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广填四川]四川客家的姓氏与宗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0:36:20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四川客家的宗祠以土木建筑为主,墙壁基本采用土坯砖或板筑而成,仅少数富室砌以条石。内壁则用草拌泥平抹外刷以石灰浆即成。梁架、门窗均采用硬杂木制作,有的还在其上雕饰以各种精美的描金神兽、飞禽、花卉等图案。屋顶则多用小青瓦覆盖,极少有用筒瓦或琉璃瓦为之。上述宗祠的平面多呈长方形,布局以三堂式为常见,次为二堂或四堂。所谓三堂式,即宗祠的主体建筑由上中下三堂构成,大门处为下堂,往内穿过天井系中堂,再过一个天井即为祖堂。祖堂是祖屋和宗祠的核。G所在,专用以供奉祖先牌位,其建筑不仅高大宽敞,而且居中,并多高于中下堂。这样更使祖堂具有镇中和居高临下的威严之势,且与周围建筑的主从关系也一望而知。而二堂式的平面布局与四合院相类,此类宗祠多见于受地形限制的山区或小姓。四堂式则在三堂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后厅,其祖堂仍摆在上堂。对于大的总祠而言,在祖堂外的左右两侧往往还各建有一附属配院,以便用于兴办族学和解决每年春祭时接待远房宗亲以及堆放物品等,并各设有侧门与祖堂相通,但平时不予开启。次则,在祖祠内除祖堂外还设有左右厢房和花厅等。在建筑风格上和会馆相比,所有宗祠虽仍严格遵循庄严肃穆和中轴对称之原则,但其规模和气势却多不及会馆,当然就更没有会馆所拥有的浓厚寺庙气息与建筑风格了,相反却与民居中的深宅大院更为接近,因而也就更富于人性与亲和力。
7 w7 Z+ f! i3 v9 B( F- `
( t. |9 c# L; n9 y& e: Y; N从调查情况着,四川客家的宗祠还明显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 V9 l1 U8 B5 j
2 O) x/ u, D0 G6 e/ T& f& ]3 Y首先是风水意识。具体表现在宗祠的选址、周边环境、朝向等,均有严格的要求。此外,不少宗祠还在祠之前后特意栽上一至数株长势特好的高大乔木作为家族的风水树,亦即神树,内中不乏一些珍稀树种,如银杏、红椿、红豆、古柏等。2 P  @/ o2 E( T6 A% o  m9 K

9 L; i; t" F+ _1 r# C! T/ F( U$ I其次是趋吉意识。在成都东山客方言区调查时得见,几乎所有宗祠的祖堂中梁正中均绘有太极八卦图案,在图案的两端还分别题写或镌刻有各类吉语,常见的有如万代兴隆、百子千孙、子孙千亿等,有的甚至在中堂和下堂的中梁上也题刻有这类吉语。除此,这种趋吉意识在脊饰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如有的宗祠除在飞檐上彩塑以各种飞禽神兽与瑞草外,还特意在大门门楣上方和祖堂屋脊顶外的中花上分别雕塑以三羊开泰、连升三级等图案或福禄寿喜、富贵双全等吉语。再次是绿化意识。客家人在居室建筑中对园林绿化的配套十分看重,反映在宗祠建筑中即前有莲池鱼塘,左右两侧及祠后有茂密的林盘环绕,林盘内竹木成林、花果成片、飞鸟群集、鸟语花香,乃至今天有的仍可寻见当年之盛貌,当然更多的还是从访谈中获知。如龙潭乡鹤林村,即因当地张氏总祠外原有一大片茂密的古柏,白鹤常年栖息于此,并由此构成了一大景观,既后该村即以此命名。而木兰乡长林村的得名,也源自如前所述的黄氏祖堂后之长林盘。又如合兴镇园林村二组的张氏总祠前后至今仍长有大片青翠的竹林,将祖堂紧紧遮住,其当年之盛况就更可想而知。
& @* G+ g1 z/ h0 M/ s
# ~8 K# j1 _8 s$ r. c- A, K在专祠方面,当以廖氏新总祠为代表。该祠位于石板滩镇五一村,坐西向东,面向龙泉山脉高峰的名刹金龙寺(始建于元代),作为沱江支流的西江河呈新月形从祠前环绕,河的两岸地势开阔阡陌相连,处处给人以风水宝地之感。据l996年新编的《廖氏族谱》载:该祠乃置业于乾隆八年(1743),但始建年代不详,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祠为三重,分上、中、下三厅,每厅一横五间,加上南北厅十二间为正屋作祭祀用。堂屋后有一小花园,四周有围房二三十问,作主办祭祀人员的住宿和存放祭祀杂物等用。在正屋的两旁及后侧还各有大门两道,每两座大门外还有晒坝一个。每座大门内,另各有瓦房数十间,内有水井、旱碾、猪圈、牛圈、马厩以及天井数十个,大小厨房若干,供四大房子孙轮住,累计全祠共有各式房屋二百余间。此外,还有占地数亩的大晒坝和养鱼池各一个,外加园林竹木数十亩,总占地面积共有一百多亩,其气势之恢弘,该谱称仅亚王室。然可惜的是,该祠已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洪水所毁,如今仅断垣残壁尚存。至于坐落于成都市内的各姓之专祠,也因相继被毁,原貌己无迹可寻。
/ B. K5 x1 N3 A8 c& Z& H7 `) [8 y2 @) z2 E/ G6 C; A
作为与祖屋配套之宗祠,乃以柏合镇二河村钟家大瓦房为例。钟家大瓦房是龙泉驿区境内现存不多的有名客家祖屋之一,同时也是该支钟氏从广东长乐县入川经仁寿县观音场迁入当地后聚族而居的典型。祖屋背靠龙泉山脉,面向广袤的成都平原,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全屋由七个建筑单元,七道大门和二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天井,以及一个宽大的屋前院坝构成,作一字形展开,总建筑面积约两千多平方米。作为中枢神经的祖堂则位于大院的正中,由上下堂屋和数个天井组成,建筑面积近二百平方米。其中,上堂屋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和长辈议事之地;下堂屋则是迎宾等的场所。在祖堂的左右两侧各分布有三个建筑单元的住房,分别隶属于入川始祖荣昌公的六个儿子所居,每个单元的住房各开有一道大门直通屋外,其内布局相同,既自成体系,同时又彼此有侧门连通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充分显示出聚族而居之功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0:37:23 | 只看该作者
(三)宗祠文化' C/ f+ s* j$ i$ B6 \; r* w* L
  n2 s5 @, W4 u' m; s
堂号、祖先牌位、祖联、族谱,为过去四川客家宗祠所必备,它既是客家宗族借以充分展示其悠久历史与家族文化等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客家宗祠文化的体现。8 i7 D* y# v2 z, ^  Y

/ m! d7 i: B4 B# K8 Y5 P1.堂号
0 D0 ^3 |2 V2 u
+ w0 x0 ]$ W3 s* Z  z即宗祠之名称,它是中国家族文化的特有产物,同时也是各姓氏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和敦宗睦族的一种重要符号标志,并以此相区别。调查表明,四川客家的堂号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系取义于姓氏的发祥地或其历史上某一始祖的创业地。典型的有如:张氏的清河堂、钟氏和赖氏的颖川堂、李氏的陇西堂、黄氏的江夏堂、周氏的汝南堂、熊氏的江陵堂、何氏的泸江堂等。另一类则取义于各家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或嘉行懿事与神话传说等。譬如:曾氏的三省堂、张氏的百忍堂、金鉴堂、刘氏的禄阁堂、吴氏的三让堂、黄氏的孝友堂、林氏的九龙堂、谢氏的宝树堂等。总之,在家族文化中,堂号往往起着点题的作用,它是各姓氏或各宗族寻根意识和祖先崇拜的集中体现,配之以祖联所示,能对族人起到很好的教育鞭策作用,借以告诫后来者承先启后发扬光大。
5 N0 I" H/ G) }5 g* X: ^2.祖先牌位
  W# r& w% c) ~: }6 A% b" F; |
' T  {* |* }: B; d. K* K8 u祖先牌位为汉民族各个民系、姓氏、家族和家庭过去奉行祖先崇拜的特有标志,是祖堂必供之物。其质料有木质和纸质两种,前者多为镌刻,后者则为墨书。从调查情况看,在书写内容上四川客家的祖牌与湖广移民祖牌的最大区别是,极少用天地君(国)亲师作抬头,而是直书某氏堂上历代高曾远祖考妣神位,或某氏堂上历代先祖考妣香位等。按其祭祀对象的不同,四川客家的祖牌大致由总牌、特牌和普通灵牌构成。
2 d( D& y1 _. @/ C5 y+ r8 ]5 w& e, n, d& e5 g+ A* ]
总牌每个宗祠或祖堂一个,其牌多用古木做成,呈长条形牌状,带座。牌之顶部多作宝盖状,牌之两侧饰以外侈之附加卷云纹,内分饰以浅雕或透雕之云纹、龙纹、飞鹤和瑞草等纹,雕工精细,通体描金,光灿夺目。祖牌正中的题刻内容除如上述外,还有的将堂号直书于其首,如前述的福洪乡周氏的祖牌全文即为汝南堂上历代先祖考妣神位。祖牌底座多呈四方形,但也有的呈半圆形,外刻饰以各种描金纹饰或图案,做工考究。笔者在成都东山调查时曾对义和镇廖氏祖牌进行过测定,其数据为:带座通高98厘米、正中祖牌高50厘米、宽l9.5厘来。纸质者则多连同祖联一道直书于大红蜡光纸上,尔后贴于堂内正中的神龛上方。特牌牌上所书之亡灵,多为本家族历史上的开基祖或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及历代历宗。在对龙潭乡范氏家族的调查中,发现此类特牌的主体呈横长方形,下有方座,边饰黑漆,中抹以殊红色土漆,正中的木牌长55厘米、宽47.5厘米、边厚1.5厘米、带座通高71厘米。牌的一面书写有范氏入川始祖对扬公与妣曾氏之生辰和忌辰时日,另一面所书者则为人粤一世祖法茂公至十二世祖对扬公之姓名。以上亡灵之考妣均为范氏历史上的有名人物。与此同时,据悉,有的家族的特牌上还书写有多达20多个历代历宗之姓名,这是客家人慎终追远的典型表现。; m# z7 i: w6 w" r  J4 @5 x

( m: W- ]1 [. [2 W$ O1 s普通灵牌 凡五代以内正常死亡的成年人(不包括被宗族除名者),家族或家庭均要按例为其设立香位摆设灵牌,只是这类灵牌多用黄纸袋做成,上书亡灵姓名,下用竹条支撑,并直插于香炉之后即成。
0 c' b* s' L( ]) q& @9 Z' h/ r
5 \& W$ B$ _2 B- B9 ^6 t通常情况下,以上三种牌位应同时供奉于家族的祖堂内,其摆放顺序为:总牌列于神龛正中的最高处,下放特牌,接下才是普通灵牌按班辈的高低沿神龛顺序向左右展开。但也有的家族只供总牌和特牌,普通灵牌则放于各自家中的堂屋中供奉。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0:38:55 | 只看该作者
3.祖联$ G; l+ g* X9 d

7 A! ~) z( B. v9 U2 y$ S这里所说之祖联系指位于祖牌左右两侧及上方之楹联,在祖堂中它与祖牌相配,缺一不可,四川客家谓之神榜。过去此类祖联多为木刻,仅少数用红纸书写。它是祖堂中最能反映家族历史和家族文化的核心所在,或者说是所在家族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概括与浓缩,故与堂号一道往:往起着画龙点睛之妙用。由于各个姓氏和家族形成的历史殊异,立意和取材等也各不相同,由此使得其祖联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精彩纷呈。例如,有的以缅怀先祖艰苦创业为主,有的则侧重于昭示祖宗的历史功绩、嘉行懿事与崇高品德,凡此不一而足。目的仅在于慎终追远,展示己姓的光荣历史,佑启后代子孙发扬光大薪火传承,借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 X1 x7 @. K2 M. |! p3 J& b, A) r+ R# T$ I  v' H
为使读者对四川客家的神榜内容及格式等有个基本的了解,以下特地从成都东山客家中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六幅,并附以必要的说明以供参考。
# Y* k$ |' s' V; ~4 Z) R; g0 K- n3 l" K; m+ f" U) x
例一:张氏(录自合兴镇园林村二组)金鉴上书唐宰相皋皮讲易宋先儒横批百忍家风按:该祖联讲的是张姓历史上的三位著名人物及其嘉行懿事。内中,上联指的是唐代名相张九龄给唐玄宗呈送《千秋金鉴录》一事;下联指的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该支张氏自称其后);而横批遂指唐代张公艺,以忍为美德,由此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 d4 {. v9 D. C4 O; z0 _. e( L
6 G3 `4 s+ H4 B0 D( r例二:刘氏(录自西河镇龙井村五组)书藏禄阁风徽远
% }4 F3 C$ F% ~; {' C5 O( i* ^& @  e/ ?- R# u. k, c3 D8 i
迹发彭城世系长横批正学家风按:四川客家《刘氏族谱》多自称系汉高祖刘邦之后,下联中的迹发彭城意即指此;而上联中的书藏禄阁则指西汉校书大师刘向,刘姓的后代子孙皆以其为楷摸,世代推崇,所谓正学家风即由此而来。6 a6 D# f& M% ^7 x3 w$ x7 J; m
! v+ k: D! q' ]" n5 r: f
例三:李氏(录自合兴镇长林村六组)注史家声绵百世
% R1 K' ?' L1 ]5 F8 F5 {
' X' b: d5 K, X# R; Z9 W理官世泽焕千秋横批道德家风按:四川客家李氏多称其姓乃源自上古传说中的皋陶之子,因世为理官,遂以理为姓,后至利贞食木子时,又改姓为李传承至今。除此,他们还奉春秋时期的道家创始人李耳即老子为鼻祖,因其生前曾作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并著有《道德经》一部。以上皆成为李氏家族长期引以为豪之伟绩,该一祖联即就此而言。+ n3 m. z* m- L- D& h

( W, X- W( m! E! a例四:黄氏(录自义和镇新拱村)陆终世泽千年著, Y5 H7 ~8 z& \: }

4 R% u' \) T+ X! H歇峭流传世代芳横批江夏遗风按:传黄氏发祥于故黄国,地在湖北江夏,封国者为陆终。既后子孙繁衍,并涌现出了诸如战国时期的歇公(即春申君)和宋代的峭公一类的杰出人物。峭公为黄氏的入闽始祖,生前共有二十一子,相传在他81岁时为鼓励诸子志在四方各自立业,于是在送别诸子时曾口占七绝诗一首,流传至今。今四川客家黄氏多奉峭公为直系祖先,他们的族谱也多载其人其事,有的还载有其诗,足见他在黄姓中影响之大。该一祖联当即指此。
  L7 j8 W- h' w- S3 g! O" x3 E* @2 {  p
例五:王氏(录自三圣乡大观村王家花园)闻雷伏墓家声远
+ W) M; \' |9 A3 H' w
8 R* O# s1 G6 s9 S* R6 v/ W* g: E卧冰求鱼世泽长横批庭槐远荫按:《二十四孝图》曾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作为孝行楷模大力宣传与推崇,他们的故事也就此在民间家喻户晓广为传颂。在二十四孝中,出自王姓的孝子共有二位,这就是王裒与王祥,前者因泣墓,后者因卧冰求鱼而闻名。该一祖联即取材于此,意在昭示孝行传家之风范。- e3 X4 w6 n# {8 p/ o" ], I
( T$ F2 t( S( M
例六:谢氏(录自大面镇五星村)神农派衍家声远) M# P7 U$ R) i/ ?' s7 |
5 @( B, Q! C) V9 `4 A: @
申伯分封世泽长横批宝树流风按:谢氏是中国汉族中的大姓与望族,历史上人才辈出。四川客家谢氏皆称系神农氏炎帝之后裔,受姓始祖为申伯,他们的堂号也多以宝树和东山命名。相传宝树一词系出自东晋名将谢玄之口,当时他曾对人言:我家子弟如芝兰玉树,故其后裔即有宝树之称,相沿至今。该一祖联当就此而言。, F; G, k0 d! ]  g3 w
& ]( |) `4 ^2 r* v0 y* J
还需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各宗族立意、侧重和取舍不同,因此即便是同一姓氏或宗族,其祖联内容也各不相同,如调查时得见,甚至在同一家族的族谱中也附录有内容不同的祖联数则供族人使用时选择。除祖联外,在各宗族的祠堂中往往还悬挂和张贴有别的楹联或寿联,尽管有的内容也涉及家族的历史或人和事,但其地位和价值当难以与神榜相提并论。! g  P! W7 G  ~

! E, b% B1 A9 T除祖牌、祖联外,作为祭祀用具之一的四川客家之神龛也颇富特色。这类神龛多用珍贵木材做成,款式多样,做工精细,龛面多雕刻以各种飞禽走兽等装饰图案,黑漆描金,古朴典雅,有的还于足部雕饰以象、虎等动物,由此更富有艺木魅力与观赏价值。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0:39:55 | 只看该作者
4.族谱9 W" w& _/ o2 \. Z7 u9 r
9 _5 W' F& P: [6 U% a$ Y2 \
族谱或称家乘、家传、家纪,或称宗谱、世谱,凡此各取其一。族谱是考证祖先宗支绪统、辨别家族世系的依据。有了它,可以使远在千里之外的子孙后裔,依然保持与故乡宗族之间的血缘联系,以示其永远不忘自己的根脉之所系。而如果失去了族谱,就等于割断了与家乡宗族之间联系的纽带。因此,当移民辞家远迁时,许多人的行囊中往往都背有族谱家乘之类的东西。在清初湖广填四川中,从外省迁居四川的客家人,许多是带着原乡的族谱人川的。例如,原居于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的郑弘士,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携妻刘氏,迁川落业于顺庆府仪陇县南阳里(今仪陇县乐兴乡),来川时,携有族谱一本。木本水源,记载甚详。∞原居于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的饶明达、明远兄弟叔侄8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弃粤来蜀,后定居于仪陇县白果坝(今马鞍区石佛乡)。来川时,同样携有谱,只是由于后来兵燹屡经,不无残缺。四川客家族谱的编修,无论是从原乡带来的,还是定居四川后重新撰修的,一般都面临从清朝开基祖迁川以来从头续起。因此,在对待谱牒的认识上,所有的家族都会把它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非如此就会愧对历代历宗,并被社会视为不孝不忠而受到嘲讽与谴责。如成都东山客家的《黄氏族谱》即载,从来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则一国之兴衰理乱可考而知;家有谱,则一家之世系源流不烦而辨。斯二者大小有殊,而其为不可无则一也。又民国《李氏古泉新族谱》和《钟氏族谱》也说,族谱之修,人生之大事也。倘前人创之,后人不修之,非孝也。故谱牒者,当为孝子仁人报本之书也。家之有谱,尤木之有根,水之有源。木无根则枝叶不茂,水无源则流派不长。仅此就不难理解,四川客家何以对修谱如此之重视。, {- R  g2 N6 B) }3 a
7 X' h& O/ w, G# Z; C
过去四川客家热衷于编修族谱的又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用以纯洁血统和确定名分,以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和等级制。如此一来,族谱的重点自然摆在了稽本源、明世系、别宗支、正名分、序尊卑等方面,其结构通常仍由图考和文字两大部分组成。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四川客家族谱的基本内容理应包括:谱序、凡例、排行诗、五服图、世系表、先世考、像赞、入川始祖和创业祖行状、祠墓图、祖训族规家法、族产、契据文约、名绩、仕宦、艺文等,内尤以谱序和世系为重中之重。以谱序为例,有的谱牒乃收录了唐宋以来的谱序达20余篇,其中有的据称还出自当时的名家之手,如温彦博、欧阳修、文天祥、朱熹、陆游、王十朋等,虽然有的谱序的真伪尚待考订,然我们却可从中窥见各姓氏和宗族的历代源流以及谱牒的传承续修情况。在世系的追溯上,有不少从受姓始祖开始,直到迄今最后修谱时收录的世系为止。如成都东山林氏,即以商末的比干之子林坚受姓为一世祖,前后延续近三千年,至民国初年最后修谱时己历一百五十余世。类似的还有钟氏和周氏等。另一种则以始迁祖为断,内尤以三段式为常见,其手法为:首段为中原起祖,中段为南国派衍,末段为四川创业。在详略上则略于首,侧重于中,突出于末,较之前者更为可行和可信,且为多数编修者所仿效。但无论采取那一种手法,在世系栏中均需在每个死者名下,详载其生卒年、月、日、时辰,以及配偶、生子、迁徙、葬地等,其问有德、有寿、有名行事业可传于后者,亦不妨附录于后。4 r. d; t0 R4 n. n

. i* m  K9 R/ x  }, M+ H$ B过去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入谱,譬如:男子少殇者、女子未嫁而殇者、异姓冒继者、庶妇无子者、妻妾非明媒正娶者、继母无出而又嫁者、孕妇随寄外姓为嗣者、过继给舅家为嗣者、悖逆犯乱者、忤逆不孝者、为娼为隶者等。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在这些禁录者中,除部分系出于讨吉和封建伦理道德外,其余大部皆与纯洁血统有关,此再次说明族谱的主要功能在于辨血缘明世系。5 c) ~3 H8 b0 x/ r; p; k
# n2 r5 T7 _7 d  F+ Z3 B
从己阅族谱看,四川客家族谱的成谱时间,早可溯至乾隆,如成都市龙泉驿区万兴乡鲤鱼村的《钟氏族谱》、成华区保和乡胜利村的《谢氏族谱》、隆昌县曾仁里支的《曾氏族谱》、粱日升支的《梁氏族谱》、荣昌县李士宦支的《李氏族谱》等,均属乾隆时所修。但大量族谱还是道光至民国时所修。以四川客家研究中心2001年出版的《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为例,在该书收录的27个姓氏的34部族谱中,道光十年(1830)至宣统元年(1909)修成者有l2部(内有3部为近十年来据道光、光绪谱手抄),民国五年(1916)至三十四年(1945)续修而成者有l7部,余系乾隆、嘉庆时修,由此可见一斑。( d$ t7 O7 o1 P, _7 r7 g' t% C

, x" J! H1 t9 N2 s1 ?0 q2 H2 r/ S四川客家族谱的成谱时问虽总体偏晚,但因其多据原籍老谱修成,据此各谱所叙源流、迁徙、世系及先祖事迹等大多均有所本,也就是说不能因其晚而低估谱牒本身的价值。那么,原籍的老谱又是怎样带人四川的呢?综合各谱之记载,其传人途径和方式主要有:清初填口时随带;安居乐业后派专人返原籍取回;或向原籍族人索要,由原籍派人人川时带来。在版本上,四川客家族谱主要有木刻、手抄和石印本三种,另偶有铅印者。近十余年来,随着民间续修谱牒之风的悄然兴起,除手抄本外,又新增了油印、打印、复印、影印、铅印,但与此相反,木刻和石印本已基本绝迹。+ t/ u# v# r* J

7 g6 \/ s' k( [6 e% k; o8 }) F  V四川客家族谱的传承,具体做法主要有二:一是不断续修,长期以来在四川客家中一直有个不成文之规定,谓之十年小修,六十年大修,尽管各家族在具体执行中并不严格拘泥于此一时限,但在正常情况下数十年间续修一次已成必然,而正是这种不断的小修与大修,才使谱牒的内容不断充实更新和世代绵延传承;其二靠的是广为宣传,因为唯有广传才能久传。所谓广传,系指谱牒修成后各家族乃充分利用族内的重大集会,每年定期向族人进行口头宣讲,让所有听者牢记在心,借此达到强化教育和潜移默化之目的。如此一来,即使族谱毁失,也不致使祖先事迹湮没失传。这一招对于家居农村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尤为管用,调查中得见,一些族中长者之所以至今仍对本家族的历史和字辈十分熟悉,问其缘由答曰皆多归功于此。
& ]  m/ U1 m, t- f: b% e
( F* |. K& V3 _' h有关此一宣讲的具体做法,成都东山的光绪《钟氏族谱》在附讲谱牒条内道得甚明:谱牒之作,原以不忘本、不遗亲为重。然所以不忘、不遗之道,非仔细讲明。......唯每年祭祠墓时,(家)族携带谱牒一卷,人齐候择一声音嘹亮、长于言语者宣讲一遍以为法戒。年年如是,久之潜移默化,合族皆孝子贤孙,岂不幸甚。再者,族长另带一草薄,令各房添注人丁,以便后来增修族谱。足以证之。2 e4 k$ m7 d: @
/ k1 l8 @# z) M) N1 `
各宗族对谱牒的收藏与保护甚为重视。诸如明文规定严禁污损、虫蛀和借给异姓人翻阅等,乃是谱牒得以世代传承的又一重要原因。而正是以上有力措施,方使得一批有价值的族谱历经种种劫难保存至今。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0:55:41 | 只看该作者
四川民族文化
  [; g/ E0 j4 |* F6 }7 E- ?1 l! x) I作者:沐曦绿苑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0:59:2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四川民族文化7 E# v0 D  G0 x- s4 T/ I, W
  $ U+ u' k( ?/ p
  9 o: l+ C; T7 z: ]
  第一节 四川汉族文化
' x. z: A- O  A) w  1 C/ t% K4 s8 {; Q* p; k# @
   # [2 z8 _2 P& c
  5 S6 R$ R4 }. D3 s* a
  一、四川汉民多是外省移民的后裔9 g* C9 ~- x% k
  1 {6 Z: L9 }2 K, L
  自秦灭巴蜀开始,外省各族人口不断迁入四川。其中有七次大移民对四川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户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的四百年战乱,导致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向南大迁徙,在这一时期,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这次大移民前后长达一百多年,移民人口达100多万。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抗日战争时工厂学校内迁,人民群众逃难;解放大军“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支援“三线”建设大批的外省人口来到四川,他们奉献了青春,养育了子孙,为四川的工业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6 p( ^4 {& E* A+ ]; b! c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01:00 | 只看该作者
四川各姓家谱资料显示,四川人祖籍多来自外省,尤以清代湖广填四川迁来人囗规模最大,后裔人口最多。汉族同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点带着不同的任务和目的,也带着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进入四川,在适应四川环境基础上与当地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汉族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出闽粤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江浙文化、山陕文化交融的痕迹,又表现出有汉文化深受四川各民族文化渗透的特点。0 B, p7 n* y3 u& n) P
  
8 j" T) X8 w& ^6 w9 U9 f  二、四川汉族文化中的移民文化特色
/ Q! y5 d( r- E' g  
3 P. B6 _  E/ {7 G  (一)、五方杂处,同里异俗
% z( ^9 `4 Z' U' w5 f( c  
$ a* m9 T0 k: ^  J% ?: c# v, ^# s  外省移民来四川后,先是挿占为业,后又寻荒开垦,各省移民居地交错,五方杂处于各县境内。不同省籍的移民之间表现出文化差异,同里异俗。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方言差异。汉民虽然都讲汉语,但其语音、语调、俗语词却有明显的差别,逐渐融合为各方土语。如:成都话称四川“官话”,另有川北方言、客家方言、中江方言、乐山方言、西昌方言等五花八门。甚至还有在同一方言县、方言乡之内,邻村数百米之间,两个村寨语言存在相去甚远的情况。最典型的是西昌方言区内另有小渔村方言,冕宁境内又有凹古脚方言,故逢场赶集,往往是南腔北调,语音殊异。
+ {7 i. K/ q5 O) g  : v. ^1 X2 k( Z$ l+ D& n, R
  与此相类似的是同里异俗现象。在饮食、服饰,婚丧礼仪等方面习俗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乡村,移民后裔往往聚族而居,在城区也多是一个家族占一条巷或一个四合院,平时多有来往,但祭祖扫墓、娶媳嫁女,大家各按祖籍习惯行其传统礼仪,互不干扰。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04:53 | 只看该作者
(二)、各省移民竞建祠堂、乡庙与会馆& A9 i/ R+ G, C4 G  g# [
  
. k6 ~1 I8 U! S0 c+ t  移民们带着外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来到四川。同一祖先移民往往聚族而居,而联系本家族成员的纽带便是族谱和宗祠。四川各大姓均修有族谱,子孙取名按辈排行,记录在谱。宗祠中供奉迁到四川的第一代祖宗为始祖,逢年过节,共同祭祀,遇有重大事情召集同族人共同商议,并以此联络感情。许多宗祠又是本族子弟的“学堂”或私塾,也是教育本家族子弟修身齐家之道的场所。如洛带的客家人祠堂中有一根“醒酒桩”便是为锁拿酗酒子弟而设。解放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有政府保障,家族和宗祠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族谱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谱系学和四川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g& R- e( D! f3 b" f, x" N+ z1 e  
6 [- z: y/ t/ ~  乡庙和会馆也是移民历史的产物。移民们来到四川,创业致富。但他乡虽好,故土难忘。各省竟建乡庙以寄乡思,凝集乡情。若遇天灾人祸,同乡也可相互救济。
- j4 ?% l& Y) a. ~" Y0 l  因此乡庙既是同乡祭祀酬神、祈福的处所,又是同乡会馆所在。有些会馆还与该省人在四川的产业相关,如自贡的西秦会馆便与盐业相联。各省移民所建乡庙多用同一庙号。如云南人的景王宫,广东人的南华宫,福建人的天圣宫,陕西人的北圣宫,湖广人的禹王宫,贵州人的忠烈宫(俗称黑神庙)。; v  Y/ ~# ?9 q) K; r
  $ j9 _& N) b% Q) d; o4 k% B
  四川各地前后建过会馆很多。各地会馆无论规模大小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有名建筑群,也是当地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建筑艺术既有原省建筑风格又结合四川实际。乡庙会馆有土地或其他产业,其收人用于同乡活动的经费开支。会馆还修有一些客房,为原籍来川同乡提供帮助。清末社会动荡,经济凋蔽,加之移民后裔渐渐融合成为当地土著居民,故土意识日益为热爱四川之情取代。对乡庙会馆之事少有情趣,许多建筑失去昔日辉煌。进入民国,城镇会馆及其田产多被征用,渐至衰微。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05:44 | 只看该作者
自贡市自流井区的西秦会馆,是陕西盐商们修建的会馆。寺名武圣宫,主供关帝神位,亦称关帝庙,俗称陕西庙。殿阁巍峨,造型奇特。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设在馆内。
, M* f5 q7 @- V4 x* `  
/ d6 [  O! N7 K7 H( ]  (三)、适应四川环境又融五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 @- V" }& z. V/ C$ i7 n8 q  
1 k' _  j/ {5 [( J; w  1、川菜自成一家,一菜一格。各地移民原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如广东人喜食甜,湖南人喜食麻辣,江浙人食味淡,云贵人食味浓,关中山陕人吃东西大碗大钵,江南人细碟小碗,各有不同。但移民来到在四川,气侯环境,物产原料发生变化。再加各省移民杂居共处,结友联姻,亲戚邻里逢年过节共聚饮食,相互影响,积淀形成取四川特产,融五方习俗,适应四川气侯又符合众人口味的饮食特色。川菜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菜肴制作烹调方法有蒸、煮、炖、烧、凉办、镶碗、油炸等。但强调一菜一格,大碗小碟齐备,菜味兼顾各省习惯。蒸肉有甜有咸有粉蒸,凉办菜有麻辣也有清香,镶碗用各种山珍和肉类拼成图案,园子用油炸,但汤则取清淡,谓“清汤”。兼顾亲友中不同移民的口味。: \/ }6 b" }: `9 C- [- F! r
  
% G7 b1 c0 \! N  2、四川小吃甲天下。四川物产丰富,商旅如云,文星荟萃,民安逸乐,各地移民利用四川特产,制作出品种繁多的风味小 吃。四川各地有独特精制的名小吃美食品。选料严谨,味道多变,据统计品种不下200种。成都1/3的店铺是小吃铺,众多的名小吃可谓全国之冠。
7 A6 H- }( A6 e+ d( |( |  
' B- `* g$ N+ O0 A- R5 j  四川名小吃多由小商小贩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在吃食的色、香、味上精心制作,天长日久,逐渐创制出某人或某个地点的名小吃,如龙抄手、赖汤元、钟水饺、川北凉粉、会理耳快、普格小笼包子等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11:25 | 只看该作者
此外,三合泥、鲜花饼、叶儿把、珍珠元子、蛋烘糕也十分有名,油茶、蒸蒸糕、发糕、麻花、马路糕、”三大炮”、糖油果子、凉面、肥肠粉、酸辣粉经济实惠,价廉物美,倍受人们欢迎。
& }* S; u- n; f0 i9 @  2 ^( G0 {! X. q; A" p; q
  四川小吃以调料配制著名,如灯影牛肉、怪味鸡块、缠絲兔肉、凉拌肚条、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等,皆享誉中外。6 ?5 b0 y) n7 P# V9 x
  
  B1 B8 Q+ i, Y/ P& S) ]0 o' f   三、享誉天下的灯会与花会% }# s: }0 ?" ]7 ^. w" c+ ?
  
, R+ H3 w3 f" V7 |% `6 R( x  元霄观灯是汉族文化习俗之一。自古四川灯会就巴蜀文化的独特内涵驰名全国。发展至今,龙灯、狮灯、车灯表演独具魅カ,灯谜内涵丰富,开智传道,润物育人。各地灯会多姿多彩。而自贡灯会可以说达到四川灯会的高峰。“天下恐龙多,自贡是个窝”四川人创造性地将神奇的恐龙作为灯会的主题,恐龙与灯会的奇异结合,又使自贡灯会相得益彰,华光流彩。
1 o0 d- w4 s5 n7 x  5 _2 R, K) z/ M, t- u6 L7 f. \
  
# w: s4 D( `& B4 r9 k  自贡灯会规模大,场面辉煌壮观,在占地150多亩的自 贡市人民公园内,装饰有数以万计的彩灯和盏盏工艺灯,利用灯的不同形状、色彩、图案,借助予声响和动作,巧妙组合、布局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设计出:女娲补天,西游记、后羿射日,天仙配、红楼梦等灯组。“金龙抱柱”“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龙腾虎跃”、侏罗纪风光、飞禽走兽等景观;展示了四川人对社会文明和自然美的追求。
- E. ]2 i; x( W  ~( ^  
4 N- F, h4 r/ Z" E  
( z2 Y  M3 Z" y- k  四川气侯温暖,地土肥饶,适宜四季鲜花生长,而川人有钱有闲,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育花爱花惜花赏花便成了四川人雅趣之一。故历代花会不歇,最集中的是每年春天的“青羊宮”花会。新都桂湖的桂花,及各地的花会,万紫千红,赏心悦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9-27 23: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