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卿芳 于 2012-11-30 15:57 编辑
* ]5 [" c* y- B) _9 z/ _& h0 u/ R# Z8 j# n8 }" I
此文是与方里交流时在谱中发现的,粗读后深为感动,故拍下来细读.经再三考虑,为了配合当前正在修谱的宗亲,学习这位修谱的前辈.对待修谱的态度和观点,将我姚姓的谱修得更好,故将原文转发.对其它内容没有研究.如译注错误之处请宗亲指正 《旧谱汴梁派存疑》译注# }2 d2 u$ I; l7 w
谱,是提供确切信息的。那为什么会“存疑”呢?这是因为听年高德劭的老一辈说过:我姚氏本支支谱,从“秦原”开始。至于汴梁(河南开封)派远祖之说,是清康熙乙亥(译者注:1695年)重修族谱时得到据说是城北姚铉亲手抄录的谱本,所以珍藏它.但将其内容与史书传记对比考订,讹误实在太多,很不值得作为凭信。今年夏天姚铉公后裔又带了《兰玉集》来谱局,翻阅它,就是以前误称“姚铉亲手抄录”的本子。经查对这《兰玉集》刻于明嘉靖二十八年(译者注:1549年),由本县秀才姚经纬编辑而成,他自己说:“世代久远难以稽考,今将被兵火毁坏的残篇收拾编成”。 孔圣人言《礼》,必凭古,文献为据,看重的是它可以作证验。如果有了可以作证验的文献而轻慢丢弃之,这就叫忘了他的祖宗;如果没有可证验的文献而附会生造,这就叫诬蔑他的祖宗。忘记与诬蔑这二者,正人君子修谱时是不会采用的!这次甲午(译者注:1714年)续修族谱,详细进行搜集研判资料。从汉代的吴兴起至唐代的陕郡,凡是有关支派,世次,采邑,官聀等,在史传上赫然有名的人,均已将世系编成图表放在书的前面了。唯独从秘书公(译者注:可能指姚思廉)起到我本支‘秦原’之间,有数代缺失而没有办法考钉补入,犹觉歉疚。打算日后带上行李奔往陕州,拜求大宗谱而参考细查,一定能获取详尽材料。遗憾的是目前办不到而已。这个“旧谱汴梁派”本子,沿袭众多错讹,不值得传示后人,本应废弃不登录,却唯恐有不知底细的人误认为是前辈的遗存,或许带有贵古贱今思想,故仍将它刻印出来。今后姚氏贤达续修族谱删除书中可疑的,只采用可信的,一定有能承担这一重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