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44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5 18: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11-5 19:21 编辑
- r+ x% ^8 ?5 n" U5 d9 c0 X* p
! w. o! d$ t& J,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又号晚和,别署幸翁。清中叶时安徽省桐
9 ?+ B' h' A6 f) F城县人。1 w6 f* T3 g  C
桐城姚家的先祖居在麻溪,后世迁居县城,仍称麻溪姚家,自明朝时便/ _7 O: a- w& ~3 T
已是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清朝以来,姚家以政绩、儒学、文艺、义
& g! X4 M5 J1 n& c# g行等而闻名者有很多人。就近亲说,官至刑部尚书的名臣姚文然,是姚莹的9 `) {* v2 A, L: ~7 i4 M* J
七世祖;以“经学”名世、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姚范,是姚莹的曾祖;以学术
0 X: `0 R1 M/ P0 N: I文章称师表、被目为“桐城文派”主将的姚鼐,是姚莹的叔祖。) e0 D% U/ f- [) q3 }
1785 年11 月8 日,姚莹诞生于桐城县内北后街的这样一个名门世家之
; |# P! M+ Y! A. Q中,兄弟排行居三。先世的声名显赫,虽然对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留) L& q; N. a6 [) `
下深刻的影响,但到他出世时,家境已趋没落。他祖父姚斟元,秀才出身,* c$ D5 {1 l6 q; y# A, {7 a
并未发达,终生在外教书或当幕僚(就是今天所说的秘书)。他父亲姚骙,
6 Q4 q: B+ Y2 N& Y8 g虽自幼读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只好继续教书为业。
& K4 W/ C+ v( V! t7 R" Z) H6 v姚莹家自祖父辈分居,所承祖产本来有限,祖父两代又无什么作为,家; a$ m# |" d( i' e
境自然一天不如一天。姚莹生时,家中尚有仆妇四人供差役;到他七岁时,; K# c6 ?- I+ C9 [" e, o
便不得不将旧宅售出,租房居住,父辈再行分居;到他九岁时,连最后保留
# H5 E9 g$ K, {- s$ d3 @! n  i的一名女仆也只好裁减,家务都由他母亲操作;他十岁时,正赶上夏天发大
, ~  c6 w* r- e2 ^5 l- j5 z5 H水,屋内水深三尺,他母亲拖带孩子借浮板于水才幸免于不死,断炊之苦,$ X1 r, P2 Z1 d
更不在话下。
4 ~2 t/ }0 O7 P/ [. u所幸他母亲张氏也出身桐城名门,为清初大学士名臣张英的曾孙女,虽
7 f6 |7 p2 D" |: S$ r- |5 M也家道衰落,但自幼知书明理,志当贤妻良母,特别注重教育后辈成人,家. K) Q; B+ b. e
境再艰难,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向上,即令为此而典衣卖物也在所不惜。姚莹
+ S  U8 h5 E! z! p自六岁开始从师读书以后,张氏不顾日间劳累,每晚必亲自检查他兄弟的课
- C4 G6 M: p( n业,见有所长进则喜,若有所赖惰,必加体罚,即使老师原谅他们,她也都, ]- s: f' H* x+ R$ X
丝毫不放过。有时,姚莹兄弟没有机会读书时,张氏便亲任教师,不让孩子8 s7 S/ |) r- t  G2 d
学业荒废。姚莹兄弟的《周礼》、《诗经》二书,便得自母亲的口授。等孩
# C( j3 U5 ?  T子开始学作文时,张氏又亲抄范文数十篇、唐诗百首为课本,督促学习。当
' D  T. x! w+ `2 [2 U6 z+ Z: _姚莹苦读至深夜,伏案而睡觉时,张氏怜爱不已,常常故意借冬夜脚冷唤醒
  r$ R4 O, a, o9 e孩子,姚莹惊醒忙上床为母“捂脚”,“抱母足而眠”。真是母督子严,子4 t- Y, c4 M! o1 X) k8 C- q" _5 m- o5 f
爱母慈。
2 A& i. L+ C5 k! Z4 b! L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先世的光荣,家境的衰落,生活的困苦和贤
6 L3 F, o/ S; |' i8 A母的督教,深刻激励着幼小的姚莹,使他暗下决心:刻苦读书,发扬先德,9 b4 u. D/ s5 W8 g+ _6 m2 [
重振家声,报效国家与社会,不负贤母的殷切期望。早年的生活坎坷,也使- H% ]( D8 }4 K  ]8 ^. ?! t( {
他对中下层社会的实际,具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养成了他后来为官时关心# O3 K2 ?- P3 x2 y! A
民间疾苦的宗旨与作风。同时也造就了他刚正不阿、实心实意办事、不向困$ z  \% H- u* X7 j
难低头的性格与志向。
9 l" \! u; h# [; c0 X21 岁那年,姚莹赴安庆参加府学考试(当时桐城县属安庆府)。因为盘( w4 W. {; u: F) m3 k. u( _3 A* P% U6 F
费有限,只好借住在亲戚家。这位亲戚势力眼,对待姚莹十分不好。姚莹不
. W& i- G0 p" A: P堪羞辱,一气之下,便拔脚回家,待另作经济准备,再参加下期考试。科举9 H, j9 ?; D% g
时代,应试是读书人的关键时刻。姚莹竟宁可放弃,而不受窝囊气。从这里
* q$ w5 S" k( g* H不难看到他个性的一个侧面。
9 W5 V" N- _  R# x" m& R) s他回家后,正逢叔祖姚鼐在家,见他提前回来,十分奇怪,便问他何故6 j  I, `* K, z1 O0 @
如此。姚莹只好实说。叔祖闻言,既赞许这个侄孙的志气,又不忍他失去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次考试的机会,便拿出银两资助姚莹赶去应试。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7 h2 Q# h5 k, k) w8 b8 C- H补为府学附生,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他父亲,成了秀才。回家后娶妻方氏,也
1 {7 u. M' D6 o' O( c' Y是桐城名门之后。隔年,也就是1807 年秋,姚莹又去南京应“丁卯科”江南
5 W9 d. |0 E/ F* P乡试,考中第十八名,成为举人。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了他祖父。时年23 岁。2 w9 f$ H, }' D; Y8 j: P# ]# F& e
次年春天,又到北京参加“戊辰科”会试,考中第三十二名,成为贡士。继8 H; H' `; s, A6 r8 T7 H3 W9 u  l- k2 W. u
经殿试,考中三甲第十名,成为进士。在科举道路上,追上了他叔祖和曾祖。7 m2 l7 _1 d& ~# r  t
喜报到家,知者无不称赞姚家继起有人,贤母心血没有白费。依当时制) A+ ^2 b: X2 B( Q3 M/ z4 `$ d
度,考取三甲的进士,即可等待有官位时授官。由于官位有限,一时难于轮
5 |. o$ A# R% L4 a" N/ k4 a/ H上,久留北京,又开销甚大,非家境所允许,姚莹只好于当年秋请假回家省
$ Q# D) L+ w' j3 ~, C$ p亲,及早结束了有生以来的首次北游。
4 M" \9 }- R5 q/ C, P* [无论是去南京参加乡试,还是去北京参加会试,都使姚莹开阔了心胸与1 g0 F4 D6 I8 x9 v( U* d- U
视野,并因同年(同科考中者称同年)、师生(主考官为考中者的座师,分
' j2 l" T* ?6 s# T9 n科试官为考中者的房师,考中者则为座师、房师的门生)、同乡(同省者为
6 O( R/ U( l. X2 Z2 F大同乡,同府、同县者为小同乡)、世谊(上辈有交往,后辈继之,为世谊)
% d8 B( ?, N) p' f- j& S等关系,结识了许多新交,有的成为姚莹的终生知友,有的是令他终身不忘
' x4 j" L6 }- d# \. X的知遇。在这些交往中,姚莹的器识与才能,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他8 y, t7 M/ |% }6 v$ T4 c! O
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官场与知识界由此知道桐城姚家有个后起之秀姚莹。
" \; w+ h+ W* }! r- K7 k8 ]. K6 O考中进士,在当时固然是很风光的事,但那只不过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 C: I) S! }' Z  O  w# P8 G9 I& B
在姚莹看来,距离实现他的抱负与理想甚远,并没有什么值得风光之处。他4 u) h8 @; t2 f% S$ q% z+ O
的理想和抱负是什么呢?姚莹后来在《复李观察书》中,自称:“自束发读; z) U) H$ f, f" W$ j
书,则有志慕古,以为人生天地间,当图尺寸之益于斯人斯世,乃为此生不
' V* L  r/ e$ K/ a+ D虚。”这便是先儒极力倡导和知者推重姚莹的所谓“志在经世”,即以治理1 E% E& H' i8 p; W* [3 j& \
世事,利国济民为职志。
$ ?5 [- E( m4 n4 H( h5 o* Y当时的风气是:一些人只为求作官而读书,因而对于官定的经义和“八
) d* \/ D5 n! T# i( x& U股文”程式,用尽功夫,认为除此而外,再无学问,作官便是人生的终极价
) y% p3 p  {  N: W* Y! a. d$ e值;另一些人虽不为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所限,但受了清初“文字狱”& B7 A6 c- C6 e& ]% \
的影响而脱离现实,不问时事,一意考究古书、古物、古事、古义、竭其专
% B7 i+ K+ y. D' {9 f; z深,号为“朴学”。姚莹正逢“八股”泛滥、“朴学”盛行,读书人奉为时' }* s+ l7 Y( O  s, @% g
髦的时代。当此之际,而“志在经世”,便是难得的“越俗”。由此出发,& h6 Z6 Q1 Z; A' L- U
虽因科举考试而不能不留心于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但他却不为所囿,
7 d2 V+ y0 O) P* B更博览群书,求其大义,着眼于有用,不斤斤于细琐,凡涉及治国安民的知2 v1 S* J; M7 |5 I. W! E
识与学问,无不悉心讲求,反之,则不费精力去钻牛角尖。秉承家学,掌握, {9 K3 ]) k  ?9 w  u" U( ^6 U
要领;关心时局,不为空谈。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正确和坚实的第一步。
' @8 G4 }9 S3 v% }二、研讨“海上事”和“海外事”( s* p7 [# M  V7 _0 C3 l- r
1809 年春,山东巡抚百龄升任两广总督,闻新科进士姚莹之名,遂趁途
) [, E  ~1 W3 q# X4 X径桐城之便,邀请姚为幕僚,随他同去赴任。+ b0 k. x5 w0 \" _* {& U
百龄,字菊溪,姓张氏,正黄旗汉军人。进士出身,以干练和有魄力而
3 _" q" y7 i7 C得仁宗皇帝的信任。数年前即已官至总督,后因事被革职。继而,再次被重9 P2 h( J% p# x5 j& A& Q0 c
用,历升至两广总督。
' E  g4 q, i% v就姚莹来说,去广东既可开阔眼界,熟悉世务,又可顺便看望正在广州5 P0 n$ B0 C% |/ E, X* t
任教的父亲,更何况聘金对家庭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因而乐得应邀,欣然而8 A( f3 Y0 J$ y9 s+ L1 B( @
去。当年秋天,姚莹随百龄抵达两广总督的任所广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的广州,不仅是广东、广西两省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广东省
$ H, ?; k0 ?4 N% |$ u/ U0 Q/ i省会,而且是在传统对外贸易口岸基础上,由清政府特定的唯一与海外诸国% k3 Z* R7 t8 V" d
交往的商业通道。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更把广州视为到中国
4 m6 t7 m1 E  n, ^4 ~1 S这个封建大国谋取经济政治利益的登陆点。于是,在南国重镇广州,便有了% ?) J# G: W5 x. p0 |
在中国其它城市看不到的两种现象:一是由中国人经营的专门从事垄断性外
! V  M0 k1 R/ k* w5 M. j贸中介业务的洋行及其联合组织“公行”;一是供外国商人落脚储货的所谓- \0 }& V4 X6 h: K" H) v
“夷馆”或“商馆”。* B" W7 j; I5 u# X8 r8 C
洋行早在明朝时便有,“公行”则为后起。行商除负责确定货物的价格
1 d! F: D1 n% w1 r外,并负责代中国政府向外商征税,外商也乐于委托其代办这类手续。而政' k+ Q- i4 x. Q3 D2 U2 S/ s
府对外商的管理,一般也都通过行商来进行。“夷馆”,则由行商依政府规
( t5 p, Z: o4 a( f* |* d定租与外商使用。政府本来对外商设有严格的规定,但因日久天长,不免流
8 f5 k0 T! X) a+ c* L于形式,而时松时紧。这当中,外商的不法行为和政府官员的腐败,也是重3 B" _# X2 n6 z9 O( F" j- J
要原因。
' C* K/ s& A& G9 V/ ^由于广州的特殊口岸地位,便使两广总督多了一层敏感的任务,即管理
0 M1 E1 }2 S! k9 [和保证外贸事宜,并通过此渠道进行与外国的交涉。这些,当时统称“夷务”。
7 ?$ V0 ?: K8 s: m  o! Z7 A8 `“夷”,是当时对外国的蔑称,反映了中国传统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和中央% l, ~+ V# }6 z& C) h  J3 M( q- a
大国的心理。仅从这个不妥的名称,便不难看出当时对世界形势的了解是多! {5 z1 _7 p5 X1 V( R! b8 f9 K# t, g
么贫乏!
9 u0 X) I& r2 A6 B4 F对外贸易的发达,已令姚莹亲见广州的格外繁盛,而由于英国从事的鸦* `' v% i( G, o/ m" @; F  F6 _
片走私贸易日盛,致使清政府的严禁形同虚设,鸦片的毒害在广州反映得最
5 [- \+ S3 f' X: X) h, r, T$ v) h) n为明显和突出,更使姚莹深为留意。这还不算,百龄面临的海盗问题,也迫8 N2 o/ I, ?# Y
使身为幕僚的姚莹不得不多加关注。3 a; j1 r! L: y6 d/ o- p1 C/ G% r
所谓海盗,泛指当时活动于海上,并对抗政府缉察的武装集团。其性质
1 v, O* o1 N) N/ w与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职业走私团伙,有的专以劫掠为生,有的是不甘清
  W( z" p! a& I$ I) j8 r政府统治压迫的反抗者,有的是为外国谋经济利益的滋扰者。但其利用洋面
- c8 u/ Y. o* l) l9 j: m7 K; m广阔,清朝水师力量薄弱,特别是因为军政腐败而大举发展。这些海盗不仅) c" I+ p% f! x* D7 P+ m
扰乱正常的对外贸易,威胁海道安全,而且不时登陆劫掠,无不成为治安之& U3 C7 a3 H  W- e5 G7 Q
大患。前此,清政府曾大力对海盗活动最为猖撅的浙江、福建沿海用兵,使
+ j6 u' ]/ l" p5 @- c+ \( s9 C: W两省所受威胁大为缓解,但广东的情况反而更加严重。这既是由于海盗活动
3 F1 T2 p& c% O; K9 y! c% g: D方向的转移,也证明广东文武官员的处置不力。, M: E/ e4 w8 l. Z/ A1 u- X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仁宗皇帝才特调百龄出镇广东。百龄也不负皇帝厚
; t! I2 |* y, l& \6 I望,到任便针对海盗问题,一面振刷军政,惩贪去懦,整顿军队,筹饷练水
1 c! m& n' {/ J9 N师,加强海上军事力量;一面裁撤沿海商船,连运盐也都改为陆路,从而对7 O$ ?( R' b2 y8 R
沿海实行戒严,以断绝海盗从陆上获得水米接济和到陆上销脏。经过将近一
/ a1 \+ l. \7 Y  J年的“日事招讨”,除分别击溃数小股集团,使仅余两大股海盗集团的处境
4 M0 l1 A! d/ D# d% M& g, y日益受到危胁外,又通过分化瓦解、利诱,招降了势力最大、辖众二万余人5 Q5 R' x" ~4 B* E( K
有炮船四十余只的张保集团,并利用张保,平定了乌石二集团,宣告广东沿
- A' d5 @' J' [" c1 \海平静。闹了十来年的海盗,终于被肃清了。+ C3 O) j  Z% E) b; ^
百龄因而获重赏,幕僚们竞相赋诗著文,为他颂功志贺。独姚莹没有参6 F7 d' j3 ^- r' n9 G8 d
加。在他看来,“降人数万,一时散归田里,彼非有所畏而散,盖有所贪也。% i: @4 X% S; e2 z. M. C
其狠心故智,何尝一日忘耶?外洋暂靖,而内河匪类益众。夫匪类者非他,0 {; l) ?2 j* n& e9 {4 o
即前日之洋盗也。昔之患在外者,近悉近内。”所谓大功告成,不过是表面
! M1 y/ m3 x/ Q现象。潜伏的危机甚重,又有何值得庆贺?这种后来在《上座师赵分巡书》6 r) d8 \# @' p8 G% ?
中透露的看法,既说明姚莹的头脑清醒,也反映了他的不随流俗。事实也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了他的所见不差。
5 F8 f1 P1 \' e今虽不明姚莹曾否将他的这种看法直告百龄,但从他劝百龄“功成身: `4 x& F0 ?; C2 i! _6 H( ~
退”,可知他还是透露出来。他对百龄说:“张保当年不只一次扰害沿海七
) r  X- j0 P, s$ x0 _) `郡地方,仇怨甚多。今既收抚,加以官爵,久后难免再生技节。假若有人寻
, d: ~" I2 S8 s3 C2 y仇,张保被杀,处置起来,便会两难,坐视不问,则张保余众数万必会生事;8 Z, j& l. C- [
惩治杀手,必被认为包庇降盗,为地方人士所不服。莫若携张保离开广东,
& G! h! `5 p& u5 j: E) }6 I免致他日被动。”一席话,令百龄于惊愕之余,采纳其议,上书告病。奉旨6 [# V, t4 e" v! I6 Q7 j* g( w
允准,召其还朝。百龄遂携带张保离去。' G# s/ R6 C# l9 c' ]& h
从个人利益来说,此举对姚莹绝无任何好处。独持异论,必为百龄所不1 U: T2 t" r1 r
喜;劝百龄去任,更丢了优越的幕僚差使。但姚莹仍然走了这步棋,充分显
' Z/ P' }2 @& q; z: z示了他的以大局为重。倘非具有“经世”的宗旨和自觉,断然不会这样做。2 H: g' g# h! X) B1 o
而他的别具见解,则是他对海盗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获得深
: R- L+ b- P: w3 g6 C6 {1 c刻了解的结果。
7 B$ v9 B( k- D此后,姚莹先后在从化、香山(今中山县)等地担任官员的家庭教师,/ g) R! n3 y  k3 f4 d6 w) w9 [; f
以教授其子弟为生。他也利用这个时候,游历了广东的一些地方。闲暇时他: L" y2 W# ?( t& H% w& h
便继续读书,研讨世务。但此时的研读,已不尽同于既往,那便是增加了一
; U( @$ `0 i- j% {6 Q项新课题:他所说的“海上事”“海外事”。具体说,就是“夷务”和与其
* v2 x9 K* O( m2 S0 j相关的海盗等问题,就是对来自海上的诸外国实情的了解及其对策。他后来" Y- l' t3 y0 l% ]. K. C, p
在《康輶纪行自叙》中说:“外蕃异域之事,学者罕习,心窃疑之。虽历代
& [# G  o9 G. B. R# K3 C外夷,史皆有志,而今昔不同,要当随时咨访,以求抚驭之宜,非徒广见闻0 `. l# ^- T6 `# L$ }
而已。⋯⋯莹自嘉庆中,每闻外夷桀骜,深忧愤,颇留心兹事”。所谓“以! \: b0 o- v7 w0 L& x& }3 A5 T( o
求抚叙之宜,非徒广见闻而已”,正反映了他一贯的“经世”宗旨;所谓“外$ P# W' o7 O" C. j4 E, ~
夷桀骜”,当然包括了他在广州亲经实见的外商趾高气扬,抗拒与抵制中国
; O, K: s+ s9 g1 y1 j; W政府的管理与规章;他的“深忧愤”,说明他敏感地认识到对外关系处理不! A' A$ |% ]" o$ B7 b4 c1 w
善,必有损国威,影响世运。
3 W! j; z, i- L: M# d  d深怀忧愤地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是这次广东之行的重大收获。
& V% `: R$ H& I3 x& @/ m0 s8 b从此以后,姚莹为此进行了不懈的追求与努力,使他成为当时所说的“开眼
6 v1 c4 S& ~0 c% O2 j2 a看世界”(林则徐语)的一批杰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而且决定了他后来在$ S' Z/ W. C9 i' v8 @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的坚定立场。正是由于广东之行,才使他的“经世”抱5 Q( I5 C- F8 J8 P3 e8 X
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关切与研讨“海上事”“海外事”,来回应
0 H& k- v- O% z& S% j1 K当时中国面临的外国侵略的挑战。作为姚莹生平事业的一大关键,此次游粤,2 V5 f; }: ?. f4 w. s$ M4 ^
真可说是不虚之行。" t% f0 t4 h. {6 J) h5 S
从25 岁抵粤,到30 岁离开广东的这五年多时间里,姚莹虽大增新知,9 p" h; R+ |3 T4 U
但从他这一时期写给师友的书信中,不时可见他怀才不遇、“困顿风尘”、0 A* n) Q2 B8 W& g
“三十未立”的悲怆心情。1814 年11 月,他三十岁生日时写的《甲戌十月
3 c7 j4 D2 d* S1 f" B9 e七日,余年三十,奴子早起进鸡酒为膳,有感》诗,对此表露无遗。诗云:' [# e( D) J$ {! a* ]
“忽惊三十岁华新,转愧人间壮大身;束发何曾志温饱,人生惟是备艰辛。: \+ Z0 T7 g3 \+ B5 d& J, I* i
愁看僮仆陈杯酒,泣向天涯拜二亲;风雨六年违定省,可怜伤别更伤贫!”: `  p" u) J6 L8 K/ e. p8 }
大概正是由于“三十未立”,才使他决计结束在岭南的生活,北归选官,去
# y, j; X6 ^- y, V正式干一番事业。" R* g* |* |( ?8 t5 z
三、闽吏第一
. H. X+ z6 B! D/ ]- ~1815 年初,姚莹从广东回到久违的故乡,与家人团聚。转年春,一度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访友,路过南京时,拜谒了正在那里任教的叔祖姚鼐。秋天,便起程去
- K0 h. s4 Z. Z北京参加吏部的铨选。
0 }! H! Q9 Z" B' |8 h到1816 年春,铨选有了结果。姚莹被授任福建平和县知县。依例办理手
1 @; ~" {" B* R* i1 Z) n+ b续后,告别京中师友,赶赴福建报到。夏末到达福建省会福州,秋初到平和
* \" q2 p6 ^* L( [, J2 B任职。他的“经世”理想与抱负,第一次有了直接实践的机会,时年32 岁。5 m: j; f+ M3 o) o& N) Q7 }
平和,地处闽东南,时为漳州府所属县。今仍有平和县,属漳州市,但) s% Z8 ?$ c( s$ y: c, a1 O! l
县治已迁移,不在旧地。关于这个与广东邻界的山区县,姚莹曾在《复汪尚. p0 j4 t2 p; L0 e; n1 e
书》中分析其民情说:“其地溪岭深阻⋯⋯无三里、五里之平远⋯⋯民皆依9 ]9 L' A( @4 x
山阻水,家自为堡,人自为兵,聚族分疆,世相仇夺,故强凌弱,众暴寡”;
' \* C6 d2 X. v2 P' M* S好斗、健讼,相沿成风。对此,姚莹认为应“因其俗宜”,以恩、威、信相4 q' m4 f2 U* w% p
结合而治之。姑息,并不是恩,而是软弱无力,不负责任;暴虐,并不是威,1 k% M. k, H  S1 y
只会失去民心,激化矛盾;贪诈,无从取信于民,必然难有作为,说话全无, `! E$ M( x3 F, U
力量。过去的官员或姑息,或暴虐,或贪诈,因而失败。他坚信凭恩、威、. O% i7 m4 x- O1 A
信三字,不难成功。- C9 _2 G6 X8 h& o' I* t
于是,他以满腔热忱和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天将亮,便升堂理事;事
6 D5 m, d9 d$ ?- S( o无巨细,都亲行决定;民间投诉,迅即审理决不耽搁,而且当众进行,令民
1 {  P# M5 S: a  {+ `% S共见,以示劝惩;访闻盗贼,即便是半夜得讯,也亲率员役,前往督捕,而- z- T1 _; I: x/ F4 w' o
且外出决不扰民,食用皆自备;每月朔望,亲至四乡,择适中之地进行劝谕,
! a3 x/ D/ \  c8 L召集缙绅民庶来听,至者予赏;诛锄强暴,雷厉风行,决不含糊。这些,都
( \+ d0 j9 A. Y6 S( |2 @: @令百姓耳目一新,叹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从心眼里敬佩和服从这位廉、# X9 P5 K3 [8 _$ X3 I" N, E! g; R
正、清、明的姚知县。
/ `1 k! H% U+ b. G3 O. _挑词架讼者被严惩,捏词诬陷者被当堂揭穿,谁还敢自投罗网来告歪状?, R* o* P, h& K6 I4 I% a2 A
鼓动斗殴者被追究,借以讹诈者遭严办,有冤者知县自然为之作主,无理者3 D/ u) G% W2 l4 k
骗不过知县,必遭申斥或令赔偿对方损失。确如知县宣谕的斗殴有百害而无
6 Y, i! J! M/ P. S0 g一利,有理的变成无理,无理的错上加罪,谁还愿意小题大作、自讨苦吃地  \+ K: |: ~( J/ d" p& c
斗殴?于是,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平和的风气便有了明显的改观。正当姚莹5 ?1 u7 x4 Y* J
依既定设想,准备陆续开展倡文教、劝农耕,俗将平和治理出个样子的时候,4 J$ F3 |3 v3 Q
上司却于次年冬决定调他为漳州府的首县龙溪县知县。尽管姚莹本人不愿' c/ u! P4 i0 U8 ?3 m' I- f6 k
意,平和士民百计挽留,皆无效果,只好遵命,到首县任官。
2 v' X6 g# M6 |9 P0 T首县,一向由所属最得力的官员出任知县。姚莹被调的原因,就是由于
+ Y; f( @4 q, g( [. N他在平和的政绩甚著,官声颇佳。依例,首县皆与府治同城,但因漳州地位
+ p* F4 s$ B' r# t0 f3 @' [! F: H0 C5 S十分重要,故漳州镇总兵、省里所派的分巡汀(州)、漳(州)、龙(岩直
% m" T. {7 Q. S% ]; B8 ^3 O隶州)海防兵备道,均驻漳州。因此,漳州一城中而聚集总兵、道台、知府、9 A' R" r2 ^, M+ [# n7 Z+ f/ P& U
知县四个衙门。今漳州市仍有龙溪县,但已不辖市区。
( X5 K* q' w: k别看漳州府城中衙门众多,但直接理民的龙溪知县却很不好当。姚莹在7 G. ^3 k) p. ]$ B6 f) J% s! b
《谢周漳州书》中,述当时龙溪难治的症结说:“其民习于强悍,恃众藐法,
; J7 F, g) ]" X4 U* m# v7 U' d久为通省最。东万松关,南九龙岭,劫掠不已,行者戒途;北溪一路七十余' |1 u  C# [: ~9 O  P0 }; @
里,截河私征者十数处;城内文武、兵役通夜巡访,如临大敌;至于各乡,
4 t4 p1 L' |( z  F! D# B大小一千有八社,积怨深仇,蔓延滋斗,视杀人如草芥,以虏刼为故常,一# r$ T2 k: W* b5 O4 _. v8 N1 }6 C
日之中,或十余命,一岁之内,伏尸盈千,剖腹刳肠,莫形凶惨,四郊近地,
- r2 Y- X/ m$ }! q5 N; a5 X皆为战场,⋯⋯官至,视兵役众则逃,少则抗。官但见民之梗顽,民亦视官
  G# n5 F4 V0 L$ \为儿戏,上下隔绝,胥役缘以为奸。”6 y) L. H1 r% k9 [* l: n1 q
针对这种实际,姚莹认定不能以常规来治理。刚到任,便出其不意地亲5 v9 N. F" s+ s3 b7 H/ W* Y$ o, O
率员役,夜入强社,逮捕著名积恶者数人,审明其劫掠、械斗、杀人之事甚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便悬榜城门,公布其罪状,分别于其为害之各当地,召万人环观而杀之。
7 C6 l7 @' Z8 f( @7 C4 }* g  D立即正法,可免“迁延岁月,株累无穷”;正法于当地,召众环观,影响远" c% X- F: f1 h6 i: B1 o  D5 c
大于“正法省中”的“不足以警当地”。一番“下马威”立竿见影,“四境! U' Y9 V7 I" _2 @
凶徒,闻风股溧”,发挥了法律的威慑作用。
$ W" x- |- W# d$ s* d接着,于各地张贴《召乡民入城告示》宣布:“各衙门兵役暂停拘捕,
, s, F) v) G- i+ ~( x听尔等各乡社士民入城来见”,“凡有旧仇夙怨者,各该社之家长务须约束6 a" S4 M  e+ B7 z8 ~8 S: ]
小侄,静侯本县选派之公正绅耆到社为尔等排释调处,无许再行滋事。仍一
& V8 V3 b' X1 V面率带子弟入城来见,本县亲加访问,所有委曲无不可以面陈⋯⋯务使尔等
% |: d0 r& H: e0 w8 A无不达之隐,无不通之情”。以便彻底解决上下隔绝,官莫察民之情,民“视
& i, f7 @7 d; s! @6 `" \$ I3 C" I兵役如仇仇,望城市如陷井,经年不敢一入,于是讼师奸更得以任意舞文”
" v3 o! I8 \! C5 q- Z害民之积弊。对入城面陈者均接之以礼,许以自新,派其素所信重之绅耆相
5 q* B  ^; v" \  T4 ?3 y& _偕往察十数年仇怨相寻之故,巨细皆予辨白,知县又亲至各社见其头领,晓, Q' O1 e, m- d/ J3 r
之以理,约之以法,“使侵地夺社者,各还旧业;焚庐毁屋者,偿价修葺;5 j* p' o9 l& `3 ^
死者之家,寡妇孤儿,命各社族人醵钱养卹;其杀人者,令家长自捕送,不
  t  K" K- h  `& h, g使兵役妄拘;不听死者家妄诉连逮。”
! @3 _* W2 ?# h2 E" e& D通过这一系列细致工作和亲加抚辑,“一时弃刃修和者,七百余社”,
3 j( g: b; J% I0 o% |“十余年著名械斗之区,听命息斗”。然后,“择其强有力者使为家长,给
' g9 s6 i) C; {, Q# P0 D3 X1 L与信记官牒,约束族众,复择壮丁,大社百人,小社五十人,籍其名与年貌
7 g; |+ h$ r0 o% Z# l4 s7 L+ F为乡勇,以逐捕盗贼,无事则交各家长董率业农。此皆横悍桀骜之徒,平时! \7 ]1 d- }7 a" [6 M+ v4 ^8 l
恃众无名,滋为不法,及名已入籍,有不逞,就各家长缚送县,无所逃匿,
9 O5 q2 G; Z' E3 S9 j自是帖然。凡捕盗贼及强梁恶民,皆处以重法”。于是,械斗与盗贼之积患,
% K4 j3 `* ]8 c" ^! o* L: i- e初步得到解决,龙溪的治安大为好转。( S. T  c9 Z. @- A/ U8 R8 |
经如此雷厉风行地大加整顿之后,姚莹又大力课农劝学,推行教化,倡
9 q; `3 A# I5 ]' _( ?+ p导礼义,龙溪百姓因而大悦。姚莹的魄力、识见与干练,大为漳州知府所推! N! |5 j8 M; i- i, W: `* W
重,不时向姚征求施政方面的意见,相处极为融洽,结成深厚的友谊。当时
5 L+ s& L& o: `, j& h- \9 J, \的闽浙总督董教增,亲见龙溪局面迅速改观,也高度评价姚莹的治绩,推他
+ b* {- Y8 ^6 c7 A9 o+ ~" M为“闽吏第一”,多次接见姚莹,就大政征询意见,凡有赴漳州任官者,都
3 c: f" x7 J* h" ]2 c; f5 z指示他们:“究应如何为官施政,可去问龙溪姚令!”+ R) `0 e) }; r4 e% E4 X
姚莹的成功,正如他所说的是当时文武上下,“合力同心,彼此信任,
6 ^7 X$ a6 [9 y( |毫不间言”的结果。当然也是他“治事自朝入夜,常不解衣而卧”,倾注全
! a0 {2 X9 B( Y% j" k& N) T部精力,实心任事,“心神况瘁,气血为之虚耗”的结果。“闽吏第一”,) j# T% A, J5 h
是用他“头发已白”换来的。两年后省里决定调姚莹为台湾县知县,漳州士. I" y. ~; x7 A: e: W( ]5 Q
民不肯放他走,纷纷要求留下姚知县。最后,省里略作妥协,答应留待转年! A1 K1 g( h& ~4 f. A- v4 r( |0 i  W. ^
春再赴新任,聊慰民望,但台湾还是得去,因为那里更需要这样有本事的官
8 \0 w7 ~0 n6 ~  M员。; t8 _9 ~7 I+ k) ^/ I
四、初官台湾% j* w$ d% i: y; g8 h8 ?/ B
当时,台湾尚未建省,只是福建省所属的一个府。台湾府的治所,即今- ]" ~1 h  ~* h& F2 h2 q$ q
台南市,与后来的台湾军政中心在台北,情形不同。当时,台北尚未设府;1 C  N, `# }5 Z+ R! T3 [, o! Y
今台北市,当时仅为一个镇。台湾府辖台湾、凤山(今高雄市)、彰化(今
' ^3 W# F+ r3 F" u0 ?名同)、嘉义(今名同)四县。首县台湾县与府治同城。由于府境辽阔,故
, b# C# `; ^5 X6 a6 F另于重要之地,分设澎湖(今澎湖县)、淡水(今新竹县)、鹿港(今属彰# N+ v, D- u3 X* B
化县境)、噶玛兰(今宜兰县)、海防(原驻鹿耳门,在今台南市境,后移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府城五厅。厅,为清代行政建置序列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直隶厅与散厅之: ]- x, A  g6 O! C8 H9 _7 R: H( h
别。台湾五厅,即属散厅,虽说与县平行,但其官长的品级却比知县(文正
4 w: |6 R4 ?6 H5 i& g七品)为高。其中,海防同知兼“南路理番”衔,“鹿港同知兼”“北路理/ s/ ]: v; z1 z  C
番”衔。一府、四县、五厅便构成了当时台湾的行政网络。
* X8 d! R+ j. o- A. q# |! [台湾虽为府,但文从四品的台湾知府,却非台湾的最高文官。这是因为
$ W- ~1 p0 G4 o8 F# ]+ W' V另有文正四品的分巡台湾兵备道,代表省来监察和协调台湾的军政事务,驻- \2 |$ U7 g9 R, P+ }  {  B3 Q
台湾府城。内地虽也设道,但多监数府。因为台湾孤悬海上的特殊战略地位,
8 n. r9 T  }' X6 [( f: r又定例分巡台湾兵备道均加按察使(文正三品)衔。内地之道,虽亦有此情9 I$ X0 V& @$ k2 q3 p  P
况,但属个别。这还不算,更规定分巡台湾兵备道可以通过邮驿,直接向皇
; k( g6 T9 X: O4 a7 a( |帝专折奏事,不必转由省代奏。这种绝无仅有的特殊待遇,旨在避免贻误事
) N; m" T) R4 N9 p* J& _8 T8 R6 L机。因而,台湾的最高文官首长是道,而非府。
3 Y: f- T2 b7 l, Q" s自清初平定郑氏势力,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以来,在军事方面更对台湾
4 F& {5 p9 P8 p3 Y特别加以倾斜,派重兵镇戍。设台湾镇挂印总兵官(武正二品)领之。内地
1 g% t% f, A) ~' E& m+ U- I总兵官的防区较小,而且很少兼统水师、陆营,更无台湾这么多兵。为了崇1 _; h2 M' }9 S3 T
重事权,故特于其官衔冠以内地所无的“挂印”二字,隐示其含有“钦差”
  N! m  c: ^/ w! W& `0 w的性质。台镇所辖,除直属的镇标三营外,还有:台湾水师协(三营)、澎
- G) Y1 A3 b) A0 f) f湖水师协(二营)、北路协(二营)、台湾城守营、南路营、艋舺营、南路
3 L! X, b1 C1 ^# [7 A7 v9 I下淡水营、沪尾水师营、噶玛兰营。合计为水陆十三营,分兵布防。弃兵则
( b1 R0 Q* [* y5 K, a8 k/ ]由福建陆上各地抽调,三年一换。& {! K+ \% }1 u1 `6 J
由于姚莹的生平事业,与台湾密不可分,故有必要就当时台湾的文、武, ?. n' U5 ~+ }6 S3 P5 i
建置,简要说明如上。1 U+ m$ Y; ~2 D0 r! }, `+ |+ r
1819 年春,35 岁的姚莹渡海履新,出任台湾县知县,旋加海防同知衔。
7 a8 W- V3 k$ y6 q0 R任官台湾,掀开姚莹生平事业的新章,也是他成为当时著名“台湾通”的起" W% Y5 h! _1 n4 j8 X
点。; M! g/ z  e; F; x4 O, T) V
当时台湾的情势,可用时人所说的“叛服不常,时存危象”来概括。由
1 l! B! W( }  w) k5 p6 P4 Z于潜在的反清意识,加之治理政策的不当和官员的暴虐恶行,故自台湾为清
+ Y8 q/ n& S7 e8 r朝所有后,屡屡发生抗清起义,严重时几乎动摇清朝在台湾的统治。尽管一0 i2 ^; `' E/ L1 V
次次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但从多者三十年、少者十余年便又爆发起义,便足/ Z) k- n5 s( R; t
见危机的深重和矛盾的错综复杂。
/ Y6 t1 i. b1 [: u: o1 M当时,纳入政府直接施政管理的只是沿海地区,主要是西部沿海地区。0 ]0 K0 C# `  S/ s0 I* o. Y
岛上纵亘南北的山区和东部沿海的大部,尚未开发,或为无人区,或为当地7 H3 k  Q7 o5 A% h
兄弟民族(时称为“番”)居住区,即所谓番地。番有生、熟。浅山或重要2 a. L. C! h0 Q& j( k
之地,为政府号令所及之处,多由其首领(时称“头人”)代政府管理,接$ H' T2 ]5 X$ N, g& v& r: C4 Y5 L
受官员的指导,称“熟番”;居于深山,为政府号令所不及,自已独立不受0 ^" U6 w- D. e- f, N; G
政府管辖,则称“生番”。政府只是控制其不出山,互不影响而已。实则,6 P7 _' B: R& B
民族关系时见紧张。
# c6 W) E! z' f' a( |0 _6 f: ]$ d" p7 l沿海居民,则以原籍福建漳州、泉州,广东嘉应州、潮州的迁民为主体。
& B! f! \- n  k! a' w* y) S虽迁来有早晚,但以原籍为纽带的而连系在一起,但地域的界限很突出。而
, H0 h' q$ C$ C2 R* C  g各该原籍又都是民风强悍,习于械斗的地区。受此影响,往往因个人纠纷演
$ V- s/ U) ^( @  f) |/ M' Y" f变为地域来源不同者间的群体磨擦。
5 e1 o* r: ^9 d! V6 ]; \/ b$ I尽管台湾驻军多达一万四千余众,可称内地罕有的重镇,但防区辽阔,$ y9 ]) H4 H  v
海岸线长,分散开来,依然不足,平时巡缉尚多漏洞,一旦发生变故,只好0 W& s+ `6 u, Z/ p, W
仰仗由内陆派兵越海。这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由于弁兵皆由福建陆上各地
( O. R/ P- L# [2 [# S抽调,尤以漳州等地兵员为多,地域意识和部队间的关系,最易发生摩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8: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甚至酿成大规模的械斗。至于骄横不法、违犯军规、甚至不服管束,更
& `1 g0 a8 |9 s& ]5 i0 q9 k是常事。* k% L8 C- |! }0 N+ R6 T( T' j
因而,除了统治与反统治、压迫与反压迫的根本矛盾外,从形式上便表
9 y* S* J8 b, O& ^& w现为姚莹在《答李信斋论台湾治事书》中所说的:“民与民不相能也,兵与' @% y! R2 n9 l4 T
兵不相能也,民与兵不相能也,番与兵、与民不相能也。”加之“沿海僻静4 C7 Q/ g! z: X7 S
港汊分歧,多可径渡,不独商贾负贩之徒往来不时,居处靡定,其内地游手、
4 j! _, q, R' s8 \1 ^# V无赖及重罪逋逃者,溷迹杂沓而来,有业者十无一二,地力人工不足以养,6 P/ C5 T) ^) e* [* D
群相聚为盗,为奸恶”,这种难于控制的游民,尤为治安之大患。凡此种种,
9 X( m& I2 v" l4 e% Q4 M; ?. _故姚莹认为当时台湾的情势是:“人心浮动,风淫易生,变乱之萌,不知何1 j8 Q0 [# F) q) H
时”。总之,是矛盾重重,一触即发的形势。, @6 R4 S$ P! K& e) w7 {
相对于全境的不稳定,台湾县因为开发历史最久,商贸繁盛,户多殷实,; u! {% u/ f7 n$ F7 _
且镇、道、府、县等衙门林立,并有重兵弹压,形势相对来说较好,但全境
, X' j3 W9 J; K9 A存在的隐患这里也难以平静,尤需治理得人。否则,更会招惹麻烦,动摇根
; a$ b$ j6 F8 Q本。
7 }( k0 w7 A. T% f6 ^; ?姚莹到任以后,仍如在漳州般地谨遵“清、勤、慎”的官戒,以“恩、& }( d, g7 _" Z- c7 r- B/ l' p1 ], y# G
威、信”为施政方针,很快便搏得士民的拥护与爱戴。仅从两事,便可知其
6 Z. Q. u- D/ @6 l7 x在台湾知县任上的一斑。
* b0 a- B) _( j" p% k* x: T: k一次,姚莹乘轿出巡,正逢一帮兵卒聚在市上赌搏。县役令其依例回避,% L( N8 J4 N) G* i; B% |. q
众兵非但不服,其中一个竟还诬称该役抢钱,与之揪扭起来,一时秩序大乱。
+ d: M: m9 G( \/ Y姚莹即命停轿,将该兵带至轿前讯问。众兵先不知轿中为何官,未放在眼里,
# c/ W: Q. Z4 n8 z) G1 U0 L闻是以厉害闻名的姚知县,早已四散。后见有同伙被逮去,担心被供出姓名,% c; ]7 P4 c, a; h$ }4 X& j
便约集数十人,手持武器,前来抢求。
6 J" E. `3 S4 p悍兵持械行凶的事,从前就有,并不新鲜。见此形势,随役都捏了一把
! K9 P, J6 _" c9 d$ O& G5 V. t汗。姚莹却十分镇定地下轿,亲执锁练,拉着该兵迎上前去。来众见势,反
5 Q/ C) O9 d0 i7 Z+ X* r8 Z# a倒迟疑下来。姚莹当面晓谕众兵说:“你们公开赌搏,已经违犯军规,现又  y" s; a( ^) a: z- f! ]
持械前来,难道不知伤害官长要处死?你们豁出去了,难道就不怕连累家中
8 l; |# p/ y7 N& S) A( a老小?我本来不想追究你们冲撞官长仪仗,不行回避的过错,只想把他交给* J5 [  Y. g" U9 I% V+ Y& [$ |
总兵大人,教育他别再赌搏。你们竟敢前来行凶!也不打听打听姚知县从来
# c' ~+ ~4 v" [5 p! i. V不怕死。不怕死的,只管上来,看看谁豁得出去。”
- p9 F' ~& N! h* s4 z* h  I$ p众兵闻言,大吃一惊,方知头脑发昏,惹出大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 E1 D) X' R- J6 ?' @都没精打采地放下武器讨饶。姚莹却一概不理,手牵该兵,径直从众兵中穿
5 }4 Y; V  y9 x& m( d过,直奔总督衙门。众兵先是让路,继而相随,求情不止。结果,总兵据情
. e7 q5 }$ b: }1 j4 {2 p况把为首者加以严处,重申禁赌之令。从此,悍兵见姚知县轿到,赶忙回避,
, D. ?& O6 L/ W无人敢生事端。老百姓也由此知道:姚知县不但不爱财,而且不怕死!1 _) d) |+ v4 q7 t1 P! o8 [
台湾当时的迷信鬼神,较内地尤甚。有病痛,不问医服药,却认为是得# E" t- Z8 s/ q' R: i0 r
罪了鬼神,一味磕头烧香,尤其敬畏五妖神。姚莹早就打算扭转这种陋习。
& h* [+ _( H- C5 {# I7 U县民许某,小贩为生,年未三十,邻里无不称其老实,忽染重病,据说是得! V" i+ J* `7 j
罪了五妖神,因而得祸。他家烧香求恕不止,许某之病却日甚一日,临死对# D$ I$ a2 t, Q. X
兄说:“神恕祭祀未周,我死之后恐将降祸全家。”既死,家中大惧,不惜
2 ?+ \! u& ?% |" b( Y破家举债而塑该神像,大举祭祀,以求免灾。姚莹闻讯,即命衙役将塑神像
4 n, P! z# k, d" `/ A锁系到堂,传集许家及百姓前来观其审判。至时,姚莹当众列举其罪,指斥:
( D9 f! {  f2 ]; M“今尔敢虐吾良民,肆为妖妄,岂可纵容!”下令当众杖碎投火,以绝妖邪。& B( o* p1 R4 t/ Y' v  G
并宣布:“傥尔有灵,三日内降祸吾身,使吾得闻诸上帝(到上帝那里去起& v$ W: [3 e, f
诉你)!”县民起先还对此举将信将疑,后见姚知县一切如常,才大为信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9: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姚知县审判五妖神,成为一时的新闻。
2 _$ P- M% D9 c9 i1821 年春,姚莹调任噶玛兰厅,摄(暂代)该厅通判,主持该厅政务。4 a/ T  G% H& W$ g( @
该厅地处府境东北,始设于1811 年,新建不久,一切尚属草创时期。不但境
; B- o! S7 v. E民最穷苦,而且治安状况也最差。因而,姚莹到任后下大力量完善制度和缉
* Q8 o! z- D* x5 ^4 l盗。曾因捕获著名海盗林牛等十余人,经镇、道奏功,奉旨送部引见,即到
( x0 T6 T3 r0 V  S' {吏部报到,接受皇帝的召见,意味着将予提升。- h7 y' F8 U, U1 V2 \9 L
就在圣旨未到时,姚莹却出人意外的因在龙溪县的所谓审案错误被追究
/ V; s, A+ R2 ?5 A责任,撤职查办。简单说是:龙溪县民郑源与族人某有矛盾,率亲众杀某而1 L0 D7 r' B7 O1 M' k
掠其财物。郑源被获服罪,姚莹以仇杀定案。未及解省复审,便调任台湾。
6 ^- B$ a' e( G; W, F1 {后来,此案拖延两年,才由经手者重新定郑源为强盗。姚莹因而获审查不实
$ V' T# o, f$ }/ ?8 o之罪。其实,这只不过是早就忌妒姚莹者,趁督、抚等上官换人而落井下石,
& S4 b0 [1 P# h7 L5 J1 o  m+ ~作了手脚。
- f* k/ k2 g- `姚莹初官台湾不到三年,便以这飞来的横祸而告终。台湾县及噶玛兰厅- K6 R- C) M- B$ r  u: C
士民闻姚莹罢官,竞相奔走道、府为他呼冤乞留。及知事已定局,均大失望。+ r$ n- r/ e8 r
姚莹自出任平和时,便将家人接至任上,后随来台湾。突然罢官,生活顿感. F6 A# K/ e6 ?# B* G
困难。幸靠当地百姓时赠柴米接济,才勉强过活。拖延至转年秋,才因当地! A- F, Z6 V$ t* }1 N
官民集资代为还清官债,得以举家启程回省。船尚未开,其父突发重病,死4 ]" H) ]% R  V. z1 k
于船上,只好扶棺内渡。. S7 q4 b0 g" K' G6 o9 D# e
五、蹉跎与复起8 m  k2 _  a/ V: z) A3 I& b( V2 Y# z
罢官的挫折,并未影响姚莹的壮志。他在当时写的《与刘明东书》中说:# S- o1 H" Z: h" r5 x' }0 J* S2 j
“造物者能厄人之遇,不能厄人之心。古人君子虽极颠连困苦,而秉志坚定,4 _( I1 O9 J5 q+ Y; p
百折不回。仆于古人,何能为役?然穷困愈甚,乃见理愈明,觉确然有据,
9 \2 G- E; D" m# d0 C故倔强自好之气,亦愈不为人屈。盖此心不为穷达所系久矣,造物其如人
7 G8 D' h: T# z7 m何?”更何况是在“平素不合之上官,方耽耽欲投石于井”的情况下,“幸4 {; T6 D- B' X4 O) }
得洁身而行,不为缪辱”,说明自己的清廉,使他们实在抓不住什么把柄,3 W6 N" ~8 k9 k& K: j
只好在公务方面作文章。事既不实,又有何愧疚?而罢官后百姓的热情接济、0 T- a" @. ~1 }) j
代偿夙债,临行时“又送者相随数十里,至于舟中甚众,”更是最大的欣慰。. u! A/ e2 f0 O0 L* u
“政声人去后”。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1 v! U6 j: a) m; }: ?
然而,老父的突然去世,却打乱了内渡后遵旨入京引见的计划,只好暂- p' f, p: |# x$ x8 ]5 p
居福州,为父“守制”(停官服丧)。按理,应回乡安葬亡者之后“守制”,1 m! g1 K, O$ |+ i) K6 c  d
但扶柩归里,耗费甚大,一时无从筹措,只好从简。在封建时代,父丧不能
1 {" d, d" x# l% E3 h8 R6 y# L' T9 @安葬,是做儿子者最大的不安。“守制”三年,举家生活又将如何料理?这
1 M  c. n' J% V3 Y些都不能不令姚莹倍感焦虑。
* W$ f5 C; i. b天无绝人之路。这年(1823 年)秋,姚莹的乡试座师赵慎畛由广西巡抚8 r5 L+ x' R9 |5 T$ c' i
升任闽浙总督。赵对姚莹这个门生一向颇为欣赏鼓励。他任官广东时,姚莹) o( n" o6 j  A; f( X- r/ O" Z
正好游粤,有过接触。后虽分手,仍保持联系。赵至福建做官,眼见门生处
$ ]: r8 s5 U0 Z于困窘,即慷概解囊,资助其归葬,并挽留姚莹在闽。姚莹难违恩师盛意,* D3 f9 ?  @) P) f* k7 l/ A0 B
便由兄扶柩还乡,自己与家属留闽,但监于忌恨者仍在窥伺,深恐因而影响, o( w/ P" a6 i  y% Y
恩师。恰巧漳州方知府调任台湾知府,方素知姚莹的才干,特邀他为幕僚,$ o* u7 x3 C+ ^4 F9 X& E
随其赴任。姚在得到赵的谅解后,便于当年冬再去台湾。台湾士民闻姚复至,) o+ k) \0 L5 H* t) `+ f  ~# _9 H
“争以鼓吹来迎”。
7 ~: z) J! ~4 I: W* s& L. r倘说前此任官台湾,是姚莹成为“台湾通”的开始,那么,这次以知府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9: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幕友身份入台,便使姚莹对台湾的研究更为升华而成熟。这是因为:当初集+ K  S5 K' L0 r! t6 V6 ?0 N
中考虑到的多是面临的县、厅具体政务,现在不仅是知府的幕僚,且不时因
% X- j( j6 D+ ^5 B赵慎畛的咨访而充当总督事实上的顾问,因而更多着眼于台岛全局,更多集
9 Q6 l2 a" _4 y7 I) u中于体制和政策,因感赵、方的知遇而知无不言,以往所建议而未被采纳者,$ F" A; L: H( q$ \+ N- c! s9 R+ U
均和盘托出,得为采纳,付诸实施。  U! V- p3 ~/ B' v" a6 w
后来,姚莹就他前番在台任官和此番去台充幕期间的调查、见闻施设与- e. L+ q% I0 U+ w
论议,汇编为《东槎纪略》五卷。他说:这本书“述海外岩疆所以安危之要% |/ o7 R2 y/ x" w. b
及近时贤执政之所兴革、论建”,“事皆纪实,言归切要”。吴德旋为该书: |/ N5 _1 ^2 ^- a( f& N5 m0 R2 c
作序,称姚莹“夙留意经世之学,不为詹詹小言”,“后之从事台湾者,必( [9 H; d% `* K3 W- \6 F0 x
取其言以为鉴”。作为一部有价值的关于台湾事务的专书,它既是姚莹的“经/ S; t/ D$ G- y4 R7 k: L  N$ U% }
世”成果,也奠定了姚莹的“台湾通”的地位。
2 H8 I  ~9 R' w* G# A- f1825 年,姚莹“守制”期终,向方知府告辞内渡,经故乡而入都引见。
' y" E* W, u7 }2 g1826 年初,得引见,奉旨:“以获盗功,改为降二级调用。”又依时例,捐
' Y- |  U) p  e5 a" k复原官,归部铨选。因次年春末便可当选,故索性在京等待。期间,与魏源、) [$ N2 i- ^. N2 `: U6 N7 H5 O
龚自珍、张际亮、汤鹏等过从甚密,切磋世务,探讨学问,彼此间赠答诗文9 I$ u* Q5 [( G4 ?) o9 f
甚多,结成深厚的友谊。不幸的是1827 年初,母亲张氏在福州病故。姚莹闻' Z7 |- Q7 ~7 k0 z0 _! y4 i1 W5 W# u
讯,忙告丧假,赶回福州。
( ~# k; a- P2 ~8 o0 _本来马上便可选得官职,重入仕途,再展抱负。然而突来的不幸,使他: \% v- p' P- ?
又开始了三年的“守制”。经济的困难,尤如当年父丧之时。念及慈母的抚
9 `" ^# R2 E4 ?( l- h" z, I' G& T育教养和近年的随之奔波流离,痛心疾首的心情比当年丧父时还重。这时,5 z, N$ L* A% n/ T5 W! o% O0 q$ @
恩师赵慎畛已调任云贵总督。方传遂已升福建汀漳龙道,闻姚莹之窘,又延; j2 s1 J* i5 Z
请他去漳州入幕,以为生计。次年秋,他便将家眷打发还乡,以节约开支。: o: W7 E9 K* I6 }$ W
这一时期的姚莹,除继续为贫困所笼罩外,更因岁月磋跎而焦急。他在
: M0 b6 ?3 A8 j《与李永州书》中透露当时的心境说:“仆幼贫贱,备极艰苦,甫欲见伸即
2 ~: P7 C% |7 E6 F/ g4 f6 @重遭困踬”,连遭罢官、丧父、丧母的打击,虽“坎坷而不知悔”,仍“期
3 e2 N  b% C8 H有所振厉”,但“人生无多岁月耳”,及此壮盛之年,不得有所施为,“更) t; x, x% s& _1 s& i) V5 c9 k
历数年,境遇之穷益甚,精力尚堪用乎!”
/ T+ P' _  N" F1830 年春,“守丧”期终,姚莹经浙返里,谋北上入都补官。此前,其# C: n1 x7 j1 v- T
恩师赵慎畛已病故于云贵总督任上,归葬原籍湖南武陵(今常德市)。姚莹/ ~3 d0 Z# }; l) s" Z* B0 ?, T& A: g4 _
感念恩德,专程前往湖南拜祭于墓下。1831 年春,姚莹由桐城抵京,等候补。8 v: ?& Y; l+ M  T
因这年夏天江南大水,善后工作急需人员,两江总督陶澍等奏请朝廷派知县
- C+ A& @; A1 q( l% @- b六人。姚莹经“引见”后,奉旨前往江苏,于9 月到南京报到。若非江苏奏' J- Z4 r- L+ h* \, h
请缺人,姚莹既未必能这么快就补上缺,而且补上官也只能在福建。( Y! |# U- ~" U4 f& u
姚莹自37 岁因事罢官,中间又经过了十年的时间,再次任官,时已47$ L: f- C1 a9 ]- n# s' I
岁。报到后,先是被派跟随总督巡查河工、漕运,然后被任为临时代理武进
, y/ K7 _- E) P知县。
2 C) e" h% u9 M! j! |武进与阳湖二县,当时同为常州府的首县。二县衙门与知府衙门同城,
& r$ T; s0 T* L4 O) d9 s二县分辖府城之城、郊。即今江苏省常州市。由于当地为经济发达、人口繁
7 K$ b4 W; H2 n" Q% Q4 G盛之区,又处交通要道,事务较多,故设两首县。
; V1 `) Q+ O" X* p6 N0 K( _1832 年春,姚莹赴任武进。县境孟渎三河为农田灌溉之所资,因于淤塞
  X9 q3 I" W- R( q不畅而奏准兴工疏浚。去年冬即已开工,未成便因大雨雪而报废。姚莹上任
1 N6 k" ?/ y! w! A' D: Z" w1 j前,上司便令他抓好此项工程。开春后,即督办此事,经实地勘察之后,姚
9 }, p( h# X; U; B% E3 n莹坚持延缓到秋后兴工,理由是:“水利之兴原以利农。今当春中,使民废
3 ^7 [2 l8 G' x耕而工作,非便。”他考虑的是不利于春耕。而且,此时兴工,因于河道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6 05: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