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八旬老翁16岁时偶遇残缺族谱 奔波40载只为续修 [打印本页]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2-12-25 14:38
标题: 八旬老翁16岁时偶遇残缺族谱 奔波40载只为续修
0 c) ~, E) i- T! Z姚佛胜在展示一份历经126年的族谱。这份族谱长约140厘米、宽约60厘米,金字塔线型结构的族谱脉络清晰可见,详实记载了自1886年以来居住于正果镇姚姓家族25世所有成员的名字 邓勃 摄- B9 K7 \( ^! p1 k( x: F
一份残缺的族谱,让八旬老人姚佛胜奔波近40年只为续修族谱。
) A" l- K8 {6 T2 ~在增城正果镇到蔚村,姚佛胜可谓德高望重,村民们对其执着续修族谱一事感慨不已。“族谱是认祖归宗的凭证,令家族情义延续后世。”姚佛胜珍藏的三卷族谱,承载的除了一串串名字,更蕴藏着不少故事。4 q. q$ N) _ T3 e2 R b/ b
“那三卷族谱,是解放初期在村内的地主家里发现的。”姚佛胜谈起原始族谱的来历,如数家珍:“当年发现它时,我只有16岁。不知为何,我觉得与这几本族谱很有缘,担心它被弄坏,决定好好保管它。”
D( M; b+ k) U, X' l% c姚佛胜介绍,原始族谱中记载了自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以来居住于正果镇姚姓家族25世所有成员的名字。“往后的子孙就没记录在上面了。现在,姚氏族人已经繁衍到35世了。”令姚佛胜心痛的是,上世纪70年代,其中一卷族谱被第五房子孙拿去烧毁,造成该房共400多名子孙的族谱全部丧失。“那个年代 ,忙于生计,也没时间精力去续修。”姚佛胜说,直到40多岁,家里经济有所改善,他又踏上了续修族谱之路。
2 A/ @- n. Z' g# v9 w
- I7 @( w/ v. L; ?+ ?5 W2 _# E& U5 R* D2 |" z- X9 S/ w1 g8 q8 {
6 E" \( x% M3 t R% H' Y% M; B- J/ Z2 l7 A! e8 }% Z* `7 b
) L; V* q$ ?; E/ H/ f3 W; J2 E$ t+ u- @; H
6 P; x8 v' Q: G; E# L! b( _' g$ M/ D$ |7 y3 k i: c3 n
, q q0 r( s; t n, a
6 x( F9 k* O. f3 n3 T
] X. x9 M; o* D6 P5 ]1 B- _
% ?6 V% G, _0 H* j5 z/ B
刚开始时,姚佛胜仅是扎进书堆查看村史,或者跟村里的老人了解祖辈的故事。村里资料掌握后,他就自掏腰包跑到已迁出村外的族人家里了解家族史,汕头、番禺、东莞……几乎跑遍了整个广东。. k2 F5 f( A k3 ^# z
谈到在接续族谱遇到的困难,姚佛胜眉头深锁地说道:“最大的困难就是,我知道有族人居住在外地,但是却苦于没有渠道联系上他们,因为其中一部分族人在本村已经没有亲戚了。”
; |3 O) k! ^& W到了60多岁以后,姚佛胜每年都会重新整理记录一次族谱,“因为每年都有很多小孩出生,若不及时更新族谱就会乱套。”
2 G! B6 R2 p; ~; o2 ^姚佛胜担忧自己去世后,没人愿意继续去完善这份让他滴灌心血的族谱。“虽然家人都很支持我续修族谱,但子女们对此活大多不感兴趣,而村内年轻一辈也没人愿意接手。”(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江彬)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12-25 15:11
如果姚家多些像佛胜宗亲那样关心家事的人.办事就容易了.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12-25 15:20
如果姚家多些像佛胜宗亲那样关心家事的人.办事就容易了.$ ~& |1 q. N2 H( v) U
姚小平 发表于 2012-12-25 15:11 
) q+ d0 L/ f& u; s% Y9 D+ @
0 g* f5 h* m+ } f2 c
5 D4 U" L( ^) b# |0 A0 ^有号称广东姚氏宗亲70多万,都来帮帮佛胜老!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2-12-25 15:55
回复 1# 蓬安姚波 4 _3 o7 B! Z! L h( c
+ w* L, r3 I! n& L" z
+ }3 {1 y8 I9 J7 y 佛胜老宗亲,我们向您致敬!向您学习!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12-25 16:56
回复 3# 卧龙姚建中
, s _* ]! k7 c. O9 G7 t J! w/ [, L5 e2 ]
8 b0 T, g( b: s5 a! O
这还是羊城晚报刊登了这个消息呢.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25 17:26
回复 5# 姚小平
1 I. r2 U. ]& O: F% L; P
q. E! U7 W( q4 e( w2 D/ _0 x4 ?3 W3 ]- m1 e- K; Z3 l
佛胜宗亲像一尊佛,有佛心,令人感动!令人敬佩!令人崇拜!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2-26 08:49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12-26 11:58 编辑 5 o9 q4 t+ H+ W0 X6 f
3 a1 ?( _2 j, _, Q. l: K' G, B
回复 1# 蓬安姚波 ( q5 p2 }. H- ~1 }' v
8 t. L9 v5 b$ Y
! k V1 G4 V5 x: S: X' S 姚佛胜,增城正果镇到蔚村人,80多岁。广府地区北宋入粤始祖宗卿公后。熟悉宗卿公后广东各支情况。5 `2 Q: N- Y+ i3 q7 q/ O# f
宗卿公,嘉佑二年进士,官广南东路提刑。退隐初居广州杨箕村,最后迁居增城三江(镇)山吓村,产生了今天“三江地区10条村9条姓姚”的局面。正果镇到蔚村却由于特殊情况和地位,也有宗卿系的姚氏大宗祠,主管宗卿墓的主祭;山吓村当然有姚氏大宗祠,山吓村和金兰寺主管宗卿夫人墓的主祭。
" E( l, ]1 \" C* j; ` 姚佛胜,是到蔚生产大队长,有文化,热心修谱之事,热心民俗之事。是我接触过的增博东龙南番各县人中最熟悉宗卿系的人。
% `' x$ H) {& f% c 我赞扬姚佛胜做了无量功德的好事。他忧心后继无人。
/ [; Y$ g" q' j! |; d2 ~7 { 前两天与新干阳团村、广州寺右村姚氏宗亲一起,到阳江访问上洋姚。上洋姚氏族谱主编之一姚如奎,也是80多岁了,表示同样的担忧。不过,上洋姚氏现在情况不错,有一批中青年人支持,诸如姚献峰、姚水金、姚宗明等。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2-26 08:51
回复 卧龙姚建中
3 Y" P4 W, _# a/ I; H9 ~ ^8 C% ]5 r! c% g6 f" M. C. B7 {
8 S/ y, B2 g: x V2 f
这还是羊城晚报刊登了这个消息呢. L1 G7 y( X, M; w+ s/ a8 _
姚小平 发表于 2012-12-25 16:56 
" Y% m4 D5 L6 A6 \1 w2 l; W y r
* V+ |- M q% S3 p0 h' I4 q6 f% C8 v4 W8 {: S+ {
首先是增城日报报道,后来是羊城晚报和广州电视台。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2-26 08:53
有号称广东姚氏宗亲70多万,都来帮帮佛胜老!! G5 c$ _- b1 f9 v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2-12-25 15:20 
. p% r1 J7 A: ^
4 V9 V8 J3 K: F/ Z
( B9 F) g! E+ V) ]8 Y
这个70多万,源自哪里?怎样算法?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12-26 11:38
姚佛胜做了无量功德的好事.值得赞扬.我们姚家年轻的一代.也要关心一下姚家事了.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12-26 12:32
这个70多万,源自哪里?怎样算法?- g4 M5 L+ V1 @( d
pszyyao 发表于 2012-12-26 08:53 
- Y* M1 W, I% R. D
5 a# U7 g1 o, \- z: p+ ~- D
) G+ I/ I% e+ L7 D已发短信给您。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2-26 12:35
已发短信给您。" d2 p+ ~( [. `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2-12-26 12:32 
8 j! D4 p. @- b) a: H" C
, ]( f0 B# D' P4 k
: } i6 Z& }8 m0 b- ~; E 未收到短信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2-12-26 15:23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2-12-26 15:25 编辑 3 e I. i$ d- ]! X" x' b' H3 r
6 r+ j$ ^2 `, s" ahttp://zcrb.zcwin.com/epaper/zcrb/html/2011/11/16/A4/A4_24.htm4 \, R3 d/ N/ ^- z* p' f7 f8 F* i
穿越金兰寺村
- B0 g+ l1 \9 I! `. G |
|
作者:湛汝松 |
肥沃的三江平原有一个6000年前的贝丘文化遗址。贝丘遗址之上有一条被岁月抚摸了千年的古村。古村之中有一座经历过五百个春秋的祠堂。这一切都聚焦在增城市石滩镇三江平原的金兰寺村上。7 J" Z( W/ e; Q/ m. R
2011年暮秋,为了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为了金兰结义而得名的古村,为了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的古祠,我与朋友结伴来到三江平原,在金兰寺村的历史甬道上来回穿越。
, p" l ^( f$ X: [1 K: X r一
( J& m5 m( y8 @, @ 小车进入金兰寺村的门楼,穿过一段桉树如梳的绿道,在村中热心人的引领下,我们来到金兰村东境凤岗寻找半世纪前考古队挖掘文物的现场。可惜,现场早已被覆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民房、旷地和附近一棵又一棵的古榕。然而,历史是不能改变的,贝丘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告诉我们:至少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有人类文化的记印。
5 I6 y3 @; Y, t% J3 Y/ e 1995年版的《增城县志》,在“金兰寺贝丘遗址”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位于三江镇金兰寺村原增江河畔,属新石器时代距今4035年(±95年)的文化遗址。1956年省文物普查队首先发现贝丘遗址,1958年广东考古队在这里进行挖掘工作,发现有大堆贝壳、动物及鱼类骨、石器等堆积成的文化层,并在附近发现古墓葬4座,其人骨结构具有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石磷、砺石、陶盆、陶钵、陶祖、蚌环、穿孔毛蚶壳、鱼脊骨串珠饰等,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内。”
( `- I# ~- E/ _! u3 J+ J/ |0 C 增城市博物馆蔡副馆长告诉我,金兰寺贝丘遗址,是广东省较早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当年广东省考古队选择了200平方米范围进行挖掘,发现共有上、中、下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上层是战国时期;中、下层是新石器时期。经严格测定,金兰寺贝丘遗址出土的夹沙精陶和彩陶的形成时间,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G) X/ M! {4 i% b 6000多年前,这个年代让我为之一震。这一震,我眼前的屋舍不见了,替代的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此刻的我,驻足于海边一个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村子里。海风轻拂,浪花缓缓地洗刷着金黄的沙滩,牡蛎、蚶蚬等一个个贝类生物浮出沙面。几个光着身子的小孩,在海滩上一边嬉戏,一边拾贝。这时,一个深眼眶,高颧骨,扁鼻子,有着典型南亚蒙古人种特征的壮汉,手上拿着一根骨制的鱼叉从海边向我走来。我看见他鱼叉上还有一条挣扎着的鱼。3 w; f/ \7 x6 U# L' j# r' t
南亚蒙古人种壮汉把我带进一家用贝壳和石头垒墙,树木和茅草作顶的小屋。屋旁,多年积累下来的贝壳、鱼骨堆积如山;屋前,稻穗、野果、鱼干散落满地。屋内,一个下身裹着树皮网,上身坦露着两个硕大乳房的女人正用石锥打开沙蚬的贝壳,然后把一个个蚬肉放到一个篮纹夹砂褐红的陶钵中。我四顾而望,四周还有罐、缶、盘、盂等陶器和石锛、石斧、石矛、骨铲、骨锥、骨针、骨凿等器物。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2-12-26 15:26
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我取相机,正想把这个历史场景拍下来。忽然,我看见拾贝的小孩蹦蹦跳跳地向我走来,“伯伯,帮我们照个相吧!”我定睛一看,眼前的并不是南亚蒙古人种的孩子,而是几个穿着现代服装的儿童。原来,这银铃般的童声,已把我从新石器时代的时光甬道拉到现实。我无法知道当年南亚蒙古人种的去向,也不了解这块土地沧桑变幻的历史全过程。但我知道,孩子们的脚下,就是几千年前的贝丘遗址。于是,我赶紧取出相机,在历史的地点记下那难忘的历史瞬间。4 U% y { |* L. ~
二* P/ _/ E4 I1 e3 r$ y
金兰村东境有一段淤塞了的河涌。涌边有一个七八米宽,十数级台阶的花岗岩河埠头。河埠头不远处,有两座紧连在一起、贴着红色瓷片的新建庙宇。庙宇门上分别嵌有“洪圣宫”和“天后宫”的牌匾。我从洪圣宫进入,触目一切尽是当代粗制之物而失去兴趣。可走过天后宫,廊中架着一个积满岁月尘烟的大铁钟令我眼前一亮。我用纸巾细抹,钟上的铸文便浮现出来:“增城县金兰寺村众信士施天妃宫钦钟一口重二百余斤万历七年季春吉旦奉”。明万历七年,是公元1579年。我用力击了一下这个铸造于432年前的大钟,一声沉重的声响又把我带到一幅明代民间祭祀的风情画中。
; u/ e1 ~& u, l5 B 金兰寺村增江河畔,一座精巧的天妃宫座于古榕的绿荫中。天妃诞日,从江河乘船而至的异乡人,从街巷步行而来本村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聚集到天妃宫中。人们在天妃像前烧香化宝,叩头参拜,求神许愿。庙前宫里人头涌涌,善男信女沉醉在香烟萦绕之中。
$ M* U6 |/ d v& ^5 K/ L 人们为何如此虔诚?原来,明代时的金兰寺村,已是三江平原上一个鱼肥蕉壮、稻花飘香的村庄。村子里的人亦渔亦农,希冀过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日子。然而,生活在水乡泽国里的金兰寺村人,却经常受到水患威胁,渔船被浪刮翻、庄稼被水淹没的现象时有发生。岭南水乡,自古信仰水神。金兰寺村人,自然也希望能得到水神的保护。明代,他们在村中建了洪圣庙和天妃宫,分别把为官廉正,任广利刺史,并因建立气象站得到渔民信赖的洪圣王和慈悲为怀、救苦救难于民众的天妃请来,供村民朝拜。后来,消息传到村外,天妃宫更是四邻水乡,香火鼎盛的祭祀圣地了。
. j3 F! U/ Z2 x d, q# p 走出烟雾弥漫的庙宫,我也走出尘烟笼罩的岁月。擦了一下被岁月朦胧了的双眼,我才意识到这烟雾是从新建的“天后宫”冒出来的。几个中年妇女许下的祝愿,伴着自己亲手点燃的缕缕香烟,一直飘到当年请水神天妃上岸的水边。
. m. T3 S$ z% U6 q6 ? 我的目光随缕缕飘烟移到水边,举目一览,满野葱绿。我为水边翠竹如屏,田园瓜菜如织而欣喜,但又为当年舟船穿梭的河涌已被淤塞成瘦湖,而且水面越来越少而忧伤。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2-12-26 15:27
站在水边沧桑的花岗石古埠头上,看着凤凰树被秋风吹落的点点黄叶,我的遐思一下子插上了翅膀:金兰寺村,亿万年前的古海,你是水的家园。水,让你成就了6000年前的贝丘遗址;水,也让你成就了近千年的鱼米之乡。将来,几十年后,几百年后,你呈现给人类社会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自然画图?
0 O/ T. E' z4 x8 P* J三4 K$ R. E G) ?0 u6 q
我们还在寻觅,希望在地上找到一些贝丘文化的痕迹。走进街中,一间三进五间,规模宏大的“姚氏宗祠”映入眼帘。祠堂右侧,一块“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匾镶嵌其中。! {- a; C7 U2 ]) K$ f; k$ s9 u
姚氏祠堂始建于明代。站在祠堂前,抬头仰望,只见红砂岩脚,青砖大墙和四根红砂岩大柱的上面盖着79行碌灰筒瓦,两边人字封火山墙和中间灰塑龙船屋脊向着蓝天。走进祠堂里,顾眼环赏。雕梁画栋的斗栱屋架,精雕细缕的莲瓣柱座,饰花纹果的封檐,彩绘墨描的墙眉……无一不显露着明代建筑工艺的风采。
" {% Z6 _. j" P" I3 o8 u 那天,村人正在祠堂筹办一场婚宴。真幸运,参观完祠堂后我有机会坐在祠堂的红砂岩门石上聆听村中几个老人讲述金兰寺村与姚氏的故事。老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讲述,在我脑海烙下一个近千年的乡村场景:9 D6 q# Q7 z2 W. [3 t3 ]( j) y
金兰寺村的姚氏始祖姚宗卿是在宋代中原人南迁大潮时于北宋熙宁年间从江西经南雄、番禺来到三江平原的山下定居繁衍的。南宋宝佑四年(1256),当时定居于初溪的姚氏第七代孙姚七六来到贝丘遗址上的河涌放鸭。一天,他见到自己在涌边搭筑的茅棚升腾起一缕红光,急忙回到初溪,禀报老人。老人告诉他,红光升腾之处,必是风水宝地;目睹红光之人,定与宝地有缘。老人之语,令姚七六大悟。于是他迁居到此,成了金兰寺村姚氏宗祠的主人。
6 P* k# T( d" d. b( t! { 三江平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姚七六从初溪分居金兰寺村以前,已有周姓人家在这片土地上捕鱼耕种。那时,贝丘遗址上的小村子旁边有一口莲塘,莲塘边有一个座“金莲寺”。姚七六定居以后,又有洪姓人入居。为了表示三姓人在一方土地上同舟共济,和睦相处,他们便在金莲寺中结义,互拜兄弟。金兰结义以后,村子又来了一户关姓人家。从此,周、姚、洪、关多姓共村,共同开拓、耕耘着这片河涌纵横的肥沃土地。当年结拜的金莲寺,人们把其称为金兰寺;这个贝丘遗址上的村子也从此得名“金兰寺村”。
8 \. B% O( q# ^* H; @ 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姚氏在金兰寺村人丁越来越旺,作为这片土地的拓荒者和始居者的周氏及后来迁入的洪氏两姓,人口却从逐步减少到往外迁移。今天,有2000多人的金兰寺村,只剩下了姚、关两姓了。2008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姚氏宗祠,就是姚姓人在金兰寺村辉煌的历史见证。! u& W' E0 g1 x
祠堂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祭祀性建筑。祠堂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产物,也是各地方、各宗族经济与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结果。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金兰寺村年青的村民大部分都经商务工去了。姚氏宗祠的周围,却多了不少来自各地的异乡人。他们在这块土地田园上耕果种菜,在村庄老屋生活食宿甚至生育繁衍。日出日落,冬去春来,人类一直在时光甬道上穿行。我想,金兰寺村的姚姓人、关姓人,以及今天从四面八方来金兰寺村工作和生活的“新金兰村人”,一定会携手前进,共同谱写出金兰村历史的新篇章。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2-26 16:43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12-26 17:17 编辑 3 ]/ }+ A, W/ ~
5 X7 Y$ Q9 E# K) c( X- a/ C& \/ O回复 15# 蓬安姚波
* x q {" _: q3 \- e& D- w
' Z2 Z7 F% T) x; X- C, c0 u2 _0 d; w
楼上13,14#帖来自:
: [* b8 R* t* v: O8 ]6 w5 D 湛汝松,穿越金兰寺村,增城日报,2011-11-16 第A4版(挂绿副刊), 字数3353
; x1 `9 D Z1 h% \& x' F( M6 L他自以为是,乱说一通,你有多少精力来批驳。先记住来源,看宗卿后愿意不愿意讲一讲。0 V8 }8 m3 Z% [2 L' d: D
湛汝松,不会是湛甘泉湛若水的后人吧。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12-26 17:01
我完全同意绍弦宗亲的评价 “ 佛胜宗亲像一尊佛,有佛心,令人感动!令人敬佩!令人崇拜!”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2-26 17:28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12-26 17:35 编辑
7 F! v$ A3 n$ `; y) ]2 g( [+ Z$ @- v, ?5 ]: N
一间三进五间,规模宏大的“姚氏宗祠”。祠堂右侧,一块“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匾镶嵌其中。2 p1 } l5 {6 ^2 g
——金兰寺村姚氏宗祠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8 n6 o* Y; P# x. E+ P/ r% r! r7 B0 |3 v+ {* ]
姚氏祠堂始建于明代。站在祠堂前,抬头仰望,只见红砂岩脚,青砖大墙和四根红砂岩大柱的上面盖着79行碌灰筒瓦,两边人字封火山墙和中间灰塑龙船屋脊向着蓝天。走进祠堂里,顾眼环赏。雕梁画栋的斗栱屋架,精雕细缕的莲瓣柱座,饰花纹果的封檐,彩绘墨描的墙眉……无一不显露着明代建筑工艺的风采。
; X+ A$ Z8 S0 ~( \+ e; \——砂岩大柱是广州地区的夲地建材,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及之前的用材。到了晚清,便用花岗岩大或柱础。2 U+ |5 k. e; V; I3 g. q5 A
k- T3 `- G9 f1 _, d7 K
那天,村人正在祠堂筹办一场婚宴。真幸运,参观完祠堂后我有机会坐在祠堂的红砂岩门石上聆听村中几个老人讲述与姚氏的故事。老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讲述,在我脑海烙下一个近千年的乡村场景:
& n7 |/ ?. f6 X0 R- x) Y 金兰寺村的姚氏始祖姚宗卿是在宋代中原人南迁大潮时于北宋熙宁年间从江西经南雄、番禺来到三江平原的山下定居繁衍的。南宋宝佑四年(1256),当时定居于初溪的姚氏第七代孙姚七六来到贝丘遗址上的河涌放鸭。一天,他见到自己在涌边搭筑的茅棚升腾起一缕红光,急忙回到初溪,禀报老人。老人告诉他,红光升腾之处,必是风水宝地;目睹红光之人,定与宝地有缘。老人之语,令姚七六大悟。于是他迁居到此,成了金兰寺村姚氏宗祠的主人。
, x0 a' j9 G- i6 ` 三江平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姚七六从初溪分居金兰寺村以前,已有周姓人家在这片土地上捕鱼耕种。那时,贝丘遗址上的小村子旁边有一口莲塘,莲塘边有一个座“金莲寺”。姚七六定居以后,又有洪姓人入居。为了表示三姓人在一方土地上同舟共济,和睦相处,他们便在金莲寺中结义,互拜兄弟。金兰结义以后,村子又来了一户关姓人家。从此,周、姚、洪、关多姓共村,共同开拓、耕耘着这片河涌纵横的肥沃土地。当年结拜的金莲寺,人们把其称为金兰寺;这个贝丘遗址上的村子也从此得名“金兰寺村”。4 e; h, r+ o8 D! v1 {
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姚氏在金兰寺村人丁越来越旺,作为这片土地的拓荒者和始居者的周氏及后来迁入的洪氏两姓,人口却从逐步减少到往外迁移。今天,有2000多人的金兰寺村,只剩下了姚、关两姓了。2008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姚氏宗祠,就是姚姓人在金兰寺村辉煌的历史见证。% [. i' B- u% ^- g8 X
——是几个老人讲错了还是姓湛的自以为是。金兰寺村姚氏有族谱,九十几岁的姚谅维先生有。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10 15:55
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 ... 3335795162982.shtml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10 16:16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1-10 16:19 编辑 4 M0 i3 [, F; Y$ B- z8 z
6 T4 _9 Q$ w1 P1 x4 Y
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1-10 15:55 
( D- j& @& p l. \6 n- ?
! J' Q: R" ^4 r6 w4 o; q: a
+ l+ ?( G& z3 A' K' G 金兰寺村小记 www.guangzhou.gov.cn2007年3月8日 14:36:35来源: 增城市文联
(编辑: 陈俊莉 )
+ a& C' g2 s/ ]) F
楼上13,14#帖来自:. c4 `3 Z. a0 C/ ~7 b1 q) |6 j
湛汝松,穿越金兰寺村,增城日报,2011-11-16 第A4版(挂绿副刊),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21 15:53
473. 金兰寺姚氏宗祠1 F5 ^3 Q$ S' {& a! `2 m2 B
姚氏宗祠,在增城市石滩镇三江金镇兰寺村。金兰寺村自古崇尚耕读文化,尤以姚姓为甚,先后出现过进士一名,举人两位,可谓声名显赫,门楣光大。建于明朝的姚氏宗祠,以其非凡气势,上乘的材料,精湛的建筑工艺,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名噪四方而风骚数百年。该祠堂坐西朝东,五间四进。祠前有旷地,旷地前有鱼塘。全祠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砌墙,红砂岩石脚。' @4 B! Y" w# \3 u' E1 k
+ J# l+ r& a8 _' I& g# \& ^% M探访侧记:一普通的祠堂而已,显得有些破旧,里面堆满了杂物。但是,找到它并非难事,就在村委会下方不过100米处。
" w& t- ?4 p0 ^& C; z& V- a( A
% u/ m9 Y) I9 _. ?金兰寺的三大怪
7 `/ y" z+ \: \, `2 K3 e第一怪:有寺没村,有村没寺。传说在金兰寺村出现之前,这里已建有一庙,叫金莲寺,寺中有和尚主持。后来不知何年何月何因,寺庙倒塌,和尚散去,金莲寺从此消失在三江平原上。之后,才有金兰寺村。至于建村后为什么要叫金兰寺,现在村子里已无人能说出为何这样叫的因由了。明明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座比村子更早的金莲寺,却偏不用金莲寺命名,而历史上又从未有过什么金兰寺,却偏要把村子叫做金兰寺村,你说怪不怪?这已成了一个无从破解的历史之谜。难怪增城人提起金兰寺村时,常笑话他们有寺没村,有村又不见寺的。“寺”与“村”错位的怪异性。开朗的金兰寺村人听了也懒得计较,一笑置之,有时甚至乐得自己也拿这不争的事实来玩笑一番。5 H' m% U8 R8 _" I% M) A/ I4 @
第二怪:有壳无蚬。这里沉积着大量白色的贝壳。这些贝壳以蚬壳为主,也有为数不少的蚝壳。心形的蚬壳大都指头般大小,由于年代久远均已钙化,显出苍白、易碎而毫无光泽。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贝壳?是哪个年代,又是什么人留下的?村民们百思而不得其解。不过,这并不妨碍聪明的村民们奉行的实用主义,他们把这些白花花的贝壳当作废物而加以利用,用它们来烧制出一担又一担的白灰。直到1956年,省文物普查队闻讯而来,才得出一个惊人发现:这是一个距今4000多年前的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贝壳是那个年代的人采食后弃置的。原来,在亿万年前,这里还是大海的领地,一片汪洋,后来随着东江、增江等珠江水流支系的冲刷,大量泥沙堆积,海水逐步退却,形成冲积性平原。到了大约4000年前,这里已生活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1958年广东省考古队前来对遗址进行了选择性挖掘,在2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共有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上层属于战国时期文化遗存;中、下层是新石器时期遗存。发现除了大堆贝壳,还有动物及鱼类骨、石器等堆积成的文化层,并在村子内发现了4座古墓葬,其人骨结构具有南亚蒙古人种特征。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石奔、陶盆、陶钵、蚌环、穿孔毛蚶壳、鱼骨串珠饰物等,现存于广东省博物馆内。金兰寺贝丘遗址,是广东省较早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是增城建国后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和收获,对研究广东省古代文化遗址的早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地层根据,对研究增城乃至广东当时的人文、水文、地理、气候及水、陆生物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 z+ N+ d& \$ O. R* m第三怪:有涌水不连。历史上,金兰寺村旁边曾留下过一段没水流动的死水涌,叫刘王涌。为什么叫刘王涌呢?相传五代十国后期,偏安广州的南汉王朝末代皇帝刘鋹,在罗浮山上大兴土木,建造了天华宫。其时后周已被赵匡胤发动黄桥兵变所取代,建大宋朝,宋帝赵匡胤横扫中原,矢志一统天下。刘鋹眼看自己的小朝廷岌岌可危,更是把罗浮山和天华宫作为他日后兵败南粤,败走广州后的退路和归宿。于是在增城征集了上万民工,日夜赶工开凿一条从增江河直达罗浮山的运河。“无事则为登临之乐,有警则为逃遁之数矣”。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运河还未完工,南汉王朝已曲终人散,被北宋一扫而灭,只留下数段劳民伤财的“刘王涌”。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