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104个)”
河南省濮阳市舜帝宫正门,右侧立舜裔祖庭碑,左侧是舜裔姓氏碑。后者刻录着舜裔姓氏104个,见图3和表5。
图3 濮阳舜帝宫前舜裔姓氏录碑(104个)
读图3可知,以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陈守仁博士”名义立碑,碑文署时间“二OO四年四月九日”。而文中舜裔姓氏104个是根据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和濮阳舜帝文化研究会会长化迪华的研究成果而勒石以録之,以姓氏笔划为序。这“以姓氏笔划为序”,是“陈守仁博士”还是朱教授和化会长的主意呢?不论是谁的主意,陈博士都应是赞同的。中国人注重排序,“以姓氏笔划为序”是应付排序惹麻烦的妙办法,但是应用在这里,却令人感觉有点那个。
我依据图3做了舜裔姓氏录表5,即从图3原原本本录出舜裔姓氏(8行)104个。表中,“㈠—15、㈡—14、……、㈧—8”分别表示第㈠、第㈡、……、第㈧行分别有15、14、……、8个姓氏;虽然碑文中总共有104个姓氏,但由于碑文模糊不清,24个无法读出或不能准确录出,因此,用“⑴(疑似“亚”)”、或“⑶”、或“⒄(疑似“□方”)”等表示该位置或疑似、或空缺、或有所空缺:数字序号“⑴”表示该位置是24个的第⑴个,“⑴(疑似“亚”)” 表示第⑴位置疑似是“亚”, “⒄(疑似“□方”)”表示第⒄位置疑似是“□方”, “□”表示无法读出的一个字。
表5 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104个)表
㈠—15:丁,文,王,公,毋,孔,占,田,禾,司,圭,芒,坊,车,吴
㈡—14:仇子,谷,法,⑴(疑似“亚”),苴,苟,招,子石,子占,胡,威,爰,姚,子芒
㈢—15:子仲,毋丘,⑵(疑似“容”), ⑶,恭,⑷(疑似“夏”), ⑸,舀,⑹(疑似“陆”), ⑺(疑似“陈”), ⑻,子宋,娥,孙,安
㈣—14:⑼(疑似“平”),胜,⑽(疑似“第”),公良,子沮,子枋,子尚,敬,舜,第一,⑾,妫,贺,靖
㈤—13:⑿(疑似“蒲”),甄,威王,虞,⒀,第二,第八,第七,冉,子夏;子梧,满,庹
㈥—13:⒁,⒂(疑似“胡母”),万,尝,第三,⒃,⒄(疑似“□方”),⒅,第六,第五,⒆(疑似“仪”),司徒,子禽
㈦—12:⒇,原仲,申屠,第四,无戈,卫,姚李,[21](疑似“濮”),胡非,子鞅,闘门,子穆
㈧—8:[22],子舆,[23],穰,即墨,[24](疑似“陆□”),子献,颛孙。
尧曰:
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含104个姓氏,但24个无法读出或不能准确录出,令人沮丧。这碑是2004年4月开世舜会时才立,几年前拍的照片就难以读出。因此,我希望到濮阳舜帝宫做工程的北京姚氏宗亲要以此碑为诫。
表第㈢行含疑似“容”。姚恩健认为:例如容氏,《中国姓氏起源》引《通志 氏族略 以名为姓》载:“舜有八子,皆精明贤慧,号称八恺,其中有仲容,其亦为容姓” 同一著作记“苍”氏,“颛顼有八个精明儿子,世称八恺,其中有苍舒,苍舒后代子孙也以祖字为姓,形成苍姓一支。”“八恺”是谁之子?与《史记》、《辞源》等释义不同。将容氏列为舜后,显然错谬。
上表含公良 闘门。姚振宗认为不能定为舜裔姓氏(见上文“二、”)。
表第㈦行含“原仲”和“无戈” 。是“原仲” 还是“子仲”?是“无戈” 还是 “无弋”?
舜裔姓氏有几组姓氏,组中姓氏世系特别密切、特别同祖源,以“第一~第八”这一组8个姓氏最典型。由于以姓氏笔划为序,这8个姓氏的排列便特别奇观,分别排在第㈣行、第㈤行、第㈥行(2处)共4处。这些组姓氏之间的内涵在表5中当然消失殆尽。
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含104个姓氏,时在2004年4月。此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当属一般(最多与“姚振宗(1904年)+姚恩健(2001年)”的研究相当)。由于24个无法读出或不能准确录出(104-24=80个),便减少了许多意义。我期待研究者或濮阳舜帝宫管理处能提供完整的舜裔姓氏录信息、甚至姓氏由来的信息。
(7)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8-22 15:01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9-29 12:16 编辑
七、验证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的舜裔姓氏
姚振宗于清光绪三十年开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舜裔姓氏之先河,他的“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出舜裔姓氏78个,其中不计入“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 7个姓氏;其中含2个“司徒”和 2个“陈”(即:“司徒”和 “陈”各重复1次),虽然都是“同姓异源”,但其初始源头是相同的,因此,从“姓甚”的表面看,应当算为76个。
在姚振宗之后大约100年,又一位姚姓人独立地研究舜裔姓氏,他的《姚氏衍生繁姓纂》说出舜裔姓氏60个,逐一说出它们的来历。他就是福建省粮食局退休干部姚恩健。我原以为姚振宗的76个可以覆盖姚恩健的60个,实际一一比对以后,才知道只有36个是“重合”的,姚恩健说的24个姓氏是姚振宗没有涉及的,这24个姓氏是:
蒲,申屠,胜,满,衡,侯,
陆,束,艾,孙,即墨,安平,
胡毋,毋丘,毋,厉,丁,苟,
薛,针,招,姚李,戴妫,息妫。
那么,此24个是不是舜裔姓氏呢?
我先到舜裔姓氏研究⑶和⑷中去取证,⑶和⑷认“蒲,满(⑶),陆,孙(⑷),胡毋,毋(⑷),苟(⑷),针(⑷),招(⑷)”9个是舜裔姓氏;而(剩余)下列15个姓氏,我到⑸、⑹和⑺中去检索,结果是:
申屠:⑸
胜:⑸,⑺
衡:⑸,⑺
即墨:⑸,⑺
安平:⑺
毋丘:
厉:⑺
丁:⑸,⑺
薛:⑺(⑷含薜)
姚李:⑸,⑺
束:谁也不认,但我却也认“束”是舜裔姓氏,详见下文。
侯:谁也不认
艾:谁也不认
戴妫:谁也不认
息妫:谁也不认
上面的数字序号⑶、⑷、⑺等,分别代表下列的舜裔姓氏研究(或文献):
⑴姚振宗“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舜裔姓氏77个)
⑵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舜裔姓氏60个)
⑶世舜会和河南陈氏会会刊《舜裔春秋》封面“舜帝后裔姓氏”110个
⑷山西运城舜帝陵“舜裔诸姓”牌匾(舜裔姓氏81个)
⑸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舜裔姓氏104个)【必须指出:此文献含舜裔姓氏104个,却只能辨识80个,作为检索源,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缺陷】
⑹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
⑺未明氏“舜帝姚重华后裔姓氏183个”
“谁也不认”的“谁”指上列的“⑴,⑶~⑺”。
现在来说说“谁也不认的束姓”,我赞同姚恩健认“束”为舜裔姓氏。
姚恩健说“束”: “束 出自田姓。战国时田齐踈姓部族,至西汉末一直为踈姓。汉宣帝是踈广为太子老师,在任五年,功遂自退,荣归故里。其曾孙孟达为避王莽之乱,自东海(今山东枣庄)迁徙沙鹿(在今山东大名县)(尧注:应是河北大名县),并去‘足’旁改‘踈’成‘束’姓”
我听说:
束姓起源于战国时期齐国田氏的疏族(王室姓氏)。西汉时有名的贤大夫疎广就是齐国疎族的后代,其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并去“疋”改“疎”姓为“束”姓,此为今“束”姓的起源。束姓以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以南阳郡为郡望(南阳郡为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设置。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束姓在全国皆有分布,尤以江苏、安徽等省较多。束姓家谱各地皆有不同时期编写的版本,例如江苏江都束氏族谱八卷,(民国)束增富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江苏省图书馆收藏。
又《晋书 束皙传》记载,战国时齐国有疎氏,西汉太傅疎广即为其后裔。束晳(约264-303),西晋文学家、文献学家。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馆陶南)人。一云本姓踈,其先于汉末避难,因去其“足”旁而改姓。
不论束姓是由“疎”去“疋”还是由“踈”去“足”改为“束”, 束姓都是起源于战国时田齐王室,所以“束” 是舜裔姓氏。
(此节未完,待续)
(8)
2015-09-29已续完此节,在40#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8-22 15:02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9-29 21:53 编辑
八、我发现鲜为人知的舜裔一姓氏——“姚铁”
河南省封邱县天鹅坡(又称铁坡),现在住着120多户姓“姚铁”人家。
改革开放后版《封丘县地名志》载:铁坡,曾用名天鹅坡,在县城西14公里处,属章鹿市乡,125户,628人。
民国年版《封邱县续志》卷四 “氏族别录”, 记凡五十一姓一百五十三族,天鹅坡姚铁排序第17。载:姚铁 (姓氏来历)未详。 天鹅坡姚铁氏于明朝初年自晋迁居此地,今凡二十户,……。而“人物篇”有姚铁允(略传):““姚铁允,天鹅坡人,与弟亮异居度日,均仗义疏财,广行善举。里人慕其德,各勒贞珉以志不忘”9 R- n1 g0 a5 g& F& p
虽然地名志和县志未载“姚铁”姓的来历,但是当地传说是:
可知,“姚铁”氏是由姚姓变化而来,铁姚氏是由铁姓变化而来。2015-5-29,我便在姚网“潮阳及广东姚氏专栏”发帖——“舜裔诸姓应计入‘姚铁’,由姚衍生的一个姓氏”。
(9)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8-22 15:07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10-2 17:44 编辑
九、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
随着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的成立和在中国大陆开展活动,随着中国大陆对
图4 李生顺书页(P222)“舜帝后裔姓氏214个”(暂时传不上)
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虞舜道德文化研究进行,随着重视虞舜遗迹和旅游资源应用与争夺,“舜裔姓氏”研究似乎也热起来。最近看到李生顺在《有虞舜帝》第四章“舜文化源远流长”列出的“舜帝后裔姓氏214个”,见图4。
李生顺书第四章“舜文化源远流长”(P222)列出舜裔姓氏“虞、姚、李、王、张,刘、陈、赵、周、吴、……、母仰、登北、登比、癸比”共214个。作者没有说明是怎样得到这214个姓氏的,也没有说明以什么原则来排列这些姓氏。表6是依照图4制成的,毎行10个。表中□(“禾辱”)表示搜狗字库未有此字,用“禾辱”代之。
、
表6 李生顺“舜帝后裔姓氏214个”
虞、姚、李、王、张,刘、陈、赵、周、吴,
孙、胡、高、冯、袁,傅、薛、潘、夏、田,
孔、陆、孙、车、乔,文、陶、申、柳、齐,
莫、甄、卫、查、蒲,饶、戚、丘、古、苟,
来、苻、商、宗、妫,满、皮、母、原、束,
占、濮、卿、敬、种,靖、逢、鲜、招、咸,
储、庆、毋、衡、恩,仪、法、容、遂、舜,
幕、宵、娥、鍼、舀,梧、圭、直、负、颛,
迷、研、尝、观、戏,胜、息、厘、庐、雚,
铫、募、暮、象、因,茵,箴、与、笃、占,
沮、假、归、第、威,赐、绩、盎、庹、甿,
遏、姥、姆、禽、芒,坊、央、子、辱、□(“禾辱”),
恪、辕、溒、榬、援,汲、番、驷、弱、光,
慈、滇、有、河、尉,迟、司徒、司马、司城、斗门,
公良、偃师、濮阳、胜屠、上虞,西虞、徐虞、于陵、颛孙、原仲,
余姚、因孙、鍼尹、箴尹、鍼巫,占尹、罗陈、陆范、田球、田章,
孙阳、廪印、讎子、威王、沈陈,陆费、有箕、鲜于、信都、胜徒,
须遂、合博、杆臼、司甄、纥于,慈父、无戈、子枋、子沮、子芸,
子穆、子禽,子尚、子石、子宋,子陵、子夏、子献、子种、子占,
子舆、子鞅,子枋、少西、陈佳,陈方、五王、五父、第一、第三,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子寤、胡母、胡非、胡掖、母丘,
母仰、登北、登比、癸比(等)。
(下面这一段应修改。见后文)
尧曰:
表6倒数第6行,应是“无戈”还是“无弋”?
表6倒数第9行,应是“胜屠”还是“申屠”?
姚振宗不计入“原、鍼、闘門(斗门)、恩、公良、赐、於陵(于陵)” 7个为舜裔姓氏(见前文“二、姚振宗‘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李生顺全认了(表6中的红色加粗字)。
姚恩健认为认“容”为舜裔姓氏是错误的(见前文“六、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李生顺认了“容”(见表6第七行“容”)。
我们可以注意到图4和表6含“李、张、刘、陈、赵、周”等,这些是舜裔姓氏吗?而在图4下方,可见“舜帝辅臣皋陶的后裔主要姓氏”有“李、阮、利、 …、皖、繇等” ,那么“李”既是舜裔姓氏又是皋陶裔姓氏吗?
李生顺“舜帝后裔姓氏214个” ,是迄今所见舜裔姓氏研究(或文献)含姓氏个数最多的文献,比“姚振宗+姚恩健说”的舜裔姓氏97(或104)个、《舜裔春秋》“舜帝后裔姓氏”110个多得多。然而,这份清单从表面也有不少可商榷之处。因为作者不像姚振宗或姚恩健那样有据有理地道明来历,我们只见清单未见依据,便难以识别和判断。
这个“最多”文献应录之备存。
(本节末应修改为:)
尧曰:
表6倒数第6行,应是“无戈”还是“无弋”?
表6倒数第9行,应是“胜屠”还是“申屠”?
姚振宗不计入“原、鍼、闘門(斗门)、恩、公良、赐、於陵(于陵)” 7个为舜裔姓氏(见前文“二、姚振宗‘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李生顺全认了(表6中的红色加粗字)。
姚恩健认为认“容”为舜裔姓氏是错误的(见前文“六、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李生顺认了“容”(见表6第七行“容”)。
我们可以注意到舜裔姓氏含“李、张、刘、陈、赵、周”等(见图4和表6),而在同一书页(图4)下方,又可见“舜帝辅臣皋陶的后裔主要姓氏”有“李、阮、利、 …、皖、繇等” ,那么,“李”既是舜裔姓氏又是皋陶裔姓氏,怎样解释?“李、张、刘、陈、赵、周”等是舜裔姓氏吗?一读此书页(图4),令人顿生疑窦重重。
李生顺“舜帝后裔姓氏214个”,是迄今所见舜裔姓氏研究(或文献)含姓氏个数最多的文献,比“姚振宗+姚恩健说”的舜裔姓氏97(或104)个、《舜裔春秋》“舜帝后裔姓氏”110个多得多。然而,这份清单从表面看已有不少可商榷之处。因为作者不像姚振宗或姚恩健那样有据有理地道明姓氏来历,我们只好怀揣着疑虑和困惑,但这个“最多”文献应录之备存。
(10)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8-22 15:08
标题: 十一、[清]姚振宗的7个疑似舜裔姓氏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10-5 21:19 编辑
十一、[清]姚振宗的7个疑似舜裔姓氏
——“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是不是舜裔姓氏?
姚振宗于清光绪三十年开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舜裔姓氏之先河,提出“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即舜裔姓氏78个),详见前文“二、”。其中含2个“司徒”和 2个“陈”, 因此我认为应计为76个。这76个舜裔姓氏不包括“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 7个,因为姚振宗认为:“原氏、鍼氏、闘门氏、恩氏、公良氏、赐氏、於陵氏七族,或云齐大夫,或云陈大夫,或云陈人,不云陈公族。稽之《氏族略》,亦皆不言妫姓,恐与姚、妫、陈、田四姓无涉,故置不復録。” 也就是说,振宗公关注过这7个姓氏,只因为证据不明确,所以“不计入”,却明文留笔。这是老夫子的慎重和疑惑,我以为这7个姓氏是疑似舜裔姓氏。
我收集了或阅读过的舜裔姓氏研究文献有:
⑴姚振宗“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舜裔姓氏77个)
⑵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舜裔姓氏60个)
⑶世舜会和河南陈氏会会刊《舜裔春秋》封面“舜帝后裔姓氏”110个
⑷山西运城舜帝陵“舜裔诸姓”牌匾(舜裔姓氏81个)
⑸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舜裔姓氏104个)
⑹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
⑺未明氏“舜帝姚重华后裔姓氏183个”
⑻姚道信《不够发言资格的一次公开发言》(含舜裔姓氏104个)
⑼陈泽钜《舜裔十姓源流的探索与考证》(含舜裔姓氏104个)
⑽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石碑 “菲律宾《舜裔姓氏系统简图(含84个)》(部分)”(署“乙酉仲夏 菲律濱裔孙姚嘉熙敬献”)(另有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的塑料扇靣《舜裔姓氏系统简图》,是简图的翻制)。
在上列的10个舜裔姓氏研究或文献中,只有⑴(姚振宗)和⑵(姚恩健)真正考证每个姓氏的来由。
姚恩健说明了“针”姓的来由:“针 陈厘公之子名针子,子孙袭焉” 第十版《新华字典》将“鍼”作为“针”的异体字,即今用“针”而少用或不用“鍼”。因此,姚恩健的“针”姓应当是“鍼”姓;但未涉及其他6个。所以,“鍼(针)” 姓应可计入舜裔姓氏。
姚振宗不计入“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7个,然而,⑶(《舜裔春秋》 “舜帝后裔姓氏”)、⑸(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⑹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和⑺(未明氏“舜帝姚重华后裔姓氏183个”)却都认这7个为舜裔姓氏,但是也都未说明来由。
我一直困惑:“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7姓能否计入舜裔姓氏?
最近获得一份资料(未明氏,大舜后裔源流,舜文化研究,2012-10-16),终于可判断这7姓氏是舜裔姓氏:
原氏、原仲氏——陈大夫原仲之后。
鍼氏(针氏)——《元和姓纂》言:鍼,出自妫姓,陈喜公之孙鍼子之后。
恩氏——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
公良氏——陈姓之支族。春秋时孔子弟子有公良孺,陈人,贤而有勇,曾以家车五辆跟随孔子。
斗门(闘門)氏——《元和姓纂》:陈斗父之后。
(以上6个源于陈姓)
赐氏——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於陵氏——田姓之后于於陵,以地为氏。
(以上2个源于齐国田姓)
我将在舜裔姓氏中计入“原、鍼(针)、闘門(斗门)、恩、公良、赐、於陵(于陵)”7个姓。“姚姓别出他姓”,不是七十余,而是舜裔姓氏85(或83)个。
(11)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5-8-22 16:52
抢个沙发先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5-8-22 17:53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10-5 21:29 编辑
先抢个小座位……
我且坐下来,慢慢地拜读钟尧先生的大作……虚心阅读,细心拜读,精心研读……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5-8-22 20:01
近年来,钟尧老一直在努力收集资料、探索研究舜裔姓氏的来龙去脉。看到今天此帖,大家盼望已久的、钟尧老的大作终于成文了!
我们有得知识学了,钟尧老却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我们向钟尧老表示感谢!您辛苦了!
作者: yqllz 时间: 2015-8-22 22:17
满心期待。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5-8-22 22:29
好帖子!持续关注!
上文说:
舜,是远古五帝之一,或称舜帝,或称帝舜,史称虞舜。舜帝是姚姓得姓始祖,姓姚名重华。古老的字典说解“姚”曰: “姚 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从女兆声。或为姚、娆也,史篇以为姚,易也。余招切。”
此处的“余招切”,是古代的拼音方法。表达的意思是:“姚”字的读音是由yu余的声母Y,招zhao的韵母ao拼读,读音为yao.
作者: 姚毅yy 时间: 2015-8-22 22:47
好贴!学习了!
教授辛苦了!
作者: 姚毅yy 时间: 2015-8-23 07:49
本帖最后由 姚毅yy 于 2015-8-23 07:58 编辑
短短的一个引言,把
【舜,舜帝,虞舜,姚重华,妫,虞,陈,田,……,
是“舜裔一家”。
是中国上古八大母姓
是中华姓氏的母源姓。】
说透了。让我们初识家谱者能读懂,言简意赅的好文!
作者: yqllz 时间: 2015-8-23 08:56
太对了,我们闽南叫“雷(累)音”。《康熙字典》就是这种标识。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5-8-23 13:13
好帖子!在关注!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8-23 18:45
要再次劳动你辛苦你:
1,九嶷山舜帝陵,舜裔姓氏碑拍全拍好。万一拍不全,笔记补救。
2,问诸局长,舜裔姓氏l83个的作者和来历。
谢谢你。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5-8-24 16:18
正如建中总版主所说,我们有得知识学了,钟尧老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们向钟尧老表示衷心的感谢!钟尧老您辛苦啦!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8-31 11:50
“二、姚振宗“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舜裔姓氏77个)”已发表,在3#。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5-8-31 13:46
好帖,学习关注。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8-31 17:22
三、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舜裔姓氏60个)”已发表在4#。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2 18:24
“四、期刊《舜裔春秋》封面“舜帝后裔姓氏”110个”已发表,在5#。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4 12:03
5#,有1处应修改:
四、期刊《舜裔春秋》封面“舜帝后裔姓氏”110个
《舜裔春秋》是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主办、河南陈氏文化研究会承办的会刊,ISBN 1818-0760,不知是双月刊还是季刊。河南陈氏文化研究会赠我5本
更正:河南陈氏文化研究会赠我5本——河南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振邦赠我5本
已请河南寒松兄和陈振邦先生关注本文。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10 14:51
3#,二、姚振宗“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舜裔姓氏77个)
做点修改(蓝字):
不计入“原、鍼、闘(dou)門、恩、公良、赐、於陵”等7个姓氏,因为“原氏、鍼氏、闘门氏、恩氏、公良氏、赐氏、於陵氏七族,或云齐大夫,或云陈大夫,或云陈人,不云陈公族。稽之《氏族略》,亦皆不言妫姓,恐与姚、妫、陈、田四姓无涉,故置不復録。”
第一氏(63),第二氏,第三氏,第四氏,第五氏,第六氏,第七氏,第八氏(70);
(以上70个姓氏在西汉或之前出现;以下7个姓氏在西汉之后出现)
息(鄎),息夫,文,恭,光,车,铫(77)。
表1中,“司徒”和“陈”各重复1次。 即:“其中司徒氏、陈氏两见,盖其时其地前后不同,非关重复。”——这就是“同姓异源”,但二司徒氏和二陈氏的大源头是相同的,舜帝姚重华。
二“司徒”氏:一是“舜为尧司徒,子孙氏焉。”;一是“陈成公子司徒招,其后为司徒氏。”
二“陈”氏:一是“陈氏,舜后胡公满,受封于陈,为楚所灭,以国为姓。”;一是“齐国陈氏,陈厉公生敬仲完,奔齐,以国为氏”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11 17:31
对4# “三、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舜裔姓氏60个)”做个小补充。补充部分加绿表示。
尧曰:
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 (舜裔姓氏60个)与姚振宗的相比,发表时间晚了一百多年,考证论述不如其详细,姓氏个数不如其多。然而,他的考证和论述,以及上列5个观点(或说明),却是下文几个说法不具备的。5个观点明明白白有特色。
表2第6行首是 “针”姓。第十版《新华字典》将“鍼”作为“针”的异体字。今少用或不用“鍼”,而古时作为姓氏字,是用“鍼”不用“针”。也许“针”应是“鍼”或“针(鍼)”。
姚振宗不计入“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等7个姓氏为舜裔姓氏,而姚恩健的舜裔姓氏,除了“针(鍼)”姓,也不提“原、闘門、恩、公良、赐、於陵”等6个姓氏。
姚恩健漏说濮姓来历。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13 22:34
“五、运城舜帝陵“舜帝传裔遍五洲”匾(舜裔姓氏104个)”已发表,在6#。其中回应了你的“庄”姓和舜裔姓氏大姓排序问题
作者: 姚道忠 时间: 2015-9-14 00:17
学习,感觉很吃力
作者: 湖南临湘姚郑保 时间: 2015-9-14 07:04
教授潜心研究,实属不易,佩服!感激!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14 09:42
谢谢你的理解、支持和关注。时常麻烦你。
有些事情,听听看看就行。有些事情,必须刨根问底。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14 09:47
你已是“二品侍郎”了,老会员了。
这个主题关系到姚姓以及舜裔诸姓的演变历史,多是汉之前的事。但,多看,多思,就不成问题。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14 14:23
补充6#“五、运城舜帝陵“舜帝传裔遍五洲”匾(舜裔姓氏104个”,在末尾(蓝字部分)。
附注 谁说“庄,颛,迷,所,颛好,陈方,井,储”是舜裔姓氏
检索范围:
⑴姚振宗“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舜裔姓氏77个)
⑵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舜裔姓氏60个)
⑶世舜会和河南陈氏会会刊《舜裔春秋》封面“舜帝后裔姓氏”110个
⑷山西运城舜帝陵“舜裔诸姓”牌匾(舜裔姓氏81个)
⑸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舜裔姓氏104个)
⑹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
⑺未明氏“舜帝姚重华后裔姓氏183个”
⑻姚道信《不够发言资格的一次公开发言(含舜裔姓氏104个)》
⑼陈泽钜《舜裔十姓源流的探索与考证(含舜裔姓氏104个)》
检索结果
庄姓,所姓,颛好姓,井姓等4个姓——只有⑷含有。
颛姓——只有⑷,⑺含有。
迷姓——只有⑷,⑺,⑼含有。
陈方姓,储姓等2姓——只有⑷,⑹,⑼含有。
●“第一”~ “第八”8个姓氏,是最同源的舜裔姓氏,可是表中含“第二”~ “第八”7个姓氏却没有“第一”,为什么会漏了它呢?
●一百多年前,姚振宗已考证出舜裔姓氏77个;如果像运城舜帝陵“舜帝传裔遍五洲匾(104个)”等等一样计入“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 7个姓氏,便是84个。姚恩健考证出舜裔姓氏60个,其中24个是不同于姚振宗的;我认为应从这24个中剔除“戴妫、息妫”2个,于是,姚振宗+姚恩健=84-2+22=104个,即姚振宗和姚恩健有据有理地考证出舜裔姓氏104个(详见下文“九、分析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
因此,运城舜帝陵“舜帝传裔遍五洲匾(104个)”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只与姚振宗和姚恩健相当。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23 06:54
修改4#“三、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舜裔姓氏60个)””文末一小段:
尧曰:
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 (舜裔姓氏60个)与姚振宗的相比,发表时间晚了一百多年,考证论述不如其详细,姓氏个数不如其多。然而,他的考证和论述,以及上列5个观点(或说明),却是下文几个说法不具备的。5个观点明明白白有特色。
表2第6行首是 “针”姓。姚恩健指出:“陈厘公之子名针子,子孙袭焉”第十版《新华字典》将“鍼”作为“针”的异体字,即今用“针”而少用或不用“鍼”。姚振宗不计入“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等7个姓氏为舜裔姓氏,而古时作为姓氏字,是用“鍼”不用“针”。除了“针”姓,姚恩健的舜裔姓氏也不含“原、闘門、恩、公良、赐、於陵”等6个姓氏。问题是:姚恩健计入的 “针”是不是姚振宗所指的“鍼”?暂且将“针”姓计入舜裔姓氏。
姚恩健漏说濮姓来历。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23 07:25
修改5#“四、期刊《舜裔春秋》封面“舜帝后裔姓氏”110个”的一小段:
第6行末有“针”姓。第十版《新华字典》将“鍼”作为“针”的异体字,即今用“针”而不用或少用“鍼”。 [清]姚振宗不确定“原、鍼、闘(dou)門、恩、公良、赐、於陵” 7个姓氏是舜裔姓氏,不知《舜裔春秋》的“针”是否是“鍼”。除了“针”或“鍼”,其他“原、闘(dou)門、恩、公良、赐、於陵” 6个姓氏,《舜裔春秋》都认了。而姚恩健认“针”是舜裔姓氏,因为“陈厘公之子名针子,子孙袭焉”。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24 22:47
《六、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104个)”》已发表,在7#。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26 18:41
“七、验证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的舜裔姓氏”已推出,是本文的重点章节。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29 12:09
现在来说说“谁也不认” 的“束,侯,艾,戴妫,息妫”5个姓。
①“束”姓
我赞同姚恩健认“束”为舜裔姓氏。
姚恩健说“束”:“束 出自田姓。战国时田齐踈姓部族,至西汉末一直为踈姓。汉宣帝是踈广为太子老师,在任五年,功遂自退,荣归故里。其曾孙孟达为避王莽之乱,自东海(今山东枣庄)迁徙沙鹿(在今山东大名县)(尧注:应是河北大名县),并去‘足’旁改‘踈’成‘束’姓”
我听说:
束姓起源于战国时期齐国田氏的疏族(王室姓氏)。西汉时有名的贤大夫疎广就是齐国疎族的后代,其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并去“疋”改“疎”姓为“束”姓,此为今“束”姓的起源。束姓以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以南阳郡为郡望(南阳郡为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设置。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束姓在全国皆有分布,尤以江苏、安徽等省较多。束姓家谱各地皆有不同时期编写的版本,例如江苏江都束氏族谱八卷,(民国)束增富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江苏省图书馆收藏。
又《晋书 束皙传》记载,战国时齐国有疎氏,西汉太傅疎广即为其后裔。束晳(约264-303),西晋文学家、文献学家。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馆陶南)人。一云本姓踈,其先于汉末避难,因去其“足”旁而改姓。
不论束姓是由“疎”去“疋”还是由“踈”去“足”改为“束”,束姓都是起源于战国时田齐王室,所以“束” 是舜裔姓氏,“疎”或“踈”也是舜裔姓氏。
②“艾”姓
姚恩健说“艾”姓:“源出三支。春秋时齐国大夫田孔封于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因地为姓,取名艾孔,亦名艾陵,源出田姓。其余二支均非舜脉:一为禹王后代,始祖汝艾,以字称姓。一为少数民族艾斤氏,改单姓艾。”
虽然多个舜裔姓氏文献不含“艾”姓,但姚恩健讲得有据有理,应该认 “侯” 姓为舜裔姓氏。
③“息妫”姓和“戴妫”姓
姚恩健说“息妫” 姓和“戴妫”姓,比较简略,仅一言带过:“此外,尚有娥氏、戴妫、息妫(息夫、息),有圣祖舜帝姚重华血统,但属外甥旁系,聊补”。
按照姚恩健的说法,“戴妫”和“息妫”属外甥旁系;息妫是“息夫”、“息”,或与“息夫”、“息”有很密切的关系。然而,就我所知,“息妫”却是春秋时期陈国的一女子,息国息侯夫人;因为美丽,面若桃花,又称桃花夫人。——“妫恨兮,史称息妫,是春秋时陈国(今淮滨)的一位美丽公主,从小远离王宫,乳娘伴其长大。她和姐姐分别嫁到息国和蔡国。” 我今年曾在姚网发帖——讲桃花夫人“息妫”的故事兼致姚恩健先生——提出疑问:“息妫”和“息”,分别是一个姓氏还是一个人或一个国?
多个舜裔姓氏文献不含“息妫”姓。我认为:“息妫”是一个人;“息”是一个国,或者也是一个姓氏。暂且认为“息妫” 和“戴妫”不是舜裔姓氏。
④“侯”姓
姚恩健说“侯” 姓:“侯,与候不是一个姓。出自妫姓。春秋时晋哀侯和他的弟弟晋湣侯,都被晋武公杀了。他们的后代逃到别国,改用祖先爵位“侯” 为姓”—— 姚恩健未说出晋哀侯和晋湣侯姓什么?为什么出自妫姓?
姚恩健还说:“姓氏典籍记载源流衍派不尽相同,如容、申屠、厉、丁、侯、吴、孔等,或不认为舜后,或认为同源异姓之舜后。本文鉴别后予以收录,妥否,供斟酌。”
多个舜裔姓氏文献不含“侯”姓。我暂且认为“侯” 姓不是舜裔姓氏。
在上列的“谁也不认” 的“束,侯,艾,戴妫,息妫”5个姓氏中,我认为“束,艾”2个姓氏是舜裔。
于是,姚振宗未含姚恩健的24个姓氏中,我赞同“蒲,申屠,胜,……, 束,艾”等21个姓氏是舜裔。
小结:“姚振宗的”+“姚恩健的”舜裔姓氏有——76(78)+21=97(99)个,其中,不计入“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 7个姓氏;如果计入,则97+7=104个。有意思,哪个舜裔姓氏文献也含104个姓氏呀。
(第“七、”续完)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29 12:10
“七、验证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的舜裔姓氏”已续完。在40#
作者: 湖南临湘姚郑保 时间: 2015-9-29 20:20
教授好!谈不上麻烦,又不是您个人的私事,您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9-29 21:55
《八、我发现鲜为人知的舜裔一姓氏——“姚铁”》已发表,在9#。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1 22:15
“九、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已发表,在10#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5-10-1 22:42
谢谢钟尧老!!已拜读……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5-10-1 23:13
钟尧老;关于濮阳“舜帝宫”我在今年五月的帖子中作了交待。
其所谓的“舜帝宫”,其实就是座落濮阳张挥公园里,而张挥乃张姓始祖,与舜帝以及姚墟、瑕丘、历山等与舜帝有关史书记载的历史资料毫无瓜葛。
河南濮阳文物众多,有关先祖舜帝的传说与遗址也不少,只是濮阳政府在修建这些遗址时缺乏必要的前期功课,可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不必为研究濮阳“舜帝宫”浪费你宝贵的精力……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2 07:30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10-2 11:37 编辑
谢谢你的介绍。
原来舜帝宫在张挥公园内。
那块舜裔姓氏碑确有粗制之嫌。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5-10-2 08:08
这次去参加大典有一邱姓朋友同去.他也承认是舜裔.但我在你10#里只有丘.而不见邱.丘邱是否同?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5-10-2 08:22
我已知其实邱姓和丘姓是同一个姓.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2 11:34
是。是。是。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5-10-2 12:36
小平老;据说……只是“据说”啊
丘与邱同是一个姓,只是因为避讳孔老夫子的“丘”而加了一个耳朵,现在台湾邱姓考证后认为;丘姓在前仲尼在后,而不需避讳,已经改回“丘”。不知是不是真的,还请钟尧老予以纠正为盼。
丘(邱)以姜姓后人为主,有一支可能与陈姓有关,因为过去淮阳(我的家乡)也就是陈国,陈胡公封地,称宛丘“居者以‘丘’为氏”。
故;丘姓可能与陈姓有关,,
在钟尧老的帖子里解释姓氏来源有点江边上卖水的感觉,敬请海涵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5-10-2 12:51
我和商丘陈会长谈论过此事;把舜帝宫建在张挥公园内,确实是不伦不类,舜帝在前张姓在后,再怎么着也不能把舜帝宫建在张挥公园内,不尽让人想起“施舍”二字,也让人联想到“拉大旗作虎皮”之嫌,拿舜帝宫做幌子招徕舜帝后裔吗?我们的共识是;以后不再宣传濮阳舜帝宫,可以去濮阳姚墟祭拜,也可以去濮阳历山祭拜,个中滋味想必各位宗亲明白……
作者: 商丘陈氏 时间: 2015-10-2 13:33
寒松版主好!把舜帝宫建在张挥公园内,纯属经济意识。关于舜帝出生地,八月十八日我专程去潮阳拜访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主席泽嘉宗长时,曾经探讨到这个问题,经台湾大学的一位资深教授用三年时间,对山西、山东、河南、浙江等传说舜帝出生的考察,该教授定论舜帝出生地应是山西垣曲。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2 17:49
10#,“九、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最末一段已修改为:
尧曰:
表6倒数第6行,应是“无戈”还是“无弋”?
表6倒数第9行,应是“胜屠”还是“申屠”?
姚振宗不计入“原、鍼、闘門(斗门)、恩、公良、赐、於陵(于陵)” 7个为舜裔姓氏(见前文“二、姚振宗‘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李生顺全认了(表6中的红色加粗字)。
姚恩健认为认“容”为舜裔姓氏是错误的(见前文“六、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李生顺认了“容”(见表6第七行“容”)。
我们可以注意到舜裔姓氏含“李、张、刘、陈、赵、周”等(见图4和表6),而在同一书页(图4)下方,又可见“舜帝辅臣皋陶的后裔主要姓氏”有“李、阮、利、 …、皖、繇等” ,那么,“李”既是舜裔姓氏又是皋陶裔姓氏,怎样解释?“李、张、刘、陈、赵、周”等是舜裔姓氏吗?一读此书页(图4),令人顿生疑窦重重。
李生顺“舜帝后裔姓氏214个”,是迄今所见舜裔姓氏研究(或文献)含姓氏个数最多的文献,比“姚振宗+姚恩健说”的舜裔姓氏97(或104)个、《舜裔春秋》“舜帝后裔姓氏”110个多得多。然而,这份清单从表面看已有不少可商榷之处。因为作者不像姚振宗或姚恩健那样有据有理地道明姓氏来历,我们只好怀揣着疑虑和困惑,但这个“最多”文献应录之备存。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5 21:21
十一、[清]姚振宗的7个疑似舜裔姓氏——已发表,在11#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7 11:59
十、未明氏“舜帝姚重华后裔姓氏183个”
这份《舜帝姚重华后裔183个姓氏》(见图5),是湖南姚氏宗亲会副会长临湘姚郑保提供的,不知作者(责任者),不知来源或出处。据姚郑保介绍,是在宁远县旅游局诸文杰局长(另有说诸文杰是宁远县森林管理局副局长)办公室得到的,同时还得到李生顺“舜帝后裔姓氏214个”(见前文“九”,图4)。
表7是按照图5原原本本录出的。
原著(图4)有183个姓氏的位置,其中有8个是空缺或者有缺项。因此,表中不同的数字序号“⑴、⑵(zhēn) 、 ⑶□ (zhēn)巫”等,分别表示空缺或不同的缺项:
“⑴” 等表示这个位置空缺一个姓氏;“⑵(zhēn)”表示这个位置的姓氏拼音是“zhēn”; “⑶□ (zhēn)巫”表示这个位置是有缺项的复姓“□巫”,“□”的拼音是“zhēn”。
我认为注拼音的姓氏⑵、⑶、⑷有可能是:⑵(zhēn)——鍼; ⑶□ (zhēn)巫——鍼巫;⑷□(zhēn)尹——鍼尹或箴尹。
尧曰:
是“姚季”还是“姚李”?我知“姚李”是舜裔姓氏。
是“无弋”还是“无戈”?有人说“无戈”是舜裔姓氏。
原著似乎不是定稿,或者不是认真严肃之作,名义“舜帝姚重华后裔(183姓)”,实际却缺8个,又用拼音表示(汉字)姓氏,滑稽。然而,毕竟有这个文献,毕竟是从官方,从九嶷山舜帝陵有关的官方流出的,所以录以备存。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7 12:06
图5 《舜帝姚重华后裔183个姓氏》文献原件
表7 未明氏“舜帝姚重华后裔183个姓氏”
妫汭5姓氏:虞、陈、胡、姚、田。
其余178姓氏:
一、有虞氏诸支族有45姓氏:舜、娥、吴、妫、甄、商、遂、观、厘、雚;庐、卫、圭、⑴、负、潘、息、邹、饶、直;胜、舀、咸、戏、铫、幕、暮、募、象、因;茵、箴、仪、⑵(zhēn) 、尹、司徒、濮阳、胜屠、馀姚、馀虞;上虞、西虞、因孙、⑶(zhēn)巫、⑷ (zhēn)尹。
二、陈氏诸支族有91姓氏:王、母、姆、姥、满、与、⑸、占、苫、假;甿、袁、辕、榬、溒、爰、⑹(huàn)、缓、陆、稑;坴、⑺(lù)、⑻(lù)、敬、靖、庆、夏、宗、盎、原;来、恩、尝、第、赐、法、威、穰、车、庹(duó);孙、胡母、胡非、胡掖、母仰、占尹、陈佳、陈方、五王、五父;罗陈、陆范、田俅、田章、孙阳、陆费、少西、颛(zhuān)孙、原仲、沈陈;公良、鬥(dòu)门、子石、子占、子沮、子舆、子献、子鞅、子穆、子枋;子尚、子禽、子寤、廪邱、于陵、雠子、威王、子芒、子仲、子夏;子宋、偃师、司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三、还有其他舜裔42姓氏:蒲、孔、储、歂(chuán)、宵、梧、濮、招、苟、迷;研、禽、文、薛、丁、衡、容、广、铎、禾;苴、厉、芒、饶、谷、坊、鞅、辱、恭、公;司、贺、陶、种、姚季(姚李)、即墨、安平、无弋、登比、登北;癸比、母丘。
(本节“十、”完)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7 12:09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10-17 20:56 编辑
十二、其他舜裔姓氏研究文献
我读过或收集的舜裔姓氏研究文献还有:
⑻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石碑 “菲律宾《舜裔姓氏系统简图》(部分)” (80个),署“乙酉仲夏 菲律濱裔孙姚嘉熙敬献”(附 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的塑料扇靣《舜裔姓氏系统简图》)
⑼陈泽钜《舜裔十姓源流的探索与考证》(含舜裔姓氏48个)
⑽《大舜后裔源流(73个)》(未明氏,大舜后裔源流,舜文化研究,2012-10-16)
Ⅰ 九嶷山舜帝陵舜裔姓氏简图碑(80个)(附 九嶷山舜帝陵塑料扇靣《舜裔姓氏系统简图》)
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墓,左侧墙壁上有《舜裔姓氏系统简图》石碑,梧州沙头姚小平二、三年前拍过相片在姚网报道过。“当时太反光,成个镜一样,效果不好”,看不清且没拍全,不成一个完整的文献。小平老参加今年十月湖南省乙未公祭舜帝大典,又到九嶷山,我请他帮忙再拍。这次虽然不能拍得一张清晰而完整的姓氏简图(见图?),但5、6张局部图拼凑起来,辅以九嶷山舜帝陵塑料扇靣《舜裔姓氏系统简图》(见图?),努力辨认,终于可以读懂作者写了什么和表达了什么,也明白塑料扇靣图是碑文的简化版。
在3个有关舜帝遗迹的地方,九嶷山这个舜裔姓氏碑是最有特色的,一是用类似于世系吊线图来表示姓氏系列源流,一是每个姓氏旁加注来历和缘由,因此,显得源流分明和来路清晰。但是,在这简图中,姓氏之间的连线未标明方向(不是箭头),都弄不清楚是不是流向或流向何方。例如:
图1吊线图前第一行是“舜——虞——姚——陈”(另处还有“田”),由此4个姓作为源头列出了其衍生的一系列姓氏。那么,居首的“舜”是舜帝个人还是舜姓呢?这4个姓是并列关系还是从“舜”依次到“虞”到“姚”到“陈”呢?
“田”不与“舜-虞-姚-陈”4个姓在一起,而是处于图6的另一处。“田”姓应处于什么“位置”?而且,由“田”衍生的姓氏,直接的或涉及的有5列,它们之间也有连线相接。由于没有箭头,你能看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九嶷山舜帝陵舜裔姓氏简图碑,末尾署“乙酉仲夏 菲律濱裔孙姚嘉熙敬献”。乙酉年是公元2005,菲侨姚嘉熙是福建晋江钱仓人。家乡人称赞他“一贯以家乡事业为重、以宗亲事业为重。生前不但在九嶷山贡献巨资(两百多万人民币),在晋江舜帝纪念堂也捐献巨款。这姓氏碑,是他捐赠(献)而不是编纂” 迄今尚不知谁是著者(责任者)。简图全称是“菲律宾《舜裔姓氏系统简图》(部分)”,题名之前冠“菲律宾”,不知何意,未免画蛇添足。
既然简图碑的表达形式在于强调姓氏的源和流,却回避或忽略了“姚”姓在舜裔诸姓中的地位,令人不知为什么。“姚”是舜裔诸姓的祖源姓,姚振宗的“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和姚恩健的“姚氏衍生繁姓纂”,明白地直言了这样的观点,不是姚姓人的山西运城舜帝陵“舜裔诸姓”牌匾、陈泽钜《舜裔十姓源流的探索与考证》和“舜文化研究”的《大舜后裔源流》等分明持相同观点——“姚,是舜帝本姓。也就是说,姚是虞帝一系的第一个姓氏” 而最干脆最大度的是晋江舜裔宗亲,赠予晋江钱仓姚氏祠堂“舜裔第一家”匾,见图3。
在读懂了碑图和扇靣图之后,我录出和写出下表1以及上面的话。
表1 九嶷山舜帝陵舜裔姓氏碑(80个)
舜——虞——姚——陈
【田 (尧曰: “田”应居于什么位置?)】
舜—舜氏:后人以号为氏—盧氏:舜以蒲苇造屋,称盧—圭氏:舜:创玉圭—负氏:舜迁负黍—甄氏:舜陶于甄河滨—司徒氏:舜为尧司徒—商氏:舜有子商均—戏氏:舜有子名戏—舀氏:舜之后发明舀勺—潘氏:舜后裔迁居潘—濮阳氏:舜后裔迁居濮阳—直氏:舜后裔名直栖—饶氏:舜支裔以饶为氏—咸氏:舜之后—蒲氏:夏时封舜后裔于蒲。 (15个)
虞—舜子商均之后,以虞为氏—遂氏:虞遂之后以名为氏—吴氏:虞转音吴。 (3个)
姚—舜传大箕伯,以姚为氏—观氏姚氏之后—厘子氏观起之后—铫氏姚氏流变—颧氏观氏流变—邹氏姚姓人封邹侯。 (6个)
陈—妫满封陈子孙以国为氏—鍼氏:陈僖公之后—夏氏:陈宣公子酉字子夏—少西氏:同上—子仲氏:陈宣公之子子仲之后—子宋氏:陈宣公之子楚之后—敬氏:陈敬仲在陈国的后代—满氏:妫满之后以祖先名为氏—招氏:陈姓支裔—来氏:陈姓支族—第氏:汉初徙诸田至长安,依顺序为氏,有第一至第八氏(8个)—车氏:汉田千秋之后。 (19个)。
陈—胡—妫满谥胡公,后人以谥为氏—爰氏:妫满十三世孙妫塗以祖父伯爰字为氏—辕氏:爰氏流变—袁氏:辕氏流变—盎氏:汉爰盎之后。 (5个)
由“田”衍生的姓氏,直接的或涉及的有5列:
㈠田—陈敬仲(完)奔齐改姓田—靖氏:单靖公之后,田姓族—法氏:齐襄王田法章之后—穰氏:齐穰苜之后—陆氏:齐宣王少子封陆乡,后人以邑为氏。 (5个)
田氏———敬氏;陆氏———赐氏(尧曰:加粗字姓氏表示此姓氏是节点,有另一方向的连接;在㈠中田氏和陆氏分别有另一方向的连接,例如“田氏———敬氏”,表示连线两端的姓氏相互连接。下文的照此类推)
㈡陈—妫满封陈子孙以国为氏—鍼氏:陈僖公之后—夏氏:陈宣公子酉字子夏—少西氏:同上—子仲氏:陈宣公之子子仲之后—子宋氏:陈宣公之子楚之后—敬氏:陈敬仲在陈国的后代—满氏:妫满之后以祖先名为氏—招氏:陈姓支裔—来氏:陈姓支族—第氏:汉初徙诸田至长安,依顺序为氏,有第一至第八氏(8个)—车氏:汉田千秋之后。 (尧曰:㈡是重复行,为作连接用,不计个数)
敬氏———田氏;来氏———仪氏;车氏———赐氏
㈢庆氏:田桓权之后—尝氏:田齐孟尝君之后—威氏:齐威王之后—孙氏:齐大夫孙占之后—王氏:齐王建之后—赐氏: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6个)
赐氏———车氏
㈣宗氏:陈宣公六世孙宗来之后—原氏:陈大夫原仲之后—偃师氏:陈悼公太子偃师之后—司城氏:陈哀公之子邾胜后—恩氏: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斗门氏:陈斗夫之后——颛孙氏:陈公子颛孙仕鲁之后—孙氏:陈大夫孔宁之后—仪氏:陈姓支族。 (9个)
仪氏———来氏
㈤ 又12个姓氏:
子石氏、子占氏、
子舆氏、子沮氏、
子献氏、子枋氏、
子芝氏、子禽氏、
廪印氏、五王氏、
仇子氏、於陵氏、
等(12个)皆田姓之后。
九嶷山舜帝陵舜裔姓氏碑图隐式表示舜裔姓氏80个,而表1则予以明确显示。还可以将表1变为更简化又保留原有的排序特色的表2。
表2 九嶷山姓氏碑舜裔姓氏80个
舜——虞——姚——陈
【田 (尧曰: “田”应居于什么位置?)】
【陈—胡 (尧曰:凭什么如此排列?碑文说:“妫满谥胡公,后人以谥为氏” 合理吗?)】
舜—盧氏—圭氏—负氏—甄氏—司徒氏—商氏—戏氏—舀氏—潘氏—濮阳氏—直氏—饶氏—咸氏—蒲氏 (15个)
虞—遂氏—吴氏 (3个)
姚—观氏—厘子氏—铫氏—颧氏—邹氏 (6个)
陈—鍼氏—夏氏—少西氏—子仲氏—子宋氏—敬氏—满氏—招氏—来氏—第一氏~第八氏(8个)—车氏 (19个)
陈—胡—爰氏—辕氏—袁氏—盎氏 (5个)
【由田姓衍生的姓氏】:
田—靖氏—法氏—穰氏—陆氏 (5个)
庆氏—尝氏—威氏—孙氏—王氏—赐氏 (6个)
宗氏—原氏—偃师氏—司城氏—恩氏—斗门氏—颛孙氏—孙氏—仪氏 (9个)
【陈—鍼氏—夏氏—少西氏—子仲氏—子宋氏—敬氏—满氏—招氏—来氏—第一氏~第八氏(8个)—车氏 (尧曰: 此行是重复行,行中的敬氏与田相连接,车氏与赐氏相连接)】
【又12个姓氏】:子石氏、子占氏、子舆氏、子沮氏、子献氏、子枋氏、子芝氏、子禽氏、廪印氏、五王氏、仇子氏、於陵氏等皆田姓之后。 (12个)
本节已以 “我终于读懂了九嶷山《舜裔姓氏系统简图》(80个)碑” 为标题在姚网“潮阳及广东姚氏”专栏发表。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7 12:09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10-17 21:08 编辑
十二、其他舜裔姓氏研究文献
Ⅱ 陈泽钜《舜裔十姓源流的探索与考证》(含舜裔姓氏48个)
闽南人陈泽钜这篇文章,望题生义,确实是比较详细地考证性地论述舜裔十姓“王、袁、陈、姚、虞、胡、田、孙、陆、车”。之前,他“将舜裔四十八姓列下:
姚,幕,妫,有虞,舜,司徒,濮,仪,蒲,直,
柄,陈,胡,满,敬,爰,袁,辕,援,招氏,
偃师,颛孙,胡非,孙,占,田,穰,东郭,胡母,靖,
陆, 尝, 法, 第八, 第二, 第五, 车, 王, 舀, 苟,
圭,迷,负,夏,研,梧,登比,癸比。”
舜裔姓氏48个,数量不多:一百多年前,姚振宗 “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说已指出舜裔姓氏78个或76+7=83个;近期,2005年9月,李生顺已列出“舜裔姓氏214个”。是什么令我看重陈泽钜的文章呢?
我不知道上面“舜裔四十八姓”是用什么来排序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姚”姓居首位。其次,可看到 “柄,东郭,登比,癸比”等这些罕见的姓氏在舜裔姓氏中,虽然有待考证。
陈泽钜介绍舜裔十姓也有其特色:全面而详细,该姓的源流、衍派、播迁和名人都涉及了。考证性的论述,有据(籍)有理。结合闽南情况讲,显得有地方特色。敢于指出舜裔姓氏中易被忽视或被夸大的问题,例如“同姓异源”和“异姓同源”问题、舜裔人口问题。他说:“王姓出处的支流太多,来源复杂,除了一部分出自舜后妫满,但尚有其他支流源自别派。姓王的想要从姓氏上追溯自己的血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但总体王姓在中国百家姓排名榜中列第2位”
我认为陈文在同类文章中是比较优秀的。
Ⅲ 舜文化研究《大舜后裔源流》(舜裔姓氏73个)
这篇文章或详或略地说明了73个舜裔姓氏的来历,难得。我正是(主要)借助这个文献确定了[清]会稽姚振宗疑似的“原、鍼、闘門、恩、公良、赐、於陵”( 7个)是舜裔姓氏。它明确地指出:
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
姚,是舜帝本姓。也就是说,姚是虞帝一系的第一个姓氏。
妫汭五姓:妫、陈、田、姚、胡。这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
详述的9个舜裔大姓:陈、田、胡、孙、姚、王、袁、夏、陆。
源于虞舜的18个姓氏:吴,妫,甄,遂,舜,幕,鼻,司徒,卫,圭,铫,负,息,邹,饶,直,舀,咸。
源于陈姓的31个姓氏:敬,庆,子夏、少西,鍼(针),宗,盎,颛孙,原、原仲,仪,来,子仲,子宋,子石,子占,子舆,子沮,子献,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偃师,司城,恩,公良,斗门,孔。
源于田齐的15个姓氏:尝,法,车,靖,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五氏、第八氏,廪邱,赐,於陵,五王,威王,穰。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7 12:10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12-12 14:03 编辑
十四、分析李生顺“舜帝后裔姓氏214个”
李生顺是《有虞舜帝》一书(2005年9月)的著者,他在第四章“舜文化源远流长”(P222)列出“舜帝后裔姓氏214个”,见表6或见前文“九、(舜帝后裔姓氏214个)”;但未说明“214个姓氏”是怎样来的,也未说明以什么原则排序。表中□(“禾辱”)表示搜狗字库未有此字,用“禾辱”代之(“禾辱”同“耨”。“耨”音noù。鎒是“耨”的异体字)。
表6 李生顺“舜帝后裔姓氏214个”
虞、姚、李、王、张,刘、陈、赵、周、吴,
孙、胡、高、冯、袁,傅、薛、潘、夏、田,
邹、陆、孔、车、乔,文、陶、申、柳、齐,
莫、甄、卫、查、蒲,饶、戚、丘、古、苟,
来、苻、商、宗、妫,满、皮、母、原、束,
占、濮、卿、敬、种,靖、逢、鲜、招、咸,
储、庆、毋、衡、恩,仪、法、容、遂、舜,
幕、宵、娥、鍼(针)、舀,梧、圭、直、负、颛,
迷、研、尝(嘗)、观、戏,胜、息、厘(釐)、庐(廬)、雚,
铫、暮、募、象、因,茵,箴、与、笃、苫,
假、沮、归、第、威,赐、绩、盎、庹、甿,
遏、姥、姆、禽、芒,坊、央、子、辱、□(“禾辱”),
恪、辕、溒、榬、援,汲、番、驷、弱、光,
慈、滇、有、河、
尉迟、司马、司徒、司城、斗门(闘門),
公良、偃师、濮阳、胜屠、上虞,西虞、徐虞、于陵(於陵)、颛孙、原仲,
余姚、因孙、鍼尹、箴尹、鍼巫,占尹、罗陈、陆范、田球、田章,
孙阳、廪印、讎子、威王、沈陈,陆费、有箕、鲜于、信都、胜徒,
须遂、合博、杆臼、司甄、纥于,慈父、无戈、子枋、子沮、子芸,
子穆、子禽,子尚、子石、子宋,子陵、子夏、子献、子寤、子种、子占,
子與、子鞅,子枋、少西、陈佳,陈方、五王、五父、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胡母、胡非、胡掖、母丘,母仰、登北、
登比、癸北。
舜裔姓氏214个,好大的数量,是迄今舜裔姓氏研究文献指出的最多数量,远大于48、60、73、81、104、183个。我有疑惑,在前文“九、”已略微点评,本节将尽量对比和分析这“214个姓氏”。
一读表6,便见开头“李、张,刘、赵、周、高、冯”等常见的姓氏,这些是舜裔姓氏吗?就在同一书页(图4),上方是“214个姓氏”,下方又有:
“伯益后裔主要姓氏如下:嬴、赵、黄、徐、马、梁、江、饶、……、诸葛等。…、”
“舜帝辅臣后裔主要姓氏如下:”
“3.皋陶: 李、阮、利、 …、皖、繇等”
“6.后稷等十余位大臣:王、张、刘、杨、周、吴 …、”
那么,“李”既是舜裔姓氏又是皋陶后裔姓氏吗? “王、张、刘、周、吴”既是舜裔姓氏又是后稷等大臣后裔姓氏吗?不见解释。读一书页(图4),已令人顿生疑窦重重。
[清] 会稽姚振宗(1904年)和福州姚恩健(2002年)都是舜裔姓氏研究者。
姚振宗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论述“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 ,指出舜裔姓氏75个和疑似的“原、鍼(针)、闘門(斗门)、恩、公良、赐、於陵(于陵)” 7个。我考证后者7个确是舜裔姓氏,因此姚振宗的舜裔姓氏82个。
姚恩健在2002年论述“姚氏衍生繁姓纂”,列出舜裔姓氏60个。我验证其中“侯,戴妫,息妫”3个不应是舜裔姓氏,即是确认姚恩健的舜裔姓氏57个。
我又将姚振宗的82个与姚恩健的57个加以比对,发现:两者“重合者”36个;另外,姚恩健的有22个是姚振宗没有提及的舜裔姓氏。我将姚振宗的82个与姚恩健的22个相加合,叫做“二姚(姚振宗和姚恩健)舜裔姓氏104个”,见表10。
表10 二姚舜裔姓氏104个
姚;司徒、虞、吴、幕、甄、商、遂、观、釐子(厘子)、妫、陈、胡、袁、子仲、颛孙、庆、子夏、少西、子宋、宗、来、仪、孔、(司徒)、司城、胡非、偃师、(陈)、敬、田、子石、子占、孙、子沮、子舆、子献、讐子、子鞅、子穆、子枋、子尚、廪邱、子芒、子禽、子窹、胡母、陸(陆)、靖、嘗(尝)、穰、威、王、五王、法、廬(庐)、 54
陶、莫、辕、爰、夏、苴、
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氏、第五氏、第六氏、第七氏、第八氏、
息(鄎)、息夫、文、恭、光、车、铫、
原、鍼(针)、闘門(斗门)、恩、公良、赐、於陵(于陵) 82
舜,蒲,濮,申屠,胜,满,衡,束,艾,即墨,安平,胡毋,毋丘,毋,厉,丁,苟,薛,招,占,姚李,娥 22——104
二姚舜裔姓氏104个,李生顺舜帝后裔姓氏214个,后者能完全覆盖前者吗?将二者相互比对,发现重合者只有86个,覆盖不了(即是二姚独有)的有18个。这18个二姚固有而李生顺不含的舜裔姓氏是:
釐子,子仲,廪邱,子芒,穰,爰,苴,息夫,恭;
申屠,艾,即墨,安平,胡毋,毋丘,厉,丁,姚李。
(其中“廪邱,申屠,胡毋,毋丘”4个应予关注,下文再说。)
从表6取出与二姚的重合者(两者所含相同的)后变成表11,即是:剩下的姓氏是李生顺与二姚的不重合者127个姓氏(127+86=213,差1个。待查)。
表11 李生顺不同于二姚的舜裔姓氏128个
李、张、刘、赵、周、 5
高、冯、傅、薛、潘、 5
邹、乔、申、柳、齐、 5
卫、查、饶、戚、丘、古、 6
苻、皮、母、 3
卿、种、逢、鲜、咸、 5
储、容、 2
宵、舀,梧、圭、直、负、颛、 7
迷、研、戏、厘、雚、 5
暮、募、象、因,茵,箴、与、笃、苫、 9——52
假、沮、归、第、盎、绩、庹、甿、 8
遏、姥、姆、禽、芒、坊、鞅、子、辱、□(“禾辱”)、 10
恪、溒、榬、援,汲、番、驷、弱、 8
慈、滇、有、河、 4
尉迟、司马、 2
濮阳、胜屠、上虞,西虞、徐虞、原仲、 6
余姚、因孙、鍼尹、箴尹、鍼巫,占尹、罗陈、陆范、田球、田章、 10
孙阳、廪印、威王、沈陈、陆费、有箕、鲜于、信都、胜徒、 9——109
须遂、合博、杆臼、司甄、纥于,慈父、无戈、子芸、 8
子陵、子种、 2
陈佳、陈方、五父、 3
胡掖、母仰、登北、 3
登比、癸北。 2——127
下面将分析表11所列的127(本应128)个姓氏。
我收集有10份舜裔姓氏研究文献:
⑴姚振宗“姚姓别出他姓七十余”, 清光绪三十年(1904),舜裔姓氏77个。
⑵姚恩健“姚氏衍生繁姓纂”,2001年12月,舜裔姓氏60个。
⑶世舜会和河南陈氏会会刊《舜裔春秋》封面“舜帝后裔姓氏”,未知著者(责任者),未明确时间,舜裔姓氏110个。
⑷山西运城舜帝陵“舜帝后裔传遍五洲”匾,未知著者(责任者),未知立匾时间,舜裔姓氏81个。
⑸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碑文撰者“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陈守仁博士”, 2004年4月9日。碑文中舜裔姓氏104个,是根据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和濮阳舜帝文化研究会会长化迪华的研究。由于碑文有模糊不清者,只能读出80个,欠缺或疑似的24个。因此,该文献用作检索源有缺陷。
⑹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 (见湖南人民出版社《有虞舜帝》第四章),2005年9月。
⑺未明氏“舜帝姚重华后裔姓氏183个”,未知著者(责任者),未知著作时间,名义183个,实际原著欠缺8个,其中空缺2个,用汉语拼音代替的有6个(其中我注明疑似的3个)。因此,该文献用作检索源有缺陷。
⑻宁远九嶷山舜帝陵《舜裔姓氏系统简图》”碑, “乙酉仲夏(尧注:公元2005) 菲律濱裔孙姚嘉熙敬献”碑,未知著者(责任者),系统简图(有连线)舜裔姓氏80个。
⑼陈泽钜《舜裔十姓源流的探索与考证》,未知著作时间,含舜裔姓氏104个。
⑽舜文化研究《大舜后裔源流》,未知著者(责任者),未知著作时间,含舜裔姓氏73个。
用上列的10份文献检索表11的127个姓氏,结果是:
李——⑹,李生顺独有的。
张——⑹,李生顺独有的。
刘——⑹,李生顺独有的。
丘——⑹,李生顺独有的。
……(检索结果,只列以上4和以下3个等7个,其他的省略)
登北——⑷,⑹,⑺。
登比——⑹,⑺,⑼。
癸北——⑷,⑹。
其中:
“癸北——⑷,⑹,⑺。”表示“癸北”姓分别在文献⑷,⑹,⑺中检索(查)到;
“李——⑹,李生顺独有的。” 表示“李”姓只有在文献⑹中检索到,⑹是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所以注明“李生顺独有的”——也就是在10份文献中,只有李生顺认“李”姓是舜裔姓氏。
归纳检索结果,李生顺独有的舜裔姓氏有33个,其中有“丘”;但是,我也认“丘”是舜裔姓氏,算为32个,见表12。
表12 李生顺独有的舜裔姓氏32个
李,张,刘,周,傅,乔,申,柳,冯,查,戚,
苻,卿,逢,鲜,笃,绩,遏,子,□(“禾辱”),恪,
汲,番,驷,弱,慈,滇,有,河,尉迟,子陵,
子种。
有人点评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 “是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放卫星放习惯了?” 我认为:还不能这样看,只是李生顺未论述或说明214个的来由,表12的31个更是孤证,孤证可以存疑。
说到了李生顺独有的的31个姓氏,应顺便讨论其他几个舜裔姓氏。
● “纥于”和“纥干”
纥于——⑹。 纥干——⑶。
“纥于”和“纥干”,字形相似。如果看成不同的2个姓氏,则“纥于”应是李生顺独有的,“纥干”则是《舜裔春秋》封面“舜帝后裔姓氏” 独有的。只因为我将2者看成是相同的一个姓氏,所以,“纥于(纥干)——⑶,⑹。” “纥于”也就没有出现在表12中。我这样处理对吗?
●“徐虞”和“馀虞”
徐虞——⑹,李生顺独有的。 馀虞——⑺。
“徐虞”和“馀虞”形似音似,我将两者当为同一个姓氏,因此“徐虞”没有出现在表12中。然而,是“徐虞”还是“馀虞”呢?
●“无弋”和“无戈”
无弋——⑺。 无戈——⑸,⑹。
“无弋”和“无戈”字形相似,是相同的一个姓氏还是不同的2个姓氏?如果是同一姓氏,是“无弋” 还是“无戈”?
●“申屠”和“胜屠”
申屠——⑵,⑸。 胜屠——⑹,⑺。
“申”和“胜”音近似,所以“申屠”和“胜屠”有可能是同一个姓氏,是“申屠” 还是胜屠?
●“胡母”和“胡毋”
胡母——⑴,⑶,⑷,⑸(疑似),⑹,⑺,⑼,平远谱。
胡毋——⑵,即是姚恩健独有的。
“胡毋”和“胡母”,形相近音相似,只有姚恩健独有“胡毋”。二者很可能是同一个姓氏。
●“母丘”和“毋丘”
母丘——⑹,⑺。 毋丘——⑵,⑸。
“母丘”和“毋丘”形相近音相似,二者是相同的1个还是不同的2个姓氏?是“母丘”还是“毋丘”?
●“母”和“毋”
母——⑶,⑹,⑺。 毋——⑵,⑷,⑹。
不同的文献认“母”或“毋”是舜裔姓氏,⑹是唯一既认“母”也认“毋”。 “母”和“毋”形似音同,是不是同一个姓氏?是“母”还是“毋”?
●“廪邱”和“廪印”
廪邱——⑺,⑽。 廪印——⑹,⑻。
⑽认为“廪邱”是源于田齐的姓氏,⑻也认为“……,廪印氏、五王氏、仇子氏、於陵氏等皆田姓之后”。因此,“廪邱”和“廪印”很可能是同一个姓氏,是“廪邱”还是“廪印”呢?
●“第”和“第一”—“第八”
第——⑶,⑸(疑似),⑹,⑺,⑻。
“第一,第二,第三,……,第八”等8个是舜裔姓氏,⑻宁远九嶷山舜帝陵《舜裔姓氏系统简图》”碑是这样认“第氏的——“第氏:汉初徙诸田至长安,依顺序为氏,有第一至第八氏”——由此可知,如果有第氏,则此姓与“第一~第八” 8个来自田齐的姓氏有密切的关系。
● “容”
容——⑸(疑似),⑹,⑺。
虽然有3人认 “容”姓是舜裔姓氏,但我赞同姚恩健的观点——“容”不是舜裔姓氏。姚恩健于2001年12月已指出:“姓氏典籍记载源流衍派不尽相同,如容氏,《中国姓氏起源》引《通志 氏族略 以名为姓》载:“舜有八子,皆精明贤慧,号称八恺,其中有仲容,其亦为容姓” 同一著作记“苍”氏,“颛顼有八个精明儿子,世称八恺,其中有苍舒,苍舒后代子孙也以祖字为姓,形成苍姓一支。”“八恺”是谁之子?与《史记》、《辞源》等释义不同。将容氏列为舜后,显然错谬。”
上列所讨论的姓氏问题,在个案中并不显眼,然而,将相关的文献汇集、研读、对比,问题就凸显了;还因为,只有⑴姚振宗、⑵姚恩健、⑽舜文化研究有叙述其所指出的舜裔姓氏来由,其他人只列清单不说依据,所以,提出或略加讨论这些,以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说到了表12李生顺独有的舜裔姓氏32个后,该怎样认识剩下的96个姓氏[214-32-86=96] 呢?算式中,214是李生顺的总数量,32是李生顺独有的个数,86是李生顺与二姚(姚振宗和姚恩健)重合的个数(二姚已说了这86个的来由或依据)。因为李生顺只列清单不说依据和理由,所以我试图尽力说说96个中一些姓氏的来由,能说多少说多少。
补说李生顺的30余个舜裔姓氏的来由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7 12:11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12-12 14:08 编辑
补说李生顺的30余个舜裔姓氏的来由
李生顺有“舜帝后裔姓氏214个”,但未说明“214个姓氏”是怎样来的,也未说明以什么原则排序。这里补说李生顺的“214个”中的30个姓氏的来由,这30个或是其他舜裔姓氏研究文献中所含的,只是它们(他们)未说来由。
●必须先说丘(邱)氏。丘(邱)——⑹,李生顺独有的;本应列在表12中。但我确认丘是舜裔姓氏,所以特意从表12拉出。
丘——陈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地称宛丘。子孙有以“居地‘丘’为氏”。 0 x4 _2 A- j. a% w# n5 i故丘氏源自陈姓,是舜裔姓氏。
邱,同“丘”。孔子名丘,因避讳,清雍正三年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并加“阝”旁为“邱”。地名用字也用“邱”。因此,邱是因避孔子名讳而变成同邱的,邱同“丘”。所以 “邱”也是舜裔姓氏。
但是应指出,“丘”是一个多源姓氏,源自姜姓的“丘”是主流。
●接着,应说 “徐虞”和“馀虞”以及“馀姚、西虞”。
本来,徐虞——⑹,李生顺独有的。 馀虞——⑺。 “徐虞”本该在表12中,但考虑到“徐虞”和“馀虞”形似音似,而将两者当为同一个姓氏,因此将“徐虞”脱离表12。然而,是“徐虞”还是“馀虞”呢?——此姓应是“馀虞”,“徐虞”是“馀虞”之误;看看下列《路史·后记十一》及其后的一列姓氏清单便明白为何:
《路史·后记十一》说:“舜年百十有一。三妃,娥肓(尧注:是“娥皇”吗?)亡子。女英生义均及季厘。季厘封缗,为桀所克。义均封商,是为商均。”“次妃癸比氏(有的书籍近笔画为“登北氏”),生二女曰霄明,曰烛光。…… 庶子七人,皆厘降于齐人”。圭、胡、负、遂、庐、蒲、卫、甄、饶、潘、傅、邹、息、有、何(尧注:李生顺是“河”)、母、辕、馀姚、馀、姚、上虞、濮阳、馀虞(尧注:李生顺是“徐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
余姚、虞、馀虞、西虞——古人的地域因氏而名,反映出这些地方都是舜裔迁徙之地。《太平寰宇记》说余姚:“古舜后,为余姚之墟”
必须指出:引用的这段话,在不同网站不同贴吧(不同人发的或说的)可见到,而这里引用的是蔡建军、雷运福在其专著《舜帝与九疑山》中所述(见 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潇湘文化专题网),虽然未搞清整段话是否源自《路史》;除 “馀、姚、无锡、巴陵、衡山、长沙”之外,其他“圭、胡、负、……、西虞”等21个都在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中;为什么李生顺将“母”写成“毋”、“馀虞”写成“徐虞?为什么李生顺没有把“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算为舜裔姓氏?目前,我只能引用这段话来说明“馀姚、馀虞、西虞”是舜裔姓氏;这段话也可勉强说明“圭、胡、负、遂、庐、蒲、卫、甄、饶、潘、傅、邹、息、有、何(尧注:李生顺是“河”)、母、辕、上虞、濮阳”19个是舜裔姓氏。
余姚、虞、馀虞、西虞。古人的地域,因氏而名,反映出这些地方都是舜裔迁徙之地。余姚——《太平寰宇记》说,“古舜后,为余姚这墟”
●第三,再说“胡母”和“胡毋”氏、“母丘”和“毋丘”氏、“母”和是“毋”氏等3对6个姓氏:实际上,每对是同一个姓氏,实是“胡母”、“母丘”、“母”3个。看看姚振宗和姚恩健怎么说便明白了。
姚恩健说:“胡毋。毋丘。毋。 出自田氏。齐宣王田辟彊封其弟于毋丘,以封祖先胡公满之祀。于是,远本胡公,近取毋邑,遂赐姓胡毋氏。其后代分为三支,形成胡毋、毋丘、毋三姓。后胡毋、毋丘二姓,后省文为毋姓。”
姚振宗曰:“胡母氏 本陈胡公之后也。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为胡母氏。”还引用《元和姓纂》说胡母氏和“汉有太史胡母敬;汉景帝时博士胡母子都、后汉执金吾胡母班晋、河南令胡母辅之字彦国”,并给予注释和补充说明,其中有注释胡母敬“为秦太史令非汉太史也”。
二姚说“胡毋”或“胡母”氏,虽然详略不同,但是都是指向齐宣王母弟,都是说“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为胡母氏”,即是指向同一个姓氏无疑。
这个姓应是“胡母”而不是“胡毋”,因为,姚振宗引用《元和姓纂》、《汉书 艺文志》 、《汉书 儒林》、《史记》等注释和说明胡母氏人物,不单姚振宗称“胡母”氏,这些典籍也称“胡母”;因为,[广东]平远姚氏三修族谱“姚氏分姓二十九姓” 也称“胡母氏”,其时最迟是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或更早;还因为,⑴、⑶、⑷、⑸(疑似)、⑹、⑺、⑼和平远谱都称“胡母氏”,只有⑵,即是姚恩健单独称“胡毋”;人的多寡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前者——我从姚振宗和相关典籍的称谓。
因此,“胡母”和“胡毋”是同1个姓氏,这个姓应是“胡母”; “母丘”和“毋丘”是同1个姓氏,这个姓应是“母丘”; “母”和“毋”是同1个姓氏,这个姓应是“母”。
⑹,即是李生顺是唯一既认“母”也认“毋”,即是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既含“母”也含“毋”,这就重复了。不知李生顺是如何能得到这2个姓氏的,但是,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实际是“213个”。
●第四,96个中含“母丘”、“容”、“第”3个姓氏。刚刚说了“母丘”,而“容”和“第”已在前面讨论了,这里只简单重复我的观点,“容”不是舜裔姓氏,舜裔姓氏不应有“第”,认“第”是舜裔姓氏是误会或误解。
●下面说“潘,邹,饶,咸,舀,圭,直,负,戏,盎,濮阳,卫,威王”等23个舜裔姓氏。
潘氏——舜后裔迁居潘地,(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有潘氏。
邹氏——姚姓人封邹国侯。(姚姓人封邹侯)
饶氏——《姓源》载:姚舜之后。 饶氏系先祖妫姓,是舜帝后裔,商均支裔孙(约47世)清公受封于先祖封地平阳,食採饶阳(山西平阳府)。唐太宗时饶氏尊凊公为鼻祖。是以封地为氏。
咸氏——《路史》记咸氏为舜后。
舀氏——《潜夫论·姓氏志》谓舀氏为舜后,发明舀勺,以舀为族名。
圭氏——《姓考》载:圭国,舜后。《左传》郑穆公妃圭妫是也。因舜创玉圭,其裔有以圭为部落之名。圭氏望出陈留郡。
直氏——舜后裔直栖之后,以直为氏。
负氏——《世纪》说舜迁负黍。
戏氏——舜子戏之后。
盎氏——爰盎之后,即袁涛涂之所传。
濮阳氏,濮氏——舜裔迁徙濮阳,以地为氏。
卫氏——卫氏有二源:一为姬姓,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封卫国,以国为氏。二为古卫国,姚姓,舜后,灭于商,见《后汉书·郡国志》。
威王氏——齐威王之后。
原仲氏,原氏——陈大夫原仲之后。
登北、登比、癸比(尧注:李生顺是“癸北”)——《山海经》有“知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指出“登比”氏与“登北”氏是同一个人。又,《路史·后记十一》说:“舜年百十有一。三妃,娥肓(尧注:应是“娥皇”)亡子。女英生义均及季厘。季厘封缗,为桀所克。义均封商,是为商均。”“次妃癸比氏(有的书籍近笔画为“登北氏”),生二女曰霄明,曰烛光。” 综合二文献,“登北、登比、癸北”是指向舜的“次妃登北氏或癸比氏”;至于为什么三者是舜裔姓氏得问李生顺。
纥干(尧注:李生顺的“纥于”是“纥干”之误)——百度未见“纥于”氏而见“纥干”氏。族谱录网有“纥干”氏而不含“纥于”。
无弋(尧注:李生顺的“无戈”是“无弋”之误)——历史上罕见的复姓,其源有三:一是舜后有无弋氏;一是汉时西羌族祖之号,子孙以为姓;一是相传为夏禹之后。前者是舜裔姓氏。
储氏——源出有二: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一是是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得姓始祖储太伯。另一支战国时期齐国储子(储子后代以储为姓)任齐国相(前330年-前300年左右),大约公元前315年看到燕国内政乱,与孟子劝齐攻燕,破燕。
司马氏——⑶,⑹,平远谱。族谱录网有司马,但其源流不见有舜裔。我未举证而提出司马氏,乃是(广东)平远姚氏三修族谱的“姚氏分姓二十九姓”含司马氏,是平远姚十三世杭徽两郡太守公姚尲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提出的。
最后说箕氏。这是迄今未有人提及的舜裔姓氏,是我昨晚刚发现的,或者说,是南昌姚氏姚绍弦和宋姓人帮忙发现的。
箕氏有二:一是夏世箕伯之后,姚姓也;一是商紂王叔箕子之后,子姓也. |% f0 @8 ^' d/ o4(世界宋氏宗親聯合會學術委員會 收集/整理)。
, t5 `* G( {' {; G* U6 I8 {- @4 D因此,夏代箕伯之后的箕氏是舜裔姓氏。
“分析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小结
永州市东安县人张泽槐著二书:《舜帝与舜帝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7月)和《舜帝陵诗选》(方志出版社,2008年12月)。前者是“永州文化丛书”之一;书后主要参考文献列有《有虞舜帝》(李生顺著);张也是“丛书”编委会总编。后者是“舜帝陵丛书”之一,张也是该“丛书”编委会总编,李生顺和郑国茂同是编委。
湖南政协主席王克英2008年为“舜帝陵丛书”序,提到“舜帝后裔衍生为陈、王、胡、孙、姚、虞、田、、车、世界陆等100多个姓氏,人口达2.5亿之多,遍布国内和世界各地。” 2005年李生顺《有虞舜帝》已含舜裔姓氏214个。“舜帝后裔姓氏100多个”,这是一般人的认识。李生顺一下子来个“214个”,增长200%,够令人兴奋;又没有说明来由,也有人调侃:“是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放卫星放习惯了?”
李生顺是“舜帝陵丛书” 编委,含“舜裔姓氏214个”的李生顺《有虞舜帝》是“舜帝陵丛书”之一的张泽槐《舜帝陵诗选》的参考文献,所以说,李生顺应是舜帝、舜帝陵、舜文化研究者和专家。然而,为“舜帝陵丛书”撰序的王克英也是湖南舜帝陵基金会主任,在提及舜帝后裔姓氏个数时却没有用李生顺的说法,或许当时王克英不知李的“214个”说法。
我尊重专家但不盲信专家。李的“214个”,清单一开头便是“虞、姚、李、王、张,刘、陈、赵、周、吴、……”。“214个”,迄今最大的舜裔姓氏数量,可信吗?“李、张,刘、赵、周”也是舜裔姓氏?——我也是甚是怀疑。
舜裔姓氏究竟有多少个?是哪些?是怎么来的?因此,便有了《分析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和《“舜裔姓氏”研究》
在分析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之后,现在可以来个小结了。
●李生顺的“214个”中有明显错误3处:
李生顺的“无戈”是“无弋”之误,是“无弋”不是“无戈”。
李生顺的“纥于”是“纥干”之误,是“纥干”不是“纥于”。
李生顺的“徐虞”是“馀虞”之误,是“馀虞”不是“徐虞”。
● 经过考证,舜裔姓氏的“母”和“毋”是指向同一个姓氏,此姓应是“母”。 “母”和“毋”同在李生顺的“214个”,重复了。
经过论证,“容”不是舜裔姓氏。李生顺的“214个”中含“容”。
删除此段——(已经论述,认“第”是舜裔姓氏是误解,舜裔姓氏含有“第一~第八”(8个),但不应含“第”氏。有人说:“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此话不符事实,“第五”和“第八”氏今仍流行,“第五”集中在陕西,主要聚居在陕西省咸阳市的魏落村和口五村。魏落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内供有东汉宰相第五伦、唐朝宰相第五琦、宋朝宰相第五均3位历史名人,村上还有《第五氏宗族家谱》。)
基于上述的认识,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应减少3个,实际是“212个”
● 二姚的 “104个”与李生顺的“214个”的比对
二姚(姚振宗和姚恩健)的舜裔姓氏“104个”,但李生顺的不能完全覆盖前者,发现双方相互“重合者”只有88个;二姚另外的(“不能重合的”)16个舜裔姓氏是:
釐子(厘子),子仲,廪邱,子芒,穰,爰,苴,息夫,恭;
申屠,艾,即墨,安平,胡毋(尧注:是“胡母”之误),毋丘(尧注:是“母丘”之误),厉,丁,姚李。
为什么上列18个而只计入16个?因为,经过论证:在舜裔姓氏中,“胡母” 和“胡毋”指向同一个姓,此姓是“胡母”;“母丘” 和“毋丘”指向同一个姓,此姓是“母丘”;“母” 和“毋”指向同一个姓,此姓是“母”。因此,上列的“胡毋(尧注:是“胡母”之误),毋丘(尧注:是“母丘”之误)”改为“胡母,毋丘”便与李生顺的2个“重合”。
●李生顺“独有的”舜裔姓氏33个
将李生顺的 “214个”与其他9份舜裔姓氏研究文献比对,发现如下所示的李生顺“独有的”舜裔姓氏33个:
李,张,刘,周,傅,乔,申,柳,冯,查,戚,;丘(邱),苻,卿,逢,鲜,笃,绩,遏,子,□(“禾辱”),;恪,汲,番,驷,弱,慈,滇,有,河,尉迟,;子陵,子种
这33个,别人未提及惟李生顺含有,故曰“独有的”,也是孤证。孤证应存疑;我是怀疑这33个的,一开始就怀疑“李、张,刘、赵、周”是舜裔姓氏,迄今未找到是舜裔姓氏证据。
●只有⑹(李生顺)和⑺(未明氏)认的17个
种,厘,雚,暮,募,;象,因,茵,苫,假,;甿;,姥,姆,辱,上虞,西虞,徐虞(馀虞),馀姚,陈佳,五父,母仰。
将“徐虞”视为“馀虞”之误,则上列的“上虞,西虞,馀虞(徐虞),馀姚”4个是舜裔姓氏,剩余的17个我也存疑
●综合上述2项,我对李生顺的“214个”,存疑的有【33+17=】50个。
● 姚钟尧补说了“李生顺的大约30个”舜裔姓氏的来由
这30个舜裔姓氏是:丘(邱),馀姚,馀虞,西虞,“胡母(胡毋),母丘(“毋丘”),母(“毋”),潘,饶,咸,舀,圭,直,负,戏,盎,濮阳,卫,威王,原仲,原氏,登北,登比,癸比,纥干,无弋,储,箕。
总而言之,我通过分析李生顺的舜裔姓氏“214个”,认为其中【212-50=】162个是舜裔姓氏,50个存疑。我研读十几份舜裔姓氏文献后:可以说出姓氏来由的【104+31=】135个。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7 12:16
谢谢你提供了1个舜裔姓氏依据——邱(或丘)。
“十、未明氏“舜帝姚重华后裔姓氏183个”——已发表,在56#和57#。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5-10-7 12:24
贺州有一宗亲(属平远姚)托我问什么时候开全国平远姚会议?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7 15:20
11月开全国平远姚会议,具体日子要问大连姚江南或贵港保福村姚远辉。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5-10-7 15:59
好的.谢谢你!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17 21:03
“十二、其他舜裔姓氏研究文献”已发表在57#,58#.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0-17 21:13
已发表:
十二、其他舜裔姓氏研究文献
Ⅰ 九嶷山舜帝陵舜裔姓氏简图碑(80个)(附 九嶷山舜帝陵塑料扇靣《舜裔姓氏系统简图》)——在58*
Ⅱ 陈泽钜《舜裔十姓源流的探索与考证》(含舜裔姓氏48个)——在59*
Ⅲ 舜文化研究《大舜后裔源流》(舜裔姓氏73个))——在59*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5-10-18 00:34
钟尧老;我认为“简图全称是“菲律宾《舜裔姓氏系统简图》(部分)”,题名之前冠“菲律宾”,不知何意,未免画蛇添足。”中,“菲律宾《舜裔姓氏系统简图》(部分)”应该理解为“舜裔姓氏系统简图”而不应理解为“在菲律宾舜裔姓氏系统”的简图。有可能是在菲律宾舜裔提供的资料,因为有些族人迁徙时会带着家谱出走居住在相对稳定的环境,得以保存了下来。对于当地政府 在《舜裔姓氏简图》石碑前面留下“菲律宾”三个字,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冠上“菲律宾”三个字实属画蛇添足之举,况且还有扯大旗媚外之嫌。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2-12 14:13
(接61#)
十六、我也来说说舜裔姓氏(见同标题的另一帖)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12-12 14:32
(1#)这篇文章——《“舜裔姓氏”研究》2015-08-08开始编撰和发表,陆陆续续发表,直到今天(2015-12-12)才全文发完,文章长,时间跨度也长。这里面难免有考虑不周的、重复啰嗦的、衔接不妥的和其他错误和不妥的。请批评指正,请谅解。
在编撰和完成全文之前,将此文的几部分内容另帖发表:主要的是:
(十四、)分析李生顺“舜帝后裔姓氏214个”
(十五、)补说李生顺的30余个舜裔姓氏的来由
(十六、)我也来说说舜裔姓氏
还有其他。
请注意和关注。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