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崇故里人    时间: 2012-10-15 22:00
标题: 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
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 P9 T2 i4 V4 ~+ r! a; i

# |* U! I5 h8 D( b6 Y/ _    按:9月30日上午,姚学谋先生受洛阳《河洛文化论坛——梦想之旅》邀请,作《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的学术交流。全文转发。
( v, X4 H) s5 d: R$ I3 V$ K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
- l' O  B, U. O6 i! L0 L'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 g9 j  }+ q$ R3 {# Z& e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从河洛大地走出的一代名相》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2 t& N; M$ K6 ]
    说起中国古代历史,最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朝代是唐朝。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璀璨,国力的强盛,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壮丽的丰碑。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超级大国,国际影响很大,至今有外国人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在美国等地还有唐人街。说起唐朝,人们都非常怀念那个朝代的有两个时期,前有唐太宗朝的贞观之治,后有唐玄宗朝的开元之治;其中经济最发达,国力最强盛、文化最繁荣当属开元时期;说起开元时期,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开创开元盛世的政治明星——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姚崇!
9 x) ?. m# _, R' f; D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唐朝的陕州硖石县就在今天三门峡市陕县东部。他出生于公元651年,谢世于公元721年。他少习武功,长乃好学,以孝敬挽郎入仕,后来又中下笔成章制举,曾在十几个州干过地方官,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担任宰相兼兵部尚书,尤其是他以十事要说辅佐唐玄宗李隆基,独当重任,拨乱反正,大刀阔斧地整顿朝政,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代开元盛世而被记入史册。: t8 Y# R1 i7 `2 C% F: W. ~
    唐代大诗人、史学家杜牧称赞他“首佐玄宗成中兴业”。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中则说:“唐世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他人莫得比焉。”把姚崇称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  m2 d6 S6 q  w# n
    共和国的开创者、当代伟人毛泽东喜欢读史。读唐史对姚崇情有独钟,在读《新唐书·姚崇传》时,在天头上批注就有4条,赞扬姚崇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称赞他的治国纲领十事要说为“如此简单明了的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6 }# f; P2 Z5 G9 f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政治家,姚崇是一个皇权主义者,忠君爱国,主张为政以公,廉勤从政。他一身正气,赤胆忠心,多次遭到贬斥而百折不挠,以天下为己任,不改初衷。
8 c  s! M  W# Q8 [: H* X6 U    姚崇是一个善应变成务的改革家。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善于随机应变而成功处理军国大事。武则天时百口保百官,促使废除酷吏政治;睿宗时整顿吏治,罢免中宗朝几千名掏钱买来的斜封官。玄宗朝以十事要说全面整顿朝政,废除前朝种种弊政,勾画出开元盛世蓝图。
/ I, o" s# D. {/ f" u1 d0 ~    他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的实干家。他身在朝堂,心系苍生。开元年间,山东蝗害严重发生,多数人主张靠祈祷消灾,他舌战腐儒,说服皇帝,发动农民自救,灭蝗救灾,人不甚饥。( }, w0 \# m" @% T7 q1 M
    他又是一个哲人,他的政治智慧,使他在多少次政治危机中,都能化险为夷,智以周身。他身系家国,但国事家事身后事,事事处理妥帖,不愧为智者!唐玄宗赞扬他:“诸类而长之,天下固受其惠矣!”
9 a% n  B% Z0 X1 `    今天,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的国内国际的环境和问题更加复杂,在机遇和挑战中,我们需要借鉴古人的政治智慧。因此,研究大唐贤相姚崇有其主要的现实意义。# Z# }; v1 M% E0 u/ Y5 Q
    今天我们探讨的内容是一代名相姚崇和洛阳的关系。我们说,姚崇从少年起,就受河洛地区壮丽山川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熏陶,受荟萃于洛阳的英贤俊才的感染,胸怀大志,折节读书,走上仕途。姚崇一生的和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yuan),可以说,洛阳是姚崇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洛阳又是姚崇走入中央政府、成为武则天朝代的重量级人物、在政治上逐渐走上成熟的地方;洛阳又是姚崇最后的归宿之地,在河洛大地上留下了一些可让后人凭吊的古迹,还在洛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一句话,姚崇是从河洛地区走出的一代名相。* J! F9 r+ J9 }- p, j- b& a2 A/ B
    下面,让我们共同对这些问题来进行探讨交流。先讲第一个大问题:
0 a0 t4 L8 D% p' G一、洛阳是姚崇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 f. p7 p6 c# ]/ }( U- q8 ^: u+ V* _    据两《唐书》记载,姚崇是陕州硖石人,故里遗址在今陕县张茅乡张茅中学,那里有姚崇故里遗址碑。但是,在伊川万安山姚崇家族墓地出土的姚崇父《姚懿墓志》上却说:“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徙,今为洛阳人也。”古籍《越中杂识》也说:“姚崇,字元之,洛阳人也。景龙中,出典越郡,治尚简肃,不树威而民化之。及去,百姓送至钱塘江岸者,望崇远去,皆号泣而返。”在记载姚崇任越州都督去职时老百姓送别场面时,也把姚崇说成是洛阳人。, u" p3 L9 g4 ?' q9 z
    姚崇,史书明明记载他是陕州硖石人,为什么在这里却成了洛阳呢?9 n5 w' S1 p  H. d7 J0 x& v
    张説为姚崇写的神道碑上也这样说:“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8 N" m/ A3 Q& p, ?* G: T
1、生于陕州,长于河洛8 m/ \1 b: R3 O3 L: B3 X' l/ `; P
    根据姚崇家族的原有和新近出土墓志碑石记载,姚崇家族属于江南吴兴望族,北魏时有一个姚家人到北方做官,他叫姚仲和,官拜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定居在陕州硖石,是为陕州姚姓之祖。到姚崇时,已定居陕州八代。姚崇的高祖叫姚宣业,北周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姚崇的曾(zeng)祖叫姚安仁,隋朝青州、汾州刺史;姚崇的爷爷叫姚祥,隋朝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崇的父亲叫姚懿,隋末唐初时做过陕州硖石县令,在唐军平定洛阳地方势力王世充时,曾任水路道副总管,立有大功,但王世充平定后,遭人诬陷,说他曾经和王世充有往来,受到了排斥。于是姚懿就隐居山林达30多年,一直到唐高宗时才又出来做官,任峡州(今湖北宜昌市)刺史。9 Y: T/ V5 }7 y7 ~2 h
    就在姚懿任职峡州刺史期间,他把全家搬迁到伊阕之南居住,也就是说在今龙门石窟以南的地方居住。有什么根据呢?有碑为证。龙门石窟的南部有一个石窟现今被命名极南洞,洞南有一块造像碑,碑名为《长沙都督姚意(懿)妻造像记》上写道:“(夫人)者,嶲州、幽州二州都督姚懿之妻也。龙朔年中,居于阙南之别业也。”碑上记载姚崇母亲刘氏和全家人龙朔年间居住在龙门之南的别业中。1 Y5 `7 O' E! I1 B' A
    那么,这个“别业”在哪里呢?2006年有一个汝州的朋友为我们提供了线索。那是一本清道光十八年《汝州志》,其中在《汝州志·伊阳县古迹二》上写道:“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今废。”我曾经翻阅史书,并且到这个地方考察过,这个地方唐朝时属于汝州梁县管辖,现在属伊川县白沙乡。过去叫石家岭村,现在叫石岭村,地理位置描述和古《汝州志》描述完全一致,在龙门石窟南40华里。' S% o/ `) E1 Y, P$ z* b
    那么,我们可以说,龙朔年间也就是公元661年到663年,姚家就迁居到今伊川县白沙乡石岭村,姚家开始在洛阳生活了。因为,姚崇出生于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那么说也就是说姚崇10岁左右时,就开始在洛阳地区生活了。2 o1 d5 c) @& B/ e& j. U% v
2、少不读书,长乃好学4 L6 r5 i3 |, u# ?
    《新唐书·姚崇传》记载:姚崇“少倜傥,尚气节”,也就是说青少年时代的姚崇潇洒豪放,无拘无束,而且崇尚志气和节操。《大唐新语》卷之六又载: “姚崇初不悦学”。这些现象的出现和他当时的家庭背景有大的关系。* g, ~+ w' R) Q: D& j7 r
    姚崇在洛阳开始刚刚开始新的生活时,他家出现了大的变故。公元661年,由于嶲州少数民族作乱,朝廷派他的父亲姚懿任嶲州都督去平乱,嶲州安定了,73岁的姚懿也由于劳累过度而去世了。年仅13岁的姚崇失去了父亲的管束,大家想想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初不悦学。”不喜欢读书,喜欢什么呢?喜欢打猎,喜欢游乐。姚崇在63岁时对唐玄宗说:臣20岁时“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打猎为事。”
: y, `3 l9 N+ Y2 U( ~    后来,姚崇遇见了一个高人,这个高人的出现,改变了姚崇的人生。这个人叫张憬藏,唐代长社(今长葛)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相学家,据说,他当时相人,百相百准,很有声望。姚崇大约20岁时遇到了张憬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明星啦!张憬藏仔细地了解了他后,就对他说:你这人面相很好,将来是要辅佐君王,做到宰相的高位上的。希望你不要自暴自弃,攻读经书,博取功名啊!这可是一个最权威的预言。姚崇于是就改变只知道打猎玩耍的坏习惯,下决心读书。史书上说:姚崇“长乃好学”。人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子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几年后,姚崇的学识文章大见长进,“以文华著名”,成为河洛间有名的饱学之士。
9 v' K. M: {' ]6 M0 B9 b& }) ?3、文化著名,步入仕途% ^. P0 {% _3 E& G
    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4月25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皇太子李弘,病死在东都洛阳合璧宫依云殿。高宗和武则天特别伤心,为了寄托他们的哀思,就把儿子追封为“孝敬皇帝”,“制度一如天子之礼”,决定埋葬于洛阳附近的缑氏县景山,陵名定陵。
- T1 L+ y$ R% d$ ]    葬礼既然按照皇帝的级别进行,就需要选拔一批挽郎。挽郎是干什么的,就是给皇帝送葬时牵引灵车边行边唱的人。大概需要80个到120个。这挽郎大家不要轻视,选拔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出身高贵,必须是贵族家庭;二是仪表英俊,名声佳美;三是博通才艺,富于才情。姚崇当时在河洛地区已小有名气,于是被人推荐并被朝廷批准为挽郎,史称“孝敬挽郎”。所以,姚崇又到洛州缑氏定陵参加了李弘的隆重葬礼。但是,这个孝敬挽郎可不是一个临时的差事,他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在当时的社会,作挽郎也是入仕的一种途径。《新唐书》姚崇传上就这么写:姚崇“仕为孝敬挽郎”。( ]9 ^4 M+ @/ i7 F; @
    但是,姚崇并不满足于这种做官的途径。他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机会终于到来了。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6年)12月,高宗皇帝下了一个《访孝行德行诏》,命令山东(崤山以东),江南的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通过制举考试,来选拔国家高级公务员。
7 m/ |% V2 S4 {$ o8 C1 U; h0 y    这制举考生,需要州县官员推荐,但条件较宽,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中举的明经、进士科及第者,也可以是现任官员。统称为制举,“皇帝亲为观之”。5 c. ^. t1 f. J* _2 h: M- Q* b# X
    仪凤二年(677)的春天,在高宗皇帝的亲自主持下,27岁的姚崇通过洛阳官员的举荐,和山东、江南的几百名考生一起,来到了长安,参加了制举。在考场上,姚崇才思敏捷,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高中“下笔成章”科的制举。考上制举的,可谓凤毛麟角,就拿考上“下笔成章”科的人来说吧,只有张鷟(音卓zhuo)、王无竞、韩思彦等人,都是当时的佼佼者,文章高手。
$ [' ]5 F- ~# r  y( E5 j$ Z2 K    姚崇高中制举之后,被朝廷任命为濮州司仓参军。濮州的州治在今天山东的鄄城北的旧城,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山东鄄城和河南濮阳的一部分。司仓参军是一个从七品官,相当于地市级财政局局长,但管的事比财政局局长还要多。
" B7 s% p1 s0 i% X2 u    我们可以看到姚崇从10岁左右即到河洛地区生活,学习,一直到27岁那年,离开了洛阳到濮州去走马上任。这期间大约有16、7年的时间。所以,姚崇的青少年时代大多数时间是在洛阳地区渡过的。

4aaf3cfaxcbe5aad65dac&690.jpg (86.83 KB, 下载次数: 105)

4aaf3cfaxcbe5aad65dac&690.jpg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10-15 23:37
拜读学习。
作者: 姚崇故里人    时间: 2012-10-16 07:08
致总版主姚兄:有两个问题,一是上述9月30日应为9月29日,抱歉!二是照片、内容有重复上传。我是新手,发帖时有无预览功能。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10-16 11:56
致总版主姚兄:有两个问题,一是上述9月30日应为9月29日,抱歉!二是照片、内容有重复上传。我是新手,发帖 ...: `3 Q1 K3 g, b, n& Y. a0 Z/ C
姚崇故里人 发表于 2012-10-16 07:08
3 z- H( y* e! k$ K+ {9 d
: |- }; s. q  e, v. ^4 v& j7 c4 ?9 a: `
照片上的时间是2011年9月30日。您发的不错。:handshake
7 L" `6 W# K/ _7 v. F
- R- q: ?" C; q- k, @9 E
编辑帖子时,是可以预览的。:lol
作者: 姚伟彬    时间: 2012-10-16 22:58
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超级大国,中国什么时候才是世界上最强盛的超级大国?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