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2-8-26 11:04 编辑 3 X9 s8 k3 p# b* j9 H% a ( p8 G( K9 ] v: ^, H7 Y6 E5 w 结论7 w) y, x& [# T 西宁博物馆的陈希夷忆(西宁)大佛寺诗:“塑有三贤哲,容貌都和谦。居中姚格郡,玛藏伴两旁” ' m/ v' s, e( F6 T4 U 姚格郡是什么人?是北宋时的藏人,是高僧。" C4 T( n; o# t! c0 B; v" f' n- Q+ ^ 姚格郡应是姚.格郡,也是约.格琼,都是藏族人名音译。姚.格郡是名姚姓格郡。7 q' f- _" X e0 ~: e 9 K& r3 X! n2 w0 q& b1 [1 g3 I . h+ ?- T& F( d: D 三贤哲(高僧大德):姚.格郡,藏饶赛,玛尔释迦牟尼。/ E W3 g7 Z% k$ d, n6 I 5 T- a/ q8 q' {0 u, C ! \$ v8 {9 s1 t7 z8 J 到元代,信徒们为三位贤哲在西宁西大街教场路(今青海省政府旁)修建了大佛寺,在佛殿内塑有三贤哲巨大塑像,取名大佛寺。大佛寺被看作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祖寺。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青海的大土司李南哥重建了西宁大佛寺。 ( v5 ~9 j* f7 l' z2 a( U 喇钦·贡巴饶赛和丹斗寺0 _" n& X' e) @6 H& A [" U% } 公元907年,藏传佛教史上把这一年称为佛教后弘期的开端。因年满20岁的穆苏萨拔(穆苏萨巴)剃度受了比丘戒,改名“贡巴饶赛”,意思是通达佛教教义。贡巴饶赛的比丘戒要要有五位密教师:藏饶赛、约格琼【尧曰:姚.格郡也】、玛尔释迦牟尼(三位西藏僧人), 拉隆·贝吉多杰(曾经射杀藏王郎达玛),等。 贡巴饶赛接受了253条大戒,从此隐居在丹斗山的岩洞里学经,学识过人,名气越来越大,被山前山候村庄里的人们尊称为“喇钦”,意思是“大师”。从此人们称他为“喇钦·贡巴饶赛”。当地藏族部落头人的帮助下在丹斗山的岩洞边和峭壁上建寺修塔,弘扬佛教,他教授了最初的6位弟子。在此期间,贡巴饶赛和他的三位密老师(三贤哲)一直住在丹斗寺。 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科巴村西 丹斗寺(旦斗寺)的由来。由于西藏佛教复兴得力于喇钦弘传佛法,延续律仪,传递衣钵,后人尊他为后弘鼻祖。他所在的丹斗寺被称为西藏佛教后弘的发祥地,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7 ?$ \2 @( y& {3 g* K / C# J0 y- p* Q0 O7 w/ p) _ : @$ ?" R7 k1 C: z |
pszyyao 发表于 2022-8-25 21:443 s, i# x( g; X* {) U1 d, u4 Q 丹斗寺与三贤哲和贡巴饶赛' X! q" V) X. K* u0 S/ \% w; j ' ]& k3 G2 x( J# v/ G + e8 F( i5 B' `; y; F 丹斗寺位于青海省的东部的丹霞如火的小积石山中,背靠湟水南山,面朝黄河,经过九曲九峡的黄河在丹斗寺的凝视中奔下青藏高原。4 z! @8 G0 m. _: C 丹斗寺所在地属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这里是藏族人民生活的最东部地域了。化隆县虽然是回族聚集的地方,但最东部的高山深谷里都是藏族乡。无论是从黄河南岸的循化积石镇过黄河上山,还是从北方的化隆巴燕镇翻山越岭,到丹斗寺都不容易。即便青海已经乡乡通了公路,但仍旧到不了丹斗寺,因为丹斗寺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之间。从实际距离来说,丹斗寺距离北面的下科巴村仅八公里,距离南面的黄河仅十五公里,但都需要攀登大山才能到达丹斗寺。也许正因为如此,丹斗寺才能存在,也许正因为如此,藏传佛教才得以后宏。+ [6 t" a% B/ [( U T7 O 藏传佛教和任何一种宗教一样,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上都曾经历过无数的坎坷和磨难。佛教是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那时称为吐蕃)的,来自印度的佛教与发源于阿里地区的崇尚鬼神的原始苯教在吐蕃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了第八代藏王时期,吐蕃社会经济繁荣,佛教也在王族的扶持下得到很大发展。除了修建寺庙以外,藏王规定每家要有一个人出家,七户平民供养一个僧人。僧侣势力的扩张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引起了贵族集团的不满,也遭到了苯教势力的抵抗。7 h4 a. ?8 H& c9 t% Q$ c* W2 D 刺杀朗达玛的图画 公元838年,藏王的弟弟朗达玛篡位上台后,颁布了灭法废佛的命令,关闭西藏境内大小寺院,命人将大昭寺和小昭寺的两尊佛像抛入水中,迫使僧人还俗,烧毁佛经。灭佛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藏王达玛的后裔和一批僧人逃往印度和吐蕃最偏远的阿里地区以及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和云南北部地区。从此时开始,西藏佛教的前宏期结束。 拉萨附近的三位僧人藏饶赛、约格琼、玛尔释迦牟尼从逃亡的僧人听到朗达玛灭佛的事情后,就用骡子驮上经典的戒律和论书,逃往阿里。后来又从阿里逃往南疆、内蒙和甘肃。在流离了几十年后,最后终于逃到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流落到尖扎、化隆和循化的丹霞山岩中。 公元843年,在朗达玛灭佛的第三年,一个在拉萨东山叶巴岩洞里修习密宗的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化装成黑袍黑帽的神魔,在大昭寺前面用暗箭弑杀了朗达玛。然后机智地逃出拉萨,亡命天涯。此后吐蕃发生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强大的吐蕃王国终于结束,从此西藏开始了将近五百年的漫长的分裂混战时期。5 b7 Y% m @7 z4 W2 H. h5 Q 遥远的化隆山路& }- r9 g* ^# M% y& S 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到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扎巴镇,全线是高速公路,过去盘山艰难的青沙山也已经有了隧道。从扎巴镇到县城巴燕镇也是宽阔平整的二级公路了。一出巴燕公路就变小、变差了,但也很平整。从巴燕经大仓、初麻、金源到恰加,一路上要翻过四座高山。尽管一路是上山下谷,但路上车很少,极其清静。沿途都是藏族村庄,雪山、绿田中,散落着经幡、白塔,十分秀丽。这条小路是近年才铺设的,它是从甘肃大河家黄河古渡进青海的又一条便捷的通道,其实这条路,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隋炀帝率兵四十万到这里围猎时就有了,到了宋朝才变成了正式的道路。这条盘旋在群山中的古道,经过了千年的变迁,才发展成如今的坦途。于是深入丹斗的道路变得非常便利了,人们大多不再从循化的黄河边攀登高耸的积石山,而是乘车走到山北的科巴, 再由科巴翻越两座不很高的山就到了丹斗。 在大山深处,没有明确的路标,我们只能靠40万分之一粗略地图去判断,山里人很少,偶尔遇到放羊的人,一打听路,时常是错过了转弯处。 为了保留佛法,三位贤哲不远万里,终于沿着黄河,走到了青藏高原的尽头,走到了藏民族居住区的最东端。再往下走,就是大河家,就是官亭了。再没有了藏民族的居住区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到了天涯海角。他们一定曾站在丹霞的山峰上,望着黄河东去,宽慰地想,朗达玛再恶毒,也是鞭长莫及了吧。最终他们深藏到了丹斗山的洞窟里,呵护着佛教的火种…… 在丹斗山南面的黄河边,有一个叫加吾的小村子,大约在一千多年前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牧场。当地的藏族人大多信奉苯教。15岁的牧羊人穆苏萨巴听放羊的伙伴说,山上的岩洞里有几个隐居读经的僧人。于是穆苏萨拔爬上高山,找到了藏饶赛、约格琼【尧曰:姚.格郡也】、玛尔释迦牟尼这三位来自西藏的僧人。公元907年,已经熟悉佛教经典的穆苏萨巴坚定地表示愿意接受《律部仪轨》,剃度受了沙弥戒,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改名为“贡巴饶赛”,意思是通达佛教教义。 喇钦& i% F4 h- J7 i: l/ R, _ p 年满20岁的时候,贡巴饶赛授了比丘戒,授比丘戒需要五位老师才符合戒律,碰巧的是那位曾经射杀藏王郎达玛的拉隆·贝吉多杰也逃亡到黄河边的深山里,最后贡巴饶赛在三位老师和贝吉多杰等人的面前授了比丘戒。藏传佛教史上把这一年称为佛教后弘期的开端。 贡巴饶赛接受了253条大戒,从此隐居在丹斗山的岩洞里学经,他很聪明,学识过人,名气越来越大,被山前山候村庄里的人们尊称为“喇钦”,意思是“大师”,从此人们称他为“喇钦·贡巴饶赛”。他在当地藏族部落头人的帮助下在丹斗山的岩洞边和峭壁上建寺修塔,弘扬佛教,他教授了最初的6位弟子。 朗达玛的后人在灭佛后逃往西藏阿里,他们对佛教十分虔诚,立志要振兴佛教,在阿里扎达建立了托林寺,并迎请了印度尊者阿底峡到古格传教、译经。卢梅·崔臣喜饶等卫藏十弟子来丹斗学习并受戒,他们拜贡巴饶赛为师,贡巴饶赛为他们授戒,指导他们学习佛教的律藏,并把藏饶赛等三人逃离吐蕃时带来的佛教经典传授给他们。学成后卢梅等人学成返回西藏弘法,在西藏山南桑耶地方的部落首领的支持下宏扬佛教。他们在山南修复了桑耶寺,并建立了一批新的寺院。贡巴饶赛的几批学生陆续在整个西藏宏扬佛教,佛教很快就得到了恢复。不久就超过了朗达玛灭佛之前的规模。佛教从青海地区重新传入西藏,并复兴起来,藏传佛教史上称之为“下路弘传”。而佛教在西部的阿里地区得到振兴,被称为“上路弘传”。" X7 m) ?1 r$ n$ ?. h 在此期间,贡巴饶赛和他的三位老师一直住在丹斗寺。藏饶赛和玛尔释迦牟尼年迈时迁到平安驿湟水北岸的玛藏崖白马寺,凿崖为洞,居住修行。晚年的约格琼也在离玛藏崖不远的约格沟中居住。最后,约格琼到西宁圆寂。贡巴饶赛在玛藏崖圆寂,享年84岁。他的学生们将他的遗体涂上药泥,塑成神像,供奉在岩洞中,当地的藏族人把这地方叫做“玛藏喇钦”。 到元代,信徒们为三位贤哲在西宁西大街修建了大佛寺,在佛殿内塑有三贤哲巨大塑像,取名大佛寺。大佛寺被看作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祖寺。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青海的大土司李南哥重建了西宁大佛寺。 由于西藏佛教复兴得力于喇钦弘传佛法,延续律仪,传递衣钵,后人尊他为后弘鼻祖,他所在的丹斗寺被称为西藏佛教后弘的发祥地,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贡巴饶赛去世后,印度尊者阿底峡在阿里听说了贡巴饶赛复兴佛数的事迹后,赞叹说:芸芸众生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功业?喇钦一定是位菩萨化身。在他看见到贡巴饶赛写作的《朵却》一书后说:一般人不可能知道这些,他是一位智者。6 r7 Y% Z& V4 s' M 去丹斗的路很难走,路就象丹斗古寺的历史一样曲折漫长,离开乡村公路,再走几公里的泥巴路,在绿树成荫,我们找到了科巴村。 来的不巧,村里人说,已经开始过“四月守斋会”,村里的人和活佛一起上山,今天活佛已经从循化方向下山去西宁了。藏历4月15日为“莎噶达瓦”节,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与圆寂的日子。因为藏历与农历的时间经常一致,或者前后相差几天,所以在藏汉交界地区有时就混为一谈了。农历四月十四日到十五日是当地人的“娘乃节”。当地藏族群众认为“娘乃节”是一年中最吉祥的节日。“娘乃”大约就是“斋戒”的意思,就是闭斋念佛。! A S! O. t* M" c8 [ & i; T2 D5 G7 I8 g$ I# s ^& W( ? c: F0 ?( J: i1 A& O/ R* N 今天是科巴村人准备“斋戒”的日子,“斋戒”就是“以饥行病住”。村里的小寺院是丹斗寺的属寺,来自科巴村人僧人久美华增在佛堂里念经,老人们一起拉着玛尼绳,玛尼轮在共同的拉力下缓缓地转动。大家聚集在一起,整天默诵经文,拉玛尼,忏悔过失。 在作完祈祷后,大家纷纷回家取来白糖、酥油、糌粑、馍馍和油饼……堆放在经堂的大盆里。然后继续颂经拉玛尼。直到下午两点,人们用供奉过菩萨的圣水点在额头上,然后每人分到一份糌粑和白糖,吃完后各自回家休息。下午太阳落山后可以喝一碗清茶,第二天全天不进餐,不喝水,不说话。直到第三天清晨,才可以吃一碗稀饭开斋。 青海最东部初麻乡、金源乡、塔加乡和杏儿乡一带,都曾经是藏族部落的放牧地,这里的藏族人成了丹斗寺僧人的主要来源。深藏在峭立悬崖,高耸石壁中的丹斗寺,如果没有这些藏族部落的支持,是很难维持的。0 M" b$ u( ^1 q7 u4 ^0 ~ 科巴村分为上下两个村,下科巴村就在大山脚下,村子海拔高度2300米左右。从村子到丹斗寺大约9公里山路,要翻越海拔2900米和3300米的两座山梁。两三百户人家,几千口人生活在水草肥美、土地阡陌的山谷里。一千多年来,几乎了每天都会有人背负着牛奶、酥油、馍馍和柴草,翻山越岭,走到丹斗寺进香或看望自己的亲友。一千多年来,科巴人和附近六个“香火村”的人们供养着自己的丹斗寺。久美华增是科巴村人,他的母亲也在佛堂里和大家一起祈祷。科巴村与丹斗寺血肉相连,息息相通。 科巴村与丹斗寺相对高度相差不到千米,但在高原上,一千米已经不是小数目了。尤其是要9 ]9 `% b8 W% y0 T+ F# _ 要翻越两座山。从丹斗山南面循化的加入村也有山路可以上丹斗寺,但相对高度更大,山更险要,所以人们一般都从山北面的科巴村上山,尤其是有了大河家到巴燕的公路后,大多数到科巴村进香、朝佛和寻古的人们都选择了科巴村的路。% Y5 A: j9 |* r' ~" L& K8 n8 J 丹斗大山的一翼如旋梯一样陡峭地落在了科巴村的中央,村子被山分成了南北两簇,所以山山的路也分成了两条,北路较缓,南路陡峭。6 y4 y. b3 ^' m% S 妻子膝关节才动过手术,实在经不起这样的大山,我们把车停放在寺院门外的空地上,简化了背囊,妻子把我送到山脚下,等我的喘息声消失在山坳后,她返回寺院,和那些老人们一起拉动着玛尼轮,祈祷我平安归来…… 第一座山并不很高,抬头就可以望见山口的箭簇和经幡,当我爬上山颠,坐在山口喘息的时候,回头望科巴村,山脚下一片屋顶,一片葱绿。前望远处的高山,不禁会有瞬间的犹豫和不自信,会恐惧路途的艰难。 那座山高耸云间,漫山遍野,袅无人迹。我在腿部肌肉的紧张稍微缓和后,起身下山,下到几百米深的山谷石滩,再重新向上攀登。路越来越陡峭,也越来越窄小。整个大山里,万籁俱寂,苍鹰在蓝天深初无声地滑翔,绝壁上的山羊静静地看着我,我已经可以听到心脏猛烈砰动的声。 我不时地靠在山崖上喘息,呼吸之间,我突然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是西藏阿里的扎达?是青海李家峡的坎布拉?似曾相识的苍茫丹霞。一千多年前贤哲们走过这里,也许正是对故乡拉萨红山的怀念,对阿里扎达十万大佛的崇敬,对坎布拉的神奇和隐蔽,使他们选择了丹霞密布的积石山丹斗。也许正是丹霞的雄浑、灿烂和难以抗拒的阳刚之气,使他们留在了丹斗的山崖中。 山口的经幡在烈日和山风中,显得格外震撼,我爬过山口,前方得群山扑面而来。一条绿色得幽静得峡谷出现在我脚下。回头望科巴,只见远方飘渺的小山口,而科巴早已经消失在蓝天白云和群山中。3 U: P3 d' U+ [* P8 k4 q; b 我沿着山石堆砌的小路下到了峡谷的底部,只见在一个相同的高度上,几乎每一座山上都有许多深陷的洞窟,就象人的眼睛。( k: u4 l E# O 走到干涸的河滩,转进一个更大的峡谷,一片寺院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丹斗了,一片洒落在深山峡谷中的丹斗寺。 走进丹斗峡谷,干涸的沙滩两侧是高耸的岩壁,丹霞地貌中鬼斧神工,经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砾石、砂石胶结形成了坚硬的岩壁,又经过千万年的水流侵蚀,岩壁中形成了条条水平的蚀痕,深浅不一的蚀痕中,隐藏着无数神秘莫测的洞窟。一千多年前,来自西藏吐蕃的肴格迥、藏饶赛、马尔释迦牟尼三人就定居在这些高寒、荒辟的岩洞里。 |
藏人姓名: ]8 ]: @2 @) G7 i “藏.饶赛和姚.格郡分别担任轨范师和密教师” “藏.饶赛“和“姚.格郡”是2藏人姓名:名前姓后。$ O6 ]' S. e, _5 o “姚.格郡”,名“姚”姓“格郡”。“姚”和“格郡”都是音译。0 ?& j% w" T* Q0 F |
6 {% q! ~3 t( Y7 O$ o# G" j5 \) S7 S 陈希夷是青海大学历史系教授,青海地方史学者。+ ?) M5 B# K) ` 2016年4月5日 ,青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陈希夷先生年近八旬。 |
不少少数民族有姚姓人,例如:侗族,蒙族,满族,水族,土族,俄罗斯族等。 未听说藏族有姚姓人?4 w: Q8 N- p7 v$ B$ C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