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0 07:47:18
|
只看该作者
【叁】太学生
* i% G- p. }: e3 L, v5 f8 k/ Z, v' V( P: l' k; Z
————————————————————————————————————) h% }3 F7 p9 u7 ]0 H0 H) i8 ~
太学: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1 q1 k' W. d; C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6 o8 C9 v4 v: h3 h太学生: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1 I- G' n0 ]5 N8 o! d# b& {
————————————————————————————————————
9 U M2 j E1 \7 _% D# v
7 `! {" L( l {! f/ f5 m) t6 S
" V. a! ], l- W- ` 太学生,就是在“太学”里上学的学生。
7 W5 r, B1 o% m" }; A 太学,就是首都的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k0 Y. Z$ g2 c1 I. _- u; C
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是“最高级别的生员”。
, @3 ?, U( {1 ?% P8 l
; ?* H6 u K& {3 u2 T+ Q 为什么说他是“最高级别的生员”?因为,太学生的身份,与府学、州学或县学里的学生的身份,说到底,都是“生员”,都是“秀才”。他们的区别,就像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区别,但他们都是“学生”。
3 r9 P% V7 ~7 h' L# J, E6 R( P) L1 _9 v
当代的高考和考研,经常被拿来比作过去的“乡试”、“会试”和“殿试”,其实是有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考和考研,考的是学位;而乡试、会试和殿试,考的是功名。
" E. m) d6 V; J! O/ [ 也就是说,比较类似于过去的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其实是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a! G% ^+ h0 J% s8 D
+ F3 A/ h& M, [! f7 V. f/ b8 t
- U+ S _. p) q- q7 V 所以说,“太学生”与“庠生”的区别,不过是一个在首都上学,一个在地区或县里上学。比之后者,前者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多的机会,如此而已。
7 d% H* F% X8 G8 E" i8 C& d, Y2 q$ [+ A
太学生毕业以后,有两个出路。一个是与“庠生”一样,依例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博取功名;一个是经过见习直接入仕,根据考试成绩,一等任县丞(相当于副县长),二等任教谕(教育局局长),三等任训导(教育局科长)。官不大,但就像前些年的大学生一样,毕业就是国家干部。* t# T6 S" F! j4 K
! w* f, t7 I4 P2 A4 W9 \% o
5 [% I- ~) f: p
国子监里的太学生,根据其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叫贡生,一类叫监生。, a0 V2 `* d7 f+ v
- G/ }7 F" u% O$ F- I; A/ C
) F& X7 _! N7 B P/ \( z/ N. {/ w 贡生的“贡”,就是进贡的贡,就是地方上,把优秀的学生进贡给朝廷的意思。
' O/ J7 J" }# \: f Y8 J, k
* z7 s7 R* j# [) l4 C 贡生的来源,有多种途径。* p% k5 m9 v7 t Z# O
J- a: a' B5 p8 W, ]
岁贡和恩贡:这两个是按资历进行推荐。就是每年一度或若干年一度,或者君主登基等庆典之年,从府、州、县学的“廪生”也就是统招生里面,选择资历最久的,“进贡”给朝廷。) }8 p. r) r+ n! ^% T* X3 V8 w2 B
% j3 b; S& ?# E
拔贡和优贡:这两个是按能力进行选拔。就是每隔三年或十二年,进行一次考试,选择成绩最优秀的,“进贡”给朝廷。拔贡的“拔”,就是选拔;优贡的“优”,就是择优。如果说,什么可以和当今的高考类比,也就是这个“拔贡”和“优贡”了。
$ P5 F5 d7 U/ `0 @: I5 n: L R, z
副贡:副,就是候补、扩招的意思。这个是在各省乡试中,举人的录取名额之外,还有个五分之一的副榜,也就是候补名单,这部分,就作为“副贡”,“进贡”给朝廷。
' _. s/ V' D1 z) G
2 b; l% ]& l5 i 例贡:例,就是例钱。例贡,就是自费上大学、捐钱买文凭。9 ?9 V" U; W& @5 m* h8 P/ Q
( }; g: v$ M& r, m9 L5 g+ a7 n2 H' b( K6 }2 M* l r* j" B2 G5 e
贡生之外,还有“监生”。8 `' w6 P9 r; b; Z' { ~+ C% ^
4 K9 [1 M( }0 b8 s- Z
“监生”,就是特殊化、照顾生,它有四种来源:
2 Y8 j& [4 j0 H& ~" X6 r9 a( B4 ~) x
恩监:这个用来照顾各个干部子弟学校的学生、孔圣人的后代等等,需要考试,但难度不高。你说现在北京高考的录取线那么低,这也是一种“恩监”,对首都人民的一种照顾、恩惠。
' `7 m) o7 }9 \5 e: f! n 荫监:这个用来照顾高干子弟和革命烈士后裔,不需要考试。: ]$ A8 N; z+ k4 u# b$ J1 d( _
优监:这个其实就是恩监和荫监的“扩招生”。
- I( v* c+ y2 t; U 例监:这个也是“自费生”。
( C- Y3 J6 n, {, }* f
4 B1 ~) |5 A( h) `" ? w1 v; ]1 X* u, Y1 g* [+ u% k# N; \4 x
后来,随着这个“例贡”和“例监”的风气一开,捐钱买文凭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只管交钱,不去上学,这个“太学生”的水分,也就越来越大,光绪年间,国子监改为新式学堂,然后随着满清皇朝的覆亡而寿终正寝。
2 ^+ d$ J. y/ a! m L- ~* Y( P( t; g; N' e2 Q
* F# M; w1 N* t8 ?( _: P
- T* o+ g; U) S5 Y# `0 [; l 这位姚阶竹前辈,便是一位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
* [# D7 |5 r9 g+ K# ]4 O/ e/ e% L+ F# I* w+ \: a
即使是在现在的农村,出一位高中生都不容易,何况是出一位大学生,那会是整个家族的骄傲和荣誉。
; Q5 [9 m) Y( s& g
, a4 ]1 S$ W- j1 I' F* c 于是每一位“庠生”和“太学生”的身份,都被记入家谱,流传后世。) \4 ~. W* `# G5 c
; H5 Y7 M0 g& [1 [" F
0 i9 ]( b* }7 q" i: _
I/ u: E2 m8 \+ D
1 ?! Q* r. r( Z, { _) }![]()
0 g4 V2 w6 B# f5 }( _. Q t5 {5 x1 A* F S; f9 i4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