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101|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州人"姚克是什么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23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1-3-23 11:07 编辑 + q' ^- U7 }9 Y: h1 B
8 V5 ^4 u) h6 U; _& L$ o" R3 R

* ]2 t( v0 e3 p- s! i转发祝兆平《“苏州人”姚克》; e) O4 W+ _' e* m5 P! [! n$ _
6 B2 G' r, g/ }4 _5 j
“苏州人”姚克
第一章
凤凰网江苏综合
2018/08/07 15:56
“苏州人”姚克第一章。0 c6 Y2 S8 c) G* J; ~
一、姚克和鲁迅的交往和友谊1 R4 c4 H1 B! A

( ^" v8 r! z) ^1 w  B
% o+ m* L2 ]- T7 N0 g: r; s5 ~9 h
姚克,鲁迅先生的年轻朋友。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鲁迅全集》书信卷的注释工作的陈子善先生,发现鲁迅晚年通信的文学青年中,姚克的名字赫然在目。现存鲁迅致姚克的快竟有三十三通之多,最早的一通写于一九三三年三月五日,最晚一通写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日。而姚克与鲁迅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同年九月二十二日。& s" n7 m( D$ `5 M# E2 G

3 k0 I" k, z; ~+ k0 e" ]
9 h9 Q% `$ C: g# y1 x
上世纪七十年代,姚克曾写《<鲁迅日记>的两条诠注》,专门讲了《鲁迅日记》中两条提到姚克文字:一条是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曾记“……同姚克往大马路照相。”日记只说了姚克陪他去照相,却并没有说为什么要去照相。9 X5 J0 n4 \& R. J/ u

  b2 s- w2 _$ Z& v

% n' d8 X0 m" E其实事情是这样的:他曾协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把鲁迅的作品翻译出去,斯诺称他是“一位有才能的青年评论家、剧作家和散文家,并且是鲁迅的知友。”一九三三年秋,姚克和《西行漫记》作者斯诺计划将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译成英文。第二年春,征得了鲁迅的同意。他们就和美国出版界接洽,先在《亚细亚》杂志刊登《风筝》、《药》和一篇鲁迅的小传。可是鲁迅先生给他们的几张照都不够满意,杂志编辑要求再找好一点的,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陪他再去照一张。所以姚克就约定了陪鲁迅在那天去南京路先施公司后边的雪怀照相馆去——并不在大马路。姚克与该照相馆老板林雪怀相识,预先跟他说定一定拍摄到满意为止。林老板非但替鲁迅先生拍了几个样子,还拍了一张姚克和鲁迅的合影。洗印出来后,姚克从中选了一张最好的寄到美国去,后来登在了《亚细亚》杂志上。鲁迅逝世后,挂在万国殡仪馆灵堂上的那张大照像,就是从这张照片放大的。
2 E' p% n: u+ S' q
( `4 L1 a/ ], M$ `- K( K% J
$ E3 t7 u9 M& t! Q9 U
另一条是在鲁迅逝世前二十七天(九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云“下午姚克来并赠特印本《魔鬼的门徒》一本,为五十本中之第一本。”这二十几个字,也隐含了一些不很重要的事,但也有一叙的价值。/ U) B0 a2 {6 o0 A# j# i

, T" R5 \3 V& T

6 M, Y1 W4 P/ }8 U鲁迅先生一向对翻译文艺作品和理论非常重视,从青年时就和胞弟周作人合译过《域外小说集》,一直到临终前,还在翻译果戈里的巨著《死魂灵》的第二部分。那里非常有影响的《译文》月刊就是鲁迅创办的。他还鼓励别人翻译,有一次鲁迅和姚克闲谈时,就劝他多做一点翻译工作。姚克接受了他的建议,不久就开始翻译萧伯纳的《魔鬼的门徒》,不过他由于又要办杂志,又要创作剧本,还要不断写文章,杂事太多,进度相当慢,直到一九三五年夏末秋初,方才脱稿。鲁迅先生知道后马上就向文化生活出版社推荐。鲁迅在当时文坛上可谓一言九鼎,出版社就托鲁迅向他催稿。所以,鲁迅在那年十月二十日给他的信中有“……先生所译萧氏剧本及序文,乞从速付下,以便转交付印。”之语。姚克翻译此书原是听了鲁迅先生的一席话而起意进行的,现在老人家又是如此热心的推荐出版,可以说,此书的翻译出版完全是由鲁迅先生所促成,故姚克内心对鲁迅先生充满了感激和惭愧。惭愧的是薄薄一本萧氏戏剧,年富力强的自己翻译竟花了差不多近两年的时间。' q* r& j, Q% G" Y

( q1 M2 n  k/ n/ ~: L
' n( D) D9 T4 f5 S6 Y5 B3 C! Y
《魔鬼的门徒》付印时,姚克特地到一家进口洋纸的公司,买了一些上等书纸,托文化生活出版社代他另外专门加印了五十册精本,每本书上都有编号,并将第一号谨献给鲁迅先生以致感激之情。  ]: m$ ]: u4 Y

& R# g  C0 e3 y8 l

3 A8 f1 e3 a' n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二日,鲁迅先生从六月的一度病危逐渐脱离险境,有所好转,但体重已消瘦到不足九十磅,姚克带上一号精装本的《魔鬼的门徒》走到施高塔路大陆新村,踏上了鲁迅先生二楼卧室的楼梯。先生躺在籐椅上,见小姚进去,忙要起身,姚克赶紧上前扶他坐下。鲁迅对他笑着说:“不要看我娇嫩,我早已复原了。”姚克打开纸包,将那本书双手奉赠先生。鲁迅放下手指上的烟卷,接过书去看,那神情似乎很欣赏那中国锦的封面,还称赞了这本书的装订和铜版之精,说在中国出版的新书中鲜有其匹。姚克告诉他,每一本的费用差不多要四元。他觉得价钱是贵了一点,但书是精美的。接着又关切地询问了他近来的工作情况,过程是极其愉快和轻松的。不料,就在那次和鲁迅先生的晤面后,仅二十几天之后的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一代文坛巨人就与世长辞了。; i4 {9 a$ ^3 X  c' |! Y
* j0 Q+ i3 {; S, N+ V, S
. T6 G/ x, L/ p& J7 V2 O/ Z
后来姚克在一篇悼念鲁迅的文章《最初和最后一面》中,曾写到他初见鲁迅时的心里有点顾虑,因为鲁迅“最讨厌的是浮滑的‘洋场恶少’而我那天恰穿著一套崭新的洋服,头发也梳得光光的,只怕被训辱一顿。”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鲁迅对这位好修饰的洋场少年却颇具好感并倾心相谈。之后,鲁迅有一次与朋友谈起这次会见姚克时说:“别看他西装革履,倒有真才实学,是个切实做事的人。”足证鲁迅阅人的眼光是锐利而深刻的,绝不可能为衣帽冠盖之类的外表现象所迷惑。
3 Z5 }; Z- Q2 U8 f
# v  Q6 O: H* p( l2 a1 {

. H# `: Z& K+ d鲁迅辞世后,姚克和后来以《西行漫记》闻名世界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共同署名敬献挽联:
- n+ K9 O/ k1 e! R: g! s* V( w2 G  `! [/ p% K. D

# D$ L+ j5 m) v' `% A2 Y, R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0 W+ p/ [% @8 g4 \" m# z$ P6 a2 ?

7 G) D6 x1 h" ?, J; k0 S4 X

! @1 B  p( e8 a) n' H& S)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h7 p! N: f: [4 H( U
- x" ~, x" U2 m0 b$ p: O5 D; o
+ F0 i6 a, a& I) g: ~( I$ U; V" H
鲁迅丧礼出殡时,他又担任司仪主持公祭,并与巴金、胡风、萧军、黎烈文、黄源、靳以、张天翼等为鲁迅的抬棺人,可见与鲁迅的关系之密切。; a) ^% M% m, v, k' _6 d& e1 F. U) E

+ x% ^5 @! V- x, T" o
! I, W8 h" _. q+ O- P3 |
在1936年11月鲁迅逝世不久和1967年7月姚克先后撰写发表了《痛悼鲁迅先生》和《从憧憬到初见——为鲁迅先生逝世三十一周年作》两篇深情痛悼大师的纪念文章。在前文中,姚克讲到一件令他感动的事,他当时才认识了鲁迅不过一个月,因为知道小姚很想见见上海文坛上的人物,鲁迅就特地专门到一家饭店作东请了一次客,邀请了许多一流作家,并给他一一介绍。记得那天到的有茅盾、黎烈文、田汉、丁玲、郁达夫、适夷等十几位。不久就发生了丁玲失踪事件,一时风声很紧张,有许多作家都避到别处去了,但他却仍然和姚克通信来往,有时还到姚克的寓所来,或一同出去。
/ A, z" V' G/ q
% ^& D: F: k  n: c9 z6 Z
! y& R, H  ]- Z5 H: Z
另外文中有这样两段话我读后特别感动:“我既不是左翼作家,又没有什么政治的信仰或色彩,但他却坦然不疑,深信我是不会加害于他的。”“我始终没有加入任何政治性质的文学团体,更没有做过任何政治的活动,但他却并不因此而瞧不起我,或说我没出息。他只说过:‘其实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是非曲直,昭然具在,揭其障蔽,便是公道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而深刻的情怀呵。6 m6 H, R) r/ ?7 E- i0 F+ X+ t( @

3 ~. ?1 q( A1 m& T4 ]  N3 K& D. p
) L# T8 T  g! t& P/ h
而《从憧憬到初见——为鲁迅先生逝世三十一周年作》一文是他一九六七年发表在台北《纯文学》第七期上的,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因为当时台湾的“戒严令”尚未解除,鲁迅的书还是禁书,也不可能下面谈论鲁迅。《纯文学》敢于冲破这个禁忌,刊发鲁迅油画像和姚克此文,虽然出于主编林海音的胆识,但姚克撰文让广大台湾读者认识“鲁迅这个‘人’”,更是功不可没。8 v$ W5 Z5 E# F. H2 d+ p. V

/ A/ [% N' O& H% x& _$ g

, U) v1 S) J" p& X/ {  S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文学小青年和一个已是五十出头的大文豪之间的交往,真正的忘年之交。(祝兆平)

. I* _  ~. j/ {; P) P6 P8 Y/ B+ n
2 b5 {! `: B; z% c3 T
: v) K8 ^1 [. d
* J+ {) J! y" G( c4 c
  U' O: h/ _; I( G3 R
     

. A0 K1 O1 ?$ l
' X0 h# j0 y. H
9 D1 b" S% @+ N+ _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1:21:29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1-3-23 11:19( h  j7 _6 r; i! `; @4 R
三、 姚克的两位亲戚:江青、姚文元
* h0 F; @* @* y* D! \其实,关于姚克,除了他和鲁迅的友谊交往和他在戏剧影视创作和理论 ...

1 {, o9 S! ~5 B四、三生花草梦苏州- Y: j# U; x0 k1 u) T1 C, q
其二是姚克为什么自称是苏州人。姚克(1905—1991),原名姚志伊,学名姚莘农。他祖籍安徽歙县,姚家本来是安徽的一个大族,但到太平天国之前,祖父这一房已定居杭州,祖父和父亲都在清朝为官。但他出生在既非安徽也非杭州的厦门,母亲为苏州人。因从小在苏州长大,讲一口苏州话,自称苏州人。晚年撰文明确表示“苏州是我故乡”。二十年代末,姚克在苏州东吴大学读书,先读法科,出去工作两年后,再回东吴毕业大学文学系。嗜戏剧,课余主持“东吴剧社”,为戏剧家吴梅教授的学生,会唱崑曲,熟习中国戏曲历史理论,兼精英语,并终身与文学和戏剧结缘,是电影《清宫秘史》的编剧,也是原作话剧《清宫怨》的作者。
, r, E+ t; R9 ~  x. k+ R6 ?/ `
关于他自称“苏州人”的话题,专门写过一篇《籍贯与故乡》的文章,写到虽然他原籍安徽歙县,但祖父早已定居杭州,而他的母亲是苏州人,所以他们在苏州买了一处房子作为久居之计,这所房子就是他的老宅,苏州就是他的老家所在地。他从七岁起一直在苏州生活成长,直到在东吴大学毕业,除了有几年在上海念书外,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苏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苏州的“吴侬软语”是他唯一讲得纯粹的方言。虽然他的沪语、粤语、国语他都能讲,但苏州话、常熟北门外的乡谈说得相当地道,所以论口音,他只能是苏州人。另外,他认为根据男女平权之理,从母籍也应该是可以的。而且,“中国人能以苏州或杭州为籍贯,应该是很值得自豪的事。”还有,无论他在哪里,“我在寂寞无聊的时候,心里怀念的不是歙县和它雄奇的黄山,不是杭州的西湖或厦门的鼓浪屿,也不是我曾经久住的上海和它不夜的繁华。我念念不忘的只是消磨了我的童年和少年的苏州。当年我对苏州一点不稀罕:想不到在羁旅之中会这样萦回在我的心头。我曾经居留过的地方——如上海和北京——有时候固然也会浮现在我的梦忆中,但总不像苏州那么亲切,那么可爱,那么温暖。”
6 S9 E. s6 S) A4 Z# P) ^姚克在此文中写到,“譬如说,苏州的塔要数北寺塔最巍峨,保存也最好,我非但登临过多次,而且还在第九层的壁上题过诗。可是最使我怀念的倒是定慧寺巷的双塔,因为它离我家很近,一出大门就望得见它一对笔似的塔尖矗立在不远的天空。定慧寺圮废已久,没有和尚也没有香火,我曾和五弟六弟带着电筒和布袋,夤夜爬墙入寺,攀缘到塔顶上去捉野鸽和八哥。这是很危险的勾当,幸喜我们那时只有十几岁,身轻如燕,手脚敏捷,所以每次都满载而归,从来没有出过岔儿。上海、杭州、北京、香港,和其他我曾经到过的地方都有塔,但对我个人可没有一个比得上双塔那么亲切;那些塔是人人所得而有之,唯有双塔是我的。教我怎么能不怀念它?”
( [- l1 T8 m; ~" f* H# l6 _7 U. i他还写到了苏州老家的花园和花园中绿萼梅的清香,杏花、桃花、石榴、芍药、牡丹,挨一排二的开花,和兄弟爬树采桑椹、取鸟卵,贪吃还没有成熟的生果,特别是咬柿子的难忘经验,还深情写到苏州土产的鸡头——亦称芡实的故事:专门乘船去葑门外的南塘,看乡下小姑娘坐在木桶里在水中采鸡头、剥鸡头,在红泥小炭炉上用白色的瓦罐煮鸡头的情景。并感叹道:“这种口福大概这一辈子不会再有了。”
$ F% o5 o! d( q如此的乡思乡愁之情,教人读了如何不感动!& _7 f, u' }. \) d: y  ]* ?
最后他写道:“多年来我一向自称为歙县人,但精神上,我是属于苏州的。一个人如果能有一个籍贯又有一个故乡的话,我可以说歙县是我的籍贯,苏州是我的故乡。”
) z" [- z! m, x* ~: K2 v  N1969年春夏,姚克到美国夏威夷大学执教“现代中国文学”和“中国哲学史”,后来又到旧金山,任教于太平洋大学卡利逊学院及旧金山州立大学,专门教授东方文化,从文化艺术到戏剧,从东方哲学到中国历史,他以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得到了无数师生的敬仰和爱戴。他曾以庄子的哲学思想,创作编写了话剧《蝴蝶梦》,自任导演,由学生演出。通过戏剧形式,让师生们了解和深刻领会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深博大。同时,他还把美国著名话剧《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由学生用中文演出,让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通融。
9 {3 x2 T& W; n' z8 s值得一书的是在1974的春天,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合肥四姐妹”或“姑苏张氏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第二次到哈佛参加曲会。她首次到哈佛大学演唱崑曲是在1968年春季,那回她与女弟子李卉一起演出了《思凡》和《牡丹亭》中的《游园》。这次曲会是在哈佛赵如兰教授(即赵元任的女儿)的家中进行的。会上由姚莘农先生唱曲,充和则吹笛伴奏,表演的是《金雀记》里的《乔醋》一出中的《太师引》一曲,内容描述的是晋代才子新官上任,十分得意,正派人接那分别多年的原配夫人井文鸾,却同时接到了从前情人巫彩凤托人送来的一封信函。《太师引》一曲唱的正是那封情书:
6 K) e8 B5 x: }8 W顿心惊,蓦地如悬磬,
6 j: ^  ^9 Y4 ^' s) I) _1 y, u止不住盈盈泪零。1 \( l  i7 ^2 o. _
记当日在长亭分袂,# M6 }6 O$ ?6 z
问归期细嘱叮咛。
# j0 d" D6 ^: N8 S却原何身罹陷阱,. j, ^/ n# M1 A0 F5 H/ ?1 [* o9 d
犹幸得保全躯命。
! c* [. U. q1 ~  V) g1 w5 A劈鸳鸯是猖狂寇兵,最堪怜蓬踪浪迹似浮萍。& T  ~* |5 b4 Q
曲会四天后,姚先生特地到耶鲁拜访充和与她的先生傅汉思,得到热情款待,才有机会用毛笔将此曲抄录在充和的《曲人鸿爪》画册中,并题款识,自称数十年未唱《乔醋》的《太师引》一曲,当天在哈佛曲会中,幸得充和用“自制银管”吹笛伴奏,并得她不断提示,“方能毕曲,庶免曳白之讥焉”。款识中还提到充和与他的胞妹姚志民是苏州的崑曲同期(老曲友),同时,对充和与汉思的热心招待很是感念,他乡遇故知,觉得友谊之情至为温暖:“余自波士顿赴新港(即纽黑文),充和设榻相待,复以自作之佳肴饷我。数年来远客斯土,羁旅生涯,已不知姑苏之温暖,今日始如坐春风里也。”大约,因为他们虽然都自称苏州人,但祖籍都是安徽,所以他在落款时作“古歙姚莘农”。此事在多年前广西师大出版的《曲人鸿爪——张充和曲友本事》一书中有专门记述。
, Y) ]% }0 n) R- l& ]) ]5 o1 E/ d不过,姚克离开大陆后,特别是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与家乡长期信息不通,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沉冤得雪。尽管思乡之心日切,还终日忧心忡忡,担心当局是否可以让我回来?
$ G6 \+ J( r: }* n1 ]% h根据今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香港作家古剑著《信是有情》一书中《闲话姚克》一文写道,《鲁迅全集》在共产党执政前出过一套,建政后,于1958年和1981年分别出过两套(2005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过一套),1958年“反右”后那套的注释,说姚克“投靠国民党反动派”,“大陆解放时逃往海外”。1981年全国对过去的不实帽子给予平反,《鲁迅全集》写了新注释,实际上也是一种平反。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了封信给姚克,承认以前“内容失实,使先生蒙不白之冤”,认定“先生与鲁迅有较深的交往,并在传播鲁迅的作品方面做过相当有益的工作,我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并希望看到你写的有关这方面的回忆文字。这样的文字国内由我们发,也可以起到为先生挽回影响、替我们改正错误的作用”,云云。
1 _, c/ k% }& {* P: i* R& _- t/ T可惜这封信姚克没有能够见到。因出版社无姚克的地址,就寄给了在香港做统战工作的罗孚。罗孚也无姚克地址,后来又幽居北京十年,此信就压了下来。
% R) a) i2 F$ M( R0 m& |0 G( f! }( ^直到1991年6月,姚克才和国内的六弟姚志曾接上联系。在他给六弟的一封信中说:“长吉诗最晦涩难解,自来注家都不能识其庐山面目,十余年来,长吉最难解之‘诗谜’(钱钟书语),兄居然能通解百分之九十九,可使读者称快。”而且已经将此整理出了一部约二十五万字的书稿,并“思于上海排印。”准备带回国至上海印行,这对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而言,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学术成果。
0 i9 L; x0 F0 P  c) w- d从他最后的两封来信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的眷念,并计划于第二年春返回中国,在苏州居住一段时间,完成他的《李长吉诗歌集校注》初稿的结尾工作,同时筹划在内地出版。然而,就在他准备将要回国前夕,竟因偶染小疾而致不起,于当年(1991年)12月19日病逝于旧金山,享年87岁。这一生的漂泊的游子,终究未能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
8 x6 a/ D5 X$ ~6 s2 Q& L就这样阴差阳错,铸成了一代文学才子的千古遗恨。
4 E$ @6 n( s& d) u根据台湾作家蔡登山所写《洋才子姚克一生漂泊》一文,姚克自1948年秋到香港后,历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联合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他在香港住了21年,直到1969年春,才应美国夏威夷大学之聘,去了美国。有一位与姚克交往颇多的香港作家王敬羲在后来回忆姚克离港前的日子时写道:“看姚先生写稿,是我毕生难忘的事。姚先生穿长袍(年轻时总是西装革履),去到半岛酒店大堂咖啡座那类地方是很受众人注意的。我总是陪他找一个角落坐下来,为他点了他心爱的咖啡,然后留他在那里写稿。当然要事先准备好浅格子的大稿纸。从下午两时到四时半,姚先生大概可以写二千多字,有时我五时前回到咖啡座,姚先生已将一篇稿写完。问他是不是写累了时,回答总是‘不累’。”这期间,王敬羲还帮他出版了《清宫秘史》、《陋巷》、《坐忘集》等书。但王敬羲说:“为先生出书,更学到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一本书的三校,姚先生坚持自己校阅,一字不苟,从头看到尾。记得赶着出版《陋巷》时,正逢大暑,他老先生仍一袭长衫,只是把袖管卷高一些,在印刷厂狭小的房间,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虽然挥汗如雨,从不曾听过他有任何怨懑之词。”" c+ i' i# z3 q; ^6 N
其实,1950年代,姚克在香港戏剧文化界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除了继续倾全力倡导话剧运动,不但创作了大获好评的历史剧《西施》、《秦始皇帝》和现代剧《陋巷》,还导演了英译《雷雨》,撰写了大量颇有见地的话剧和电影评论文字。同时,他在联合书院执教,钻研明清戏剧,发表了《明清戏剧散论》、《<出使中国记>之戏剧史料》等论著论文,又钻研希区柯克、奥尼尔和法国现代剧,发表了《关于希治阁及其他》、《论法国的现代剧》等论文,均自成一家言。后又执教美国夏威夷大学,并翻译了阿瑟•密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并对李贺诗歌作了精深的研究。作为戏剧家的姚克,是香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话剧运动成就卓著的代表性人物,成就卓著。& v% |/ p" Z# g$ V2 ~9 B  U0 Q; U6 b
姚克一生有过三次婚姻过程:第一位是他当年滞留英伦时所认识的英国女子,后带了一个孩子离开姚克回了英国;第二位是著名的演员苏州籍美女上官云珠,1943年,离婚的上官云珠与姚克在北京结婚,翌年生下女儿姚姚,但1946年他们就结束了这段不长的婚姻;1947年,姚克和他的第三任太太吴雯在南京举行盛大婚礼,曹禺等到场参加观礼,婚后他们共育有五名子女。吴雯于2010年逝世,晚于姚克19年,并合葬于旧金山一个面向太平洋的山坡的墓园内,面对故国,永守彼岸。+ @+ D/ t- X/ L1 m" G& o
1967年11月,香港正文出版社出版了姚克的评论集《坐忘集》,1971年和2004年国内两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由姚克翻译的美国阿瑟·密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 Q- v. [- @" o( ]
2011年10月,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海豚出版社在1980年内地重印《清宫怨》三十年后,终于由现代文学史专家陈子善教授编辑出版了姚克的随笔集《坐忘斋新旧录》。我认为这是陈教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又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3 Z. C8 X7 o; p2 S4 D  }; \. A
/ L* G  G, K5 ?4 y2 [  V1 b0 Y写于2017年6月21日吴门夜读斋/ A6 j; V8 b% u
改定于7月8日, q' Y! L& {) s& p& y' b

' B, `7 ~' _! ^) ^4 u  c8 b% ~/ q: R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1:14:09 | 只看该作者
“苏州人”姚克第二章。' N$ M7 R9 H2 C
二、《清宫秘史》前后

$ ^$ |' K1 G5 C+ n9 B- D! Y" u! i; ?, X, S" M
7 E( ]( }% T0 n, m0 i) t1 ~* m. p
姚克在三十年代,曾担任温源宁主编的上海英文刊物《天下》月刊编辑。那家创刊于1935年8月,由中山文化教育印行的《天下》月刊被誉为“民国以来水准最高的英文学术刊物。”在当时蛰居亭子间写作的眼中,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崇洋媚外”的“高等华人”。编辑部布置得像个文艺沙龙,编辑有林语堂、全增嘏等著名学者教授,姚克是最年轻的编辑。他在那里先后把曹禺话剧《雷雨》、昆剧《贩马记》和京剧《打渔杀家》等译成英文,又翻译出版了萧伯纳剧本《魔鬼的门徒》的中译本。同时还担任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清明时节》的编剧。抗战爆发,姚克参加“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赴莫斯科参加苏联戏剧节,又到美国耶鲁大学钻研戏剧,从而成为中国戏剧界名副其实的新锐。
$ w3 A  I. m+ j8 F, T8 g4 G
: {' @# h+ q/ l" j, {2 W- @

" F! a2 V) C# q% m% d  Y# u1940年姚克从美国耶鲁大学进行戏剧深造回到上海后,一面在圣约翰大学执教,一面与费穆、黄佐临等合作创建了“若干剧团”,大力推进“孤岛”话剧运动。先后创作了历史剧《清宫怨》、《楚霸王》和《美人计》,还创作了现代剧《银海沧桑》。《清宫怨》1941年7月由大导演费穆(亦苏州人)执导上演,大受沪上“孤岛”观众欢迎,连演三个多月之久。  J7 |/ J$ N" N4 O

+ q$ |" }* a, u: F
6 W, _/ u( ~: C; G. H3 s3 j
在后来出版的《清宫怨》单行本代序《独白》中,他写道“把史实改编为戏剧,并不是把历史搬上舞台;因为写剧本和编历史教科书是截然不同的。历史家所讲究的是往事的实录,而戏剧家所感兴趣的只是故事的戏剧性和人生味。”1948年,姚克将话剧《清宫怨》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清宫秘史》,并由著名导演朱石麟修改后拍成影片搬上银幕,舒适饰演光绪皇帝,周璇饰珍妃,唐若青饰西太后,洪波饰李莲英,在香港上映后引起轰动。# y& m% V+ q) o, G( l

5 O& P  i2 D1 o6 h
% p- `; V* d9 N: w+ N1 N
1950年3月,《清宫秘史》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演,颇受好评,誉为爱国影片。可5月3日,突然一律停映,原因未经公布。一时之间《清宫秘史》被扣上“卖国主义影片”的罪名,姚克也被视为罪大恶极的“卖国主义者”。
- X9 F5 V; {* O1 X- t$ O
9 x$ ]3 ]5 X5 b; H+ p
1 M" G  o6 b( y0 A9 G! D
根据姚克写于1967年11月27日的《<清宫秘史>电影摄制本自序》中所记,此电影被当时的文革红人戚本禹批判为“《清宫秘史》,有人说是爱国主义的,我看是卖国主义的,彻底的卖国主义。”文中写道:这位在一年内在天安门上的排名跃升了一百七十三名的政治暴发户在同年三月出版的《红旗》杂志上发表了《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清宫秘史》为什么是‘卖国主义的’,甚至于是‘彻底的卖国主义’的呢?戚本禹在他的文章里举出了下列三个论证:(一)‘大肆宣扬崇帝、亲帝(按此处‘帝’字均代表‘帝国主义’)思想,极力散播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公开贩卖帝国主义的理论。’(二)‘把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描写成一种野蛮的骚扰,并且尽量丑化义和团,’说他们是‘专搞邪术妖法的无知愚民’……‘诽谤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三)‘歌颂的是戊戌变法运动’,‘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光绪皇帝,捧到了九天之上。’”% {7 L  V( S3 [
4 h+ i3 P9 ]# h0 f5 F

+ H# @8 o- t; J) T5 P这里笔者想补充一点历史实况。就根据戚本禹的那篇著名批判文章中所讲,早在1950年,《清宫秘史》在北京、上海和全国许多城市上演后不久,“围绕着《清宫秘史》这部反动影片,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同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党派,展开了一场严重的斗争。这是解放了的中国,在文化思想战线上的第一次重大的斗争。”& |4 }/ B7 `2 e8 F! T0 ?

1 p0 m& L. K" G( e% k& r, U/ P
7 K; j; K0 |6 x
“毛主席严正指出:《清宫秘史》是一部卖国主义的影片,应该进行批判。他还说过:《清宫秘史》,有人说是爱国主义的,我看是卖国主义的,彻底的卖国主义。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陆定一、周扬和当时的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等,以及背后支持他们的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却顽固地坚持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公然对抗毛主席的指示,说这部反动影片是“爱国主义”的,拒绝对这部影片进行批判。”
- m2 {" x7 S% j& Z
' F; P# i  ^7 B) }+ F* M4 H

1 `7 k6 q/ z1 i' X2 {1954年,毛泽东在组织批判“反动影片”《武训传》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的同时,顺带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一封信》中,再一次提出了影片《清宫秘史》的问题:“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有被批判。”" H( r, z0 ?1 U( Z
% M4 r0 F2 }8 E4 y9 c( r8 ^3 O

& _( A  L! O; n$ p戚文中又提到:“ 在毛主席这样尖锐地提出问题之后,以陆定一为首的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以及背后支持他们的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仍然继续坚持资产阶级反动立场,顽固地对抗毛主席的指示。从一九五四年到现在,十二年过去了,反动的、彻底的卖国主义影片《清宫秘史》,还是一直没有得到批判。”! f9 Q- g& f9 U% `
! W+ f7 C% U8 a% f. O; F
/ s0 ^* ~4 e7 z4 K+ ~
我不厌其烦地引用其中原文,其目的就是要让如今的读者知道,当年的毛泽东的话虽然一言九鼎,但也还不到皇帝圣旨的地步,他发话要对“卖国影片”《清宫秘史》进行的大批判,实际上一直遭到以刘少奇、陆定一为首的许多中央领导和中宣部、文化部的领导干部们抵制了十几年,直到他发动了文革,把所有过去反对过他的干部统统都打下了台,才使他的这一目的得以实现。
8 F) }" b6 q" N; i  T/ v+ e: d4 e  z) C

& V" M4 w) R/ M- R* ?. N" l' O0 A3 C& B6 z这样的观点现在看来是荒谬混乱到不值一驳的地步,且把批判者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从此以后,直到如今,国内所有的关于电影文学的出版物中再也没有见提到姚克其人其作品,包括一些所谓《中国电影百年》《中国电影史》或《民国影坛纪实》《上海影坛话旧》等等之类的出版物中,皆不见其踪影,只有1981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中讲到了永华公司拍的第一第二两部电影《国魂》(吴祖光编剧,根据抗战时期他自己的舞台剧《正气歌》改编)和姚克编剧的《清宫秘史》,并有大量叙论文字,但其中的观点还是和戚本禹的批判文章一脉相承,其政治水平尚停留在“文革”时期。1995年,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影资料馆编著,珠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电影图志》正式将《清宫秘史》的两幅剧照、编剧姚克、导演朱石麟和舒适、周璇、唐若菁及摄影庄国钧等几位主创都有,特别是导演朱石麟不仅有肖像照片,还有一段文字介绍。一位叫方保罗(在香港的中国电影资料收藏家和研究者)的美国人编著了一本《图说香港电影史》,于1997年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在此书《银幕上的中国王朝》一章中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两幅介绍《清宫秘史》的电影剧照,其中一幅周旋饰演珍妃的特写剧照,是刊登在1948年11月1日的娱乐戏院出版的《娱乐半月刊》封面上的,在简短的文字注释中写道:“《清宫秘史》堪称为朱石麟导演的代表作之一。朱是上海和香港电影史上的著名导演。”还写道:“永华第二部影片《清宫秘史》(1948),不仅是那个时代最大型的国语片,而且是最具争议的影片。该影片反映的是清末宫廷中的勾心斗角及风流韵事,曾被批评为‘违背历史’,在文化大革命中还受到严厉批判。然而在上演时,该片在香港和大陆都引起轰动。”
2 ~! s% q' O8 D
  X% z* O- h: I6 W, o0 j: }

; D, P: C# @9 ~但许多和他同时代同城的作家文人,甚至在几个专门撰写文坛人文轶事的著名作家的汗牛充栋的文字作品中也找不到关于姚克其人其作其事的一点痕迹,岂不怪哉。只有在鲁迅的另外一个朋友孔另境的女儿孔海珠编辑的2004年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痛别鲁迅》一书中,不仅将姚克作为鲁迅出殡时的十几个抬棺人之一记入书中,且还附有姚克抬棺时的照片。也算为姚克为历史留下了一点真实痕迹。我在读这本《坐忘斋新旧录》书和撰写此文时,老是想到一个问题,尽管姚克非党非派,非左非右,没有拿枪上过前线或和日本鬼子拼过刺刀,或做地下工作贴过抗日传单,不过从他的每一篇充满了正义、善良和诚实的文章中,从鲁迅和他的友好关系中,不难感到姚克至少是一个始终反对侵略,热爱国家和人民,坚持正义的正直善良诚实独立思想有原则有坚持的文化人。( [9 j, k, _$ _8 n5 Z. P1 q
' F  N+ q2 r& c
; J$ L6 [* W1 o3 I3 L
直到“文革”结束,作家姚克才得以恢复名誉,《清宫怨》剧本才得以再版重印。
, _3 p9 \1 ?& V, o2 m! o5 U5 B( |
1 Z8 Q8 `8 _( ^' i9 u; C$ x

0 y6 S0 [5 F. h% h- r现已查明,1980年春,姚克问题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多方调查,作出过结论:“姚克在三十年代有进步倾向,在中外进步文化交流方面出过力,没有反动表现。解放后,我们对他的评价有失公允。文化大革命又进一步升级。虽然姚克现在国外,也需要给他平反。”中共为了恢复姚克的名誉,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公正评价姚克的文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重印了《清宫怨》的剧本。后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还出版了他翻译的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
4 H4 @# H' U- O7 Y, h% Z9 J2 G5 Q' ^2 a3 ?; V. Z

2 q" q( k& r! b' F0 q: b朱正是我国最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除了曾经作为《鲁迅全集》编注者之一,还撰写出版了不少关于鲁迅研究的专著,如《鲁迅传》《鲁迅论集》《鲁迅回忆录正误》《一个人的呐喊》《鲁迅图传》《鲁迅三兄弟》《重读鲁迅》(与邵燕祥合著)《被虚构的鲁迅》等,特别是在2010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鲁迅的人脉》一书中有一章题目就是《鲁迅交往中的右派分子》,作者写道:“我们无法知道,要是那时鲁迅还活着,会不会被划为右派分子。我们确实知道的是,在他的交游中,确实有一些人后来是被划为右派分子了。像冯雪峰、丁玲、聂绀弩、黄源、徐懋庸、施蛰存、江丰、刘岘等人,大家都知道,就不用说了。”接下来他主要写了陶冶公、李小峰、王捷三、傅筑夫、李世军、章锡琛(雪村)、陆晶清、沈孜研、陈学昭、宋云彬、张孟闻、王余杞、董每戡、魏猛克、许杰、张松如、陈沂、刘惠之、李又然、黄药眠、李长之等人与鲁迅的交往及后来的遭遇和经历。我曾将《坐忘斋新旧录》中姚克与鲁迅交往的情况写信告诉过朱正先生,认为此人如不离国,定难逃反革命胡风分子和右派分子的劫难,不知是否可能在此书重印时增补入书。朱正先生回信说,他对姚克没有研究,材料不多,并建议我据此写出文章来。我才动了笔写了此文。(祝兆平)9 h( j5 i3 _! W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0:4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1-3-23 11:09 编辑 % A, L7 D0 W& p) @

! X& K; N9 I  P: }) W" }: f& G5 @& e“苏州人”姚克
! f) }3 J6 k3 @4 \2 ]& ?6 T5 [! O. F: R
姚克为什么自称是苏州人。姚克(1905—1991),原名姚志伊,学名姚莘农。他祖籍安徽歙县,姚家本来是安徽的一个大族,但到太平天国之前,祖父这一房已定居杭州,祖父和父亲都在清朝为官。但他出生在既非安徽也非杭州的厦门,母亲为苏州人。因从小在苏州长大,讲一口苏州话,自称苏州人。晚年撰文明确表示“苏州是我故乡”。二十年代末,姚克在苏州东吴大学读书,先读法科,出去工作两年后,再回东吴毕业大学文学系。嗜戏剧,课余主持“东吴剧社”,为戏剧家吴梅教授的学生,会唱崑曲,熟习中国戏曲历史理论,兼精英语,并终身与文学和戏剧结缘,是电影《清宫秘史》的编剧,也是原作话剧《清宫怨》的作者。) b( [  C$ w' u
关于他自称“苏州人”的话题,专门写过一篇《籍贯与故乡》的文章,写到虽然他原籍安徽歙县,但祖父早已定居杭州,而他的母亲是苏州人,所以他们在苏州买了一处房子作为久居之计,这所房子就是他的老宅,苏州就是他的老家所在地。他从七岁起一直在苏州生活成长,直到在东吴大学毕业,除了有几年在上海念书外,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苏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苏州的“吴侬软语”是他唯一讲得纯粹的方言。虽然他的沪语、粤语、国语他都能讲,但苏州话、常熟北门外的乡谈说得相当地道,所以论口音,他只能是苏州人。另外,他认为根据男女平权之理,从母籍也应该是可以的。而且,“中国人能以苏州或杭州为籍贯,应该是很值得自豪的事。”还有,无论他在哪里,“我在寂寞无聊的时候,心里怀念的不是歙县和它雄奇的黄山,不是杭州的西湖或厦门的鼓浪屿,也不是我曾经久住的上海和它不夜的繁华。我念念不忘的只是消磨了我的童年和少年的苏州。当年我对苏州一点不稀罕:想不到在羁旅之中会这样萦回在我的心头。我曾经居留过的地方——如上海和北京——有时候固然也会浮现在我的梦忆中,但总不像苏州那么亲切,那么可爱,那么温暖。”4 c, L" B2 I% [8 g' \) ~, i

6 y0 i6 R; ^" i5 a1 q- R+ v0 e2 {. K4 o
$ `0 \6 j* r4 s- G$ G
许多和他同时代同城的作家文人,甚至在几个专门撰写文坛人文轶事的著名作家的汗牛充栋的文字作品中也找不到关于姚克其人其作其事的一点痕迹,岂不怪哉。只有在鲁迅的另外一个朋友孔另境的女儿孔海珠编辑的2004年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痛别鲁迅》一书中,不仅将姚克作为鲁迅出殡时的十几个抬棺人之一记入书中,且还附有姚克抬棺时的照片。也算为姚克为历史留下了一点真实痕迹。我在读这本《坐忘斋新旧录》书和撰写此文时,老是想到一个问题,尽管姚克非党非派,非左非右,没有拿枪上过前线或和日本鬼子拼过刺刀,或做地下工作贴过抗日传单,不过从他的每一篇充满了正义、善良和诚实的文章中,从鲁迅和他的友好关系中,不难感到姚克至少是一个始终反对侵略,热爱国家和人民,坚持正义的正直善良诚实独立思想有原则有坚持的文化人。
2 X( o, T5 H4 o
. B1 u2 C  J3 J7 u  q! `! K+ T5 y直到“文革”结束,作家姚克才得以恢复名誉,《清宫怨》剧本才得以再版重印。+ {4 G) P8 q: l2 ^9 e' [: g0 v1 D

) K! |3 V9 F6 y8 z3 ?: j现已查明,1980年春,姚克问题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多方调查,作出过结论:“姚克在三十年代有进步倾向,在中外进步文化交流方面出过力,没有反动表现。解放后,我们对他的评价有失公允。文化大革命又进一步升级。虽然姚克现在国外,也需要给他平反。”中共为了恢复姚克的名誉,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公正评价姚克的文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重印了《清宫怨》的剧本。后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还出版了他翻译的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0 `" ]# K$ K4 @* {3 \$ r
: Q' Z( h- ?7 W* g- j. M6 v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推荐
发表于 2021-3-28 15:51:03 | 只看该作者
在清道光年间,姚克的祖先就迁出皖南山城在浙江杭州仁和县落了籍。祖父姚锡爵有举人功名,以开店经商为主,家住城里兴中巷,那是铺以青石板的老巷,古树参天,浓荫翠深。父亲姚文倬是清末光绪十六年(1890)的进士,殿试后,进翰林院,任编修,后与民国政要谭延闿等人共过事。姚文倬在苏州葑门十泉街五十四号买下那所门前竖着旗杆的大宅院(因为前清的门第相当严格,在没有点翰林之前,他不可能买这样气派的住宅),以后他就住在苏州,不常到杭州老宅去,和杭州堂兄姚文俊那一房也就渐渐疏远了。姚文倬曾外放厦门当官,为四品道员。/ z9 ^, A- G9 e1 X8 A
. [+ U# a5 w* h7 M& p# x9 ?
姚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于厦门。几年后随父母回苏州居住。由于家学熏陶,他很小就能对联句,背诵中国古典诗词,天赋过人。中学毕业后,姚克考入苏州东吴大学文科。该校位于天赐庄,为美国利用庚子赔款在华所建的教会学校之一,校园内古树参天,景色优美。校内聘有一些美、英籍教师。姚克是个踌躇满志的大学生,英语娴熟,能与校内洋教师流利地对话,常用英文写稿投给沪上《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报》等英文报刊,被称为"洋才子"。但他更专心攻读和痴迷于中国文学和戏剧。他喜爱唱昆剧,业余时间主持过"东吴剧社",是著名词曲家吴梅先生的高足。姚克为了欣赏留美归来的导演洪深(复旦大学戏剧系主任)执导的王尔德名剧《少奶奶的扇子》,曾不惜请一天假搭夜班列车去上海,来去匆匆,很有些狂热劲头。姚克可称作"性情中人",平日讲究衣着整齐,仪饰庄重,但他不拘小节,做事往往考虑不周,有时得罪人了往往尚不知道。
# H. \/ [9 B' t! F7 n2 W/ _2 Q) z+ J  N5 g* S
1931年夏,姚克于东吴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先在世界书局和明星影业公司任职,干过编辑和秘书。他办事热情,精明干练,且心直口快,胸无城府。由于常在业余写作,也写过影剧评论,姚克在明星公司举办的业务酒会上见到电影评论家唐纳,依稀有些认识。这位唐纳原名马骥良,高大俊朗,气质文雅,西装革履,说话带苏州口音,国语说得很标准,直不亚于上海电台播音员。姚克终于想起唐纳与自己还沾些亲,自己十七岁那年在苏州参加姑父的葬礼,见过唐纳,他是自己姐姐的表侄。当时在上海读书,特请假赶回苏州的。当时姚克也有些腼腆,在对方红着脸低声叫他表叔时,他竟然怪不好意思。也许由于隔着辈分,年岁又相仿,姚克与才华逼人的唐纳交往甚少,"打锣卖糖各干一行",上海大着哩!在上海,姚克也多次见到中华书局资深编辑姚汉章。这位有过举人功名的老编辑中等身个,胖胖的,蓄胡须,平日不爱说话,他的杭州口音很重,中华书局在民国初年出版的新式国语课本,多种历史、地理课本及教材均出自于姚汉章之手,姚克那时并不清楚这位年长自己二十一岁的姚汉章竟是杭州的伯父姚文俊的儿子,也即是自己的从堂兄,还算是近亲哩。姚克更不知道沪上左联作家出版人士姚蓬子便是姚汉章的儿子。不单是姚克本人,沪上文艺界许多人士也不清楚几位姚姓文人间的亲缘关系。如鲁迅先生于1934年8月31日给姚克的信末尾就写道:"先生所认识的贵同宗(指被捕后自首的姚蓬子)听说做了小官了,在南京助编一种杂志,特此报喜"……从语气来看鲁迅对姚蓬子是心存厌恶的。他也不知道姚蓬子这"小灵童"竟是姚克的从侄儿!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事。
& K! t  o/ h+ l3 {, X, `5 I: e: @+ E+ U
折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1:19:22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1-3-23 11:16- a# m0 y4 n% M0 t6 x5 g* o8 {
三、 姚克的两位亲戚:江青、姚文元
& ?2 K) y' b& Y0 q6 m& s其实,关于姚克,除了他和鲁迅的友谊交往和他在戏剧影视创作和理论 ...
. ^5 z0 K) [  j4 _
三、 姚克的两位亲戚:江青、姚文元
. b+ v  w2 y5 V其实,关于姚克,除了他和鲁迅的友谊交往和他在戏剧影视创作和理论方面的诸多成就值得一说外,还有两个比较私人的话题也可一说的:一是他在1977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四人帮中的二位舍亲——江青和姚文元》,其中讲到曾经与江青结过婚的唐纳的舅母就是姚克的胞姐,所以叙起亲戚辈分来,唐纳应该叫他一声舅表叔,而江青在与唐纳结合的时期中,当然也应该如此称呼他。姚文元更是比他小两辈的从堂姪孙。
$ K+ [* F1 q( ^% L
这个发现是粉碎“四人帮”后,姚克从大陆批判他们的报纸上看到的。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在一九三三年时作为左倾作家与姚克认识还有过往来,但鲁迅不喜欢姚蓬子的作风,觉得他不可靠,还曾在给姚克的信中劝他少和姚蓬子往来。查《鲁迅书信集》中收有一封一九三四年八月三十一日给姚克的信,信末有“先生所认识的贵同宗,听说做了小官了,在南京助编一种杂志,特此报喜。”所谓“贵同宗”就是指的姚蓬子。姚蓬子的父亲姚汉章,曾任中华书局的编辑。姚汉章的父亲文俊公就是姚克的从堂伯父,因此姚汉章是姚克的从堂哥哥。回过来说,江青和姚文元这两位亲戚正是当年批判电影《清宫秘史》大权在握的最关键人物。不过,最终是把《清宫秘史》批倒批臭的人都“曲终人不见”了,而《清宫怨》和《清宫秘史》还巍然独存于世。5 U0 j/ ^3 _, x
顺便,从这篇文章还可以对发生在上个世纪“文革”时期七十年代曾经在民间盛传过的一个谣传进行澄清,大约一九七三、七四年间,有一部关于江青的传记《红都女皇》的书在私下流传,说是在一九七二年曾经来北京得到江青热情接待并多次谈话的美国女间谍薇特克(Roxane Witke)回美国后写的,但在姚克写于1977年的文章中开首便写道:“年前美国加州斯丹福大学请我去演讲,该校亚洲语文系的教授们请我到附近的一家北方馆去吃饭。那天坐在我右边的是该系主任刘若愚教授,坐在我左边的是纽约市立大学中国史副教授薇特玑(Roxane Witke)。她刚到中国大陆去观光回来,在斯丹福大学的历史系暂任一个短时期的客座教授,所以也参加了那天的宴会。”后面又写道:“在那天的宴会上,薇女士告诉我,江青虽然告诉了她许多早年的事,但没有提起她和唐纳结婚和后来分离这一段事。她知道我那时也在上海,问我是否可以供给她一点资料。我就告诉她,当年唐纳、江青(那里名蓝苹)和赵丹、叶露茜、顾而已、杜璐璐三对情侣到西湖六和塔去结婚的经过,和后来江青怎么和导演章泯发生了暧昧的关系,而导致唐纳到吴淞口去企图跳海自杀,造成轰动一时的桃色新闻终于他们离异分手。薇女士听得津津有味,不过她说这一段罗曼斯也许是江青不愿意别人知道的,所以,她还不能决定,是否要采用在她的《江青传》中。”这就至少可以证明,当《红都女皇》已经在中国地下流传时,薇特克(玑)的《江青传》还没有写成出版,所以,那本《红都女皇》与她根本没有半点关系,更不可能是出自她的手笔。还有就是薇特克(玑)也根本不是什么美国间谍或特务。(祝兆平)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1:16:26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1-3-23 11:14
" M5 ?5 I! r2 Y' q% K5 N5 Q“苏州人”姚克第二章。6 [* s5 X* y' T% k- _2 p
二、《清宫秘史》前后
7 ^3 t, U1 I% ~4 x, s& y( M
三、 姚克的两位亲戚:江青、姚文元
. C' G) |' Y9 m( L其实,关于姚克,除了他和鲁迅的友谊交往和他在戏剧影视创作和理论方面的诸多成就值得一说外,还有两个比较私人的话题也可一说的:一是他在1977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四人帮中的二位舍亲——江青和姚文元》,其中讲到曾经与江青结过婚的唐纳的舅母就是姚克的胞姐,所以叙起亲戚辈分来,唐纳应该叫他一声舅表叔,而江青在与唐纳结合的时期中,当然也应该如此称呼他。姚文元更是比他小两辈的从堂姪孙。
% w3 a6 u9 f$ N( m# Q7 D
这个发现是粉碎“四人帮”后,姚克从大陆批判他们的报纸上看到的。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在一九三三年时作为左倾作家与姚克认识还有过往来,但鲁迅不喜欢姚蓬子的作风,觉得他不可靠,还曾在给姚克的信中劝他少和姚蓬子往来。查《鲁迅书信集》中收有一封一九三四年八月三十一日给姚克的信,信末有“先生所认识的贵同宗,听说做了小官了,在南京助编一种杂志,特此报喜。”所谓“贵同宗”就是指的姚蓬子。姚蓬子的父亲姚汉章,曾任中华书局的编辑。姚汉章的父亲文俊公就是姚克的从堂伯父,因此姚汉章是姚克的从堂哥哥。回过来说,江青和姚文元这两位亲戚正是当年批判电影《清宫秘史》大权在握的最关键人物。不过,最终是把《清宫秘史》批倒批臭的人都“曲终人不见”了,而《清宫怨》和《清宫秘史》还巍然独存于世。
! f! \( s& |! o* k$ B$ `( p% r顺便,从这篇文章还可以对发生在上个世纪“文革”时期七十年代曾经在民间盛传过的一个谣传进行澄清,大约一九七三、七四年间,有一部关于江青的传记《红都女皇》的书在私下流传,说是在一九七二年曾经来北京得到江青热情接待并多次谈话的美国女间谍薇特克(Roxane Witke)回美国后写的,但在姚克写于1977年的文章中开首便写道:“年前美国加州斯丹福大学请我去演讲,该校亚洲语文系的教授们请我到附近的一家北方馆去吃饭。那天坐在我右边的是该系主任刘若愚教授,坐在我左边的是纽约市立大学中国史副教授薇特玑(Roxane Witke)。她刚到中国大陆去观光回来,在斯丹福大学的历史系暂任一个短时期的客座教授,所以也参加了那天的宴会。”后面又写道:“在那天的宴会上,薇女士告诉我,江青虽然告诉了她许多早年的事,但没有提起她和唐纳结婚和后来分离这一段事。她知道我那时也在上海,问我是否可以供给她一点资料。我就告诉她,当年唐纳、江青(那里名蓝苹)和赵丹、叶露茜、顾而已、杜璐璐三对情侣到西湖六和塔去结婚的经过,和后来江青怎么和导演章泯发生了暧昧的关系,而导致唐纳到吴淞口去企图跳海自杀,造成轰动一时的桃色新闻终于他们离异分手。薇女士听得津津有味,不过她说这一段罗曼斯也许是江青不愿意别人知道的,所以,她还不能决定,是否要采用在她的《江青传》中。”这就至少可以证明,当《红都女皇》已经在中国地下流传时,薇特克(玑)的《江青传》还没有写成出版,所以,那本《红都女皇》与她根本没有半点关系,更不可能是出自她的手笔。还有就是薇特克(玑)也根本不是什么美国间谍或特务。(祝兆平)

签到天数: 3828 天

连续签到: 1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21-3-23 12:23:50 | 只看该作者

姚克 (1905~1991) 原名姚志伊、姚莘农、笔名姚克。安徽歙县人,生于福建厦门。东吴大学毕业。


) a" N8 e- p5 Y/ [: s) x
4 E# x  e5 d' n0 Q5 v9 q[url=https://baike.sogou.com/Create.e?sp=2&sp=l65422986&sp=2]30年代初致力于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介绍和翻译。民国21年(1932年)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作家,翻译完成了鲁迅《短篇小说选集》的英译本,并与鲁迅成为交往密切的朋友。鲁迅对姚克“以西文介绍中国现状”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民国26年卢沟桥事变后,姚克是全国文艺界最早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剧作家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并参与集体合作的三幕剧《保卫卢沟桥》,有近百人演出。是年8月,赴苏联参加全苏第五届戏剧节,在欧期间为争取欧洲国家支持中国的抗战,数度举行广场演说。而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进修。民国29年回国,此时上海已处于抗战的“孤岛时期”。姚克在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同时参与戏剧活动,为复旦剧社排演戏剧。在进步话剧运动的影响下,姚克参与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上海剧艺社的戏剧活动。民国30年和费穆创建天风剧团,主持演出了《浮尘若梦》、《十字街头》、《梅花梦》等,编写了历史剧清宫怨》。太平洋战争后,上海已沦陷,这一时期姚克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创作了许多历史剧,如《楚霸王》、《美人计》、《蝴蝶梦》、《西施》、《秦始皇》、《银海沧桑》等,撰述了专著《怎样演出戏剧》等。在戏剧活动上,姚克与佐临等组建了苦干剧团,任总干事。抗战胜利后担任兰心剧场经理,首演剧目是由他编剧的《热血五十年》,内容描写台湾回归祖国。[/url]2 `3 n$ ?1 @$ [  r0 O8 o

* d* Z, l4 d4 z* n; s, e8 E

  q0 t( N2 h8 d9 |$ _1 W

$ v9 e8 J' ]* q/ w1 w


* S- y) U9 b  J. R: D2 D4 E! {


5 s1 U$ N( E) Y


& K& m% a0 ]1 T0 u5 k2 Z/ V

# }! L* {& _* L( G3 b

8 }* M. B; y3 B  D6 g

民国37年姚克赴香港,将《清宫怨》改为电影《清宫秘史》,由永华影业公司拍摄。其后,他主要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联合书院任教。1968年赴美国,在夏威夷大学执教现代中国文学和中国哲学史。1980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就《清宫秘史》之案为姚克平反,是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重印了《清宫怨》剧作。

3 K+ d9 v3 D1 y( v8 R4 @
+ R# x( i5 |; ^2 v( b7 g/ L: N- I
! h" y, o6 ]+ T! d- f$ s

8 i" Z4 p& f3 l' ^( W$ b1 G$ J  e6 u+ g) s; {
  \& q' \. Z2 V. U
1 h; V+ N: ]/ z

3 Z4 a6 n6 @0 N. A4 t" h9 T
: {- i9 s( U5 r. C5 l- [% H5 Y, m

签到天数: 3828 天

连续签到: 1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21-3-23 12:41:41 | 只看该作者
( H+ E1 D- r3 N( K1 p

! l; {2 H0 u. ~4 j7 U; b, y & z! ?2 m/ A# G& B  f! q9 k' E9 c8 }

# ?5 ~# b' d2 z; W. C   c) r" w2 U" L) Y8 ^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46:30 | 只看该作者

: ^0 }3 z& B& K) e5 d- W2 M2 Q       谢谢小平老,图文并茂。: p" I0 u5 I6 `. U9 p3 k

  y" a1 {5 K3 `% B) L8 v0 S( s+ }' ]      姚克是鲁迅忘年交,挚友。
; t) H, y' _# x. J      鲁迅看重 姚克,看不起姚蓬子。; t3 H8 v$ o& P! P5 j- 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2-28 10: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