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12-17 10:35 编辑 U* ~: {1 h1 a
4 ^! @' w& H9 m: W0 e据姚波转帖“无锡陈墅姚姓370年(2012-04-26 20:45:33)”江阴姚忠华帖,无锡陈墅姚氏和黄土塘姚氏有几族谱。
* W) ^# l/ }/ w 无锡陈墅姚氏和黄土塘姚氏是同宗,原藉安徽徽州休宁县有个小山村叫姚村(始迁祖寿公),在明末始祖仲云公等东迁到江苏无锡县(金匮县)东港镇黄土塘和东北乡陈墅镇。1 C8 h9 \8 y- i+ d0 ]2 A( [, y1 B# @: c
1 B. f, `" I8 w" ]7 x
1 《[无锡陈墅]姚氏支谱》。无锡县的东北乡陈墅镇,离无锡县城五十余华里。' ]2 a, f. d# P2 q# q3 C
1764年第三世孙席儒公将近七十岁的时候按照采廷公所写《族谱引》写成《陈墅支谱序》。1 @+ M7 R* ~/ _4 j9 v' ^6 @1 I
修谱一直是 姚姓族人迁来陈墅后时刻想念家乡的一个举动。黄土塘始迁祖采廷公比陈墅的仲云公大二十五岁左右。在无锡安家后十年(公元1654年)就根据带来的一部不完整的安徽家谱,整理出《谱族引》和安徽前二十一世祖先的世系表。陈墅第三世席儒公于1764年写出《陈墅支谱序》作为积累的家谱资料序言。! K2 E: u: x# Y: ]- ?' `1 P" [
公元1805年至1807年赞元公建造姚氏宗祠后,本拟接着修谱。但1807年年成不好,农业收入减产。把修谱事情搁置下来。1814年赞元公弃世,修成木刻本的家谱,直到半个世纪后在谷书公一个梦引起,结果圆满完成。是典型的“梦想事成”。
% v$ H6 T ~) O
/ p1 |9 Y& ?8 @4 M" G& _5 [ 2 咸丰五年就是1856年,家族先祖19位前辈,历时一年刻印完成姚氏宗谱。8 e& J8 }, B! m# \( N' ]
+ g7 V, u- ^) N
3 1923年修的家谱
- \' y6 l' C: } Q4 e0 ~2 y) \& m( y' B+ l; `" d
4 无锡陈墅、黄土塘的族谱正在编修中,他们这族名人众多,姚桐斌也是出自该支。3 A, O% E e& @6 r
: p& q+ z, F0 t1 z* z1 D0 W
' u9 u% `& g: {+ n* ^9 ^附, s3 x, ~4 Q! s7 i
⑴
3 R% s' C5 n- C7 A( I Q0 k 徽州休宁县有个小山村叫姚村,始迁祖寿公不知从何处迁来。(如当地有知悉者,敬请告知。)姚姓子孙聚族而居,故有此村名。因山多地少,族人分别以商、读、耕为业。传至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当地因出现明、清及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三方将于此会战之势。村民纷纷入山躲避。其中一支20世钤(见山公)为行商,往来皖南与苏南之间。熟知苏南东北怀仁乡地处幽僻、民风淳朴,可避战祸。其时单传一子志吾及媳已亡故,祗留九岁孙文义,由其抚养。而其胞弟镒(秀山公)及长侄尚时均亡故,有侄孙四人廷采、泰符、羽长、凤起(年龄分别为33、21、失考、9岁)正在迁居犹豫之际,得此消息,欣然同意往苏南避难。遂有同一曾祖父第22世堂兄弟五人,于见山公带领下,由皖南至无锡(当时名金匮县)后,复东北行赴怀仁乡。经胶山、安镇到今日东港镇黄土塘。有空房几间,廷采公买下,安置三、四弟及已家,又在附近日晖桥安置二弟。见山公挈孙文义继续东北行约五里,至陈墅(同属东港镇),于当地后场购得空房安家。- x+ v6 f' Z8 r
% E4 R2 w5 N3 t# w 到无锡后不久。见山公获皖南抗清义士江天一来信相召,星夜赶回,后无任何音信。此后堂兄弟五人廷采、羽长、凤起为黄土塘始迁祖,泰符为日晖桥始迁祖,文义为陈墅始迁祖。互相联系、帮助。共以商、读为业,发家致富,三百七十年来发展成为当地望族。解放后发展更快,此两处后裔遍布全国。而海峡两岸、特别行政区,欧亚大陆,大洋彼岸,亦有族人子弟于彼安家。& Z: `% X, Q L* F
% U% X5 f: L4 m1 H4 l! A
⑵
( ~% h+ Q$ n1 K7 { 黄土塘支始迁祖采廷公是迁来祖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来时就已过而立之年。他是皖南迁来、在无锡考上的第一位姚姓秀才。而且搬迁时把老家的《家谱》中本支部分,也带来无锡。于公元1654年他整理了休宁县姚村第一世寿公到二十二世到无锡始迁祖为止的《休邑源流世系表》,并写了《族谱引》,向后裔告知以前祖先情况和本支从什么地方搬迁来,以及为什么要搬来。为以后修家谱提供资料。 ?" n3 j2 N, s
4 R7 ?: I% j1 q- X 休邑源流世系表, T/ O8 V/ w2 s& [+ L' p. ?
第一世 第二世 第三世 第四世 第五世 第六世 第七世
. g7 K; A2 D. U寿 ── 胜一
( G6 ~& u5 e6 r$ L! y; p 胜二- i% |, f( o8 ]
胜三( f$ h9 [+ w/ b' B$ W
胜四 ───该────大────泰 ─── 佺/ d- g9 b- Q- g/ q5 @" z
胜五 伸
2 U0 _0 Z2 c O2 \, f5 c 侁─── 彦才─---+ i: T5 W3 g5 f
彦礼
8 v3 f- S6 g$ b$ }9 e 思远7 f" U8 `+ H4 E( L1 w
0 G$ ^$ ^% A( k' ?5 }第七世 第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 q* o6 n2 e. ]
彦才 ── 七7 @ k% @& L! _4 A8 h- T! G, L
八 ─── 文振 o0 ?" p2 q: n) G9 w7 B6 _
文达
0 t" B( n n" W1 L2 t0 _8 Z 十五+ o0 N* I, O: P: U
文献───仕仪
' D8 }8 Z/ j t( H% E7 W* e( R. N 仕龙
* e% j) }/ V" b' k 仕志──(嗣子)庆─── 常 # a6 p( o4 y% m6 w1 g
仕清 鹤───
" W3 Q1 y0 h; M Z7 e+ R1 G* ^ 明7 `6 I: n1 G& U8 g' W3 ^8 @1 P) ^
( f; O' U$ m( r$ W8 p8 L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 h& _9 |) U" h1 N1 l$ s
鹤 ─── 概 ──── 迟 ── 耸
0 S# q* k8 ~4 a. J# s7 y# d7 v1 n 周 嵩. r i6 X) e! T( U% B
樊─── 士恭 ─── 贵珍3 J& d/ ~' ^5 E# n# \5 w* T) F
贵隆
% n: F( G. H4 Q+ k8 D' I 贵容
' a+ T4 {4 U3 A) E 贵昌───
7 F6 |5 b* R4 {$ D 贵真
! p- H3 r- ], i- {- w5 C( M6 M+ {3 J5 o7 r7 x5 c; ~2 U$ l; H
* N0 p5 P w5 U$ Q4 J7 ]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
+ Y) O9 ]+ M. S贵昌 ── 仁德 ── 凤 ─── 钤─── 子吾──── 文义─陈墅支始迁祖4 A8 j# i7 T. ^6 t
┃ ┃ | (字仲云), c) d( L2 `" k2 k9 b
︳ 镒---—— 尚时———— 廷采--黄土塘支始迁祖
. V4 [$ V! {- k( l1 z7 ~. f 鹤 | 泰符─日晖桥支始迁祖) W& w# M" M! W i
| 羽长─此支四世后无传
- Q) z4 m% M' D% d | 凤起─黄土塘支始迁祖
J4 x* w, l$ m2 l4 T | (字翰云)+ j7 V* S% Z) g8 ?/ p j( c8 c1 P1 v
有时(无传)
G( W& X6 _& u3 o: W! X% g 尚敏(仍居休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