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80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关东,泛指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构成的东北地区,明朝称“辽东”。清人入关后,这一地区被称为“关东”——因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名。以山海关为界,又有关里、关外之别。“闯关东”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指的是清朝,尤其是清末至新中国成立时期关内民众向东北的移民运动。“闯关东”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闯”,说明向关外移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属于越轨犯禁的非法行为;而且,因为 “关东”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比较恶劣,进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冒险行为。东北地区逐渐开禁后,移民关外变得合法,但“闯关东”一词却被沿用下来,成为17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的代名词。
. K3 |+ Y; j; O, O) w" z
# s8 ?( R. X6 M* @6 I0 d 从历史上看,内地向东北移民由来已久。从两汉开始,北方每遇战乱,便有百姓迁往东北避难。在清中期之前,因盛京(今沈阳)系“龙兴之地”,故清廷对东北地区长期实行封禁政策,“闯关东”没有形成规模。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廷在东北部分地区开禁,于是山东、直隶(河北)等地人民纷纷“闯关东”,并在民国时期形成了大规模的“闯关东”浪潮。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东北的移民及其衍生人口已由明末的300万人增加到3000万人。纵观“闯关东”的历史,其移民历时之长,人数之众,在世界移民史上也属罕见。 % Q+ v0 w) Z5 _* V: F5 o% M
! z. T0 j' V5 T. e6 T5 p
“闯关东”的发生有移民自发的主观因素,也有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根据清朝至民国年间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以及移民的多寡,“闯关东”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招垦——封禁——局部开禁——全面开发几个时期。 3 n4 z4 R& @# \ M
# M" C3 @" p0 V* e( z2 {
从招垦到封禁(1651—1860) / P6 [- p# Y6 Q- M
; b+ d0 f( h# i% n0 M0 }% g6 ~ 清朝初年,由于明清王朝更替而发生的战乱等原因,东北地方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人口损失严重。为恢复东北经济,清廷于顺治初年颁布一系列条件优厚的招垦令,大量汉人应召前往。一时间,“直鲁豫晋之人,来者日众”。但这种情形很快引起了清廷的恐慌,害怕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满人利益,破坏满人风俗,尤其是有害于“龙兴之地”,故从顺治年间开始,至康熙中期,清廷沿辽河等地筑起一道壕沟,沟上植柳,或筑土为堤堤上种柳,即“柳条边”,又叫“边墙”,择地设立关卡,查禁犯规之人。康熙七年(1668),清廷废招垦令,正式推行封禁政策,即禁止边民越过边墙打猎、采参、放牧、耕种。康熙九年到二十年(1670—1681),清廷又构筑威远堡至吉林北边法特哈的“新边”。 , @% x0 ]) D4 y; c/ C; S
; A# i+ w7 v, X6 O6 S* {
尽管有“边墙”的阻隔与律法的惩处,大量流民仍然设法冲破封禁,进入东北地区谋生。据光绪《吉林通志》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三姓地区(今黑龙江依兰)一次就驱逐流民61户303人。然而到嘉庆中期,吉林府每查一次,辄增出流民数千户,“边墙”形同虚设。乾嘉之交,直隶、山东等省遭遇严重旱灾,大批灾民背井离乡,或泛海辽东,或陆行辽西,涌向关东谋生。清廷为稳定政局,不得不一度放松禁令,允许灾民出关谋生。 " B P& q9 T, Z: A2 N4 B Q
: X: s/ ?& ]9 }9 [3 ] 清前期的东北也是内地“罪人”的流放地,这些人发配至此,当兵为奴,被称为“流人”,而一般“闯关东”者,则被称作“流民”。
- y( e3 T# d* C+ G h7 F( P% o8 K' ^ j/ _* R- v# ~
从局部开禁到全面开禁(1860—1904)
& e6 m3 d9 i9 b4 f& }
9 {. s" [% q9 p& ^' H t/ g- I/ F 咸丰、同治年间,战乱和灾荒使山东、直隶等省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为了求生存,大批涌入东北谋生,其势如潮水漫涌,强烈冲击着清廷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另一方面,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叩开了东北的大门,沙俄更是不断侵扰北部边疆,东北防务吃紧,而人丁不足,又加剧了这一情形。凡此种种,均要求清政府改弦更张。咸丰十年(1860),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数度奏请“解禁”,清廷宣布“移民实边”。自此,东北局部开禁,首先在奉天开放官荒、牧场。近200年的封禁,渐趋瓦解。
0 K, z. i# }- R6 j5 T a$ F
4 O" }- i4 [ }- D& Y6 N# H, `) J! h( a 这一时期清廷对东北开禁的态度是犹豫不决的。同治二年(1863),有官员奏请清廷开放奉天官荒马场,清廷饬副都统恩合查复此事,后将大凌河以东牧场全部放垦,以西牧场则封禁如故。光绪十年(1884)、十三年(1887),清廷曾两次下令永远封禁黑龙江。 . g, q j9 h4 M# p7 ~
/ S% L. n% N" `/ h- O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东北面临空前危险,促使清廷改变立场,发布一系列招民实边的谕旨,以实际行动宣告全面开禁。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黑龙江将军达桂、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奏请全体开放,旗、民兼垦,并对垦民加倍奖赏,实施数百年的封禁政策至此结束。
: I) y$ f5 l% A
4 Z) N8 h' V* Q$ e+ I5 N3 O 大规模开发时期(1904年以后)
# w: Z1 e! R- g
! h$ H! Q, P- v. N# h 1904年以后,关内移民东北的浪潮持续高涨。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形成移民东北的高潮。其中,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而山东人口压力最大,因此山东人成为“闯关东”的主力。据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统计,民国38年间,山东平均每年有48万人闯关东,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792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专门设立掠夺华北劳工的机构——“满洲劳工协会”。该机构仅在1939年到1941年间,就从山东、河北等地抓捕400万人赴东北做劳工,这又是一种变相的“闯关东”。 2 |2 m4 |7 L1 m1 S, b4 e# n
8 Z N: ?6 T4 A1 m9 J; o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因为人口压力,移民东北的惯性仍然在进行着。20世纪60年代,“进军北大荒”成为新一波、也是最后一波移民东北的浪潮。
: d, w* Q' B$ W7 |5 ?0 L
% p e& G; p% j/ e$ g3 A! C" b 到东北的移民一般分为两种,即季节性移民与永久性移民。季节性移民春去冬回,年复一年,渐渐地,有人开始安家落户,变为永久性移民。早期以季节性移民为多,清末以后,永久性移民逐年增加。
4 C$ s! w# i* X( {# R
: n+ P" L! j1 ]% ] 大量人口迁入,使东北的社会和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没有广大移民披荆斩棘、含辛茹苦的艰难创业,就没有东北后来人烟稠密、经济发展的局面。
* ^ v% {$ ? G# ^% V' O9 n
7 I, B; K3 x6 l. g7 y 封禁时代的东北,极边寒苦,风貌原始,生产落后。移民们通过种种形式的垦荒,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生产关系也有所变化。在清代,移民垦种的荒地主要分为旗地、官荒和蒙荒三种。移民初至,大多一贫如洗,往往被旗人雇为佣工,小有积蓄之后,开始向旗人佃种地亩,随后便借旗田之名额外开荒。旗人为了获利,开始出租典卖旗地,原先的农奴依附关系逐渐瓦解,旗地制开始向封建租佃制转变。此外,由移民带来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至清末,所产粮食除东北自给和消费外,还大量销往关内。 - R& X* I2 o% X! E5 v
' P1 K; m$ y# Z; B
移民的进入,也使东北各地大小城镇迅速发展。满人入关后,清廷对商人出关贸易未加禁阻,出关经商者日众,但那时的商贾大多为行商。后来,在移民浪潮影响下,关内商人日渐增多并定居下来。商业兴旺,带动了大小城镇的迅速出现。晚清以后,东北开始出现中国的工业重镇,其中铁路、矿业还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j" I( m1 }( f0 |! J7 A上千万移民的到来,为东北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繁荣了城乡市场。在社会文化领域,大量移民进入东北,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形成新的地方文化。在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移民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进取、拼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闯关东”精神,不但是千百万移民的人生写照,也是后人们积极进取、团结奋斗、振兴东北的精神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