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
关于岳阳姚七枝族,我也发表一下观点,他们祖上是1406年去的平江,不可能一出生就去了,估计应该有20岁吧,由此想最早的5人应该是在1380-1400年左右出生的南昌族裔,虽然斗山团卿堂提到斗山团新房季章[1479]三子,元概1505,元亮1510,元接1522,去了岳阳,可是年份不对,我也看了墨山团符合这年份的只有用字辈3人用贤1372用明1375用诚1378,伯字辈4人伯纲1398,伯维1400伯纪1403伯绅1402.而这7人记载都很清楚,应该也不是他们,而后我查了志和1345--1410是景舜三子,景舜由斗门移居施家窑田庄,长子志爵,居施家窑,余未详,次子志仁居石马,余未详,因志和有生辰,所以推测志爵应该在1330--1340左右出生,他的用字辈应该在1350--1360伯字辈1370--1380,志仁应该在1340左右出生的,他以下的用字辈大约是1360,伯字辈1380-1390左右,而施家窑,石马两地与铁树街不足两公里,所以说志爵,志仁的伯字辈后裔的可能性有。 ( H; y, [, F- ]$ k% i) F
南昌各族是在1404年统一修谱的,为何此二人后裔没有记录?只注明居施家窑,居石马,有没有可能这二人及儿孙生活处境不好,因为是以帮别人种田为生的没有能力参与南昌修谱呢?或是在1404年修谱时已经离开了施家窑与石马直到1406年才转转到了平江?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假设成立,那么二人的孙子辈有5人也比较正常,5个堂兄弟一起结伴谋生也解释了5人非常亲密,以致到平江200年后首次修谱又说不出究竟的关系。
( y3 U4 ~8 q8 A 按岳阳谱记载分析,是南昌姚是肯定的,而符合这个时间段的其它姚姓好像没有匹配的,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好像墨山团没有参加1404年的统一修谱,可能景舜所有后裔都没有收录吧。6 v. C' S& \, z) ?1 V
我昨晚翻看了我家的老谱,虽然墨山在1929年前没有参加南昌大合修,但墨山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谱系,我也看到了康熙48年的一篇谱序。在1929年合修时,南昌其它各团对景舜的出处是有疑问的,因为当时普遍认为南昌没有景字辈,最终在景舜备注栏里特别做了说明。为什么要讨论呢?肯定是当时南昌家谱里没有景舜,所以才讨论。现在的墨山是以志和为始祖的,但当时老谱的一世祖不是志和而是景舜,第二代才是志爵,志仁,志和。当时家谱记录了景舜是仲祥四子由斗门移居施家窑田庄,对于仲祥的过世时间南昌家谱也没有收录,晚年是不是跟小儿子景舜一起出去了?大胆的猜想一下景舜【约1300左右出生】在斗门的日子难过,只有跑出去打工种田了,与斗门老家也没有联系,所以南昌1404年第一届修谱时没有记录景舜,或根本不知道有一个景舜,更不要说他三个儿子的后代了。墨山可能到了1450左右才有修谱的,因为那时叔字辈有人做了县令。可是那时居施家窑及石马的志爵,志仁后代已经迁走了,联系不上是可能的,现在墨山全部是志和的后裔。假如姚七枝族是志爵,志仁的后裔的假设成立,那么南昌家谱没有景舜以下的记录就可以解释通了。
5 n- _' B# W4 W# K 为什么墨山辈分高呢?包括绍弦及南昌其它部分宗亲有疑问的,我也来解释一下1,景舜是仲祥四子,年龄最小,而且最穷,以至于出去帮人种田,自然结婚也晚,生人肯定也晚,第二世志和也是家中最小,家庭又困难,没有在适婚年龄结婚,后来入赘邓氏而迁居墨山,到28岁才生下长子用贤,30岁生次子用明,32岁生用诚,在当时肯定是属于大龄的了,所以高出两三辈不奇怪的。2,如果按绍弦曾经与我开玩笑的说法,可能墨山在合修时搞错了辈分的说法,试问会有那位愿意把自己的祖宗去掉两辈,还可以有完整的体系?- \& n5 _, f9 _: F/ a/ ]
$ A4 J% z) E. U1 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