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6-6-6 13:01 编辑
8 P" d; `3 l. C' _
7 _7 s8 C: V2 f( v2 f" C- t 转发陕西姚阳辉发的安徽宿松姚氏(姚维平族)族谱含的《姚姓源流序》(文言文)和姚阳辉的现代汉语译文 ' |2 H' _+ n+ D; R- Z1 S# u1 w
《姚姓源流序》提到几人物:(洛阳姚崇。宋理宗朝姚渔(居豫章之鄱阳瓦屑坝)。明洪武四年木一公(原籍豫章)。木三、木四,一迁熙湖,一迁龙眠,俱成望族。( b6 s8 x+ b' Y2 i7 T
我的理解是:安徽宿松木一公派姚氏族谱这篇《姚姓源流序》是想认姚崇公为先祖又不敢认。 # t! U' ~ J# O" R3 s* g
而陕西姚阳辉就是认唐相姚崇,是他们家先祖,也即是安徽宿松姚氏(姚维平族)的先祖。凭什么?单凭此《姚姓源流序》?
, |8 i: c6 c0 i0 p) k
2 E4 y! P( j* N5 h3 w! \" o8 r 狄武襄不拜梁国,明太祖不宗紫阳,况属在士庶,岂敢妄援名宦,自开僭越哉!【北宋名将狄青(谥号“武襄”)不慕名攀附唐朝梁国公狄仁杰,明太祖朱元璋不以南宋大儒朱熹(别号紫阳)为宗嗣族祖,何况我们士人或平民百姓,怎么敢妄称自己是名门仕宦之后,擅自超越本分呢!】
: y" H8 T) s) C. Q6 I 彼郭崇韬之拜于幕下,为世非笑,吾族岂有是哉!【五代时期后唐宰相郭崇韬攀附名门,曾跪拜在大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墓下,被世人嗤笑,我族怎么会效仿郭崇韬做出哪样的事呢!】1 S5 ]. W, J8 R- H! `
0 t' t+ [ J3 B t& x' `
一、安徽宿松姚氏族谱《姚姓源流序》: o# ^% L( {4 e+ `% y4 b' @; F* }
姚姓源流序
7 L7 ^2 [& q6 k/ F/ z: _# P
+ j" Q# \& @* t* E7 G& j 受姓之源必推黄帝,考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仅十有二,是遵何故哉!古者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姓盖不易得也。姚之姓始于姚墟,向于姒暨子、姬称四大姓。姚之所从来者远矣!后或为虞、为陈、为胡、为妫、为田,实与姚同一宗也。2 Z |! N- w Z" c& o$ g
东汉时有田敷者,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隋北绛察太子内舍人,最蜀王友,察子思廉,唐修文馆学士,思廉孙璹相武后。
' I* H C: Q# Q A7 q( O 陕邑亦出武康。梁有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隋汾州刺史,生祥,怀州刺史、检校函谷都尉。祥生懿,唐隽州都督。文献公子三:长元景,潭州刺史;次元之,名崇,相则天、中宗、睿宗、元宗;三元素,宗正少卿。崇三子:长彝,邓、海二州刺史;次异,大理寺卿;三奕,永阳郡太守。奕子阐,侍御史。阐六子:恒、恺、协、恤、忱、恽。《唐书·宰相世系表》可考者如此。) S- ]% K" O4 T) O% v
由宋以来,内斌以武猛闻,宝之以文学著,元仲有争酒风格,宗明有孝睦仪型,代多闻人,传世不一。或居燕晋,或居洛阳、江淮、池阳、靳黄等处。各安其土宇,各有所从来。
9 _' Q, G' z1 A 而宿松之姚,先世谓出洛阳姚崇之后。宋理宗朝姚渔,避北兵之乱,渡江南迁,居豫章之鄱阳瓦屑坝,传闻盖有如是者。然狄武襄不拜梁国,明太祖不宗紫阳,况属在士庶,岂敢妄援名宦,自开僭越哉!亦唯置先世传于无征不信之列。而迁松始祖,则以木一公为定。公,原籍豫章,明洪武四年,偕弟三人渡江而北。 木三、木四,一迁熙湖,一迁龙眠,俱成望族。公与木二立标于恭山之阳,筑室石角头,为居松之鼻。嗣后子姓云礽,支分派别不下数千余人。而木之本、水之源咸归木一公焉。盖以守士庶之分,而存根本之真也。彼郭崇韬之拜于幕下,为世非笑,吾族岂有是哉!
* E- |. j6 a) d! I$ V5 b
5 }1 t4 |+ \ s6 L9 d7 u3 ~+ h 道光廿三年季春月 谷旦合族撰 6 ?( o. l, w2 B }( I! K% ]
- Q4 G; @% X P3 ^7 C: q二、姚姓源流序(译文)7 _6 k3 Q& ]% y. i: x4 m
- t0 U, E P2 _" P 姚姓的渊源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的皇帝,据《史记》考证记载,皇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赐得到新的姓氏仅有十二个。这遵循的是什么原则呢?远古时天子建立起让有崇高品德的人做诸侯的宗法制度,根据他的出生地或功绩而赐予姓氏,这种天子赐姓的政治待遇实属不容易得到啊。舜帝因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县徐镇),以地名取氏为姚。姚姓,与姒姓、子姓、姬姓并称上古四大姓氏。姚姓可谓源远流长啊!姚姓后来又衍生出虞姓、陈姓、胡姓、妫姓、田姓等,实质与姚姓同宗同源。
. z: G( J1 T' T" Y* f0 z 东汉时期有个叫田敷(即妫敷,妫恢五代孙。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封齐国王室之后田丰为代睦侯。王莽败亡后,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逃回吴郡,改为妫姓)的人,又改为姚姓,迁居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其后裔姚察,在隋朝承袭了父亲姚僧垣北绛郡公的爵位,任太子内舍人一职;姚察的弟弟姚最(著名画家),与皇室蜀王杨秀交好;姚察的儿子姚思廉,唐初曾任修文馆学士,姚思廉的孙子姚璹曾是武则天时的宰相。
+ _6 M7 a8 ~% E. Y6 \ 陕州的姚姓也出自武康一脉。南朝梁时征东将军姚宣业因功封为吴兴郡公,姚宣业的儿子姚安仁,隋朝曾任汾州刺史;姚安仁的儿子姚祥,曾任怀州刺史、检校函谷都尉;姚祥的儿子姚懿,唐初曾任隽州都督。姚懿(谥号“文献”)育有三个儿子:长子姚元景,曾任潭州刺史;次子姚元之,又名姚崇,曾任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宰相;三子姚元素,曾任宗正少卿。姚崇有三个儿子:长子姚彝,曾任邓州、海州刺史;次子姚异,曾任大理寺卿;三子姚奕,曾任永阳郡太守。姚奕的儿子姚阐,曾任侍御史。姚阐有六个儿子,分别为姚恒、姚恺、姚协、姚恤、姚忱、姚恽。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记载可考证的基本是这些。
$ [, _7 l# p5 @- C% X3 t 自宋朝以来,姚内斌以刚武威猛闻名于世,西夏畏伏;姚铉(字宝之)文辞敏丽,以文章著称;姚宗之(字元仲)忠直刚正,有古谏臣之风;姚宗明有孝悌睦族的德仪等等。历朝历代,姚姓都有不少显贵闻名之士,以政绩、文章、仁孝等各自不同的名望留芳于后世。他们有的居住在河北山西燕赵大地,有的居住在河南洛阳、江淮地区、陕北池阳、湖北靳州及黄州等地。各自均安居迁居之所,其族系谱脉均有出处。7 \7 t {" C, g/ B* T
宿松一脉姚姓,追溯先祖系出自洛阳大唐名相姚崇的后代,南宋理宗朝姚渔,为躲避北方金、蒙古入侵中原的战乱,举家渡过长江南迁,安身于豫章郡鄱阳县瓦屑坝一带,传闻和族谱记载大概就是这些。然而北宋名将狄青(谥号“武襄”)不慕名攀附唐朝梁国公狄仁杰,明太祖朱元璋不以南宋大儒朱熹(别号紫阳)为宗嗣族祖,何况我们士人或平民百姓,怎么敢妄称自己是名门仕宦之后,擅自超越本分呢!也只好暂且把先祖置于没有证据或史实不可信的传说之列。迁居宿松的姚姓始祖,确系姚木一公无疑。姚木一公原籍豫章郡,在明初洪武四年,带领三个弟弟渡过长江北上,姚木三迁居熙湖,姚木四迁居龙眠,后代人丁众多、均成为名门望族。姚木一公和姚木二公在恭山的南麓扎根立身,在石角头筑墙造屋,是宿松一支姚姓的鼻祖。延续姚木一公的后世子孙,各房各支不下几千人。所以,宿松的姚姓,如同树木之根本、活水之源头,都是姚木一公的血脉啊!大概因为一直坚守士人或者平民的本分,才是保存家族根本源头延续繁衍的真谛吧!五代时期后唐宰相郭崇韬攀附名门,曾跪拜在大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墓下,被世人嗤笑,我族怎么会效仿郭崇韬做出哪样的事呢!
, m5 z! v7 K2 s% X: X3 v- G3 L: F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初一合族撰写
& W7 }$ i) W7 D3 u9 y1 d/ N* { 2016年5月陕西镇安县姚阳辉、姚阳威译
5 z# e0 W0 o" M& @' }/ p- z8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