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15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家人应该知道的历史————闯关东(转载)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80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10 20:2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关东,泛指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构成的东北地区,明朝称“辽东”。清人入关后,这一地区被称为“关东”——因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名。以山海关为界,又有关里、关外之别。“闯关东”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指的是清朝,尤其是清末至新中国成立时期关内民众向东北的移民运动。“闯关东”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闯”,说明向关外移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属于越轨犯禁的非法行为;而且,因为 “关东”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比较恶劣,进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冒险行为。东北地区逐渐开禁后,移民关外变得合法,但“闯关东”一词却被沿用下来,成为17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的代名词。 5 H% V6 l) v# ^% t# v

& a1 h/ d: c& D( N+ a    从历史上看,内地向东北移民由来已久。从两汉开始,北方每遇战乱,便有百姓迁往东北避难。在清中期之前,因盛京(今沈阳)系“龙兴之地”,故清廷对东北地区长期实行封禁政策,“闯关东”没有形成规模。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廷在东北部分地区开禁,于是山东、直隶(河北)等地人民纷纷“闯关东”,并在民国时期形成了大规模的“闯关东”浪潮。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东北的移民及其衍生人口已由明末的300万人增加到3000万人。纵观“闯关东”的历史,其移民历时之长,人数之众,在世界移民史上也属罕见。
' x7 N/ Q; J) X4 }) Y
, S7 m# l2 ?5 s) S    “闯关东”的发生有移民自发的主观因素,也有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根据清朝至民国年间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以及移民的多寡,“闯关东”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招垦——封禁——局部开禁——全面开发几个时期。 % M. E+ D2 f) T/ x2 n9 N1 u) U$ \

; v8 e& o6 |6 q& _# F    从招垦到封禁(1651—1860)
& K' s2 K8 A5 l5 u  q8 }, ^- W6 v& ~& B
    清朝初年,由于明清王朝更替而发生的战乱等原因,东北地方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人口损失严重。为恢复东北经济,清廷于顺治初年颁布一系列条件优厚的招垦令,大量汉人应召前往。一时间,“直鲁豫晋之人,来者日众”。但这种情形很快引起了清廷的恐慌,害怕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满人利益,破坏满人风俗,尤其是有害于“龙兴之地”,故从顺治年间开始,至康熙中期,清廷沿辽河等地筑起一道壕沟,沟上植柳,或筑土为堤堤上种柳,即“柳条边”,又叫“边墙”,择地设立关卡,查禁犯规之人。康熙七年(1668),清廷废招垦令,正式推行封禁政策,即禁止边民越过边墙打猎、采参、放牧、耕种。康熙九年到二十年(1670—1681),清廷又构筑威远堡至吉林北边法特哈的“新边”。 % j4 M# `8 K- s2 ]

; @5 q' I8 L  l+ b- P5 u# C6 I    尽管有“边墙”的阻隔与律法的惩处,大量流民仍然设法冲破封禁,进入东北地区谋生。据光绪《吉林通志》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三姓地区(今黑龙江依兰)一次就驱逐流民61户303人。然而到嘉庆中期,吉林府每查一次,辄增出流民数千户,“边墙”形同虚设。乾嘉之交,直隶、山东等省遭遇严重旱灾,大批灾民背井离乡,或泛海辽东,或陆行辽西,涌向关东谋生。清廷为稳定政局,不得不一度放松禁令,允许灾民出关谋生。 ) n) l  x' l5 v. i5 e$ f
) M" Y6 R9 a+ X: X
    清前期的东北也是内地“罪人”的流放地,这些人发配至此,当兵为奴,被称为“流人”,而一般“闯关东”者,则被称作“流民”。 3 N; \6 W, C* i# F4 @/ U. p

6 s1 C# Z) l* D, `0 M5 T    从局部开禁到全面开禁(1860—1904) 1 z+ H# u0 _% U4 _% a0 O& g

2 W6 S8 i* q# R: _) Q6 e    咸丰、同治年间,战乱和灾荒使山东、直隶等省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为了求生存,大批涌入东北谋生,其势如潮水漫涌,强烈冲击着清廷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另一方面,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叩开了东北的大门,沙俄更是不断侵扰北部边疆,东北防务吃紧,而人丁不足,又加剧了这一情形。凡此种种,均要求清政府改弦更张。咸丰十年(1860),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数度奏请“解禁”,清廷宣布“移民实边”。自此,东北局部开禁,首先在奉天开放官荒、牧场。近200年的封禁,渐趋瓦解。
9 l2 @2 H$ L9 o3 }8 L5 ?3 d  M1 p" {1 p9 `
    这一时期清廷对东北开禁的态度是犹豫不决的。同治二年(1863),有官员奏请清廷开放奉天官荒马场,清廷饬副都统恩合查复此事,后将大凌河以东牧场全部放垦,以西牧场则封禁如故。光绪十年(1884)、十三年(1887),清廷曾两次下令永远封禁黑龙江。
+ l! f  @* N% o7 u5 H$ g+ `
4 C* j; T1 F8 O2 F9 T  n1 o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东北面临空前危险,促使清廷改变立场,发布一系列招民实边的谕旨,以实际行动宣告全面开禁。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黑龙江将军达桂、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奏请全体开放,旗、民兼垦,并对垦民加倍奖赏,实施数百年的封禁政策至此结束。
0 w) S  O+ a% o( R
2 f* I, z; {4 E    大规模开发时期(1904年以后)
: P. _7 z4 Z; z$ f. s4 \" b9 D9 H6 P" L! E- Q
    1904年以后,关内移民东北的浪潮持续高涨。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形成移民东北的高潮。其中,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而山东人口压力最大,因此山东人成为“闯关东”的主力。据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统计,民国38年间,山东平均每年有48万人闯关东,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792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专门设立掠夺华北劳工的机构——“满洲劳工协会”。该机构仅在1939年到1941年间,就从山东、河北等地抓捕400万人赴东北做劳工,这又是一种变相的“闯关东”。
) Q* g# B( j/ ~: W7 V& a( x
: t- d0 G3 U+ T/ ]8 Q# p- `5 [/ ~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因为人口压力,移民东北的惯性仍然在进行着。20世纪60年代,“进军北大荒”成为新一波、也是最后一波移民东北的浪潮。 + N" m9 m9 B" \; A! j8 ~. m

" I% e# h! P7 `4 N2 J/ j; W    到东北的移民一般分为两种,即季节性移民与永久性移民。季节性移民春去冬回,年复一年,渐渐地,有人开始安家落户,变为永久性移民。早期以季节性移民为多,清末以后,永久性移民逐年增加。 $ [$ Q* D' I2 }  e& A; U4 s" O

+ N9 i( h* k8 W    大量人口迁入,使东北的社会和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没有广大移民披荆斩棘、含辛茹苦的艰难创业,就没有东北后来人烟稠密、经济发展的局面。 2 S! F- o! w2 M$ @4 V% w( c+ j" H
0 [# S) w* x; E1 }6 J& [
    封禁时代的东北,极边寒苦,风貌原始,生产落后。移民们通过种种形式的垦荒,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生产关系也有所变化。在清代,移民垦种的荒地主要分为旗地、官荒和蒙荒三种。移民初至,大多一贫如洗,往往被旗人雇为佣工,小有积蓄之后,开始向旗人佃种地亩,随后便借旗田之名额外开荒。旗人为了获利,开始出租典卖旗地,原先的农奴依附关系逐渐瓦解,旗地制开始向封建租佃制转变。此外,由移民带来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至清末,所产粮食除东北自给和消费外,还大量销往关内。
0 T9 B  _" }( y  ]. S- r  S) L" Q
  j- s& ]$ h' e$ |# ~, c    移民的进入,也使东北各地大小城镇迅速发展。满人入关后,清廷对商人出关贸易未加禁阻,出关经商者日众,但那时的商贾大多为行商。后来,在移民浪潮影响下,关内商人日渐增多并定居下来。商业兴旺,带动了大小城镇的迅速出现。晚清以后,东北开始出现中国的工业重镇,其中铁路、矿业还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6 Q2 C- F$ N  {/ a. P
上千万移民的到来,为东北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繁荣了城乡市场。在社会文化领域,大量移民进入东北,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形成新的地方文化。在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移民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进取、拼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闯关东”精神,不但是千百万移民的人生写照,也是后人们积极进取、团结奋斗、振兴东北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180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15:54:11 | 只看该作者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y- @% N7 j2 _" R4 q- k7 u( L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
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 e, Q2 }, p5 g  三个时期
* x3 X7 g) W% W  (1)1644至1667年,《
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1 z* Y( k, t5 k  G. o! O$ ~! U) }
  (2)1668至
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1 p/ [1 J' `4 }# ]6 H6 x# w' |) L+ ~4 [
  (3)1861至
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5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