的礼遇,这样的耐心争取,直到“厉声大骂”,还不加杀戮,要等待他慢慢醒悟。张献忠对待明官和乡绅的政策、作风,实是这样。谁知地主阶级却组织了武装,攻破渠县,把李含乙劫走。李含乙遂担任了川东北暴乱的主角。他和举人曹司冀联合巴州、达州、邻水、渠县、广安各山寨地主武装,和农民军为敌,大小战斗二十多次,曾攻陷大竹、达州、东乡、太平等城池,俘杀农民军的县令及参将、游击以下大小军官“数千人”(《公请从祀乡贤录》,载《李忠烈公四世劫灰集》卷一)。但到大顺二年(清顺治二年)六月,张献忠把李含乙暴乱武装打垮后,仅仅杀死李氏一门三十余口罢了,此外并未多杀,惩罚是很轻的。李含乙共有十一个儿子,还给他保留下三个。 ' ]2 c* f  D+ y# x$ Y' z  l
    张献忠在四川的第三次杀人,那便是杀士子。《罪惟录》说:“县榜试士,士争趋乞生。复以兵围之。数千人咸振笔挟策以死。”张献忠为什么要围杀数千名士子?其中定有原故。《鹿樵纪闻》说:“廉得诸生有通表于闯者,由是发怒,命州县教官率生监来省考试。……聚之大慈寺,照牌点名,驱至西城外青羊宫坑之。共一万七千余人,所弃笔砚如邱冢。”《怀陵波寇始终录》卷十八说:“朝天关逻者获成都诸生颜天汉等通闯贼书。怒,诡称开科,尽杀之青羊宫。”据此,则张献忠之杀士子,是和有些士子要勾引外力倾覆张献忠有关。而当时士子们所暗中勾结的,不会是李自成,应是清军,著书人为避祸而歪曲了事实。张献忠杀士子,应在最末一次的开科取士,即丙戌试士,时间应在大顺三年(清顺治三年),这时李自成早已撤离陕西了(李自成于清顺治二年三月已撤离陕西到襄樊了)。《平寇志》卷十二顺治三年记云:“本朝肃王将吴三桂等诸军大集汉中,将下两川,……献忠不措意也,更开科取士”,可以为证。清顺治二年,清军已进入川北,占据龙安(今平武县。《荒书》顺治二年记,“赵荣贵降大清,军龙安”)。三月,“骁骑营”都督刘进忠拉着张献忠的精锐马队北降清军,清军开始向保宁(今阆中)一带进攻了。张献忠发现士子中有不少奸细,这才动手去杀。《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顺治二年十月《总督八省军门佟揭帖》“一、广东秀才杨一雄,自本地来武昌,打听剃头消息,讨招安。……一、差生员杨再昌、骆锡命持书与告示,往福建招抚,未回。一、差生员唐之名、鲁大儒……往广西招抚,未回。一、差王汉杰、崔法舜持书与告示往四川招抚张献忠,未回。”又,同年三月,《陕西总督孟乔劳启》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5:33:05 | 只看该作者
“四川保宁府州县,亦投降表到。臣以鄜州知州黄应祥委受四川安锦(应作绵)道,以本官原任四川地方,熟识乡绅也。有八大王张献忠伪巡抚吴宇英,系故明朝兵科给事中。据彼处来人说称,彼有投顺之意。臣写信与彼,令其说张献忠投降,相机而行。” / _6 |0 E7 T) x, V+ F  K9 P
    自顺治二年起,清政府已分别由湖广和陕西派遣间谍到四川进行诱降活动。担任这项工作的,多有生员。投顺张献忠的明官有的也派人到陕西和清军勾搭,四川地区一定有剧烈的间谍活动。《滟滪囊》卷三记:把守朝天关的刘进忠,就是受了来自汉中的伪商人严自敏的蛊惑而降清的(严自敏实是降清的一个明总兵官)。又记豪格打败张献忠后,曾委署了大批四川生员为官:“生员罗长允授同知,杨芳名授通判,郑大伦授推官,张思房、李春选各授职有差。”张献忠的杀士子,其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b1 t2 Z% R# o5 B% J2 C, K6 W+ F/ I
    查继佐《罪惟录·张献忠传》所记张献忠在四川杀人较多的事迹,只是这样。此外并没有别的记叙。这虽然也说张献忠杀人,但不只在人数上和《明史》所说大为悬殊,而且所杀的对象也和《明史》所记有根本的不同。“明史馆”人员正是利用这些事实加以扩大渲染,并把张献忠死后清朝统治阶级在四川涂炭人民的血腥罪行,一并加到张献忠身上。这一方面固然由于“明史馆”人员的阶级本能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识地为了奉迎清统治者的意旨,假借诬蔑张献忠以遮掩清军在四川的滔天罪行。查继佐是明末一位有民族气节的历史家,他参加过鲁王朱以海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义不仕清。他曾被庄廷鑨明史狱牵连,坐牢二百天(当时有人给他造过对清屈服的谣言。但彭孙贻《茗齐集》卷七“查生伊璜诗”云:“蔡邕虚续汉,扬子未逢新”。可给造谣者以答复)。关于他的事迹,王崇武有《查继佐与敬修堂钓业》一文可参(《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罪惟录》就是查继佐出狱后偷写的“明史”(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五《曝书亭箸录序》,谓明史狱起时,“凡涉明季事者,争相焚弃”。)他的手稿潜藏近三百年,到抗日战争前夕,才被影印行世。这是逃过清政府摧残和地主文人窜改的原手稿,所以对张献忠便没多少诬蔑栽赃的话。一切奉迎清统治者意旨而诬蔑张献忠的记载,和惧怕“文宇狱”而窜改过的著述,都可依据《罪惟录》把那一些谎言廓清。 & v( e. n5 V" e) D0 v5 Q2 o$ 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9-28 03: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