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宗亲:你提到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尤其“登记造册”四字实在诱人,不知当时所造之册有无流传下来,如有,对寻根问祖当是一大幸事,另,宗亲处有无《洪洞县志》和《大槐树志》电子档,如有一并发一份可否,不胜感激! 我的邮箱:ynf888@163.com |
凤阁宗亲祖籍贵州什么地方呀?记得老祖名字吗? |
尚明有没有关于移民河南姚姓的具体介绍 |
背手、解手、小脚拇指分两半的传说都与移民有关。 |
感谢站长!让我想到小时候东北老一代人常常讲起的“大槐树下分南北”的故事。四年前我去山西曾想去那里,可叹路不熟没找准也只好罢了,遗憾!我和庆财有相同感,似与大槐树根有关,但我又想到贵州……根啊! 向站长,庆财问好! |
这就是寻根之旅!感谢站长提供的好资料,让宗亲们对自己的寻根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我们一支也是来自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后迁到山东莱阳附近,再后来先祖哥3个(估计)来到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都有分布! |
【叁】移民真相 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 多次移民,历史聚焦大槐树老鹳窝。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 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说:“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但这只是从大道理上说,而对当时被迁徙的每家每户来说却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同姓同宗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恋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后要受残酷的惩罚,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脸上用刀划成标记。如此所受的心灵上的摧残、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在被迁徙者心中几十年,甚至以后的几代人心中都难以弥合。好在中原人没有忘本。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再后来,中原地区经济复苏了,而惨痛的记忆却一直传承着…… 在后来人的心中,“山西移来者”的观念影响是深而又重的。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由陕西打往北京,一路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后来进入山西洪洞县,却突然不是那么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几个带头违犯纪律的小头目问罪,审问之后得知士兵们原来都是“大槐树老鹳窝底下的人”,混乱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不但没有问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将士们寻亲访旧。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第二代大槐树则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自明初移民以降,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
【贰】大槐树移民的881个姓氏—— 1.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羊解士师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颉俎贝浦。 2.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贾村古槐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蓟鄂广弘。 3.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知足能乐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贲麹麋斜。 4.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来嵇冯申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阙夔殳红。 5.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守仁续邹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胜豆刀德。 6.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闸谢党生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农沃宦雍。 7.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霭门竺扈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曷鉴化位。 8.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千尉车龙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梨远野勾。 9.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盛恩边菅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10.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直廉佘仉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